“礼”谈《道德经》与《论语》之别
孔子和老子人际关系心理思想比较
一 、 对 于 自 己 ,要 求 成 为 优 秀 的社 会 人 (一 )君 子和 圣人 ,优 秀 的社 会人 。对 于 自己本身 ,孔子 和老子的要求 既有相 同的地方 ,又有不 同 的地 方。“社 会化 是指个人参与社会生活 ,通过交互 活动 习得 的知识 技能 和行 为 规 范 ,成 为一 个 社 会 成 员 的 过 程 。”… 由此 可 知 ,社 会 人 是 指 掌 握 社 会 常 识 技 能 和 行 为 尺 度 的 人 。而 优 秀 的 社 会 人 不 但要习得知识 规 范 和行 为 规 范 ,还要 有 更 高 的要求 。这 个 “更 高 的要 求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心 理 学 中 ,往 往 指 的 是 高 尚 的品德 。在《论 语》中 ,孔 子提 到士 、勇者 、小人 、鄙 夫 、君子 。 其中 ,孔子对君 子尤 为推 崇。孔 子认为君 子不但 习得社 会人 应有的知识技能和行 为规范 ,还做到仁 义礼智信 且 以行 仁行 义 为 己任 ,这 是 孑L子 理 想 的 人 格 ,同 时 ,也 是 理 想 的社 会 人 。 在《道德经》中 ,老子提到善者 、辩者 、博 者 、圣人 ,老子最 推崇 的 是 圣 人 。“圣 人 为 一 典 型有 道 者 ”。 老 子 认 为 圣 人 不 但 有 一 般人有 的知识技 能 和规范 ,还有 高 尚的 品德 ,是优 秀 的社 会人 。老子认为 上善 若水 ,以柔克 刚 。在 日常生 活 中 ,孔 子 要求人们成为理想 的社会人—— 君子 ,老子则要 求成 为优秀 的社 会 人 — — 圣 人 。 (二 )修 身要 求 ,成 为优 秀 社会 人 的 要 求 。在 中 国 人 的观
论《道德经》的哲学观
论《道德经》的哲学观《道德经》是儒家学派最古老的文本之一。
其中主要传达的是道德和哲学道德观。
整部书由论语、宪问、大学和中庸五部分构成,涉及政治、哲学、智慧、伦理、道德学、天文数学等多个内容。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集中在“道”,提倡“利以攘夷,仁以化育”的人生观和行为观。
下面,我们将一一简要介绍《道德经》的哲学观。
一、“道”的观念《道德经》提倡“道”,即宇宙万物之间共生共存,彼此相互促进和和谐发展的理念。
它强调“以德服人”,是指通过行为来树立“道”,把仁义、礼仪、道德建立起来,使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起和谐、互惠的社会关系。
另外,《道德经》强调以管理治理,把功利权利放在公道正义之上,尊重自然,保护生命,不营民存财之欲,使人及其家族保持正道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二、“以德服人”观念《道德经》提倡“以德服人”,是指利用德行来使人们自觉地采取行为来实现贯彻仁义,把仁义和道德作为服从的标准,而不是以暴力来支配他人。
它认为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以武力来支配他人,而是利用自己的仁义来做到“以德服人”。
三、“让政令合天理”观念《道德经》提倡“让政令合天理”,即要求政令符合宇宙反映出来的自然规律,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中要求政令与宇宙规律相一致。
这表明,《道德经》要求社会要求一种以德为支配的政府,因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会符合天理,且使人们自然而有效地实现道德规范为主的社会义务。
四、“情深无穷”观念《道德经》中提到的“情深无穷”,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或坏,可以影响宇宙力量的发展。
它强调要用美德来激励别人,以及用宽容慈悲的心来化解一切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情感。
五、“自然而然”观念《道德经》在书中又谈到“自然而然”,是指人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宇宙的运行过程,而应该当然自然的去运作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自然而然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不要去干涉宇宙的运行,而是要以宽容包容、仁慈祈祷来接纳宇宙万物。
总结:《道德经》提出了“道”、“以德服人”、“让政令合天理”、“情深无穷”与“自然而然”等哲学观点,主张存有自然秩序,反映出仁慈礼仪,包容伦理,以及自然规律的运行,把重归于君子之道的虚怀若谷的哲学思想主导了对道德的理解。
《论语》、《道德经》摘选 中英对照
《论语》、《道德经》摘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 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s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摘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Master Tseng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 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 In inter course with my friends, 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 Have I failed t 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摘自《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The Master said, (The good man) does not grieve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recognise his merits. His only anxiety is lest he should fail to recognise their s.——摘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经典常谈书目
经典常谈书目中国古典名著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典籍,是著名的战国君子孔子的学说的概括,比如仁义、礼智信等。
书中收集孔子的言行、传闻、思想,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之首孔子的学论,以项羽、刘备、关羽作为观点,强调礼治,和谐一体,此书通行日本和东亚地区,对改善社会秩序和指导中国传统思想习俗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诗经》《诗经》,也称作“国风”,是中国古代的最古老的诗歌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交代民族传统社会审美情趣和经验口语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方法形成的著作。
“十五”是按照西楚韩魏西方语言划分的三大章节,代表了中国文学发展精髓和古代文明智慧,把古代中国文学概念发展到最完备的程度。
三、《孟子》《孟子》是儒家代表圣贤孟子的思想文集,其中更多的强调了守正,以免混乱,知识的传承和学问的实施是政治的关键。
《孟子》强调深层次的思想,提出了“以仁待人”的思想,主张礼治时代的修养,把法治超越于纪律和度量,提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理念,治国安邦的思想,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四、《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文献之一。
《周易》记载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政治理念,是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著作,把握宇宙浩荡易理与社会经济关系。
因此,它一般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至宝”,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化日渐完善的瑰宝。
五、《庄子》《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之一。
全书主题丰富,叙议繁多,多谈君臣、礼仪、自然说政治思想,强调天有大礼,造物有其道,以道德宗旨为宗,其文学形式有法纪、感慨、警叹、叙述等多种。
此书内容极其丰富,千百年来广受喜爱,多被中国古典文学的崇尚者以及学者所深刻赞赏。
六、《道德经》《道德经》,原名《太上(老子)道德经》,古称“莊子”,是中国古典学家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作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思想著作,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学说的主要思想的基点。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
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张翼星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00:00:00“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
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
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
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
理由如下: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
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
《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
《道德经》39句精髓大气格言,大格局修炼!《论语》精华25句,多读几遍,获益终生!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妈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说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效法大地,比如四季轮回,根据节气来耕种劳作;大地春来花开,冬有冰雪,这是大地效法天,遵循天所做出的变化,天是遵循道的原则,道就是遵循大自然规律,也就是人与天、人与地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4、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听不到正常的声音,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丰盛的美食会使人吃得一时爽快,野外驰骋狞猎会使人心变得残忍疯狂,拥有难得的财宝会使人行为不轨,而要作出防范。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真正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人,但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这才是开明,具是有智慧的人,能够战胜别人只是凭着一种力量,能战自已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他有三件宝贝:一是善良慈爱,二是懂得节俭,三是不敢在众人面前争先恐后。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一种无形的规律,是独一无二的,道可分为阴、阳二气,由阴阳结合才产生第三者,世间万物都产生于阴、阳的结合。
这是“道”所阐述的规律。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要防止、而有所作为;在事情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就先要进行惩治,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描述,但并不是一般平时所说的“道”,“名”可以用文字来命名,但它不是普通的“名”,意思也就是说,“道”和“名”并非是平常用语言和文字就能轻易表达得出来的。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
书单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13部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庄子》《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
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
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4、《孟子》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墨子》墨子,名翟(dí),华夏族,滕国人。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的先祖是宋人。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查找《论语》高频字的方法及对高频字分析的一点心得
用Office办公软件对《论语》和《道德经》高频字进行研究的一点心得伊长虹《论语》是孔子的学生编录的有关孔子言论和行为的一本书。
它集中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思想、观念和抱负。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论语》一书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之大。
《论语》一书的内容,涉及很多如何做人的道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贯穿其间。
因为想了解有关学习与学习方法、品德与品德修养等内容在该书中占有多大比重,本文从找出和分析高频字入手,对《论语》进行了一些研究。
作为比较,同时也对老子《道德经》的高频字进行了相同的统计。
无意插柳中得到如下一些心得。
一、找出高频字的方法:第一步:在互连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个比较适合Word编辑的《论语》版本。
第二步:将网页中的《论语》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
第三步:使用Word“编辑”菜单中的“查找与替换”功能,清除所有的标点符号。
第四步:使用Word“工具”中的“字数统计”得到《论语》全文(含各篇标题),共计15828个字。
第五步:使用Word“编辑”菜单中的“查找与替换”功能,找出高频字的出现次数。
(逐字查找并清除)第六步:将找出的高频字及其频数输入到Excel表格中。
第七步:使用Excel表格的排序功能,将高频字按频数高低排列。
第八步:使用Excel表格的计算功能,求出各高频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比。
同时也根据排序序列对高频字进行累计和累计百分比的计算。
通过以上步骤便得到《论语》高频字统计表。
用同样的方法得到《道德经》高频字统计表。
二、《论语》高频字统计表:四、统计结果分析:从《论语》高频字列表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1、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的分别是“子”字,出现975次,占总字数的6.2%;“曰”字,出现759次,占总字数的4.8%。
二字合计占总字数的11%。
这是《论语》一书在文字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2、前10个高频字约占总字数的30%;前20个高频字约占总字数的40%;前30个高频字约占总字数的46%;前40个高频字约占总字数的50%。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一」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独泊焉未兆。
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沕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
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
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
“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
诃,呵斥。
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
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
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
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
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
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
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
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
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
飨,享用供品。
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
兆,征兆。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
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为人处世之道的书籍
为人处世之道的书籍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养,还能够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人处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书籍,学习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拓宽我们的人生视野。
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论语》中有很多有关为人处世的故事和道理,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
这些故事和道理,都是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明确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原则,提高我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交能力。
二、《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对礼仪和社会规范的系统阐述。
《礼记》中有很多有关为人处世的故事和道理,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养不辱身”,“以礼制人”等等。
这些故事和道理,都是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明确为人处世的礼仪和规范,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地位。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道德经》中有很多有关为人处世的故事和道理,例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柔弱胜刚强”等等。
这些故事和道理,都是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明确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人生价值。
四、《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是美国作家戴尔·卡耐基的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是一本为人处世的经典书籍。
《人性的弱点》中有很多有关为人处世的故事和道理,例如“要赞美,不要批评”,“要关心别人,不要自私自利”,“要尊重别人,不要轻视别人”等等。
这些故事和道理,都是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明确为人处世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职业能力。
五、《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相处》是美国作家丽兹·普利比的一部人际关系著作,它是一本为人处世的实用书籍。
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哲学根源与区别
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哲学根源与区别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乃至当今世界的中国历史先贤老子与孔子,他们的思想哲学根源究竟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区别究竟在哪里?老子思想淡出中国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恶果是什么?今天作者想就这些话题谈谈自己的认知,供传承中华文明之新秀共勉。
因为历史的作用是它会用它的创伤和伟大的经历,向历史的人们和现实的人们告知其曾经的是与非,对与错,好让当世的人们在创造新的历史进程中,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老子用毕生的经历、学习古史提炼的智慧,给我们创作了《道德经》,想让人们学懂弄通后,用《道德经》治天下和安天下,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久共存。
《道德经》的诞生,确实大踏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在自然科技方面,大大促进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在社会科学方面,大大减少和杜绝了人类的战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平。
在人文伦理方面,大大提升了人们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言行的思想构建。
然遗憾的是老子的赋有先进思维的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在封建制度统治中国社会的初期,就人为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纯粹将老子神化,被淡化出了人们的生活。
儒术,是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为治国理政思想的儒家思想。
从汉武帝刘彻开始,就以此作为统治人类社会的指导思想至清朝灭亡时止,占据中国历史近两千年之久。
然最终致中国自然科技停滞不前,社会科学皇权至上、等级森严,人文、伦理男尊女卑、官尊民卑、富尊贫卑、上尊下卑,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自然科技的繁荣与发展,严重的人权践踏和扭曲,铸就了人心的刁钻和险恶,思维的僵化和教条。
致八国联军用洋枪洋炮打趴了刀叉的防卫,攻进了北京城,瓜分了我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耻辱!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统治过程中虽然有唐宗宋祖的文明与辉煌,但这仅是农耕文明演译的结果。
没有使自然科技有重大突破和走向人们的生活迹象,就连国防国之重项,也是千年如一,即仍是大刀、长茅、土墙、马匹等等。
试探《论语》与《道德经》中“仁”的异同
理 论 观 察
The r tc Obs r ato o e i e v in
No.4 01 ,2 0
( 总第 6 4期)
S ra . 4 e il No 6
试 《 语 与 道 经 中 仁¨ 异同 探论 》《德 》¨ 的
刘律 律
( 京 师范 人 学 , 京 南 南 204) 10 6
“ ” 仁 的异 同研 究 , 为今 后探 ] 论语 》 《 德 经 》 仁 《 ;道 ;
[ 图分 类 号 ]2 文 献标 识 码 ] [ 章编 号 ] 0 9— 2 3 (0 0 0 - 04 一 O 中 I[ A 文 10 2 4 2 1 )4 08 2
利 , 贼 无 有 ; 句 话 是 说 : 让 自称 “ 人 ” “ 者 ” 人 盗 这 不 圣 或 智 的
“ ” 字 形 上 是 “ ” 旁 和 “ ” 首 组 成 的 。字 面 意 f=从 人 偏 二 部 思 是 : 个 人 之 间 的 人 际 天 系 。 于 《 语 》 《 德 经 》 各 两 对 论 和 道 的 个 文 本 的研 究 , 者 们 的 贡献 已经 非 常 之 多 , 其 对 《 语 》 学 尤 论 {的 - ” 一 思 想 的 研 究 更 是 层 不 穷 , 果 累 累 , 《 I - 这 f 硕 埘 道 德 经 》中 “ ” 一 思 想 的 研 究 也 已 经 m 现 , 是 对 《 语 》 这 但 论 中
[ 摘 要 ] 论 语 》 《 德 经 》 《 和 道 中都 存 在 “ ” 那 么关 于 两部 著 作 中“ ” 思 想 对 比就 是 可能 仁 , 仁 的 的也 是 必 要 的 , 是 对 《 语 》 道 德 经 》 “ ” 对 比 研 究 国 内却 很 少 。 通 过 对 两部 著 作 中 但 论 与《 中 仁 的
经典常谈摘抄及欣赏感悟
经典常谈摘抄及欣赏感悟一、《论语》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巧言令色,足恭备齐,指归曰“空谷”,死生契阔,与君绝交。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
其中的这些经典常谈,既表达了对学习和思考的重视,又强调了对待他人的诚实与善良。
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成为他人的良师。
在待人处事上,要谨记不为他人所不愿所为,做到知行合一,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二、《道德经》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 虚竹私,既知极,登五岳,履九州,逐兔与渔。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久。
4.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
5. 善行无辞,善言无瑕,善数不用籍。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老子对于道和德的思考。
在这些经典常谈中,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德的深远意义。
道乃超越言语和名字的存在,是世界的本源和根基。
通过知止、静心和淡泊名利,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和持久的心境。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表达了不自我、无私无我、不以名誉和功利为目的的高境界。
在行为和言语中,要做到善行无辞,善言无瑕,善数不用籍,做到言行一致,言必果行,行必果言。
三、《庄子》1. 盗跖之徒,偷生之徒,荦荦铫铫。
于悍无礼,暴嗜以怒,无藏山之天韬,无瑕夜光,瞍瘵概焉。
2. 古之真学,蕲道经虞。
应年蕃祖之人,自调通无名之播也。
3. 修行之柔兮,姑蘧括之。
4. 天地者,万物之适,百事之父母也。
5. 子矣,归子子而子坐,转子子而子走,逾子子而子牵,吴父子而吴坐,继此反归,非兄弟之情也。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的哲学主张以悲悲怀自然、逍遥自在为核心。
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写和对人性世界的讥讽,展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在这些经典常谈中,描绘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强调了修行之柔、天地之适和乐天知命的态度。
试探《论语》与《道德经》中“仁”的异同
试探《论语》与《道德经》中“仁”的异同《论语》和《道德经》中都存在“仁”,那么关于两部著作中“仁”的思想对比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论语》与《道德经》中“仁”的对比研究国内却很少。
通过对两部著作中“仁”的异同研究,为今后探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提供了保障。
标签:《论语》; 《道德经》;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所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
“仁”从字形上是“人”偏旁和“二”部首组成的。
字面意思是: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对于《论语》和《道德经》的各个文本的研究,学者们的贡献已经非常之多,尤其对《论语》中的“仁”这一思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硕果累累,对《道德经》中“仁”这一思想的研究也已经出现,但是对《论语》中“仁”与《道德经》中“仁”的对比研究却很少。
一、《论语》与《道德经》中“仁”是否存在问题1.《论语》中的“仁”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学界认为:“仁”不但在《论语》中存在,现在大家公认的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范畴就是“仁”,这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1〕《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仁”的表述,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阳货》)。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樊迟问仁。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大全最新读友吧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大全最新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1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
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
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
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
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
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
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
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
罗大伦、梁冬讲透传统国学:道德经说什么 论语说什么(套装,共
01当大家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画一个问号 02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事铁定是善的时候,我们要警惕 03人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成就的 04追求虚名,势必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负面 05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刻意去作为 06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01为什么领导者最好不要特意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 02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喜好贴上珍贵的标签 03领导者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来 04别实际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05欲望放低,事业才会更高 06先打牢物质基础,人才能去掉多余的欲望 07如何让被领导者不敢违背道,不去违背道
谢辞
第四十章闻道的方 式不一样,活法就
有天壤之别
推荐语
01懂得了道的原理,做事就能很从容 02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03精是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 04为什么说圣人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01一味地玩儿命去干,您的系统会崩溃 02人性的弱点 03领导者的谦卑才是制胜之道 04给大家带来利益,您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第七章:克服私心, 是我们一生的刚需
第八章:活得强大的 智慧
第九章:保富之道
第十章:领导者是这 样炼成的
01
第十一章: 做什么都要 留出空间, 留出余地
02
第十二章: 千万不要被 欲望牵着鼻 子走
03
第十三章: 有多么爱自 己,就要多 么爱他人, 如是才能大 成
04
第十四章: 照老子讲的 规则去做, 您会活得很 顺
目录分析
文前 引语
编者序把生命活出大 格局
第一章:“道”不是 用来说的,是用来做 的
第二章:永远 1
不要以一个固 定不变的标准 看待事物
第三章:《道 2
德经》——讲 领导者法则的 伟大之书
《四书五经》里为何没有《道德经》
《四书五经》里为何没有《道德经》因为《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著作,但是《道德经》是道家著作,两者的哲学思想并不一致,所以不能将《道德经》列在四书五经之中。
道家学说一般适用于古代帝王,现代的总统、主席之类的。
而儒家学说适用于国家干部,地方官员,官方领导等。
五经地位的形成,源于汉武帝时期。
汉朝前期,治国理念遵循的都是黄老之说,把《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作为施政圭臬,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决定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汉武帝罢黜的百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高的参考价值。
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
《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
后来,各朝各代均在对经的内容进行过调整,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南宋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并将和此前的《五经》一起,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以及科举的标准教材,并将其刻石碑作为官方标准版本,以供四方文人拓印研读。
至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古代一般将其视为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种,官方并不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也不作为科举考试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谈《道德经》与《论语》之别《道德经》玄之又玄吗?它和《论语》有什么区别呢? 玄者,自然也.用自然态阐述人的至美至善处,属于人类特殊属性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是无形的,却是可以意会的,道是无名的,却是可以神通的.如何意会神通它的玄妙之处呢?从无始到有终.有无具有互证互明的关系.也就是说,有无的辩证关系,就是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德经>第一章).从无处可以意会道的本源,从有处可以神通道的归来.通俗的说,事物的发展从无到有,是一个向前行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那么,从有到无,就是一个逆行了,当从向前的发展过程中得知它的奥妙时,再用这种奥妙(有)倒推以往的过去(无)就可以知道事物的本源在那里了.因此,从无到有,从有知无的发展辩证关系,就成为了天地人自然辩证发展的大系统,这个系统的概念,就是道.(同谓之玄.《道德经》第一章)说到底,老子就是从无到有里,论证出有无的辩证关系.(详见《道德经》第一章)那么,怎么从有处意会道呢?具体的道有无形态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八十一章,上篇前三十七章曰道,下篇后四十四章曰德.自第一章后,皆为对道德的层层规划,从自然到人事,从家国天下,纵横古今,全方位的进行了论述了道德的精义之所在,构建了以道为塔尖,以德为结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一座金字塔.确切的说,是人文境界大厦.第八章即为对道的具体形态的一种描述,它用水的形态,形容出了真善美之所在,它把真诚,友爱,信用,无私,不争,奉献的品格,纳入到道的范畴里,并把这些品格与道这种人间智慧相系,那就是告诉世人:人间大智慧就是善.老子用水的形态,对人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考量,简单扼要的指出了看似“玄之又玄”的意识形态,并非无可言壮,它在万事万物的常态(自然态)里,有具体的反映,常态(自然态)里面有至理,无意于至理者而得之(保持常态者“抱元守一”)。
凡刻意追求着,只能适得其反。
正如儒术的本意,以规范人际关系为己任,反成为一种治人的工具。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管子·形势第二》。
从前向后看,形成一种经验.对经验进行检验,需要回头看,经过反复检验,筛选,过滤后得出的结果,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真理.颠倒颠,是道德经>的论辩方式,也是世上最能够揭示真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温故知新的语境相近,都在表达着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也就是具有“三生”(前世,今生,来世)互证互明,互为因果的辩证逻辑关系。
正言若反,从世俗中推论出不俗之处,在平凡中出不凡,从反面读出正面的真谛来.因此,道很遥远,远在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及.道也很近,近在咫尺,正如水无处不在,不是在昭示世人:善遍人间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因此,礼之于道,礼之于德,仅仅剩下了薄薄的一层粉饰,而被粉饰过的礼,因为具有了虚伪的成分,就成为了开启祸乱的根源.因此,人(大丈夫)应该去彼(华,薄)取此(厚,实).而被老子视为祸根的礼,却被孔子奉为至宝,并被后世所推崇,这是为什么呢?在这里,首先需要先明确的一点是:老子,孔子所言之礼,与现代意义上的礼节,礼仪,虽有一些相关之处,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当现代人说华夏民族为礼仪之邦时,应该指向这个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绝非是哲学学术意义上的礼.作为学术,礼并非为儒家所专属,它的范畴很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其实质性却非常简单:它只有两个字:态度,表明态度的方式,进而言之,是对内心情绪的表达方式,在行为上的表达,只不过是儒家把礼教条化,并狭义化,使之成为一种教义上的概念:礼教.因此,礼教以危害的性质成为毒草.礼教的毒害性质恰恰就在把人内心情绪的真实加以掩饰,使之形式化而虚伪,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礼的性质,给每一个人都带上了一付虚伪的面具,把礼的积极作用摒弃掉了,走向反面.令人啼笑皆非的却是结果的离奇,历史竟然需要这样一个虚伪的阶段,它就理所当然的把虚伪奉为神明了,关于这一点,并不足怪,盖因人类社会秩序需求使然,一种社会秩序的建立,要有与之相适用的理论,当社会群体需要从事不同的分工时,往往秩序的建立呈金字塔形,社会形态因此而出现阶层,维系社会各阶层人际关系的相关规则就成为一种必须,从这种角度出发,无论孔子及儒家学说,并非是口诛笔伐的罪魁祸首,从限制人的自然属性的意义出发,孔子的境界反映着人性中的另一方面的伟大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从新认识,律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孔子律己的学说,同样借助礼来说明”不学礼,无以立”).儒术除去它对人束缚的消极作用,具有催生人类文明的和意义.而《道德经》昭示出的辩证关系,以不排斥人类历史需要从真善美,到假恶丑的发展变化,都是一种转化需要,不知假,焉知真?二者相互转化,实至名归,才具有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风范.而在这个转化过程里,付出的的代价是巨大的,那就是虚伪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批评孔子时,无异于批评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因为有一段历史写就了儒术,而并非是儒术驾驭了(绑架)了社会生活,任何夸大了儒术社会作用的说法,无非重蹈历史借用儒术的覆辙(关于借.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借法,堪称借助经典,直到今天,每时每刻无不在发生着这种传统做法.借三百,一言以蔽之,曰: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这就是历史的经验).任何随意贬低儒家的做法,同样陷入了另一种愚昧的地步.客观的评价孔子的贡献,正如客观的对待礼教的危害之处,二者既具有相搭接的渊源,又具有社会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尽管如此,孔子的礼治观是形成礼教的重要根源,是他的礼治思想点燃了礼教的熊熊烈火.他把礼与治相加,在赋予礼新的语义的同时,就等于为礼增加了一把刀,时刻悬在社会生活的上空.使之成为治世的工具.礼的自然层面被淡出,突显出一付杀气腾腾的面孔.因此,老子与孔子对礼的认识,从自然层面到人为层面的区别之处,以一隐一显,反映出意识形态上,善于恶的本源,善不在于求而在于不争,恶不在于灭而在于斗.礼同一自然是为正礼,礼异化自然则为做作.二者的区别在于:真实和虚伪,实际和形式上的本质不同.当礼脱离实际(自然流露,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时,礼就变成了表面文章,成为纯粹形而上学的东西,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微之矣。
(《论语八佾》)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惟上智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礼记·曲礼上》这些内容,使《论语》黯然失色,与《道德经》融会贯通于自然本源相较,是一种似道非道的东西,它以为人的高低贵贱定调调的性质,表现着离经叛道的实质.其实,《道德经》以天地万物设譬,无非在于揭示出人文境界的本源。
让人们在安详静谧与灵动舒展间自由切换.当从容洗去浮华,生活就可以任意挥洒;用睿智把握未来,一切都是那样的如诗如画.《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世人多有问鼎,因其博大精深,理解上各具短长,也在情理中。
窃以为,《道德经》五千言,分“道”“德”两篇,上篇为“道”,下篇为“德”。
“道”“德”虽具层次上的区别,却有相互证明的作用。
即,“道”作为一种高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到,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把它理解为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也无不可,盖因其是一种境界。
“德”则是对“道”的具体化、形象化,它使我们对“道”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比如,它用水的形态,形容真、善、美之所在。
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到了,无论“道”与“德”都在讲述着真、善、美,才是符合天、地、自然法则的东西。
人一旦失“德”则罔言“道”,“道”是用“德”来表现出来的。
因此,所谓“玄之又玄”的“道”乃是我们的一丝善念,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付出一份爱心,就多多益善了,因此,爱心、善举,就是“道”之所在了。
或者说,我们可以在爱心、善举中可以感悟到“道”之所在,通俗的说,“道”是一种奉献后的愉悦心情状态。
老子用得道的自然态,揭示出人的美德之所在.用失道的语境,点睛出缺德的原因.老子教人近德而至善,孔子教人功利而缺德.老子教人以淡泊,孔子教人以功利.老子用水的形态,表明的一种态度,告诉世人:道与德是客观存在,它就是人们的善良之处,看似“玄之又玄”,实则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关。
创造文明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上善若水,正是对道与世不同之处(非常道)的诠释,所谓与世不同,乃是与世俗的伪善不同,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与孔子礼治思想的不同.善是人文精神之本,是文明的具象,上善若水,一语道出了平凡之处的非凡,生于斯,长于斯,善待于斯,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都以发自于内心的友爱去做好任何事情,心甘情愿的奉献出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心甘情愿奉献的意境,在不经意的行为过程里,解读出道之所在.(道可道).老子与孔子说礼论道的区别在于:“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
”《庄子.缮性篇》-------此孔子礼乐偏行致害之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此老子礼正善行致利之处。
诚所谓:善者不辨,辩者不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善者为天下谋,辩者谋天下。
至此,二者对这个世界起到的什么作用,也就在不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