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中国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分析
中国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分析一.前言1.1国际贸易标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
在第四次标准修改的版本中,钢铁是第67类商品。
1.2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概述钢铁产业是基础性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低位是举足轻重的,尤其对我国而言,钢铁工业是重要的战略性行业。
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钢产量增速每年达到20%左右。
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了2亿吨,粗钢产量突破5000万吨用了37年的时间,突破一亿吨用了10年时间。
中国钢铁工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大国。
11.3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知识广义的产业内贸易是国家之间进口和出口基本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产品。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简历后的内部贸易的研究。
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一般都是简历在规模经济的假设之上。
2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是指相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这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
这里着重采取的是GL指数。
计算公式:T=1-|X-M|/(X+M)注: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差值取绝对值。
T的取值范围为[0,1],T=0时,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T=1时,表1陈浩然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2007年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7(10)2尹翔硕2009年《国际贸易教程》P91~92 复旦大学出版社示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T的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1.4文献综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我国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之上。
产业内贸易——精选推荐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
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 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速,出口额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为2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额构成比重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9%上升到1999年的53.64%,这正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一、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
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
产业内贸易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一、早期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称同产业贸易定义为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
1960年,维多恩(P. J. Verdoorn)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
1966年,巴拉萨(B. 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
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他们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所谓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或相同产品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
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
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的商品其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同样出现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4.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2、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3、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4、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4.1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4.1.1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1)含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2)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可以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分子部分表示“贸易余额”的绝对值。
IIT等于0,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如果某一行业的出口与进口相等,则IIT等于1。
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介于0 到1之间。
4.1.2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当今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
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
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型。
那么,为什么国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要素密集型相似的产品,和要素丰裕度相似的国家之间呢?4.1.3 产业领先地位的转移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但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显然,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4.1.4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完全竞争,但现实的国际贸易却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许多垄断行为。
这显然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背景介绍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实践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此情形下,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实践,由此便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4.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上)简单而言,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第五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定义: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 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 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 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
1. 2.
3. 4.
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 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 低 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 济 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 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 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 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 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 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 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 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 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 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5.1.4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1. 2.
3. 4.
5.2 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
5.2.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 效果的评价。 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 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 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 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 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 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 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 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一
、
产 业 内贸易的测度
国内外学者为研究 产业 内贸易提 出了很多对其进行测 度的指数 , 中最为有效 的指数是 G— 其 L指数 ⑤, 另外 为了充分展 现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 内贸易 的特征 , 深入 分析其 原 因, 文还选用 了能从边 际的角度 测 本 度 产业 内贸易状 况的 B指数作为测度依据 。
全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6348亿美元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比前一年增长2316本文选取2001年以后的数据对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和程度呈现出明显特性即产业内贸易程度高水平低产业内行业间联系密切但差异鲜明业内传统的优势行业和传统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地区的产业内贸易下降趋势明显等等可见实现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整体提升将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薯
翌
鉴
隶天 叙 学孥
中国 高 技术 产 品产 业 内 贸易指 数 分析
张乃丽 李红燕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 中国产业 内贸易整体 水平逐 渐提 高 , 中标 志 着外 贸增 长方式 转 变 其
的高技术产品 的进 出口总额近几年 更是 不断上升 , 这表明 , 中国各 高技 术产业领域 在 国际分工 中的地 位 已 发生 变化 , 而且产业 内贸易程度 高、 业 间联 系密切 等特征 日益 凸现 , 这其 中隐存 的 问题 也 同样 引人 关 行 但 注, 如产业 内贸易水平较低 、 传统优 势丧 失等。通过对入 世后 中国高技 术 产品产 业 内贸易指 数 的测算 , 从 整体 、 行业 、 区域三个方 面揭 示了现 阶段 中 国高技 术产品产业 内贸易存在 的问题 , 跨 跨 并提 出相应 建议 。 关键词 :高技术产 业; 业 内贸易 ; L指数 ; 产 G— B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现在假设H国政府对来自F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以限制F国厂商是产品在H国市场的销售,于是H国厂 商的生产最佳。由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H国厂商的 边际成本因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下降后, H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的反应曲线与图所示的情况一 样向右移动。结果自然也与出口补贴的情形一样,即 H国厂商对第三国的出口增加,所获得的利润也增加, 而F国厂商则出口下降,利润减少。如果关税导致的 本国厂商利润增加部分与关税收入之和能完全抵消关 税保护的成本,那么保护国的福利就会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 可以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 为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 品(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 内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 响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 因此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影响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如图所示,政府提供出口补贴后,H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将向右移,新的反映曲线与F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H国 厂商的产出与销售量扩大到qH1,而F国厂商的产 出与销售量减少到qF1。补贴后,H国厂商的利 润比之前增加了,但F国厂商的利润则下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H国厂商利润的增加是以 F国厂商利润的损失为代价的,所以这也属于一 种“利润转移”或“抽取租金”的行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这个国家只生产一种组合,即 V1。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是从S到T的各种组合, 这样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 他们的偏好和V1的接近程度。图中SCTP部分 就是所有消费者剩余,CP表示偏好V1的消费 者剩余,GH表示偏好为V2的消费者剩余。偏 好在V1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 在S和T点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为零。
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2
Ⅱ
80 E E’
70
B M
20
10 PB=l
2、答案提示:
当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产量增长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比率。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如图所示,沿MN曲线由N移向M,曲线斜率越来越小,表明随着X产品产量的增加,X产品的机会成本减少。
为突出规模报酬递增对贸易的意义,假定A、B两国的要素禀赋、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完全相同。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重合,均在E点生产和消费,且两国商品价格同等于Pd,按照传统贸易理论,两国不存在互利贸易的基础。开放条件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A国在增加X产品产量的同时,其生产成本趋于降低,生产点从E移向M,直至在M点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同时以高效率产出的X对外进行交换。B国则同样可以借助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率在N点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又因两国需求一致,故双方按照国际价格Pw(M和N的连线)进行交换,消费点移至代表更高福利水平的E1,A国用Q1M的X产品换取Q1E1的Y产品,B国用Q1’N的Y产品换取Q1E1的X产品,互利贸易得以展开。当贸易实现平衡时,Q1M=Q1E1,Q1’N=Q1E1。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第一个假定在性质上基本介于外部性模型和R&D 模型之间外,卢卡斯模型与“干中学”模型和罗默模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测算分析综述1800字》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测算分析综述(一)测算方法自从有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关于测算产业内贸易水平得研究不胜其数,西方学者构建了各种各样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主要有沃顿指数、巴拉萨指数、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及阿奎诺(Aquino)出于考虑对外贸易失衡问题而提供修正性指数。
目前对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指数中 Grubel 和 Lloyd 的G-L 指数被认为是目前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指数,它衡量的是一种静态产业内贸易水平。
其计算公式如下:IMiEXi IMi EXi IMiEXi IMiEXi IMi EXi GLi +--=+--+=1)( (1)在公式中,GL i 代表产业内贸易指数,IM i 和为进口贸易额,EX i 为出口贸易额。
GL i 的范围在0和1之间,当GL 值与0相等时,则代表产业内贸易未发生。
而当GL 值与1相等时,则代表产业内贸易中进出口额相等,用GL 值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该值越大则说明贸易程度越高。
通过加权平均每一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占该类产品所属产业的比重,可以得出某一具体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因此,为了测度一国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通过加权平均某一具体产业的进出口额占一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得到一国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具体计算公式为:()∑∑==+--=n i ni Mi Xi Mi Xi GL 111 (2)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划分标准如下表3:表3 产业内贸易指数划分标准 GL 指数 0≤GL <0.25 0.25≤GL <0.5 0.5≤GL <0.75 0.75≤GL<1 产业内贸易水平 低 较低 较高高(二)测算结果1.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分析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仍在出口劳动力方面较为丰裕,而由于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在资本及技术上的丰富度较高,因此中国在进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日本则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较高,按照两国之间的进出口结构而言,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可能较低;随着近年中国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两国的贸易特征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中日产业内贸易在两国贸易方式中变得更为重要。
产业内贸易
第 六 章规模经济、政策博弈、相互需求和国际贸易王炳才1. 产业内贸易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是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汽车与衣服的贸易,因此这类贸易被称为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具体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相互贸易,即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型产品。
如德国既向意大利出口汽车,又从意大利进口汽车。
它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在这里,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三位数字相同的商品,即,属于同类、同章和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出口项目上,又出现在进口项目上。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进口和出口的商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从使用价值看,进出口商品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的往往是消费者不同的评价和选择。
极端地说,一国不进口该商品也正常运行。
第二、进口国和出口国在与该产业有关的资源和技术方面无显著差别。
产业内贸易并非因为资源禀赋差异或技术差距,相反,产业内贸易往往发生在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等条件相当接近的国家之间。
在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很大。
2. 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H.G.格鲁贝尔和P.J.劳埃德于1975年提出来的。
从某一产业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下述公式计算:Bi=1-∣Xi-Mi ∣/( Xi+Mi ) (1)其中,Xi 表示一国i 产品的出口额,Mi 表示该国该产品的进口额,∣Xi-Mi ∣表示出口与进口差额的绝对值。
Bi 表示i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量值在0至1之间变动。
Bi 愈接近1,则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Bi 愈接近0,则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就一国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得,它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公式如下:(2)当一国进出口额不平衡时,(2)式往往倾向于低估一国产业内贸易指数。
上述两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内贸易指标
C
A国
B国
P
G
H
YS
V1 V2 T
图 产业内贸易理论
X YS
bc a ki
f
V1 Z V T V2 W X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贸易之前一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获 得情况。假设有一种产品具有X和Y两种属性,这 两种属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同属于这种产品的无数 差异产品。图中横坐标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种组合, V1就是一种组合,而消费者的偏好可能是横坐标上 的任何一种组合,假设每一种组合都有其固定的生 产成本,单位产品的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一个厂商不会去生产所有组合,这就意味着 有些消费者可能买不到他们所偏好的商品。
当两国进行贸易后,两国消费者都能得到更接近 其偏好的产品。具体来说,A国偏好在VT的可在B国 购买V2种组合的商品,V2比V1更接近其偏好;
而B国偏好在ZV之间的消费者可以在A国购买V1种 组合的商品,V1比V2更接近其偏好。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通过贸易以后,双方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因此而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大于贸易之前。
第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是指一国的 产业规模,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通过 企业创造出口优势,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 度。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态分 析。
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异性,指 的是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没有看到由于生 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 的发展;
中越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中越贸易的互补性分析摘要: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国家的发展要取长补短,即国家之间在进出口产品中互相补充,满足各自的发展。
在中越两国的贸易中,越南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且该差额不断扩大。
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归纳总结中越贸易中的优势和经贸往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加强两国合作,使两国经济朝着平稳、上升的趋势发展;并且结合分析的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以及对策。
关键词:中越贸易;贸易互补性;贸易逆差;实证分析一、互补性的内涵及测量方法1.贸易互补性内涵贸易互补性内涵:“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的贸易种类和不擅长的贸易种类,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商品交换,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来获取本国贸易中的匮乏品,互补可以是国家之间,单位之间,甚至是个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长补短”。
2.双边贸易中的互补性贸易互补性理论即互补性在贸易领域的延伸发展,体现在国家之间在进出口产品中互相补充以满足各自的发展。
贸易互补性理论为本文对中越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方便本人更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3.衡量方法(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行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是研究贸易互补性的三大指数;另外,判断两个国家是否在贸易上存在着互补性,还可以分析两国之间的各类商品的贸易额,从而分析出两国各自的贸易结构,以此作为两国是否存在贸易互补性的证据。
(2)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判定贸易方式是产业内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某一产业同时发生的进出口的活动,反映了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成熟度。
(3)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为:Cijk=Rxik×Rmjk公式中:Xik和Xwk分别为i国k产品与各国国际贸易总额和世界所有国家k产品的国际贸易总额;Xw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Mjk和Mj分别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和j国所有商品进口总额。
二、实证分析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1)从产业内贸易指数角度分析两国贸易互补性;(2)从贸易互补性指数角度分析中越贸易间的互补性,从而可知道哪些因素促进中越贸易,而哪些因素阻碍其发展,进而使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的深度探讨一、概述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国家间贸易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各个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制定国家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计算公式的角度,深入探讨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力求以简单、清晰的方式让读者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一国家某一产业对其他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量在该国对该产业总出口量中所占比重与其他国家对同一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之比。
通俗地说,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份额。
三、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国家A对国家B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 (国家A对国家B的产业出口量 / 国家A对该产业总出口量) / (国家B对国家B的产业出口量 / 国家B对该产业总出口量)简单来说,它就是某一国家对另一国家的某一产业出口所占比重与其他国家对同一产业的出口所占比重的比值,通过这个比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贸易地位。
四、深入探讨1. 计算公式解读在这个公式中,分子代表了国家A对国家B的产业出口所占比重,分母则是国家A对该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
同理,分子中的数据代表了国家B对国家A的产业出口所占比重,分母代表了国家B对该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国在某一产业的贸易地位。
2. 具体案例分析以我国和美国在电子产品产业的贸易为例,如果我国对美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出口量占我国对电子产品总出口量的50%,而美国对我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出口量占美国对电子产品总出口量的30%,那么我国对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是50% / 30% = 1.67。
同理,美国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是30% / 50% = 0.6。
通过比较这两个指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两国在电子产品产业的贸易地位。
产业内贸易指标
HH′与FF′两条曲线的交点E是古诺均衡点。对应于E 点,H国和F国都厂商的均衡销售量分别是qH0、、qF0。也 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每个厂商都不愿再改变其选择。 均衡时,每个厂商都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至于所得利 润的多寡则取决于每个厂商的市场份额。销售量越大或 市场份额越高,则厂商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现在假设H国政府对来自F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以限制F国厂商是产品在H国市场的销售,于是H国厂 商的生产最佳。由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H国厂商的 边际成本因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下降后, H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的反应曲线与图所示的情况一 样向右移动。结果自然也与出口补贴的情形一样,即 H国厂商对第三国的出口增加,所获得的利润也增加, 而F国厂商则出口下降,利润减少。如果关税导致的 本国厂商利润增加部分与关税收入之和能完全抵消关 税保护的成本,那么保护国的福利就会增加。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 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进口保护政策 和出口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等促进出口政策,来加强 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 从而实现垄断利润由外国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国 民净福利。
在上述情况下,是政府的贸易政策影响了本国厂商 及其外国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从而改变了竞争的格局, 使不完全竞争产业特别是寡头垄断产业中的超额利润向 本国发生转移,政府的贸易政策起到了与寡头厂商的战 略行动相同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战略性贸易政 策。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1之间。
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贸易特化系数是用以论证产品周期理论的一种方法,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产品在周期中由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到逆进口阶段的进程。
一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TSCi=(Xi -Mi) / (Xi + Mi) TSCi表示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因此,贸易特化系数表示的是i产品的纯出口比率。
贸易特化系数介于 - 1和 1之间,从-1到1的上升运动反映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变化过程 ,从 1到 - 1的下降运动反映了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过程。
一般来说,某种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 1,说明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如果贸易特化系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
当TSCij指标值愈接近-1或1,则代表两国间该产业的垂直分工程度较高,表示台湾在该市场的贸易专业化程度较高,亦即上下游的合作关系程度较高;反之,若数值愈趋近于0,则代表该产业的水平分工程度较高,属产业内贸易型态,亦即两国贸易之产品同构型高,因此其衡量两国产业分工型态之标准可表示如下:0.75<=|TSCij|<=1.0:高度垂直分工0.5 <=|TSCij|< 0.75:垂直分工0.25<=|TSCij|< 0.5 :水平分工0<=|TSCij|< 0.25:高度水平分工贸易专业化指数计算公式:TSC=(Xi-mi) / (xi+mi)其中Xi:一国在i产品上的出口额Mi:一国在i产品上的进口额如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则该国是i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世界总体水平,具有贸易条件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