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系统之清算体系演变及基础架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核心系统之清算体系演变及基础架构设计
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基础性支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重点课题。本文主要描述了支付系统建设的发展历程及构成,分析了银行内部清算体系设计,有利于快速建立起金融服务体系思路。希望略尽绵薄之力,让刚入行的银行IT人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兴趣,早一些进入高速成长期。
也希望更多的有经验的老师多提意见,不吝赐教,共同完善本公众号中,关于“银行核心系统”的系列文章,为这个市场做一点小事情。同时也让对银行核心感兴趣的企业,多一些对业务和技术上的了解。总有人要做的,那就由愚笨的笔者来抛砖引玉吧!
笔者小小的念想就是以后希望这个系列可以做到,新人进入办公室第一件事是配置完环境,第二件事情就是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说:你先熟悉熟悉环境,然后把小代的那个系列文章看了吧!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演变过程
二、现代支付清算体系的基础架构
三、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清算设计
一、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演变过程
1.1 山西票号(现代银行的雏形)
中国在经历了清王朝康乾盛世之后,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货物流通种量增加,远足贸易业务扩大。加强了各地间商品交易往来联系,同时,市场规模对交易资金在异地和同城之间划拨清算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过去贩运货物都是运送现银,所以解决资金融通、异地汇兑的问题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间叫“日升昌”的票号应运而生。它由山西商人雷履泰于公元1823年所创立。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因其他山西商人仿效日升昌的模式,先后开设了三十多家类似的票号。
所以,当时的人们和后来的学者,将它们统称为山西票号。
票号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采取总、分号“连锁经营”的模式,总号之外需要在各地广开分号。因此,分号机构遍布当时全国主要商业城市,异地可以存取款。
当客户到票号办理完汇款业务之后,会得到票号开出的汇票,客户可以凭汇票到票号的另一个分号兑出银子。分号给客户兑换之后,会先记内部账。
随着汇票在不同城市间流转,票号的分号之间又会形成债务、互相记账,然后定期会当面进行对账(清算)。
在此阶段,清算过程如下:
•支付指令发出:信息流,汇票+账本
•完成资金划拨:资金流,镖局运银
到现代银行出现后,银行间的资金往来都逐渐基于底层支付系统进行资金结算、缴纳存款准备金等。我国支付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手工联行、电子联行和现代化支付系统。
1.2 第一阶段:手工联行(1989前)
(1)名词解释
联行指同一家银行系统的异地各行处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同一家银行的总行及分支机构称
为“联行系统”。
传票指可以“传递”的票据,上面记录着账务信息。例如,早期在柜台办业务是分记账和出纳,记账做登记,客户登记完了需要到另外一个窗口的出纳那里存取现金。再如,异地之间的传递等。后来就演变成了会计凭证的代名词了。
存款准备金是央行管控信用货币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需要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同时也是银行为企业进行支付清算时候的可动用头寸。(注:这种头寸也是银行在进行投资,包括在进行银行间的回购等“资金交易”时,真正可以动用的那部分头寸)
举个简单的例子,A 银行怕 B 银行的客户在 A 这儿取钱之后,B 不认账。所以保险起见,A会要求B先在A这儿开户并且存一部分钱进来(作为“备付金”或“存款准备金”)。
那么,如果A 银行想与所有银行实现通存通兑,就必须在其它所有银行里都开设备付金账户。同理其它银行也只能这么做。这样每家银行都是一个清算银行,负责银行间的资金往来清算。
(2)联行信件和邮电局
1953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大联行”的三级联行清算体系,开始按地区联行:县(市)级的县辖联行;省(区)内的省辖联行;跨省(区)的全国联行。各级联行负责辖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全国联行通过人民银行总行清算。
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体制和结算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大联行不再适应社会发展。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联行体制变革措施,全国联行清算体系也随之进行了重大改革。
此时,行内与跨行资金汇划方式如下:
1.行内:同一个银行的清算内部进行,总行和分支行构成一个联行系统,分行与分行之
间的清算由总行负责。主要处理异地贷记、借记支付业务。
2.跨行:资金清算可以都在央行开立清算账户,由央行为商业银行统一清算,也可以各
行直接清算。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银行间使用着一种叫联行信件的东西。
它是一个牛皮纸信封,正面写着收件行和寄件行的信息以及内容物数量,背面是大大的联行专用四个字以及贴邮票,里面放着一张张要告诉其他行交易信息的公文。
经加盖印鉴后在银行间传递,由专门的邮递机构负责,这也是当时邮电局(邮政电信分家前)的重要业务。
由此可见,整个过程基本都是手工处理,与明清时期的票号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进。
虽然运行成本较低,但容易出现差错,且资金汇划效率依旧不高,导致占压在途结算资金较多,如异地间资金的汇划,少则10多天、多则半年才能完成资金到账。
1.3 第二阶段:电子联行(1989~2005)
(1)清算中心建成
随着邓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家银行引进计算机技术,解决因银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随后,银行开始使用计算机去登记手工处理的内容(也叫“会计电算化”),但整个业务处理模式没有变化。
1989年12月6日,央行发布了“关于改革联行清算制度的通知”。
1990年,央行清算中心建成,专门为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包括两级处理中心,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两级处理中心,NPC全国只有一个,CCPC 省会城市加上深圳各一个。
(2)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投产
1991年4月1日,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试运行。EIS连接了商业银行、央行、NPC 和CCPC,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传输支付指令,通过清算中心完成资金流转。
1995年,针对电子联行覆盖面不广,速度较慢等问题,人民银行开始推行电子联行“天地对接”工程,构建地面网络。到2000年,基本实现电子联行的“天地对接”和业务到县。
借助全国电子联行系统,传票和凭证已变为加密后的电文,与纸质联行相比,进步巨大。客户的资金在途时间缩短到了一两天,大大提高了资金清算的效率,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4 第三阶段:现代化支付系统(2005~至今)
(1)CNAPS一代(大小额等)
1991年10月,中国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并基于此构建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第一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英国PA咨询公司承担咨询设计。
2002年,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第一个子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建成投产,用于处理同城和异地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大额贷记业务。其采用支付指令逐笔实时发送,全额清算资金,跨行资金清算零在途。
2005年,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投产,用于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5万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其采用批量发送支付指令,即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