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所要学习和认识的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理论,是以后进一步进行地球公转学习的铺垫。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这一部分的的一些知识,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是在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内容比较轴向,重点难点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分析计算能力。

由于它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加大课时,并对地方时的计算及日期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应用等内容重点讲解。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变化的逻辑思维。

二、目标及其解析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据图掌握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

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4.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

5.能运用地球仪或相关图表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地球自转的方向及线速度和角速度,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系统逻辑思维有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地球纬线圈的长度变化规律及角速度的概念。

2.昼夜交替的原因及晨昏线的判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时差、地方时及区时的概念,地方时、区时的换算,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明白时差产生的原因,划分时区的现状、原因及其意义。

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在不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总结为公式和规律,帮助学生学会计算。

4.日期的变更及两条重要的经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求学生理解其产生并识记。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重难点较多,而学校又缺少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条件,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常规版图、地球仪模拟演示等方法,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艾志华--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教学设计

艾志华--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教学设计

艾志华--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教学设计第一篇:艾志华--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教学设计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地理组艾志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

2.能比较出地球上各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球运动方向的演示操作,学会在城市里判断方向的方法。

2.通过绘图练习,学会地球侧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3.通过具体案例的探究,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讨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热爱。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判断。

●教学难点: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判断。

●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观看教工宿舍洗手池的水逆时针旋转流出的视频。

【教师提问】: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呈逆时针旋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原因}:从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1.方向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为人民服务】: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侧视、俯视情况。

{设计原因}:让同学来为同学们演示,提倡奉献精神,也让做演示同学体会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认可。

同时能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自转的方向,掌握在城市里辨别方向的基本技能。

【画一画】:画出地球侧视和俯视图,标注自转方向。

(要求表示出回归线、极圈、极点、4条经线)【教师追问】:该同学演示时,地轴的指向有没有问题?【图片】:校内旗杆正午影子朝向图。

{设计原因}:通过画图,提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对初中的经纬线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同学们对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判读能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为后面光照图的相关计算铺垫。

2.自转周期【教师讲述】:直接介绍自转周期是以遥远的一颗恒星为参照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2.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针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等内容,采用图示、案例等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4.组织课堂提问、小组竞赛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政策,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
6.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拓展知识视野。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观察报告、短文等作业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3.思维导图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分享,提高学习效果。
3.针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地转偏向力对以下地理现象的影响:
a.风向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表水系
4.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自转对以下方面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a.航空、航海
b.天文观测
c.农业生产
d.日常生活
5.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所学,制作一份地球自转知识思维导图。
4.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分析地球自转相关问题的技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学过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基本特点?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速度有何特点?学习知识1 .地球的自转方向思考:日常我们为什么看到的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的?小结:以上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运动的结果。

自我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请你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运动方向。

小结: 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

2.地球自转周期经科学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小时分秒。

3 .地球的自转速度计算:(1)地球自转一周360 °需要23小时56分4秒,那么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那么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读教材P11图1 —2-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观察分析:(1)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用知识1. 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绕地轴逆时针旋转B. 地球自转360°,需时间23时56分4秒C.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为15° /秒D.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30千米/秒2. 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A.赤道B.极点C.回归线D.极圈3. 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A.济南B.海口C.武汉D.北京♦自主探究二: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学习知识1 .昼夜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讨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自身能够发光吗? ___________ ;地球透明吗?___________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探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自转到底是什么呢?它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2.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从阳光照射变为夜晚。

(2)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4.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7.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但在时间差异这一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拓展: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围绕地轴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1.2.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教学目标
-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地球自转的知识体系;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探究作业:
-选择一个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季节、五带划分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球自转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预习课本中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关系的内容,思考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共同影响。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地球自转空间概念;
2.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思考地球自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关注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分析其原因及对生活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1 昼夜交替2.2 时间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1.2 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2.2 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

3. 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3.1 地球仪演示:模拟地球自转,观察昼夜交替过程。

3.2 地图演示:标注地球自转方向,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4.1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差不同。

4.2 地球自转速度和地球表面的经度差异导致时间差异。

5. 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5.1 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5.2 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7.1 制作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观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地理素养。

在时间差异的讲解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 计(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    计(完整版)

1.3地球的运动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画法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教学难点】1、 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引入新课:【情境创设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2)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伦敦奥运会,若想看现场直播,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些问题。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如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让学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了解。
2.结合实例,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师通过地球仪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要自转吗?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了解,教师总结并给予肯定,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会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例如:记录一周内日出、日落的时间,分析昼夜更替的规律。
-探讨地球自转对农作物生长、动物迁徙等生物现象的影响。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可以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角度展开论述。
-可以探讨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图和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2. 地图和实例图片;3. 教学软件或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有哪些特点?2. 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提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为什么会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利用地图和实例图片,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提问: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地理上的应用,如经度计算、航班安排等;(2)提问: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收集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产生的地理效应;3.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晨线、昏线、太阳高度角等定义3.地方时与区时的产生与区别,地方时的判读、换算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二)内容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地球的自转的运动特征,以及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现象。

理解它的关键首先在于理解运动的原理,再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基础非常有限,因此本课在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比如地球经纬线的划分等进行一些铺垫和补充。

由于该内容是地理中“地球运动”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对解释一般现象以及后面时差、地转偏向力带来的现象等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及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解决的关键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如动态图、实验演示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3. 地方时的产生及基本规律,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的特征,注意让学生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不同方向上看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达方式等。

2.运用示意图,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

结合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产生原因,并简述意义。

3.学生能够说出地方时的概念,理清并判断地方时的早晚,为学习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4.从现象入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河岸冲刷程度的对比,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一是对地方时早晚的判断和理解,二是对区时的划分以及时区的计算理解不够,不能进行判断。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的动画、地图等。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对全球气候、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如地球自转对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地理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地球自转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阐述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4.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球自转对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区别和联系。

2. 介绍地球自转对地球磁场、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的影响。

3. 拓展地球自转在科学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回答:请学生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

[精品]高一地理上学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精品]高一地理上学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屮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z—。

从一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教师]我们在初屮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示,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白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侧视: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俯视JI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 叵星口: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H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

每小时。

地球表血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组讨论]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乞点随地球H 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白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AI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地球的运动
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
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画法
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学时】:一学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周期
昼夜交替
晨昏圈的概念及画法
地方时
地方时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学习评价】
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于刚进高一的新生来说,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如何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如何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和计算走到实际应用中来,本人觉得课堂情境创设起着关键这用。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运用这些情境的过程中也有些意外情况,使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1,在使用情境创设二时,通过演示实验,马上就有同学得出来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如果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交替了的结论,其实不然,地球不自转如果围绕太阳公转也会有昼夜交替的,在个实验里,老师应该继续演示当地球不自转仅围绕太阳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

2,在使用情景三时,由于都是本地学生,对这个时差感性理解较差,可以让部分同学同时在傍晚(北京时间18点)给东北或新疆的亲戚或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天已黑,来理解就更好了。

3,在使用情景七时,地球仪上该标出一条明显的经线来,翻过地球仪来从南半球再转动演示左偏。

总之,情境创设在本节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