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四节课件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PPT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PPT教学课件
•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 守有余。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 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 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2020/12/098源自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传统中国社 会难以产生的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020/12/09
3
•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辽阔的地域广 大的国境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1.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 度不相同
•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 方式和思想观念。
• 中土的中央集权(特点:重农轻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游牧民族的军事奴隶制(特点:擅长迁徙)、西北沙漠的 绿洲“小国”(特点:重视商业)。
• 3.各地的对外联系方式也各不相同:新疆—中亚,藏川 滇—印度,闽粤—东南亚。
•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让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2020/12/09
4
3.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020/12/09
6
• (3)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增添异彩。 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 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 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 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 也消亡了。
• (4)对外域文化扬弃吸收:“先秦百家”“中边 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 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 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PPT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PPT

2、三大集团的代表人物。
3、殷商西周的文化特征。
4、《周易》和八卦。
5、阴阳五行观的转变。
6、九流十家的提出、内容,其中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是哪几家。 7、前期法家的三个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 慎到)和他们的观点(重法、重术、重势)。 8、“经”的含义的演变。 9、“三玄”。 10、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时期的主 要观点。 11、唐代文化博大气度的主要表现。 12、佛教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包括华 夷之辨等)
三、问答:
1、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
2、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 别?
5、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
6、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7、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识记:
2、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3、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4、“性善说”与“性恶说”的主要区别?
5、董仲舒学说的内容以及他对儒学发展的贡
献? 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7、儒学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 8、儒家学说对人格塑造、人格修养的基本要 求和规范? 9、儒学对文学的规范作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图腾文化 一、识记:
13、儒家、道教、佛教、玄学交互影响与合 流的表现。 14、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张载、王阳明等) 15、理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6、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17、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18、明清文化典籍的编纂和整理。
二、名词概念:
1、甲骨文、金文 2、八卦 3、稷下学宫 4、黄老之学 5、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6、玄学 7、名教 8、理学 9、心学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2、地域广。

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1、中原地区――农耕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2、西北地区――游牧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 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等。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了世界,并探讨中 国文化的未来。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
1
定义与特征
探讨中国文化的定义、特征和世界影响。
2
历史与发展
从神话传说到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3
价值与意义
探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结语
我们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中国 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承与发展仍在继续。尽管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但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依 然闪耀。
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特 点,如京剧、杂技等。
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发展
介绍中国现代艺术并探讨其发 展和影响。
第四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1 孔子
2 庄子
3 剑桥七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介绍庄子的思想和贡献, 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 的地位。
了解“剑桥七子”及其在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章: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
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探讨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讨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了解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概述
介绍中国文学的特点,如诗、 散文、小说等。
4 李白
5 毛泽东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以及其在中国文 化中的地位。
探讨毛泽东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并讨论其 影响和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1.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3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突出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2.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原因⏹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3.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三章导言第一段P4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政权怎样交替,战乱如何频繁;不管是汉人统治全国,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全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宗法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各朝各代宗法制度的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世代相传。

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教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

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4.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四节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四节ppt课件
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线 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至衰的的历史,艺术地反 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清代还有 《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镜花缘》和 《绿野仙踪》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向,乃至 东南亚各国的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碰撞与融合】
李李
黄黄
顾顾
王王
贽贽
宗宗
炎炎
夫夫
像像
羲羲
武武
之之
像像
像像
像像
【明清小说】
在工商业和市民阶层崛起的浪潮中,以明清小说为 主的俗文化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文学史上与唐 诗、宋词、元曲并举,明小说从内容上可分为讲史小 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四大类,代表作 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 瓶梅》等。清初至乾隆时期的清代小说的全盛时期,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前代有较大发展,产生于乾 隆年间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 小说和白话小说推向顶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
【乾嘉学派】 每识一字,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 ——戴震语
清代实施严酷的文字狱,使得大批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而沉溺于对经书的 文字、音韵、名物,以及古代典章制度的训诂和考据。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 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著名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吴派即 苏州学派,惠栋是其开创者,著名学者王鸣盛、钱大昕、赵翼均为吴派名家; 皖派即徽州学派,戴震是其创始人,著名学者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乾 嘉学派为代表的清代考据学,对于后代的学术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还在数 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颇有建树,引进西学,贯通中西。“严谨治学”成为 研究一切学问的起码标准,也是对学者最高赞赏,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使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王学发生分化,王艮 发展为泰州学派,成为王学左派, 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肯定饮食男 女之性。李贽师王艮之子,倡“童 心说”和“自然人性论”。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1,仁义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 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 “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 范畴。 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 个根本标准:忠恕。
三礼与五礼
• 三礼:儒家的三部典籍。
《周礼》,周王朝国家建构的基本大法; 《仪礼》,礼乐制度下贵族生活的细节规
定; 《礼记》,从礼的各种规定中阐发出的治
国为帮的微言要义。
• 五礼:吉、凶、军、宾、嘉
孔子礼乐观: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西周 的礼乐制度,“行夏之时,乘殷之 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晚年返鲁,以六艺教人,其中 礼与乐最为重要,孔子是礼乐文化 的传播者。
援“仁”入礼乐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子夏曰:礼后(于仁)乎?
游于艺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孔与民同乐
孟子说“今之乐由(犹)古 之乐也”,孟子并不在乎新乐 还是雅乐,而在乎统治者是否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是否与民 同乐。
孟子
孟子,名柯, 邹国(今山东邹 县))人。生卒 年不详,据《孟 子》一书推断, 约生于周安王十 七年,卒于周赧 王十一年(前 385-前304)。
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
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403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 3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1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中国文化概论ppt

中国文化概论ppt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 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 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4)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 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宗法制度的产生 (2)宗法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 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 构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 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 期性失调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 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 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 变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 化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位和影响力。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 整版
目录
CONTENTS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与药用价 值,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食 疗、食补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服饰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 等,具有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吸 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 的服饰文化。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体现了身份地位、场合 和礼仪规范的要求,如穿着打扮、颜 色搭配、饰品佩戴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 代表作品。
官僚制度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按 照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着管理 国家事务的职责。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02
著名音乐作品及作曲家
列举历代著名音乐作品及作曲 家,如《广陵散》、《二泉映 月》等。
03
舞蹈艺术的种类
介绍中国舞蹈的主要种类,包 括古典舞、民族舞等。
04
舞蹈艺术的特色
阐述中国舞蹈艺术的身韵美、 姿态美和意境美等特点。
05
著名舞蹈作品及舞蹈家
列举历代著名舞蹈作品及舞蹈 家,如《霓裳羽衣舞》、《千 手观音》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 越深入,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撑。
2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势预测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
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 发展。
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讲PPT课 件
2024/2/2
1
目录
• 引言 •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 总结与展望
2024/2/2
2
01
引言
2024/2/2
3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024/2/2
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
分析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哲学思 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 容。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机制和创新路径, 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文 化的传播与发展。
5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夫惨遭杀戮 清代 专制手段更加肆无忌惮 仅所谓“康 。 , , 到 一 个需要认真反思 和总结的时 代 。明朝开国伊始,大 一
统 的 中央 集权 专制就 变得 既谨慎 又疯 狂,朱元 璋废相 权 ,
雍乾盛世”三朝有据可查的文字狱就有一百多起。专制统 分 军 权 ,大 建特务 机构,大兴文字狱,大 批知识分子和士
在明清极权制度全面高
压的约束下,面对中国传统文 化日渐式微的现状,一部分知 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继往情
皓 首 穷 经
结。他们通过复古和继承,强
调所谓“诗必盛唐,文必秦
汉”,试图重新将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华发扬光大。于是,一
场轰轰烈烈的对传统文化进
行总结的运动,在明清之际从民间到官方同时展开。一 方面是顾炎武和阎若璩开创的考据学,推动明清的“乾嘉 学派”,该学派发展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学和以戴震为代 表的皖学两大支脉; 另一方面是明清代调动官方力量大
力编纂类书和辞书,既是对前此古籍的一个圆满总结, 也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阎若璩
永乐年间编撰《永乐大典》22 877卷,康熙年间陈梦雷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共l0 000卷,乾隆年间 由永瑢、纪昀等人历经十年编撰了规模更大的空前巨制《四库全书》79 337卷。字书方面有《康熙字典》和 大型文学辞典《佩文韵府》。
【乾嘉学派】 每识一字,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 ——戴震语
清代实施严酷的文字狱,使得大批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而沉溺于对经书的 文字、音韵、名物,以及古代典章制度的训诂和考据。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 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著名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吴派即 苏州学派,惠栋是其开创者,著名学者王鸣盛、钱大昕、赵翼均为吴派名家; 皖派即徽州学派,戴震是其创始人,著名学者有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乾 嘉学派为代表的清代考据学,对于后代的学术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还在数 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颇有建树,引进西学,贯通中西。“严谨治学”成为 研究一切学问的起码标准,也是对学者最高赞赏,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使





西

的启蒙思潮为代表的开来的力量。
[清]万国来朝图
阎若璩(1637-1706),明末清初人。幼年口吃质钝,但坚卓不懈,20岁次
【启蒙思潮】 第读完《十三经》,命运多舛,历10余年屡试屡败,一生颇善游学,博极群书, 对《古文尚书》真伪的争辩,使之名声远播,治学领域旁及地理、历算等,著有 《古文尚书疏证》等凡九种。
李李贽 是明 清最具叛逆思想的学者 ,,他 大 胆 提 出 “庶 人 非下 ,侯 王 非高 ” 的平等观念 ,猛烈抨击礼教和等级制度 ,反 对 男尊 女 卑,提 倡个个性 解放 思 想 ,,主主张 人张人人都人应该都发应挥和该施发展自挥己和的施个 性展和自才 能己。的明末个清性初和,还才有能黄 宗。 羲 、明顾末炎清武初和,王还夫有之黄三宗大羲思、顾想炎家武。他和们王夫都之对三君大主思的想神家圣。性他提们出都了对强君烈主质 的疑神,从圣实性际提上出了肯强定烈了质民疑主,和从人实自际身上自肯由定,了他民们主还和主人张自“工身商的皆自本由”,,他反们对还“重 主农张轻“商工”商的皆传本统”,,学反问对应“重重农“习轻性商””、传统“实,践重”,“习痛性斥”、“空“谈实性 践理”,”痛的斥玄“虚空。谈他性们理身” 的上玄表虚现。出他的们质身疑上精表神现、出反的思质意疑识精和神平、民反倾思向意,识在和长平期民沉倾闷向的,封在建长文期化沉中闷振 的聋封发建聩文,其化中振所聋包发含聩的,民其主中意所识包、含主的体民精主神意和识平、等主观体念精,神可和视平为等近观代念新,文 可化视运为动近的代必新要文准化备运和动奠的基必,是要中准国备传和奠统文基,化是在中日国益传式统微文的化状在态日下益趋式于微转的向 状的态前下兆趋,已于经转具向备的了前开兆来,已的经勇具气备和了寻开找来新的勇生气机和的寻动找力新。的生机的动力。
都会市廛,混杂于市井众生,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市民阶 层更趋接近,推动了俗文学的兴起发展。
【 李 贽 】 李李贽贽((11552277——11660022)),,号号卓卓吾吾,,福福建建泉泉州州人人。。因因其其讲讲学学和和著著著述述内内容容容 多多与与封封建建正正统统思思想想相相抵抵触触,,被被认认为为是是离离经经叛叛道道的的异异端端邪邪说说说,,当当权权权者者就就以以以 ““敢敢倡倡乱乱道道,,惑惑世世诬诬民民””的的罪罪名名将将其其拘拘押押,,至至至777666岁岁竟竟竟被被折折磨磨磨得得自自杀杀杀而而亡亡亡。。。
得启蒙思潮走向多元。
吴派代表惠栋
皖派代表戴震
自清代考据学派200年之训练,(考据) 成为一种遗传。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缜 密。此种性质实为科学成立之基本要素。我国 对于形的科学(数理),渊源本远。用其遗传上 极优粹之科学头脑,将来必可成为全世界 第一等之科学国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市民阶层】
第四节 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明清时期,传统中国文化已呈现出老迈气象,进入
到一个需要认真反思和总结的时代。明朝开国伊始,大一
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就变得既谨慎又疯狂,朱元璋废相权, 第四节 分明 军权明 清 ,清 大时 : 建期 特中 , 务传机国 统构中 文 ,国 大文 化 兴化 文的 已 字呈 狱继 现 ,大出 往 批老知与 迈识气开 分象子,来 进 和入 士
大 夫 惨 遭 杀 戮 。 清 代 ,专 制 手 段 更 加 肆 无 忌 惮 ,仅 所 谓
“ 康 乾 盛 世 ”三 朝 有 据 可 查 的 文 字 狱 就 有 一 百 多 起 。专 制
治者欲以强权压制封建社会晚期民间日益觉醒的主体意 统 治 者 欲 以 强 权 压 制封 建 社 会晚 期 民 间日 益 觉 醒的 主 体
意 识 和 异 端 思 想 ,阻 压 知 识 分 子 中 开 始 显 露 的 反思 精 神
识和“异端”思想 阻压知识分子中开始显露的反思精神 , 朱元璋晚年像

但 是,两股相蒙 反思 相潮 成。 的 力量始
英 英 吉


和启蒙思潮。 终 在 朱碰 元璋撞 晚中 年像维系和 拓展 着中国 传统
文 化的 生命 力:一是以 清代 朴学 和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 社会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
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
到明清社会的整体风貌。政治上市民阶层要求取 得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使明清中国的政 治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市民阶层推动了明清 学术特别是启蒙思潮的兴起,追求人性解放成为时 代新声;市民阶层促使士大夫文人长期盘桓于
英 吉
但是 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始 , 明 清古 今图 书编纂 为代 表的继 往的
力 量 ,二是 以明 末清初 三大 思想 家

大 大 西 西 洋 洋
美 利

的 启蒙 思潮 为代表 的开 来的力 量 。
终在碰撞中维系和拓展着中国传统 [[清 清]]万 万国 国来 来朝 朝图 图
文化的生命力:一是以清代朴学和 明清古今图书编纂为代表的继往的 力量,二是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790年,清弘历皇帝80大寿,特召当时“二黄耆宿”高朗亭, 引来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相继进京演出,成为自 宫廷到民间俗文化发展的高潮。
明清两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末营 利渐成风气,手工业和商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 因素,大江南北相继出现了许多新兴工商业城 市,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