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历程和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征这一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有很强的兴趣,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评价文章。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长征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会师,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材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与国共十年对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本课也为下一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决策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面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共同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新课讲授<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依据材料一: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第一次(1930.11-1931.1)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1931.3-1931.5)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1931.7-1931.9)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1933.2-1933.3)30多万7万多约4∶1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2.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3.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4.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2)红军长征途中哪一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今年(2017)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
2.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A)
A.四渡赤水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翻雪山、过草地
答案:(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板块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阅读材料:
材料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小组合作:(1)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时期”的内容。
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课外可能有一定的积累,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国民党的“围剿”,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唯物史观)2.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珞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结合课本文字,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图。
(时空观念》3.通过播放视频《遵义会议》,了做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视频,讲述红军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革命先烈们不畏艰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意义;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教学学法教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法、创设问题法学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听爷爷讲红色记忆》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习新课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课堂结构,分成四个篇章讲解。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一一长征原因》(一)出示图表分析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二)小结归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姓名:肖稳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境导入法、讨论法、提问法等,通过学生搜集长征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本课内容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领悟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导入:(PPT播放宁化图片)同学们一直很好奇老师是哪里人对吧,今天老师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是福建省的西北地区,武夷山东麓,西接江西石城,南临长汀,别名“翠城”。
宁化是唯一一个90%以上都是客家人的县城,我们学习了上学期的历史都知道,中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陆续的中原汉人往南迁,这部分人就被称为客家人,宁化就是客家人的中转站。
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几乎每个客家人都可以在这里追宗朔祖。
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客家族谱记载了先祖的来源去向、家训家风;对于整个客家民系来说,客家族谱记录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文化根源。
闽西八大干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奇葩的吃法之一,在当地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和普通大众吃青菜一样,完全没有心理障碍。
秋收时节的田鼠非常肥美,在旧时,秋收时节稻田里的田鼠特别多,经常偷吃粮食并藏到洞里好过冬,农民深受其害,后来就想出了这个既能消灭鼠患还能变成美食的好方法。
图图为用糟糠烟熏过的田鼠烟熏过后切成块,以红萝卜后者冬笋加蒜苗芹菜做配菜,加点三层肉翻炒即可,一碗很香的老鼠肉就好啦!当地有句谚语:宁化老鼠干,天下第一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研究,学生应能:1.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行军故事;2.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目的和意义;3. 分析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策略和困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起因和背景;2.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路线和过程;3.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战略和战术;4.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困境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述故事和解读历史文献,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中的策略和困境,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3. 视频观摩: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过程和战略。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辩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或写作题,要求学生撰写关于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相关报告或文章,评估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写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纪录片和影片等;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和音响设备,以便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3. 相关网站: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网站和在线资料,以便深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六、教学计划本课为单元的第17节课,预计用时一节课(45分钟)。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和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故事;2. 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工农红军远征行军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其目的、策略和困境的分析。
参考资料。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师:袁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四、感悟长征精神五、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2.学生学法六、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课前清点人数,未到校者,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家长。
1.情景导入播放“天问一号”发射的视频片段,问:“视频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是用什么命名的火箭发射升空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继续问:“为什么我国的运载火箭要用‘长征'作为名称?教师介绍名字的由来。
运载火箭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能用“长征”命名,可见“长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及重要地位。
这节课,老师便与同学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
2.P PT展示学习目标:①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②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3.新课讲授学生看PPT,花一分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长征原因教师问: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决定要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课前,教师已将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学生课上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八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提供充分视频、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培养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战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放视频《七律·长征》,
视频播放的毛主席这首七律,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观看视频,
进入新课
情境导入,激发
兴趣
讲授新课教学目标一:传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师过渡: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
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
学生阅读
教材,迅速
做出回答:
由于
博古、李德
在军事上培养自主学习能
被红军粉碎。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概括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2、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82页第一节并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万人剩余不到3万,去湘西还是去贵州,毛泽东与博古等人产生分歧。
最后,毛泽东的建议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博古毛泽东
2、遵义会议
教师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82--83页第一节,完成表格关于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等信息的“左”的
错误,导致
第五次反
“围剿”失
败,中共中
央和中央
红军被迫
进行战略
转移,开始
长征。
学生阅读
教材和地
图后回答
学生观看
视频并阅
读教材,迅
速概括提
取历史信
息并完成
表格
力
读图概括能力培
养
培养概括归纳能
力
培养即时记忆能
力
时
间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教学目标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83页底2节,结合教材图片以及个人所了解的长征历史知识,说一说,长征后期途径路线,途并说说挫折途中工农红军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挫折?
红军爬雪山红军过草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征后期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
教学目标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
学生现场
识记遵义
会议相关
知识
学生阅读
教材,结合
自己的知
识积累,小
组内交流
讨论,总结
回答:
学生自主
阅读,独立
完成
培养合作探究学
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
力
培养即时记忆、
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讨论思考: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拓展延伸
教师投放以下素材:
1、视频:《飞夺泸定桥》
2、长征大数据;
行程:两万五千多公里
长征出发:约300000人;长征结束:约25000人。
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长征经过省:14个。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甘肃、陕西等。
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上20座山。
跨过大河:近百条,其中大河24条。
主要战斗: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15个整天进行大决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大小城市62座。
装备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1)红军长征途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挫折?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学习和继承哪些长征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长征精神”:
现场识记
学生观看
视频和数
据材料,先
独立思考,
后小组内
讨论后回
答,红军面
临的困难
和挫折有:
1)敌人的
围追堵截
2)恶劣的
自然环境
3)缺衣少
食少弹药
的后勤保
障
4)内部的
矛盾和斗
争
快速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现
象看本质,分析
现象,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