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
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
一是语言转换层面。
在这一层面,强调语言转换的等值,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
二是文学再创造的层面。
这一层面指译者将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译者的解读、体会再度传达出来,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
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译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的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会影响对译作的“全面忠实”再现。
特别是,如果译者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审美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有意误译原作,这样,翻译的叛逆和再创造的特征就会更明显。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
译语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等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过程和策略,也影响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
材料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
不同的诗体不仅赋予拜伦的诗以不同的中文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
误译与漏译。
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
“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
他显然不懂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是“一八”之误。
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
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atGP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
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
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
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
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
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
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
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
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
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
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对“新文科”讨论的扩展与深入,跨学科作为其基本特征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回应信息科技时代要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新文科”跨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跨学科并非消解学科,恰恰相反,其真正意义在于突破现代分工过细所导致的学科专业壁垒,依托人类整个知识系统,重建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血脉联系,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推动自身学科理念的更新。
与传统文科时代的跨学科实践不同,“新文科”的跨学科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参与到学科建构之中,具备了某种本体论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之于传统文科,无异于一次跨学科的“系统重启”,对文学学科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跨学科的本体论建构推动文学研究走向新的学科自明。
文学从人类知识总体中分离出来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而发展为一个圈层化的学科体系。
这一体系确立了各级学科疆域,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也容易切断文学与人类知识母体甚至学科内部“圈子”间的联系,使文学沦为一座文科“孤岛”。
因此,突破圈层阈限的跨学科很早便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
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跨学科只是作为一种拓宽视野的手段存在,研究者的学科理念并未因其而有太大改变。
在“新文科”背景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学科合作与交融成为常态。
在这一语境下,跨学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不只是方法论的襄助,更有以他者眼光重新审视自身、探求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和区别的深层反思。
其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刷新了文学研究的问题域。
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带来了全新命题。
比如,“数智时代”的文学应何去何从?如何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海量文本?人工智能创作可否视为新的文类?数字人文方法能否有效应对文学研究的新任务?凡此种种,都已溢出原有的学科经验范围,亟须得到新的回答。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
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
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至6000米级山峰。
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
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
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至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
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
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
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
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
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
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
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
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进行过持续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文艺创作的实践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创作也都认同这一创作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创作。
进入新时代,这一理论话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重视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他从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的高度,指出了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价值。
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
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对典型与时代的关系、典型与创作者以及创作者与阅读生活的关系、典型与文艺作品审美感染力的关系作了更富时代性的揭示,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如今,类型化和同质化的创作引起了相关领域内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警惕,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应重新确立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核心创作方法与评论依据的重要地位,重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环境等经典概念,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家,例如王安忆、陈忠实、阎连科等,一直在探索着人物、典型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不管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现实主义,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典型人物,都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
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
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
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
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
《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
《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
《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
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
锺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锺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锺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
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
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锺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
据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名中老年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比1978年提升了10岁有余。
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
而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
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影响。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将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趋势变化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
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的部分群体,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
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
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如我国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后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乙类传染病,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国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
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
“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
《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
”《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
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
《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
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政权的承认。
“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
尽管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依然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情况。
“十四五”时期,我国用电负荷和用电量预计还将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新型电力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等挑战。
要补齐这些短板,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联网主要包括发展特高压输电通道等;补网主要包括优化完善主干电网布局,加强城市配电网改造升级和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以完善农村和边远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强链主要包括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智能化水平等,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灵活智能,推动源网荷储协调互动。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材料二:材料三: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
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
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
而对于用户来说,电力消费成为和手机话费一样,可以选择性的消费。
我们传统的发电一般都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现在核电也在逐步发展中。
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
而智能电网将改变这一现状。
智能电网会简化新能源发电入电网的过程,通过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各样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容易接入,做到“无缝接入、即插即用”。
在过去,电能的生产是一次性的,生产出来就必须立刻用掉,很难实现大容量储存。
而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将是重头戏。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
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
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
“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
《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
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
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
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
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
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
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
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
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
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
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
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
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
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
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
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
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
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
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
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
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
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
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
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
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
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
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超然客公众号深远意义。
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尚书》详细记载了尧传舜、舜传禹之事。
此后《史记·五帝本纪》更为详尽地描写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至此,持有儒家思想的作品,谈及禅让都将贤能与禅让相联系。
但想全面了解一段史实,就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杜百家之口。
那么儒家之外的观点又是如何呢?道家对于尧舜的看法集中于《庄子》。
《庄子》中有一句:“吾语女,大乱本之,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也有“尧不慈,舜不孝”。
这两句话与我们接受的传统儒家对于尧舜的看法不符。
还有一句:“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点出尧舜后人处境窘迫。
至此禅让制的标准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韩非子·说疑》中有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这使尧舜禅让之事更为扑朔,甚至有弑君之说。
法家的观点在暗示,禅让制究竟是自愿进行的,还是在武力逼迫下才有的?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禅让制的标准不是选贤任能,也非自愿进行,那么它进行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呢?应该参考先秦史书的记载,如《竹书纪年》,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显然尧被舜囚,其子丹朱也被囚禁,这符合庄子所言:“子孙无立锥之地。
”《史记》里也提到丹朱,却载其“顽凶,不用”,说尧是为了“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所以没有传位于丹朱。
舜在尧死后曾让位于丹朱,但“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所以舜在感慨一句“天也”之后就成为首领了。
再说舜的后事,《史记》中说他南巡,死于苍梧,极有可能是被流放至此的。
将以上的线索重新连接起来,大胆地假设:尧舜禹是三个不同部落的首领,几个部落又为一个联盟,而尧又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领袖。
随着尧的部落衰落、舜的崛起,舜凭借强大的武力逼迫各部落同意他为联盟领袖,然后,禹的强大又使历史重演。
当然,这些血腥的过程可能都披上了禅让这个合法的外衣。
这个逻辑或许更为我们能接受,因为它更贴合中国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的规律。
如此,先秦禅让之事就可能是一场政权角逐,其中大有成王败寇之意。
材料二:《五帝本纪》的真实性长期遭到质疑。
如欧阳修认为:司马迁所作本纪,尧、舜、夏、商、周,皆出于黄帝,“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孙纣,何其缪哉”。
梁玉绳指出,按五帝世系,鲧、禹历仕颛顼至舜四朝,实在过于长寿;“尧舜在位,几百五十年”,亦令人难以置信。
以上不同的观点,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司马迁为何如此书写。
由司马迁“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看,他搜集的关于五帝事迹的文献中,除有“不雅驯”的内容外,可能还有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的内容。
比如《五帝本纪》所载尧舜禅让一事、《竹书纪年》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由此记载,可知关于尧舜更替还另有说法:舜取代尧靠的不是和平禅让,而是血腥武力。
但司马迁在写作中,选择了有助于表现美善政治的和平禅让,而对武力取代的说法予以忽视,体现了以雅求美的书写原则。
如果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去要求《五帝本纪》,是无法理解司马迁对《竹书纪年》这类材料的忽视的。
但如果从文化记忆理论去考量,就能理解《五帝本纪》书写的合理性。
事实上,《五帝本纪》承载的乃是自孔子以来人们对“尽善尽美”德政的美好记忆,是建立在关于五帝时代回忆的基础上的文化书写。
正如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所说:“回忆文化则着重于履行一种社会责任。
它的对象是群体,其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我们不可遗忘的?’”在司马迁看来,不可遗忘的是五帝时代的君明臣贤、关注民生、德政文化。
因此,他选择了称颂五帝德政之美的文献。
正如《太史公自序》中所云:“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
”他强调的不是五帝的风教业绩,也不是帝位更迭的细节,而是黄帝开创的法天则地的政治秩序,以及颛顼等四帝遵序形成的可以万世效法的法度规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全面了解禅让的史实真相,不能仅看儒家的一家之言,也应该注重儒家以外百家的观点,例如道家与法家。
B.《庄子》一书不仅指出尧舜时代滋生了祸乱,并言及了尧舜后人的处境,也对尧舜做了道德评价,有些观点和儒家截然相反。
C.作者引用《韩非子》的目的是要证明禅让在真实的历史中可能不像儒家所说的那么美善,禅让一方可能并非出于主动。
D.《竹书纪年》有丹朱“顽凶”的记载,这是舜不准丹朱与其父见面的原因,相关的内容可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找到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虽然引用了道家、法家等方面的资料,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禅让制进行探究,但所得结论仍然只是可能性的结论。
B.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曾查阅过相关的文献,可能他看到过《竹书纪年》这一类的记载,但他舍弃了武力取代的说法。
C.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了法天则地的政治秩序和万事效法的法度规范,这恰恰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D.材料一综合各种材料力求还原禅让的真相,材料二则综合各家对《史记·五帝本纪》的质疑,颠覆了《史记》的信史地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汉献帝无奈地禅位给魏文帝,文帝说: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B.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C.战国时期,燕王哙崇信儒家禅让学说,禅位于国相子之,自己北面称臣。
D.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4.材料一为得出结论,是如何质疑禅让制并加以求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梳理。
5.范仲淹死后,欧阳修在写神道碑铭文时写道:“于是两公(指范仲淹及其政敌吕夷简)欢然相约戮力平贼”。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看后说“无是,吾翁未尝与吕公平(和好)也,请易之”。
但欧阳修不顾范家人的反对,执意把此句话写了进去。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欧阳修此举的合理性。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四姑娘山行记冰和雪,洁白晶莹,闪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状铁青色的岩石尖峰上。
阳光透耀,峡谷深切,沟谷交错绵延,水流汇聚成湍急清澈的沃日河。
沟谷上方,倾斜的山坡上覆盖的白桦林一片金黄,那是秋日交响诗的高音部,是铜管乐队,高亢嘹亮;暗绿的栎树林,和云杉与冷杉组成的针叶林,是弦乐队和木管乐队,低沉雄浑。
从成都出发,驱车将近两百公里,来到四姑娘山镇。
翻过巴郎山,号称“蜀山皇后”的四姑娘山的冰雪山峰就出现在眼前。
下山,入住酒店,躺平休息。
我和四姑娘山三十多年的过从,逐次展开。
恍惚中,弄不清是梦境还是回忆,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山中的情形。
也是十月,第一次到访四姑娘雪山。
骑了一天马从这个镇出发往山上去。
一天行程结束,在蓊郁的冷杉林旁扎营,钻进睡袋时故意把帐篷门敞开,为的是能看见满天星斗。
起风了,林涛澎湃。
半夜被冻醒,原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
起身关帐篷门时,忽见面前立着一个黑影。
是那匹马。
它伸长颈项用鼻子来碰我。
不晓得它是不是故意站在敞开的帐篷门前替我挡风遮雪。
它在这大雪飘飞的深夜,用湿乎乎的鼻子碰我冰凉的手,呼出粗重温热的鼻息。
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
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
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
如此这般以后,我才跨上它的背,穿过大片收割后的青稞地,进入沙棘、红桦和方枝柏构成的密林,向四姑娘山深处进发。
路上休息时,我在手心里摊上一点盐,任它用舌头轻轻舔舐。
路上好多扁刺蔷薇结了红果,我摘来,去籽,去刺毛,把果肉给它品尝。
我还找到了一只硕大的红色浆果,皮厚肉多。
我把柔软的浆果塞进了马嘴里,它错动牙槽咀嚼,摇晃着脑袋,同时掀动厚厚的嘴唇,露出粉红的牙床。
我明白,这是它对果子奇异的味道表示惊诧,眼睛里闪出欣喜的神情。
再上路时,这匹马就更知道我的心意了。
每当穿过秋天的风与霜染成一片艳红的槭树与花楸树丛时,它都会放慢脚步,也许是为了选择更加平整的道路,也许是为了给我多一点观赏的时间。
马的主人对我说:这牲口灵性得很。
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
夕阳西下时,我们抵达了目的地,靠着森林扎营。
晚餐时,我分了半张饼给我的马。
人和马,就这样迅速建立友谊。
我钻进睡袋时,它还站在帐篷前,没有离开。
雪片落在树上和地上时簌簌有声,其间还听到马粗重的鼻息。
都是令人心安的声音。
早上,雪停了,空气清新冷冽。
我的马不在了。
其他的马也不在了。
只有几行被雪掩去大半的足迹显示它们往峡谷更深处去了。
我去寻马,雪深过踝。
半小时后,我看见了,几匹马立在一面湖边,一动不动。
鬃毛上纷披着雪,睫毛上凝结着雪。
它们每呼吸一次,鼻孔中就喷出一团白色的雾气。
我被眼前这美景震住,不由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团团白雾的雕塑。
我们站在峡谷的底部,山势从脚下升起,依次是乔木林带,高山草甸带,然后是峭拔的悬崖,起伏的山脊线,错落耸峙的山峰。
瀑布冻住了,在崖上悬垂,轰然的声音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光芒。
这一切,同时倒映在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雄伟大野的长空,雪峰,冰瀑,连绵群山,还有湖边的几匹马和我,都倒映在湖中。
湖中倒映的世界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浩莽山野阒寂无声。
我沉入其中,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
这个世界动了。
一只鸟飞起,从野樱桃树上摇落了一枝积雪。
我的那匹马动了,它晃动脑袋,摇落了鬃毛上的积雪,缓步向我走来。
我用手拂去它额头上凝结成冰的雪。
太阳升起来了,四野银光闪烁,气温升高,哗然一声,那是高树上的积雪受热坠落。
积雪坠地有声,抖落重负的树枝回弹有声。
满山的高树都在抖落枝上的积雪,满耳都是积雪坠落的声音。
雪落树现,落叶松的针叶便在阳光透耀下,在白色的雪野中,显现出耀眼的金黄!深秋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融雪水在四周流动,打湿了我的鞋子,才和几匹马一起离开了那个小湖……我在床上醒来,室内的供氧机发出的声音,就像那匹记忆中的马咝咝的鼻息。
这么多年里,我来到四姑娘山至少有三十次了吧。
人们问我,频繁前来的原因是什么?我说,这里是我的自然课堂,或者说,是我的自然课堂之一。
不同的时间,来这里的高山之山,从树,从草,从花,从果,看生命律动。
从浩大的地理中的山起水落,感受四季流转。
这一回来,却是为一场诗歌讲座。
四姑娘山管理局的朋友们,在线上听我讲过杜甫,于是突发奇想,要我把写雪山的诗,放到四姑娘山的雪峰下去讲。
杜诗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雪岭界天白”、还有比杜甫晚几年到成都西川节度使府的岑参写过的“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不知道,当我在冰峰雪野下诵起这些诗歌时,“蜀山皇后”是否会对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颂赞,荡起会心的微笑……文本二:阿来的散文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