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果管理办法
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

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是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劳动的结晶,是全国人民的重要财富。
及时地交流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对促进四个现代化,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说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共分三类:(1)科学技术成果即自然科学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技术成果,是使生产多快好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
(3)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二)完成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及时地按组织系统上报所取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报告必须具备以下内容:(1)成果名称;(2)成果的详细内容;(3)完成的单位及人员;(4)完成的日期;(5)审查鉴定意见(包括鉴定书);(6)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简表(式样略);(7)报送单位及日期。
(三)各级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地区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检查监督有关单位贯彻执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
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厅局负责对所收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进行审查。
经审查认为合格的,签署意见报主管部门及省、市、自治区科委和国家科委。
(四)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局及中国科学院,负责管理本业务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负责对所收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进行审查(必要时可请有关专业组协助审查推荐),经过审查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国家科委,并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便宣传报道和推广应用。
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

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0.05.19•【字号】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5号•【施行日期】1990.05.19•【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1990年5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5号)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保证科学技术成果的质量,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包括:(一)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二)解决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三)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四)在应用推广已有科技成果或消化、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县级以上(含县级)科学技术计划内的科技成果,申报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成果和国家规定应当进行鉴定的其他科技成果,均按本办法规定进行鉴定。
第四条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二)应用技术成果经过实践,证明技术成熟度具备应用推广条件;(三)软科学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应用;(四)科学技术计划内的成果已达到计划规定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必须齐全并符合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的要求。
第五条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管理全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各市(地、州)、县(市、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县级以上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六条科学技术计划内的科技成果,由计划下达部门组织鉴定;其他科技成果,由完成者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省重大科技成果,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
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国家技监局令第2号

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国家技监局令第2号1989年6月28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局科技成果(以下简称成果)的管理,健全成果鉴定制度,正确评价成果,促进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成果包括:(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检测技术和装备;(二)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基础器件、计量器具及专用测试仪表;(三)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四)制订、修订和贯彻国家标准的研究与试验验证项目;(五)技术监督工作需要的软科学项目;(六)国家重点工程及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检测技术;(七)其他提供技术监督手段的项目。
第三条局科技司具体负责我局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第二章成果鉴定第四条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计划所完成的成果,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我局直属单位拟申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奖励的成果,也应按本办法进行鉴定,未经我局批准,又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规定办理,自行组织鉴定的,不能参加奖励评审。
第五条申请成果鉴定必须具备的条件:(一)完成“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并达到规定的技术指标;(二)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对于虽已完成研究开发任务,但技术指标低于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或实用性差的项目,不需组织鉴定,但须作出技术总结,报计划下达部门。
对于成果归属有争议的项目,须在争议解决后申请鉴定。
第六条成果鉴定的申请程序:(一)需鉴定的科技成果,必须由项目承担单位最迟在鉴定之前两个月向我局提出申请,报送“鉴定申请书”(格式见附件一)一式四份,并随同申请书报送如下资料一份:1.“计划任务书”和“技术合同”;2.研究报告或技术总结;3.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或实验报告;4.国内外同类项目技术水平对比材料;5.计量基准研究项目应有计量检定系统表(草案)。
公司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公司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一、概述公司在科技研究与开发中积累了许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创新能力。
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商业化等众多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一整套的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对科技成果与新技术的应用、转移、商业化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二、科技成果归属1. 科技成果的归属权属于研发团队或发明人,公司享有该成果的使用权;2. 科技成果属于公司委托或外包开发的,公司拥有该成果的归属权和使用权;3. 科技成果中涉及到他人知识产权的,必须获得知识产权所有人的书面授权,否则不能应用。
三、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申报1. 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的申报应提前编制相关报告,报告包括技术报告、商业分析报告、成果贡献评估报告等;2. 对于申报的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应在公司内部进行评审,评审流程应明确,并由公司高层审批决策;3. 对于获得评审通过并获得公司批准的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应进行商业化、技术转移等工作。
四、技术转移及商业化1. 对于企业内部需要的技术成果,应优先进行技术转移的工作,并尽快实现应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 对于外部市场的需求,应考虑技术转让和商业合作的方式,以实现成果应用、商业化等目标;3. 进行技术转让和商业化的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能采取的方式包括技术转让、股权投资、授权许可等;4. 技术转移和商业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问题,确保公司的权益不被侵犯。
五、管理及监督1. 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管理应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管理,确保管理效能;2. 对于涉及商业机密的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应进行保密工作,并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3. 实施监督和检查,对于不合规的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应用,要及时纠正和处理,确保企业合规经营。
六、总结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应用是公司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公司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规范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应用的管理过程,确保公司在应用、转移和商业化过程中的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发展。
山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山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6.08.16•【字号】•【施行日期】1986.08.16•【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山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试行)一九八六年八月十六日第一条为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组织好科技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加速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管理科技成果的范围是:(一)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设计、生物新品种等;(二)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研究进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三)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在国内仿制产品中全面达到引进技术水平并有创新,其工艺、原材料等条件均应适于在我国自行生产、应用和推广的科技成果;(四)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对原科技成果有所完善、创新及在推广过程中所取得的必需的配套技术(如栽培、饲养方法、工艺技术、标准及技术管理等);(五)为制定科技政策、战略、规划、计量基准、技术标准和重大科技决策以及科技情报、科技管理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取得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六)为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三条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省科委)统一负责全省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各级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科技成果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二)制订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有关规定和办法,并监督执行;(三)向上级申报重大科技成果和奖励项目。
推荐科技发明成果;(四)负责科技成果的鉴定、收集、登记、归档、统计、分析、上报,以及科技成果的公报工作;(五)负责科技成果的奖励工作;(六)做好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组织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推荐技术成熟、效益显著可借推广的科技成果;(七)管理科技成果的档案资料;(八)负责科技成果的保密工作;(九)负责国内科技成果交流工作。
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

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科学技术成果(简称“科技成果”)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科技工作者的知识结晶.为加强我校科技成果的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应用,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学术意义,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和提高。
第三条科技成果包括:1.理论研究成果。
主要是指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学术专著;2.应用技术研究成果。
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自行开发的应用技术成果,按照《合同法》的约定合作开发、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等;3.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形式为研究报告;4.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如新药、生物新品种等。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的职务技术成果,其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学校所有。
第二章成果鉴定或评审第五条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审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应用技术成果的评价一般采用鉴定的形式,软科学成果的评价一般采取评审的方式。
第六条可组织鉴定或评审的科技成果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自行开发的重大的应用技术成果,按照《合同法》的约定合作开发的应用技术成果;对于可以直接指导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理论成果,它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还表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应用性理论成果可以视同应用技术成果,可以组织鉴定。
可组织评审的科技成果是指计划内的软科学成果.第七条不组织鉴定或评审的科技成果有: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基础理论成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在国内外同领域的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著,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评论和引用来获得认可;2.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3.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4.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5.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如动植物新品种、新药等;6.不属于各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的一般软科学研究项目(即计划外项目),以合同约定的验收方式进行验收。
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办法

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办法技术创新与改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有效管理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不仅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因此,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办法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一、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的概念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是指企业针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所取得的成果,在经济、安全、环保等多方面进行收集、统计、评估,并对成果进行分类和管理,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的一种方法。
二、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的目的1.提高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利用率: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能让企业更全面的了解各部门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创新成果可以更快速地转化为营收,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
2.优化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结构:从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的规模、类型和分布等方面展开分析,优化成果结构,有助于提高技术成果的价值,同时有助于更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精细化管理技术成果: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尤其需要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的分类、管理和评估,能够指导企业实现技术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三、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的主要内容1.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档案管理: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档案管理是对企业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的调查、记录和保存,通过建立统一的成果档案管理系统,能够系统地分类和保存优秀的技术成果和经验。
2.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信息发布:在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管理中,信息发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公开发表等多种形式,及时将技术成果发布到各个部门,为企业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与改进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服务。
3.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评估:针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的成果,对其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成果的价值,同时对管理和激励也能起到提升作用。
4.技术创新与改进成果利用:通过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能够加快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
技术成果评定与奖励管理办法

技术成果评定与奖励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岗位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二章技术成果的界定第三条技术成果的界定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界定为技术成果:(一)新产品引进及工业化生产:从外单位引进新产品或新技术,并进行了重大项目调研和评估、产品和技术的试验验证,无明显技术缺陷,并产生经济效益者.(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将本企业从未使用过的新技术(指生产、检验、维修、电脑软件等技术)新设备(指新引进设备、原有尚未在大生产中正式使用的设备)推广应用于本公司生产,并解决推广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三)技术攻关:对企业长期存在的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工艺问题进行攻关,解决现有生产技术难题,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取得成效。
(四)管理流程革新: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制订新的企业内部标准、考核办法,对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者。
(五)新项目管理:完成公司安排或协助集团布置的各项新项目管理,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或达到预定目标。
(六)扶持项目申报:通过申报获得政府资助奖金、政府政策支持或解决项目报批等重大问题。
(七)重大活动组织:举办或承办各种大型会议或重大活动,顺利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或总部领导的工作检查或获得广泛好评,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八)其它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及实效性的管理项目.(九)日常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小发明、小改进。
上述项目周期如超过6个月的,可在立项时要求分阶段评定技术成果,并相应设定阶段性目标。
第三章技术成果的立项第五条技术成果的立项申请(一)参加技术成果评定的项目必须经过立项,填报《技术成果立项申报表》(附件一),内容包括立项原因、项目内容、进度安排及考核指标、预期经济效益(效果)、费用预算等。
(二)立项申报经行政人事总监签字认可后交技术成果评定办公室备案,项目分管领导负责对项目的费用预算和实施进程进行控制和考核。
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的宝贵财富。
为了加强我校科技成果的管理,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科技成果管理范围1.技术研究成果:为了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所取得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计以及为科学技术服务的科技情报、标准、计量等技术研究成果。
2.理论研究成果: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或在科学理论学说、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学术价值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3.软科学研究成果: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创造性研究,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软科学技术成果。
第二条科技成果鉴定范围列入和省、市以及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
对于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以及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资源造成危害的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第三条鉴定技术材料鉴定技术材料一般应包括:1.成果鉴定大纲。
2.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3.研究总结报告。
4.技术试验报告。
5.分析、测试、质检报告。
6.产品质量标准。
7.查新检索报告。
8.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证明。
9.用户使用报告。
10.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四条鉴定组织列入和省、市以及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项目,均由下达项目的单位组织鉴定。
对部分计划外的项目,由科研处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
第五条鉴定形式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可选择下列鉴定形式:1.检测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经过科技部、省、市科委或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
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正文:---------------------------------------------------------------------------------------------------------------------------------------------------- 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1989年7月11日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条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管理工作,促进成果的信息化和交流、应用推广,依据国家科委有关科学技术成果管理的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的范围:1.在医药领域(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医药包装等)中取得的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有实用价值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装备、生物新品种等;2.在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取得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3.高技术研究成果(医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4.在消化、吸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中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5.在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技术基础工作(标准、科技情报等)中取得的成果;6.为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而取得的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7.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三条医药系统的单位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及非医药系统的单位完成的国家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攻关项目、开发项目在通过鉴定(或评议)后,应及时在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进行登记,并作为申报国家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条件之一。
第四条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的材料:1.《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见附件)。
(二份)2.《技术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及同等证明材料)(二份)3.主要研究实验报告等有关技术资料。
(一套)第五条科学技术成果应按项目完成单位的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局直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经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
科技成果管理办法(5篇范例)

科技成果管理办法(5篇范例)第一篇: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科技成果的管理,组织好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归档、交流、应用、推广及报奖等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科技成果的范围第二条科技成果的范围(一)为了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二)在完成纵、横向科研任务中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或有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
(四)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取得的新的有实质性改进或突破的科技成果。
(五)为阐明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成果。
(六)为制定科技政策、战略、规划、计量标准、技术标准和重大科技决策以及科技信息、科技管理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取得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三章科技成果的分类第三条科技成果的分类按照科技成果的性质,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三类。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认识自然现象、特征和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基础研究成果。
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科学专著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以直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一般为提供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和新物种等,成果表现除有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外,还应有相应的实物和技术资料、设计图纸、实验报告和经济效益评价等。
软科学成果包括科学政策学、科学管理学、科学预测学、科学体系学、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成果。
第四章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内容及管理程序第四条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内容及管理程序(一)科技成果管理的内容: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登记、归档、报奖、交流、应用及推广等。
(二)科技成果的管理程序:鉴定→登记→归档→推广→报奖。
第五条科技成果鉴定(一)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具备如下条件:1.完成计划任务书或合同约定要求的项目任务,达到规定的技术性能和指标要求。
技术成果管理制度

技术成果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规范公司技术成果的管理,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技术成果的管理活动,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
1.3 公司技术成果管理应遵循创新引领、市场导向、保护知识产权、共享成果的原则。
二、技术研发管理2.1 公司应设立技术研发部门,负责组织和技术研发工作。
2.2 技术研发部门应制定研发计划和项目申报,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公司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对研发成果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
三、技术成果转化管理3.1 公司应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3.2 技术成果转化应按照市场规律和合同约定进行,确保各方权益。
3.3 公司应与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知识产权保护管理4.1 公司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研发成果及时申请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4.2 公司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4.3 公司应定期对知识产权进行排查和维护,确保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五、技术成果分享与激励5.1 公司应建立技术成果分享机制,促进技术成果的内部交流和共享。
5.2 公司应对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
六、违规处理6.1 对违反本制度的部门或个人,公司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2 涉及违规行为的,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七、附则7.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7.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技术研发部门所有。
技术成果评定与奖励管理办法

技术成果评定与奖励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岗位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二章技术成果的界定第三条技术成果的界定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界定为技术成果:(一)新产品引进及工业化生产:从外单位引进新产品或新技术,并进行了重大项目调研和评估、产品和技术的试验验证,无明显技术缺陷,并产生经济效益者。
(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将本企业从未使用过的新技术(指生产、检验、维修、电脑软件等技术)新设备(指新引进设备、原有尚未在大生产中正式使用的设备)推广应用于本公司生产,并解决推广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三)技术攻关:对企业长期存在的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工艺问题进行攻关,解决现有生产技术难题,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取得成效。
(四)管理流程革新: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制订新的企业内部标准、考核办法,对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者。
(五)新项目管理:完成公司安排或协助集团布置的各项新项目管理,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或达到预定目标。
(六)扶持项目申报:通过申报获得政府资助奖金、政府政策支持或解决项目报批等重大问题。
(七)重大活动组织:举办或承办各种大型会议或重大活动,顺利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或总部领导的工作检查或获得广泛好评,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八)其它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及实效性的管理项目。
(九)日常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小发明、小改进。
上述项目周期如超过6个月的,可在立项时要求分阶段评定技术成果,并相应设定阶段性目标。
第三章技术成果的立项第五条技术成果的立项申请(一)参加技术成果评定的项目必须经过立项,填报《技术成果立项申报表》(附件一),内容包括立项原因、项目内容、进度安排及考核指标、预期经济效益(效果)、费用预算等。
(二)立项申报经行政人事总监签字认可后交技术成果评定办公室备案,项目分管领导负责对项目的费用预算和实施进程进行控制和考核。
交通部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试行)-

交通部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试行)正文:---------------------------------------------------------------------------------------------------------------------------------------------------- 交通部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劳动的果实,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促使科技成果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现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和奖励条例的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管理的科技成果范围:(一)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二)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三)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四)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五)具有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六)具有实用价值的管理科技成果(包括现代化管理方法,重大系统分析,预测研究和为重大决策提供综合论证依据等)。
第三条科技成果实行分级管理。
部、部属一级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航运)厅(局),分别负责交通系统、本单位和本地区重大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
各基层单位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科技成果。
第二章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第四条科技成果必须经过鉴定(评审)。
鉴定(评审)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下列中的一种。
(一)召开鉴定(评审)会。
邀请有关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同行科技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生产、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
(二)委托不同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同行科技人员五至七人进行书面评审,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应不少于三人,并指定专人负责。
(三)委托有关测试中心或具备测试条件的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对研制的样机、样品的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或复测。
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正文:---------------------------------------------------------------------------------------------------------------------------------------------------- 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1991年9月23日)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依据国家科委有关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文件精神,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登记范围1.阐明中医药理、法、方、药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应用研究成果。
2.解决中医实践、中药生产、中医药器械等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新品种。
3.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4.中医药古籍研究,中医药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的科学化、标准化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登记材料凡申请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须上报如下材料:1.《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二份(附件一)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二份(附件二)3.有关的系统技术资料(其中不能对外公开的材料须注明)一套第四条登记程序科技成果按项目完成单位的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本局直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经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地方所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其隶属关系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医药管理局(总公司)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技术成果管理办法

技术成果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加强集团公司(包括子公司,下同)技术成果的管理工作,促进技术成果管理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定义本办法中的技术成果是指集团公司技术人员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
第三条技术成果主要内容1、列入国家、省、市及有关厅局科技计划内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技技术成果;2、完成公司批准下达的科技创新计划所获得的科技技术成果;3、利用公司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项目所获得的科技成果;4、集团与外单位签订的技术合同(横向)项目所获得的技术成果;5、集团公司员工在有公开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著和专著、译著、工具书等;6、在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应用先进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四条技术委员会统一负责公司技术成果管理工作。
第二章技术成果管理细则第五条技术成果管理的内容集团公司技术成果管理的内容包括技术项目的征集与计划、成果鉴定、成果登记、成果申报奖励、成果汇编、成果档案、成果保密及推广工作。
第六条技术项目的申报与评审1、技术项目由技术委员会秘书组织技术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项目评审。
2、技术项目评审对象:科技成果、工法、小革新等“五小”、企业标准、优秀设计、优秀标书、优秀施工方案、优秀论文、优秀作业指导书等;3、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填写《企业级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企业级工法申报书》、《企业级小革新等“五小”申报表》、《技术项目推荐表》、《“五小”推广应用情况评估表》,并准备好相关附件资料,经所在单位(部门)认真、如实填写推荐意见后报集团总经办,总经办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形式审查。
对符合评审要求的,总经办负责组织评审和确定评审时间、地点、专家名单;不符合评审要求的,及时反馈意见并退回;4、企业级科技成果鉴定除填写申请书外,还应具备的技术资料:(1)研制报告(2)技术报告(3)工程运用证明(4)经济效益分析(5)企业标准(其中(1)、(2)、(3)、(4)为各类科研项目必须提供的资料,第(5)项则根据科研项目的种类提供);5、企业级工法除填写申请书外,还应具备的技术资料:(1)工法的技术内容(2)工程运用证明(3)效益分析(4)工法施工过程的照片6、企业级小革新等“五小”申报与推广(1)“五小”申报条件:A、成果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实施,证明其先进可行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2.05.05•【字号】川府发[1982]75号•【施行日期】1982.05.05•【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982年5月5日川府发〔1982〕75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劳动的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加强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加速四化建设,根据国家科委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说的科技成果,是指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试验研究、调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结果。
科技成果必须经过鉴定或评审。
凡属于国际国内或省内首创的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作用的技术成果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理论成果,称为重大科技成果。
第三条科技成果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
省科委主要负责全省重大科技成果的管理。
市、地、州、县科委和省级各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科技成果的管理。
其任务是:(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科技成果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
(二)负责组织所管范围科技成果的登记、上报和奖励。
(三)负责推荐技术成熟、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
(四)管理和提供科学技术成果档案资料。
每年十二月底以前,编写好所管范围本年度《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汇总表》、《重大技术成果推广执行情况汇总表》,连同文字说明,逐级上报。
(五)负责总结本地区、本部门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和推广的经验。
(六)办理其他与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推广工作有关的事项。
第二章科技成果的鉴定第四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的试验研究、调查考察完成后,由下达课题的单位或委托单位负责进行鉴定或评议。
有重大经济价值和学术水平的自选课题(包括研究单位和个人的自选课题),申报主管部门鉴定或评审。
技术成果管理办法

技术成果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加强集团公司(包括子公司,下同)技术成果的管理工作,促进技术成果管理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定义本办法中的技术成果是指集团公司技术人员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
第三条>第四条技术成果主要内容1、列入国家、省、市及有关厅局科技计划内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技技术成果;2、完成公司批准下达的科技创新计划所获得的科技技术成果;3、利用公司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项目所获得的科技成果;4、集团与外单位签订的技术合同(横向)项目所获得的技术成果;5、集团公司员工在有公开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著和专著、译著、工具书等;6、在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应用先进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五条技术委员会统一负责公司技术成果管理工作。
…第二章技术成果管理细则第六条技术成果管理的内容集团公司技术成果管理的内容包括技术项目的征集与计划、成果鉴定、成果登记、成果申报奖励、成果汇编、成果档案、成果保密及推广工作。
第七条技术项目的申报与评审1、技术项目由技术委员会秘书组织技术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项目评审。
2、技术项目评审对象:科技成果、工法、小革新等“五小”、企业标准、优秀设计、优秀标书、优秀施工方案、优秀论文、优秀作业指导书等;3、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填写《企业级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企业级工法申报书》、《企业级小革新等“五小”申报表》、《技术项目推荐表》、《“五小”推广应用情况评估表》,并准备好相关附件资料,经所在单位(部门)认真、如实填写推荐意见后报集团总经办,总经办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形式审查。
对符合评审要求的,总经办负责组织评审和确定评审时间、地点、专家名单;不符合评审要求的,及时反馈意见并退回;\4、企业级科技成果鉴定除填写申请书外,还应具备的技术资料:(1)研制报告(2)技术报告(3)工程运用证明(4)经济效益分析(5)企业标准(其中(1)、(2)、(3)、(4)为各类科研项目必须提供的资料,第(5)项则根据科研项目的种类提供);5、企业级工法除填写申请书外,还应具备的技术资料:(1)工法的技术内容(2)、(3)工程运用证明(4)效益分析(5)工法施工过程的照片6、企业级小革新等“五小”申报与推广(1)“五小”申报条件:A、成果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实施,证明其先进可行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使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建立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管理的新体系,充分调动公司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部、省、市及公司科技项目计划产生的科技成果和计划外项目产生的各类科技成果。
第三条公司科技成果归口管理部门为公司技术中心.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成果办),负责公司的科技成果登记、组织科技成果申报评价及推广、科技成果数据库管理、科技成果统计分析、国内外科技信息跟踪等.各项目承担单位的技术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向科技成果管理成果办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第二章科技成果的登记第四条为规范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便于及时总结、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保证准确和完整地统计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决策服务,公司机关及下属各单位产生的科技成果,必须向成果办登记备案,未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列入公司科技成果评奖体系。
第五条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验收或鉴定之前,本单位的技术管理部门需汇总科技成果原始档案。
第六条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包括以下资料:(一)项目申报表;(二)计划任务书(开题报告);(三)项目目标责任书;(四)技术开发(服务)合同;(五)可行性研究报告( 包括主要图纸及预算书);(六)项目组活动记录:包括技术交流会议纪要、技术人员培训教材、操作规程、项目台帐及相关设备仪器采购合同复印件;(七)工业性试验报告,包括按技术开发项目验收要求提出的测试项目记录、故障记录、检测报告、试验结果等资料;(八)技术总结报告。
第七条项目承担单位需在项目通过鉴定后一个月内,到成果办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手续,同时提交下列材料:1、完整的科技成果原始档案资料;2、项目验收(鉴定)表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复印件;3、按合同书规定的关键科学数据、技术文件等相应的电子版;4、《科技成果登记表》两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成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加强集团公司(包括子公司,下同)技术成果的管理工作,促进技术成果管理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定义
本办法中的技术成果是指集团公司技术人员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
第三条技术成果主要内容
1、列入国家、省、市及有关厅局科技计划内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技技术成果;
2、完成公司批准下达的科技创新计划所获得的科技技术成果;
3、利用公司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项目所获得的科技成果;
4、集团与外单位签订的技术合同(横向)项目所获得的技术成果;
5、集团公司员工在有公开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著和专著、译著、工具书等;
6、在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应用先进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四条技术委员会统一负责公司技术成果管理工作。
第二章技术成果管理细则
第五条技术成果管理的内容
集团公司技术成果管理的内容包括技术项目的征集与计划、成果鉴定、成果登记、成果申报奖励、成果汇编、成果档案、成果保密及推广工作。
第六条技术项目的申报与评审
1、技术项目由技术委员会秘书组织技术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项目评审。
2、技术项目评审对象:科技成果、工法、小革新等“五小”、企业标准、优秀设计、优秀标书、优秀施工方案、优秀论文、优秀作业指导书等;
3、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填写《企业级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企业级工法申报书》、《企业级小革新等“五小”申报表》、《技术项目推荐表》、《“五小”推广应用情况评估表》,并准备好相关附件资料,经所在单位(部门)认真、如实填写推荐意见后报集团总经办,总经办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形式审查。
对符合评审要求的,总经办负责组织评审和确定评审时间、地点、专家名单;不符合评审要求的,及时反馈意见并退回;
4、企业级科技成果鉴定除填写申请书外,还应具备的技术资料:
(1)研制报告
(2)技术报告
(3)工程运用证明
(4)经济效益分析
(5)企业标准(其中(1)、(2)、(3)、(4)为各类科研项目必须提供的资料,第(5)项则根据科研项目的种类提供);
5、企业级工法除填写申请书外,还应具备的技术资料:
(1)工法的技术内容
(2)工程运用证明
(3)效益分析
(4)工法施工过程的照片
6、企业级小革新等“五小”申报与推广
(1)“五小”申报条件:
A、成果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实施,证明其先进可行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B、每季度申报的成果须是近阶段之内研制的成果。
C、申报资料齐全,数据详实。
包括报表、图纸说明书、图片、标本、模型、实物,经济效益对比分析或社会效益依据。
(2)“五小”推广方式:
各制造部门应在每月底及时提交“五小”成果的应用及推广情况月度评估报告。
集团总经办每季度对各制造部门的“五小”成果进行汇总评估,由集团技术委员会对全年度“五小”应用推广情况进行年度评审。
7、项目评审的主要内容:
A.是否完成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B.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现实;
C.应用技术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D.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条件和前景;
E.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8、技术项目评审资料由集团总经办整理后归档,交档案室统一登记、保管。
第七条技术成果的登记
1、项目立项合同书、成果鉴定证书、成果获奖证书、工法证书、专利等有关复印件和资料,及时报集团总经办存档备案;
2、集团总经办每年12月对集团公司所有各部门整年度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各类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的标准规范等进行一次性收集、登记。
以各部门年度技术指标为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供集团人力资源部参考。
第八条技术成果奖励
申报各级奖励的技术成果,应根据评奖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各申报、实施部门应及时组织好申报材料,经集团总经办审核后,按《安徽伟宏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成果奖励办法(试行)》执行。
第三章其他
第九条集团公司在此制度之前颁布的与本制度相抵触的有关规定、通知等,按此制度执行。
第十条本制度由总经理办公会议负责解释、补充。
第十一条本制度经总经理办公会议通过后报董事会批准后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