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1.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2.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
3.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
包括国家(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4.经济联合关系:是指企业等组织进行合并、兼并(归并)改组经济实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5.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各组织之间进行生产协作,业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7.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8.经济法主体: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9.原生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赖特定义务主体的行为即可行使和实现的权利。
10.取得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必须通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通过特定义务主体为特定行为,才能获得的权利。
11.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
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性质,故亦称经济权力。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13.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经济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事件是指不依经济法主体意志为转移,与其主观意志、行为无关的那些可以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43.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预付总资本→c + v
资本的价值构成→c/v
利润率→m/(c + v)
剩余价值率→m′= m/v
44.商业资本: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指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其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
来看,其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其实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7.资本主义地租:指的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年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体
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经 济运行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的一定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经济制度:指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 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其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 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的本质区别。 4.经济体制:指的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实现形式。 5.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是人类 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其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6.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指的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指的是生产资料, 其中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7.生产方式: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9.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际来认识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0.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强调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必须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1.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13.市场配置方式: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市场配置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 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
(一)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
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
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
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自然上扬。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生产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生产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分别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一、生产与交换:(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若生产的是商品,则交换为商品交换,若生产的是非商品,则交换为非商品交换。
(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而交换越发展,市场越扩大,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2.生产与分配:(1)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的产品,即为分配的对象,有了生产才可能有分配。
就分配的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其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其以什么方式参与分配。
(2)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分配决定生产。
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3)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分配不仅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其决定了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
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够进行消费。
(2)消费决定生产。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系是起点也是终点。
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智力体力,这种消费是生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消费是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
(3)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生产产品的同时,消费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智力与体力,即生产的同时在进行消费;劳动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补充了体力,得以继续生产,即消费的同时也在生产。
彭嘉欣国货16。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交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包括:(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包括:1、某种意义上,交换决定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生产的实现要靠交换完成)--市场调节换完成)--市场调节2、生产决定交换。
其作用表现在:(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分配;从分配方式上看,分配也由生产决定。
(以何种方式参与生产,就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资)。
2、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配决定着生产。
资源配置先于生产进行3、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生产四环节关系
【摘要】:社会生产作为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因此,无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或者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都要结合一定的生产力,研究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以前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进行了批判性阐释,认为不管是消费、分配还是交换都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而绝不是一种并列的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生产”是“物质生产”而且是“生产一般”,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包括物质形式和社会形式。
因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都是这个“生产”的要素和内容。
关键词: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非常容易地误以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关系的一些理解(《马恩选集第二卷》)
对⽣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关系的⼀些理解(《马恩选集第⼆卷》)在对⽣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关系阐释⼀些⼩⼩的看法之前,⾸先必须明确的是,对这四者关系的揭⽰并不是马克思学说中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也就是说这四者的关系本⾝并⾮是马克思⾃⼰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对其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所进⾏的理论批判。
于是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问题,并从批判的⾓度去理解⽣产、消费、分配与交换的关系。
以下谈⼀下个⼈的理解:马克思在《导⾔》中其实告诉我们,对于⽣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个层次,指的是产品⽣产的简单层次,我想将其称为物化的层次。
当我们把⽬光只投射在通常所理解的产品⽣产这⼀⽐较狭隘的范围内,对此进⾏考察时,过去的(即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学说⼀般是这样理解这四者的关系:“在⽣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然产品供⼈类需要;分配决定个⼈分取这些产品的⽐例;交换给个⼈带来他想⽤分配给他的⼀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占有的对象。
⽣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满⾜个⼈需要。
因⽽,⽣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问题:即每⼀个环节的核⼼是围绕产品⽽展开的,所有都是指向对产品P的⽣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每⼀个环节中的主体却是被忽视的对象。
在仔细的考察后则发现,原在这种模式下,四个环节的主体难以做到同⼀性,即A所⽣产的产品,并不⼀定是由A在进⾏消费,在分配上也并⾮是为A进⾏分配,交换中也并⾮是由A来进⾏。
所以在这个层次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的纽带是产品P,可以说这四者的关系是被物化了。
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原理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
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原理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系统地阐明了这四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他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这一论述,既肯定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又强调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只有立足国内市场,才能畅通经济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文
二、对庸俗经济学奢谈一切生产的一 般条件的批判
(一)揭露庸俗经济学家奢谈生产的一般 条件的实质是浅薄的同义反复(7—9) 1、马克思着重分析了斯密提出的生产率与 社会发展状态的关系。 2、批判了促进生产的条件的两种流行说法。
二、对庸俗经济学奢谈一切生产的一 般条件的批判
(二)批评所谓生产受自然规律支配,分 配受社会规律支配的谬论。(10) (三)批判庸俗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私有 制和司法、警察制度说成是生产的一般 条件的谬论。(10段倒数第3行—14)
返回
四、最后,交换和流通
(一)生产和交换的关系(1—产决定产品交换 (2—3) (二)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 系概括总结(4)
四、最后,交换和流通
小结: 主要论述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阐明生产决定交换和流通的原理。对生 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作高 度的概括和总结。
三、生产与分配
(二)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生产条件 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4—7) 1、生产条件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本身,而是属 于生产条件本身(4—5) 2、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它决定产品 的分配(6) 3、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它又是 由生产决定的,是生产的产物和结果(7)
返回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物 质生产关系
(一)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批判所谓孤立个人生产的观点: (1—3) 1、资产阶级的孤立个人生产观点的实质,是企图把资 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本性说成是人类的天然本质和永 恒的,把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竞争的资 产者说成是自然所造成的理想人。(2) 2、马克思根据历史发展的过程和人的社会本性,批 判地论证了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 在的。(3)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意义。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课后复习题一导论一、判断题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一、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导论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关系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也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采用哲学思维法,比如科学抽象法,先从预提到抽象的研究过程,总结出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然后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去解释现实经济中的现象。
但也常常采用数学分析法。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学习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正确理解政策和自觉执行政策的客观需要。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除去作为生产要素的交换外,还有作为生产品的
交换。这种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 由生产决定的。这种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因 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分配。在产 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在生产资料 的分配上,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 生产过程中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n 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使用生产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
n 劳动资料:人们将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传导到劳 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 工具。
★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
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任何生产都要消耗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最终总是 要被磨损掉。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从原来物质资料的 意义上讲,它们是被消费了。燃料也是被消费了。 在生产中,还要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从消费 品的消费看,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使消耗的体力和脑力恢复过来,使他们的劳动力再 生产出来。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 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 方式。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n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这是二者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
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
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角度来看,经济是一个
基于价值的系统。
马克思提出的原理是,在资本的控制下,劳动价值被价
值生产者支配,结果就是价值更多的最终被分配到有利于资本家的一群人。
他指出,这种模式会导致工薪阶层和农民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在经济新常态下,马克思的原理仍然适用。
尽管有了技术革新,但是
资本家掌握着重要资源,仍然可以继续控制价值分配。
因此,这种权力结
构维持在基本不变的状态,仍然导致不平等的经济体系。
马克思概念的重
要性在于,它强调了要关注经济结构上的不平等,并利用政府政策来促进
公平、有效的价值生产和分配。
怎样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怎样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过程。
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这四个环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问题解析】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含义应当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每一个概念都有广义狭义之分。
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四个环节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从狭义的角度把握其各自的含义。
生产,是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也可以更简略地表述为: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产品的过程。
)分配,指已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一定形式被社会成员所占有的过程。
(广义的分配包含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两部分,四环节中的分配环节,仅指狭义的分配,即消费资料的分配。
所以,定义中的产品,是指生活消费品。
)交换,指人们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
(广义的交换,包含活动交换和产品交换两部分,此处仅指狭义的交换,即劳动产品的交换。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是在等价基础上的商品交换。
)消费,指人们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对各种生活资料的使用和消耗过程。
(广义的消费,包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部分,生产消费实际上是指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此处的消费,仅指生活消费。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是依次相互联结的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来看,生产是起点,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在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马克思语);把分配得到的产品让渡给其他社会成员,以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就是交换,把交换得到的产品进行使用和消耗,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这就是消费;消费是全过程的终点。
西南财经《政治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
A.物资资料的生产B.人口的生产C.精神产品的生产D.劳动力的生产2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产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上层建筑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不是多选题(共3题,每题15分)1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产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上层建筑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不是多选题(共3题,每题15分)1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3 .根据不同社会经济条件把经济规律分为三大类( )。
A.在每个社会经济形态都起作用的最一般的经济规律B.在某些社会经济条件下共同发挥作用的规律C.社会化大生产规律D.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二、商品1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
A.货币B.使用价值C.价值D.商品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3 .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
浅议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浅议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以前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进行了批判性阐释,认为不管是消费、分配还是交换都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而绝不是一种并列的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生产”是“物质生产”而且是“生产一般”,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包括物质形式和社会形式。
因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都是这个“生产”的要素和内容。
关键词:物质生产;生产一般;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非常容易地误以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3)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每一方都在自己实现时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这种结论的得出似乎很容易,因为:(1)消费生产着生产:产品在消费中才成其为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了生产的对象、动力、目的和生产者的素质。
(2)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然而,当“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大段阐述下变得显而易见时,马克思则表示这只是黑格尔主义者、社会主义美文学家、平庸的经济学家的一贯主张而已。
实际上,马克思并不是要否认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而是反对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没有差别的。
生产与消费除了具有上述的联系之外,还是相互对立的:首先,生产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生产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
而“消费,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其次,“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
”也就是说,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产品并不一定回到生产者手中,因为生产者在社会中并不是为了获得、占有产品而进行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生产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
在生产的过程中,所用的劳动资料(生产原料)就是对其的消费,如何增加原料的利用率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运用怎样的原料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怎样生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原料的消费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以说生产和消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产品的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分配,生产决定分配。
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们以什么养的方式生产,就决定了以什么样的方式分配,我们平时所说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正是生产决定分配的体现。
所以说生产和分配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生产和交换之间,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因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
在生产的过程中,原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要获得原料,交换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同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要有参加生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这种交换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因而包含在生产过程中。
所以说生产和交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
姓名:何洋
学号:3120141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