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篇一:重症医学科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目录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重症医学科第一章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重症医学科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二、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重症医学科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三、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重症医学科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重症医学科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第二章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原则根据重症病人特点,在重视原发病诊疗基础上,强调器官功能评估与支持。

一、休克(一)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二)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三)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四)积极处理原发病因。

(五)调整容量状态。

(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强心药物,维持血压,保障灌注。

(七)观察尿量、血乳酸等灌注指标并保障组织灌注水平。

二、急性呼吸衰竭(一)氧疗。

(二)明确并保持气道通畅。

(三)及时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四)积极进行评估,能明确原因者,按相应抢救原则处理。

(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评估肾功能。

(二)分析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三)根据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确定初步治疗方案。

(四)必要时根据肾脏支持的处理常规进行肾脏支持。

四、急性肝脏衰竭(一)评估肝功能。

(二)查找肝功能衰竭原因。

(三)去除病因,尽可能停用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

(四)注意纠正凝血功能。

(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六)必要时进行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五、急性左心衰竭(一)评估心脏功能及容量状态。

(二)查找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原因。

(三)积极去除诱发因素。

(四)积极调整容量状态,如利尿剂无效时,应用CRRT。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急诊科是医院中负责紧急救治的一门临床科室,其诊疗工作的规范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急诊科的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以期帮助医务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2. 急诊科诊疗常规规范2.1 急诊科排队和分诊规范在急诊科门诊就诊过程中,排队和分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就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以下是急诊科排队和分诊的规范要求: - 患者应按照来诊先后顺序进行排队,不得插队; - 分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确保重症患者能够优先得到治疗; - 分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和主诉,及时做出合理的判断。

2.2 急诊科病历记录规范急诊科病历记录是程序的一部分,该记录的规范与完整性对于科室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后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急诊科病历记录的规范要求: - 病历记录应包括患者个人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处理等内容; - 病历记录应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大量重复性文字描述; - 病历记录应采用标准化表格,方便后续筛选和整理。

2.3 急诊科常规检查和诊断规范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前,医务人员应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查。

以下是急诊科常规检查和诊断的规范要求: -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X光片等; - 医务人员应仔细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应及时向相关科室转诊。

3. 急诊科技术操作规范3.1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范急诊科是处理危重病患者的重要场所,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抢救效果、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规范要求: -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应先判断患者的心脏骤停类型(如VF、VT、PEA、Asystole等); -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按照最新的国际指南进行操作,并配合使用相关的设备和药物; - 心肺复苏操作需有至少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同时进行,其中一人负责胸外按压,另一人负责通气。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多发伤诊诊疗规范、概述多发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而这些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属于严重创伤。

二、临床表现1、伤情复杂、伤势严重,多表现为生理功能急剧紊乱,脉细弱、血压下降、氧合障碍。

2、有效循环量大减(含血液及第三间隙液),低容量性休克发生率高。

3、根据不同部位、脏器和损伤程度,早期临床表现各异:(1)、开放伤可自伤口流出不同性质和数量的液体。

(2)、颅脑伤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和瞳孔变化。

(3)、胸部伤多表现呼吸功能障碍、循环功能紊乱、低氧血症和低血压。

(4)、腹部伤早期表现为腹内出血、腹部刺激征或低血压。

(5)、脊柱、脊髓伤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丧失。

(6)、长骨干骨折可表现肢体变形或活动障碍。

三、诊断要点1、抢救生命为第一要素,危重伤员应先抢救,后诊断。

2、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致伤物体的性质及机体着力部位。

3、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危重伤员,以物理检查为主,初步诊断为致命伤者不宜搬动伤员进行特殊检查,以免加重伤势,耽误抢救时间。

4、多处伤的临床表现,可相互重叠或掩盖,早期应重点检查头、胸、腹部内出血和脏器伤。

5、一处伤处理后伤情、休克仍无改善,应积极寻找引起休克的其他原因,不可满足一处伤的诊断,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

6、多处伤、伤情复杂,伤势发展变化快,主要矛盾可能转化,因此必须动态观察伤势的演变趋向,以防漏诊、误诊。

四、治疗方案和原则1、复苏液体以晶体为主,如血细胞比容<30 %,应输入浓缩红细胞。

2、活动性出血伤员,在控制出血前维持收缩压80〜85mmHg 的可允许低血压水平,但时间愈久,纠正难度更大,并发症愈多,因此尽早控制出血仍是关键。

过量、快速输液提高血压仅会加重出血,并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因此应严密监测,随时调整。

3、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气体交换,充分氧供,保持SaO2>90%。

4、一般伤员经初期液体复苏,收缩压达80〜90mmHg 后,即可在继续输液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置。

急诊科疾病诊治流程规范

急诊科疾病诊治流程规范

急诊科疾病诊治流程规范前言为了提高急诊科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诊治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且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特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是医院的基本管理制度之一,适用于急诊科疾病的诊治过程。

全部医务人员都应严格遵守,以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一、就诊程序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应在接待台进行挂号登记,并供应身份证明和医保卡。

2.挂号后,患者按次序等待医生接诊,等待期间可以在候诊区等待。

3.医生依照就诊次序,对患者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

必需时,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4.依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并订立治疗方案。

5.医生将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告知患者,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6.患者依据医生的建议,前往相应的检查科室或药房进行进一步检查或取药。

7.检查结果出来后,患者回到急诊科进行复诊,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8.医生依据诊断确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动。

9.治疗结束后,医生填写病历并进行医嘱。

10.医生向患者解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并供应必需的病愈引导。

二、诊治流程规范1.急诊科医生应严格遵从医学道德和职业操守,以患者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确保诊断准确、治疗规范。

2.医生在接诊时,应耐性倾听患者的主诉,认真询问病史,并认真记录。

3.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应细致全面,避开遗漏紧要体征和症状。

4.医生在订立诊断和治疗方案时,应依据科学依据和临床经验,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患者的治疗方案应明确具体,包含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病愈治疗等内容,并向患者解释清楚。

6.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依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规范。

7.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及时填写病历和医嘱,并向患者解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

8.医生应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依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医生应向患者供应必需的病愈引导,帮忙患者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自我管理。

三、医疗质量管理1.急诊科应建立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含对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急诊六大病种诊疗流程图

急诊六大病种诊疗流程图

急性创伤伤员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急性颅脑创伤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急性脑卒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急诊就诊或“ 120”或他院转来可疑卒中---- J EMS评估和反应.呼吸
J 心跳停止、休克、昏迷者急诊科据病情检诊、分诊、登记分类、分级(1min)______ 先按相应程序抢救、处置
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规范流程,先初始治疗,继以进一步治疗
•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BNP / NT-proBNP 可以指导心衰的治疗,居高不下者预后不良 •需要随时矫正基础心脏病疾患,控制或者消除各种诱因
急诊就诊或“ 120”或他院转来可疑急性左心衰患者
急诊科据病情检诊、分诊、登记分类、分级(
1min )
EMS 评估和反应:呼吸 心跳停止、休克、昏迷者 先按相应程序抢救、处置
急诊医师据基础心脏病,心衰临床表现,床旁心电图
有 F
1 无 r
初步诊断(拟诊)
考虑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确诊:评估心衰危险程 度,确定病因
近一步治疗
•一般处理:体位、四肢 轮流绑扎等。

•吸氧(鼻导管或面罩) •药物:呋塞米或其他袢 利尿剂、吗啡、毛花苷丙 或氨茶碱或其他支气管 解痉剂

•根据收缩压、肺淤血状态 和血流动力学监测,选择血 管活性药物包括血管扩张 剂、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 药物等
根据病情采用非药物 治疗:无创性或气管 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或血液净化等
BNP/ NT-proBNP
依据病情药物治疗方案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总结评价(病人在绿色通道的时间v 60min)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90分钟内。

急诊科诊疗规范

急诊科诊疗规范

第三部分急诊科诊疗规范第一章急诊症状鉴别常规第一节心脏骤停【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

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

(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

(3)看胸廓有无起伏。

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

(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

(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

(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6.全身发绀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二)问诊要点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

2.扼要询问目击者:(1)发作到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院前处理】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

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

7.建立静脉通路。

8.心电图,心电监护。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

(2)电机械分离。

(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二)鉴别诊断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1)晕厥。

(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

(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

(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一)基本处理1.基础生命支持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使用。

(2)A:保持气道通畅: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l~emilich手法排除;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管内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医学专题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医学专题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表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危险因素


<65 岁
0
65~75 岁
1
>75 岁
2
高血压
1
糖尿病
1
既往心肌梗死
1
其他心血管疾病
1
(除外心房颤动和心肌梗
死)
外周动脉疾病
1
吸烟
1
既往缺血性脑卒中/TIA 史 1
最高分值
9
注:0~2 分为低危,3~6 分为中危,7~9 分为高危。
二级预防的 ESRS 评分是根据 CAPRIE 试验得出的,是为脑卒中亚组分析开发 的卒中风险预测工具(见表),可见风险不同的患者易损程度不同,其最高得分 为 9 分。如果是 0~2 分,说明脑卒中的复发率比较低;但 3 分是一个分界值, 大于 3 分者复发几率高,而且评分越高,发生脑卒中和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越 高。在应用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时,氯吡咯雷优于阿司匹林;如果应用他汀类药 物,应该强化他汀治疗。另外,REACH 登记是中国参与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 再次证实:3 分是临床的一个重要分界值。
得分 1 1
2 1
2 1 1
ABCD2 评分能确定 TIA 患者是否为卒中的高危人群;通常存在单肢无力或言语障碍,尤 其是症状持续 1 小时以上者。
所有的怀疑 TIA 的患者应该进行包括明确卒中风险在内的全面评估。 应在治疗的初期就使用 ABCD2 评分工具进行卒中风险系数评估。 ABCD2 评分 0-3 分判定为低危人群,4-5 分为中危人群,6-7 分为高危人群。
病例5
女性,63岁,因“突然意识丧失约1小时”来诊, 血压220/120mmHg,心率110次/分,SPO2 70%, 瞳孔针尖样缩小,双肺满布湿罗音。既往体健。 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明显压低,AVR导联ST段抬 高。心脏彩超示节段性心肌运动不良,EF53%。 脑CT无明显异常。予抗凝、抗血小板、硝酸酯类 药物,并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 氧饱和度改善,但10余分钟后血压明显下降至 90/65mmHg,心率110次/分,随后血压继续下降, 需升压药维持 。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规范及流程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规范及流程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规范及流程一、重点病种范围: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

二、以抢救生命为原则,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先救治,后交费。

三、实行首诊负责制,实施抢救科室及检验、输血、放射、药剂、手术等相关辅助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全力抢救,无条件地为患者提供方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延误患者的最佳诊疗时机。

四、急诊科、手术室、ICU、药房、输血科、检验科和影像检查等科室必须对重点病种患者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五、服务流程。

1.急诊科医生接到120电话,小于3分钟出车。

接到患者后立即进行病情评估,确定病情危重需抢救者,按院前抢救要求进行必要的处理、监护,尽快转运回医院。

在转运过程中将病情、要求会诊医师、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电话告知医院急诊医师,并向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2.患者到达急诊科,分诊护士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在5分钟内完成患者合适的体位摆放、吸氧、开通监护仪进行监护,并完成第一次生命体征监测(T、P、R、BP)、建立静脉通道、采取血液标本(常规、生化、凝血和交叉配血标本)备用,建立患者抢救病历。

3.首诊医生询问病史、查体、迅速判断影响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下达抢救医嘱及会诊医嘱(急诊护士负责通知专科医生到急诊室会诊),并确定患者进入急诊绿色通道。

急诊护士负责在所有处方、检查申请单、治疗单、入院通知单等医学文书右上角加盖红色“抢救专用章”印章。

所有医嘱可下达口头医嘱,由护士记录并复述,医生确认后执行。

抢救6小时内由抢救医生完成急诊抢救病历和补记口头医嘱。

4.各辅助检查科室须及时接受标本和患者。

平片、CT、超声检查等医学影像检查30分钟内出具报告。

检验常规30分钟内出具报告,生化、凝血等60分钟内出具报告。

输血科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如无库存血则60分钟内完成。

药房接到处方后优先配药、发药。

医院门急诊诊疗规范

医院门急诊诊疗规范

医院门急诊诊疗规范一、门、急诊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

二、严格执行医疗操作常规,合理用药。

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四、诊疗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做到"一室一医一患"。

五、注意保护性医疗,对癌症及某些预后不良的疾病,避免对患者直接说明六、按要求书写处方门急诊医生开具处方应严格执行医院《处方和药物医嘱管理制度》;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严格执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制度》及相关法规规定:(一)执业医师经处方管理制度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处方权;拥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方可根据患者治疗的需要开具处方。

(二)拥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经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权;拥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权的执业医师方可根据患者治疗的需要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

(三)医生应在医务部和药学部签名留样,供药师处方审查使用;医生每次开具纸质处方时,应认真按照留样签名。

(四)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五)医生原则上不能为自己开具处方。

(六)医院全面实行电子处方1.医生可以使用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

2.在开具麻、精药品,网络中断等特殊情况下,医生可以开具纸质处方,但医生必须使用药品通用名开具纸质处方,并逐项填写处方头内容、药品医嘱内容(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和处方后记内容,保证处方内容的完整性。

(七)医生必须用钢笔或水笔手工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处方各项内容完整,字迹清楚。

(八)处方开具三天内有效。

(九)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医保和有关法规的规定开具药品的数量1.急诊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门诊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普通慢性病处方不得超过30日用量。

特殊病患者开具量应符合医保相关规定。

2.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开具规定(1)医生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规范诊疗行为,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加强医疗安全,按照《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重点病种的范围及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

一、急危重患者重点病种范围:高危孕产妇、妇产科出血、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裂或蒂扭转、子宫破裂、子痫、前置胎盘出血、产后出血、儿童高热惊厥、心力衰竭、新生儿危重症。

二、急危重患者救治服务流程急诊患者就诊→分诊护理快速判断病情→抢救室,通知妇产科或儿科医师→初步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按病种进行常规抢救措施等)→向陪护人交代病情及签署危重通知单→病情较重→请相关二线班会诊→进一步抢救→病情稳定收入院→记录(医师记录抢救病历、护士记录抢救项目清单)。

三、急危重患者救治服务时限要求1、急危重患者从分诊处开始,抢救处置时间在5分钟以内,10分钟内完成诊疗处置(如通畅呼吸道,呼吸机应用,静脉穿刺等)。

2、院内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小于60分钟。

3、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效劳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患者抵达放射科后,平片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敷陈(能够是口头敷陈);超声医生在接到患者后,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敷陈(能够是口头敷陈);检修科吸收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査结果敷陈(血常规、尿常规等,可德律风敷陈),60分钟内出具凝血结果敷陈,120分钟出具生化结果,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如无库存血,则60分钟内完成);手术室在接到手术告诉后,10分钟内准备好手术室及相关物品,本科室立即告诉手术相关人员到场。

4、总值班接到XXX敷陈后10分钟内抵达抢救现场,本能机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接到XXX敷陈后10分钟内抵达抢救现场(节假日30分内);急救设备调配30分钟内完成。

医生在急诊科中的常见疾病处理流程

医生在急诊科中的常见疾病处理流程

医生在急诊科中的常见疾病处理流程急诊科作为医院急诊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和诊断的任务。

医生在急诊科中常见疾病的处理流程十分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本文将介绍医生在急诊科中常见疾病的处理流程,以便医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急诊医疗工作。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中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处理流程如下:1. 快速评估:医生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并进行必要的初步救治。

2. 心电图(ECG)检查: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医生应迅速进行心电图记录,并尽快进行解读。

3. 药物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镶嵌支架等。

4. 导管介入治疗:对于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安排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等,并做好术后的监护工作。

5. 后续治疗及康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指导,并加强康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的处理流程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处理流程如下:1. 评估患者病情: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评估,包括脑神经功能、语言沟通能力等,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2. 快速进行头颅CT检查:头颅CT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医生应尽快安排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

3. 确认脑卒中类型: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医生能够初步判断脑卒中类型,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医生应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5. 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在急诊科的处理后,医生应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并安排后续康复护理。

三、外伤的处理流程外伤是急诊科中非常常见的疾病,处理流程如下:1. 快速评估伤情:医生应迅速对患者的外伤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相关的体征。

2. 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伤情。

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

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

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急病是指具有突发性和危急性的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危重处理和抢救措施,以期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

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是医院急诊科建立起来的一套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用于对急诊重点疾病的救治和管理。

二、急诊重点疾病的分类1. 心脑血管急症2.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3. 脑卒中4. 外伤休克5. 肺部感染6. 循环系统疾病7. 肠道急症三、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的内容1. 急诊科的规范建设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也是医院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的规范建设是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的基础,包括急诊室的装修设计、设备设施的选择和配置、医学仪器的购置等。

2. 急诊抢救技术的培训医护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急诊抢救技术的培训,掌握抢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对患者进行救治。

3. 急诊诊疗流程的建立急诊诊疗流程是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基本程序,包括查体、辨证、防控、诊断和治疗等环节,需要规范和科学的诊疗流程。

4. 急诊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医院急诊科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医疗保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医疗人员等,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效能。

5. 急诊病例管理系统的建立急诊病例管理系统是医院急诊科进行病例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医院进行病例归档、医疗质控、内部培训等工作。

6. 急诊安全事故的防范急诊科是医院的高风险部门,需要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7. 急诊科的科研与学术建设急诊科是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平台,需要加强科研与学术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学术声誉。

四、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的实施1. 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医院领导需要充分重视急诊重点疾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推动急诊科的发展。

2.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医护人员是急诊科的核心力量,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多发伤诊诊疗规范一、概述多发伤就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得创伤,而这些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属于严重创伤。

二、临床表现1、伤情复杂、伤势严重,多表现为生理功能急剧紊乱,脉细弱、血压下降、氧合障碍。

2、有效循环量大减(含血液及第三间隙液),低容量性休克发生率高。

3、根据不同部位、脏器与损伤程度,早期临床表现各异:(1)、开放伤可自伤口流出不同性质与数量得液体。

(2)、颅脑伤表现有不同程度得神志改变与瞳孔变化。

(3)、胸部伤多表现呼吸功能障碍、循环功能紊乱、低氧血症与低血压。

(4)、腹部伤早期表现为腹内出血、腹部刺激征或低血压。

(5)、脊柱、脊髓伤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丧失。

(6)、长骨干骨折可表现肢体变形或活动障碍、三、诊断要点1、抢救生命为第一要素,危重伤员应先抢救,后诊断。

2、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致伤物体得性质及机体着力部位。

3、生命体征尚不稳定得危重伤员,以物理检查为主,初步诊断为致命伤者不宜搬动伤员进行特殊检查,以免加重伤势,耽误抢救时间。

4、多处伤得临床表现,可相互重叠或掩盖,早期应重点检查头、胸、腹部内出血与脏器伤。

5、一处伤处理后伤情、休克仍无改善,应积极寻找引起休克得其她原因,不可满足一处伤得诊断,失去手术得最佳时机。

6、多处伤、伤情复杂,伤势发展变化快,主要矛盾可能转化,因此必须动态观察伤势得演变趋向,以防漏诊、误诊。

四、治疗方案与原则1、复苏液体以晶体为主,如血细胞比容<30%,应输入浓缩红细胞。

2、活动性出血伤员,在控制出血前维持收缩压80~85mmHg得可允许低血压水平,但时间愈久,纠正难度更大,并发症愈多,因此尽早控制出血仍就是关键。

过量、快速输液提高血压仅会加重出血,并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因此应严密监测,随时调整、3、保持呼吸道畅通与气体交换,充分氧供,保持SaO2>90%、4、一般伤员经初期液体复苏,收缩压达80~90mm Hg后,即可在继续输液得前提下进行相应得手术处置、5、凡大血管或实质脏器伤出血不止、生命体征进行性恶化或机体生理潜能已达极限,处于死亡三角(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得危重伤员,如不进行手术干预难以扭转恶化趋势与挽救生命。

急诊科诊疗规范1篇

急诊科诊疗规范1篇

急诊科诊疗规范1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急诊科诊疗规范的资料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在医疗领域,急诊服务对于重点病种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保证医疗质量,建立一套有效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重点病种急诊服务的流程和规范,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背景介绍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是针对特定疾病或病情的急诊服务,旨在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效的医疗救治。

例如,心脏病、中风、创伤等疾病都属于重点病种。

由于其病情复杂、救治难度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服务流程与规范。

二、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1. 接诊与初步评估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应立即进行接诊和初步评估。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优先处理重症患者,同时快速采集患者的病史和基本生命体征。

2. 快速诊断与急救处理经过初步评估后,医护人员需尽快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急救处理。

临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CT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确定诊断,同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

3. 专科会诊与治疗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寻求专科会诊,以获得更专业的治疗方案和救治指导。

同时,在多学科的团队协作下,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4. 转诊与追踪管理在急诊科救治完成后,对于需要住院治疗或进一步诊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转诊,并建立追踪管理机制。

确保患者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持续关注和救治,提高抢救和康复效果。

三、重点病种急诊服务规范1. 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的急诊医疗队伍,包括急诊医生、急诊护士、急救技术人员等。

他们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提高诊断和急救处理的水平。

2. 设备设施保障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如多功能监护仪、快速体温计、呼吸机等,以保证重点病种患者在急诊科的救治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设备保障和技术支持。

3. 急诊标准与指南建立和完善急诊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指南,确保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遵循规范操作、减少误诊和处理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伤诊诊疗规范一、概述多发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而这些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属于严重创伤。

二、临床表现1、伤情复杂、伤势严重,多表现为生理功能急剧紊乱,脉细弱、血压下降、氧合障碍。

2、有效循环量大减(含血液及第三间隙液),低容量性休克发生率高。

3、根据不同部位、脏器和损伤程度,早期临床表现各异:(1)、开放伤可自伤口流出不同性质和数量的液体。

(2)、颅脑伤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和瞳孔变化。

(3)、胸部伤多表现呼吸功能障碍、循环功能紊乱、低氧血症和低血压。

(4)、腹部伤早期表现为腹内出血、腹部刺激征或低血压。

(5)、脊柱、脊髓伤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丧失。

(6)、长骨干骨折可表现肢体变形或活动障碍。

三、诊断要点1、抢救生命为第一要素,危重伤员应先抢救,后诊断。

2、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致伤物体的性质及机体着力部位。

3、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危重伤员,以物理检查为主,初步诊断为致命伤者不宜搬动伤员进行特殊检查,以免加重伤势,耽误抢救时间。

4、多处伤的临床表现,可相互重叠或掩盖,早期应重点检查头、胸、腹部内出血和脏器伤。

5、一处伤处理后伤情、休克仍无改善,应积极寻找引起休克的其他原因,不可满足一处伤的诊断,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

6、多处伤、伤情复杂,伤势发展变化快,主要矛盾可能转化,因此必须动态观察伤势的演变趋向,以防漏诊、误诊。

四、治疗方案和原则1、复苏液体以晶体为主,如血细胞比容<30%,应输入浓缩红细胞。

2、活动性出血伤员,在控制出血前维持收缩压80~85mmHg的可允许低血压水平,但时间愈久,纠正难度更大,并发症愈多,因此尽早控制出血仍是关键。

过量、快速输液提高血压仅会加重出血,并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因此应严密监测,随时调整。

3、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气体交换,充分氧供,保持SaO2>90%。

4、一般伤员经初期液体复苏,收缩压达80~90mmHg后,即可在继续输液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置。

5、凡大血管或实质脏器伤出血不止、生命体征进行性恶化或机体生理潜能已达极限,处于死亡三角(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的危重伤员,如不进行手术干预难以扭转恶化趋势和挽救生命。

此时不能耐受大而复杂的手术,应行损伤控制性手术。

(1)、第一步为立即手术,用最简单方法控制出血和污染。

(2)、第二步为ICU监护,包括液体复苏、呼吸支持、纠正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障碍。

(3)、待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死亡三角得以纠正,于伤后24~7Z小时进行确定性手术。

五、处置1、麻醉期间经过继续复苏、耐受并完成外科手术者,如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未出现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术后可进入专科监护室进一步观察治疗。

2、经过急诊科高级复苏2~4小时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者,或大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后出现原发性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立即转入ICU进行进一步复苏和重要脏器功能支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临床上可分以下类型:(一)普通感冒:又称急性鼻炎和上呼吸道卡他,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听力减退、流泪、呼吸不畅、声嘶和少许咳嗽。

个别病例有低热、畏寒、头痛。

检查可有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一般5~7天痊愈。

(二)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病毒性咽炎的特征是咽部发痒和灼热感,但不剧烈。

急性喉炎的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喉部疼痛,常有发热、咽炎和咳嗽。

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

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喘息声。

(三)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浅表溃疡。

(四)咽结膜炎: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儿童多见。

(五)细菌性咽一扁桃体炎: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检查(一)血象:病毒性感染血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毒和病毒抗体测定及细菌培养加药敏:以判断病毒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三、治疗以对症处理、休息、戒烟,多喝水,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一、对症处理应用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的抗感冒复合剂或中成药如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双酚伪麻片、银翘解毒片等。

二、抗菌药物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抗感染药物,经验用药可选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

脑血管意外诊疗规范一、诊断(一)脑出血的特点:1、多发生于40~60岁的人,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2、常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3、起病急,进展快,常在短时间内达到严重的程度。

4、发病前,多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头痛、呕吐,随即出现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越深,病情愈后越差。

有的病人有抽搐,大小便失禁。

5、可合并眼底视网膜出血,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

6、脑脊液检查可出现血性脑脊液,胞脊液的压力增高。

头颅CT检查早期就可出现出血灶的高密度区,迟两周后检查出血灶可能吸收变为低密度区。

7、如果是内囊出血,则可伴见出血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象偏盲。

有的还有失语,眼球凝视麻痹。

8、如果是小脑出血,则以枕部痛、眩晕、呕吐为早期症状,昏迷多见。

病人眼球震颤明显,肢体共济失调等。

9、如果是桥脑出血,则一开始就见昏迷,瞳孔呈针尖大小,对光反应迟钝,四肢瘫痪,双侧面神经麻痹。

有时有高热、呼吸不规则。

10、如果是脑室出血,发病后即有深昏迷。

去大脑强直发作,四肢软瘫,高热,呼吸不规则,血压不稳,脉搏无力。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1、多见于青中年人,多数患者有先天性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

2、平素常可有经常型的局部头痛,或头痛后晕厥史。

3、常突然起病,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

4、检查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并有轻偏瘫和椎体束征。

5. 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新鲜出血灶。

6.脑脊液检查可见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

头颅CT检查可无特殊发现,因血液混入脑脊液内可见等密度液体。

7.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血管畸形。

(三)脑梗塞的特点1、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有脑动脉硬化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

2、病情进展缓慢,常会逐渐性加重或呈阶梯状加重。

3、多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一般睡眠时无明显不适,晨起则出现半身无力或较偏瘫。

偏瘫逐渐加重,或伴有肢体麻木、失语等4、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5、脑脊液检查压力不高,常规及生化检查也多正常。

头颅CT检查可见低密度梗死区,大面积梗死可伴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四)脑栓塞的特点1、起病急,发病迅速,进展较快。

2、常有心脏病、心房纤颤、心肌病、心肌梗死的病史。

3、起病后常有昏迷、抽搐、偏瘫,有时还能发现因其他部位的栓塞而出现的症状。

4、脑脊液压力检查偏高或正常,有时可见红细胞。

头颅CT 检查与脑血栓形成类似,有时脑水肿较明显,在低密度区有高密度灶存在。

说明病人可能有多发性脑梗塞。

(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1、多发生在成年人,常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史。

2、常突然起病,可有一过性失明,失语,偏瘫,眩晕,构音不清,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症状。

3.发作时间较短,常可在一日内恢复。

二、治疗抢救脑血管意外的要点有:1、一旦怀疑是脑血管意外,就应卧床休息。

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

当呼吸道阻塞时,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当出现呼吸骤停时,应立即做人工呼吸。

2、对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要积极降顿压,一般用20%的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q12—q6h。

可使用速尿,并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3、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首要任务是改善脑血液循环,可使用血管扩张剂。

如:罂粟碱、烟酸等静脉滴注;使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脉通、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发病12小时内可使用溶血栓药物,如尿激酶等。

4、积极稳定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5、尽快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病。

6、出现发热,可用冷敷等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7、病情恢复期,可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100ml或循环血容量20%。

一、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轻重随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

若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可出现一系列心排血量降低的表现如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脉搏速,血压下降,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发热:多数为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4.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达高峰,3~4日后降至正常。

5.血象:上消化道大出血后3~4小时即可出现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至出血后4~7天可高达5~15%,以后逐渐降至正常。

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升至1万~2万,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

二、诊断:1.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早期识别:根据前述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但上消化道大出血在短期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尚未出现呕血、黑便时要注意与其他原因所致的休克鉴别,及时进行直肠指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2.出血量的估计: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ml 以上。

黑便的出现须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

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成人)时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有下列迹象者,提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粪变成暗红色,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而血容量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仍有波动,稍有稳定又再下降;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4.出血的病因诊断: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多数可借助病史、症状与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与病因。

三、治疗1.一般急救措施:应对出血性休克采取抢救措施。

须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