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通假字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爱———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奔走相告:走———古义:跑;今义:步行、行走。
12.不假思索:假———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3.不速之客:速———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5.赴汤蹈火:汤———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6.吊民伐罪:吊———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拨乱反正反通返 11.排沙简金简通拣 12.厉兵秣马厉通励
13.一暴十寒暴通曝 14.受益匪浅匪通非 15.厝火积薪厝通措。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小学教材改版后,文言知识的比重增加,对孩子的文言阅读要求也会加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以下的文言文研究要点希望给大家帮助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XXX未偏,XXX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统统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阻遏的中央。
XXX:无前途的地步。
例句: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XXX:首要用于称各类运输和邮电奇迹。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XXX: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XXX: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平民古义:平民。
XXX:棉平民服。
例句: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XXX: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XXX: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XXX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XXX: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XXX:兵士。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汇总大全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汇总大全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9、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木兰诗》10、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11、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12、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13、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桃花源记》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核舟记》15、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17、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核舟记》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19、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20、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三峡》21、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与朱元思书》22、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与朱元思书》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24、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马说》2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26、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2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送东阳马生序》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29、百废具兴“具”(jù) 通“俱”《岳阳楼记》3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 通“嘱”《岳阳楼记》3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 同“馐”《行路难》32、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34、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35、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3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37、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38、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 通“苍”《唐睢不辱使命》3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40、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 通“缺”《出师表》41、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2、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3、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 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 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5、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 通“避”《鱼我所欲也》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 通“辨”《鱼我所欲也》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 通“德”《鱼我所欲也》4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 通“向”《鱼我所欲也》49、小惠未徧“徧”(biàn) 通“遍”《曹刿论战》50、始一反焉“反”(fǎn) 通“返”《愚公移山》51、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5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53、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古今异义鄙:肉食者鄙。
常见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
常见文言通假字常见文言通假字(一)1.案:通“按”,审察,察看。
动词。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衡:通“横”,与“纵”相对。
形容词。
例:外连横而斗诸侯。
3.暴:通“曝”,晒。
动词。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辩:通“辨”,区别。
动词。
例:此小大之辩也。
5. 辩:通“变”,变化。
动词。
例:而御六气之辩。
6.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不:通“否”,不。
副词。
例:或师焉,或不焉。
8.雠:通“仇”,仇敌,仇人。
名词。
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9.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0.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11.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见:通“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例:图穷而匕首见。
13.景:通“影”,影子。
名词。
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闵:通“悯”,可忧息的事。
动词。
夙遭闵凶。
15.距:通“拒”,把守。
动词。
“例:距关,毋内诸侯。
16.没:通“殁”,死。
动词。
例:始皇既没。
17.倔:通“崛”,崛起,兴起。
动词。
例:而倔起阡陌之中。
18.旃:通“毡”,毯子。
名词。
例: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19.见:通“现”,显现。
动词。
例: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0. 涂:通“途”,道路。
名词。
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常见文言通假字(二)1.离:通“罹”,遭遇。
动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2.缪:通“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内:通“纳”,接纳。
动词。
例:距关,毋内诸侯。
4.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5.孰:通“熟”,仔细。
形容词。
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说:通“悦”,愉快。
形容词。
例:秦王不说。
,7.庭:同通“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么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辟避躲避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不否①不②疑问语气词①或师焉,或不焉。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輮使之然也:輮通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文言文实词--通假、古今异义
被
披
穿着,覆盖在肩背上
闻妻言,如被冰雪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睥睨
斜着眼看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避
躲避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僻
行为不正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敝
困顿,失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策扶老以流憩
搀扶老人
怀抱
思想抱负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怀里抱着
纵情
骄傲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尽情
见机
看到细微的预兆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看机会,看形势
猖狂
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肆无忌惮
学者
求学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从而
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
动词,描述
风流
风韵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态度
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风骚
姿容俏丽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
偏激,不端正
行为偏僻性乖张
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
行动落在后面
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
思想不进步
尴尬
容易出麻烦
山东
崤山以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省
非常
七年级(上)古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含答案)
文言词练习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兑命》
学(xiào)学半
曳铁钯
不亦颠乎
二、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古义:今义: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
传不习乎古义:今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古义:今义:阅十余岁古义: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是非木杮(fèi) 古义:今义:
转转不已古义:今义:
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兑命》通“说”,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曳铁钯通“耙”,指用于除草、平土的农具
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二、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古义:品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传不习乎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今义:传递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旨意
虽有至道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达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古义:岸,边今义:不潮湿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是非木杮(fèi) 古义:这今义:表判断,肯定语气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语文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孔子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通“杰”,高大与:通“尔”,第二人称代词,你辟:通“避”,躲避芸:通“耘”,除草反:通“返”,回去二、当仁,不让于师知:通“智”,聪明,智慧道:通“导”,引导矢:通“誓”,发誓以:通“已”,停止希:通“稀”,稀疏莫:通“暮”,晚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女:通“汝”,你食:通“蚀”,日蚀,月蚀无:通“毋”,不要彫:通“凋”,衰落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通“智”,智慧错:通“措”,安排乡:通“向”,先前五、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而:通“如”,如果知:通“智”,智慧要:通“约”,贫困六、有教无类说:通“悦”,高兴罔:通“惘”,迷惑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亡:通“无”,没有弟:通“悌”,敬爱兄长第二单元孟子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蚤:通“早”,早晨2、由:通“犹”,如同3、卒:通“猝”,突然4、颁:通“斑”,花白5、反:通“返”,返回6、施:通“迤”,斜行三、《民为贵》1、爵:通“雀”,鸟雀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害:通“曷”,何日,何时2、女:通“汝”,你3、说:通“悦”,高兴4、招:通“韶”5、畜:通“慉”,喜爱五、《人和》1、畔:通“叛”,背判2、由:通“犹”,尚且,还3、亡:通“无”,没有4、刑:通“型”,楷模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慊:通“惬”,满意2、戒:通“诫”,告诫3、曾:通“增”,增加4、衡:通“横”,横塞5、拂:通“弼”,辅助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内:通“纳”,结交2、要:通“徼”,求取3、然:通“燃”,燃烧。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语⽂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中阶段偏义复词⼀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个语素表⽰意义,另⼀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公姥”“我有亲⽗兄”两句中的“公姥”“⽗兄”只有“姥”“兄”表⽰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攻》:“今有⼀⼈⼊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圃”是种菜的地⽅。
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专”或“⾃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不表⽰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员,都是⼀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词中,只取“异”的意义,⽽“同”就只作陪衬了。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
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适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不过:不超过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部署:分部安排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文言实词之
——通假字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 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 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 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饱的样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常见古今异义词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谢:多多劝告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复:扭转并恢复 反而:返回,从而
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 方面:独当一面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方丈:一丈见方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 (还,通“旋”)
举酒属客
(属,通“嘱”)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通假、古今异义
通假字定义分类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认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分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3、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
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没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
“饥”,灾年;“穰”,丰年。
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
意谓“谁的年龄大”;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噌hóng如钟鼓不绝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
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
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
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曾不吝情去留“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通假字一网打尽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名词。
)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形容词。
)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
形容词。
)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
(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第一个椎:通"锤",兵器。
名词。
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
"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
形容词。
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 已:同"以" 。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
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
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 28.夫晋,何厌之有。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 (厌,通“餍”,满足。
)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 3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 2014年高考冲刺试题宝典数学专题试题英语作文预测语文作文预测理综模拟试题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已经。
)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
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出现。
动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
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形容词。
)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
动词。
" "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振:同"赈";救济。
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 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