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电子线路CAD课程旨在为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进行电子线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包括PCB设计理论、软件操作、实例分析,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本课程设计侧重于实践操作与理论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CAD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能够灵活使用CAD软件进行电子线路设计。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实例操作”的教学方法。

其中,理论讲解部分主要阐述相关概念、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CAD软件的不同功能,实例操作则是具体应用CAD软件进行电子线路设计的过程,通过举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

此外,还将采用小组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电子线路设计项目,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交流。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子线路CAD软件介绍本章主要介绍电子线路CAD软件的相关知识,包括电子线路CAD软件类型、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等。

通过对各类电子线路CAD软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各种软件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选择。

2. PCB设计基础本章主要介绍PCB设计的概念、原理、分类和特征。

其中,涉及到PCB设计的常用元件、其接口定义和规范以及按业务需求进行的PCB设计流程等。

3. PCB设计规范本章主要介绍PCB设计的规范,包括布线规范、元器件布局规范、PCB尺寸规范、热量处理规范等。

着重讲述PCB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电路仿真与分析本章主要介绍电路仿真的概念、方法和工具,探讨电路仿真的原理和模型。

着重剖析了电路仿真的结果及分析方法,同时给出电路仿真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5. PCB参数控制与输出本章主要阐述PCB的参数控制及输出方法。

讲述PCB文件格式、文件特点和输出方法,以及常用的PCB文件格式。

四、实验与应用本课程将设置电子线路CAD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

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理解常用电子元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2. 学会分析简单电子电路,并能正确绘制电路图;3. 了解电子线路实验的操作流程,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线路;2. 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子线路的搭建、调试和故障排查;3.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以电子线路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线,结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线路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感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的认识与使用:- 元件分类、功能及符号;- 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元件在电路中的应用。

2. 简单电子电路分析:- 电路基本原理;- 电路图的绘制与分析;- 电路仿真与实验操作。

3. 电子线路实验:- 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 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 设计原则与方法;- 电路搭建与调试;- 故障分析与改进。

5. 课程设计与实践:- 设计任务与要求;- 团队合作与分工;- 成果展示与评价。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电子元件的认识与使用;第二周:简单电子电路分析;第三周:电子线路实验;第四周: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第五周:课程设计与实践。

教材章节关联:《电子技术基础》第一章:电子元件;第二章: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章:电子线路实验;第四章: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

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概述现代电子线路设计是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学生的电子设计和应用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为切入点,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设计和实现电子线路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原理;3.培养学生对电路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5.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1.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2.电子元器件的参数和特性;3.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4.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5.电路实验与调试技巧。

教学方法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1.理论讲授:传授电子线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2.讲解案例:介绍相关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探究:设计和实现电路,并从实验中获取直观的数据和结果,检验理论的正确性;4.交互授课: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尖端技术和前沿领域进行讨论和探究。

评价方式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

常用的评价方式包括:1.项目作业: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小型电子线路项目,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辩评测:学生在小组个人或小组中进行电子线路设计的答辩,并结合展示和说明进行同行评测和专家评测;3.实验考核:对学生进行电路实验和调试考核,检验其实验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4.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展示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学业表现。

结语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是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对培养学生的电子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探讨了现代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希望对相关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进一步推动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In Electronic Circuit 2.课程代码192D010 3.学时学分2周/2 4.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及电子信息类各专业5.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路测试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子线路实验6.课程设计类型设计型7.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1.目的:《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测试与实验等课程知识,掌握电路设计、组装、调试的综合能力,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同时通过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加强电路设计、计算、熟练使用仪器测试分析故障以及编写设计报告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2.要求:(1)对指导教师的要求①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课程设计的要求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拟定课程设计指导书,做好课程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

②课程设计中,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讲解设计要求、进度安排、指导时间、注意事项、考核方式,提供参考资料、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③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指导方法上应立足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一个自然班,每天指导时间不少于4小时。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学生考勤、答疑、个别辅导、进度控制、质量检查等工作。

⑤指导教师要认真审查学生的全部课程设计文件,应根据学生完成设计情况、设计规范情况、质量及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等写出评语,并做好课程总结,在课程设计结束一周内交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归档。

(2)对学生的要求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课程设计工作,按要求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ad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ad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ad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了解电子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电子仪器和工具进行电路的搭建和测试,具备电子线路实验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和制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元件的学习、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电子电路实验。

具体内容包括:1.电子元件的学习: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子元件的性质和应用,讲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讲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电路定律,介绍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电路参数的计算方法。

3.电子电路实验:进行简单的电子电路搭建和测试,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电子电路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电子元件的性质和应用,基本电路定律和参数计算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电子电路的理解和实验经验。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电子电路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电路在实际中的作用。

4.实验法:进行电子电路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出版的电子线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电子线路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直观地展示电子电路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手操作,提高实验效果。

cad电子线路设计课程设计

cad电子线路设计课程设计

cad电子线路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CAD电子线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元件的符号、连线规则和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如电路的串并联、信号的传输与放大等。

3. 引导学生掌握电子线路设计中常用的工具和软件操作,如CAD软件的使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电子线路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电路图绘制。

2. 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对电子线路进行优化和改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线路设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其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电子线路的节能和环保要求。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符合学生特点,又满足教学要求,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CAD电子线路设计基础知识- 电路元件符号与连线规则- 电路图绘制方法- 电子线路基本原理(串并联、信号的传输与放大)2. CAD软件操作与应用- CAD软件的安装与界面认识- 基本绘图工具的使用- 电子线路图的绘制与修改3. 电子线路设计实践- 简单电路图绘制与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电路优化与改进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电子线路设计的相关知识。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CAD电子线路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包括电路元件符号、连线规则和基本原理。

电子线路CAD---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CAD---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CAD---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电路设计软件DXP 2004.具备独立绘制电子线路图、制作PCB电路板的能力。

使得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掌握常用电子线路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1.掌握DXP 2004的创建数据库、新建文件、文件的导入导出、文件的考贝剪切粘贴、文件的更名、文件的删除、设置多窗口的显示方式等操作。

2.掌握原理图图纸尺寸、图纸边框、图纸颜色、标题栏格式、网格尺寸、光标形状、系统字符字体等的设置方法。

3.电路原理图的绘制方法和高级绘图工具绘制电路原理图的方法。

4. 掌握原理图生成各种报表的操作方法和打印原理图的方法。

5.掌握原理图元件库元件的编辑方法。

6.掌握绘制印刷线路板的环境设置。

7.掌握绘制印刷线路板的基本操作。

集中将以上技能通过一个完整的电路充分的反映出来,以实现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印刷线路板的绘制,设计布局,布线规则等。

通过此课程设计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对DXP2004这一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我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制作温度报警器,系统总体原理图如图1所示,由STC89C52RC单片机、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显示电路、电源电路、按键电路、报警电路和温度检测电路等组成。

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单片机的最小系统STC89C52RC单片机、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组成,如图2所示,在写课程设计报告时需查找添加STC89C52RC单片机资料。

图2 单片机最小系统(1)时钟电路单片机的TXAL1和TXAL2两个引脚,其主要作用是外接石英晶体和微调电容,构成时钟电路,其电路图如图3所示。

图3 时钟电路图4 时钟电路(2)复位电路图4所示为复位电路,当RST端高电平持续的时间至少大于两个机器周期时,就可以完成复位功能。

2、显示电路显示电路由液晶LCD1602和电位器组成,双向数据口接单片机的P2口,显示电路图如图5所示。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电路设计与仿真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 计和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这一阶 段通常需要2-3周的时间。
撰写报告与答辩
学生完成实验后,需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根据 指导教师的要求准备答辩。这一阶段通常需要1-2 周的时间。
02 高频电子线路基础知识
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
信号频率
图表绘制
根据实际需要,绘制相应的图表,如电路原理图、波形图等,使报告 更加直观易懂。
文字表述
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设计过程和结果,避免出现技术性错误和 歧义。
报告提交
按照学校或课程要求,将设计报告提交给指导老师或相关部门进行评 审。
05 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
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不足
01
收获
02
深入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03
电容
在高频电路中,电容的作 用主要是隔直流通交流, 对高频信号呈现较小的阻 抗。
电感
电感在高频电路中的作用 主要是阻止高频信号通过, 对直流呈现较小的阻抗。
电阻
在高频电路中,电阻的作 用与低频电路相似,用于 限制电流。
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电路
调谐电路
调谐电路是高频电子线路中的基本电路之一,用 于选择特定频率的信号。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 计
目录
CONTENTS
• 课程设计概述 • 高频电子线路基础知识 • 课程设计题目解析 • 课程设计实践 • 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的目标
01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
输、放大、滤波等,并能够掌握其在通信、雷达、无线电等领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电子112班报告成绩:评阅时间:教师签字: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学院2014年2月课题名称:小功率调幅AM发射机设计内容摘要:小功率调幅发射机调幅简便,调制所占的频带窄,并且与之对应的调幅接收设备简单常用于通信系统和其它无线电系统中,特别是在中短波广播通信的领域里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即设计一个小功率调幅发射机并使之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高频电子线路知识,进行实际高频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电路设计,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电子技术实践技能,让学生了解高频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今后从事电子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打好基础。

通过设计主振器,缓冲器,音频放大器,调幅电路最终组成小功率调幅发射机。

主振器是用来产生频率稳定的高频载波信号。

高频放大器是将高频振荡载波信号放大到足够大得强度。

高频功率放大器及调制器是将低频放大器输出的信号调制到载波上,同时完成末级功放。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1、内容:设计一个小功率调幅AM发射机2、要求:发射机工作频率f0=10MHz;发射功率Po大于等于200mW;负载电阻Ra=50Ω;输出信号带宽9kHz平均调幅系数ma大于等于30%,单音调幅系数ma=0.8;发射效率η大于等于50%;残波辐射小于等于40dB;二、方案选择及系统框图1、方案选择低频小功率调幅发射机是将待传送的音频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制到高频载波信号上,放大到额定的功率,然后利用天线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出去,覆盖一定的范围。

可选用最基本的发射机结构,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由主振级、高频放大器、音频放大器、高电平调幅电路、缓冲电路结构组成。

(1)主振器主振器就是高频振荡器,根据载波频率的高低、频率稳定度来确定电路型式。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输出波形比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的输出波形好。

这是因为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反馈是由电容产生的,高次谐波在电容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小,输出中高频谐波小;而在电感三点式振荡器中,反馈是由电感产生的,高次谐波在电感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大。

另外,电容三点式振荡器最高工作频率一般比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的高。

主要原因是在电感三点式振荡器中,晶体管的极间电容与回路电感相并联,在频率高时可能改变电抗的性质;在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极间电容与电容并联,频率变化不改变电抗的性质。

因此振荡器的电路型式一般采用电容三点式。

在频率稳定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普通三点式电路、克拉泼电路、西勒电路。

频率稳定度要求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晶体振荡器,也可以采用单片集成振荡电路。

本电路采用克拉拨振荡器;(2)缓冲级将振荡级与功放级隔离,以减小功放级对振荡级的影响。

功放级输出信号较大,工作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振荡器频率的稳定度或波形失真或者输出电压下降。

缓冲级通常采用电压跟随器,有分立元件和集成块两种方法构成。

分立元件采用三极管构成射极跟随器。

(3)高频放大器缓冲器输出的信号很小需经过高频电压放大器将电压放大后才能调幅(4)音频放大器音频放大电路中左半部分RC振荡电路能够产生1KHz左右的单音信号,经过LM358进行放大,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1,改变振幅大小,当振幅过大时会产生失真。

本次设计仿真只用到的单音信号,较为理想的输出波形如图所示。

若实际电路需要接入话筒产生的0~4.5KH范围内的语音信号,可将R4断开,通过一个极性电容接入5号管脚。

(5)调幅电路振幅调制器的任务是将所需传送的信息“加载”到高频振荡中,以调幅波的调制形式传送出去。

通常采用低电平调制和高电平调制两种方式。

采用模拟乘法器实现调制的方法是属于低电平调制,输出功率小,必须使用高频功率放大器才能达到发射功率的要求。

采用集电极调幅电路实现调制的方式属于高电平调制。

如果集电极调幅电路的输出功率能够满足发射功率的要求,就可以在调制级将信号直接发射出去。

本题中采用高电平调幅。

高电平调幅电路主要有基极调幅、集电极调幅和集电极-基极双重调幅电路。

由于输出功率较小,故可选用效率虽较低但调制线性好、电路较简单的基极调幅电路。

导通角通常选择70o左右,采用自给偏置,电路如下图所示。

为了提高调制线性度,应使电路工作在欠压区。

(6)功放末级功放末级宜采用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其发射效率高一般都在60%~70%,理论值达到90%。

由于设计要求Po≥200mv,一般天线负载RL=50。

根据Po=Ucm2/2Re.输出电压Ucm=141.4mv,因此,要求其输出电压最小要大于141.4mv。

如图所示,晶体管VT1与高频变压器Tr1组成宽带功率放大器,晶体管VT2与选频网络L2、C2组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晶体管VT1与RB1、RB2RE1BF组成的宽带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甲类状态.其特点是晶体管工作在线性放大区.2、系统框图三、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1)主振器缓冲器高频放大 高电平调幅调制信号主振器(2)缓冲器由于输入阻抗极高易受周围电场干扰,通常在同向输入端对地接一各适当的电阻,取R5=1000Ω(3)音频放大器(4)高电平调幅基本原件的选择。

图中,C B1、C B2、C C为隔直耦合电容,C1、C2为高频滤波电容。

由于载波频率f c=10MHZ,音频信号频率F≈20Hz~20KH Z,故取C B1=C B2=C C=0.033μf,C1=C2=1μf。

C3为电源去耦电容,C3=10μf。

扼流圈L C在该电路中主要起隔离高频信号、耦合电源的作用,通常取10mH。

L B2=51Mh。

L B1为高频扼流圈,其作用是隔离高频载波信号,耦合低频的音频信号,因此取L B1=470μH。

R E为负反馈电阻,用以改善波形及测试工作状态,通常取10Ω。

(3)滤波匹配网络的设计。

L、C4和C5构成π型滤波匹配网络,为确定它们的值,需要先确定集电极谐振电阻R e。

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在临界状态时达到,考虑到匹配网络的实际传输效率,应选择临界状态时的最大输出功率P Omax>1.5倍输出峰包功率=1.5×220mW=330mW故选择P Omax=0.6W。

设集电极饱和压降U CES=1V,电源电压V CC=12V,则临界状态时的高频信号幅度为U cmmax=11V,可得集电极谐振电阻为R e=U2cmmax/(2P omax)≈100Ω考虑到功放匹配电路中Q e1、Q e2不宜太大,否则谐振曲线太尖锐,不易调整,而且传输效率降低,故取Q e1=2。

由于Q e1=w c R e C4,因此得C4=2/(10×106×2π×100)=318 PF实际可取560PF,然后根据实验调整。

由于 R e/(1+Q2e1)=R A/(1+Q2e2)故可得 Q e2≈1.22C5=Q e2/(w c R A)=650PFC5可取680PF,然后根据实验调整。

L=L1+L2=(Q e1/w c)×(R e/(1+Q2e1))+ (Q e2/w c)×(R e/(1+Q2e1))=1.72μH故L取为1.8μH.(4)三极管的选择。

设导通角θ≈70o,根据三极管临界工作状态时的高频信号振幅U cmmax=11V,可求得临界状态时集电极电流为i cmax=I cmmax/α1(θ)=U cmmax/R eα1(70o)=11/(100×0.44)=0.25A临界状态时的管耗为P C=P D-P omax=i cmaxα0(θ)V cc-P omax=0.25×0.25×12-0.6=150Mw由于失谐管子的管耗大大增加,因此P CM的选择应有足够余量。

三极管的最大集电极电压为u CEmax≈2V CC=24V查手册知:NPN高频中功率管9013的参数为f T≥300MHz,P CM=700Mw,I CM=300Ma,U(BR)CEO=30V,所以满足上述要求。

(5)载波电压幅值U bm与调制电压幅值UΩm的选择。

由于采用自给偏置,因此U bm应大于0.5V。

为便于调整、提高调幅性能,应使U bm在0.5 ~3V内可调,UΩm在0.1~1v内可调,然后通过实验确定它们的合理取值。

四、整体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五、系统元器件清单六、电路设计总结*上述一至八段标题为一级标题,字号为小四黑体;*一级标题下段内的二级标题为五号黑体;三级标题为五号仿宋;段落内容为五号宋体)*另外要求:段内行间距18磅,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厘米。

*参考文献格式如下:(至少5个,在报告征文中要有引注)七、参考文献1杨翠娥.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9.2 阳昌汉.高频电子线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3 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5 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6 刘润华,刘立山.模拟电子技术[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7 王尧. 电子线路实验.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8 李银华.电子线路设计指导.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59 曾兴雯.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3.八、收获、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