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探究膜的透性》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一.实验目的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二.实验原理1、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
如: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
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必修一P60“问题探讨”)(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叫渗透作用。
(2)渗透作用发生两个必备条件:(1)必须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利用人工膜来模拟生物膜,探究膜的透性;(必修1 P70“问题探讨”)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三.方法步骤、结果分析(一)渗透装置分析——(必修1 P60“问题探讨”)1.取一个长颈漏斗,并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
3.将漏斗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保持漏斗的液面与烧杯的液面高度一样。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
思考1、预期上述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思考2、漏斗管中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单位体积中,中含有的水分子比中多;在相同时间内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比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思考3、液面高度会不断增大吗?;当高度不增加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吗?此时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与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达到了。
思考4、画坐标曲线思考5、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为什么? 思考6、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二)、生物膜通透性的分析(如右下图所示) 1、分别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分子能、不能够通过人工的无蛋白脂双层?并解释原因?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四、实验结论玻璃纸有半透性,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探秘静电纺纳米纤维空气过滤膜》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秘静电纺纳米纤维空气过滤膜》说课稿一、课程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科书及其目次沪科版>高中拓展型课程教材《多彩的功能膜》>第二章>第1节“静电纺丝成膜法”。
(二)课程简介功能膜是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功能性薄膜材料,常见的有保鲜膜、农用大棚膜、不粘锅涂层、触屏导电膜、海水淡化过滤膜、婴儿纸尿裤、战斗机隐形涂层、人造心脏织物、人造血管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各种功能性的膜材料。
“多彩的功能膜”课程向学生呈现了膜材料领域的前沿科技,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功能膜,并对产品性能进行表征,开展一些功能膜材料的科技创新活动。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膜科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涂膜、刮膜等基本制膜技能,并亲自动手制作了高清防护膜、眼镜防雾膜和生物降解膜等膜产品。
下一阶段,学生需要科技含量更高、应用范围更广的“进阶版”知识和技能,推进未来持续地在膜科学领域深入学习。
教材中“静电纺丝成膜法”便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制膜技术,它可将大多数聚合物制作成纳米材料,且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学生有兴趣也想探索!但教材中只有静电纺丝的理论知识,因缺乏适合高中生使用的静电纺丝设备,无法开展学生实验探究活动。
二、实验器材(1)实验试剂:聚偏氟乙烯(PVDF)、二甲基亚砜(DMSO)等。
(2)实验仪器:简易静电纺丝设备、恒温磁力搅拌器、气体过滤效果评价装置、秒表等。
聚偏氟乙烯(PVDF)二甲基亚砜(DMSO)简易静电纺丝设备恒温磁力搅拌器三、创新实验设备学生有兴趣也想探索“静电纺丝成膜法”,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解决没有适合高中生探索的静电纺丝设备的教学痛点,教师在科学家的学术支持下,自制了简易静电纺丝设备,见下图。
图1:简易静电纺丝设备(1)装置主要部件:恒速推进泵(精密调整喷射速度)、普通注射器(代替专业喷头)、手动升降台(上置铝箔代替接收屏)、高压直流电源(可调压0-30kV)。
(2)教学附加部件:黑色底板(便于观察射流)、小灯(可变向,便于观察射流)、安全防护罩(隔离所有带电区域,防止误触)。
〖实验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B1C1S1P60“问题探讨”)一、实验目的:1.概述扩散作用的含义。
2.说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3.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薄膜的总称。
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界定依据膜种类的不同而划分范围不同。
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
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
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说明长颈漏斗中的 (A)。
B漏斗中的液面上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结论:生物膜有。
实验5答案:三、实验流程:玻璃纸四、注意事项:液面五、实验结果:铜离子和水分子已经通过玻璃纸进入了烧杯内的蒸馏水中水可以通过玻璃纸向漏斗内扩散,而漏斗中的蔗糖和红墨水的染料分子不能透过玻璃纸六、实验结论:选择透过性七.讨论: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答: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答: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实验5]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具体见专题三渗透作用部分〗1.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含液体3的半透膜袋萎缩,而含液体1的半透膜袋坚挺硬实,请推断实验开始时3种液体的浓度是(下表中“高”表示高浓度蔗糖溶液;“低”表示低浓度蔗糖溶液)( )2. 如下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
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教案】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班级姓名组别一.实验目的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二.实验原理1、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
如: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
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必修一P60“问题探讨”)(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叫渗透作用。
(2)渗透作用发生两个必备条件:(1)必须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2、利用人工膜来模拟生物膜,探究膜的透性;(必修1 P70“问题探讨”)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实例自由扩散→O2、H2O、CO2、乙醇、甘油、脂肪酸、尿素、胆固醇、苯等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主动运输→核苷酸、葡萄糖、氨基酸、离子进入细胞等三.方法步骤、结果分析(一)渗透装置分析——(必修1 P60“问题探讨”)1.取一个长颈漏斗,并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
3.将漏斗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保持漏斗的液面与烧杯的液面高度一样。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
思考1、预期上述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2、漏斗管中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单位体积中, 中含有的水分子比 中多;在相同时间内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比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 ;思考3、液面高度会不断增大吗? ;当高度不增加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吗? 此时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与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达到了 。
思考4、画坐标曲线思考5、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为什么?思考6、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二)、生物膜通透性的分析(如右下图所示) 1、分别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分子能、不能够通过人工的无蛋白脂双层?并解释原因?时间烧杯液面高度变化时间漏斗溶液 浓度变化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四、实验结论玻璃纸有半透性,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选修4》、《化学选修5》和人教版初中《化学》。
二、实验器材及药品自制教具:50mL注射器3支、100mL注射器2支、医用输液三通管2个、医用输液管若干、注射针头1个、烧杯1个、酒精灯、固定板2块。
药品:浓硝酸、铜片、蒸馏水、还原铁粉、稀硫酸(1:5)、NaOH溶液(20%)。
三、实验创新和改进意义1.该系列实验装置为通用实验装置,适用于有流体参加并且不需加热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放出热量较多,可以更换成玻璃注射器。
2.该实验所用主要器材来源于生活,整套装置简洁明了,安全高效。
3.通过推拉活塞和操控控制阀,使得实验发生和停止操控自如。
4.利用该实验装置制取、收集的气体较纯净,点燃不需验纯。
5.采用该实验装置,很容易实现实验微型化,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节约了药品,并且该实验装置不易破损,可重复使用,降低实验的成本,适用实验条件落后的学校或地区。
6.通过应用注射器组成全封闭实验装置,不仅弥补了教科书中一些实验对环境污染的不足,而且使实验步骤和操作更简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7.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8.装置由“两管”到“三管”的转变,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引爆学生“链式思维”。
四、实验设计思路在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有流体参加的化学实验中,有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象不明显、实验装置复杂、药品用量较多、有毒气体排入空气造成污染等等。
鉴于此,本人对该类实验提出通用的实验改进创新方法。
具体以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中化学实验为例,引入关于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的探究和讨论。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以前的会做单个的实验,提升为会思考、会做一类实验。
(2)过程与方法:侧重引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善于归纳、类比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驾驭情感的能力,重新认识化学实验的实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探究膜的透性》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探究膜的透性》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二、实验器材实验器具:自制渗透装置、玻璃纸(赛璐玢)、保鲜膜、纱布、滤纸、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红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稀盐酸、碳酸钙、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半透膜选材的改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以“讲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
有一些老师提出利用生物材料,如卵壳膜、肠衣、肝肾包膜等作为半透膜,但是制备这些材料的操作难度较大。
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卵壳膜、肠衣和玻璃纸,发现玻璃纸组的实验现象最明显,确定使用玻璃纸作为材料。
对玻璃纸进行活化处理,即水浴加热10分钟,既可以使玻璃纸容易固定,还能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二)渗透实验装置的改进教材实验装置涉及器具较多,进行探究实验操作比较繁琐,且实验装置需要占用较大空间。
师生共同分析,提出一些实验装置改进思路。
经过反复探讨,确定并定制实验装置,见图1、2。
装置主体为长方体形态,在两个槽之间放置半透膜和防漏胶圈,用螺丝和螺母进行固定,装液槽可以随实验方案增加或减少。
为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现象,将装置比例进行调整,见图3,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并且可以用长尾夹替代螺丝和螺母的固定,更加方便操作。
图1 实验装置设计图图2 实验装置组件图3 演示实验装置(左)和学生探究实验装置(右)(三)实验方案的改进本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实验方案只演示渗透现象,原理和条件常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思考从而归纳得出,感性认识不足。
改进后,将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利用自制实验装置,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一.使用的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
二.实验器材
魔术杯、钥匙扣、ipad、模拟“全息投影”装置、全息视频源、深渊灯、牙齿模型、牙镜、救护车模型、电子蜡烛、亚克力板、坐标纸、彩色纸带、丝巾,平面镜、矿泉水瓶、纸盒。
三.实验创新点
1.利用平面镜和全息视频源,模拟全息投影,呈现一个360°的立体影像。
(四)布置作业
给学生布置一个趣味作业,如图16所示,这是一个空纸箱,现在把手机放进去,但是并没有看到箱子里有手机如图17所示,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箱藏物”的魔术原理,并动手制作一个魔术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客精神。
七.实验效果评价
这节课体现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利用有趣的魔术和创新实验组织教学,结合创客教育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有趣创新的实验教学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隐身术”
利用平面镜成像还可以制作隐身装置,如图11所示,观察者可以从前方直接看到矿泉水瓶,感觉中间是透明的玻璃,但其实,这中间并不透明,换一个视角,如图12所示,发现这中间甚至还有一个不透明的纸盒,纸盒竟然被隐身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矿泉水瓶通过几个平面镜多次次成像,观察者看到的其实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并不是真实的矿泉水瓶。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规律。
2.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评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制乙烯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及催化剂探究》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制乙烯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及催化剂探究》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化学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一节实验 3-1二、实验器材高温传感器、球形干燥管、酒精灯、点火器、升降台、铁架台(铁夹)、三脚架、蒸发皿、具支试管、试管、烧杯、酒精灯罩、导管、橡胶管、针头、试管架、棉花、白粉笔、滤纸。
无水乙醇、蜂窝煤渣、硅胶干燥剂、蒙脱石干燥剂、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稀硫酸、蒸馏水。
三、实验创新要点1.用两根浸有无水乙醇的白粉笔作为乙醇的供气源,乙醇用量少,汽化速率适中,乙醇利用率高;2.球形干燥管作为反应容器,球形部分填充催化剂,位置稳固,不易滑动;受热集中,升温快,节省反应时间;3.采用蒙脱石干燥剂作为乙醇脱水的催化剂,副产物少,无污染,绿色环保,廉价易得,并可重复使用,符合绿色化学要求;4.使用高温传感器探测反应温度,使实验信息化,准确化;5.装置尾部增加针头设计,用来点燃气体,可更多角度检验乙烯性质;6.在连有针头的胶管内塞入一小团棉花,代替缓冲瓶,可平稳气流,保证气体稳定燃烧。
四、实验原理针对教材传统实验的问题所在,进行改进。
本实验的原理是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脱水生成乙烯。
我的改进实验设计思路是:1.实验装置①用两根浸有无水乙醇的白粉笔作为乙醇的供气源,乙醇用量少,汽化速率适中,乙醇利用率高;②球形干燥管作为反应容器,球形部分填充催化剂,位置稳固,不易滑动;受热集中,升温快,节省反应时间;③使用高温传感器探测反应温度,使实验信息化,准确化;④装置尾部增加一个针头,用来点燃气体,可更多角度检验气体性质;⑤在连有针头的胶管内塞入一小团棉花,平稳气流,保证气体稳定燃烧。
2.催化剂对比探究蜂窝煤渣、硅胶干燥剂和蒙脱石干燥剂对乙醇脱水生成乙烯的催化效果,最终选定蒙脱石干燥剂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3.温度选定最佳催化剂后,利用数字化高温传感器探测反应温度,使实验信息化,准确化。
五、实验教学目标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到启示,构建实验室制乙烯的模型,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全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文稿案
参加全国实验教学说课比赛集体备课记录课题:《探究眼球的变焦成像》实验教学设计主讲人:永兴县长郡文昌中学--刘烈刚教材地位与作用:《眼球晶状体的变焦与成像》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中的基本内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物理原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和延伸,是了解眼球工作 机能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其矫正方法的基础。
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形成知识准备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1、凸透镜成像时,物距改变,像距也会发生改变(即:物近像远)。
2、眼球好像一部照相机,看清楚物体的前提就是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2、提出问题,产生思维碰撞照相机是如何将远近不同物体拍出清晰的照片的呢?眼球中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可以改变吗?那么眼球又是如何将远近不同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物体的呢?3、模拟实验,发现器材缺陷鼓励学生尝试利用桌上实验装置(见图2)完成“模拟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物体”的情景实验,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利用此装置能否“模拟眼球看清不同远近物体”时的调节过程,有什么不足?需作哪些改进?讨论结果是:眼球晶状体是通过睫状体改变焦距,看清不同远近物体的,而玻璃透镜的焦距不能改变,因此需要一面能改变形状和焦距的软透镜才能模拟眼球看物体的情景。
4、交流讨论,激发探究欲望这样递进式的提问和新问题的不断发现,大大图 2 图3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自主参与的热情。
此时再要求学生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寻找设计制作“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的好点子。
果然,就有学生提出利用透明薄膜装水制作“水透镜”的方案。
以此为基础,我启动班级网络平台,搜索“水透镜”的相关资源,以典型(见图3)为代表,讨论了解其调焦方法和成像过程。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采用注射器注水的方式变焦改变了水透镜容积,是否能够真实科学地模拟眼球的变焦过程呢?5、学科融合,倡导科学实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是:图3装置是不能真实且科学地模拟眼球的晶状体变焦过程。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探究膜的透性
2020年第3期实…m —一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探究膜的透性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实验中学(361116)林芳摘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实验是生物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教材渗透作用实验的改进、创新及拓展,解决了以往教学中该实验难以开展的问题,通过参与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实验改进;渗透实验;自制实验装置文章编号1005 -2259(2020)3 -0049 -03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低浓度溶液进入高浓度 溶液中的现象[1]。
渗透作用实验是人教版《生 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物质跨 膜运输的实例” 一节“问题探讨”栏目中的演示实 验。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 开展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帮助学生达成对相关 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 升[2]。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材料不易获得、 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原因,很多教师会选用“讲实 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渗透作用实验,这一做法不 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 通过反复实验及优化,设计了一套可行的实验装 置,解决了实验较难开展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
1实验改进要点1.1实验装置改进教材中供参考的实验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 实验器具较多,包含铁架台、烧杯、长颈漏斗等器 材,会占用较大空间且不易移动;(2)向长颈漏斗 中加液和倒液操作较为烦琐,学生不易操作;(3)重 复实验需要拆卸长颈漏斗,容易损坏半透膜。
针对 这些问题,经过反复实验和优化,笔者设计并制订 了一套实验装置,实验设计图见图1,装置组件见图2,从左到右依次是装液槽、防漏胶圈、螺丝和螺 母。
装置主体设计为长方体,选用亚克力材料,装 液槽边缘等距打孔,在两个槽之间放置半透膜和防 漏胶圈,用螺丝和螺母进行固定,装液槽可以随实 验方案增加或减少。
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详解演示文稿
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的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同一植株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也不同,都证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当 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 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第十二页,共22页。
实验拓展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 性薄膜,例如:玻璃纸(又称赛璐玢)、花生种皮、猪肠衣(浆膜 层)、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青蛙皮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 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 大小。不具有选择性。
变,D项错误。
C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易错警示
有关渗透作用的5个易错点
(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 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
(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 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 (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实质是指渗透压。
较大的有机分子容易通过脂双层;
第九页,共22页。
离子
合成的脂双层
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 子也可以通过;
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 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 过合成的脂双层。
(二)分析右图实验结果:(必修一P70“问题探讨”)
讨论:
2、葡萄糖不能透过无蛋白质的脂 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 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 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 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 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 质。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项目式学习:制作天气瓶——测定溶液电导率实验促进概念理解》说课稿一.使用教材北京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溶液S二、项目式学习中实验设计思路<-)天气瓶的介绍图1天气瓶天气瓶又称风眾瓶(StonnGbSS)见图1,是一种天气预报工具。
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蒸懈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钱和樟脑等物质混合而成的透明溶液。
这种独特的配方是在1834〜1836年间由作为“小猎犬”号的指挥官的罗伯特•菲茨罗伊陪同査尔斯•达尔文进行航行时发明的。
根据外界温度的改变,瓶内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
天气瓶可以作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品,也可作为有趣的科学教弃素材,学习溶液的概念、配制与结晶。
(二)项目学习中的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该项目学习围绕制作天气瓶展开,具体拆解成以下四个主要任务。
化学实验教学贯穿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既是认识天气瓶中溶液组成的重要手段,又是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情况影响的主要活动,还是完成天气瓶制作的必要环巧。
教学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左性与泄量实验.传统化学仪器与现代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教材实验与新增实验, 化学实验成为达成本项目学习教冇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和发展、证据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制作天气瓶为核心拆分成4个任务,共设计并实施了6组化学实验.包含2个创新实验,1个改进实验。
通过实验1、2和3的递进探究过程,使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从宏观左性发展到微观动态的水平:通过实验4的学生分组实验,训练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5的探究实验,促进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6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应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一) “制作天气瓶”项目是开展溶液学习的适宜载体天气瓶的历史悠久、外形精美、变化神奇,是网上热销的小工艺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其制作原理主要是有关溶液的认识,包括溶液的特征、组成、饱和溶 液、溶解度和结晶等槪念,涉及一左浓度溶液的配制、影响物质溶解情况因素的探究等化学 实验,是开展溶液主题学习的适宜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探究膜的透性》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二、实验器材
实验器具:自制渗透装置、玻璃纸(赛璐玢)、保鲜膜、纱布、滤纸、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红糖溶液、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稀盐酸、碳酸钙、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半透膜选材的改进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以“讲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
有一些老师提出利用生物材料,如卵壳膜、肠衣、肝肾包膜等作为半透膜,但是制备这些材料的操作难度较大。
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卵壳膜、肠衣和玻璃纸,发现玻璃纸组的实验现象最明显,确定使用玻璃纸作为材料。
对玻璃纸进行活化处理,即水浴加热10分钟,既可以使玻璃纸容易固定,还能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二)渗透实验装置的改进
教材实验装置涉及器具较多,进行探究实验操作比较繁琐,且实验装置需要占用较大空间。
师生共同分析,提出一些实验装置改进思路。
经过反复探讨,确定并定制实验装置,见图1、2。
装置主体为长方体形态,在两个槽之间放置半透膜和防漏胶圈,用螺丝和螺母进行固定,装液槽可以随实验方案增加或减少。
为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现象,将装置比
例进行调整,见图3,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并且可以用长尾夹替代螺丝和螺母的固定,更加方便操作。
图1 实验装置设计图图2 实验装置组件
图3 演示实验装置(左)和学生探究实验装置(右)
(三)实验方案的改进
本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实验方案只演示渗透现象,原理和条件常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思考从而归纳得出,感性认识不足。
改进后,将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利用自制实验装置,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实验方案有:
1.探究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半透膜;
2.探究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浓度差;
3.探究葡萄糖分子、淀粉分子、蛋白质分子等物质的跨膜情况。
(四)实验试剂的改进
在教材中,半透膜内外的溶液分别是无色的蔗糖溶液和蒸馏水,通过观察液面变化反映渗透作用的发生,进行演示实验时现象不够明显。
用红糖溶液代替无色的蔗糖溶液,比在无色蔗糖溶液中滴加红墨水,除了实验现象明显,还可以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由两个溶液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半透膜组成。
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遇碘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渗透作用,分析渗透现象,说出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形成结构和功能观;
(二)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建构渗透作用的物理模型;
(三)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其他物质的跨膜情况,结合实例分析细胞中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形成“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的生命观念;
(四)通过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等过程,解决问题,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五)学会运用生物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探究渗透作用需要半透膜
用三个装液槽组装实验装置见图4,红色为红糖溶液,透明部分为蒸馏水,左侧连接处放保鲜膜,右侧连接处放玻璃纸,实验结果见图5,左侧红糖溶液保持初始液面不变,右侧红糖溶液液面上升,蒸馏水液面下降,水分子从蒸馏水一侧通过玻璃纸进入红糖溶液。
用两个装液槽加纱布进行实验,红糖溶液通过纱布与蒸馏水混合,结果不出现液面差,见图6。
这些结果说明渗透作用需要半透膜。
图4 探究渗透作用需要半透膜图5 保鲜膜和玻璃纸组的实验结果
图6 纱布组的实验结果
(二)实验二:探究渗透作用需要浓度差
用两个装液槽组装实验装置,两个槽的连接处都放玻璃纸,在玻璃纸两侧装不同溶度的蔗糖溶液见图7、8,实验结果见图9、10,有浓度差的组别出现两侧液面高度差,说明
渗透作用需要浓度差。
图7 两侧分别为0.2g/mL和0.5g/mL的蔗糖溶液图8 两侧为等溶度的红糖溶液
图9 两侧出现高度差图10 两侧液面始终平齐
(三)实验三:探究其他物质的跨膜情况
引导学生利用渗透装置和物质检测的方法,探究葡萄糖分子、淀粉分子、蛋白质分子等物质的跨膜情况,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其他物质的跨膜情况,理解半透膜透过物质具有选择性。
图11为探究二氧化碳的跨膜情况,半透膜内装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左,蓝色),广口瓶内装稀盐酸和碳酸钙,一段时间后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右),结果说明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玻璃纸(半透膜)。
图11 探究二氧化碳的跨膜情况(左为初始状态,右为实验结果)图12为探究葡萄糖的跨膜情况,两侧分别装蒸馏水、葡萄糖溶液,两个槽之间都放玻璃纸,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检测①和②的液体,结果见图13,两支试管都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玻璃纸(半透膜)。
图12 探究葡萄糖的跨膜情况图13 两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图14为探究淀粉分子和碘离子的跨膜情况,两个槽内分别装淀粉溶液和碘液,两个槽之间都放玻璃纸,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侧颜色变化,结果见图15,淀粉溶液变蓝,碘液不变色,说明碘离子可以通过,而淀粉分子不能通过。
图14 探究淀粉分子和碘离子的跨膜情况图15 淀粉溶液变蓝,碘液不变色
图16为探究蛋白质的跨膜情况,两侧分别装蒸馏水、蛋白质溶液,两个槽之间都放玻璃纸,一段时间后用双缩脲试剂检测①和②的液体,结果见图17,①中液体不变紫色,②作为对照变为紫色,说明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
图16 探究蛋白质分子的跨膜情况图17 左侧未变紫色,右侧变紫色利用教材资料分析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物质跨膜的特点,总结出物质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细胞对于物质的进出有选择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七、实验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
创设情境
讲述:为什么萝卜条放在蒸馏水和盐水中形态、重量
都发生变化?我们知道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怎
样控制水分的出入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
决这些问题。
八、实验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包括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改进过程和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师生均获得提升。
1.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改进和创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实验检验、总结结论等过程,应用生物、物理、化学和通用技术等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创新创造能力。
2.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转化为课堂实验教学的方法和资源,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3.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取材方便,操作性强,方便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利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