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
2.完成下表的填写:(焦距、物距、像距分别用f、u、v表示)物距u像的性质物与像的位置像距v光屏能否承接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2f>v>f能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能测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能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不能放大镜【合作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①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不同,是因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②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支持事例:同一物体通过照相机成像,当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改变时(调焦),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会改变。
③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与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
【设计实验】(1)相关概念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思路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探究过程。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其物距、像距变化,像距变化的规律。
3、掌握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4、会画各种成像的光路图。
学习重点: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其物距、像距变化,像距变化的规律。
2、掌握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3、会画各种成像的光路图。
学习难点: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其物距、像距变化,像距变化的规律。
2、掌握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3、会画各种成像的光路图。
课前预习:1、画出一个带箭头的线段“个”竖立在凸透镜主轴上,u>2f,f<u<2f,u<f三个不同位置上成像光路。
2、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1)在a、b、c、d、e这五个点中:①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②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所成的像最小;③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④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2)小宇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
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
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
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哪一个()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与那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凸透镜的成像性质与、有关。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一、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如右图,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f= .二、调节装置调节和,使、和在同一。
目的:使像成在 .注意:如在桌面实验,应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三、实验步骤与记录表格(一)评价:1、应在每一个区间内, ;2、还应对时的成像特点进行探究。
(二)动态连续观察现象: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透镜,像逐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从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课前预习】1.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2.凸透镜中三条特殊光线: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
3、请完成下列光路图4.如何利用太阳光粗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5.想一想实际生活中哪些设备或工具用到了透镜?别的方面还有吗?【课内探究】一.学生实验(温馨提示):a、实验过程中,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应大致在同一高度。
b、课前学生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c、为了全面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蜡烛要由远及近逐次向透镜靠近,每次相应二.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得出:(1)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物体在焦点以外沿主光轴移动时,若物距变小,像距,像(填“变大”或“变小”);若物距变大,像距,像(填“变大”或“变小”)。
(3)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呈现;虚像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呈现。
(4)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
练习: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具座上器材的排列次序是蜡烛、光屏、凸透镜B、虚像也能成在光屏上C、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D、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3.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为()A.15cm<f<30cmB.f>15cmC.f<15cmD.f>30cm5.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B.像的B′部分消失了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三.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立的像来工作的,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立的像来工作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立的像来工作的。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光心是指。
2、物距是指,用_表示;象距是指___,用_表示。
3、利用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呢?(大小倒正虚实)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u、v、f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二、猜想与假设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给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方案一: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移动光屏(v)找到清晰地象方案二:方案三: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什么量?(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3、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实验?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了解凸透镜的焦距f=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节__________,使它们的___跟_______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3、方案一: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移动光屏(v)找到清晰地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到凸透镜(u)、光屏到凸透镜间的距离(v)。
把数据记录在设计的表格里。
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并把像的大小、正倒、物距、像距记录在表格里。
5、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和焦点以内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把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在课本p70表格里。
五、分析与论证完成课本p71的分析与论证六、交流与合作跟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
学习研讨1、当u=2f时,你将观察到什么样的像?当u=f时,凸透镜还能成像吗?2、如果用硬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一半,想一想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3、成实象时,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即物距减小),物体所成的像逐渐_______,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逐渐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一、复习求新: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u表示。
二、提出问题:
思考:同样都是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特点的像?
提问: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有关系?
三、猜想与假设:
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物距越小所成的像越。
四、验证猜想,设计实验:
五、进行实验: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答案: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
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
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倒立或正立,像的大小,像的虚、实。
)
实验步骤: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
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PPT课件

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
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 复习 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步骤四、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 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 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 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
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 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 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学
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目
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 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
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3.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4.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二、知识准备观察现象: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回答:金鱼被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请用桌上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提示:先观察书上的小字,然后在透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观察现象后回答: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
从生活中总结规律: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实像;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胶片离镜头比较近,成的是实像;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虚像。
请你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否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什么关系?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像越小;距离越近,像越大。
既然凸透镜能够成像,那么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研究内容实验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准备: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填在表格上方的横线上。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太阳光代替平行光源。
)2.将实验器材按下图所示摆放。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并尽量的让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位置上?思考后回答:将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同一平面上,使光线垂直射向光屏。
(做一做,验证你的想法)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应记录下列现象和数据:物距u、像距v、像的大小、像的倒正和像的虚实)两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导学案

课题:4.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设计说明:本节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以下方面:1、实验的步骤多,观察的内容多,需要强调注意的问题多,老师用于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很大,实验过程往往嘈杂而混乱,搞了半天,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在干什么?2、因为需要注意的地方太多,在嘈杂的实验环境中,老师要不断叫停实验,大声叫喊实验的注意事项,纠正操作错误,效果很不理想。
3、很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让学生找了三个特殊的物距点来研究,就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忽略了很多中间过程,导致规律的得出非常的生硬。
4、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是迷糊的。
对规律的记忆往往是死记硬背的。
5、虽然规律记住了,但学生没有在实验中看到凸透镜成像大小的渐变过程,所以碰到一些稍难的题目,就不会分析了。
6、对于成像的“放大”和“变大”理解不清,影响了对规律的总结和理解。
针对上述问题,我设计了这个导学案,力求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对比,猜想影响凸透镜成像大小、虚实的可能原因,从而产生实验探究的内在动机。
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需要观察记录的现象和内容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都有现成的文字和图像的结合来导引,使得整个实验目的明确,过程清楚、明了。
学案中不仅设计了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还增添设计了更形象化的比例图像记录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析总结成像规律,就降低了教学难度,不存在规律强加的嫌疑。
这一过程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分析数据,找寻规律的能力。
设计了根据已学过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光学作图来确定成像位置和大小的课堂练习,以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增设了新的探究项目,更能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课题: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导学案设计者:宜昌金东方学校 李军班级 姓名【目标导引】1、通过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自主学习】:1、让学生看书本上的字;再让学生通过凸透镜来观察周围的同学。
2、提出问题: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的像,应满足什么条件呢?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3、利用身边器材合作探究(光具座、光具盒、蜡烛、火柴、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 10 ㎝。
)。
4、引导学习器材组装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5、学生合作探究实验探究一:调节物距、像距使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当物距_________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____(实/虚)像。
实验探究二:调节物距、像距使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当物距_________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__ __(实/虚)像。
实验探究三:成倒立等大的像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当物距_________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__ __(实/虚)像。
实验探究四:把物距调到小于焦距时,你能在光屏上找到它的像吗?用眼睛从光屏这侧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它的像吗?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呢?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呢?实验结论:当物距____焦距时,成____________像。
实验探究五:轻轻的吹一下烛焰,观察像会像哪摆动;把蜡烛向上、向下移动,观察烛焰向哪移动。
【互动交流】1.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像,应用是;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像;3.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像,应用是;4.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时;5.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像,应用是。
5、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随的变化而变化;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质的关键点:u =f是成像的分界点;u =2f 是成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立的,虚像都是立的。
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姓名班级1、分析上表的记录,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有关,并随的变化而变化;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质的关键点:u=f是成像的分界点;u=2f是成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立的,虚像都是立的。
(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3、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经时,光屏的位置是逐渐(选填“靠近”、“远离”),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逐渐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三、练一练1、一个凸透镜焦距是10厘米,将物体放在离透镜8厘米处,成像;将物体放在离透镜12厘米处,成像;将物体放在离透镜30厘米处,成像;(指像的大小,倒正、虚实)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不可能的是()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40cm处,则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3、利用凸透镜能得到物体的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个物体应放在,如果要得到物体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应在位置。
4、有一凸透镜的焦距在10~20厘米之间,当物体距透镜25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A、缩小的像B、放大的像C、正立的像D、倒立的像5、当烛焰离凸透镜4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A、50厘米B、40厘米C、30厘米D、10厘米6、一块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沿主光轴从离凸透镜40厘米处逐渐移到15厘米处。
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A、都成放大的像C、先成缩小的像,后成放大的像B、都成缩小的像D、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7、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凸透镜40厘米处向15厘米处移动时,则( )A、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再变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目标:1.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2.理解凸透镜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3.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应用。
研究重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研究难点: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课前预学案:1.凸透镜的焦距用符号表示为f。
2.物距用符号表示为u。
3.像距用符号表示为v。
4.实像由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相交而成,只能在光屏上呈现,且是正立的。
5.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实像。
6.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虚像。
7.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虚像。
自主研究: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1.回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的关系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由此看来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
2.照相机和投影仪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由此看来像的倒正与物距有关。
合作互动探究新知: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cm)、蜡烛、火柴。
2.摆放实验器材,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并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现象和数据,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实验数据。
活动1:在实验中,我们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的位置,然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我们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记录在下表一中。
活动2:接下来,我们将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然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4.5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4.5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情景导入】这是凸透镜的光心O、两个焦点F、两个两倍焦距处P,将一个物体放在两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那么,它会成像在什么位置?所成像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会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3.培养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71-72实验内容,边读边划边想,5分钟后,比谁能准确快速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71-72实验内容,边读边划边想,5分钟后,比谁能准确快速完成以下问题:(1)复习什么是物距、像距、焦距?各用什么符号表示?(2)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3)实验前,你认为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应该如何放置?(4)这里的三心等高是指什么?【设计实验】(制定计划)1.介绍凸透镜的焦距f=10㎝,将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在光具座50㎝刻度处,分别算出焦点F和两倍焦距处P的位置;(如图2所示)2.将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在同一高度;3.移动蜡烛到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即光具座30㎝刻度左侧任一位置,或光具座70㎝刻度右侧任一位置),让学生猜测凸透镜成像情况;4.让学生活动: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到最清晰的像;5.让三名学生画出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并让三名学生分别汇报:物距、成像情况、像距;归纳:u >2f,凸透镜成像, <v< ;6.移动蜡烛的位置到u=2f,重复以上实验,找到清晰的像,汇报物距、成像情况、像距;归纳:u =2f,凸透镜成像,v= ;7.移动蜡烛u<f时,生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找到最清晰的像;引导学生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过去,观察成像情况,并指名画图,归纳;u <f,凸透镜成像,v= ;【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填表)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u >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 u=2f 倒立等大实像v=2f【交流合作】1、实验反思:(1)实验中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的?(2)你还有哪些发现?(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总结】①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u>f时凸透镜成实像, u<f时成虚像;u=f是虚实像的分界点,又是成正立、倒立像的分界点;)②u=2f是放大、缩小的分界点;③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少,像距怎样变化?像怎样变化?{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大小小),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小大大)。
4.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4.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4.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设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课。
学习用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带刻度的白板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凸透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光学元件,用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一下课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呢?2、如继续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慢慢的远离课本上的字,你又发现了什么呢?3、发现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何时成放大的像、何时成缩小的像、何时成正立的像、何时成倒立的像、何时成实像、何时成虚像?新课教学:一、猜想:(1)物距: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距: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设计实验实验指导1、测量出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_8__cm2、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3、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4、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
5、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量物距与像距,并记录。
2三、实验探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物体放在焦距以内时,你在光屏上能否找到像找不到像说明什么能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物体放在二倍焦点上时,像是怎样的呢?5、当物体放在焦点上时,像是怎样的呢?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3(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光心10厘米,则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厘米。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太阳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说出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1)认真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教学媒体学生分组实验:光具座、凸透镜、火柴、白塑料板、光屏、蜡烛。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知道影响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因素;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
2.经历科学探究,提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现象1:小华通过穿衣镜可以观察到自己在镜中成一个正立、等大的像。
这个像(能/不能)被光屏接收,所以是虚像。
现象2:小明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字的立、(放大/缩小/等大)的像。
凸透镜是不是只能成放大的像?【做一做】拿起凸透镜,观察老师,看到的像是立、(放大/缩小/等大)的。
小结:凸透镜既能成正立放大的像,也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性质明显比平面镜复杂和丰富。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1.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体验1】将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在一起,使它们离开箭头相同的距离,通过凸透镜分别观察大小相同的两个箭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归纳:凸透镜成像性质与它大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
4.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重点及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二、知识准备
观察现象: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请用用桌上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提示:先观察书上的小字,然后在透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观察现象后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活中总结规律: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_____,成的是、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胶片离镜头比较_____,成的是、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_____,成的是、的虚像。
请你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否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凸透镜能够成像,那么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学习内容
实验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填在表格上方的横线上。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太阳光代替平行光源。
)
2.将实验器材按下图所示摆放。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并尽量的让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位置上?
思考后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验证你的想法)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应记录下列现象和数据:物距u、像距v、像的大小、像的倒正和像的虚实)
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为什么?
(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
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这个像是虚像还是实像?你是怎样判断的?观察像的大小、倒正,测出物距,并估测出像距。
请同学们按上述计划操作,并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归纳和总结: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1.u>f时成____像,u<f成_____像,______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的实像,u<2f时成的实像,_____________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_____,像变______;物距增大时,像距_____,像变_____。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____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____侧。
5.实像是______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____________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还有那些疑惑?
五、达标检测
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如下图
所示,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
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cm刻线处,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又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图
2.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10 cm
B.15 cm
C.20 cm
D.30cm
3.我们都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下图所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图。
实验时首先利用太阳光测出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请你认真思考下面的四种实验设计方案后,回答问题:
甲: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乙:除甲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和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丙: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丁:与丙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步骤相同。
思考:以上四种方案中,哪些是科学合理的: (选填“甲”、“乙”、“丙”、“丁”)。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5.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凸透镜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距/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六、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3.取两只老花镜片(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镜片看前面的物体(两个镜片前后放置),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