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六一诗话》:“梅圣俞语余曰:‘诗家 六一诗话》 梅圣俞语余曰:‘ 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 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矣。’” 矣。’” 这和刘勰的“ 这和刘勰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思想是一致的。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 进一步认识。
二、梅圣俞的文学思想 1、“因事有所激,应物兴以通” 因事有所激,应物兴以通”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应物 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 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屈原作 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 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经营唯切偶, 荣利因被蒙。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以巧比 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 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 达而已矣。’ 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 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上一章是对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进行了考察。
本章将着眼于文本的审美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的讨论。
先阐明文学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层次,进而讨论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即意境、典型和意象。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本节概述:在本节中,“文本”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关于作品本文层次的构成有各种观点。
比如黑格尔和英加登等。
综观古今中外对文本层次的探讨,本节从总体上将文本氛围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一个从内到外,层层相扣的结构体,这三个层面共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赋予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韵味。
知识点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知识点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重点)(一)文学言语层面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
第二是哲学意味层。
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本节概述: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文学典型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知识点1:典型论的发展典型(Tupos/type)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进入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10《文学理论》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35
案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的动因及其表现领域
精 神 生 产
物质生产 人类自身的生命生产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并使用了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的概念,并在同等意义上交替 使用了“物质劳动”和“精神 劳动”两个概念。
物质生产——人类为了获取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 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利用工具进行的对于自 然界的物质加工和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人类为了满足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而 利用符号形式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念上的加工 和改造,以形成精神生活资料或精神产品的文化创 造活动。
二、文学与图像文化
当代文化的图像化景观成因分析
视觉、技术和科技工具及设备 的出现越来越多,这些工具和设 备又促进这种现象的存在变得越 来越多。
图像硬是挤进了社会生活的肌理之中。 我们怎么看,我们挣什么,在这些地方 都有图像出没,甚至在我们为账单、住 房和抚养孩子操心的时候,图像也仍然 和我们在一起。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各自的特殊性
材料不同。 主体不同。
产品不同。
目的不同。 工具手段不同。 发展规律不同。
文学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类型
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形式进行话语系 统的生产。作为艺术生产的一种具体类 型,文学生产是作家利用语言符号生产 文学文本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文化需求的 观念创造活动。
• 近代的文学生产,规模无限扩大,以文学创作和 传播为职业的人群数量增多,文学消费产品遍及 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现代社会中连结于商品经 济之流的文学生产已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创作,文 学消费也不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艺术欣赏。
《宋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PPT
二、“九僧” 、林逋和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
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 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九僧:希昼、保暹[xiān]、文兆、行肇、简长、
惟凤、宇昭、怀古、惠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
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 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征服金
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 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 战宋军战败,七岁的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 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历史起讫
北宋
(960)
南宋
(1127)
南宋亡
(1279)
319年
汉: 426年 ; 明: 276年; 唐: 289年; 清: 295年;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绪 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
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 发展阶段。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
李柷(chù)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 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 289年。随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 世。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 轼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北宋后期,出现了江西诗派,有一套诗 歌理论。
南宋,诗论主要就是围绕对江西派的批 判而展开的。其中有张戒的《岁寒堂诗 话》、严羽的《沧浪诗话》。而朱熹是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宋词高度繁荣, 词论也由此兴起。一是以苏轼、王灼等 人为代表,提倡豪放词风,一是以李清 照、沈义父、张炎为代表,推崇婉约词 风。
道”,认为“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 专意则志局于此。” 他们对文学又有精辟见解。
《遗书》云:“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所 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 《二程外书》卷一云:“诗意贵优柔不迫切, 此乃治诗之法。‛ 。 二程又认为,“情”是“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 (《二程集》)的结果,对情的产生作了正确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 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 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 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 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逸,比律而 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 谤侵凌,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 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 之过也。‛
苏辙
苏洵重视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认为 文学创作是作家感受现实生活,产生感 情冲动的结果。他提出“风水相遭”说。
苏辙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是发展了孟子
以来的“文气”思想,提出“气充文见” 说。 苏辙以孟子、司马迁为例,指出了两条 养气的途径:
一是加强内心修养,以此为立身行 事之本。 二是丰富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加 强对社会生活、自然景物的观察认 识。
(1)邵雍提出“以物观物”的方法, 云: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
(2)对艺术欣赏,邵雍注重欣赏作 品的内在精神,《善赏花吟》云: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书论(宋·苏轼)
书论(宋·苏轼)书论(宋·苏轼)⼀、创作论书唐⽒六家书后永禅师书,⾻⽓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书亦不⼯。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于⼩揩,⾼丽遣使购其书,⾼祖叹⽈:“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也。
”此⾮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体。
古⼈论书者,兼论其平⽣,苟⾮其⼈,虽⼯不贵也。
河南固忠⾂,但有谮杀刘泊⼀事,使⼈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此语,太宗独诛泊⽽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意态⾃⾜,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此⼤妄也。
真⽣⾏,⾏⽣草,真如⽴,⾏如⾏,草如⾛,未有未能⾏⽴⽽能⾛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变古法,如杜⼦美诗,格⼒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能⾃出新意,⼀字百⾦,⾮虚语也。
其⾔⼼正则笔正者,⾮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书字虽⼯,⽽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情随想⽽见,如韩⼦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使⼈见其书⽽犹憎之,则其⼈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湖⼝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书,⼦为我略评之⽽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反求于予,何哉?此⼜未可晓也。
⽆丰四年五⽉⼗⼀⽇,眉⼭苏轼书。
书吴道⼦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成也。
君⼦之于学,百⼯之于技,⾃三代历汉⾄唐⽽备矣。
故诗⾄于杜⼦美,之⽂⾄于韩退之,书⾄于颜鲁公,画⾄于吴道⼦,⽽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最新大学语文ppt第九单元苏轼与北宋文学PPT课件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 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
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 图》、《竹石图》等传世。
❖ 二、主人公形象英雄而豪气。非柔肠百曲之士,是“聊 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等;
❖ 三、以大字眼、大角度、大景致、大笔勾勒,绝不精雕 细刻。“千骑卷平冈”视野开阔,充满动感,“千骑” 夸张了阵容,“卷”字,使满纸尘土飞扬。
❖ 四、以典故增加豪放疏落中深稳不足的审美感受。如 “牵黄”“擎苍”,显示词人之自由豪迈;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
⑨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苏轼词的出现,将使这两种词风由以异为主而变为 以同为主。在苏轼关西大汉的顿足高歌里,在铜琶铁板 的伴奏下,晏欧派与柳永派将不得不结为有矛盾的同盟, 共同结为婉约阵营,而成为新一派崛起力量—豪放派的 对立面。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 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 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 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 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 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 关系
1有道有艺,“道”“技”两 进: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 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 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 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 道两进也。(《跋秦少游 书》) 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 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 手。 (《书李伯时山庄图 后》)
2 辞,达而已矣: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 “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 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 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与谢 民师推官书 》)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是宋代伟大的 文学家,在诗、文、词、 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 的造诣。他一生经历坎 坷,思想复杂,在文学 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 庄学和禅学的影响很深。
苏轼的文学思想内容丰富。他也赞成欧阳修
的诗人“穷而后工”说:“非诗能穷人,穷 者诗乃工。”(《僧惠勤初罢僧职》)主张 文学创作应当“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 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 但最有价值的是苏轼的文艺创作理论,这是 学习的重点。
形象捕捉: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 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 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 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 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 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慈游淡泊 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 一失后难摹。
坐忘: 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 坐忘。”(《大宗师》)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宋初提倡古文的学者,当西昆体流行的时候,要求以文章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孙复《答张稠书》)。
到北宋中叶,古文既已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在他的部分散文与诗歌,特别是他同后辈来往的书札中,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
他早年随苏洵出三峡,下长江,受自然景物的激发,跟苏辙写诗唱和,就认为诗文创作要象山川的云兴雾起,草木的开花结果,是由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不是文章的工拙问题(《江行唱和集叙》)。
后来反复强调“辞达”,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即重视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本身作用,而没有象道学家那样把文章仅仅作为载道或明道的工具看。
他引欧阳修的话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这又注意到文艺本身的美学价值,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装饰品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辞达呢?这就是他说的“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
它不但要“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
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首先要求作者认真观察、研究描写的对象,清清楚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时还要求作者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象他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何蓬《春绪纪闻》引苏轼语)他晚年形容自己写作诗、赋、杂文时的情况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答谢民师书》)即从不同的内容出发,自由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它是苏轼在文艺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心得体会,对我们今天克服种种形式主义的文风还有一定启发。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祁光禄祝彦:略论苏轼思想与宋词解放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祁光禄祝彦:略论苏轼思想与宋词解放艺术创作是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其形象的流露与表达。
因为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等的高度抽象和精当描述,是各种精神现象的综合与融汇。
它的形成,规定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词坛上,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①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②“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③词经过苏轼的改造和深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
本文力图通过对他复杂多变的思想解剖,勾勒出其词创作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内容与其思想的逻辑关系来。
一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时期。
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
虽然之间存在着不可根本调合的矛盾,时有剧烈的争斗与驳难,但最终是互为启发,互为补充,全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的高扬。
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和弟都是名冠一时、卓誉千古的文学家。
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
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
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就曾向朝廷献计献策,提出了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积极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文学观念的认识。
4. 引导学生了解汉代以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特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儒家文学观念: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学观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文学观念:法治与文学3. 第三章:汉代以后的文学理论批评汉代文学批评家:司马迁、扬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争论唐代文学批评:诗文革新运动4.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宋代文学批评家:苏轼、朱熹元代文学批评:戏剧与小说的发展5.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文学批评家:李贽、王夫之清代文学批评:桐城派与性灵派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学派的文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鲁迅、梁启超等近现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7. 第七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趋势文学理论批评家的代表作品与理论观点当代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挑战与问题8. 第八章:台、港、澳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台、港、澳地区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影响代表性文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实践台、港、澳地区文学理论批评与大陆文学理论批评的互动9. 第九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未来展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与创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的贡献10. 第十章:经典文学批评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至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案例解读文学批评家的批评方法与理论视角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学批评案例,提升鉴赏能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至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影响。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杨亿【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为诗”,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诗文革新运动【解析】北宋欧阳修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二、名词解释1.李清照《论词》[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到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
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
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
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2.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
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
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宋代的文学批评比起唐代来,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
它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论争更激烈,而且和时代的演变以及文学创作中的不同倾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给予文学批评以明显而深刻的影响。
王禹侢、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戒、陆游、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等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继承唐代韩、柳古文和李、杜诗歌的优良传统,分别批判晚唐体、西崑体和江西诗派的文风和诗风,要求文学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发挥教化作用。
文论宋代文论,主要特点是环绕对“道”的理解以及“道”与“文”关系的论争开展的。
宋初的柳开、王禹侢、穆修、石介等人针对当时片面取法晚唐、五代的华靡文风,提倡古文,推尊韩愈,要求文章阐述儒家之道,辅助教化,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他们的主张又有小异。
柳开要学“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与文(《应责》),先学韩愈,后期又抛开韩愈,“所著文章与韩渐异,取六经以为式”(《东郊野夫传》)。
但他的散文,不免艰涩,影响不大。
王禹侢主张“文,传道而明心”,反对“句之难道”,“义之难晓”,赞美韩愈文的“必出于己”(《答张扶书》),成为后来欧阳修提倡古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柳开、王禹侢后,杨亿、刘筠的西崑体兴起,愈加讲究辞藻、声律、对偶,讲究骈文。
穆修专学韩愈、柳宗元,称“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唐柳先生集后序》)。
石介稍后,著《尊韩》,要学韩愈,不提柳宗元。
著《怪说》,强烈反对杨亿的西崑体。
他们都主张学古圣贤之道。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论文也强调明道尊韩。
但他所讲的道,不同于柳开等人的古圣贤之道,也不同于王禹侢的“传道而明心”。
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即从关心百事中求道。
在道与文的关系上,他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同前)。
但他又认为“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送徐无党南归序》),即其次要注意文辞之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60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进行介绍。
2、本课程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批评家及批评论著为主要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3、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总计36学时,一学期授完,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
以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分,总计学分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萌芽儒家的文学观道家的文学观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X勰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批评价值钟嵘与《诗品》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的复古与反复古文学思想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清代中前期的诗文词理论晚清时期与西方文学思想的交汇2222222222222222220 合计92 0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熟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重要批评家、著作和重要批评观点,并能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主要的文学批评思潮与现象。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对于特别有影响的批评家、论著及理论批评及思潮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批评观点与思潮,对重要批评著作具备较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中国“文”的概念的演变;学术与文章的逐渐分离;先秦时期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的特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意境的构成及核心特征等问题。
四、梅尧臣“平淡”论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 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 时之语以奉呈》:作诗无古 今,唯造平淡难。
《依韵和晏相公》:因吟适情 性,稍欲到平淡。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 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 古、律诗,便得句法: 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 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 企及。文章成就,更无 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辞达”原表示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苏轼用来表示艺术创
作的认识和实践 问题。
辞达:认识了解创作对象并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
《送参寥师》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 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全集》全六册, 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一、“穷而后工”论
• 欧孟東野序
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
》:大凡物不得其
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
平则鸣……人之于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情 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 之为也。
《答洪驹父书》:《骂犬文》虽雄奇,然 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慎勿袭其轨也。
儒家传统诗教说。
二、诗歌创作“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
《与王观复书》: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 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 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 论作诗文》: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与徐师川书》:诗正欲如此作。其未至者, 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 耳。
苏轼和北宋后期词坛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夫人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是很深的。
比较东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1
02
对词的革新与贡献
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创作实践表明:他空前地丰富了词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风格多样化,升华了词的艺术品位,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在文学史上,苏轼对词的革新与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苏轼开创的抒情范式,王兆鹏先生称为“东坡范式”。与“东坡范式”相对的范式叫做“花间 范式”。“花间范式”是源于五代时的词集《花间集》,奠基人是温庭筠。我们可以把一首词分为三个要素:人物,情感,场景。任何一首词,都会有抒情人物,不 同范式的词表现的人物是不同的。任何一首词都要表达情感,要抒情,而不同的词表达的情 感又是不一样的。场景,是人物活动的时空环境,不同的词,表现的场景也有差异。 “花间范式” 的特点:表现的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物, 是某一类人,而不是特指某个人。在情感层面上,它表现的是普泛化的、人们共通的一种情 感,而不是诗人个体独有的体验。从场景层面上来说,它是模糊化的,而且是室内化的场景 。这个空间是假想和虚拟的,是作者为了表达一种意境而特意虚拟的。 与“花间范式”这类词作不同,“东坡范式”的词,人物是自我化的,词中的主人公往往就 是作者自己。情感是个性化的,它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花间范式”表现的是常 人的境界,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境界。而“东坡范式”表现的是诗人的境界,是诗人自己独 特的人生体验。苏东坡词的情感、情思,是极具个性化的;它的场景,也具有地域性和具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管锥编》自《永乐大典》中录出其论韵 的一大段文字:“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 韵”“有余意之谓韵”“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 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 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 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用 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 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 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 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 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 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1、“不能不为之为工”
他在《南行前集序》中说:“夫昔之为文 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 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 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 已而作者。”
附录: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故曰‘风行水 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 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 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风之文 也,非水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 不能不为文也。”
2、“有为而作”
他在《凫绎先生诗集序》中说:“先生之 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 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 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 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3、“了然于心”与“了然于手”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 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 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为什么“诗穷而后工”?
欧阳修的解释是:《薛简肃公文集序》中说: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 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 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 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 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 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 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刘பைடு நூலகம் 柳:指刘禹锡、柳宗元;姚、宋:指姚崇、宋璟。 唐武则天、玄宗时的宰相。)
2、“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 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作诗无古 今,唯造平淡难。”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其顺物玩情为之诗, 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依韵和晏相公》“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 淡。”
第二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是个文艺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 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宋代诗坛有“苏黄” 之称;词是“豪放派”的开山之祖;文居“唐宋 八大家”之一;书法列宋代四大家之首(苏轼、 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与同时期的文同一 起被称为“文湖州派”。《宋史· 苏轼传》“嘉祐二 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 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 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 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 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 信服。”苏轼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
三 艺术风格论 1、多种风格并重
《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 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 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 亦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 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 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 亦少衰矣。”
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 用
他在《胡宗元诗集序》中,赞扬其诗“兴 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 于《楚辞》”,但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云:“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 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在《答 洪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 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可也。”
附录: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十四:“欧阳公云 ‘非诗能穷人,穷者而后工。’愚谓:穷者,兼 贫穷而无显誉者言也。富贵之人,经营应接,无 晷刻之暇,其于诗不能工,人皆知之;至若富贵 者篇章始成,谄谀之人交口称誉,有显誉者一言 偶出,信耳之人同声应合,苟非虚己受益,鲜不 为其说惑,此人未易知也。惟贫贱无显誉之人, 人得指其瑕疵,造诣未成,则图心横虑,日就月 将,无虚声而有实得,是以穷者多工耳。此予身 试而实验者。”
附录一: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说:“他的所谓‘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 词,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取古人之 意,加以形容。”
附录二:
皎然《诗式》云:偷语最为钝贼,其次偷 意,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 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 从其漏网。 金代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 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 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二、范温《潜溪诗眼》
范温,字元实,是秦观的女婿,其诗学观 属江西诗派,以论诗法为主。
1、诗眼
所谓“诗眼”即指句法、字法之类,也包 括一篇命意之关键所在。如孟浩然诗“微 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工在淡、滴字” 此即诗眼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云:“盛唐句 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 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 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砚之一病。 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
3、“形”与“神”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4、“无法之法”
他在《诗颂》中说:“冲口出常言,法度 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诗 歌的妙处正是在灵活自然脱口而出,不受 法度的束缚,这就是“无法之法”(《跋 王荆公书》)他在《自评文》中说:“吾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皆可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 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 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2、“道胜则文不难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圣人之文,虽不可及, 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不能 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 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3、“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 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梅圣俞语余曰:‘诗家 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 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矣。’” 这和刘勰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思想是一致的。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 进一步认识。
2、论诗贵识
“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 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文章 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 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
3、论诗贵悟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千差 万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 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4、论韵
一、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是时,天下学者, 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 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嘉佑 (宋仁宗年号)二年,知贡举,时士子好 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排抑之,凡为是者 皆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1、“诗穷而后工”
《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 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 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 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 奇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 者而后工也。”
二、读书精博,然后可以为诗。
《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 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 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他 在《论作诗文》中说:“词意高胜,要从 学问中来尔。”
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 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 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惠 洪《冷斋夜话》引黄庭坚语:“诗意无穷 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 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 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谓之夺胎法。”
一、惠洪的《冷斋夜话》
多记北宋元祐间诸大家的诗作及逸事,尤 以苏、黄为多,其思想比较接近苏轼的文 学思想。论艺术想象云:“诗者,妙观逸 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于绳墨哉!”;论艺 术眼光云:“山谷云:天下清景,初不择 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王 国维《人间词话》曾引此句,认为“一切 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论动静关系云: “荆公曰:前辈诗云‘风定花犹落’静中 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
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 1、“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 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 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了群 动”即是诗人对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可以了解得很清楚;“纳万境”即是诗人 可以把现实世界里的种种奇观异景统统摄 取到自己的脑海中,供艺术构思时选择、 综合之用,作为创造审美意象的素材。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论和 梅尧臣的“平淡”论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石介一直到欧阳 修的诗文革新,主要是反对模仿五代的 “时文”和稍后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 代表的崇尚晚唐李商隐的西昆体诗文的。
附录:
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 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如唐宋时用以称 律赋,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真宗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馆阁大臣 奉命编书,后题名为《册府元龟》,在这 期间他们的唱和诗编集成书。典籍中关于 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喻帝王藏书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