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第16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重兵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展示:国名党五次“围剿”示意图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七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历程、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对于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理解长征的过程,感受长征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长征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背景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 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红军开始长征(展示课件)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4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用多媒体播放《长征组歌》,同时播放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照片,正式上课后,教师设问:大家通过欣赏《长征组歌》,知道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叙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吧!二、学习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课题“第4课红军长征”,接着设问:关于长征,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要说的或要问的,那么现在请大家说说:对于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讲了很多有关长征的事迹,也提了很多问题,(根据学生讲述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

但学生有可能讲一些具体的故事,提一些具体的问题,老师在给与同学们鼓励和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后,必须与学生一起,弄清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为什么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意义等重大问题。

下面的设计,视同学们对长征讲述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的教学。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投影板书)教师设问: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设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怎样?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15个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10万人,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对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教师投影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让学生观察)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结果第一次 10万 4万多约2.5:1 胜利第二次 20万 3万多约7:1 胜利第三次 30万 3万多约10:1 胜利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约4:1 胜利第五次 50万 8万多约6:1 失败教师设问:五次反“围剿”的兵力对比具有什么共同点?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红军同是以弱对强,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周恩来、挑选的先后指挥下,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从而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主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叙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教材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行程、长征的胜利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为理想和信念奋斗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重要性。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4.图片、地图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行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呈现长征的行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教案_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长征精神。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遵义会议。

2、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七律·长征》。

师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谁?师: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

当初,这个伟大的远征,是怎样迈出第一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出示幻灯片: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示幻灯片:第一篇“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1页正文第一段。

思考三个问题:出示幻灯片:1、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要“围剿”革命根据地?2、国民党反动派于何时开始“围剿”革命根据地?重点是“围剿”哪个革命根据地?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 little fire burns up a great deal of corn出示幻灯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师讲解: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块又一块红色的区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有一个受当时苏联影响的名字——苏区。

鼎盛时期,苏区总面积达到四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万。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长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路上重要战役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长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和地点,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活动,感受长征精神。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意义和价值。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红军长征中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解遵义会议挽救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等相关材料,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中红军克服的艰难险阻。

2.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史料,初步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中展现的非凡智慧和大无畏英雄气概,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在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长征的学习,加强多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深刻体会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长征的意义,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堂导入《“半条被子”的故事》视频导入思考有哪些感动?(通过“半条被子”的故事,说明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鱼水情深,正是有了这种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政党,国家才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与富强。

)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感受。

了共产党这种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政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提问过渡:看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被感动,那么故事中的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讲解一:万里征途多坎坷1.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 长征路上有多难?长征路上面临的危难:漫长征途、恶劣环境、敌人围剿、供给不足教师展示地图、数据等材料,带领学生分析课本的相关史事(此处可以用屏幕分享功能),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长征。

教师展示长征示意图、相关数据、照片史料等,引导学生分析长征可能遇到的困难(此处可以分组讨论,看一看哪一组概括地更全)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思考问题蒋介石为什么要“围剿”红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归结起来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

”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

【探究二】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结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会宁会师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C)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长征组歌》。

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B)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的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3.
下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井红军烈士纪念碑。

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

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

请指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D)
A.井冈山方向 B.湘西方向 C.瑞金方向 D.贵州遵义方向
4.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

”这次“会议”是(B)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八七会议
5.在某红色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说:“这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这一景点是在(A)
,A.遵义,B.南昌,C.广州
,D.嘉兴
6.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B)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解决了张国焘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C.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7.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
A.突破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强渡大渡河
8.小明中考后准备参加“重走长征路”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A)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于l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事件是(B)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10.长征,人类战争史的奇迹。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C)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B.革命取得了成功
C.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D.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