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个体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他们对资产维持需要的决策。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和流动性需求。
当人们预期到经济形势不确定或可能遇到紧急支出时,他们会增加货币的需求。
因此,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和资产偏好等。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决策与利率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利率上升时,个体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因此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利率较高的资产,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个体持有货币的成本减少,他们更愿意将资金转化为货币形式,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还关注了货币政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他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货币需求。
例如,当货币政策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水平下降,个体的货币需求可能减少。
相反,当货币政策收紧时,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个体的货币需求可能增加。
弗里德曼认为个体持有货币除了应对流动性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交易动机和资产保值动机。
他认为货币的交易动机取决于人们预计的商品价格的波动情况,同时,货币的资产保值动机是基于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资产损失。
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保持需求理论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扩展到了包括预期通货膨胀率、商品价格波动等。
除了货币保持需求理论,还有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例如,罗伯特·鲁尔斯提出的现代流动性偏好理论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扩展,包括对流动性风险的偏好、心理因素等。
总之,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经济学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使我们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创立。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的大萧条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根据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建议并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决定着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私人部门的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是不可靠的,因此需要政府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他提出了“总需求保持平衡”的观点,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通过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来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增加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也提倡政府的积极调控,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应该减少支出以防止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形成阶段、中期的发展阶段和后期的争议阶段。
在初期的形成阶段,凯恩斯主义主要是通过凯恩斯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获得认可。
这本书于1936年出版,对当时的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相等”的观点,说明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货币供应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了经济衰退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的建议。
在中期的发展阶段,凯恩斯主义逐渐被各国政府采纳,并在战后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代表性应用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和英国的“福利国家机构”,这些政策都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凯恩斯主义还在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在后期的争议阶段,凯恩斯主义遭到了批评和挑战。
一方面,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长期中会引发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并且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也与凯恩斯主义背道而驰。
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
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是指一种关于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的。
该理论主张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角色,包括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投资和消费等手段来引导整个经济体系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期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了一片瘫痪和崩溃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消费、投资、货币供应和政府干预等方面的观点,被后人称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并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政府应当在经济活动中扮演引导者和调节者的角色,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一理论主张,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投资和借贷行为。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可以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直接向市场注入资金以扩大银行信贷和投资的规模,促进经济的发展。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可以刺激经济的活动和增加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这样做也会增加政府的负债和预算赤字,需要谨慎处理。
最后,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大力支持教育、科技和创新等方面的投资,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发挥规划的作用,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张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指导者和调节者的角色,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15章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第三版
f −e e
3.抛补的利率平价 3.抛补的利率平价
本币存款的收益率= 本币存款的收益率=
i
;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i* +
大量的套利活动和掉期交易, 大量的套利活动和掉期交易,使得低利率货币的现汇 汇率下降和期汇汇率上升, 汇率下降和期汇汇率上升,高利率货币的现汇汇率上升和 期汇汇率下降。直到两种资产的收益率相等, 期汇汇率下降。直到两种资产的收益率相等,抵补套利活 远期汇率差价(?表述是否正确) 动才会停止,此时远期汇率差价(?表述是否正确 动才会停止,此时远期汇率差价(?表述是否正确)正好 等于两种货币的利差。 等于两种货币的利差。
e
元本币用于购买外币一年后的本利和为: 将1元本币用于购买外币一年后的本利和为:
1 1 + i* ) × f ¥ / $ = ( $ e
i +
(1 + i ) f
*
e¥
(6)
f 单位本币; 将1元本币用于购买外币存款一年后的收益为 (1 + i* ) ¥ − 1¥ 单位本币; e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 f − e 。
在19世纪末金本位制的条件下,英国政策制定者就意识到通过调整利 19世纪末金本位制的条件下, 世纪末金本位制的条件下 率能够影响汇率,即提高利率本币升值,降低利率阻止本币升值。 率能够影响汇率,即提高利率本币升值,降低利率阻止本币升值。 早在1889年 劳兹( 在观察维也纳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时, 早在1889年,劳兹(Lotz)在观察维也纳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时,就 1889 曾用利率差来解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曾用利率差来解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但是直到1923年 才由 但是直到1923年,才由John Maynard Keynes(1923)在《货币改革论 1923 (1923) 》(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中才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率与汇率之 ) 间的关系,指出两国间的利差导致套利性资本的国际间流动, 间的关系,指出两国间的利差导致套利性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这种资本流 动对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动对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凯恩斯的上述汇率理论被称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 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 19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艾因齐格( Einzig) 19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艾因齐格(Paul Einzig)提出了利率平价动 年代 态理论的“互交原理”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 态理论的“互交原理”(the theory of reciprocity),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 ), 远期汇率与利率的相互关系,真正完成了古典利率平价体系。 远期汇率与利率的相互关系,真正完成了古典利率平价体系。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要思想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思想2007-12-30 16:27凯恩斯理论是当代最流行的垄断资产阶级经济思潮之一,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形成。
创始人是凯恩斯,主要代表有英国贝弗里奇、哈罗德、罗宾逊和美国的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克莱因等。
他们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与货币量所决定。
认为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措施,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解决失业问题。
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如实施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实行捐税优惠,以刺激私人投资,鼓励剥削阶级奢侈浪费,加紧对外经济扩张等。
对英美等国的经济政策,对现代改良主义的理论和现代庸俗经济学,都有很大影响。
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理论的形成,《通论》涉及的理论范畴很多,较为重要的理论有:有效需求原则,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或者叫投资引诱,就业与工资,总体分析,乘数原理,赤字的财政政策等等.。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由上可见,凯恩斯的经济纲领或者说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千方百计增加消费以刺激生产,维持较低的失业率;⑵实行通货膨胀,降低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⑶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他认为,政府即使雇佣劳力在地上挖坑再填上也会增加国民收入,因为付给劳力的钱会有一部分转为初次消费付给生产者,生产者又会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二次消费,由此循环往复不止,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赤字的财政政策是积极可取的。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学是凯恩斯及其门徒发展而成的一整套经济思想。
它主要分析消费总量和收入总量的因果关系。
认为总收入等于总消费加投资。
如果储蓄的每一增加不被新的投资所抵消,收入就会下降,失业就会上升。
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不充分就业的平衡的可解性。
他认为:消费水平要看个人的消费倾向如何而定,后者是收入的函数。
企业的投资总量多半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或取决于企业主预期资本投资将带来的赢利。
利率与其说是使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趋于相等的因素,不如说是一个决定于个人希望保有现金储蓄(流动偏好)的程度的独立要素。
因此储蓄和投资并不一定趋于平衡,相反,储蓄水平每每高于投资,结果使失业现象和经济停滞常常存在。
为了防止经济周期萧条阶段出现大量失业,他认为,中央政府应当用赤字财政去刺激开支,创造投资,补充总需求的不足。
这样借助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把收入提高到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要素。
传统的凯恩斯理论课件
货币中性问题
货币中性问题是指货币供应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根据传统的凯恩斯理论,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 ,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对实际经济活动没有影 响,这就是货币中性。
政策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
政策时滞
凯恩斯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及时、有力的政策措施来刺激总需 求,但政策实施需要时间,存在时滞问题。
货币政策
降低利率
通过降低利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降低借贷成本,刺激企业和个
人进行投资和消费。
中央银行干预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 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
货币政策规则
制定并遵循一定的货币政策规则, 如泰勒规则等,以保持货币政策的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收入政策
传统的凯恩斯理论 课件
目 录
• 凯恩斯理论简介 •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 • 凯恩斯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 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01
凯恩斯理论简介
凯恩斯生平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英国经济
学家,生于1883主要内容
有效需求原理
流动性陷阱
认为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 ,只有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等政 策措施,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指当利率已经很低时,货币供给增加并不 能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政策在这种 情况下无效。
乘数效应
宏观干预思想
指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对国民收 入产生倍数效应,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可以 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首次引起广泛关注,并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出了重要观点。
凯恩斯主义强调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始于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书。
该书中凯恩斯质疑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波动,政府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从而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即总消费和总投资需求的总和决定了经济活动水平。
在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接受。
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和创造就业机会。
这种措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革命”,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管理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演变。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加剧,凯恩斯主义遭受了来自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批评。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政府干预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主张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批评使得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市场自由化成为主导理念。
政府开始推行结构性改革,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尤其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得到了广泛实施。
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重新受到关注。
许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解决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方面更为合适。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引申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内容摘要:新古典综合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理论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经济大危机,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其内容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成为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理论没有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
在凯恩斯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了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一个是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另一个是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以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仅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同时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且付诸实施。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实质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是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思想理论基础是在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精华。
首先这种综合集中体现在宏观经济理论领域,这可以追溯到希克斯以及汉森的IS-LM模型。
这个模型运用隐函数的方法将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两个变量联系起来,同时求解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因此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容纳新古典充分就业均衡与凯恩斯低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框架。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及其表现第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简单地移植到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上,组成一个具有折中特色的理论体系。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理论的发展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对经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十五章中,我们将探讨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历程。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萧条时期。
在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导致了高失业率和低产出水平,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和解决这个问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通论》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这一理论强调了需求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观点。
在凯恩斯理论提出后不久,它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一些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它能够帮助理解和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
然而,其他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政府支出过度,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理论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验证。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正统经济学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中。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凯恩斯主义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和降低利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帮助缓解了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
然而,凯恩斯理论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批评。
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爆发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并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崛起。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提出了质疑,指出它忽视了供给方面的因素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凯恩斯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正和发展。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主张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来解释经济波动。
他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市场机制的运作和提供公共产品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此外,凯恩斯理论的发展还得益于计量经济学的进步。
随着经济统计方法和数据的改善,经济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凯恩斯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 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 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现代 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 一般说来,能够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 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我们这里是在主要经济思潮之 下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
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研究商品价格和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英国经 济学家休谟、李嘉图等许多经济学家都研究货币数量论,其 中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经济学家马 歇尔和庇古的“剑桥方程式”最为有名。 1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 1911 中提出 了交易方程式:MV=PT 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年流通速度,P代表平均的物价 水平,T代表一年内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 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V在短期内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稳定 的因素,T也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决定于资源、技术条 件,这些条件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P随的M变化而变化, 即物价水平随流通中货币数量正比例变化。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学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此人先后 获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48年起 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曾任尼克 松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0、1989年曾来我国访问讲学。弗里德曼的主要著作 有:消费函数理论 1957 、价格理论 1967 、1867—1960 年美国货币史 1963 、通货膨胀:原因与后果 1963 、货 币最优数量和其论文 1969 、自由选择 1969 等。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
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
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
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
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
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
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
西方经济学第十五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
第十五章货币政策与政策理论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二、货币供给的含义三、派生存款与货币乘数四、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五、货币政策工具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
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
人们宁肯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债券)会取得的债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手边,称为货币的需求(Demand for Money)。
至于人们之所以宁肯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据认为是由于同其他资产比较,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即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1、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在商品社会中,人们要用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
在这里,货币是作为交换媒介来使用的。
为了日常的交易而持有货币,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不是同时进行的。
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货币的多少一般来说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两者是同方向变动的。
此外,由于人们未来可能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完全确定的,为了应付日后不曾预料到的支出的增加(如生病的医疗费和有利的购买机会)或不曾预料到的收入延迟,人们需要在手边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
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同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一样,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两者同方向变化。
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用L1来表示,它是Y的函数。
即L1=L1(Y)。
2、货币的投机需求人们之所以宁肯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还因为持有货币可以供投机性债券买卖之用,这就是货币的投机需求。
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并且两者反方向变化。
即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所牺牲的利息越多,人们越不愿意多持有货币,也就是说对货币投机的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
货币的投机需求用L2来表示,它是利率的函数,表示为L2=L2(i)。
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
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初期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运行。
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中,凯恩斯主义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从中挖掘出这种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国际影响。
一、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包括两个方面: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是指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对货币数量和质量的控制,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
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经济,包括调节货币供应、利率、汇率等措施,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
1.货币供应在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中,货币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货币量过多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会降低,从而导致高通胀率。
反之,货币量过少则会导致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从而造成经济萧条。
因此,保持货币数量的稳定是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任务。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以达到宏观经济的平衡。
在该理论中,利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如果政府希望增加货币供应,就可以降低利率;反之,如果希望减少货币供应,就可以提高利率。
此外,汇率也是货币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汇率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从而影响经济的运行状况。
二、凯恩斯主义的实证与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的实证表明,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是战胜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方案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增加了货币供应,降低了利率,并增加了公共支出。
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对凯恩斯主义开展了研究和实践。
凯恩斯主义的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市场是有必要的。
虽然自由市场可以自行调整,但它们也容易受到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
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
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与引申——时代赋予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响,并 由此认为 ,经济中的不均衡是常态 ,而新古 用 ,但 由于它试图将强调市场调节的新古典主义和
典 主义 强 调 的均衡 则 是一 种 特殊 的形 态 。这开 启 了 强 调 国家 干预 的 凯恩 斯 主义 这两个 在 根本 理论 基 础
新古典经济学在微观方面的合理内容 ,并且在融合 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作用下 ,市场的有效需求远 这本不相容的两个理论上做出了卓有成效 的探索和 不足以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均衡水平 ,供给失衡和 延伸 。新古典综合本身是建立在具有战后 时代感 的 生产过剩不可避免 ,因而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积极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2 9
2 .凯 恩斯 主义 的评价
作者简 介 :赵宇恒 ( 1 9 9 4 一) ,男 ,白族 ,云南大理人 ,北 京大学元 培学院 2 0 1 1 级本科生 ,研究方 向 :经济学 。
4 6
评新古典综合 派对 凯恩斯理论 的发展 与引申
混合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在取得巨大成就 的同时 ,
也 因为历 史 的束缚 和 对凯 恩斯 主 义 的功利 化 理解 而
干预 ,以消除大规模失业 ,摆脱经济萧条。
( 2 ) 在 方法上 ,凯恩 斯重 拾在 重 商主义 中曾得
存在着相当大 的时代局限性。为此 ,回顾凯恩斯主 到 应用 的宏 观 总量 分 析方 法 ,并且 一 改新 古典 主义 义的主要 内容 ,并由此人手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对凯 认为货币中性的 “ 二分法” , 将货币经济和事物经济 恩 斯理 论 的发展 与 引 申变得 富有 意义 。 合 为一 体 , 这不 仅开 辟 了经济 学研究 方 法 的新 时代 , 而且为其主张政府通过财政货 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 足。
(2)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诱导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 诱导越大,投资越大;反之亦然。投资诱导等 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这就是说: 投资的诱导等于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差 额。 这是因为,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至少等于利息率 时,资本家才肯进行投资;否则,如果预期利 润率小于利息率,资本家便不会投资,而宁可 把资本存放在银行里,以便取得较高的利息收 入。
因素二:货币数量
货币数量就是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在西方被 认为是大体由国家决定和控制的。货币供给量 (或货币数量)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硬币、纸币 和银行存款。在西方,占决定性比重的是银行存 款。 西方国家要求银行具备一定量现款,这笔现款被 称为准备金。准备金与存款之间的比例称为准备 率。准备率=准备金/存款
四、乘数理论 指投资乘数理论,即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 民收入的成倍增加。 如,新增加的投资△I为50亿磅,则首先会促使社会 增加50亿磅的收入,假设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b为 0.75,则获得收入的主体会花费37.5(50x0.75) 亿磅购买消费品,从而使得出售消费品的主体增 加37.5亿磅的收入,他们又会用28.125 (37.5x0.75)亿磅去消费……如此循环,累积的 结果是: 1 50+37.5+28.125+……=——— x 50=200亿磅。 1-3/4 乘数公式可以写成:K=1/(1-b)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国民 收入 资本边际效率 投资
预期收益 资本设备的市场价格
货币数量
利息率
交易动机 流动性偏好 谨慎动机 投机动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个经济学派别,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一、凯恩斯主义的起源和背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迅速崛起。
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恢复经济。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一种介入经济的方式,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以提振经济增长。
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1. 总需求不足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当个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前景时,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或其他方式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2. 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而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调整经济活动,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3. 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对就业的关注也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
凯恩斯认为,失业会导致总需求不足,进而影响整个经济。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工程项目和提供就业机会来解决就业问题,并实现全民就业的目标。
三、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与争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重建时期。
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和采取其他措施,成功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并减轻了失业问题。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失灵。
此外,凯恩斯主义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也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过多的货币供应和政府的支出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凯恩斯主义对此问题的处理并不完全有效。
凯恩斯学术思想发展概述
思考:
为什么传统经济学解决不了经济危机?
9
3
二、自身体系的形成
《合约的经济后果》 1915——提出独立观点
《合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使36岁的凯恩斯一举成名。 在巴黎和会上,凯恩 斯从货币经济理论出发, 坚决反对迫使德国支付过 多的战争赔款,认为恢复 整个欧洲经济才是当务之 急。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不 崇拜传统教条,敢于坚持 自己独立见解的学术态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 斯经济学说的创立,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 “凯恩 斯革命”,而有人甚至把“凯恩斯革命”誉为像哥 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 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7
三、凯恩斯革命
主要内容: 1、理论上——有效需求决定产出和就业,从而决 定供给。反对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 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方法上——把就业、收入理论和利息、货币、 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纳入宏观结构中。回到了 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了宏观经济 的总量分析方法。 3、政策上——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以补救有效需 求不足。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张, 强调国家干预经济运行。
《印度通货与金融》(1913)——继承传统 凯恩斯的学生时期,也正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垄断英 国经济学界的时代,尤其是他就读的剑桥大学。马歇尔认为, 未来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将他所建立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各个 特殊的研究部门,凯恩斯也完全接受了马歇尔的原理,并决 定钻研货币理论。在他的第一部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中, 对印度货币制度的运作做了敏锐的分析。 一战后,凯恩斯与当时的经济学者一致谴责通货紧缩 也会产生危害,但他还没有远离当时的主流思想,在赞成货 币制度恩能够确保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的同时,他仍与同时 代的经济大师费雪、卡塞尔等人的思想保持一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 当时的情况是,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 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企业倒闭严重,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特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空前未有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 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并为资本主义的病症提供新的药方。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
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早起源于16 世纪一位名叫吉恩鲍丁的法国哲学家第一次将物价变动与货币数量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金银数量增加所致到了18 世纪及19 世纪洛克休谟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接受并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到了20 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才使货币数量论系统化并初步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37%, 国际贸易减少了约2/3 西方国家1933 年的失业者的总和达到3000 万之多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中心问题而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升降的价格机制会使所有市场都自动地实现供求均衡从而确保充分就业从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整个社会可获得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收入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经济大危机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这种神话而作为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就业和产量这样古典经济学就只关心价格而不重视就业因而古典经济理论就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失业因此20 世纪30 年代空前严重和持久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新的就业理论。
1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题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一种物价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没有将货币引入到生产之中去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解释失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凯恩斯理论的发展——萨缪尔森和现代经济学•传播凯恩斯理论的忠实斗士:西摩尔·哈里斯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一部成功的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948年问世•熟练的应用简单的代数和简明的图形阐明并简化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该书在数理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纯粹的逻辑科学,但又把无经验内容的李嘉图恶习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推向极致。
•萨缪尔森于1962年对国会通过肯尼迪减税法案起了推动作用,该法案试图通过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项法案刺激了经济繁荣。
•《经济学》在经济学界独占鳌头。
萨缪尔森于1969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贡献•补充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1.增加投资:政府支出比减税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2.提高公众的消费倾向:•“节俭悖论”•储蓄是经济系统的漏出•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凯恩斯强调储蓄减少目前消费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储蓄未来构成生产性投资的积极作用。
•实质上,储蓄是一种未来的支出,可通过新技术,教育和培训改进生产要素。
•如果每个人都疯狂的去百货公司购物,那么对新产品和技术的投资是否会扩张?•投资不仅是当前需求的函数,而且是未来需求的函数;长期和短期利率都影响投资和资本形成。
•消费的暂时减少不会导致普遍的萧条,储蓄的增多会导致利率下降,这将促进商业,特别是资本品产业和研发活动不断扩大规模。
经验检验:70年代的通胀•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实业具有替代关系。
•1970年代,出现“滞涨”,石油和商品价格飙升,而工业国陷入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发明AS-AD曲线解释“滞涨”:•AS曲线左移,导致低产出和高价格。
•萨缪尔森说:“供给冲击带来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产出减少和失业增多。
”第十六章古典经济学的复归第一节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弗里德曼如何把学术氛围从凯恩斯主义模式转到亚当·斯密的古典模式?•弗里德曼在学术生涯早期注重学术性技术性工作,赢得同行的尊重,具足学术资格之后才开始为大众写作。
•他为自己的理论发觉了缜密的经验证据。
•他应用凯恩斯主义的语言和理论工具来破坏凯恩斯理论体系。
一、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通过对美国消费数据的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仅根据长期或永久性收入的变化调整其支出,很少主义短期形式。
他认为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是错误的,政府支出通过乘数产生的杠杆作用远远小于预期的作用。
•二、关于货币和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和是施瓦茨合著:《1867-1969年美国货币史》(1963),对内战以来美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进行大量研究,证明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都起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由政府管理不力而不是由私人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造成的。
•三、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抨击•弗里德曼认为政府财政赤字的可能后果是通货膨胀和私人投资挤出效应。
•他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只有短期的替代关系,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
通过扩张的政府政策来减少失业的努力长期中被公众预期后,只会事与愿违。
•四、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理论•MV=PQ•弗里德曼把重点放到货币政策上来,货币数量M远比P重要。
•他认为严格的货币规则优于政府权威的相机抉择的决策。
•对于货币制度的选择:•黄金生产通常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通货膨胀。
•更好的办法是采用严格的法定货币本位,采取法定规则,规定货币供给以一稳定速率增加,该速率应大约等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
•应重视对M2(M1+货币市场存款)的控制第二节拉弗•萨伊定律确信供给是实际需求能以维持的唯一源泉。
•拉弗根据萨伊定律认为,单纯鼓励消费,对商业没有益处,因为困难在于提供消费手段并在与刺激消费的愿望;只有生产才能提供消费的手段;一个好政府的目的是刺激生产,而坏政府的目的则是以刺激消费。
减税与拉弗曲线•反对累进所得税的高税率,减税才能推动经济增长。
•减低税收是否影响财政收入,这是“拉弗曲线”思考的问题。
•根据拉弗曲线,在税率不太高的时候提高税率将会给政府形成更多的收入,但是一旦税率过高,再提高税率实际上会减少税收收入,过高的税率阻碍工作努力并引发避税甚至是非法逃税。
从供给端发力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瓶颈•在应对滞胀的需要和压力之下应运而生的供给学派是颇有贡献的,其政策创新贡献在实际生活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正面效应。
•美国的实践可圈可点,从克林顿主政时期的信息高速公路,到最近奥巴马国情咨文所提到的从油页岩革命到3D打印机,到制造业重回美国,到区别化新移民和新兴经济等一系列的亮点和重点,都以从供给端发力为特色。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延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和仿效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为主的思路.•随着近年的矛盾积累和凸显,已日益表现出局限性,经济下行中再复制式推出“4万亿2.0版”的空间已十分狭窄,较高水平的理性“供给管理”的有效运用势在必行。
•供给学派的主张还是关注在分散市场主体层面怎样能够激发供给的潜力和活力,但却弱于结构分析、制度供给分析和政府作为方面。
•贾康说,国际经验表明,各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为主的“要素投入驱动”,是一种粗放的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则需要制度和科技、管理创新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贾康认为,中国攻坚克难的改革,应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的角度实现创新和结构优化。
•主要措施建议:•调整人口政策•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应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要把金融多样化的改革真正对接到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中。
•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这样才能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行政、财政、国企、收入分配、价格、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第十七章经济理论的回溯•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其中,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投入理论被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供给)理论,而边际革命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则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并以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消费函数(消费曲线)的形式,统一于以数学(微积分)形式表达的均衡价格理论中。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期,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鼎盛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尤其是以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从近现代走向现代的标志。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整个工业文明由鼎盛转向衰退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反映了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对亚当·斯密以来“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该理论以“充分就业”为界,把描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把描述未能实现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从而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工业文明日趋式微、而人类新经济形态开启的前夜(20世纪50年代),既反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恢复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也反映了全球经济中心与政治的中心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向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转移。
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