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学教法·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的情境化教学实践
李吉林的情境化教学实践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李吉林老师在情境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策略。
情境化教学是一种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具体、真实和有意义的研究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实践经验1. 创造真实情境:李吉林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创造真实情境,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研究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2. 激发学生兴趣:李吉林老师善于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研究任务,通过游戏、小组合作和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研究的主动参与度。
3. 引导学生思考:李吉林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开展探究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个性化指导:李吉林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和研究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研究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最佳研究效果。
实施策略1. 设计情境化研究任务: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与真实情境相关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2. 提供丰富研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包括案例分析、模拟情景、多媒体资料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引导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提供及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研究成果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建立积极的研究氛围和动力。
结论李吉林老师在情境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研究效果和兴趣。
通过创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情境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李吉林与情境教学
李吉林与情境教学语文情境教学摘要: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为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
本文章以李吉林的教学案例为基础,逐一分析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
关键词:李吉林;情景教学;特点一、生平事迹(不少于2000字。
此略)二、教育成就1978 年,李吉林从外语教学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等有效因素,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并逐渐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
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渐趋成熟,形成四个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
(一)“形真”: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语文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大多数具有鲜明形象,如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优美动人的荷塘月色、枝繁叶茂的鸟的天堂、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英勇的琅琊山五壮士、静夜思乡的李白、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狡猾的狐狸、聪明能干的蟋蟀、体形庞大的鲸等等。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景物、人物、事物几乎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陌生的对象无疑会给教学增加不少难度。
李吉林利用音乐渲染、图画等方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奇妙、鲜活的教学氛围。
李吉林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给学生戴上狐狸头饰表示“狐狸”,戴上乌鸦头饰的表示“乌鸦”,在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们眼中,他们就是真的“狐狸”和“乌鸦”。
然后,她让他们表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
如此一来,《狐狸和乌鸦》的课文内容就从纸上进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效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老师教授课文也因还原了故事情节而容易多了。
李吉林情境教育四元素内涵的解读等4则
李吉林情境教育四元素内涵的解读等4则作者: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9年第09期李吉林从1978年的“情境教学”起步,历经30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
在数月前召开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发表的论文(见《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6期)对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育四元素,即“讲究真,追求美,注重情,突出思”进行了解读。
我们的教育应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
所谓“真实的世界”并不全都是现实的,而是也包括对现实的超越;除现实之外,还有期盼、有童话、有梦想。
在课堂的真实情境中,既应当包括“美”的成分,也可以包括“丑”的成分。
对于“丑”的揭露、批判与拒斥。
也是对于“美”的追求的一条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一条更重要的途径。
情境教育注重“情”,应当理解为不仅注重“师生之情”,而且也注重“生生之情”。
要培育和发展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情意。
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清理当下、怀疑既有、反思现状,即不光要有“正思”,而且还要有“反思”。
帕金斯元课程理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慧臣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7期上撰文,介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帕金斯的元课程理论。
帕金斯认为的课程有课程和元课程两种层次:“课程由知识的内容和概念组成,而元课程是由学习的思雏技能和策略组成。
”他提出应提供侧重于思维发展的元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思雏工具系统。
元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理解学科的高阶知识。
元课程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模式,明白它在学科中的特点、地位和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
2、有效使用思维语言。
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术语和概念,让思维和学习有了重要的区分,能够帮助进行高效思维。
3、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性。
情境教学法
(七)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 } 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情境、启发讲授、走出情境四部分。
要求教师通过创造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推理情境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和记忆,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陶冶。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挖掘学生大脑两半球的潜力,减轻大脑的疲劳,因而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节教学手段一、教学手段概述(一)教学手段及其发展。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学手段认识周围世界的。
教学手段在学生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教学手段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或事物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可以满足和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得某些教材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如果不使用教学手段,这些教材是不能掌握或不易掌握的;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教材的速度;可以增强学生课上的独立作业量等。
第二节教学手段一、教学手段概述(一)教学手段及其发展。
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学手段认识周围世界的。
教学手段在学生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教学手段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或事物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可以满足和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得某些教材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如果不使用教学手段,这些教材是不能掌握或不易掌握的;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教材的速度;可以增强学生课上的独立作业量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对象21 1。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
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
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完整版)教法—情境教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作用:1.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①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②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③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④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⑤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李吉林: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
(2)利用艺术设计情境
情境学习的课堂呈现美感,显出特有的魅力。对于儿童来说, 其要素就是三个字,即“美、智、趣”。
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具有唤情的作用,可以唤起和满足 人的情感。情境学习利用艺术的美,让课堂在美的魅力诱导下,儿 童快快乐乐地学习着。一个个案例获得成功,鼓舞着我们加速研究 的深入,从理论建构上进一步提出情境学习以“美为境界”,后又 提出“以美育美”的策略。
第六、情境课程四大领域的开发 形成儿童学习知识多元结构的开放系统
情境课程的四大领域: ★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 ★综合领域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 ★衔接领域的过渡性情境课程 ★源泉领域的野外情境课程
情境课程这四大领域决定了情境学习的内容,既有横 向的拓展,又有纵向的衔接,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推进的网络式的结构,保证了儿童学习知识形成多元 的开放系统,与学习科学研究的阐述相一致。
创设情境的途径:
1、“以图画再现情境” 2、“以音乐渲染情境” 3、“以表演体会情境” 4、“以语言描绘情境” 5、“以生活展现情境” 6、“以实物演示情境”
第三、课堂热烈情绪的现场,发现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秘密
----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 在教学现场深深地感受到,儿童的学习已经发生很大的变 化,不再是单调的认知活动,而是情感伴随其中,认知活动转 变成一种体验,在众多的教学现场我亲身感受到美能激发儿童 的情感,儿童普遍生成热烈的情绪。那种遏制不住的情绪,而 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
近年来,学习科学指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 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在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时,这两 者结合作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
第四、概括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体现儿童情境学习的普适性
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李吉林老师自1979年就开始了情境教学实验。
她从英语情景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的“意境说”,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1]四个阶段,进行了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探索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情境教学。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最初从语言片段训练着手,逐步扩展至作文教学,并延伸到阅读教学之中。
她认为阅读教材中每篇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中心思想或说明的道理等都是由具体的字词句篇构成,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2]而情境教学正是从这个具体的整体出发,把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始终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两者所决定。
她提倡以生动的手段来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途径有六种:一是生动展现情境;二是实物演示情境;三是图画再现情境;四是音乐渲染情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六是语言描绘情境。
通过以上六种途径的选择运用,她又把阅读情境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和精读。
首先是初读。
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
初读,是儿童第一次对教材进行感知体验。
在最初的导入环节,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利用语言描述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描绘画面、揭示实物等方式,充分激起儿童的好奇心理,使之燃起主动阅读课文的欲望。
不同类型的课文,可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写景、抒情的课文可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美感体验,主动地去了解所描写的景物;状物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获得所摹状事物的具体表象;写人的课文,通过介绍人物背景及其所处环境,或激起儿童的亲身体验,使其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产生亲近感,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全身心的阅读;说明文,则通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把其带入探究的情境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从整体轮廓着手,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试析李吉林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措施
试析李吉林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措施作者:谷瑞丽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5年第05期李吉林,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中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和带头人。
她从1978年开始探索情境教学,1988年出版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
在20世纪末,她又提出“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理论对小学的各学科教学具有普适性,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最擅长形象思维认知。
即儿童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直观地感知认识这个世界的。
从学理上讲,情由境生,情动而辞发,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最初都是由相应的“境”激发的。
李吉林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情境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五要素”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的教学原则。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感受性,都需要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渗透教育性,学科能力的实践也必须贯穿其中,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所以,科学巧妙地设置相应的情境,就成为学生获得各项发展的平台和关键。
分析李吉林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她最擅长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用语言创设情境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尤为重要。
总结李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的语言类型,主要有:描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比较性语言、引导性语言等等。
在二年级的班里上公开课《小白花》,李老师用描述性语言和抒情性语言,把孩子们带到课文中描写的天安门广场,带到首都人民纪念周总理的那个情境中去,来加深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李老师自己更是难掩哽咽。
李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容易动情的人。
很难想象,一位情感冷漠、单调的老师,能培养出一大批情感丰富敏锐的学生吗?相比其他的课程,语文课的人文情感更加强烈、鲜明。
研究论文:浅析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86889 学科教育论文浅析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小学语文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统一。
因此,小学语文包含促成儿童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近年来,李吉林就小学语文教学(一至五年级)全过程展开探索变革,她从外语教学中使用情境进行言语训练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先前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汲取传统教学重视读写及近代直观教学的有利要素,发现了客观事物与儿童情感、语言及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总结出“情境教学”体系。
李吉林把情境教学看作艺术的土壤,不间断地做“美”的耕耘,开辟了一条有效的“环境育人”途径。
她把学生引导到她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内心体验,在美的世界里游目骋怀,领略美的风光,使其性情得以陶冶,学习愿望得以满足,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运用“李氏情境教学”体系呢?一、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上课时运用的情境并不是生活真实情景的再现,就像戏剧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一样,演员做手握方向盘的动作,表示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撑一把雨伞,意味着雨天在马路上行走……虽然演员的动作很简单,但是,台下的观众一看就感觉是真的。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类似的情景模拟真实的情景,神韵相似,这样就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进境使于亲。
”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情境,才能进入境,进入情,情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国歌,让一个学生在国歌声中做升国旗的动作,顿时间全班学生都安静下来,并且不由自主地抬头向上看,仿佛看着国旗缓缓上升一般。
从学生专注的眼神中我能看出,此时,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升国旗”这个场景中。
随即,我就问学生:“升国旗时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都踊跃发言。
探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探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核心。
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情是内在的,由内而外,境是外在的,由外而内,二者结合构成情境。
情境教育有四个要素:真、美、情、思。
真是真实,美是审美的意境,情是情感,思是不要死背,要思索。
这四个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
知识的学习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的活动为途径,以周围的世界为源泉。
情境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思考,要素之间紧密关联,认知和情感的融合为情境教育找到了途径和手段。
人首先要有情感的激发,然后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尤其是儿童。
告诉儿童抽象的道理并不能激发起他学习的兴趣,你要创设一种情境,唤起一种情感,引导儿童进入。
激起了儿童学习的兴趣,便能使他深入学习并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关联。
儿童有无数的想象,创造的种子就埋在其中。
“思”更主要的是唤起儿童的形象思维。
思是情境教育的核心,情则是一个纽带,把四大要素关联起来。
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可以用两句话概况:儿童的学习是快乐的,快乐的学习是高效的。
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育”的研究随着教育实践逐步深入,由最初情景的“景”到现在情境的“境”,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挖掘和开拓的过程。
因为当你把“情”作为一种境界去追求的时候它所涉及到的范畴远远不是一个图像能够达到的。
同时,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所有的学科,都源于生活,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产生的,都跟生活有天然的联系,跟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实践引领她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层次不断提升。
她从语文学科开始,把情境教育逐渐拓展到其他的学科,并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为落点,发展到各科协调,有衔接课程,有学科的扩张的综合性主题大单元教学。
她在拓展情境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注意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普遍性,一个是特殊性。
情境教育从单科到各个学科,从部分走向了整体。
教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而善良中最核心的东西是爱心。
教师的爱是超出血缘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爱,要爱得广阔,爱得包容,爱得童心。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有感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有感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有感最近,学习了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我收获颇大。
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
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单科的成功经验抽象概括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带有共性的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
“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情绪及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文本的感召下动情入境,从而去感悟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
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精。
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
可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宽广的胸怀和一种大智慧。
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热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李老师从事情境教育探索,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她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想到会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但是她创立了;开始并不是一心要做一个什么家,但是最后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
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校园,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
她坚持每天阅读、背诵中外名家的诗篇、著作,摘抄就做了厚厚的几大本。
为了搞教育科研,她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边学习边思考,做了不少卡片。
(完整版)教法—情境教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代表人物:李吉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作用:1.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①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②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③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④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⑤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观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观:1、应该说,我的小学语文情境教育的探索,它的起步是从“不满”开始的。
2、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的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儿童学习语文,固然大多是在课堂上,但他们不能远离生活学语文。
除了课堂应从校内扩大至校外,即便在教室里,生活的春风也应该吹拂进来,让语文带着生活的盎然春意。
4、语文教学的美育意义不仅仅能从“教美的语文”中获得,它还应该在“美美地教语文”过程中获得。
5、教育应该利用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的、乐于参与的活动。
在小学阅读中我把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6、情境教育始终把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统一起来。
我提出的“着眼发展,着力基础”正是情境教育这一思想最明确的体现。
7、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一条、也是首要一条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8、在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中,我发现富有美感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
因为美的魅力,他们的注意被吸引过来,他们的思维想象都会情不自禁投入其中。
9、指导儿童观察大自然,我概括出“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观察”、“拓宽想象空间”三个要素。
10、儿童情感的生成和发展,其心理历程概括为: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11、12、在语言训练中,我概括出三个要点:从模仿开始;注意创造性;培养独立性。
李吉林语录:1、美是教育的磁石,美使小学语文变得精彩,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上变得精彩。
2、一个语文教师,倘若一旦陷入应试的泥潭而无能为力时,他(她)就仿佛戴上枷锁,那么充满灵性的祖国语言文字在他(她)的教学里异化为莫名的怪物。
教和学同时成了苦役,疲惫、烦躁、厌恶不仅是孩子,同时也是教师的身心状态。
【DOC】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1.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要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
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
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
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
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资料)
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第一部分情境教学的类型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
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
(一)实体情境实体情境即以物体原型为主的情境。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所见的山川田野,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也是实体情境。
实体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
凭借实体情境,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二)模拟情境模拟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
以实体创设情境具体而真实,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局限性,客观上不可能具备那么多的实体;主观上亦不需要事事物物以实体出现。
模拟情境,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
如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属模拟情境。
因为是模拟,就和实体相似。
儿童进入模拟情境就可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情境丰富而逼真。
同时,由于模拟情境,只需相似而已,在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
画一个萝卜点上三笔作眼睛、嘴巴,就表示是“萝卜娃娃”;很有节奏地哼唱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让学生通过歌曲的节奏、旋律的感受,可想象游击队员英勇善战,出没在深山阔水之间,有力地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从而理解游击队员是“神枪手”、“飞行军”等诗句和意境。
由学生担当角色,进行表演,也属模拟情境。
利用孩子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作为背景,那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连同儿童的情感,在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
应该说,无论是担任角色,还是在座位上作观众的,几乎都一同借助模拟情境去体验、感受。
由于模拟情境,只求相似,所以它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
(三)语表情境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李吉林,女,著名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1938年5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
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情境教育的原则: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的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一)以“情”为纽带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
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
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情合作。
(二)以“思”为核心1、倾注期待,使儿童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
2、启迪想象,激活右脑,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悟性3、结合实践,在有情有趣的学科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1、活动融入课程,以求保证。
2、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
3、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扎实。
(四)以“美”为境界1、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3、运用“美”的语言。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1、渐次认识大自然。
2、潜心启迪智慧。
3、与道德、审美教育结合。
(后面有展开叙述的)情境教学、四特点 (一)形真 所谓情真,即主要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就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重彩,看来同样是真切、栩栩如生的。
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神似”显示“形真”。
“形真”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 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教学教法·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根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情境教学成为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儿童因爱美而要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使儿童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
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
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
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
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到强化。
这样,教学就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向教师暗示:“我知道”、“我会”、“老师,请让我讲吧”,这时学习已成为儿童的“自我需要”。
在这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探究的乐趣,也绝不仅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而是属于全体学生。
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快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达到了一个比预期教学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
而当教师让他们下课时,他们又涌到教师的跟前,甚至自觉排好队,把上课没来得及提的问题、心里想说而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感受,倾诉给教师。
在教师听完了他们的表述微笑点头时,满足的平衡感会使他们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此情境中的教师,自己的情感也禁不住升腾了,一种工作的乐趣驱动着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努力地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稳定、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延续到日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
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变单一的“听分析”为多侧面的感受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教材。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可以说是充满童趣的,入选的课文生动形象、情文并茂,选材范围涉猎天文地理、宇宙空间、历史史实、当代英雄、童年趣事等等,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各式文体,向儿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因此,小学课文教材是孩子普遍爱读的。
他们每每拿到新书便会迫不及待地一篇接一篇地想一口气读完。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的美感帮助我们打开了思路: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丰富形象的感染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境向儿童展示的是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是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
在进入情境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们渐渐地感受到作品赋予的美,一种轻柔的美、壮丽的美,或是一种崇高的美……真切情感的体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儿童的注意,而且促使儿童因美感而产生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或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
学习描绘祖国山河的课文,可通过假想旅行进入情境,祖国南方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北方的《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都可以使儿童徜徉其间,感受祖国山山水水的秀丽和壮美,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英雄人物的课文,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绘,结合恰当的音乐或图画,创设想象情境,越过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让课文中描写的黄继光、邱少云、王若飞、刘胡兰等英雄的光辉形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甚至可以听到英雄震撼天地的呼唤。
从孩子们屏住呼吸的倾听,闪着异样光亮的眼睛,以及那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中,都可以知道孩子们深深地为英雄的壮举而激动不已。
真切的体验,激起了孩子们悲壮崇敬的情感。
学习科普类的常识性课文,让儿童进入创造发明的模拟情境中,扮演他们喜闻乐见的“科学家”、“小博士”、“潜水员”等向往已久的角色,进行模拟操作,体验创造成功的愉悦,产生热爱科学、探求未知的情感。
潜在智慧的启迪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资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使儿童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迅速地沟通、复合、运转。
一方面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联想、想象活动随之展开。
情境的模拟性使情境呈现的形象粗略而神似,给儿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教材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上于形与情的作用,儿童的拍象思维由难变易,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具体的形象感染,有情感的体验,而且也有由表及里的对课文内在思想即蕴含理念的理解。
就拿二年级学生学习《萤火虫》来说,当他们感受到萤火虫“提着一盏小灯”“在夏夜的草地上”“小心地照看着花草世界”的生动画面时,教师抓住“小心”、“照看”这两个内涵丰富的词让儿童展开讨论。
孩子们是那样真切地回答:“因为萤火虫怕吵醒了花草”、“萤火虫怕自己的灯火烧着了花草”、“萤火虫知道晚上花儿睡得好,白天花儿才开得更美”、“萤火虫害怕坏家伙来伤害花草”……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是用自己的“心”在学习,用他们的“情”在读书。
这样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大大超越了那种注解式的字面的讲解。
“小心”就不是一般的“细心”、“不粗心”,“照管”也就不单是“照看”、“看着”,而是包含着“细致的关心与照顾”。
这样,词义、词的形象、词的感情色彩及细微的差别,孩子们都一一领悟了。
教材语言的掌握,又帮助儿童更深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最后让孩子们设想“自己就是萤火虫”,他们带着真切的情感做了生动的概括:虽然“燃烧自己”,“只要能照着花草世界”,“我就安心了”、“我就高兴了”、“我就心满意足了”,甚至有的孩子最后跳出一句“我就没有遗憾了”。
学生就是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地思考,了解了课文内涵的哲理。
现在不难看出通过优化情境,学生在审美的乐趣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学习动机在其间不断强化,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促使儿童掌握教材语言。
这样,由上述诸因子构成了相互作用的连续体,并不断地向前推进,其中的诸因子得到了深化,整体情境也随之而丰富。
儿童的道德教育、思考教育、审美教育就是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学习工具的掌握,也包容了智慧、思想、道德、审美的收获,全面地完成认知、教育、发展三方面的任务。
3.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自然地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变复现式的记忆为灵活运用知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从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题海式”的作业,都是通过复现式的记忆去学习语言的,因而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
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在完成一个特定任务时,只允许一个半球占优势”,所以长此以往,将导致右脑的弱化。
而右脑的受抑制,最终将阻碍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的发展。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
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
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
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
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
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
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必然激活右脑,而使左脑处于暂时的“休息期”,这对调整儿童心理,并对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
在这特定的与教材相关情境中,可以有效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
从教育的远大目标即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情境教学对儿童右脑的发展已显示了它的价值。
训练感觉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
“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
儿童的感官,通过训练可以日益敏锐起来;不着意训练,则会变得迟钝。
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障碍。
因此,我们应该抓紧儿童感官可塑性极大的时期,加以培养。
这个任务,不只是交给音、体、美学科,作为语文教学,同样应该,也是可以承担的。
情境教学的生动手段,都是可以作用于儿童感官的,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感官就在这里不断地日益敏锐。
在情境中,教师的语言描述,从教学目的来说,是在引导儿童感知、体验情境的主体,或是细节;而从训练感觉的角度来说,则是在指导儿童“看”,指导儿童“听”,指导儿童“操作”。
儿童的视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变得敏锐、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