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一)

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一)

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一)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层次则更多地表现为具有相属关系之事物的次序,诸如重叠、高低、递进和表里等结构形态,是相属事物组成的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范畴。

基于此,所谓教育类型指的是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而所谓教育层次则指的是基于递进教育结构的教育范畴。

这表明,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类型不等于教育层次,教育层次也不等于教育类型。

厘清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与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调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有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以及中等专业学校或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这意味着基于机构的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活动,是两种类型的中等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

同样,高中后的高等教育阶段,有学术性大学、工程性大学,以及应用性大学、职业性大学,如职业技术学院等。

如果把学术性大学和工程性大学统称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话,那么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职业性大学则被称为高等职业教育。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考虑,倘若把应用性大学也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存在着基于机构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种教育活动,即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这就是所谓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就业导向的教育。

因此,对职业教育来说,就业导向这一培养目标是显性存在的。

同样,不管是普通中等教育,抑或是普通高等教育,就业导向这一培养目标,却是非显性存在的。

这表明,培养目标指向一致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的教育,都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

由这一目标决定的教育规律,既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P1)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P24)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

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

(P24)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

(P25)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

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P26)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

(P27)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

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P27-28)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

(P28)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

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P28)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

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

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

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

(P29)高等学校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

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

●发展动因:事业发展推动高教产生和成熟;内部矛盾促使高教研究不断升华;相关学科协同效应推动高教发展。

●研究方法:多学科;文献;案例;反思;体悟总结。

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使个体社会化/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性质任务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的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知识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高等教育受生产力科技、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为经济、制度、文化服务。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从二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一般认为公元前393年,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学园”是,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欧洲中世纪第一所大学——1231年得到承认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设在意大利的萨莱诺,先是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成为医学研究中心。

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

11世纪末出现的博洛尼亚法律学校以研究法学著称,1158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的保护, 遂发展成为博洛尼亚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3世纪初。

1215年,得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正式承认。

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德国海德堡大学早在1386年设立.美国的大学出现得更晚,最早的是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被誉为是“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柏林大学。

1810年,由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冯.洪堡创办,并确定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方针。

现在,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创立的“稷下学宫”是整个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当时历史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秦朝统一中国后,教育制度一度被破坏。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学特点:①高等教育学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学制上与中等教育衔接,且在层级上要高于中等教育②高等教育是在专门的机构中进行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③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心理和身体发展基本成熟的成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年龄在20岁左右。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和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

3.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的界定因素:①高等教育的学科定位。

高等教育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基础学科②要照顾到目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现状,即普通教学对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2、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5.高等教育现象,是指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高等教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并且构成了一个系统。

3、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透过诸多的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7.教育要遵循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8.高等学校最早、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

(中世纪大学)9.高等学校出现的第二个社会职能:科学研究. 以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为标志。

10.高校第三个职能:社会服务。

(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最完善、影响最大,所以人们把高校积极服务社会的精神称作“威斯康星精神”)4、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三、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5、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事业。

二、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养。

三、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6、学习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二、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核要点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高等元宵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及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围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质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围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2、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

3、高等学校的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4、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教育目的类型有三类: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指的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作者:————————————————————————————————日期: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高等教育内涵: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版)

高等教育学( 1-14 章)一、名词讲解.1、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模拟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特地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初步成立起比较完满的教育活动系统,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课方案方式等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

2、高等教育:是在完好的中等教育基础进步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种高级特地人才的社会活动。

3、最广义的文化能够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4、教育目标:是国家在必然历史时期,依照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经过必然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最早的教育目标:是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办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使受教育都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取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6、最新的教育目标是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们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7、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种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8、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种高等学校确立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别要求。

9 、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质量及个性的充足、自由、友善的发展。

10、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重申: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友善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卢梭11、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重申: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代表人物:涂尔干1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拥有崇敬情操、有高明学问,有高级思想、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13、专才教育:是指培养特地人才的教育。

专才教育的目的是经过系统地讲解某一学科的特地知识,培养掌握必然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必然特地技术的人才。

高校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高校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三、高校办学模式选择
办学模式发展的主要特点 高校办学模式的选择
(一) 高校办学模式发展的特点 1 .动态性和多维性同在

动态发展的必然性
具有多维性 受条件制约的稳定性
2 .综合性与多样性并存
综合性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多样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 两者共存的合理性
3.优化结构和适度规模相得益彰

办学模式转换目标之四
在学校层次结构上,在现阶段上,我国
应逐步形成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为 主型大学、专科生培养为主型学校的层 次结构。应减少单科性院校的设置,通 过调整重组等途径积极发展综合性或多 科性大学。
办学模式转换目标之五
在办学形式结构上,坚持普通高等学校与远程 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函授 学院、夜大学、职工大学、农民大学、教育学 院、管理干部学院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并举 的原则; 在学制上,坚持学年制与学分制共同发展的原 则;在学习时间制上,坚持全日制、部分时间 制、全部业余制灵活选择的原则,以适应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推进我国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有关广义办学模式的提法
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在阐述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和政策
措施时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实行 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 式的联合办学。某些科类的高等学 校可以试行以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 为主,国家财政补助为辅的办学模 式。”
《纲要》还说,要“逐步改变高等学校 条块分割、‘小而全’的状况,优化高 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办学效 益。—中央各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要扩大 服务面和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与地方政 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联系,改 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单一的经费来源状 况,增强学校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能 力。”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潘懋元吴玫一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如何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其所以困难是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够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作为类型划分,必须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作为事业规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并为人们所认同。

其所以不能不解决,是由于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发展规划不合理并难于实现。

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谓分类发展,分类指导,都将因缺乏科学的依据而难于理顺。

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就是大学。

至今人们还习惯于把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称为“大学生”,把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都称为“大学教师”。

但从19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大量分化出单科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解放前沿袭这种结构体系,高等学校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

大学必须拥有三个以上学院并且其中必须有文、理两院或至少有其一。

也就是说,大学同学院的区别不仅在于学科的多少,而且必须有基础理论学科,才能“研究高深学问”。

建国后院系调整,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但基本上仍沿袭这三种类型,分为综合大学(文、理两科)与多科性大学(主要是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应用性专科学校。

大学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单科学院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培养应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类型划分虽然清楚,但多科性大学与单科性学院专业口径过窄,专科学校定位不明(即所谓“专科向本科看齐”),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任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政策导向不明),原来的单科性学院1980年代以来,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以及其后新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

学校的种类有哪些

学校的种类有哪些

学校的种类有哪些
学校的种类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校类型:
1. 幼儿园:为3-6岁儿童提供学前教育。

2. 小学: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教育。

3. 中学:为12-18岁学生提供中等教育。

4. 大学或大学院: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

5. 职业学校:培训学生获得特定行业或职业所需的技能。

6. 艺术学校:专注于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教育机构。

7. 国际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课程,通常采用国际教育体系。

8. 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需求学生(如身体残疾、智力残疾等)提供专门教育。

此外,还有军事学校、宗教学校、实验学校、寄宿学校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学校分类标准和名称。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

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

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高等教育学(章节版)

高等教育学(章节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行、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1)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

(2)从特殊性来说,高等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A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B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C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学习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3要着力于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4要着眼于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根据不同的要素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

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

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的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制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特定的形貌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包括哪些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包括哪些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包括哪些高等教育是指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包括以下几种:1.普通本专科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是指在普通高中毕业生基础上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

本科层次一般有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专科层次一般为两年制。

这种形式的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各个领域需求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2.独立学院教育独立学院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独立学院是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批准设立,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学校。

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于普通本专科教育更加灵活,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开设各种特色专业,培养具有特定背景和特殊需求的人才。

3.网络远程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网络远程教育通过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的远距离教学和学习。

这种形式的教育具有时间灵活、空间自由等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地域、时间等限制因素,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4.军队院校教育军队院校教育是指我国军队组织的教育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育以培养军队需要的各类军事和军事相关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军事训练来实现。

军队院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军事素养和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胜任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中的工作任务。

5.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成年人(18周岁以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参加工作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士,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普通本专科教育、独立学院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军队院校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几种形式。

每种形式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共同为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等教育学(精简版)

高等教育学(精简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学概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思想与理论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2)启示:明确大学本质,准确定位;大学对外自治,对内学术自由;重塑教学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职能)(4)自由教育观4、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5、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6、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7、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最终质量规格。

(名词解释)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填空)3、教育目的的结构:(简答)(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曾经存在多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影响最大。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新阶段。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做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发展趋势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ypes of Development Trend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ve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system reform and expanded massively, then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gher schoo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and with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 a’s higher school type.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School type; Development tren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一)办学定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务处

(一)办学定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务处

关于开展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学习讨论工作的通知学校各部门,单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要求,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经过对学校近60年办学历史经验的梳理,基本形成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现下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单位)实际,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并依此推进本部门(单位)的各项工作,更好地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如有讨论意见,请于2017年6月15日前反馈给学校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可发送办公系统OA内部邮件或*****************)。

联系人:李雄华,王劲松附: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2017年5月5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一)办学定位1. 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校训,立足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持续增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2. 学校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同时,建成2-3个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科。

3. 办学类型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4.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继续教育,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教育。

5. 学科发展以林为特色,生物资源培育、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学科优势突出,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

6. 服务面向立足湖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重点服务于区域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1. 人才培养总目标贯彻“以人为本,整体培养,求是求新,至善至美”的人才培养工作理念,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承,为行业或区域培养全面发展、创新意识与生态意识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和综合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

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

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

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所不同。

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一个自发的进程,政府的干预较少,它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发展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扩展传统精英大学的路径得以实现的。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在政府的计划、调控、管理之下推进的,依托的是扩大不同水平大学招生的规模和广泛兴办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始终伴随其政策的选择与政策的贯彻执行,诸如规模与速度的调控政策、教育资金的投入政策、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等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我国的大学无视自身的职能与条件,统统追求“一流”与“卓越”,谋求“国际化”和“一体化”,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既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可能导致大学丧失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盲目追求单一性高层次目标的过程中丧失自我。

事实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

我们知道,办学规模与办学特色并非总是呈正相关的,好的大学不止有一种模式,既有牛津、剑桥模式,也有加州理工学院、巴黎师范学院、梨花女子大学模式,唯有实行分类办学,促进多样化发展,高校最终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从而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