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2.6六国年表教案1苏教版《史记选读》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教学重点:1、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2、认识“表”在《史记》中的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史记》中的“表”《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二、“十表”存目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三、大家论“表”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
按《礼》有表记”;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马贞《史记索隐三代世表》);刘知几曰:“表以谱列年爵”(《史通》卷二);郑樵曰:“表以正历”(《通志总序》);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六);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读史记十表》);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本源冠冕。
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积人多,则传载必不能备。
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列眉,画事迹于指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史记评注》卷三)……概而言之,“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系统、简明地表述历史事件,可与纪、传、书、志等史体参照互补。
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对“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创立的表“无用”……未见其宜。
何则?……观马迁《史记》则不然。
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明确:
特点
解析
好处
从结构上 看,序文
与表文 相辅相成
从表格上 看,以时 间为经、 国别为纬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 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 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 ,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 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②秦始小国僻.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务在强.兵并敌 (3)形容词为动用法 君子惧.焉
雄: 称雄 僻远: 地处偏远
强: 使……强大
惧: 为……感到害怕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非……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营(于)岐雍之间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正常语序: 威于诸侯重) ②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正常语序:故禹于西羌 兴,汤于亳起)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
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2)名词作动词
①作西畤用.事上帝 ②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③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④秦之帝.用雍州兴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 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 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 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 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 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 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 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太史公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3.理解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的主要思想和文化价值二、课前准备1.从资料中获得有关《史记》的背景知识(相关文献或网络搜索)2.阅读《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言学生们先和老师一起讨论史记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意义。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提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让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史记》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以及内容特点。
步骤二:太史公自序1.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太史公自序,以此来引导学生建议阅读的方式和注意点。
2.老师简单说一下太史公的生平和成就。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太史公的看法。
3.太史公在自序中谈到了他编纂《史记》时的初心和目的。
这对于理解《史记》的价值和功用非常重要。
在这里,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类似的著作和文献,帮助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
4.太史公在自序中还谈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
老师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去分析太史公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让学生要注意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细节。
步骤三:讨论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太史公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巨著的原因、编纂《史记》的主要目的、叙事技巧以及太史公在史料收集方面的贡献。
最后,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结论和想法。
步骤四:总结讲解在这一节课结束之后,让老师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太史公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教学评价在本课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和讨论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同时,教师应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加强对于史料的理解和判断本节课是一堂关于太史公和《史记》的历史课。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们也不断探究与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苏教版《六国年表》的教学,本文将分享一个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明确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掌握《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的原因;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教学策略1.开展参观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2.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3.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
五、教学流程1.导入:用图片或映像带来六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2.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搭配电子课件和实物模型等]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证明鲁迅“故国必须在文学上得到复活”这一名言的正确性;②在一小时之内向大家介绍一下楚国史,准备各种史料、口才和良好的讲解效果。
让学生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
4.策略引导:指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因为历史记载而出现的误解。
5.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重点。
六、作业1.总结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事件;2.收集更多有关于《六国年表》的信息,做一份关于六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PPT;3.写一篇短文,探讨为什么《六国年表》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对历史感到枯燥和无聊,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语言表达1.提取引用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
请以“苦难”为话题,用“提取引用法”写一个片断。
【解析】本专题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两篇课文,犹如小小的百科全书,其中隐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等名言警句;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李斯、韩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都是及好的写作材料。
【示例】苦难是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红梅扑鼻香。
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
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少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流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简评]本段文字很恰切地“提取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名言,可见,学会从课本中筛选这些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2.剪辑重组法,即对文本中符合写作话题主旨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加以组合成文的方法。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二十四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针对高中历史教育,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中选用了《史记》的精华进行选读,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
一、教材的选用及解析1.1 教材的选用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课程中,将《史记》中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筛选,让学生阅读其中精华部分,力求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
1.2 教材的解析《史记》选读共分为六部分,包括了《纪传》、《国别》、《世家》、《列传》、《表》与《书·法书》。
其中,《纪传》主要介绍了历代君王的生平事迹,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个皇帝单独传记的重要材料;《国别》则概述了各个朝代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历史;《世家》详细记述了历代重要的贵族世家的发展历程,既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以及政治事件,又展示了诸多人文风情与社会历史,对于全面了解品尝历史非常重要;《列传》则围绕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表》则呈现了各种时空中的事件,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运作规则的重要材料;最后,《书·法书》则是历代典籍中关于法律制度的重要素材之一。
二、课堂授课内容2.1 课前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史记》及其意义,授课前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到《史记》的编写及其历史地位,解释《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价值,并简单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知识。
2.2 课上内容:精读课文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挖掘其中的历史思想,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了解其大致内容及主题,最后提出阅读指引,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点。
同时,还可以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配合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Ⅱ深读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微任务活动一 探究作者“尊秦”史观
1.太史公是根据什么预知秦国有“越位犯上”的苗头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案 ①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②《礼经》中的记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2.序文第3段主要记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主要对秦统一后的焚书行为进行了分析,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痛惜之情。
(3)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但是战国时代随机应变的谋略也有很多可以采纳,为什么一定要崇尚古时候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因为后王距离我们更近,而且习俗的演变和我们相似,(他们的)议论近实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延读
疑难探究,思维提升
你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素养积淀提升
Ⅰ素材运用
【点击素材】
秦国完成统一对历史的积极贡献
秦国一代代君主殚精竭虑,招贤纳士,锐意改革,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良策,
迅速走在诸侯国前列,顺应时代潮流,促使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前进。虽然他们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史记选读》教学建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选读》教学建议作者:于建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10期一、苏教版《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积累文化常识,梳理、巩固、拓宽文言阅读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通过解读《史记》,增强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
理解把握作品内容,汲取人生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认识其中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拓展文化视野。
二、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整合整个课程的学时可以安排如下。
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40个学时),因此可精选其中的重点名篇进行课堂选讲。
有些专题,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可放在一起进行研读。
在教材的教学实施流程中,建议教师从第三专题开始教学,教学完成三、四、五、六专题内容后,再来实施第一专题的教学并依次完成第二、七、八专题的教学。
三、苏教版《选读》各章节侧重点三、四、五、六专题是《(史记>选读》的重点,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更加详细和周密。
第三专题的重点是在了解刘邦、李广两位历史人物时,要时刻关注《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春秋笔法。
第四专题在教学中应突出“文化”研读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理想追求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专题是对《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学习,本专题教师在分析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诸多细节艺术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司马迁两种不同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一是选取某一人物生平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一是通过人物生平全过程的交代以刻画人物,前者如《刺客列传》,后者以《项羽本纪》为代表。
第六专题是对《史记》叙事艺术的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史记》叙事的形式、章法、人物刻画中的叙事、叙事中的情感表达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梳理,可以在本专题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互动设计[精彩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背景资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2.积极探索《<史记>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和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讲解与探讨教学过程:一、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把它作为当代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它所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有哪些?《<史记>选读》如何能够反映《史记》真实的面貌?1、《史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接爱优秀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熏陶,因为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一个高中生如果真正读懂了《史记》,就能感悟到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夏本纪教案4史记选读
《夏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
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六国年表》教案设计
《六国年表》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
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
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⑴一词多义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今秦杂戎翟之俗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逾:越过;攘:驱逐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
颇:大量学者牵于所闻牵:局限⑵古今异义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⑶通假字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通纵衡通横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2、文言虚词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盖若天所助焉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2.6《六国年表》课件 苏教版《史记选读》
2.《六国年表》在编著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著 投诸 诸. .所 渤闻 海兴 之坏 尾之兼端词,众相,当各于 “之于” 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表表..六里国如时一事外列表表 (5)表聊 荆人表.欲 寸心 袭宋表,达使 人表.雍水测量,标记
亮 行为自万 表.后 世之主表.上表 表率
4.词类活用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一般动词)_做__国__相_____ (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一般动词)__取__法______ (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一般动词)___称__雄______ (4)大夫世禄.(名词作一般动词)___享__受__禄__位________ (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一般动词)__跟__随__,__接__续_____ (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___向___东_______ (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__像__蜂__群__一__样_______ (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___用__耳__朵_______ (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____地__处__偏__远_______
六国年表
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 《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之 曲。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 民涂炭”的悲剧情感。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文白对译) Word版含答案
附录文白对译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太史公读《秦记》,读到犬戎打败周幽王,周王室东迁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秦襄王开始被封为诸侯,建造西畤来祭祀天帝,超越本分的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迹象出现了。
《礼》上说:“天子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封地内的名山大河。
”秦国混杂戎狄的礼俗,重暴虐而轻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处于诸侯国的地位却像天子一样在郊外祭祀天地,有识之士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为此感到害怕。
到秦文公时,越过陇山,驱逐夷狄,尊崇陈宝之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石,经营于岐雍之间,而秦穆公整顿政治,使秦国东边的边境扩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展到了黄河,于是就和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霸主势力相当了。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此后诸侯的大夫执掌国政,大夫的禄位历代相承,晋国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独揽了国家大权,征伐会盟,权势压倒了其他诸侯。
等到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田常杀死齐简公做了齐相,诸侯(依然是很)安逸的样子,不去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讨伐他,于是天下都争着忙于战事了。
赵、韩、魏三国到后来终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于瓜分了晋国,田和也灭掉姜齐建立了田氏的政权,六国的兴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盛从此开始。
各国的要务就在于加强军事兼并,于是阴谋诡计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 蜂 出,无所不用,纵横、短长之术兴起。
假托奉行王命的诸侯层出不穷,誓 盟 不 信,虽 置 质 剖 符犹 不能约束也。
誓约结盟也不遵守,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凭也不能控制。
秦始 小国 僻 远, 诸 夏 宾 之,比秦国起初是个小国,处于偏僻荒远之地,中原诸侯排斥它,认为于 戎 翟, 至 献公之后 常 雄 诸 侯。
论它和戎狄一样,到了献公以后,秦国却经常称雄于诸侯。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六国年表》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六国年表《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
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
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解读《六国年表.序》一、识词义1、周东徙洛邑2、僭端见矣3、先暴戾,後仁义4、六卿擅晋权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7、事异变,成功大8、法后王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二、思内容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2019-2020年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巅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篇幅宏大的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巨著。
全书通篇叙述了我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如《太公自序》就是史记的一篇自序,在当时记录中所留下的印记和描述带给了我们非常深远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史记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
了解传统经书《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理解《太公自序》的意义,掌握《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
能力目标:将《太公自序》与《史记》结合,逐步锻炼学生应对古典文献、古汉语的阅读、解读和书写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道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哪些重大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讲解及阅读教师可依次讲解《史记》的特点、《太公自序》的意义、司马迁分写《史记》的人生经历等,并将《太公自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阅读。
然后,教师再全文逐段讲解、解析(例如“履先人之志”、“复以书传之”等等),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进入古典文献的阅读、解读和书写的状态。
三、推广及答疑为了加深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推广活动,如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太公字画比赛,或奖励学生制作太公自序小广告等。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答疑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将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程度带入到更高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 阅读《史记选读》中史记的其他文章,理解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和功用。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历史教育也逐渐升华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拥有独立见解的课程体系。
尤其是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历史教育更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认识世界的渠道。
本文设计的《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授课,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从中获得知识财富。
教案内容1、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针对苏教版高二选修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六国历史,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1)能够运用课本与参考资料理解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内容及其涵义;(2)能够分析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当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3)能够发现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4)能够利用所得到的历史知识解决生活、文化和实践问题。
2、教学重点(1)了解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掌握其涵义和影响。
(2)分析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当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3)挖掘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3、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如何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对现代社会的总体启发。
4、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多元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5、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引入六国年表的主题:六国历史事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导入。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六国分裂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历史事件与现代的联系是什么?(2)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PPT、教科书、参考资料等,向学生详细讲解六国年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六国年表一统天下的奠基人——秦襄公秦襄公,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庄公长子世父之弟。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其父庄公即位。
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襄公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
前776年,襄公迁都于汧邑(今某某陇县),向东进逼。
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
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
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的诸侯国。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本文由序和表两部分组成。
序中慨叹了东方诸国的腐朽没落,概述了秦国的崛起过程,指出了秦灭六国的必然趋势。
表中将六国渐衰与秦国日强的过程对比排列,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国家兴衰存亡的根由,给后人以启示。
一、通假字1.僭端见.矣同“现”,译为“显现出来”2.今秦杂戎翟.之俗同“狄”,译为“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3.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同“境”,译为“边境,疆界”4.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同“纵”,译为“合纵”同“横”,译为“连横”5.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同“摈”,译为“排斥” 6.西方物之成孰.同“熟”,译为“成熟” 二、古今异义1.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古义:条件 今义:事物发展的状况 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古义:指统一天下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3.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 古义:民间 今义:住户;家庭;女子未来的丈夫家 4.然世异变,成功..大 古义:完成的功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 5.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古义:当时的事 今义: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三、一词多义1.修⎩⎪⎨⎪⎧①而穆公修.政 动词,整顿②乃重修.某某楼《某某楼记》动词,修建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形容词,长,高2.信⎩⎪⎨⎪⎧①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动词,守信用②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副词,随意,随手③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副词,确实、实在3.表⎩⎪⎨⎪⎧①六国年表.名词,古代分类按序排列的文字②行山表.木《夏本纪》 动词,作标记③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动词,显露4.举⎩⎪⎨⎪⎧①因举.而笑之 动词,拿来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动词,发动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动词,拔,攻占5.道⎩⎪⎨⎪⎧ ①不敢道.动词,谈论、研究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名词,道理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正确的方法④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名词,道义、正道6.见⎩⎪⎨⎪⎧①僭端见.矣 动词,出现②见.秦在帝位日浅 动词,看到③是以见.放《渔父》介词,被④慈父见.背《陈情表》用于动词前,可译为“我”7.以⎩⎪⎨⎪⎧①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介词,凭借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因为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连词,表目的,来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往东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蜂:像蜜蜂一样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
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
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