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代书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kdh
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体系及其特点唐宋时期,诗文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出土文献、碑刻、题诗等考古资料看,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文学学习,包括《三礼》、《春秋》、《毛诗》、《周易》、《庄子》、《道德经》等典籍的学习;二是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和书法等三个方面。
文学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素质,文学创作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艺术能力。
二、教学方法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强调文学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内容方面,唐宋时期的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和示范,即师徒相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模仿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能力。
同时,师生之间也讲究礼节和道德,注重修养和人格塑造。
这种教学方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对中国文学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注重语言技巧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精致性。
在诗歌创作方面,注重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强调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散文创作方面,则注重修辞技巧和句式的变化,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
此外,唐宋时期的教育还注重读书和背诵,通过积累、练习和模仿,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娴熟程度。
四、培养审美能力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学的实践性,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诗歌创作方面,唐宋教育要求学生注重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散文创作方面,则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考能力,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感性思维能力。
总之,唐宋时期的诗文教育体系以其独特的特点,为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学创作和文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校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校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五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这五个朝代中,各自都有独特的教育制度和学校。
本文将分别介绍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情况。
唐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唐朝以科举制度为基础,注重教育的普及和规范。
唐朝设立了官学、私学和家塾,以满足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
官学是最高学府,专门培养贵族子弟和政府官员,其中最著名的是设立于长安的国子监。
私学则是由富有的市民或士人设立,以培养子弟读书识字为主。
而家塾则是由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在家中开设,为邻里子弟提供基础教育。
宋代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宋朝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官学在宋代发展得更加完善,国子监不仅是培养官员的地方,也成为了研究儒家经典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进士科、明经科和举子科等,进一步提高了科举制度的选拔质量。
同时,宋代私学的发展也非常繁荣,私学教育由富商和士人主导,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元代是蒙古族人在中国建立的王朝,对教育制度也做出了一些改革。
元代取消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了举子科、省试和殿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
元代官方设立了徽州书院和山西龙门书院等,作为培养人才和推行政治文化的重要机构。
此外,元代也允许民间自由创办私塾,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明代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前朝。
明朝继续沿用科举制度,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增加了明经科、三经新义等。
此外,明代还设立了有州县一级的府学,为官员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明代私学的发展也非常繁荣,各地形成了以书院为基础的一套完整的学校体系,例如四明书院和百龄书院等。
清代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清朝基本延续了明代的教育制度。
清朝取消了明朝的明科科举,实行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
清代继续设立了府学和州学,以培养官员和士人。
与此同时,清代私塾的发展也非常快速,各地的书院、私塾和家塾成为了普及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精品文档 (57)项目学习“唐宋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根据我国的教学实际,将原创于英美等国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经过变通后运用,可以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本文拟通过唐宋比较研究谈谈项目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施项目学习的依据1.项目学习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
项目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它融合了多项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构建知识体系的理论,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地从事“做”(doing)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
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就意味着他们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项目学习允许教师将各种教与学的策略综合到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发各种智力。
项目学习注重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融合,能帮助学生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通过适当的培养和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学生的每一种智力都可以得到提高,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智力潜能。
2.项目学习的优势与特点。
参考国外项目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高三(16)、高三(19)两班的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项目学习实验,实践表明项目学习具有多种优势与特点:(1)可使学生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构建的知识是灵活的知识。
这是因为:①学生构建知识是出于对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
为进行唐宋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项目组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后将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王安石变法等确立为学习议题。
如此,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密切联系起来,使知识的获得有了重要意义。
②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一定的学习议题,他们查找大量资料,从中提取信息,通过组织信息,建构起知识的最终产品形式──学习研究报告。
古代文学2:唐代文学
诗歌创作:
内容:(1)隐居生活和鹿门山一带景物风光。 (2)漫游吴越途中的所见所感。
风格:自然平淡,他的诗歌更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 善于用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表现自然风物和隐居生 活,显得清幽淡雅、淳朴自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中国古代文学Ⅱ 唐宋元明清文学
主讲教师:戴永恒
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
课程的内容构成
成绩评定与课程要求
宋元明清文学概述
一、课程性质
性质:中国文学史2是秘书学专业基础 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第二段。包括唐宋文学和 元明清文学。 课时:共72学时。 考评方式:考试。
二、课程的内容构成
共五编25章,其中隋唐五代文学7章,宋代文学5章,元代文学3章, 明代文学4章,清代文学6章
三、成绩评定与课程要求
(三)学习要求
1、预习:要求每一位同学课前预习该次课讲授的 教材内容,查阅一定的材料,阅读和背诵相应的作 品。 2、课外阅读:要求每位同学在本学期至少精读3本 推荐书目中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期中和期末各检 查一次。 3、自学章节:认真自学自学章节中的内容
4、作业:一共四次作业,需认真完成,勿问度娘
二、初唐诗坛
初唐诗坛,是从李渊开国到明皇开元之前。这是唐诗兴盛 的准备时期。其发展历程如下: 太宗朝:贞观宫廷诗坛,诗人多为陈、隋遗老,作品多华 美典雅,而流于雕琢。但王绩是此时异响,他继承了陶渊 明的诗歌风格,用平淡质朴的笔调陶写其隐逸生活的情趣。
高宗朝:贞观末年,上官仪登上诗坛,他“绮错婉媚”, 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极大地提高了体物图貌的技巧,形 成了“上官体”的新诗风,体现出贞观宫廷诗风向武后台 阁诗人的过渡。高宗朝四杰登上诗坛,带来了唐诗的新变。
唐宋时期的教育与学术繁荣
唐宋时期的教育与学术繁荣一、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教育与学术繁荣的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教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也迎来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通过对教育与学术在唐宋时期的状况进行探讨,展示出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
二、唐代教育与学术1. 市学兴起唐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建设的高峰时期之一,尤其是市学的兴起使得教育更加普及。
市学是指在城市中设立的普遍性教育机构,为广大学子提供教育机会。
这一制度的推广,大大提升了教育覆盖率,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 私塾教育的发展除了市学,私塾教育在唐代也得到了积极发展。
富有的家庭会聘请有名的学者或文人为家塾的教师,培养家族的子弟。
这种形式的教育注重个体的精神培养和品德修养,对于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科举制度的确立唐代初期,科举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
科举考试成为选拔文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优秀的学子可以进入官府任职,尤其是进入进士及第,更可望成为高官显贵。
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学者们对于文学、经史等方面的研究更加专心,推动了学术繁荣的发展。
4. 学术思想的开放与繁荣唐代学术思想开放多元,涌现了许多著名学派。
其中,新学派以颜之推为代表,强调经世致用,倡导实用主义。
而另一方面,古文学派则强调文化传承和经典的研究。
这些学派之间的不同观点互相交流,推动了学术的激荡与繁荣。
三、宋代教育与学术1. 宋代教育改革宋代在唐代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针对市学的问题,宋代推行了供奉学和学政制度,提高了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师资素质。
此外,官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化。
这些改革举措为宋代的教育与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
2. 科举制度的强化宋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
这使得科举考试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有力地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推动了教育与学术的发展。
3. 宋代文化与学术繁荣宋代文化以儒学为主导,同时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的营养。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两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发展,而且在教育制度和书院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本文将就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和书院文化展开论述。
一、教育制度1. 科举制度的兴起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并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强调文化能力和学问修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阶层,进士是最高级别的科举成绩,合格者可以直接进入官僚机构。
2. 私塾教育的普及除了科举制度外,私塾教育在唐宋时期也得到普及。
私塾是个人或家庭设立的教育机构,通常由学者或士人担任教师,为学生提供文学、历史、经书等的教育。
私塾的教育内容更加细致和全面,弥补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3. 教育内容和方式唐宋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研读和文学的修养。
学生通常先学习《三纲五常》等经典文化,然后学习古代文学名篇。
教育方式以讲授和讨论为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品德修养。
二、书院文化1. 书院的兴起唐宋时期,书院成为教育的中心,是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书院通常由富有的士人或地方政府赞助,设有图书馆、讲堂和学生宿舍等设施,提供学生们进行学问交流和研究的场所。
2.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书院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重视师道尊严。
老师不仅是学问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品德修养的榜样。
学生非常尊敬老师,并且通过和老师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3. 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书院成为了学问研究和文化传承的中心,学者们聚集于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书院通过教书、出版图书和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4. 书院对社会的影响书院不仅仅是教育的场所,也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动力。
同时,书院也是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书院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和书院文化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宋时期的书院文化与教育制度
唐宋时期的书院文化与教育制度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灿烂的文化时期,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与教育制度。
其中书院文化与教育制度是其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一、书院文化唐宋时期,书院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书院以经学为中心,但通过学术活动,它也扮演着社会团结和教育引导的角色。
书院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 给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秩序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书院开始发扬起作用。
在长期的经济繁荣、政治秩序稳定的情况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书院出现之后,成为大家学习、交流思想的场所,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2. 创造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书院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较少,他们主要通过传统的语言文化途径进行传承。
唐宋时期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文艺形式都非常重要,这些文艺形式的传承需要有书院文化的支持。
书院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个中心,通过学习经典和各种文艺形式,达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
二、教育制度与书院有关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教育制度。
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包含了多个方面,如:1. 鲁迅《中国教育史》中说,“唐代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标准化考试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评判标准,使所有有文化的人有机会在官场中获取地位和财富。
通过这一制度,唐朝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2. 此外,唐朝在教育领域还涌现出国子监,这是封建社会中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
它既是统治阶级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是一所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
国子监不仅为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直接资源,同时也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前身——乡试。
乡试是唐宋时期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也是推动了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
乡试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考试,选出优秀的人才,成为后来科举制度发展的礼物。
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制度
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制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后世教育的重要基石。
一、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1. 孝道教育孝道教育是唐宋时期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
在唐代,孝道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风气也因此日益浓厚。
唐代的隋人尹吉甫就曾写过一篇名为《孝经解义》的文章,对孝道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而宋代诗人陆游也在他的著作《喻世明言》中写到:“百善孝为先,名纲亦必如斯。
”可见,孝道教育在唐宋时期的地位非常重要。
2. 经学教育经学教育是唐宋时期的又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在唐代,王安石曾经提出“舍经取义”的观点,在宋代,周敦颐也和程颢一起提出了“气学”之说,从而推动了经学教育的发展。
3. 文学教育唐宋时期的文学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成果至今仍是国学重要领域之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人的诗作依然被广泛传颂,在宋代,辛弃疾、苏轼等文学巨匠也成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唐宋时期的学校制度1. 私塾私塾是唐宋时期最主要的教育场所之一。
为了开展教育活动,许多知名士人纷纷出资创办私塾,培养年轻人的才能。
在唐代,孙复和魏元忠曾先后创建“金莲教育”和“柏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在宋代,陆游也曾经开办过私塾,倡导“崇文重道”的教育理念。
2. 行院行院是唐宋时期一种特殊的学校制度。
行院最初由一些商人、巨富创办,供他们的子弟进行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院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行院中,教育者不仅教授经学,还会传授一些实用技能,比如算学、书法等。
3. 国子监国子监是唐宋时期设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学制和学科设置都非常全面。
国子监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会接受为期三年的集训,之后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获取官职。
国子监之后,科举制度完善,成为唐宋时期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渠道之一。
总之,唐宋时期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的发展,对于后世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课程教学标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李小荣编撰一、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本课程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第三段唐宋部分的教学标准。
教学对象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含基地班)。
主要讲授唐宋时期(含隋代、五代及辽、西夏、金)的文学知识及其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之间的关系,了解当时多民族文学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俾使学生对此际文学产生、发展与衍变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唐宋文学与艺术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纲要本“教学内容纲要”是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教材来制定的。
本纲要仅是课程教学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的提示,而不是全部教学内容的概括,它虽然规范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但并不限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纲要如次:(一)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主要讲授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及贬谪与唐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四大内容。
重点掌握隋唐五代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重点了解隋代文学的风貌、南北文学的合流、初唐诗坛概况、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重点掌握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王绩、“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及张若虚的代表作,“上官体”的含义及沈、宋对确立律诗形式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重点讲授作品:※《野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感情基调。
“海内”二句赏析。
※《在狱咏蝉》:触物起情,借物寓志。
※《春江花月夜》:旧题材、新意境、新情趣。
艺术构思特点。
※《登幽州台歌》:愤激不平的感慨的意义。
艺术特点。
《感遇》(兰若生春夏):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泛讲、自学作品:※《人日思归》;《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长安古意》;《独不见》;《度大庾岭》。
浅谈唐宋两代的书法观念
浅谈唐宋两代的书法观念浅谈唐宋两代的书法观念【内容摘要】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唐代和宋代的书法观念是比拟典型的两个代表。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唐代书法与宋代书法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相同之处。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唐代书法〞即唐代书法对于字体风格、字体标准的严格内在要求。
由于科举制度的需求以及宋代文人文化修养的提高,宋代文人对书法的“法〞也似乎在自觉地遵循。
此外,在宋代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以书为乐〞“游与艺〞等多种自由轻松的书法观念。
【关键词】唐代宋代书法观念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期间,战争不断、时局动乱、社会一片混乱,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汉字变化多样、异体纷呈。
在我国,汉字在不断的演变和开展过程中,以及在隶变和楷化过程中,汉字的自身形体发生改变似乎已成为一种规律。
除此之外,同字异体的变化现象也较为普遍。
唐代建朝初期,仍然沿袭一些过去陈旧的风俗习惯。
随着建朝以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逐渐开展,国力强盛、国家高度统一,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开展,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教育的传播工具,需要国家制定统一而又标准的汉字标准,全面推进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
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为了适应国内当时经济开展的要求,唐朝初期开始对国家的用字做出了一系列的整顿,并制定出一套完整、标准的用字标准方案――?干禄字书?。
此方案的诞生不仅确定了当时楷书的标准形式,也对当时国家的用字标准和汉字统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历九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将?干禄字书?刻在刺史院东厅的碑石上。
?干禄字书?在当时满足了学士的需求,经颜真卿用精美书法刻于碑石之上,以致后人传拓不止。
唐代以后,?干禄字书?均有被翻刻,受到世人的重用。
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非常重视整理、抄写一些著名的书法和字书。
唐代在建朝以后,国内开展一片繁荣,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汉字来记录、传播。
而此时的雕版印刷尚未开展成熟,文字记录工作只能利用原始的人工手写完成。
唐宋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术传统
唐宋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术传统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术传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级:官方教育和私家教育。
官方教育是由政府主导的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
在国子监里,学生们学习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同时也学习其他的学科,如历书、音律等。
在国子监里,学生们通过考试和评级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进入官方的机会。
除了官方教育,私家教育也在唐宋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私家教育成为了一个繁荣的行业。
许多有财力和地位的人都会聘请私家教师来教育他们的子女。
私家教育注重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才能。
这些私家教师不仅教授经典文化,还会教授一些技能,如音乐、绘画等。
通过私家教育,人们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知识水平。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学术传统也发展日益成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儒家学者,如孔颖达、程颢、程颐等。
这些学者研究经史论衡,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智慧和真理。
他们的理论贡献为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宋时期也见证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坛,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唐诗三百首》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学术传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教育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学术传统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传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学术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的教学认识、实践及反思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的教学认识、实践及反思新课改在四川省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了,四川省高中教育也将于2013年迎来第一届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检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
”翻阅往年其他省份高考的课改试卷,也不难发现关于这一理念的痕迹,尤其“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更是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与选择,如果把这一理念看做教学任务,那责任势必会落在选修课的选学上。
课改中的选修课的建设无疑是众多老师议论最多,困惑最多的事情。
于我而言,至道2012年9月才真正近距离的接触到课改,之前隔岸观火似的参加过若干次省里市里区里甚至学校内的课改培训,对新课改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接触到教材之后,也只能是摸石头过河,小心翼翼地走,说不定还有方向失误的时候出现。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向别人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磨出了一些在选修教材处理上的小阶段的得失体会。
在这个学期本人带着高二的学生选学了语文版的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下面就这本教材的处理过程做一下梳理。
一、学习课改理念,认识选修教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由此看来,选修课程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既可以是教育部推荐的选修教材,也可以是学校自主编选的选修课程,甚至也可以是学生个人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可事实上,因高考的因素,教学实践中的课程选用就只能凸显共性,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词鉴赏》便成为成都市大部分学生高二年级上期的选修课程,这种局面就成了教师、学生根本没有选,所以何来选修?其实,选修就在手中。
好多年前,听了北京的一个语文老师谈学生的个性写作,很有感触。
唐宋元明清学校教育发展
唐宋元明清学校教育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都有了各自的演变和发展。
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中,学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
唐朝时期,学校主要分为国子监和四门学。
国子监是全国最高级的教育机构,掌管着国家考试制度和教育大纲的制定。
四门学则是各地方设立的较为中小型的学校。
在教育内容方面,哲学文化和文学艺术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唐朝时期,诸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也相继涌现。
宋朝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书院。
书院是一种地方性的教育机构,以个人自学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士子来这里授课。
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仍占据主导地位。
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的教学都充满了自由和深入。
宋朝时期,有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阳楼书院、蒙学等,成为了历史上的文化名片。
到了元朝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多样性和专业性。
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学校开始出现,金元时期设立了全国范围的大学和特殊学校。
其中最著名的是洪武年间设立的国子监,成为了元朝官员选拔和提升的重要渠道。
另外,元朝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医药学校、军事学校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期,学校教育开始普及化。
明初实行科举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机构越来越多。
此时,教育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书院制度逐渐被废除,而学堂制度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
学堂普遍设置在村镇中,负责地方居民的初等教育。
此外,明朝还有一些较为高级的学校,如天文台、礼部书院、太医院等,这些学校为官员选拔与科研提供了学术与专业支持。
清朝时期,学校教育更加珍视“文明治国”这一理念,开始重视实用性和专业化。
因此,清代出现了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校,如职业学校、工艺学校、矿业学校等。
此外,清朝还将各种学校统一管理,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机构——京师大学堂,为学校教育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与宋朝的教育制度与文化教育研究
唐朝与宋朝的教育制度与文化教育研究唐朝与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两个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深入研究唐朝与宋朝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并对两个时期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比较。
首先,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动下,设立了六部制度,其中太学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太学是专门培养士人的高等教育机构,其设立意味着教育制度的正规化和官方化。
唐代的太学重教化和考试复习,注重功利性的教育目标,培养文人的才能和知识。
另外,唐朝还有私学和家塾,在社会上也起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各个城市、乡村的私塾设立林立,为地方教育增添了活力。
相比之下,宋朝的教育制度更加注重实用性。
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倡导下,设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是宋朝的最高学府,这也意味着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和监督。
国子监注重实用主义的目标,培养文官、武将和其他国家需要的人才。
宋朝的教育制度虽然重实用,但也注重人文教育,包括经义、文学、历史和礼仪等课程,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不同于唐朝的诗词盛行,宋朝更加注重散文和理学。
理学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了对经典文章的深入研究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推崇理性和道德。
宋代的教育重视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些思想传承至今。
而唐朝则以文学为主,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繁荣,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除了教育制度和文化教育的差异之外,唐朝和宋朝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两个时期的教育都重视经典教育,特别是儒家经典的学习。
无论是唐朝的太学还是宋朝的国子监,都注重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解读和研究。
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对经典文化的高度重视。
另外,唐宋两个时期的教育都注重考试选拔人才。
唐代的科举制度激励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唐代的进士制度让人们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
宋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对候选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考试科目也更加全面。
唐宋时期的书院教育与知识传承
唐宋时期的书院教育与知识传承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书院教育最为兴盛的时代。
书院教育不仅培养了一代代的文人学士,也是知识传承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书院的背景、教学内容和传承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唐宋时期的书院教育与知识传承。
首先,书院教育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唐宋时期,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大量的文化人才崛起,这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非常关键。
而书院作为当时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逐渐兴起并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设立和发展给予了许多有志于进一步学习的学子一个学习的机会。
其次,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诗词等多个领域。
书院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才华和思辨能力。
书院内设有数十家图书馆,聚集了大量的书籍,包括儒家经典、诗词集、历史记录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来获取知识和启迪思维,并通过与书院内的学者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在书院教育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
第三,书院教育的知识传承方式主要包括言传和书传两种形式。
书院里储备着大量的古籍文献,在书院教育中,学生们通过讲读和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将知识进行传承。
同时,书院教育注重师徒制度,老师们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有才华有思想的人才。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讨论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也迅速融入到书院文化中。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书院教育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独特的传承方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严格的教学制度和缺乏创新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院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空间。
尽管如此,书院教育仍然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唐宋时期的书院教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许多学子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参考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资料汇总整理而成中文系09级3班周泓远 10090110330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开掘的资料证明,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就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封建制度建立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备。
综观我国古代的学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官立学校,二是书院,三是私学。
在这三类学校中又分别设有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的各级各类学校。
现列举中国古代历朝学校名称及作用如下:①“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②“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③“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④“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⑤“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⑥“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⑦“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⑧“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⑨“私学”:与官学相对,由于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子弟都要求入学受教育,而兴起发展起来的民间学校。
到了隋唐与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封建制度进一步稳固和发展。
适应着这种需要,封建的学校教育制度也更加完善了。
特别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科教育开始列入官学教育制度中。
到唐末宋初,以研究学术,进行讲学为中心内容的书院逐渐兴起,从而使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唐宋时期的蒙学教材
唐宋时期的蒙学教材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税家教教材的编写。
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
总观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自西周时期,或者更早一些,统治阶级就开始着手家教的教材编写。
至于蒙学教材的编写,先秦时期就很重视,但流传下来的不多。
汉魏六朝时期,蒙学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比较普遍,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唐宋时期,由于家庭教育相当发达,所以对蒙学教材的建设很有成就。
概括说来,在唐宋以前编写和被保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胡母敬的《博学》,文字多取自《史籀篇》。
汉初的闾里书师将它们合编为平民之家的识字教材,统称为《仓颉篇》。
尔后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贾纺的《游喜篇》,张揖的《埤苍》,蔡邕的《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的《太甲篇》、《在习篇》,崔瑗的《飞龙篇》,朱育的《幼学》,樊恭的《广苍》,陆机的《吴章》,周兴嗣的《千字文》,束晰的《发蒙记》,顾恺之的《敏蒙记》,以及《杂字指》和《俗语难字》等。
这些蒙学教材大多是为了满足皇家和仕宦之家子弟识字教育的需要而编写的,属于所谓的「小学」(即识字)教材。
有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被淘汰,有的可能属于皇家所私有或为仕宦之家所家传,所以后世流传于世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两篇。
其中《千字文》的留传,除了它的编排出色之外,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是南北朝梁人周兴嗣在编排时,拓取的是王羲之遗书不同的1000个字,书法与识字的结合,适应了小学教育的需要。
唐宋以后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平民之家的文化教育兴起,所以蒙学教材的极类由单一的识字课本,逐步拓宽到综合知识型、道德教育型、提高阅读能力型、陶冶儿童性情型等各种门类。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的教材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书等。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本文主题: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较为完备的时期之一。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了科举制度、官学制度、私学制度等几个方面。
科举制度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教育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以考试来选拔官员,而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唐初。
唐初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是“颁试”,考官们把题目分别颁发给考生,由考生回家完成答题。
唐朝中期,科举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乡试”的考试形式。
乡试是区别于颁试的一种形式,它是把考试场地设在各地的州府,由摄政王派代表统一出题,然后派出考官到各个州府进行考试。
进入宋朝后,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接近现代的样子。
首先是乡试,考生只需参加各自所在县的乡试,取得一定分数即有资格参加省试。
省试只设在一些省会城市,主要考查文笔和政治观念等。
最后,通过省试的考生可以参加国家的殿试,殿试包括科举制度中享誉盛名的“三次考试”——会试、殿试、诸科试。
科举制度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并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主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
官学制度唐宋时期的官学制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制度。
官学通常是由官府或皇帝设立,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的官员。
唐朝设立了很多官学,其中最著名的是洛阳附近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所创设的,并在后来演变成为唐朝最高学府之一。
宋朝时期,官学的数量和规模也大大增加,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学”,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机构之一。
此外,宋朝还开设了更多的官学,如“国子监”、“太学”等,这些官学培养了大批的文化精英,为科举制度提供了官员的人才来源。
官学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除了阅读和写作等基本技能,还包括了历史、经学、诗词歌赋、书画等领域的知识。
教授这些知识的老师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0- 1) 2+3
文章编号: %""& 4 5%"$ ( !""# ) "$ 4 "!"6 4 "7
唐宋两代书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
! 向8 彬%,
!
( %9 聊城大学 艺术学院, 山东 聊城 !6!"65 ; !9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7! )
文献还记载, 国子监所有学校, 《 论语》 、 《 孝经》 是必修课 程。为直观起见, 特将唐代书学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列表, 见 下表。 唐代书学课程设置简表:
!
基金项目: 本论文 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7 年 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中 国 古 代 书 法 教 育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作者简介: 向彬( %57! —8 ) , 男, 汉, 湖南新化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 级美学专业书法博士研究生, 聊城
!
课目 《 孝经》
修习时间
备注
有《 论语》 课程。唐代的书学对于书法技能究竟学习什么字 帖, 没有明确规定, 只规定每天必须写字一篇, 在专业课程中 只列了《 石经三体书》 。但宋代的书学对于书法技能的学习内 容则有了明确的规定, 就字体而言, 必须学会篆、 隶( 指楷书) 和草三种字体, 而且这些字体的取法都是前代的一些书法名 家的作品, 尤其规定了必须二王、 欧、 虞、 颜、 柳等书家为楷书
!” 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 故曰《 孝经》 。 按照这个
远的影响。唐宋两代的书学中都将其列为重要课程, 其目的 应该是让书学生们通过学习《 说文解字》 , 了解汉字的构字原 理和汉字的字源问题, 同时掌握小篆的篆法, 并对同一汉字的 小篆、 古文和籀文有一个比较的认识, 进而掌握汉字不同字体 的演变和书写方式。 !4 《 字林》 《 字林》 是我国按照汉字形体分部编排而成的一部字书。 《 字林》 的著作者根据《 隋书》 记载是吕忱所撰。《 隋书・经籍
章草、 张芝九体
精通字学
参见[ 元] 托克托等修《 宋史》 选举志・第一百 "一百五十七《
十・选举三》 。
$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0- 1) 2+3
许这时的北宋, 将《 孟子》 作为一部经书来看待, 而且《 孟子》 中有不少治国思想, 有利于统治者向书学生灌输其中的思想。 至于南宋以后, 《 孟子》 地位如此之高, 恐怕是当时北宋书学中 开设《 孟子》 课程没有想到的。 &4 《 孝经》 《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伦理学著作, 它在我国思想 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从西汉统治者倡导“ 以孝治天 下” 之后, 几乎在整个封建社会里, 《 孝经》 成为了人们修养的 必读书目之一。对于《 孝经》 一书的作者, 历来争议很大, 说法 不一, 本文暂且将其定为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而作。之所以 将此书命名为《 孝经》 , ( 汉) 班固撰《 前汉书》 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 中这要解释: “ 孝经者, 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 天
%&’()*+,-). )/ ,01 23**-43(+ 5**+.6171., +.8 91+40-.6 :+,1*-+(; ,0*)360)3, 2+((-6*+’0-4 <.;,-,3,-). <12): =>?
8 8 对于书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开设情况, 有关隋代书 学的这些内容没有史料给予记载, 而唐宋两代的教学内容、 课 程设置以及教材使用情况, 还有文献可查。宋代欧阳修撰《 新 唐书》 卷四十四《 选举志・上》 具体记载: “ 书学, 日纸一幅, 间习时务策, 读《 国语》 、 《 说 文》 、 《 字林》 、 《 三苍》 、 《 尔雅》 。凡书学, 《 石经三体》
8 8 摘8 要: 有文献明确记载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状况的书学是唐宋两代的书学, 这两个朝 代的书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 都重视字学和经学的教育, 但唐代的书学对于书 法的技能课程和学习范本没有明确的规定, 而宋代的书学不仅规定学生要学习篆、 隶( 楷) 、 草三体, 而且还对这三种书体的具体学习内容也有明确规定。本文旨在对唐宋两代书学的 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状况作一认真探讨, 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唐宋两代的书学教 育。 8 8 关键词: 书学; 课程设置; 教材 8 8 中图分类号: :;$!9 &8 8 8 8 8 8 8 8 8 8 文献标识码: 2
"7@27;""%5 ) 阶段性成果之一。 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书法史论、 艺术美学研究。
" #
参见欧阳修撰《 新唐书》 卷四十四《 选举志・上》 。 参见张九龄等撰《 唐六典・卷二十一》 , 见文渊阁《 四库全书・史部第十二》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 -.’//0- 1) 2+3
类别 必修课程 论语 《 石经三体书》 专业课程 《 说文》 《 字林》 《 国语》 《 三苍》 兼修课程 《 尔雅》 时务策 4 4 而根据( 元) 托克托等修《 宋史》 选举志・ 7 一百五十七《 第一百十・选举三》 的记载: “ 书学生, 习篆、 隶、 草三体, 明《 说文》 、 《 字说》 、 《 尔雅》 、 《 博雅》 、 《 方言》 , 兼通《 论语》 、 《 孟子》 义, 愿 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 大小篆为法, 隶以二王、 欧、 虞、 颜、 柳 真 行 为 法, 草 以 章 草、 张 芝 九 体 为 法。 …… !” 为直观起见, 根据元代托克托等人修纂的《 宋史》 7 一百 五十七《 选举志・第一百十・选举三》 中的记载, 将宋代书学 的课程也列表如下, 但由于宋代书学中对于这些课程的开设 年限, 没有文献记载, 所以, 我们在制定宋代书学的课程表时, 难以具体标明这些课程的学习年限, 只能粗略列表如下。 宋代书学课程设置简表: 类4 别 科4 目 篆 内容与要求 古文、 大篆、 小篆 王羲之、 王献之、 欧 阳 询、 虞 专业技能课 隶( 指楷书) 世南、 颜真卿、 柳公权等书法 家的楷书为法。 草 《 说文》 《 字说》 专业文化课 《 尔雅》 《 博雅》 《 方言》 论语兼同其义 兼修课 孟子 4 4 很有意思的是, 从上面两份表格可以看出, 唐代和宋代的 书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采用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 说文》 、 《 尔 雅》 等有关文字学的课程是唐宋两代书学中都开设的, 而且都
"” 志》 题: “ 《 字林》 七卷, 晋弦令吕忱撰。 《 魏书・江式传》 中
载: “ 宣武帝延昌三年 ( 5%$ ) 江式上表曰: ‘ 晋世义 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上《 字林》 六卷, 寻其况趣, 附托 许慎《 说文》 文而按偶章句, 隐别古籀奇惑之字, 文得
#” 正隶, 不差篆意也。 ’
说法, 《 孝经》 之“ 经” , 原本不是指经典之“ 经” , 而是源自《 孝 经》 中“ 夫孝, 天之经也” 之“ 经” , 意为“ 孝是天下的大经大 法” 。《 孝经》 一书以孝为中心, 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 思想。它认为“ 孝” 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书中指出, 孝是诸德之根本, 认为“ 人之行, 莫大于孝” 。国君 可以用孝来治理好国家, 臣民能够用孝来立身处世治家。在 中国伦理思想中, 《 孝经》 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认为 “ 忠” 是“ 孝” 的发展和扩大, 并把“ 孝” 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 化, 认为 “ 孝 悌 之 至” 就能够“ 通 于 神 明, 光 于 四 海, 无所不 通” 。同时, 《 孝经》 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 认为“ 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 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 的权威,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正因为 《 孝 经》 一书在统治者看来, 是一部维护社会伦理的重要典籍, 因 此, 《 孝经》 在唐代被尊为经书, 南宋以后被列为《 十三经》 之 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孝经》 被看作是“ 孔子述作, 垂范将 来” 的经典, 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在唐代的 书学中将《 孝经》 作为必修课程, 统治者对于书学生的培养的 目的是非常明显的, 希望这些精通字学和书法技能的书学生 首先要明白儒家的伦理思想, 懂得事君的道理。 二、 字学和训诂学类 %4 《 说文》 《 说文》 是《 说文解字》 一书的简称, 它是我国东汉时期许 慎编著而成的一部著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著的 一部汉语字典。该书严格遵循表意汉字所特有的形义相统一 的原理, 以分析小篆个体字符的字源结构为基础, 归纳出小篆 字系的构形系统, 从而探索出汉字的构形原理与规律, 揭示出 汉字构形所具有的系统性。全书共 %5 卷, 其中正文 %$ 卷。书 中所收录的汉字以小篆为主, 把小篆列为正篆, 而把古文、 籀 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共收正篆 6&5& 个, 重文 %%7& 个。采用部 首编排的方法, 将 6&5& 个正篆汉字按字源结构归入 5$" 个部 首之中。正文中对个体字符的说解, 一般采用先释义, 后解形 的方式和顺序。其实, 就汉字而言, 释义与解形几乎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该书通过说解的方式, 跟据汉字构形的本义和能 够体现本 义 字 形 的 字 源 结 构 来 显 示 形 义 之 间 的 统 一 关 系。 《 说文解字》 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对后代产生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