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通假字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fa5ef97c1cfad6195fa727.png)
语文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98bd9252d380eb63946d76.png)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c852baf121dd36a32d82f7.png)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个和古今异义词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个和古今异义词](https://img.taocdn.com/s3/m/6787cce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d.png)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24.雕:通“凋”;凋谢;凋零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25.尔:通“耳”;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26.而:通“尔”;你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27.反:通“返”;返回例如:使子路反见之..荷蓧丈人28.不:通“否”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29.父:通“甫”例如: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30.共:通“供”;供给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31.酤:通“沽”;买酒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32.灌:通“盥”;洗例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33.曷:通“何”;什么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34.盖:通“盍”;何不例如: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35.盖:通“盍”;怎么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36.衡:通“横”;横行例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37.还:通“环”;绕例如: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38.堕:通“隳”;毁坏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殽之战39.火:通“伙”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40.或:通“惑”..想不通例如: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弈秋41.齐:通“剂”;药剂例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42.贾:通“价”;钱例如:如有营;予佐尔贾..记王忠肃公翱事43.戒:通“诫”;告诫例如: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44.距:通“拒”;把守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45.决:通“诀”;诀别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46.菁:通“精”例如: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47.具:通“俱”;全;都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48.累:通“缧”;绳索;“累臣”;这里代俘虏例如: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49.雷:通“擂”;击打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50.离:通“罹”;遭受;遭遇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51.列:通“裂”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52.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例如: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53.陵:通“凌”;凌辱例如: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54.录录:通“碌碌”;平庸例如:公等录录;皆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55.免:通“娩”;分娩例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56.冥:通“溟”;大海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57.摩:通“磨”例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报任安书58.摩厉:通“磨砺”;切磋;讨论例如: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勾践灭吴59.没:通“殁”;死例如:孝公既没..过秦论60.缪:通“穆”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61.莫:通“暮”;夜晚例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62.内:通“纳”;放入例如:内所着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63.内:通“纳”;接纳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64.奉:通“捧”;恭敬的拿着例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65.被:通“披”;披散例如: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66.被:通“披”;穿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67.罢:通“疲”;疲惫病弱的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68.冯:通“凭”..乘着例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69.暴:通“曝”;日晒例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弈秋70.觭:通“奇”;奇特例如: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1.契:通“锲”;刻例如:遽契其舟..察今72.誓:通“愆”;过错例如: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孔雀东南飞73.枪:通“抢”;碰撞例如: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报任安书74.禽:通“擒”;捉拿例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75.趣:通“趋”例如: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76.殴:通“驱”;驱赶;督促例如:今殴民而归之农..论积贮疏77.诎:通“屈”;弯曲例如: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报任安书78.取:通“娶”;娶亲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79.阙:通“缺”;空缺;间隔例如: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80.阙:通“缺”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81.輮:通“煣”;木工用火熨木料;把直的变成弯的例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82.善:通“缮”;擦拭例如: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83.信:通“伸”;伸张例如: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84.耆:通“嗜”;喜爱例如: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85.世:通“逝”;逝世例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86.逝:通“誓”;发誓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87.受:通“授”;教授;传授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88.孰:通“熟”;仔细例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9.帅:通“率”;率领例如: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勾践灭吴90.剔:通“剃”例如: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91.田:通“畋”;打猎例如: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92.帖:通“贴”;粘贴例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93.庭:通“廷”;朝廷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94.涂:通“途”;道路例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95.说:通“脱”;摆脱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卫风·氓96.挽:通“晚”例如:必用此为物;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报任安书97.无:通“毋”;不要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98.亡:通“无”;没有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99.熙:通“嬉”;嬉戏;开玩笑例如: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100.郤:通“隙”;隔阂;嫌怨例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101.孅:通“纤”;精细例如: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102.见:通“现”;出现例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3.向:通“响”例如: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庖丁解104.乡:通“向”;朝着例如: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105.刑:通“型”;作榜样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齐桓晋文之事106.生:通“性”;资质;禀赋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107.羞:通“馐”;食物例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祭十二郎文108.于:通“吁”;嗟叹例如:于嗟鸠兮;无使桑葚..诗经·卫风·氓109.还:通“旋”;转身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10.县:通“悬”;挂例如: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111.俨:通“严”;整治例如: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112.炎:通“焰”;火焰例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113.厌:通“餍”;满足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114.阳:通“佯”;假装例如: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115.要:通“邀”;邀请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116.已:通“以”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117.已:通“矣”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118.翼:通“翌”;第二天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119.益:通“溢”;涨水例如: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察今120.景:通“影”;影子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121.由:通“犹”;犹如例如: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122.有:通“又”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123.与:通“欤”例如: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124.原:通“源”;来源例如: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货殖列传序125.圜:通“圆”例如:石青苍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126.员:通“圆”例如: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127.说:通“悦”;高兴;喜欢例如:而民说之;使王天下..五蠹128.芸:通“耘”;耕耘例如:植其杖而芸..荷蓧丈人129.蚤:通“早”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130.章:通“彰”;明显例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131.适:通“谪”;贬谪例如: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132.振:通“震”;震动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133.政:通“征”;指徭役例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134.支:通“肢”;肢体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135.直:通“值”;价值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136.指:通“旨”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137.止:通“只”;仅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138.识:通“帜”;标志;记号例如: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139.识:通“志”;记住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140.知:通“智”;智慧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141.“质”通“锧”;一种刑具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142.质:通“贽”;见面礼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143.中:通“衷”;内心例如: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白马篇144.属:通“嘱”;嘱托例如:属予作文以记文..岳阳楼记145.属:通“嘱”;劝人饮酒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146.住:通“驻”;驻扎例如: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赤壁之战147.濯:通“浊”;浑浊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148.从:通“纵”;与“横”相对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149.尊:通“樽”;杯例如: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150.坐:通“座”;座位例如: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要求:以下提供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仅作出了解释;请同学们试举例证之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痛心痛恨;极端伤心不必不一定;不需要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便利吉利;方便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浩荡荒唐;水势浩大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县官官府;县令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流涕流眼泪;流鼻涕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同气同胞兄弟;同类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更不必说;连词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开张广泛扩大;开业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往往处处;常常中间中间夹杂;里面扶老拐杖;扶着老人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大风麻风病;大的风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中间当中夹杂;当中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https://img.taocdn.com/s3/m/8f8af4a1bed5b9f3f80f1c34.png)
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68dfa3e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f.png)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小学教材改版后,文言知识的比重增加,对孩子的文言阅读要求也会加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以下的文言文研究要点希望给大家帮助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XXX未偏,XXX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统统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阻遏的中央。
XXX:无前途的地步。
例句: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XXX:首要用于称各类运输和邮电奇迹。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XXX: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XXX: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平民古义:平民。
XXX:棉平民服。
例句: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XXX: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XXX: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XXX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XXX: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XXX:兵士。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https://img.taocdn.com/s3/m/8b07f011dd88d0d232d46a74.png)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汇总大全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汇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c418f6d5bbfd0a7956733d.png)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汇总大全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9、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木兰诗》10、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11、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12、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13、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桃花源记》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核舟记》15、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17、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核舟记》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19、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20、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三峡》21、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与朱元思书》22、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与朱元思书》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24、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马说》2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26、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2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送东阳马生序》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29、百废具兴“具”(jù) 通“俱”《岳阳楼记》3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 通“嘱”《岳阳楼记》3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 同“馐”《行路难》32、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34、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35、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3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37、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38、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 通“苍”《唐睢不辱使命》3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40、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 通“缺”《出师表》41、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2、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3、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 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 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5、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 通“避”《鱼我所欲也》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 通“辨”《鱼我所欲也》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 通“德”《鱼我所欲也》4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 通“向”《鱼我所欲也》49、小惠未徧“徧”(biàn) 通“遍”《曹刿论战》50、始一反焉“反”(fǎn) 通“返”《愚公移山》51、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5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53、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古今异义鄙:肉食者鄙。
常见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
![常见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ea4d8f0accbff121dc36831f.png)
常见文言通假字常见文言通假字(一)1.案:通“按”,审察,察看。
动词。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衡:通“横”,与“纵”相对。
形容词。
例:外连横而斗诸侯。
3.暴:通“曝”,晒。
动词。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辩:通“辨”,区别。
动词。
例:此小大之辩也。
5. 辩:通“变”,变化。
动词。
例:而御六气之辩。
6.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不:通“否”,不。
副词。
例:或师焉,或不焉。
8.雠:通“仇”,仇敌,仇人。
名词。
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9.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0.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11.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见:通“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例:图穷而匕首见。
13.景:通“影”,影子。
名词。
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4.闵:通“悯”,可忧息的事。
动词。
夙遭闵凶。
15.距:通“拒”,把守。
动词。
“例:距关,毋内诸侯。
16.没:通“殁”,死。
动词。
例:始皇既没。
17.倔:通“崛”,崛起,兴起。
动词。
例:而倔起阡陌之中。
18.旃:通“毡”,毯子。
名词。
例: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19.见:通“现”,显现。
动词。
例: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0. 涂:通“途”,道路。
名词。
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常见文言通假字(二)1.离:通“罹”,遭遇。
动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2.缪:通“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内:通“纳”,接纳。
动词。
例:距关,毋内诸侯。
4.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5.孰:通“熟”,仔细。
形容词。
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说:通“悦”,愉快。
形容词。
例:秦王不说。
,7.庭:同通“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7edb784afe04a1b071dec2.png)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輮使之然也:輮通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七年级(上)古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含答案)
![七年级(上)古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167c5383d049649b6658d8.png)
文言词练习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兑命》
学(xiào)学半
曳铁钯
不亦颠乎
二、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古义:今义: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
传不习乎古义:今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古义:今义:阅十余岁古义: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是非木杮(fèi) 古义:今义:
转转不已古义:今义:
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兑命》通“说”,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曳铁钯通“耙”,指用于除草、平土的农具
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二、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古义:品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传不习乎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今义:传递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旨意
虽有至道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达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古义:岸,边今义:不潮湿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是非木杮(fèi) 古义:这今义:表判断,肯定语气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语文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文 通假字 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f4d73e83c4bb4cf7ecd162.png)
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孔子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通“杰”,高大与:通“尔”,第二人称代词,你辟:通“避”,躲避芸:通“耘”,除草反:通“返”,回去二、当仁,不让于师知:通“智”,聪明,智慧道:通“导”,引导矢:通“誓”,发誓以:通“已”,停止希:通“稀”,稀疏莫:通“暮”,晚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女:通“汝”,你食:通“蚀”,日蚀,月蚀无:通“毋”,不要彫:通“凋”,衰落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通“智”,智慧错:通“措”,安排乡:通“向”,先前五、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而:通“如”,如果知:通“智”,智慧要:通“约”,贫困六、有教无类说:通“悦”,高兴罔:通“惘”,迷惑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亡:通“无”,没有弟:通“悌”,敬爱兄长第二单元孟子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蚤:通“早”,早晨2、由:通“犹”,如同3、卒:通“猝”,突然4、颁:通“斑”,花白5、反:通“返”,返回6、施:通“迤”,斜行三、《民为贵》1、爵:通“雀”,鸟雀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害:通“曷”,何日,何时2、女:通“汝”,你3、说:通“悦”,高兴4、招:通“韶”5、畜:通“慉”,喜爱五、《人和》1、畔:通“叛”,背判2、由:通“犹”,尚且,还3、亡:通“无”,没有4、刑:通“型”,楷模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慊:通“惬”,满意2、戒:通“诫”,告诫3、曾:通“增”,增加4、衡:通“横”,横塞5、拂:通“弼”,辅助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内:通“纳”,结交2、要:通“徼”,求取3、然:通“燃”,燃烧。
九上语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九上语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b533b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9.png)
九上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汇总一、通假字。
1、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被贬外调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4、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5、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7、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8、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9、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0、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1、自董卓以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
1、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2、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3、豪杰:古义有声望或者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4、会计:古义集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5、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6、又间令吴广:古义暗地;今义中间。
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8、“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9、“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10、“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11、“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12、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13、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14、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立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今:危险1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今:可能,能够,许可18、利尽南海古:南方近海的地方今:指中国南海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1、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2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今义:言行恶劣23、)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愤今义:感谢24、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25、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6、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比喻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三、词类活用。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03b718260066f5335a81217d.png)
王老师送你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两个文言阅读锦囊,在理解文本或者做翻译题的关键时刻或许能帮你渡过难关。
一定要记在心里啊!(一)文言通假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斑”,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暴:同“曝”,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不: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藏:同“脏”,脏腑,名词。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句中的停顿,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归来,动词。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盖:通“盍”,何不,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还:同“旋”,回转,动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9bd53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1.png)
通假字、古今异义语⽂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中阶段偏义复词⼀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个语素表⽰意义,另⼀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公姥”“我有亲⽗兄”两句中的“公姥”“⽗兄”只有“姥”“兄”表⽰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攻》:“今有⼀⼈⼊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圃”是种菜的地⽅。
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专”或“⾃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不表⽰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员,都是⼀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词中,只取“异”的意义,⽽“同”就只作陪衬了。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eb2b524be1e650e53ea9910.png)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
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适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不过:不超过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部署:分部安排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文言实词之
——通假字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 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 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 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饱的样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常见古今异义词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谢:多多劝告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复:扭转并恢复 反而:返回,从而
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 方面:独当一面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方丈:一丈见方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 (还,通“旋”)
举酒属客
(属,通“嘱”)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通假、古今异义
![通假、古今异义](https://img.taocdn.com/s3/m/f583cf4ffd0a79563d1e7231.png)
通假字定义分类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认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分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爱———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奔走相告:走———古义:跑;今义:步行、行走。
12.不假思索:假———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3.不速之客:速———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5.赴汤蹈火:汤———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6.吊民伐罪:吊———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拨乱反正反通返 11.排沙简金简通拣 12.厉兵秣马厉通励
13.一暴十寒暴通曝 14.受益匪浅匪通非 15.厝火积薪厝通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