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老城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是故乡蓝——汕头
汕头,“鮀城”,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地地道道的海滨城市,韩江、榕江、练江就是它的一部分,向东南又濒临南海。
就像那句歌词,“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汕头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历史底蕴,建筑文化以及美食文化。
1860年,汕头作为商埠正式登上对外开放的舞台。从此,有海的地方,就有商船渔船,就有来来往往的贸易与不胜枚举的海鲜产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的儿女,向来都是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这也正是汕头民众的真实写照。
由于靠海,汕头华侨众多,是全国著名侨乡。汕头自唐代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追溯历史,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砂尾(今金砂乡)已形成村落,属潮州揭阳县。南片濠江古为潮阳县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潮州府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潮州府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1858年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同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在我记忆的深处,除了那片广阔的湛蓝,还有夏季萦绕耳际彻夜未停的雨声。拍打在老厝生了锈的铁制天花板上,拍打在老厝纹理讲究的铁窗罩上,拍打在春秋冬夏孩童们嬉戏打闹的阔埕上。老厝是汕头老城区众多成员中默默的一员,默默得恰到好处,虽然有稍微的简陋,却足够亲切,给你充足的安全感,承载起我欢乐的童年。
提到老城区,自然要说说老城区的建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老城区已形成三大商业网,即小公园、“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从当时的建筑质量,建筑造型和装修水平都是其它地方所不能及的,汕头的老城区街道是蜘蛛网型,据说全世界也就巴黎是这种模式。
小公园亭,座落在汕头老城区国平路、升
平路、安平路等五个路口的交汇处,占据了小
公园片区的中心位置。小公园亭是市民休闲纳
凉,外地游客观光的好去处,也是海外游子最
为熟悉,最能唤起怀旧思乡的地方。
老城区鳞次栉比的建筑,当然是商铺与
住房合一的骑楼。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
续完整,中西合璧,体现多元共存的独特风
貌。汕头骑楼,居多是潮汕先民漂洋“过番”
赚了大钱之后回乡兴建的。它融合了欧亚建筑特别是南洋建筑风格,是华侨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缩影。
在老城区具有代表性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中,除了相对宽敞的升平路穿过最繁华的小公园园心外,还有一条街与小公园园心连接,它就是永和街,当年商号、行铺汇聚,曾为它带来“金融街”的美誉……
这幢建筑名为香园,香园一名取自“芳香苑园”,寓仙境佛土之意,其主体结构建筑面积1958.01平方米,共有一主座五辅座。主座就是现在这幢洋楼,过去周围还有五座附属建筑,用作木工工人房、厨房和佣人房等。主体建筑前的阔埕还曾经有一座喷水池。香园也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骑楼。
漫步在汕头老城区,这个几近荒芜,无人问津的地域。偶尔一辆公车在跌宕残破的马路上踉跄的呼啸而过,留下一股浓浓的汽油味。在这个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地方,这儿的一墙一瓦无不倾述着铅华褪尽的万千感慨……
曾是汕头最大的百货公司——南生贸易公司,也叫百货大楼。历经了百年的沧桑,虽已陈旧,却依稀还能看到曾经的繁华。听父母和老一辈以前生活在那里的人说,二楼是卖日用品的,四楼则是卖服装的,以前大楼里人群熙熙攘攘,不甚热闹。母亲还说她小时候经常到那儿帮家里买日用品。尽管生活在改革开放过后的新世纪,没有切身体会过那时简单质朴的
生活,但听长辈们滔滔不绝的讲述,还是不难想象当时的各情各景。
胡文虎大楼,是永安堂制药厂旧址,位于金平区民族路69号,始建于1927年。该楼是汕头开埠初期第一座最高的欧式楼房,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对新闻、教育、医疗卫生和慈善公益等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汕头开埠史、建筑史、工业史、历史名人和欧陆建筑等方面都有较高价值。据汕头地方志记载:1927年,“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汕头投资创办永安堂制药厂,该厂生产虎标万金油等药品,畅销国内和东南亚等地。胡文虎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华侨企业家、报业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侨领和慈善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已在汕头投资和兴办公益事业。胡文虎先生的女儿胡仙博士还捐资建造汕头市博物馆新馆。
大埔会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
部、办公地点,如今已经是满目疮痍(左)。
不久前对它进行了再修缮(下),却再也没
有当年的影子,唤不回那段铮铮岁月。
(老城区一隅)
(如今的百货大楼)
游走,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街头巷尾,甚至只与心情相关。有这么一群人,
习惯生活在危房残垣,因为这里,是他们祖辈的家园……
来到汕头,除了在老城区游走,还有两大乐事绝不可错过,一是欣赏碧海蓝天的自然风光,二是品尝令人垂涎欲滴的潮汕美食。在潮汕的街头巷尾,遍布着色、香、味俱全,五花八门的特色小吃。吃惯了山珍海味,可以来这里重新犒劳疲倦的味蕾。
牛肉丸、猪肉丸、达濠鱼丸等正宗肉丸类小吃,无米粿、炒糕粿、菜头粿、虾米笋粿、朴枳粿等各色粿食,还有翻砂芋、老妈宫粽球、潮汕蚝烙等独特美食。
当然,夜市中一碗热气腾腾的鱼粥更是能让你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不快,享受市井生活所特有的亲切与纯真,暖胃更暖心。
汕头,我的故乡,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如今的发展状况却列于所有特区之末。与其说它发展迟缓,我倒更想一厢情愿地认为它历经沧桑仍保留着自己古城的底蕴与本真,作为百载商埠仍不愿向“千城一面”妥协,而传播着自己源远流长的声音。
作为90后的汕头青年人,始终是无法体会到当年小公园那般繁荣的景象的。而生活早已被通讯工具,科技娱乐产品充斥的我们,自然也失却了那份静下心来好好体悟生活,细细品味老城区厚重的历史底蕴的耐心了。
科技与经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物质充裕的生活,但是我们却也只能在“千城一面”的现状中过着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川流不息的马路,斑马线上匆匆来往的脚步,空气中没有欢声笑语,只剩下汽车的鸣笛声,公交地铁上的广播声,在这之后,便只剩下毫无人情味的沉默,沉默到底。
而老城区的老街老厝,倒像是与世隔绝一般。这里的生活有它自己的节奏。你经常可以看见几位手攥着报纸的老叟就地坐在石阶上攀谈阔论;街边小店门前的茶几上经常有人在冲茶喝茶,茶也是融入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紧挨的住房与不设防的家门,让街坊邻里的关系格外亲密——唠唠家常,分享美食;经常有老叟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此,清脆的铃声,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里有的商铺是技工们所经营,木工、锁匠,忙碌的身影,默默却也美丽。当然还有做特色小吃的店铺,蒸腾的香气经常伴着阳光迎接新一天的到来。有的街巷还能看到一两位修理自行车的师傅,当然还有走街串巷的三轮车师傅,前者是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维持生计,后者则是在车轮的翻滚与双脚的交替中迎接日月星辰的轮转。他们都是平凡的一员,却也正是这些真真切切的个体诠释了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你耐心观察寻找,有时你还能看到在午后阳光下慵懒伸着懒腰的家猫……
老城区的生活与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明显格格不入,却也正是这一种格格不入的存在,时刻警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老城区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小公园为中心,“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的蛛网式建筑格局,风格独特鲜明的潮汕骑楼,还有种类五花八门的潮汕小吃,当然,还有渐渐埋没在历史暗角的优秀传统技艺——潮绣、潮剧等。
老城区,就是汕头的根,它时刻提醒着身为潮汕儿女的我——作为一个个体,乃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强大,自然需要传承,而寻根,就是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