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就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听见,如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见。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外传播。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4)、《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5)、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答: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即真空不能传声。
☆有一段足够长的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钢管、水、空气。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章电学知识点总结1。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区别的。
从材料的角度来看,金属是导体,如铜、铁、铝等,它们的电阻很大;而绝缘体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由于同种材料的导体和绝缘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电阻也不同,因此导体和绝缘体又可以按照温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
导体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一般具有很大的电阻。
例如常温下,人体的电阻约为104欧,一般的温度计的电阻一般在100~1000欧之间。
绝缘体的电阻一般较低,有的甚至为零。
例如一些晶体就是良好的绝缘体。
例如常温下,绝缘体能使带电粒子无法穿过的性质称为绝缘。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是:金属、人体、大地、塑料、橡胶、玻璃、陶瓷、干木头、纸、空气、水等。
三、静电的获得和消失(1)静电的产生和本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当它们受到外力作用后,就会发生形式上的改变,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就叫做电子的转移。
例如汽车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它的分子中的部分电子就会从原子核附近的高能级状态跳到分子内部能量较低的较低的轨道上去。
例如,人一伸手就能把一些细小的灰尘等吸在手上。
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路面摩擦会使一些分子“跳”到路面上来。
还有电线被风吹动时,会使电线的表面积增加,电荷就会在电线中流动。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我们平时看到的“飘忽不定”的电荷。
对于两个不同的物体,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使其中一个物体所带的正电荷量超过了另一个物体所带的负电荷量,于是在这两个物体之间便出现了一个由电子转移引起的电位差,即静电。
实验证明,要使两个物体带同种电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两个物体的材料相同;第二是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相同。
以上讲述了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
(一)静电的特点1。
在两个物体接触的地方(或任何地方)总是存在电荷的。
2。
电荷的多少是随着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
3。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物体的材料越不相同,静电的电荷量就越大。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陆地和海洋。
1. 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 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例如,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
2. 七大洲和四大洋。
- 七大洲。
- 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顺序: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 洲界:-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中部,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南半球,跨热带和南温带。
- 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位于南半球。
- 四大洋。
- 名称: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
-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3. 海陆的变迁。
- 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 实例: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变成了高山;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电路基本定律1.欧姆定律2.基尔霍夫定律3.等效电阻、等效电动势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阻R成正比,与电压U成正比,与二者的乘积成正比。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是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写出的,即在闭合电路中,电流的总量不会减少,在连接节点的地方,电流的总和不会发生改变。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电压增量抵消定律推导出来的,即在闭合电路中,电压的总和等于电动势的总和。
等效电阻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用一个电阻代替一个电路。
等效电动势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用一个电动势代替一个电路。
这两个定律的本质都是利用电路的特性和性质,将一个复杂的电路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电路。
第二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2.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3.混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串联电路是指两个或多个电器按顺序连接在同一条线上,电流只能沿着一条路径流动。
并联电路是指两个或多个电器并联接在同一条电线上,电流从电源沿不同的路径流过不同的电器。
混联电路则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组合,电路中有两种电器的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的特点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通过,电流大小相等,但电压不相等。
并联电路的电流是分路的,电压是相等的,但电流大小不相等。
混联电路则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合,具有两种电器的特性。
串联电路的计算是根据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来求解,而并联电路的计算是根据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和电流的分路规律来求解。
混联电路的计算则是根据串联和并联两种电器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来求解。
第三节电功率和电能1.电功率的计算和测量2.电能的计算和测量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电能的消耗和转化速率。
电功率的计算是利用电功率公式,即P=UI或P=I²R。
电功率的测量是通过电能表或热传感器来实现的。
电能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电能的总消耗。
电能的计算是利用电功率公式和时间的乘积来求解。
电能的测量是通过电能表来实现的。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 钠和氯。
1. 钠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0.97g/cm^3),比煤油大,熔点低(97.81^∘C)。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
-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4Na + O_2 = 2Na_2O(白色固体);加热时2Na+O_2{}Na_2O_2(淡黄色固体)。
- 与水反应。
- 2Na + 2H_2O=2NaOH + H_2↑,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熔点低)、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氢气推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溶液变红(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 与酸反应。
- 2Na+2HCl = 2NaCl + H_2↑,钠先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
- 与盐溶液反应。
- 如Na与CuSO_4溶液反应:2Na + 2H_2O=2NaOH + H_2↑,2NaOH+CuSO_4 = Cu(OH)_2↓+Na_2SO_4,总反应为2Na +2H_2O+CuSO_4=Cu(OH)_2↓+Na_2SO_4 + H_2↑。
2. 钠的化合物。
-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 氧化钠(Na_2O)-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_2O + H_2O = 2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Na_2O+CO_2 = Na_2CO_3;与酸反应Na_2O + 2HCl = 2NaCl + H_2O。
- 过氧化钠(Na_2O_2)- 与水反应2Na_2O_2+2H_2O = 4NaOH+O_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_2O_2 + 2CO_2=2Na_2CO_3+O_2,可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碳酸钠(Na_2CO_3)- 俗名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 与酸反应Na_2CO_3+2HCl = 2NaCl + H_2O+CO_2↑(分步反应:Na_2CO_3+HCl = NaHCO_3+NaCl,NaHCO_3+HCl = NaCl + H_2O+CO_2↑)。
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总结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这种振动有的能看见,如敲鼓时鼓面的振动、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有的看不见,如敲桌子时桌面的振动。
这时可以用一些泡沫塑料等轻小物体放在上面,敲桌子时泡沫塑料在不停的跳动,说明桌子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在这些介质中固体传播声音最快(如古代打仗时士兵趴在地上听远传是不是有人过来啦),气体传播声音最慢。
3、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和介质的种类有关之外,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取340m/s。
·5、回声产生的条件是距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在教室里唱歌是距离小于17m,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所以感觉声音更加响亮,在旷野中没有回声所以感觉声音比较小。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2、声音的音调和物体振动的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属于声调的例子有(1)、男高音、女低音,(2)、调音师调音(调节弦的松紧),(3)、暖壶灌水时声音的变化,(4)、男生声音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
3、声音的响度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此外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属于响度的例子有(1)、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震耳欲聋,(2)、调节电器的音量大小,(3)、扩音器,(4)、4、声音的音色和物体的结构有关,物体不变,音色不变。
和音色有关的例子有(1)、闻其声知其人,(2)、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3)、敲西瓜看西瓜是否熟了;敲击花盆,看是否有裂缝(4)、听诊器5、人能听见的声音是20 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比如大象发出的声音,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会发出次声波。
高于20000 Hz的叫超声波,比如海豚音,蝙蝠发出的声音,倒车雷达。
第三节声的利用1、。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2. 速度 - 时间公式。
- v = v_0+at- 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当a = 0时,v=v_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当a>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 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x = v_0t(v_0为速度,t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x=v_0t+(1)/(2)at^2-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位移等于v - 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 公式推导。
- 由v = v_0+at和x=v_0t+(1)/(2)at^2消去t得到v^2-v_0^2=2ax。
2. 应用。
- 当已知初速度v_0、末速度v和加速度a时,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x;或者已知初速度v_0、位移x和加速度a时求出末速度v。
四、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性质。
-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_0 =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 v = gt- h=(1)/(2)gt^2- v^2=2gh(这里h表示下落的高度)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 逻辑的力量。
-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存在矛盾。
假设大石头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把两者捆在一起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精细调控物质的运输和转化
1. 入侵者的识别和排斥机制
- 种群的共生和拮抗
- 动物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排斥机制
2. 物质的运输
- 单细胞生物的物质运输
- 多细胞生物的物质运输
- 植物的物质运输
- 动物的物质运输
3. 物质的转化
- 结构物质的转化
- 能量的转化
4. M(真核生物)、P(原核生物)和C(真核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共性和差异- 真核生物的细胞特点和生命周期
- 原核生物的细胞特点和生命周期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类别
5. 脓毒素原的生物表达与功能
-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分析方法
6. 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PCR技术
-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 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的应用
7. 溶酶体和内质网对物质的降解和合成的作用- 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
- 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
8.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酶的特点
-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酶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9. 物质的吸收和排除
- 细胞的吸收和排除
- 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物质吸收和排出方式
10. 基因的识别和排序
- 基因的识别和排序方法
- 基因排序的意义和应用。
(完整版)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需求分析一、需求概述1、需求的含义: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二、需求函数1、含义:Q d =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公式:Q d =α-β·P3、图形: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Q 与P 成反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三、需求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商品自身的价格引起的。
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2)需求的变动: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四、需求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1)公式:弹性=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变化?%。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因变量的变动比例2)弧弹性:e=YX X Y ∙∆∆3)点弹性:e=YX dX dY ∙2、需求的价格弹性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 —价格的变动比例需求量的变动比例2)计算:A 弧弹性:e d = — 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Q P P Q ∙∆∆如要计算需求曲线某两点之间的弹性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公式来求得:e d = — 。
222121Q Q P P P Q ++∙∆∆B 点弹性:e d = —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
Q P dP dQ ∙另外,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求得: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得。
3)弹性的五种类型:e d >1;e d <1;e d =1;e d =0;e d =∞。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名词解释1.结晶度:聚合物中结晶相在全部高聚物物料所占的百分比(重量比或体积比) 。
对于纤维素物料来讲,就是指纤维素构成的结晶区所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数,它反映了纤维素聚集时形成结晶的程度。
2.纤维素的可及度:反应试剂到达纤维素羟基的难易程度。
3.纤维素的反应性:纤维素大分子葡萄糖基环上伯、仲羟基的反应能力。
4.取代度:纤维素分子链上平均每个失水葡萄糖单元上被反应试剂取代的羟基数目。
由于纤维素分子链中每个失水葡萄糖单元上有3个羟基,取代度最大值为3同质多晶体:对某些晶体来讲,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但单元晶胞不同,称之同质多晶体,例如五种结晶变体。
简答题1.为什么纤维素大分子易于形成结晶性结构?重复单元简单、均一;分子表面平整,易于长向伸展;结构单元具有反应性强的侧基,有利于形成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2.五种纤维素如何得到?纤维素Ⅰ,天然存在的纤维素,如细菌纤维素、海藻和高等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纤维素Ⅱ,纤维素Ⅰ经由溶液中再生或丝光化过程得到的晶体变体,不可逆的过程纤维素Ⅲ,纤维素Ⅰ或Ⅱ用液氨或胺(甲胺、乙胺、乙二胺)处理,再将其蒸发掉而得到的变体;可逆纤维素Ⅳ,纤维素ⅠⅡⅢ经由不同方法制得纤维素Ⅹ,由纤维素Ⅰ或Ⅱ在38.0%~40.3%浓盐酸中20℃处理2~4.5小时,用水将其再生得到。
3.纤维素II 的结晶结构及其特点?反向平行链,中心链上的向下的分子链中的-CH2O具有tg构象,四个角链的向上分子链中的-CH2OH具有gt构象,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堆砌较稳定,热力学上比纤维素Ⅰ稳定。
4.氢键的形成条件必须要有H,还要有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且有孤对电子,H原子和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在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氢键0.28-0.3nm,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5.结晶区氢键和无定形区氢键的区别结晶区:所有羟基均形成氢键,因此结晶区分子间的结合力强,即氢键结合力强,水分子不易进入,形成永久结合点。
高一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docx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一次,细胞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两极。
4个子细胞。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同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点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归纳总结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 0 ③与0相加 a是任一个有理数,则a+0= a
2)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 a-b=a+(-b)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例:分别求出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①表示2的点与表示-7的点; ②表示-3的点与表示-1的点.
解:①︱2-(-7)︱=︱2+7︱=︱9︱=9 ②︱-3-(-1)︱=︱-3+1︱=︱-2︱=2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①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 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 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 时,积为正.
2.运算顺序
1)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先算乘方,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 3)对只含乘除,或只含加减的
运算,应从左往右运算.
3.有理数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分 配 律 a(b+c)=ab+ac
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1.负数 2.有理数 3.数轴 4.互为相反数 5.互为倒数 6.有理数的绝对值 7பைடு நூலகம்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8.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形式为a/b,其中a和b 是整数,且b≠0。
2. 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大于0的有理数。
- 负有理数:小于0的有理数。
-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理数。
3. 有理数的性质:- 封闭性: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除数不为零)在有理数集内封闭。
-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 减法和除法的逆元存在性。
二、有理数的运算1. 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绝对值相加。
-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 减法运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乘法运算:-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 任何数与零相乘等于零。
4. 除法运算:- 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零除以任何非零数等于零。
5. 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三、绝对值与有理数比较1. 绝对值:- 绝对值表示一个数距离零的距离,用符号“| |”表示。
-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 有理数的比较:-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
-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简化1. 简化的概念:- 简化是有理数分数形式的最简表示,即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2. 简化的方法:- 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分子分母都除以这个数。
五、分数的加减乘除1. 分数的加法:- 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2. 分数的减法:- 同样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规则进行计算。
3. 分数的乘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 分数的除法:- 分子乘分母的倒数。
六、小数与有理数的互化1. 小数转化为有理数:- 根据小数点后的位数,将小数乘以10的相应次方,转化为分数形式。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1 化学反应的描述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破裂并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叫做反应物,产物是由反应得到的新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不等时,需要进行平衡处理,使得反应方程式满足物质守恒原理。
4.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相等,从而达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这个过程叫做配平化学方程式。
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用在反应方程式的上下标表示。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反应过程温度升高的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反应过程温度降低的反应。
2.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化焓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热化学基本量。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
焓变可以分为焓增、焓减和焓无变化三种情况。
3. 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来计算。
当焓增时表示放热反应,焓减时表示吸热反应。
物质的焓变化是其宏观性质的反映。
4.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压下的焓变化。
热效应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或是吸热,以及反应的放热或吸热程度。
5. 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表示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是指用焓数值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描述。
热化学图可以通过焓变计算反应物质和产物的热变化。
2.3 化学能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等代数)
第二章行列式知识点总结一行列式定义1、n 级行列式111212122212n n ijnn n nna a a a a a a a a a =L LM M M L(1)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元素的乘积1212n j j nj a a a L (2)的代数和,这里12n j j j L 是一个n 级排列。
当12n j j j L 是偶排列时,该项前面带正号;当12n j j j L 是奇排列时,该项前面带负号,即:1212121112121222()1212(1)n n nn n j j j ij j j nj nj j j n n n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τ==-∑LL L L L M M M L。
2、等价定义121212()12(1)n n ni i i ij i i i n ni i i a a a a τ=-∑L L L 和121211221212()()(1)n n n n n ni i i j j j ij i j i j i j ni i i j j j a a a a ττ+=-∑L LL L L 和3、由n 级排列的性质可知,n 级行列式共有!n 项,其中冠以正号的项和冠以负号的项(不算元素本身所带的负号)各占一半。
4、常见的行列式1)上三角、下三角、对角行列式111111222222112200nn nn nnn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L LLL2)副对角方向的行列式111(1)212,12,1212,111110(1)nnn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L L LL3)范德蒙行列式:1222212111112111()(2)n n i j j i nn n n na a a a a a a a a a a n ≤<≤---=-≥∏L L L L L L L L二、行列式性质1、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
信号与系统第二章 总结
第二章 总结一﹑LTI 连续系统响应(一)微分方程经典解法=解开方式:全解y (t )=通解)(特解)(t y t y p n + 1﹑通解(齐次解):令右侧为零由特征方程n a +n λ1-n a +1-n λ…+0a a 01=+λ确定通解形式,再由n 个+0初始条件确定系数。
总结:齐次解模式由系统决定,系数由n 个初始条件决定,有时与f (t )有关。
2﹑特解:函数形式与f (t )有关,根据f (t )形式选择特定形式后,代入原微分方程,球的系数。
3﹑全解:) y (t )=)()(t y t y p n + 响应。
)又称强迫响应或受迫(响应;)又称自由响应或固有(t y t y p n (二)初始条件与-00+(1)经典系统的响应应限于到正无穷范围。
+0(2)不能将{)(-n 0y }作为微分方程初始条件。
(3){)(+0y n }由{)(-n 0y }导出,{)(+0y n }又称导出初始条件。
(三)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y (t )=)()(t y t y zs zi + 定义求解:(1)求解zi y :微分方程→特征方程→特征根→zi y (t )模式→数由{)(-n 0y }确定。
(2))(t y zs 求解:经典法﹑卷积积分法。
二﹑卷积积分卷积积分及其图解计算(1)定义: (2)图解计算:∑=n 1i i i t y a )()(∑=m 1j j j t f b )()(()()()τττd 21⎰∞∞--=t f f t f ττ ),()(.111积分变量改为f t f →)()()()(.22222τττ-−−→−-−−→−→t f f f t f 平移翻转τττd )(.)(.321-⎰∞∞-t f f 乘积的积分:总结:翻卷(翻转+平移)→乘积→积分三﹑卷积的性质:(一)卷积的代数性质:(1) 交换性:(2) 分配性:(3) 结合律: (二)延时特性:卷积的延迟量等于相卷积的两函数卷积之和(三)函数与冲激函数卷积)()()(t f t t f =*δ卷积奇偶性:同偶异奇(四)卷积的导数与积分:1﹑卷积导数:[)()(t f t f 21*]´=)()(t f t f 21*´=)()(,t f t f 21* 推广:)()()()()()(t f t f t f t f n 2n 121-*=* 2、卷积积分)()()()()()(t f dx x f dx x f t f dx x f x f 2t 1t 212t 1*=*=*⎰⎰⎰∞-∞-∞- 若y (t )=)()(t f t f 21*,则)()()()()()(t f t f t y j -i 2j 1i *= (五)相关函数dt t f t f dt t f t )()()(f R 212-112•+=-•=⎰⎰∞∞-∞∞τττ)()( dt t f t f dt t f t )()()(-f R 212-121τττ+•=•=⎰⎰∞∞-∞∞)()( )-(R 2112ττR =)( )()(ττ-R R 1221=自相关函数:若)()()(t f t f t f 21==,则R (τ)称为自相关函数。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要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一)化学反应速率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_______________或生成物浓度的 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单位为。
对于Δc(反应物)=c(初)-c(末), 对于Δc(生成物)=c(末)-c(初)。
Δt表示反应所需时间,单位为等。
3.单位一般为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
4、对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来说,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数值往往不同,其数值之比等于。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求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题一般按以下步骤: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找出各物质的起始量、转化量、某时刻量;③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式计算。
例如:反应 mA + nB pC起始浓度(mol/L) a b c转化浓度(mol/L) x某时刻浓度(mol/L) a-x(1)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但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通过转化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2)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如aA+bB==pY+qZ ,即比较与若则A表示的反应速率比B大。
(3)注意反应速率单位的一致性。
(4)注意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在反应A+3B 2C+2D中,若某条件下v(A)=0.15 mol/ (L·min) , 则此时用v(B)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B)= _________ ;若起始条件下,物质C的物质的量为0,经过5秒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5mol/L,则用v(C)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 。
(三)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按图安装两套装置,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 mL 1 mol/L和40 mL 4 mol/L的硫酸,比较二者收集10 mL H2所用的时间。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是:ax^2 + bx + c = 0(a \neq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二、配方法1. 配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步骤: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配方: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变形:将方程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开方求解。
三、公式法1.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a \neq 0),其根为x = \frac{b \pm \sqrt{b^2 4ac}}{2a}。
2. 判别式:\Delta = b^2 4ac,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因式分解法1. 因式分解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2. 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 增长(降低)率问题:若原量为a,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为x,经过n次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为b,则有a(1\pm x)^n = b。
2. 面积问题:根据图形的面积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3. 利润问题:利润 = 售价进价;总利润 = 单件利润×销售数量。
4. 传播、比赛等问题。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的条件。
-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例如,平抛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物体的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曲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特点。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的概念。
-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 平抛运动的分解。
- 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 = v_0(v_0为初速度),位移x = v_0t。
-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3. 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 合速度:v = √(v_x)^2+v_{y^2}=√(v_0)^2+(gt)^2,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s=√(x^2)+y^{2}=√((v_0t)^2)+((1)/(2)gt^{2)^2},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圆周运动。
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 线速度。
- 定义:物体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 s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v=(Δ s)/(Δ t)。
- 单位:m/s。
- 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 角速度。
- 定义:连接物体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Δθ(弧度制)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ω=(Δθ)/(Δ t)。
- 单位:rad/s。
- 周期。
-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2π r)/(v)(r为圆周运动的半径),也可表示为T = (2π)/(ω)。
- 单位:s。
- 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
如同了解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我们应该把犯罪视为遗传、神经生理学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罪犯遗传和生物结构的研究。
遗传生物犯罪学的先辈Lombroso声称:存在有“天生犯罪人”,其生理结构异于普通人,他们天生就倾向于做出反社会行为。
Lombroso的理论被不断修改,但是最终的版本仍保持天生犯罪倾向的观点,至少在某些罪犯中如此。
Lombroso的理论很快被抛弃,但是它促使其他的理论家在解释犯罪原因时,除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
后来的理论家研究了身材、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这些研究及后续研究认为身材和体型与犯罪有一定的相关,但是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它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遗传决定的生理特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犯罪,现在还是未知数。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探讨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研究,仍然很难给遗传和环境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做出可靠的结论。
这些研究表明,即使一出生就把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他们长大后仍然倾向于选择同样的犯罪生涯。
然而,研究者还是很难将社会环境从天性——教养的整体中分离出来,这越加清楚地表明,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和生物取向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收养研究数量很少,主要是因为难以获得有关的档案记录。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支持遗传的观点,但也警告说社会环境既能刺激也能抑制任何天生的犯罪倾向。
Eysenck提出了一个犯罪的交互理论,他认为犯罪是环境条件(主要是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基础的结果。
Eysenck理论的主旨是,具有特定神经系统类型的个体(内向型)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比其他神经类型的个体(外向型和中间型)更好,或者社会学习能力更强。
换句话说,内向者比其他类型的人能更快地建立起违法活动与厌恶刺激之间的联结。
也就是说,内向者的条件制约的良心更强,他们在违法之前就能预感到恐惧,违法之后也更加内疚。
Eysenck假设神经质会强化已有的习惯,特别是在有的案例中可能会增强反社会行为。
高度情绪化的个体比情绪化低的个体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行为习惯。
精神质是已有研究中关注较少的一个人格维度。
Eysenck的理论还需要改进。
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可能有损它的建构效度。
其中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它过分依赖于经典条件反射而排斥中介因素(认知)和社会学习。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Eysenck的工作代表了一种广泛的、可以检验的犯罪理论,该理论不断激发对犯罪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很好地整合了生物心理学的观点和社会坏境论的观点,并以此解释反社会行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