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摘要:由于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强的毒性,汞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污染物。
本文对目前水体汞污染的来源及现状,汞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以及部分汞污染治理方法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汞污染来源危害治理
1.汞污染1.1 什么是汞?
汞俗称水银,常温下是银白色的液体,是室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有流动性。
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汞易蒸发,汞,汞蒸气,及汞的化合物均有剧毒!汞的用途非常广泛,但汞也严重的污染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认识和防治汞污染是非常必要的。
1.2 水体汞污染的来源
汞的排放来自于自然源和人为源两个部分,自然源包括:火山活动、自然风化、土壤排放和植被释放等,人为源排放指的是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汞排放,包括汞的使用、物质当中含有汞杂质以及废物处理引起的汞排放三大类。
水体中汞的来源,一是由于人们对汞处理应用不当,造成局部或小范围水体汞含量超标;二是由于汞化工工厂对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三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气态和颗粒态的汞,一部分通过降雨等形式进入水体中,另一部分通过固、液、气三态循环或化学反应融入水体。
2.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
水体中的元素汞和无机汞可被微生物转化为甲基汞,水生生物摄入甲基汞,可以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生物放大)。
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通过食物链使人体暴露量增加,毒性效应增强。
因此,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汞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微量的汞在人体内不致引起危害,可经尿、粪和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如数量过多,即可损害人体健康。
汞和汞盐都是危险的有毒物质,严重的汞盐中毒可以破坏人体内脏的机能,常常表现为呕吐现象,牙床肿胀,发生齿龈炎症,心脏机能衰退。
汞毒可分为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三种。
金属汞和无机汞损伤肝脏和肾脏,但一般不在身体内长时间停留而形成积累性中毒。
有机汞不仅毒性高,能伤害大脑,而且比较稳定,在人体内停留的寿命长达70天之久,所以即使剂量很少也可累积致毒。
大多数汞化合物在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就可转化成甲基汞,可引起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生殖发育毒性。
经典例子就是日本水俣病,表现为知觉障碍、运动失调、视力和听力障碍。
4.汞污染的治理与防范
4.1.化学治理
4.1.1 硫化钠处理含汞废水
硫化钠处理含汞废水是报道最多的一种处理方法。
一般偏碱性含汞废水通常采用硫化物沉淀法处理。
将Na2S加入到含汞废水中,同时加入消石灰控制pH在9~10,生成HgS和Hg;反应中生成的硫化亚汞不稳定,易进一步分解成硫化汞和汞。
生成的硫化物溶度积很小,可以使HgS沉淀析出。
4.1.2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汞废水
低浓度的含汞废水可用此法,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
具体作法是采用静态吸附法,即先沉淀后吸附。
首先采用硫化钠使汞离子以硫化汞沉淀析出,同时除去废水中的泥砂等悬浮物,用氢氧化钙调节pH值,以硫酸亚
铁作凝聚剂,然后采用活性炭吸附泄漏的金属汞和汞的化合物,处理后
的净化液含有残余汞可达到排放标准。
4.1.3金属还原法
偏酸性的含汞废水可以用金属还原法,还原剂可以用铁,锌或者铜,让
废水通过其粉粒填充层,废水中的汞离子被还原析出,而铁,锌,铜离子
则进入废水.
4.1.4 硼酸钠还原法
在含汞废水中加入浓度为12%的非金属还原剂硼酸钠,再投入碱混合,
控制pH 9~11,生成直径约10μm的汞粒,用水力旋流器分离回收。
残留
在溢流中的汞,经水气分离后用孔径5μm的滤器截留。
排气中的汞蒸
气用稀硝酸洗涤,返回原废水池再次回收处理。
此法在美国已用于工业
生产,其排放废水中残汞量低于0.01mg/L。
4.1.5凝聚沉淀法处理含汞废水
低浓度的含汞废水可用这种方法处理。
凝聚剂可采用石灰或者硫酸铝。
将石灰投入到含汞废水中生成Ca(OH)2,而Ca(OH)2对汞有凝聚吸附作用。
当有三价铁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效果更好。
经凝聚沉淀后,出水水
质含汞量可以降到0.05mg/L以下.
4.2.常规治理
4.2.1考虑到各汞污染源的差异性,有必要建立各涉汞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削减工业用汞量, 减轻汞工业污染政府应运用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含汞产品的销售和使用, 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等加强无汞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
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严格限制含汞三废的排放。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涉汞企业回收含汞废弃物循环生产, 最大程度地减轻工业污染。
4.2.2 加强燃煤汞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煤燃烧是大气汞污
染最主要的来源, 而汞一旦进入大气将难以治理, 因而最有效的防治
措施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的燃烧。
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
源结构模式很难改变, 因此在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
治理燃煤汞污染的最得力措施是加强燃烧前和燃烧后的脱汞力度。
我
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所以政府应支持、鼓励企业和科
研院所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 为治理燃煤导致的汞污染提供技术支
持。
4.2.3加强进行垃圾分类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如果生活垃圾能分类收
集、分别处理, 则应该对其中的含汞电池、荧光灯管、体温计等采取
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收集处理措施。
建议我国大中城市应尽快投资
建设如废旧灯管等含汞量高的垃圾处理中心, 才能有效地防治汞污染, 保护生存环境。
4.2.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
与许多棘手的环
境问题一样, 汞污染的防治有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此外,宣传应该要简单易懂,突出重点,使老百姓能够分认识到汞的
危害性,加强汞污染危害的宣传教育和减少汞污染知识的普及.使人
们认识到解决汞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5.结束语
在现阶段,我国对许多排汞行业还缺乏权威性的统计数据。
一些
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但又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小冶炼作坊还在违法经营;
同时,对于汞排放计算过程中的许多关键数据,国内还缺乏系统的测
试结果,只能暂时引用国外的测量和统计值,这均给汞排放统计增加
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汞排放量的计算结果有可能同实际的排放有
较大差异。
因此,应尽快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工作,建立
详细准确的汞排放清单,这对于制定相关的汞污染控制政策、选择适
用的汞污染控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程度的不断关注.汞污染已经是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从源头上杜绝汞。
怎样合理利用汞、处理汞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人类今后的发展。
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于汞污染的重视程度.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走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生活在一片没有污染的蓝天下。
参考文献:
(1)戴前进,冯新斌,仇广乐等,环境化学,2004,23(7):460-464 [4] 范燕燕, 蒋治良1 汞的环境生化分析进展[J ] 1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9 , 15 (2) : 76~831
[5]冯新斌, 仇广乐, 付学吾, 等1 环境汞污染[J ] 1 化学展,2009 , 21 (2) : 436~4571
[6] 张义生, 吴俊民1 甲基汞污染对人类生态的危害[J ] 1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88 , 5 (2) : 43~451
[8]欧阳柬,刘德绍,青长乐l山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汞污染问题的初步调查.四川环境,1998,17(3):59—62.
[9]魏娜.汞污染、中毒与预I坊[JI.地质勘探安全,1997,(4):46-47.
[10]王宏,徐智.汞在环境中的污染和迁移转化[J].内蒙古环境保
护,2000,12,(1):46-47.
[11] .工维岗,亚库甫江·吐尔逊.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和毒理作用[J].生态环保,2004(2):39-40
[20] 杨海,李平,仇广乐,等. 世界汞矿地区汞污染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9,37(1):80-85.
[14] 党民团, 刘娟1 中国汞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 ] 1 应用化工, 2007 , 34 (7) : 394~3761
[ 15 ] 覃东立, 姜秋俚, 付友生1 全球汞污染回顾与分析[J ] 1 环境保护科学, 2009 , 35 (4) : 75~781
[18] 连高鹏,宁平,曾向东.汞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初探[J].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增刊1):39-41.
7.Balcom P H,Hammerschmidt C R,Fitzgerald W F,et
al.Mar,Chem.,2008,109:1-17
2.Tsiros X,Ambrose R B.Chemosphere,1999,39(3):477-492
3.Kim D,Wang Q,Sorial G A,et al.Sci.Total
Environ.,2004,327:1-15
12.Bloom N S,Moretto L M,Scopece P,et
al.Mar.Chem.,2004,91:85-91
12.Sharma C M,Borgstrom R,Huitfeldt J S,et al.Sci.Total Environ.,2008,399:30-40
[16]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Chemicals.Global mercury assessment[R].Geneva,Switzerland:UNEP Chemicals,2002.
[17] MUKHERJEE A B,ZEVENHOVEN R,BROFERSEN J,et al. Mercury in waste in the European Union: sources,disposal methods and risks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04,42:155-182.
[19] KUIKEN T. Mercury air/surface exchange over terrestrial background surfaces of the eastern US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D]. Cookeville: Tennesse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