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的基本介绍
摄影的观念技巧
摄影的观念技巧摄影的观念技巧包括构图、光线、色彩和视角等多个方面,下面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观念技巧之一。
构图指的是摄影师将被摄对象放置在画面中的位置和角度。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照片更加吸引人并且能够传递出摄影师的意图。
常用的构图技巧有“三分法”、“对角线法”和“黄金分割法”等。
三分法将画面分为三个区域,摄影师可以将被摄对象放置在其中的一个重要位置,从而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对角线法是指将画面对角线上的点连接起来,摄影师可以将被摄对象放置在连接点上,突出画面中的主体。
黄金分割法则是将画面分割成1:1.618的比例,摄影师可以根据这一比例将被摄对象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使画面更加和谐。
其次,光线是摄影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光线可以打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是摄影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摄影师需要学会观察光线的方向、强度和质地,并合理应用。
常用的光线技巧有“逆光”、“侧光”和“柔光”等。
逆光指的是将光线来自背后照射被摄对象,可以产生剪影效果,增加照片的神秘感。
侧光是指光线来自一侧照射被摄对象,可以突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柔光是指柔和的光线照射被摄对象,可以产生温暖和柔和的效果。
摄影师需要根据被摄对象和主题来选择合适的光线效果,创造出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摄影作品。
此外,色彩也是摄影中重要的观念技巧之一。
色彩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能够帮助摄影师表达自己的意图。
摄影师需要学会观察环境中的色彩,并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运用。
常见的色彩技巧有“对比色”、“冷暖色调”和“色彩组合”等。
对比色是指将互补色放置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冷暖色调是指使用蓝色和绿色营造冷色调的氛围,使用红色和黄色营造暖色调的氛围。
色彩组合是指将多种颜色放置在一起,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摄影师需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效果,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最后,视角是摄影中观念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角指的是摄影师拍摄时站立的位置和角度。
观念摄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观念摄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早就有人放话:在这个数码时代,摄影早完蛋了。意思说各种的数码后期和现代摄影师的背离传统的创作思路已经远远脱离了摄影的界限。而有些人则把这些挑战传统摄影教条的风格叫做“观念摄影”,或者说是摄影中的行为艺术。从这点看,观念摄影和行为艺术就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那么究竟观念摄影是一种行为先于理论的新门类还是当今摄影华丽的寿衣?
关于一些怪异的观念摄影,想必大家有很多疑窦:这到底是个艺术还是个概念?观念摄影是行为艺术的一部分还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东西?它究竟想表达什么,大家是否能读得懂?有些作品严重偏离摄影底线规则,完全抛弃“美”是否得当?观念摄影如若抛弃艺术美,那么它还能叫做艺术吗?如果观念摄影是大家都读不懂的极其小众化的东西,为何现在很有市场?换句话讲,买家到底看中了它什么?媒体在推介所谓观念摄影的过程中态度暧昧又是为何?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强行暗中加注自身的意识形态偷梁换柱了原作本身的宗旨是否对原作是一种莫大的悲哀?那么在这个市场上我们到底卖的是艺术还是炒作到赤红的臭皮囊?再直接一些,有人质疑,某些观念摄影是不是一种摄影师白日做梦空意淫的瞎拍乱拍而已?
而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如何看待充满思想,完美营造幻想境界的优秀作品? 本期主题:观念摄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本期嘉宾:本栏Βιβλιοθήκη 主持人 我们先理一下观念摄影的脉络:
由于观念摄影里含有摄影二字,人们习惯性地会想它和传统摄影的区别在哪里?是摄影里面的何种门类?实际上,观念摄影除了和传统摄影没什么关系外,甚至跟中国摄影本身的发展也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与国际上的观念摄影亦没有传承,中国观念摄影的出现最初只不过是记录行为艺术的媒介而已。
林路:当代观念摄影
《上海,1987》 顾铮《又一次战争之一,2001》 王庆松《B.A.R.B.I.E.-ruin》 肖允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当代摄影在中国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当代摄影也已经逐渐被国际大型当代艺术展和摄影节所接受,中国的观念摄影正逐渐融入西方的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潮流之中。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尤其是随着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兴起,在手段和形式上有抄袭和模仿西方观念摄影的嫌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进入摄影作品市场化的时代,中国摄影家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作品,最主要的恰恰是具局”。
2011年9月,英国最重要的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0”展览,该展览在前言中正式宣告了后现代主义的“死亡”。
而后现代主义原本是过去数十年来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流派,也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及西方文化主导权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为什么会由西方来宣告终结?为什么掌控着文化“话语权”的西方突然发生如此重大转变?静下心来想想,历史《尘与静安》 沈晶茹任。
一旦离开了这一点,“死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长时间习惯了在西方当代艺术后面追着跑,跟随西方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有获取成功、被西方认态的多种把握形式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技巧特征。
那么,在21世纪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今天,当我们试图为今天的“海派文化”重新定位时,是否能够给上海摄影以重新振奋的信心?我想答案应《难以聚焦的现代都市》 寇聪《逝去的景象,2002》 周明《等待和平鸽,1987》 王耀东因为图像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外表的呈现,而在于外表背后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它们构成的开放性质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管它们本身是否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
也许他们带来的就是视觉文化多元化的时间密码,让更多的后来者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从整体上观察,这些年轻人更多地将严格的纪实转向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存疑惑,其作品看似漫不经心,有时毫无秩序,但却以严肃的责任感保持着人文精神的深度体验,并以此切入个体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提示着生命需求的合理性和精神追《上海默片》 朱浩。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摄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视觉表达思想和情感。
观念摄影是一种艺术流派,它在摄影中强调了思想和概念的表达。
观念摄影是将摄影与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领域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视觉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观念摄影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摄影的特点是通过对摄影媒介进行探索和运用,来表达观念和思想。
观念摄影不仅仅是一张好看的照片,它更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思想的表达方式。
它要求摄影师用想象和创造力,将照片变成有意义的符号以传达观念、思想和感性的情感。
观念摄影通过探索不同的拍摄技巧以及后期处理的方法来创造表达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摄影的限制。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能力在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探索。
摄影师需要从人类的视角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通过照片来表现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摄影师需要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观点,引导观众对照片的解读和理解。
观念摄影通常通过对社会、政治、人性和生态等主题的表述来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反思。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在于对摄影技术、理论和审美的追求。
摄影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摄影技术和理论架构。
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们必须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摆脱模仿和跟随的思想定式,以文化创新和审美创造为核心思想,引领观念摄影的潮流。
观念摄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要求摄影师在摄影领域中探寻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它们。
摄影师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和实践的落地,更需要深入思考和体验照片的意义和内涵。
只有摆脱限制和束缚,释放思想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观念摄影的理想和艺术境界。
总之,观念摄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强调对主题的深入探讨和个性化的表达。
摄影师在观念表达和自我实践中需要关注的是思想的匠心和技术的掌握,更关注作品的质量和表达的力量。
观念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摘要: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动摇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根深蒂固的存在,用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移方式拓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观念摄影在中国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艺术潮动,正以变化、发展、多维的态势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对以往摄影与艺术的概念的看法。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摄影;语言;创作观念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西方后现代社会变革的大潮遍及全球。
观念摄影的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摄影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作品来传递某种观念,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延展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
一、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观念摄影在中国摄影界有很多的提法:诸如新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先锋摄影、概念摄影等。
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对应,我国的摄影艺术最早形成“观念性”是在1976年。
当时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这些带有强烈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四月影会”、“裂变群体”、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等,他们在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
但这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依然采用纪实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未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必然与当代艺术产生巨大的距离与差距。
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明确提出“观念艺术”概念的作品是发表在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的《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
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发现大规模的同类作品,亦没有形成广泛认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了“概念摄影”的概念。
二、观念摄影:评判标准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矛盾,只是摄影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目的是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观念摄影是一种摄影风格,强调摄影师主观的观念表达和创意实践。
观念摄影追求通过影像传达特定的观念、意念或情感,突破传统的纪实性摄影,寻求与观众对话,引发思考和感受。
下面将探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是指摄影师通过图像来传递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情感。
观念是摄影师的思考和创作的出发点,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和抽象。
观念摄影强调思想的深度和内涵,追求图像背后的理论和思考。
观念摄影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暗示性,通过视觉元素、构图、光线等手段来传递主题或意向。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创造力。
摄影师可以选择任何主题或对象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不受客观现实的限制。
观念摄影作品可以是对社会现象、人文关怀、自然景观等各种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摄影师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法,如双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后期处理等,通过图像的变形和处理来传递自己的观念。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指的是摄影师通过实际的拍摄与创作来充实和展示自我。
观念摄影的创作需要摄影师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和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观念摄影是一种深度的思考和创作过程,需要摄影师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
摄影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瞬间和细微的变化。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还需要摄影师不断地积累生活和艺术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摄影师可以多读书、看画展、参加摄影讲座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触角。
摄影师还应该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和技术。
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中,摄影师需要具备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观念摄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主观的创作方式,摄影师需要对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能够用图像来准确地表达出来。
摄影师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水平,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摘要】观念摄影是一种以概念和思想为核心的摄影形式,强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象征。
通过表达摄影与观念的紧密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观念摄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观念摄影强调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通过自我实践不断探索和发展。
摄影师需要深入挖掘内心深处的灵感源泉,将观念转化为视觉作品。
未来观念摄影将继续发展,对摄影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激发人们对摄影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观念摄影的出现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表达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关键词:观念摄影,概念,摄影,特点,表达方式,自我实践方法,创作灵感,未来发展,影响,摄影艺术1. 引言1.1 观念摄影的概念观念摄影是一种摄影艺术表现形式,是借助摄影作品传达摄影师独特的思想和理念。
它强调摄影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注重通过影像表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观念摄影的核心在于摄影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转化为影像,通过独特的构图、光影、色彩等元素表达出来。
观念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表现客观事物,更在于呈现摄影师的个人看法和感悟。
1.2 摄影与观念的关系摄影师通过自己的观念来选择拍摄主题、构图和光影,从而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观念摄影挑战传统摄影的方式,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记录,而是更注重表达摄影师内心的情感和理念。
观念摄影让摄影师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到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中。
摄影与观念的结合,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深刻的表达方式。
观念摄影的发展也使得摄影艺术更加丰富和具有挑战性。
2. 正文2.1 观念摄影的特点1. 强调概念性:观念摄影更注重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而非传统摄影中的美感和技术。
摄影师通过影像表达自己的独特观念和情感。
2. 抽象性和思辨性:观念摄影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引发观者对作品背后含义的思考和解读,扩展了摄影的表现形式。
3. 概念性的传达:观念摄影作品通常通过符号、象征和隐喻等形式来诠释摄影师的观念,使观者在审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内涵。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摄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观念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个独特分支,旨在通过影像展现摄影师的观念和思想。
与传统摄影不同,观念摄影注重通过影像传递思想、情感和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观念摄影的基本概念,并提供观念摄影拍摄方案,帮助您在拍摄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第一部分:观念摄影的基本概念1.1 观念摄影的定义观念摄影是一种通过影像传递观念和思想的摄影艺术形式。
它强调影像背后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摄影师的观点和创意,引发观众思考和联想。
1.2 观念摄影的特点观念摄影具有以下特点:- 以观念为核心:观念摄影更关注影像所传达的观念和思想,而非纯粹的美学表现。
- 多样的表现形式:观念摄影可以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如符号、构图和色彩等。
- 引发思考:观念摄影通过触发观众的思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影像背后的意义。
第二部分:观念摄影拍摄方案2.1 确定主题和观点观念摄影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和观点。
主题可以是关于社会问题、人类情感或个人体验等。
观点则是对主题的个人理解和表达。
2.2 设计构图和场景构图是观念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构图,可以更好地传达观点和情感。
选择合适的场景也很关键,可以选择符合主题的环境或者通过场景搭建来表达观点。
2.3 创造氛围和情感观念摄影通常通过创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来打动观众的心灵。
通过使用不同的光线、色彩和构图技巧,可以达到表达观点和情感的目的。
2.4 使用符号和隐喻观念摄影常常使用符号和隐喻来传达观点。
符号是一种在影像中代表某种意义的物体,而隐喻则是通过曲解或暗示来表达观点。
在拍摄中,可以通过特定物体的选择和摆放来运用符号和隐喻。
2.5 后期处理和呈现形式观念摄影的后期处理也非常重要。
通过调整色彩、对比和亮度等参数,可以增强影像的表达力。
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也是关键,可以考虑在展览或出版物中展示影像。
第三部分: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观念摄影的实例分析,以帮助理解观念摄影的拍摄过程。
观念摄影,你懂得多少?
观念摄影,你懂得多少?观念摄影是一个摄影分类,艺术家借助摄影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概念或思想。
在观念摄影中,照片试图传达的是一种观念或信息。
摄影正逐步走出纯唯美性或纯纪录性的束缚而成为表达个人思想观念的有效手段。
同时,摄影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当代艺术中许多活跃的人物经常跨越绘画艺术和摄影两个领域,借助摄影来表达新的观念。
观念摄影借摄影表达摄影家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见解、情感和态度,表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迷茫的世界》什么是观念摄影?一,观念摄影是个体主观意念借助摄影进行的外化和表达观念摄影就是借助摄影的手段表现和表达个体的某种观念。
因为观念是抽象的、内在的、主观的,而摄影最原初的功能是客观记录外部世界。
《孩子的梦》因此,观念摄影是一种截然不同于传统的以客观地再现、记录被摄对象本身为目的摄影形式,借助影像进行内在观念的主观表达才是它的核心。
但是,观念摄影常常不是万能的。
《惑》至于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摄影,并非是指通过摄影表达一个十分完整的观念。
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者自己去体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如果一幅照片或者一组照片把什么都说清楚了,观众的参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照片的艺术魅力也就荡然无存。
观众如果能读出更多的、不同的意味,这便是摄影的成功。
解析:观念摄影最能触发观看者的联想和思辨,且会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感受。
二、观念摄影中的形象只是表意符号在观念摄影中,被摄对象并不代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而仅仅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因此,一切对象都可能成为观念摄影的表意对象,选用什么对象和表达什么意思完全是拍摄者个人说了算。
观念摄影传递的通常是一种可以感觉却无法确切表达的个体式的主观体验和个人意义,给人一种隐晦的、荒谬的、杂乱的、没有确定性的感觉。
解析:每个人内心中都深埋着梦境般的复杂记忆和体验,时而零乱、时而清晰。
三、观念摄影的内容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在观念摄影家心目中,一切与人性、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人类社会等有关的内容,不论是美的、还是丑陋的,是平实的、还是夸张的,都可以摄入镜头,其内容没有什么“禁区”和“忌区”,格调也不分高雅和低俗。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是一种强调摄影师观念表达和自我实践的摄影艺术形式。
在观念摄影中,摄影师通过创造性的构图、主题选择、光影呈现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观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是指摄影师通过创造性的构图和主题选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观念通过图片传达给观众。
观念摄影追求的是艺术性和独特性,通过非常规的摄影手法和视角,传达出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观念摄影作品通常是有深度的,通过符号、象征、对比等手法,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和情感,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共鸣。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不仅仅是通过构图和主题选择,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光影是摄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给作品带来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观念摄影通过灯光的运用,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如明暗对比、明暗变化、光影投射等等,进而表达出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观念摄影的光影运用通常非常巧妙和独特,能够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自我实践是观念摄影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摄影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不同的摄影技术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观念摄影鼓励摄影师发挥创造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拘泥于传统的摄影规则和技巧。
自我实践是观念摄影的核心,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摄影师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视觉语言。
关于观念摄影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03
创作手法选择
观念摄影作品的创作手法多样,包括摆拍、后期处理、装置等。艺术家
需根据主题和意图选择合适的手法,以实现最佳的视觉呈现和观念传达
。
技术与工具的运用
相机与镜头选择
根据创作需求,艺术家需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以捕捉高质量的图像和满足特定的视觉 效果。
光线与构图
光线和构图是影响观念摄影作品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艺术家需要掌握和运用光线与构图 的基本原理,以营造出符合主题的氛围和情感。
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01
02
03
创作目的传统摄影注重记源自现实、 展现美景,而观念摄影更 注重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 念。
创作手法
传统摄影追求技术完美、 画面美观,而观念摄影则 可能采用各种实验性、非 常规的摄影手法。
作品解读
传统摄影作品的意义相对 固定,而观念摄影作品则 开放性强,观众需要积极 参与解读。
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是实现观念摄影作品视觉呈现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色彩、影调、对比度等参数 ,以及添加特效和文字等元素,艺术家可以强化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观念表达力。
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系列》通过对XX元素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 XX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作品采用XX手法拍摄, 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光线运用,营造出强烈的XX氛 围。后期处理中,艺术家运用XX特效,进一步强 化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观念摄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自摄影术诞生之初 ,就有艺术家尝试运用摄影表达观念 ,如Adolphe Braquehais等。
当代观念摄影:当代观念摄影更加多 元化,涉及社会、政治、性别、身份 等多个议题,代表人物包括Cindy Sherman、Andreas Gursky等。
浅析中国观念摄影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方式
浅析中国观念摄影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方式
中国观念摄影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一种摄影形式,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在中国观念摄影中,摄影师并不仅仅是记录事物的工具,而是通过镜头去捕捉人物形态和情感的表现,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效果。
中国观念摄影以呈现人文精神为核心,以触动人心为出发点,强调用摄影来记录人类的思想、情感、生活以及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一种深度反映人类自身文化特征的影像创作形式。
在表现方式上,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是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严谨的自我约束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在视觉表现上,摄影师借助于镜头,选择特定的角度、光线、构图和色彩等元素,在图像的呈现上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美学创意。
中国观念摄影的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视人文情感和个性价值,而且以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为基础。
因此,中国观念摄影也聚焦于表达人性、情感与精神层面。
尤其是当今中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许多人民的心灵空虚、精神失落,因此更加强调人文情感呈现的重要性。
中国观念摄影正好满足了这种宣泄和表达的方式,使得中国观念摄影得以茁壮发展。
总之,中国观念摄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秉承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将镜头所呈现的作品与视觉传统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中国人文方面的精髓和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同时,也因为其崇尚人文价值,为人类传递了温情与希望。
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是表达拍摄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
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
它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
它将摄影这一方式作为拍摄者个人观念的依存体,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不受传统摄影观点和要求的限制,观念摄影家认同摄影这一形式的可能性,但同时反击对摄影的种种历史限制。
他们的努力以攝影形式拓展了内涵和表现形式,并自以為为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念摄影- 基本介绍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
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许多艺术家在摄影方式本身的开拓方面不断努力,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西方观念摄影的源起: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业界尚没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界定。
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扬光大了。
观念摄影的情感表达
观念摄影的情感表达天津市东丽区300000观念摄影是以摄影师的主观设想为核心,通过摄影的视觉思维,向观众传达作品内涵的艺术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它的情感表达。
它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很多种“不同”的解读。
在创作时,摄影师通过精心布置创作对象,不断改变其形态位置、视觉效果,透过作品提出一些带有意味性的话题,引人思考和反思。
同时,赋予画面乐观积极性,引导观众良性的、积极的去体会与感知,能让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1、利用熟知素材,增强画面视觉效果选择令人熟悉的场景或内容作为画面素材对题材本身起到渲染作用。
善选场景或素材,利用拼接、模仿、涂绘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渲染氛围和突出主题,使整幅画面更加深刻。
图1《守护熊猫》:熊猫是我国国宝,也是全世界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力保护下,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调整到易危。
大熊猫的分布曾经非常广,经遍布华东、华南和西南。
但现在因为人类活动,它们已经被压缩到了中部的秦岭到西南四川非常破碎化的一片山地之中。
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的捕猎和偷猎,致使很多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作品从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土地再利用,商场等多个角度进行拍摄,以此来呼吁和强化大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守护熊猫,守护大自然。
2、利用对比手法,丰富画面内涵意义巧用对比手法,将观念摄影中的主观思想阐述结合上下、色调、虚实等对比手法,通过运用人们的视觉规律,逆向引导思考,来强化作品的主观思想、丰富整个画面的内涵意义。
图2《倒着看人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解答,作品从上往下看意味着结束,而倒着从下往上看,却是新生,新的开始。
3、利用内在表现,引发观众积极思考观念摄影中,摄影客观再现功能显得不那么重要,它不只是摄影师被动的去记录,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他们也不再只是对生活中的瞬间捕捉,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影像媒介来结合现实表达文化层面上的思考。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主题或概念,表达摄影师所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与传统摄影不同的是,观念摄影重视摄影内容的表达和意义,而并不局限于技术和构图。
摄影师凭借自身的感知和思考,选取合适的主题和构图,通过摄影再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观念摄影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单张照片,也可以是系列照片和影像作品等。
观念摄影的核心在于观念,也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
观念就是摄影师表达自己思考和感受的载体。
例如,可以通过形象的构图表现城市中的荒芜和孤独,也可以透过细节的描绘展现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除了表达思想和情感,观念摄影也可以对真实的事物进行解构和重构,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意义和视觉效果。
因此,观念摄影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表现形式,都有很强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除了观念的重要性,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也很关键。
正如任何艺术形式和创作过程一样,观念摄影的创作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首先,摄影师需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感知能力,加强对文化、社会和人性的了解和认识,构建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观念体系。
在此基础上,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和构图方式,不断尝试和实践,摸索出最佳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此外,摄影师也需要注重与其他摄影师和艺术家的交流和互动,从中获得灵感和创意。
总之,观念摄影是一种基于思考和表达的摄影形式,强调摄影内涵和意义的表达,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观念体系。
通过观念摄影,可以让摄影师的思想和灵感得到更好的释放和表达。
观念摄影论文
观念摄影论文第一节什么是观念摄影第二节观念摄影的诞生第三节观念摄影的特点第四节观念摄影的主要创作手法第五节数码时代的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从字面上理解,观念摄影就是使用摄影的手段来表达是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
因为观念是抽象的、内在的、主观的,但摄影最初的功能是记录客观世界的真实情感。
因此,观念摄影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摄影的一种表达形式,借助影像进行内在的表达是它的核心。
如今,摄影正慢慢走出纯记录性或纯唯美性的束缚,成为表达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有效手段。
而,摄影与当代艺术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当代艺术中许多人物经常跨越摄影和绘画艺术两个领域,借助摄影来表达新的观念。
因此,观念摄影也就随之诞生了。
有人说,“观念摄影的诞生不符合摄影艺术的的逻辑性发展,而是艺术家介入摄影的结果。
”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样可以让人们很容易的通过观念摄影的表意形式去理解观念摄影的本质。
但是,何为真正的观念摄影呢,我认为,真正的观念摄影,并不是通过摄影艺术来表达作者的一个很完整的思想观念,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作者目前所面临的一种状态。
因为观念摄影本身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照片传递给观者某种思想,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创新,并提出一些带有意味性的话题,引发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带给观者全方位的指向,让观者自己去体会,去反思。
如果一幅照片把什么都说的清清楚楚的,那么观众的参与也就相应的失去了它的意义,照片的艺术魅力也就荡然无存。
而观众如果能从一张照片读出更多不同的意味,那这张照片就是成功的。
例如,美国摄影大师杰瑞? 尤斯曼和菲利普?哈尔斯曼,他们都是观念摄影界的大师,他们的作品能使很多人因此产生共鸣。
杰瑞?尤斯曼,他是一位魔术师般的摄影大师,他的名字和作品都非常引人瞩目,因为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杰瑞?尤斯曼的作品时,都会被他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所折服。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观念摄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摄影方式,它更强调摄影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
在拍摄观念摄影作品时,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方案,下面是我对于观念摄影拍摄方案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主题首先,拍摄观念摄影作品需要确定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可以是生活、社会、自然、人类等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必须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确定主题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同时也要关注时代背景及社会现实,以确保您的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二、构思在确定好主题后,需要对构思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个阶段需要思考如何将主题展现出来,需要考虑到表现手法、拍摄地点、元素搭配等方面。
需要不断的琢磨并总结经验,才能够让作品更有深度和追求。
三、拍摄在拍摄时,需要比较系统的准备。
需要考虑到拍摄器材、场景、灯光等方面。
特别是对于拍摄器材,应该选择适合主题表达的摄影器材,例如蕴含浪漫情怀的胶片机、夜景拍摄的灯光附件等等。
四、后期制作观念摄影作品的精华在于后期制作,可以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剪辑软件,进行图像、配音、摄影技术等方面的加工。
需要注意的是,后期制作应该符合主题、呈现情感,而不应该太过呆板、形式化。
因此后期制作也是需要创造力、才华以及对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观念摄影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一个好的拍摄方案和制作过程都需要与主题相关联。
需要全面考虑在拍摄前期,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以确保拍摄成品的质量和深度。
同时,也需要音乐、文本等多种手段进行后期制作,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与其他摄影作品的差别化。
最终呈现的观念摄影作品,应该是一篇自成一体、结构完整、具有启发意义和情感共鸣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念摄影的基本介绍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
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许多艺术家在摄影方式本身的开拓方面不断努力,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者。
21世纪的今天,观念摄影正在成为这样的创造者。
西方观念摄影的源起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业界尚没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界定。
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扬光大了。
而观念摄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的作品具有观念的特性并不能算作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国观念摄影概念的提出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比较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1976出现的诸如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带有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去。
其后1979年的北京的“四月影会”和随后出现的“裂变群体”,北京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哈尔滨的“方尖碑”广州的“人人影会”,他们在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的显现。
但是这些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仍是用纪实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没有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于是与当代艺术的距离与差距越来越大。
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最早明确出现“观念艺术”(也叫观念主义)是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一篇《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
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地出现这种类型的摄影,因此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介绍了“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的概念。
观念摄影这个名词最早在国内出现是在1997年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上,接着在1998年朱其策划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
由于这两个展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观念摄影”的名称,使得这个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这一类作品的指代。
在1997年到1998年这两年,以摄影为形态的观念艺术正式开始以观念摄影的名义,进入了前卫艺术批评的范围。
观念摄影开始只是一度在美术界热闹,作为美术作品在美术刊物上传播,中国的主流摄影媒介几乎对它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同,并开始进入前卫画廊和收藏家的销售渠道,中国观念摄影家也逐渐成了各种国际前卫摄影展和综合国际艺术展的常客。
观念摄影的艺术表达1、摄影者在观念摄影中具有主观导向性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相克,只是在摄影的表达方式多了一种手法,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
在运用“摄影”表达“观念”时,应考虑摄影在其中扮演的究竟是“记录”工具的角色还是“语言”工具的角色。
如果是前者就不是观念摄影,如果是后者,当可以接受,因为摄影只有作为表达某种观念的“语言”工具时,才是必须的,才与观念产生不可割舍的关系,摄影必须是观念的成果,而非记录的工具。
既然是一种语言,用来表达艺术家或是摄影师的主观意图的语言。
那么这其中的摄影师的主观的表达就融入了先入为主的导演成分。
对于观念摄影有两个误区,一是有些人把关于记录行为艺术的影像当作观念摄影,这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记录方式。
给这种行为艺术做了一个具有人性的记录方式。
二是有人把凡是作品中带有主观意图的作品都称之为观念摄影。
凡摄影创作,只要按动快门,都会带有摄影者的主观意图与个体的倾向选择,按此标准所有的作品皆可称为观念摄影作品。
在观念摄影中,摄影者在影像中是一个具有强烈倾向性的主观导向性。
而当代艺术中,目前被导演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摄影,而扩散到整个艺术了。
以前的被导演主体还是摄影这一载体,被导演的行为是为了摄影本身服务的。
而现在被导演的是为艺术服务的,摄影只是一种承载的工具与手段。
有了导演的理念,有了强烈个性化的观念,表达的形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的观念或内容。
摄影是一种表达形式,雕塑也是一种表达形式,绘画同样是一种形式。
与此同时,传统的纪实摄影并没有从摄影中消失,并且只会更经典,更精彩。
2、观念摄影的主要表达特征是讽喻人类所有的话语方式,归结到“喻说方式”上,不外有四种:隐喻、换喻、提喻和讽喻。
其中换喻和提喻都与隐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摄影是一种提喻,但摄影同样也强调隐喻,尤其是纪实摄影,更是把“真不真”、“像不像”等作为评判的标准,强调到了极端(用标头、不干扰被摄对象等)。
而讽喻则是反隐喻的,是颠覆和拆解隐喻的。
观念摄影或新摄影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其“观念”以及“新”,而是在于其运用了反隐喻的以讽喻为主的修辞方式。
传统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更强调图象字面义,即影象的真实感,与所谓现实之间,构成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关系(当然其中也不乏讽喻的元素);而观念摄影则嘲弄、戏拟真实,更多使用图象的引申义,与其说它与现实还不如说它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构成的是一种讽喻性的关系。
此种摄影文本可以与其相关文本(社会文本、历史文本、广告文本……)之间互为文本、交相戏拟、彼此颠覆,从而置身到一场无远弗界无始无终的意义的自由嬉戏中去。
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1、杰利·尤斯曼(美国)杰利·尤斯曼作品杰利·尤斯曼出生于美国底特律。
19岁时进入大学攻读摄影专业,四年后,尤斯曼获得了学士学位。
然而勤学的他又再度进入印第安纳大学研究教学和艺术史,并取得硕士学位。
26岁那年起,他加入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系的教授群,担任教职,致力于摄影新观念的推行。
尤斯曼作品,最常用的图象符号是:女人体、手、岩石、树木、房屋、天空、湖水、海洋等等。
尤斯曼用的所有符号都是现实世界的景物,然而他偏偏要将之编成非现实的图象。
很明显,他无法满足于世界的秩序,试图通过拼贴来打破这种平衡,更强烈的表达自身主观的想法,而不愿让现实来掌控自己的思维。
2、拉菲尔·纳瓦罗(西班牙)拉菲尔·纳瓦罗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以展现裸体和抽象作品见长,作品被收录在西欧各大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但其低调的作风使得其在亚洲并不为人熟知。
纳瓦罗将柔软的丝绸,坚硬的石头等物质放在女性的肌肤旁边,用一种奇特而“私密”的角度探索特定部位的人体。
他的另一个人技巧是照片拼接:不仅将同一题材的照片像扑克牌般拼接起来,形成另一个图案,也会将两张照片冲印在同一底版上,最后呈现出可折叠的,效果奇异的“双连画”。
3、刘铮(中国)刘铮,1969年生于河北,曾在北京的理工大学学习,1997年以前在工人日报做摄影记者。
刘铮的作品积极而又审慎地用镜头覆盖着农民、僧侣、流浪者、囚犯、富人、乞丐、戏子、舞女、诗人、未亡人、残疾人、变性人、死尸、干尸及蜡像人物、雕塑人物。
生活和观念互为激活又互为瓦解。
他的作品罗列了因袭沉重的历史,死亡和战争的阴影,情欲、渴望、感情的误置,深刻的无聊,岁月的创痛,浅薄的世俗享乐和现代人的精神贫困。
这些视野开阔,内容庞杂的众生相算不上纪实,但和纪实密不可分;算不上是表现,却与表现丝缕牵缠;算不上象征,可又处处表征着象征。
4、许恒(中国)许恒1983年生于湖北,作为80后新锐摄影艺术家,自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就读期间开始其摄影艺术探索,在校期间获得美国PIEA 奖项及毕业创作奖,作品先后在中国,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博物馆画廊展出收藏。
并在毕业后长期与北京今日美术馆合作的拍摄项目中对准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此项目积累了大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珍贵影像资料。
他的个人创作勇于尝试,形而上的思考力使得作品注入他所熟知的电子游戏:想象力、精致感、经典性、非逻辑,以及与现实有些距离的高尚。
通过他假扮男性眼中经典化了的女性形象这一现象本身,将两性放在同一语境,以经典的形式陈列出来,藏匿的抒情精神通过非逻辑的元素得到了显现。
他的作品《17个我的正面和背面》由一个男性主体四散开去,一个个女性形象延续和拼接,呈现一个由插叙组成的放射状快乐舞会。
对于自身形象和传统概念的解构和重建,是“人之为人”多种可能性的尊重,富有戏剧化、经典性的歌剧精神。
出现在新新人类中的cosplay是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角色的行为,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外表如何,而是取决于服饰的制作和包装之后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替代或者互换。
新新人类对于性别模式的另类思维,体现了时代对于文化多元性、精神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