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歌词二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歌词二首》教案本教案针对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歌词二首》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首歌曲的歌词,培养其音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这两首歌曲的歌词,了解歌曲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能够听辨出歌曲的主旋律,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感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歌曲一:《红楼梦》插曲《秦淮河畔》1.歌曲简介:该歌曲是中国电影《红楼梦》中的插曲,歌曲以苏州的秦淮河为背景,表达了黛玉离开贾府后在秦淮河畔吟诗作对的情景。
2.歌曲歌词:见课本第59页。
歌曲二:《离开地球表面》1.歌曲简介:该歌曲是中国知名歌手邓紫棋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以科幻题材为背景,表达了离开地球表面去寻找自我和追求未来的情感。
2.歌曲歌词:见课本第60页。
教学方法1.听力训练法。
通过听歌曲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节奏。
2.表演训练法。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3.讨论交流法。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与同学共同探讨和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环节1.老师出示《红楼梦》和《离开地球表面》的歌曲名,并简单介绍一下两首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老师播放两首歌曲,让学生聆听,并在听完之后,简短介绍一下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歌词理解1.将《秦淮河畔》和《离开地球表面》的歌词分别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阅读歌词,并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跟读歌词,注重发音和语感培养。
第三步:表演训练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的一段歌词进行表演,重点表达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在表演的过程中,老师注重指导学生的发声和节奏,同时加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
第四步:交流讨论1.将学生再次分组,让他们就歌曲的故事情节、歌词中难理解的词汇和短语等进行讨论。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月迹
月迹【教学目标】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课前预习】⒈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
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
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
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
“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⒉《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教学过程】⒈导入新课⑴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学生背诵。
⑵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月亮”?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归、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
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即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⑶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⑷学生介绍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⑸检查字词(略)⒉整体感知课文⑴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冰心诗三首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品味诗歌教学难点: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温故习新导引自学一、看拼音写汉字,或根据加点的字注意惊xiàn〔〕nèn〔〕绿jìn 〔〕透惊讶〔〕鸟巢〔〕抛〔〕下二辨字组词洒〔〕嫩〔〕载〔〕迭〔〕酒〔〕懒〔〕栽〔〕叠〔〕三、文学常识冰心原名〔〕,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
〔〕人,〔〕代著名女作家,〔〕,〔〕,〔〕。
冰心代表作有诗集〔〕、〔〕,散文集〔〕,其作品体裁以歌颂〔〕、〔〕与〔〕为主,交流质疑精讲点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板书课题〕二、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
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场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
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
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与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与自然为主,笔调柔与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三,品读课文:1、学习?母亲?〔1〕集体朗读?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平安……〕,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一、教材《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文章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5篇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5篇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1《理想》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蜕(tuì)变倔(jué)强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窃诅(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贪婪(lán)怨(yuàn)恨鬓(bìn)发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
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
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_。
二、重点分析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
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繁星)教案 苏教版 教案
第二课繁星巴金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X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注意读音及字形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某某”,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某某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七年级教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狼
【编语导读】《专题・狼》教案一.导入新课(由复习蒲松龄的《狼》导入)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狼给我们的印象是贪婪、狡诈的,除此以外,我们还了解有关狼的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对狼这一动物作个小小的研究。
二.交流并讨论1.说起狼,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
《专题・狼》教案
一.导入新课(由复习蒲松龄的《狼》导入)
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狼给我们的印象是贪婪、狡诈的,除此以外,我们还了解有关狼的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对狼这一动物作个小小的研究。
二.交流并讨论
1.说起狼,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
请说说你所熟知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
(同学们互相交流)
2.除了我们中国有许多关于狼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有许多关于狼的形象化说法。
比如英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Thedeathofwolvesisthesafetyofthesheep.(狼死羊安。
)
Thewolfmaylosehisteeth,butneverhisnature.(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
)
3.同学们能否从刚才交流有关狼的故事、成语、谚语中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贪婪、凶残、狡猾......)
4.对于这种动物,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呢?(惧怕、厌恶、憎恨......)
5.然而,我们课本上那篇毕淑敏的散文对狼的态度却与众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对狼表现出怎样的感情?(称赞母狼的智慧)
6.母狼的智慧表现在哪里?(用智慧帮助全家过河。
在万般无奈下,骗过老猎人,以自。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_导入同学们,_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1、流沙河,当代诗人。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
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
“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
七年级语文下册 5.22 新闻两篇教案3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22 新闻两篇教案3 苏教版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
2、体会课文的气势和条理分明的特点。
3、学习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4、感受课文中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四、教与导设计学法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耳闻目睹过新闻消息,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在教材上学习新闻消息还是第一次。
新闻消息,怎么读,如何写?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了解新闻消息的知识。
了解知识后,就要运用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本文时,就要运用所了解的新闻消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把握消息的写作要领。
五、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教学内容如下:背景简介(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一、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荻港di2 获得huo4 锐不可当dang1 当真dang4 溃退kui4 歼灭jian1 阡陌qian1 纤维xian1 要塞sai4 阻塞sai1 堵塞 se4二、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投影或小黑板)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板书: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导语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主体说出课文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剔透”“跻身”“遴选”“轩然大波”等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
(3)学习详略,正面侧面描写人物,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感悟描述人物一生,精心选择,安排材料,突出中心,围绕主体的写作方法。
(2)阅读文本,获得信息,能有点有面地介绍其建筑成就。
(3)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感受评价人物的精神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爱国情及其坚韧不舍从事设计、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感受人物魅力,学习人物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精心安排,选择材料描写人物的方法。
2.难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个中国人的名字被抒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
1985年,他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
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这样一位集无数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却有着一颗深深的爱国之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伟大成就。
2.作者简介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
1917年出生于中国某某,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
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奠定(diàn)颁发(bān)新颖(yǐnɡ)跻身(jī)贝聿铭(yù)抉择(jué)邀请(yāo)聘用(pìn)遴选(lín)勘察(kān)参天(cān)魅力(mèi)晶莹剔透(tī)初生牛犊(dú)轩然大波(xuān)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速读课文并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5篇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5篇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幼时记趣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第一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学生活动:讨论、评价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最棒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课后学习:1、回家将*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是自己不熟练的。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往事依依教学目标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特色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
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x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2、检查字词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
最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半明半昧静寂霎眼星群密布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学生:(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导入新课: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参考意见: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参考意见:“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4.细读课文第三段:(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写作。
2.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介绍动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貌、习性、动作等方面的特点。
2.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来描绘动物的特点。
3. 练习写作,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示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介绍动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貌、习性、动作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示例法:教师通过示例,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来描绘动物的特点。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写作。
2. 观察学习: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的外貌、习性、动作等特点,并做好记录。
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示例,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来描绘动物的特点。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示例,写一篇关于动物特点的短文。
5.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动物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更生动地介绍动物。
3.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情感世界。
七、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情感世界,理解其特点。
2. 教授学生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写作的表现力。
3. 练习写作,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情感世界。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情感世界。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更生动地介绍动物。
【七年级】2021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含作文)教案
【七年级】2021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含作文)教案《社戏》教案审核人:七年级语言准备小组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理解情节叙述的细节处理以及风景描写在表达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2.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3.虚词的表达功能。
重点:1.详细的叙述原则和方法。
2.景物描写。
3.虚词的表达功能。
教学过程:第一次(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1.指导学生根据以下[预习大纲]进行预习。
[预习提纲](1)查阅参考书和相关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一张数据卡)。
(2)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① 第一段有一个关键词。
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题。
你能找到吗?这个词和小说的标题有什么关系?②小说写了几事?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③ 你最喜欢的环境描述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④中你认为最生动的场面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3)正确阅读下列标点符号(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2.挑战。
学生们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最后,老师将总结并整理[预览大纲]中每个人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研究。
3.师生共同评点。
(1)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中心内容和作者思路。
研究评论可以与思考相结合① 在[预览大纲]中。
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抓住要点是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2024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生字词和短语,能正确书写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本学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和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阅读理解题目。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字词和短语的掌握。
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较大,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相关话题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学生利用字典或手机APP等工具自学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后续的讨论和讲解做好准备。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对生字词和课文的理解。
小组内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向全班提问。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着重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生字词的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趣导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链接: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疑引导: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解词义。
标注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为后续的讨论和讲解做准备。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相互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教师释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难点,教师进行解答和澄清,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4. 深入探究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升拓展: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堂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借鉴。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两小儿辩日》观摩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两小儿辩日》观摩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寓意,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两小儿辩论的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文言文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品质。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寓意。
分析两小儿辩论的技巧。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日”字为导入点,让学生谈谈对太阳的印象。
引导学生关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生词,提出疑问。
3.小组讨论两小儿为什么争论太阳的位置?两小儿的辩论技巧有哪些?故事中的寓意是什么?4.课堂表演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表演,展示两小儿的辩论过程。
教师点评表演,引导学生关注辩论技巧。
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6.课堂练习“我日出时,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学生翻译后,教师点评并指导。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两小儿辩日》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表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4.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五、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注重启发式教学。
3.课堂练习针对性强,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一起看看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到达挖苦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根底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
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
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
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简介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
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
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
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
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1.读课文,思考: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
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b.“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可举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来启发学生理解。
)c.“有人说,……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智商”,查词典理解“野蛮”的词义后,再结合本段中的第6、7、8、9句来理解课文中“野蛮人”的含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本教案将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导学- 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习要求。
- 学习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单元二:课文阅读与理解- 学习课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进行课文的深入解读和讨论。
单元三:写作与表达- 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 练习不同类型的写作,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单元四:文学欣赏与鉴赏- 学习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 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评析。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和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朗读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定期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教学资源: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3. 课外阅读资料和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经过一段时间的七班级语文教学任务,作为七班级语文老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苏教版七班级语文教案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乐观的影响。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七班级语文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七班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悟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悟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老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妙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妙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 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舞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化探究。
3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老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老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老师投影出示问题组)“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__”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个别有争议的词语,老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老师投影出示句子)“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__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老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
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舞学生多参加,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__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苏教版七班级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教学重、难点】1、诗的朗读。
2、语言的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3、老师略谈诗的语言美,并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老师最后点评。
6、齐读。
三、精读课文,领悟的写作意图1、老师点拨: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
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沟通,老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四、赏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1、老师点拨: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老师注意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力争当堂背诵。
五、练习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苏教版七班级语文教案3一、回忆往事,激趣导入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童年趣事》,同学们写得妙趣横生,再现了童年的欢乐那我们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没有冒险的经历还留在我们脑海中呢?回忆一下,一分钟后将你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学生回答时可追问父母当时的表现)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情况又会是怎样的?美国作家莫顿8226;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险经历,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一)勇闯词语关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二)速读课文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生速读课文1、看谁抢得快(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我几岁?(8岁)(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一共有六个孩子,有名字的有2个,他们的名字是内德、杰利后者与“我”的关系比较前者更加亲密因为杰利是“我的朋友”)2、我要来帮忙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决心爬崖( )陷入险境( )脱离险境( )脱险有感(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参考答案: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进展其次是“引发悬念,激发爱好”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引起读者关于遭遇内容的__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师:原来这前6段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啊!下面我们再向前走一步,结合715段,完成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述“我”的遭遇,再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文中“险境”的特点2、用“‘我’是一个的小男孩,因为”的句式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参考:1、“我”的遭遇是“我”在悬崖上一个狭小的岩石架上进退两难,陷入困境这个“困难”的特点是:“陡” “高” “险”2、“我”是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小男孩,因为第8段第11段第14段师:这样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8岁的孩子,却陷入这样一个有着“陡”“高”“险”特征的“险境”,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最后成功脱离了险境,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与文中的“我”一起,重温这段经历及此后的感悟吧!五、深化思考,走进中心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1623段,分别根据下列指定句式,小组合作来说说阅读的收获、感悟1、“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成了一个的人2、读完的感受,我受到的启发是参考:1、“我”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自信),成了一个充满成就感(成熟的、有成就)的人结合原文第21段、第22段、第23段2、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谈从心态角度上来说,意味着面对困难,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从方法的角度来说,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如同一步一步的小步骤,才可能完成从意志力角度来说,展现了意志的坚定,乃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因素之一从人生境界来说,感受到一个朴实而又极致的道理:非凡的成就,往往也是由平凡的点滴积累而成的六、品读“父亲”师:我们一步一步走到这里,当我们为主人公的表现而感动不已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人呢?其实,指导“我”走出困境并收获成长的“父亲”形象,也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请大家带着自己对“父亲”形象的思考,仔细品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依照下面的示例,为文中的父亲写一则颁奖词示例:高淑珍颁奖词你用粗糙的手,支起课桌;你用宽阔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写完后展示七、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在“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