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探究尺的秘密
《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

《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观看了聊城市王静欣老师《厘米的认识》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作为和我们一样的教师王老师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听她的课感觉优美而舒适,老师表情亲切自然,孩子们如沐春风探索,在老师的指引下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谈一下观看了这节课后给我的启发:一. 王老师的课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教师,王老师语言严谨简练,并且具有亲和力,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王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
语言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想到自己的课堂,鼓励也是经常用的,但是有时候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切表扬烟消云散,声音与表情马上大逆转,而王老师一节课始终亲切自然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在学生认识尺子的过程中,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了解尺子的秘密。
在进行厘米的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具体的实物一根小棒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再用手势笔划,估一估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在直尺上认识从0到1就是一厘米,从1到2也是一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都是一厘米;让学生自己找到1厘米,总结出“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并让学生进行了感受,能用手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还让1厘米的概念渗透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强化了学生对于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认识1厘米,继而去认识了2厘米,从0-2,或1-3,或2-4,或8-10等多种方法认识2厘米,再认识3厘米的长度等等。
并让学生归纳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是几厘米,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即从起点0开始,末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在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对测量的方法做了总结。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渗透,用多种方法学习了知识。
三.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老师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尺子 北京版 (2)

我身上的“尺子”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综合实践,综合是主线。
综合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可以理解为“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或数学实际应用”。
“数学探究”就是综合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建模”就是综合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
本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以及用尺子测量长度,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随身带着尺子,所以出现了“身上的尺子”这一综合实践内容。
如果综合实践课知识让学生活动体验,也许不能准确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而综合实践还是应该以综合为准绳:一要综合课堂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目标、内容、顺序、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每个环节都是连贯的、有整体感;二要综合知识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连成线、形成片、织成网;三要综合能力结构,一节综合实践课的活动设计要把教师的研究、开发、生成的能力和学生分析、解题、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
2.综合实践,理解是重点。
综合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原型是数学理解的基石,所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故事引入。
数学结于知识,所以本节课利用数学知识的萌芽点进行课前活动、利用数学知识的联结点进行课堂活动、利用数学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动。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就是主动地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诠释新问题、新知识,与此同时建构“数学结构”、促进“数学记忆”、活化“数学思维”、引发“数学想象”。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把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用处,加深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计算,还学习了简单的估算。
2年级数学教案《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测量方法一一般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把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被测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出示课件尺子测量纸条图)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纸条的右端对着“5”,纸条的长度就是5厘米。
(三)测量方法二有时在测量物体时,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而是对准其他的刻度,用物体两端所对的刻度数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出示课件尺子测量纸条图)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纸条的左端对准刻度“2”,纸条的右端对准刻度“7”,两数相减, 7-2=5(厘米),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四)注意测量细节1 测量时会放置尺子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被测物体放平,再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左端对齐,也可以用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体的起始左端,测量时要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2.测量时会看尺子测量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或正对刻度线,不要偏左、偏右,也不要偏高、偏低,有角度的观测都会导致读数的偏大或偏小3.测量时会读数、会记录按正确的方式读数,除了读出始、末端对应的刻度数字外,有时还要读最小刻度值,以后学习中还会学习到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的数字;记录测量数据时,要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结果必须写出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习到小数,有时只能写两个单位了。
如图,纸条一右端是5厘米,还多了3小格,所以这纸条长度是5厘米3毫米。
纸条二左端是2,右端是6,又多一点点,又不够一小格,我们就估计为6,两数相减,纸条长度是4厘米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 做一做,看一看,铅笔长( )厘米。
铅笔左端对着0,右端对应的数是8,铅笔长就是8厘米。
2. 在正确量法的括号里面画“ √ ”测量时,纸条和尺子都要放平,纸条左端对着0刻度线或某一条刻度线,尺子有刻度的一边紧贴纸条的直边。
一年级下册数学备课第8单元—厘米、米的认识

教师小结:量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线,
还要把铅笔和尺子放平,另一端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说说测量的方法
(3)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人一柞的长度都不相同,可见用手测量来做衣服是多么的不准确啊!
2. 3米=()厘米5米+6米=()米
800厘米=()米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3.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板
书
设
计
阿福做长袍——米的认识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
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本环节通过学生估计,亲自量一量,站一站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常见物体的高度,加深对米的理解。】
【本环节通过看、比、量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对1米的长度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巩固米的认识。
1.小组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①用手在尺子上摸一摸1cm有多长,再用手指比划一下。
②谈感受:很短……
③找生活中的1厘米:打开教师准备的材料袋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时《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

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 100、101 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学会测量身体部分的长度,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小尺子”的长度,并会使用身体上的“小尺子”对物体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度量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发现规律、综合应用的探究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自己身上的“小尺子”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软尺、卷尺、直尺、题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米尺、直尺、软尺…)2.揭示课题: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试一下)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式测量的吗?其实,我们身上有许多比较固定的长度,这些较为固定的长度也可以看做一把把的“小尺子”,用这些“小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
(板题: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找一找,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上的“小尺子”(1)上节课我们测量出了一拃的长度,还记得怎样测量的吗?学生说后课件出示: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大家伸出一拃,看看什么样子的,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拃大一些)用拃做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在你们的身上还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
预设学生回答: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
(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2)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二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身体上的尺子

二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身体上的尺子01.活动分析本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运用米和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活动通过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上的“尺子”,量出“身体尺”的长度,并能利用“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测量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02.活动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经历测量、比较等活动,认识自己身体上的“尺”,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一些实际物体的长度,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03.教学重点了解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04.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05.活动准备课件、软尺、卷尺。
06.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做好准备。
1、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回答:厘米、米。
2、老师讲桌的桌面有多长,你能帮老师量一量吗?指两名学生用尺子合作量一量,告诉大家结果是1米10厘米。
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同学们用动作比划。
3、提问:同学们,刚才这两位同学用尺子量出了桌面的长度。
如果我们手上没有任何测量的工具,又该怎么办呢?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吗?学生回答:我们可以借助手,一拃一拃的来量,只要知道一拃有多长,就知道桌面的长度了。
4、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就在我们的身体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板书课题: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讲桌桌面的长度,复习已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一一厘米和米,以及1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为学习新课程做好铺垫。
借由没有尺子怎么测量这个问题,自然的引入了身体上隐藏的尺这个主题。
二、初步感知身体上的“尺子”,探究秘密。
1、测量“一拃长”。
同桌两个人互相合作,量一量,你的一拃有多长?指名说一说一拃的长度指身体上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通过实际测量得知:二年级小朋友的一拃大约长16厘米左右。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篇一」活动目标: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2、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
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
音乐活动过程:1、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
小狐狸也想参加。
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
”小狐狸说:“行。
”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
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
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
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
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
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说课稿身体上的尺子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说课稿身体上的尺子一、说研究:(一)说课标:《身体上的尺子》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课标提出要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本质的理解,同时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逐步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和量感。
(二)说主题从内容编排来看,北师大版教材并未将其作为一节独立内容,与之相关的内容则是分布数学好玩《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和第六单元《测量》中。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单元整合,分为以下4个主题。
整合前知识框架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课桌有多长一米有多长数学好玩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整合后主题框架身体上的尺子主题1:单位量的体验教室有多长1课时主题2:不同量的感知课桌有多长一米有多长身体尺的初步认识(2课时)主题3:量的应用研究身体尺应用身体尺1课时主题4:量的感悟感悟身体尺:大豆种植经验分享。
1课时在主题3中,结合“劳动基地种植大豆"这一真实的情境,设计“数学+劳动+语文”的跨学科主题系列活动,其学习结构图如下:一、研究身体尺,培养学生数感、量感、数据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二、应用身体尺,测量劳动基地和种植大豆,完成种植日记,培养学生量感、应用意识、劳动能力和语言应用等核心素养。
身体力行“尺”度世界研究“身体尺”知识内容测量身体尺;发现身体尺的“秘密”。
核心素养数感、量感、数据意识、推理能力。
应用“身体尺”知识内容测量劳动基地;种植大豆种子;练习:完成种植日记。
核心素养量感、应用意识、劳动能力、语言应用。
(二)说目标:数学学科:1.经历量、比等活动,发现“身体尺”的秘密,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
2.选用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建立“身体尺”与米尺的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
3.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身体尺”描述生活事物。
劳动学科:1.通过种植活动,照顾身边常见植物,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的意识。
2019年我们身体上的尺秘密三年级作文

最近,数学朱老师在给我们上有关厘米和米的课,让我知道了我们身体上竟然还有“尺”!
在《认识厘米》的时候,我们认识了1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不就是橡皮的厚,订书机的宽嘛!当老师说我们的大拇指指甲宽可能也是1厘米的时候,我立马拿起尺来,一量!真的,差不多就是1厘米!太神奇的了!可神奇的不止这!当老师介绍一拃的时候,我心里嘀咕:“这一拃有什么用呢?”接下来老师又让我们估计我们手掌的宽,有个学生说7厘米的时候,我已经偷偷的量的自己的手掌,真的,我就7厘米多点。他怎么能猜得那么准呢?有依据吗?当我听到他说:“刚才我们一拃大约14厘米,我用一拃比划了下,不就是一拃的一半嘛!”我顿时恍然大悟!
在《认识米》时,朱老师追问:“谁能知道1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们有的拿粉笔来比划,有的拿着书本比划……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我张开双臂,又稍微往里弯曲一点。朱老师拿米尺帮我量了量,就比一米多出一点儿。朱老师高兴的问我为什么能比划的这么准?我说:“我知道人的双臂张开的时候和自己的身高基本是相等的,而我的也知道我的身高是1米30厘米。所以我张开双臂再稍微往里靠拢一点差不多就是一米了。”朱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接着,老师还介绍了我们身体的另一把尺——“一庹”。这一庹作用也可大了,它就比1米短些,老师让我估计黑板的长,教室的长,我都用了一庹来量一量,和实际长度可接近了!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zī shì zhènɡ què
姿 势 正 确。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 有趣的 “秘密”?
1.小朋友拳头一周的长跟脚长大约相等。 2.一庹长跟身高差不多。
一个人的身高相当于7个脚长。
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
步 测 卷尺测 长步,估计从你家到学 校有多远。
拳头长
tuǒ
一庹长
tuǒ
一一庹庹长长
脚长
拳头长
身高
和同伴互相量一量
脚长 一拃长 拳头一周 的长度 腰一周的 长度 一庹长 身高
小提示
xuán zé shì hé de cè liánɡ ɡōnɡ jǜ
选 择 适 合 的 测 量 工 具。
cénɡ kè dǜ xiàn kāi shǐ cè liánɡ
想一想身体上还有哪些“尺子”?
数学好玩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学习目标
tàn jiū rén shēn shànɡ de chánɡ dù
1. 探 究 人 身 上 的 长 度。
jìn yī bù shú xi chánɡ dù cè liánɡ dē fānɡ fǎ
2. 进 一 步 熟 悉 长 度 测 量 的 方 法。
脚长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热】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最新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热】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最新5篇)供大家参阅。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体中的有趣现象,从数学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
2、在获得自己的一拃、一步等的长度后,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卷尺、米尺、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堂。
师:同学们,我们身体上有很多数学“秘密”你们知道在哪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究一下我们身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二、动手测量,探究活动。
1、动手测量,初探秘密师:同学们,你们道吗?我们拳头的一周和我们的脚长差不多,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测量之前,老师有个疑惑,你们怎么知道拳头的长度呢?又怎样测量脚的长度呢?生1:用线先绕拳头量一周,然后量出这条线的长度就行了。
生2:把脚放在尺子上,从0刻度开始量。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交流汇报。
2、测量小组同学身体各部位的长度。
(1)师先找一学生站在讲台上,教师量这个学生,为接下来小组测量做个示范。
(2)小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
(3)汇报填写表格。
(4)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5)读读课本89页“读一读,讲一讲”3、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1)要从一个墙角量到另一个墙角。
(2)卷尺要拉进,不要弯曲。
(3)独立完成表格。
(4)汇报交流。
4、说一说我们身体上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标尺?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1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2
3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师1 师2 师3 师4 师5 身高 165cm 163cm 159cm 160cm 158cm 一庹长 160cm 162cm 157cm 157cm 157cm
二年级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易建联: 身高 2米11厘米 一庹长 2米22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1.测量时:轻声交流,测量方法正确,分工合作。 2.记录时:对于不是整数的结果取整数记录。 3.测量完:观察数据,写出发现。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师1 师2 师3 师4 师5 一拳长 23cm 23cm 22cm 23cm 26cm 一脚长 24cm 23cm 23cm 25cm 26cm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孙桐林: 身高 2米 6厘米 一庹长2米19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二年级上册数学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2张)(14张)
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人的腿长大约是头长的4倍。
活动中感悟测量本质

活动中感悟测量本质作者:崔海江冯智慧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4年第02期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课题编号:2206047)研究成果。
摘要:“身体上的尺子”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
此内容虽然各版本教材的编排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能够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体会测量的实质,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测量本质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4-0044-05“量(quantity)”是现实世界一个最普遍、最基本的属性,是形成“数”概念的经验基础。
现实世界中的“量”与测量活动有关,测量的结果通常都用数字表示。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新增的要求,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小学阶段,把测量的相关内容分散到了不同的数学学习领域,以综合与实践活动“身体上的尺子”为例,阐述如何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量感。
一、课前思考“身体上的尺子”是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涉及跨学科学习,《课标》将此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
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用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身体上的尺子”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分米、米”这些基本的长度单位的基础上的,通过“寻找身体上的尺子”“用身体上的尺子量一量”“测量超链接”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经历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直观理解度量的意义。
(一)《课标》具体要求“身体上的尺子”是与长度单位和测量相关的内容,《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如下:内容要求: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利用这些“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空间或其他物体,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例51)。
浅谈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教学——以“量一量,比一比”为例

浅谈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教学——以“量一量,比一比”为例作者:吴丽凤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5年第15期吴丽凤(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二实验小学)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新课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
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又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合“量一量,比一比”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整合教材、重视思考、强化实践三个方面谈谈对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整合教材;重视思考;强化实践教材内容是综合实践的范本,数学思考是综合实践的灵魂,实践运用是综合实践的升华,教学时只有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设计,才能实现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教学。
一、整合教材,尊重学生生活实际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
但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并非全都适合于我们的学生,教师必须站在生本的立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9页教材内容:(1)选身边常见的测量“单位”(一庹和肩宽),描述6米长的鳄鱼。
(2)让学生自主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一庹、身高、一拃和肩宽等)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如长颈鹿、鸵鸟和企鹅的身高,鲸鱼、巨蟒和壁虎的身长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只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学生虽然已经量过自己的庹长和肩宽等的长度,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建立起这种新的测量“单位”的长度表象并能较好地运用它。
教材中提供的动物学生就算看过,可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好高啊!”“好可爱啊!”……事实上,这些动物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点远的,无法使学生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不需要”,也“不想要”,准确地说是有点“要不起”。
因为此时的学生没有具体的“6米长的鳄鱼”作为测量对象,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与推算,对学生而言,显然是过于抽象了。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说课稿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姜老师执教的《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单元实践活动的内容,这节课是在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开展的。
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测量,记录和了解人身体的有关数据,并利用人体的部位简单估算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人体上的数学,形成初步的研究与探究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主动反思,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姜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技能:学生在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测量身体部分的长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人体上的数学,经历用身体对物体长度测量、估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数学思考: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汇报反思的实践探究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问题解决: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度量意识。
4.情感态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姜老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道自己身上的“小尺子”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说学情我们身体的小尺子”是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实际操作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
本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拳头一周的长(厘米)、脚长(厘米)、一庹长(厘米)、一拃长(厘米)、身高(厘米)等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增加学生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
三、说模式对于教学过程姜老师的课堂是按照我校推广的“三为主四目标五美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量一量,探究尺的秘密
[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教师] 徐宏江
[教学对象] 6岁,一年级
[教学目的] 安排情景,让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
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
(引导学生看屏幕,老师以计算机投影显示桌面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学生:愿意。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桌子有多长,多宽?小组先讨论,等一会小组汇报,看看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讨论。
教师:叫停。
学生汇报:1、用手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
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教师:布置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宽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强调怎样记录,并用计算机投影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布置学生动手量桌子。
学生测量。
(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
发现典型数据。
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
(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
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
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
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那一个呢?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
(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
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长是90。
教师:有没有不一样的得数?
学生:长是27。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他们都对,你知道为什么
吗?好好看看你手中的尺子?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发现了这个小秘密。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现在大家都用厘米刻度的一面来量一量桌子的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他们的结果?
学生:42厘米。
(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
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
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教师指导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我的_______有多长?”
小组1测量本组的一种东西(文具、人体均可以)有多少厘米,把数值告诉小组2,并要求他们用软尺的厘米刻度面比画有长,同时和实物相对照。
游戏中结束。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
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