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苏科版7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新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总结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如:不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举例说明。
4.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5.结合图形,演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性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三角板、直尺等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例如,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记录下来并计算其内角和,共同探讨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5.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动态的三角形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性质。
(2)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衣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⑴.如图,直线 a 、 b 被直线 c 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⑴题)
(A)当 1 2 时,一定有 a // b
(B)当 a // b 时,一定有 1 2
(C)当 a // b 时,一定有 1 2 180(D)当 a // b 时,一定有 1 2 90
⑵.如图,直线 l1∥l2,则 α 为(
D
C
E
B
5
1
2
1
A
B
图1
43 2 图2
4.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 1和 是同.位.角.的是( )
1 1
2
2
1 1
2 2
①
②
③
④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5. 如图 3 所示,点 E 在 AC 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 CD ( )
B
D
13
2 4
A
CE
图3
A. 3 4 B. 1 2 C. D DCE D. D ACD 180
通过折一张半透明的纸得到的(如图 4(1)~(4) ): 从图中可知,小敏画平行线的依据有( )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①②
B.②③
图4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③④
D.①④
五、课堂小结 梳理认知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同位角
,两直线
5、课堂检测
。如何应用呢?
(1)、知识梳理、提升
如图 1,同位角有 对,能判定 a∥b 吗,为什么?要使 a∥b,满足什么条件?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 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4401=∠的度数。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若∠1=∠2,则 a∥b.
应用格式:
∵∠1=∠2(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即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所得的两对同旁内角中,若有一
对互补,则 a∥b.如图若∠1+∠2=180,则 a∥b
应用格式:
∵∠1+∠2=180( 已知)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通过操作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数学美的 乐趣。
(四)做一做:
三、巩固提高
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 EF 折叠 后,点 D、C 分别落在点 I、H 的位 置,EI 的延长线与 BC 交于点 G.若 ∠EFG=50°,求∠1、∠2 的度数
E
A
D
1
I
2
B
C
G
F
H
独立思考 讨论合作
让学生通过练 习加深对平行 线的理解,学会 知识适时迁移。
板演 …… …… …… …… ……
教
学
后
记
课题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8.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课
时 本课(章节)需 2 课时
分 本 节 课 为 第 2 课时
配 为 本 学期总第
课时
会用内错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教学目标
会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重 点 推导的过程
难 点 证明推理
7,∠7 与∠8,∠8 与∠5。
还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同侧, 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二个角叫同位角。 如图中的∠1 与∠5 分别在直线 AB CD 的上侧,又在第三条直线 EF 的右侧,所以∠1 与∠5 是同位角,它们的位置相同,在图中还 有∠2 与∠6,∠4 与∠8,∠3 与∠7 也是同位角。 (2)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内侧, 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二个角叫内错角。 如上图中∠2 与∠8 在直线 AB、CD 的内侧(既 AB 、CD 之间), 且在 ED 的两旁,所以∠2 与∠8 是内错角。同理,∠3 与∠5 也是内 错角。 (3)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你 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上图中的∠2 与∠5 在直线 AB CD 内侧又在 EF 的同旁,所以 ∠2 与∠5 是同安排能够内角,同理,∠3 与∠8 也是同旁内角。 因此,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得 4 对同位角,2 对内 错角,2 对同旁内角。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课引入——思情想景,导获入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如图在一块小木板上面画一条线段 AB,你能通过测量图中哪些角的大 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
A
B
“议一议”: 1.如图 1,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2=∠3.直线 a 与直线 b 平行
吗?试说明理由. 2.如图 2,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2
第 16 页 共 201 页
辨一辨、议一议:
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
)
① 在荡秋千的小朋友;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
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 1 如图,4 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
F
长为 1.3cm.你能通过平移△ABC 得到其他三角形
教学目 标:
7.3 图形的平移 1.认识平移的概念及平移的不变性,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线段 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用平移的性质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 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
点:
后的图形.
教学难 点:
能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何区
别与联系? 3.你能用三种语言表示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吗? 4.判定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课后作业: 1.课本 P16-17 习题 7.2 第 2、3、4、5 题; 2.思考题(选做). 已知:如图∠1=∠2,∠A=∠C,说明:AE∥BC.
第 15 页 共 201 页
第 10 页 共 201 页
课后作业: 1.课本 P15 练一练第 1、2 题; 2.思考题(选做): 已知:如图,AB∥CD,∠1=∠2,则 GP 与 QH 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时1 相识坐标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2.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例子,了解直角坐标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二、新课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三、训练
1.通过练习,巩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法则和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2.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例子,让学生了解到直角坐标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通过训练,巩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并掌握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强调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2
。由理明说试 �吗
行平 b 线直与 a 线直。3∠=2∠�截所 c 线直被 b�a 线直�图如 1
议一议请 。行平线直两麽那�等相角位同的得截果如 、 。角内旁同�角 错内�角位同有中角个八的成形�截所线直条三第被线直条两 答回生学 动 活 生 学
仪影投
�入引 动
课授新
活
师
教 法方学教 点 点 难 重
果结出说 考思察观
。性极积的 习学与乐 �与参 主自生学发激 算运、作操、考 思、察观过通
A
入导境情、一
�mc 少多为离距的移平 A 体 物的上带送传�时角的°021 过转 轮动转的 mc03 为径半当 �图如 �击点识知�一� 图 意 计 设 动活生学 动 活 师 教 程 过 学 教 板角三、体媒多 究探导引 识知关有形角三及以图作移平形图面平握掌和解理 念概关有的形角三�质性和件条的行平线直解理 。识意义主国爱透渗 �务服而活生的好美更造创为又 �活生于源来学数会体 �标目感情 妙奇 的学数受感生学让�性造创和性阔广的维思生学练训�力能新创 、力能流交、作操�维思理推、维思理条的生学养培�标目力能 。用应 中活生际实在线行平条两会体�系联的间之段线角、边解理�质 性及件条的行平线直两了索探�动活等践实作操过通�标目识知 课习练 型 课 标目学教 备准具教 式形学教 点难学教 点重学教 节环学教
A
�么
什为�行平相互线些那中图�081=EDB∠+B∠�2∠=1∠�图如 �1 题例
�行平线直两�补互角内旁同�b∥a∴ �知已 �081=2∠+1∠∵ �式格用应 b∥a 则�081=2∠+1∠若图如.b∥a 则�补互对 一有若�中角内旁同对两的得所�截所 c 线直被 b,a 线直即 行平线直两�补互角内旁同、2 �行平线直两�等相角错内�b∥a∴ �知已�2∠=1∠∵ �式格用应 .b∥a 则�2∠=1∠若 图如,b∥a 麽那�等想对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教学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共9课时)
课题10.1 二元一次方程自主空间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观点。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查验某对数值能否为二元一次方学习程的解。
目标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初步学会依据给定的解求出方程中所含字母的值。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观点要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定性和有关性。
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学习又不是随意两个数是它的解。
难点教课流程1.依据篮球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 2 分,输一场得 1 分,在某次中学预生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 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习导少场?航一.新知研究:1、察看方程2x+y=20 和 6x+8y=38 有哪些共同得特色?你能依据这些特色给它们起一个名称吗?二元一次方程的观点: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而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 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2、判断以下方程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⑴ x+3y=3z⑵ 2xy+y =7⑶ x+y+1⑷ 2(x+y)=1-x合3、请同学们编一道二元一次方程和一道不是二元一次的方程。
作探4、下边,我们一同来议论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状况。
第一我们来复究习一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思虑一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①重申:“一对”如 x=8,y=3就是方程2x+3y=25的一个解,记作:x=8 ,y=3②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使x=-1 ,y=3 为它的一个解,该二元一次方程能够为_______________二.例题剖析:例 1:已知 3y-2x=1 ,用含 x 的一次式来表示 y,并取 x=1, -5 , 10,求出方程的三个解。
解:移项,得: 3y=1+2x∴(当用含 x 的一次式来表示 y 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领会一下计算的速度能否要快)取 x=1,得: y=1;取 x=-5 ,得: y=-3 ;取 x=10,得: y=7;∴是方程 3y-2x=1 的三个解。
最新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精品文档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 401=∠,求4,3,2∠∠∠的度数。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例文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例文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例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例文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七年级数学下册 7.4 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的:1.能说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三角形、会从较为复杂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并会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用三根木棒摆三角形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品尝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探究与归纳。
2、师生共同操作、发展推理能力及表达能力。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教学过程一、三角形的高1 、复习:过点A做BC的垂线,垂足为D。
2 、作△ABC,过点A做对边BC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就将线段AD称为△ABC的高。
3 、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
注:(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3)三角形有三条高。
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AD称为BC边上的高。
例1、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1、锐角三角形 2 、直角三角形 3 、钝角三角形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注:(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 如右图所示,△ABC 的角平分线AE 平分∠BAC , 即∠BAE=∠______=21∠_____ 三、三角形的中线1、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如右图所示,线段AF 就是△ABC 的中线。
2、 注 (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如上所示,线段AF 是△ABC 的中线,必有:BF=______=21________ ( 3)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②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并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
③它们只有符号不同。
你还能举出有这样特征的几对数吗?
二、自主探索
像这样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
规定,0的相反数还是0
例1:求3,-4.5,0的相反数。
解:
例2:6与__________是互为相反数,_________是4.6的相反数,_________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相反数等于-2.6的数有_____________个,它是______________。
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______个,它是______________
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一个“-”号。
Hale Waihona Puke 如5的相反数是-5;而-5的相反数是-(-5)=5。
相反数的相反数是本身。
例3:
(1)+2.3的相反数是_________,|+2.3|=_________
(2)-10.5的相反数是_________,|-10.5|=_________
(3)0的相反数是_________,|0|=_________
2.初步培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以现实世界 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
【教学重点】
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难点】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
【教学准备】
一、直尺 三角板 温度计
二、预习导学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 3m和7.5m处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得条件7、2探索平行线得性质7、3图形得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得运算8、1同底数幂得乘法8、2幂得乘方与积得乘方8、3同底数幂得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得再认识)9、6乘法公式得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与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得一个角得邻补角与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得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得性质得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得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得角在我们得生活得世界中,蕴涵着大量得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得角与它得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得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得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与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得得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得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得构造瞧作就是两条相交得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得角得问题,二.认识邻补角与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得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得顶点O,而且AOC ∠得两边分别就是BOD ∠两边得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得度数,发现各类角得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得两个角互补,对顶得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与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得角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AOC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得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瞧成就是平角被过它顶点得一条射线分成得两个角(2) 邻补角就是互补得两个角,互补得两个角就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得两个角就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得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瞧到得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 401=∠,求4,3,2∠∠∠得度数。
12.2证明-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2 证明-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掌握证明的定义及常用证明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定义,例如:我们相信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如何证明这一点呢?
2. 理解证明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证明的含义,如何进行证明,及证明的意义和重要性。
3. 认识常用证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一些常用证明方法,如归纳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4. 实际案例证明
通过教师给出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证明方法,掌握证明的技巧和方法。
5. 练习自己的证明能力
学生进行练习,设计自己的证明思路,通过教师的点拨纠正错误,提升自己的证明水平。
教学重点
1.理解证明;
2.熟练掌握常用证明方法;
3.具备一定的证明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的证明思维能力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发挥证明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实际案例分析、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证明的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的点拨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证明水平和思维能力。
作业
设计一个实际的问题,用自己所学的证明方法进行证明,并写出证明过程。
苏科版七下《乘法公式》word教案4篇
9.4 乘法公式(一)一、教学目标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感受乘法公式的直观解释,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3.在探索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三、教具准备:自制长方形、正方形纸板 四、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板(图1),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图2). a(1) (2)通过这样的拼图过程,你能发现什么吗探索活动 做一做问题一:你是如何表示图(2)中大正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二:你能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公式2222)(b ab a b a ++=+吗?结论:得到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问题三:你能够不通过计算直接写出2222)(b ab a b a +-=-?结论:得到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想一想你能仿照上面的过程,得到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可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多项式的乘法来说明.)试一试:1.计算(1)2)2(+x (2)2)2(-x (3))2)(2(-+x x (4)2)52(+a (5)2)52(--a 练一练(1)))()((22y x y x y x ++- (2)1)12)(12)(12)(12(842+++++ 3.计算(1)21.10 (2)2999练一练(1)98102⨯ (2)19952005⨯ 小结(1) 分别说出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2) 在式子bd ad bc ac d c b a +++=++))((中当a 、b 、c 、d 满足什么关系时,由它可得到乘法公式?作业:P80练一练1、2、3、49.4 乘法公式课 题:9.4 乘法公式(第1课时) 课 型:新授型教学目标:(1) 探索并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教学难点:正确的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引导法b a教具准备:三角尺、投影仪 a 教学设想:−→−一. 情景创设 b如右图:你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从而你发现了什么? 二. 探索活动问题一:如何用字母表示上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 生: 将上图看成一个大正方形,则面积为 2)(b a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生:可将上图看成是由两个小长方形和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那么它的面积为2a2babab222b ab a ++.师:两种方法都求出了大正方形的面积,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 生:2)(b a +=222b ab a ++ 这个公式就叫做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问题二: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推导公式2)(b a +=222b ab a ++吗? 生:2)(b a +=))((b a b a ++=22b ba ab a +++=222b ab a ++ 师:很好,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2)(b a -吗?生:222222))(()(b ab a b ba ab a b a b a b a +-=---=--=- 即:2222)(b ab a b a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另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2)(b a +222b ab a ++=2222)(b ab a b a +-=-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问题三:你能仿照上面的过程,完成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吗? 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中的平方差公式的推导. 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问题四:你知道乘法公式中的字母都可以代表什么吗?可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回答.师再评议.三. 例题教学例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或平方差公式计算: ⑴2)2(+x ⑵)2)(2(-+x x ⑶2)(b a - ⑷2998⑸998102⨯ 解:略练一练:80p 1,2,3,4题四. 想一想⑴ 观察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什么特征?⑵在式子))((d c b a ++bd ad bc ac +++=中,当d c b a ,,,满足什么条件时,由它能得到完全平方公式,满足什么条件时能得到平方差公式?五. 小结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试着小结,师再评议.六. 作业布置:1.8382-p 1,2,32.补充:.用乘法公式计算:(1)21001 (2) )3)(3(x x -+ (3)2)3(a - (4)10892⨯ 板书设计乘法公式(一)1.完全平方公式 : 3.例题教学2.平方差公式: 4.小结: 八.教后记:9.4乘法公式(2)课 题:9.4乘法公式(2)教学目标: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感受乘法公式的直观解释.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公式 教学过程设想一.复习提问:叙述乘法公式的内容:2)(b a +=2a +2ab+2b2)(b a -=2a -2ab+2b(a+b )(a-b)=2a -2b学生回答,师板书. 二.情境创设让学生画一个正方形,再在其边上取3条线段c b a ,,,根据此图求是多少? 生:把)(b a +作为整体,得2)(c b a ++[]2)(c b a ++=把)(c a +作为整体,得2)(c b a ++[]2)(b c a ++=把)(c b +作为整体,得2)(c b a ++[]2)(c b a ++=三.学习例2.用乘法公式计算: ⑴2)35(p +⑵2)72(y x - ⑶2)52(--a ⑷)5)(5(b a b a -+直接用公式进行计算和上面公式进行对照和哪一个相似?a b cb第⑶题让学生先比较2)52(--a 与2)52(+a 的异同,并判断它们的值是否相等? 练一练 P.82.1. 学生板演,师小结. 四.学习例⒊计算:⑴)9)(3)(3(2++-x x x ⑵22)32()32(-+x x ⑶)4)(4(++-+y x y x思考:(1)如果先将第一、三项先乘进行比较,哪一种简便?(2)可否先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再先乘,和例题进行比较哪一种简便?练一练 P.82.2 .3 .4 . 学生板演,师小结. 五.思维拓展回到开头,你能计算2)(c b a ++? 学生回答,师板书 六.巩固提高观察下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3⨯5=15 而15=24-15⨯7=35 而35=26-1 …11⨯13=143 而143=212-1…请你将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板书设计:2)(b a +=2a +2ab+2b 2)(c b a ++=2a +2b +2c +2ab+2bc+2ac 2)(b a -=2a -2ab+2b 例题2(a+b)(a-b)=2a -2b 例题39.4 乘法公式(二)一、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探索计算2)(c b a ++的公式,并推导这个公式.2.进一步巩固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并会用乘法公式化简某些代数式. 二、教学重、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乘法公式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请同学们用准备好了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板拼图,拼成如图所示的大正方形.问:通过这样的拼图过程,你能发现什么吗? 探索活动 做一做问题一:你是如何表示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二:你能用2222)(b ab a b a ++=+推导2)(c b a ++吗? 结论:得到公式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小试牛刀计算(1)2)432(c b a ++ (2)2)23(z y x --例题教学 例1. 计算(1)2)35(p + (2)2)72(y x - (3))9)(3)(3(2++-x x x (4)22)32()32(+-x x (5))4)(4(++-+y x y x 练一练(1)22)10()10(+-x x (2)))((2222n mn m n mn m +-++(3)22)33()33(--+aa (4))3)(3()3(2y x y x y x +--+例2. 若,4,922-==+xy y x 求(1)2)(y x + (1)2)(y x -例3. 求代数式)(5)3()2(22n m m n m n m -+--+的值,其中51,101==n m . 小结(3) 说说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4) 把b a +看成""x ,就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c b a ++,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你能计算3)(b a +、4)(b a +吗?作业P82习题9.4第1,4(2)、(4)、(6),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有理数
•相反数
•绝对值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的加减和乘法运算
1.2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3 有理数的比较与大小
•有理数的比较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章代数式
2.1 代数式及其计算
•代数式
•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2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2.3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坐标系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的坐标
3.2 点和图形的位置关系
•点和图形的位置关系
3.3 坐标计算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
•分段计算
第四章相似
4.1 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2 相似的判定
•两角对应相等
•两边成比例
•一角和两边成比例4.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五章图形的变换5.1 平移
•平移的定义
•平移的性质
5.2 旋转
•旋转的定义
•旋转的性质
5.3 翻折
•翻折的定义
•翻折的性质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计算6.2 中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
•中位数的求法
6.3 众数
•众数的概念
•众数的求法
总结
本教材综合了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各个重点内容,涵盖了有理数、代数式、坐标系、相似、图形的变换以及数据的分析等多个部分,内容丰富、易于理解。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章节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数学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