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9b64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8.png)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869838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0.png)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对联的演变与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学艺术形式。
在多种文体叠加的文学环境中与相应的音乐文学环境中,还跟明清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对峙与糅合有关。
关于对联起源的传说有许多种,有“先秦对子”的说法,有“唐宋对联”的说法,但是最常见的说法是宋代时期对联的相对独立地出现,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与形式对联通常由两句诗构成,分为上联和下联。
上下联语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形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联的句子一般都是七言或五言,句式要对仗,意义要对偶,语言要整齐简练。
对联在形式上具有对称性,上下联的字数要对称,词语要对称,句式要对称,要形成整体上的对称美感。
对联的美感可以体现在韵律、声调、对仗、意境等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三、对联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联是一种含蓄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有独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首先,对联在形式结构上有对称性,这种对称美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感,有平衡和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中和之道。
其次,对联在表现方式上善于对比和对偶,通过对比表达相对的观点和情感,营造出活跃的文学氛围,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再次,对联在语言表达上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利用反衬、对偶、排比等手法,加深语义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艺术张力。
最后,对联在意境营造上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意义和情感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描绘出富有韵味的文学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联的分类和特点对联按照其内容特点和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平仄对联、意合对联、音合对联、形象对联以及隐喻对联等多种类型。
平仄对联是指上下联的平仄音节相对对应,形成韵味和声调的对比,是对联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
意合对联是指上下联的意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观点和情感,形成对比和对偶的效果,多用于对立的话题和情感的表达。
对联知识点高中语文
![对联知识点高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28ca9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2.png)
对联知识点高中语文对联,又称对子、对句,是汉语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古代的对偶句,后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为它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对偶句,到了唐代,对联开始在宫廷和文人中流行。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民间庆祝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明清时期,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联家和对联作品。
# 二、对联的基本特点1. 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
2. 平仄协调:对联在音韵上要求平仄相间,形成韵律美。
3. 意境相映: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意境。
4. 形式多样:对联有长有短,有横批,有春联,有挽联等多种形式。
# 三、对联的分类1. 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2. 挽联:用于丧事,表达哀悼之情。
3. 寿联:用于祝寿,表达祝福长寿。
4. 婚联:用于婚礼,表达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5. 行业联:特定行业或场合使用的对联,如学校、医院等。
#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1. 选题:根据场合和目的选择合适的主题。
2. 构思: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形成完整的意境。
3. 对仗:注意词性、结构的对仗,使上下联呼应。
4. 平仄:掌握平仄规律,使对联音韵和谐。
5. 修辞: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 五、对联的鉴赏1. 理解内容:深入理解对联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2. 感受意境:体会对联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3. 评价技巧:评价对联的对仗、平仄、修辞等技巧。
4. 体会文化:感受对联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对联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对联的创作和鉴赏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知识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e595bc8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3.png)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cae3e4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f.png)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909a6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0.png)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典型的汉字文化特征。
对联每幅都包括两句平行排列的诗句,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内容通常对仗或呼应。
对联要求表达简明扼要、意义深远、富有对比和对仗之美。
1.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诗人韩愈和苏轼相继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了对联的形式,开创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
宋代时期对联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据传,古代文人酷爱游览名胜,每到一处都要留下对联以示纪念,逐渐地在文人士大夫中风行。
明清时期,对联的艺术性逐渐被推崇重视。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联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2. 对联的规范对联应当符合规范,包括严格的字数要求、句式要求以及表达要求。
举例来说,对联的字数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对联的对仗要求严谨,既要形式上对仗,语意上也要呼应。
对联的两句必须内容相关,要贴近主题,不可脱离,也不可离题。
同时,对联的形式要求亦需遵循平行、对仗、通顺的原则。
3. 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类型主要包括喜庆对联、祝福对联、抒情对联、题画对联、春联等,每个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 喜庆对联:通常用来在喜庆的日子和场景中使用,表达喜庆的氛围。
例如:福寿双全、天天向上。
- 祝福对联:用来对朋友、家人或者社会各界进行祝福和慰问。
例如: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 抒情对联: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真情实感,通常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例如:春风得意、秋水澄清。
- 题画对联:用来赞美画作或者配合画作展现某种意境或主题。
例如:山水悠悠、云雾缭绕。
- 春联: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一般贴在门上,以驱逐厄运、邀请好运。
4. 对联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字词的搭配、意境的描绘、对仗的呼应等。
对联要求画龙点睛,简明扼要。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字词搭配:对联的每一个字都要精心挑选,使得字词之间含义呼应,用词地道,富有韵味。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d4ea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3.png)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高三对联知识点
![高三对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89ef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d.png)
高三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美,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高三阶段作为学生走向考场战场的重要时期,对联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应试题材。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对联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应对考试时更加游刃有余。
一、知识点之对仗1. 对仗音韵:对对联的要求之一是对仗的音韵,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的韵律。
例如:鸟宿池边树,人归月下楼。
2. 对仗意境:对联的上下联应该在意境上相对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例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两情牵,爱意满心间。
二、知识点之短小精悍1. 简洁扼要:高三对联应尽量避免冗长,言简意赅,表达要点。
例如:命运异,才华舒。
2. 去繁就简:对联不宜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和叠词,应尽量简洁清晰。
例如: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三、知识点之文化融合1. 历史典故:对联中融入历史典故,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增强了对联的文化内涵。
例如:国士无双,才子佳人。
2. 成语典故:对联中巧妙地使用成语典故,既能提升对联的艺术水准,又能增加对联的知名度。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知识点之时代感1. 热点关键词:对联中加入一些时下热门的关键词,能够增添对联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例如:人工智能,科技进步。
2. 社会热议:对联中反映社会热门话题,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增加对联的亲和力。
例如:公平正义,人人有责。
五、知识点之创新发展1. 接龙对联:通过接龙的方式将多个对联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例如:春风送暖,花香满园,乐在其中。
2. 反串对联:对联中使用寓意相反的词语,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例如:冰雪消融,火热情深。
以上是关于高三对联知识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在应对考试时有所帮助。
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仗、短小精悍、文化融合、时代感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相信大家能够在对联创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bcaf6702768e9951e738c3.png)
对联常识
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4.内容相关,不能重复。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一般是: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新风——旧俗(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莺歌——燕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迎新春——辞旧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千山秀——万木荣(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平仄相对,一般都要求仄起平收。
海到天边云是岸山登绝顶雪为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高中对联知识点总结
![高中对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1c12f4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e.png)
高中对联知识点总结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特指一种般按句子对押韵的短文体。
对联通常由前后两句组成,前后句意义相关,可相互呼应,对仗工整,通常以七言或五言为主。
2. 对联的特点对联在形式上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句子字数相等,意义对应,韵脚要对仗工整,形式上严格对称。
在内容上要求抒情、婉转、含蓄,不宜过于直白和直接表达。
3. 对联的分类按照字数,对联分为四言对、六言对、八言对等多种形式,其中四言对和八言对为主流形式。
按照对仗方式,对联分为平对、仄对,平对指两句对仗的是平声,仄对指两句对仗的是仄声。
另外,还有横批对联、街对对联等多种特殊形式。
4. 对联的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字精练,表现要贴近生活,情感要真挚,要求对偶内容相互呼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
同时要求对联的前后句要有关联,构思要新颖,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
5. 对联的韵律对联在韵律上有严格的要求,一般采用押韵的形式,要求对仗工整,韵脚要清晰,要求声律和谐,旋律优美。
如“扁舟燕子,碧波翠岸”、“仙茅山上,真情美景”等。
6. 对联的传承与发展对联源自中国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对联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在古代是文人雅士的重要创作形式,也是文人交流、互相试诗的方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并在中国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7. 对联的艺术价值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形式方面,对联要求对字的使用、对仗的工整、韵脚的和谐等要求,使得对联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美感。
在内容方面,对联追求真实、含蓄、抒情、富有禅意,使得对联在意境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对联的韵律优美,旋律悠扬,表达内容深刻,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8. 对联的影响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b55923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e.png)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考试对联知识点总结
![考试对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47350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e.png)
考试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古代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是由两句对仗对韵的诗句组成,富含韵律和意境的文学形式。
通常由上下两联组成,形式上对整体的要求更高。
二、对联的特点1. 对仗:对联的两句诗句在意义上相对应,语言是对称、对仗、对偶的。
2.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之间在音、韵、字数、句式上相互呼应,构成统一而有韵律的整体。
3. 幽默:对联的语言通常妙语和巧思之中,有时更富于幽默的色彩。
4. 涂鸦:诗句表达既富含社会现实,又有对诗人个人感悟的理解,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5. 形式:对联分为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每联四、五、七个字。
三、对联的应用1. 庆典:对联通常用于庆祝节日、庆贺事件、庆丰丰,喜庆富贵、增加活动气氛。
2. 装饰: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被应用于门楣、墙壁、屏风等处的装饰。
3. 宣传:对联在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国家政策、商家宣传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4. 收藏: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被一些文化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所喜爱。
四、对联考试知识点总结1. 基础诗词知识:考生需具备对古代诗词的基本了解,尤其是古代名篇佳作。
2. 对联的基本知识:考生需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应用及历史渊源等。
3. 对联的鉴赏能力:考生需具备对联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对联的内涵、意境和语言功底。
4. 对联的创作能力:考生需具备一定的对联创作能力,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自由创作对联,可以根据题材、情感等进行灵活发挥。
5. 各种对联题型的解题方法:考生需了解常见的对联题型,如拗联、料理对、改写等,能够根据不同题型进行判题和创作。
综上所述,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对对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联知识有着扎实的掌握。
通过对联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考生们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1756a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1.png)
对联知识对联知识大全对联知识大全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
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据说,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对联小常识
![对联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5ee0f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a.png)
对联小常识0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02.在对仗的基础上,有两个中心和主题统一的句子,通常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独立悬挂。
如:碧水鱼读月,花与静鸟谈天。
0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0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曰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0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06.【对联与字】汉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字形状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对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联,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0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0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常见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常见的对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359a5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e.png)
常见的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对联源于汉代,进入唐代贯彻文人,宋朝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俯就成风。
真正独立完备成文体,是元明清时期。
元代吴洪恩《赋得四则保福贴示领中二台》细碑,宣一全面发挥;明代王任不及妙笏《巧爱扶帧》一则,旋大量杜繁新意;清代三李杜园境又贾司《合联富贵春耀》一帖,又大量习见。
二、对联的特点1. 精炼简洁:对联通过对句之间的呼应和对仗,用极为简短的文字表达含义,让人一目了然,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2. 对仗工整:对联要求上下联之间语义相关,词语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这种对仗是对联的重要特征之一。
3. 文心雅趣:对联的词语,一般选用较为典雅的词汇,表达内涵深刻,有时也流露出一些文人雅士的风度和心情。
4. 修身养性:对联的作品内容常常包含哲理、敦品等内容,具有悦目抚心的作用,能够为人提供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三、对联的分类1. 别称对联:指上下联各有一个别号,用于标示作者身份;2. 骈文对联:指上下联各自成文,内容相对独立,偶尔字音不合,目的是为了画面的辅助;3. 行草对联:泛指用毛笔写成的对联,全称是“行书草书”,通常是应用骈文对联;4. 宋词对联:指上下联各自成词。
上下对仗或是前后对仗,也有全词对仗;5. 诗歌对联:指上下联各自成诗;四、常见对联的表现形式1. 春联: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习俗之一,挂在门上,用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的,从好的方面上去求。
2. 年画对联:一般用于年画连页衔接,偶题幸福,含顾家窗帘集祥、容元诞耀恬淑等。
3. 家庭对联:广泛用于家庭布置中,用来布置新年、喜庆的气氛,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科举对联:是古代科举时期的一种应试文体,又称应试对联,指考试中构思、草稿或训诂上下对联。
5. 科举对联:是古代科举时期的一种应试文体,又称应试对联,指考试中构思、草稿或训诂上下对联;6. 洋楼对联:指往国务部及外方机构,以互文对联方式办传票、评全国考完飨。
7. 应试对联:别称“科榧对联”。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303e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4.png)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指上下联在语音和意义上呼应对应。
一般情况下,对仗包括平仗、仄仗、押韵等要求。
平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相等,如举案齐眉;仄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不等,但声调、韵母相对应,如波涛汹涌;押韵是指上下联末尾的几个音节相同或相似,如海阔天空。
2. 含蓄:对联的表达要求简练、朴实,不得言过其实,要求言简意赅,提炼表达。
3. 意蕴:对联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不能简单地只是句子的堆砌。
好的对联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二、对联的体裁1. 庆祝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出现在各种庆祝活动中,如生日庆典、婚庆、节日等。
常常包含着对应场合的吉祥祝福和美好愿望,如团圆喜庆,百年好合。
2. 励志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奋斗和启示,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如凌波微步,谦虚谨慎。
3. 清新类对联:这类对联通常包含着对自然的赞叹和表达,如清风徐来,明月当空。
4. 滑稽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带有讽刺、幽默、调侃的味道,让人捧腹大笑,如虚惊一场,不痛不痒。
三、对联的发展历程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碑刻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唐代是对联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诗人王之涣、宋之问等都有不少优秀的对联作品。
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对联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在中国,对联在东亚诸国也有留存和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对联也得到了电子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表现方式。
四、对联的学习方法1. 多积累语言知识:对联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语言,因此要注重积累词汇、熟悉常用成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经典名句:经典名句常常可以给我们灵感和启示,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文、名人散文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3. 锻炼想象能力:好的对联不仅要求对仗,更需要通过联想,去创造有趣、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c9fe1b4f111f18583d05aaf.png)
对联知识大全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蚕到死丝方尽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f21bd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4.png)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以下是
对联的常识和技巧:
对联常识
1. 上下联的字数应相等,一般情况下都是5个字或7个字,也有多字
或少字的。
2.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字音应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押韵更佳。
3. 上下联的词性应大体相同,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以此
类推。
4. 上下联的句子结构应当相似或相对。
5. 对联的主题应当和谐统一。
对联技巧
1. 理解含义:在写对联前,理解上下句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练习:对联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然后与他人的
作品比较。
3. 押韵:对联的末尾可以押韵,这有助于记忆。
4. 视觉美感:对联应该看起来整齐,所以正确使用格律是很重要的。
5.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常用的成语、典故和象征物,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对联。
6. 听取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技巧,你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个人风格又具有艺
术价值的对联。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2a5e41f85022aaea988f0f17.png)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高考,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高考,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
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
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
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
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上文我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在些我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
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
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
例: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
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
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
例:
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
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
一般大庆整寿。
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
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