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一、引言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通过地球仪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地球仪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地球仪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地球仪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球形、赤道、南北极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地理位置和方位: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上各大洲、国家、城市的位置和方位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地的相对位置。
3. 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气候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演示法:教师可以使用地球仪进行实物演示,通过旋转、倾斜等方式展示地球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比较法:教师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让学生发现差异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 互动法: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地球仪的操作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地球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实践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结合地球仪的使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效果地球仪教学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球仪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理位置和方位、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等方面。
2. 学生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对地球仪上展示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初中地理《制作简易地球仪》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制作简易地球仪》这节课,将地理学科知识建构在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本文以“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为例,探析通过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运用知识,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学了两个周的地理,地理知识不是很丰富,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除了具备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如何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的地理知识落实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
【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
3.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太大,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并出示活动目标。
学生观看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的构造。
【设计意图】出示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的动手实践中,体现综合实践与地理学科整合。
通过观察地球仪,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问题探究,设计步骤。
1.同桌讨论: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及工具。
(课堂预设:材料主要包括作为主体部分的球,作为支撑部分的铁丝,用作底座的材料等,并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工具主要有钳子、用于打孔的锥子及用于画线的笔,并提示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安全。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教学设计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一、活动内容分析: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材编排设计了此项活动,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针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要彻底理解, 弄明白, 熟练地做一些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此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活动对象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由于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 要想将经纬线、经纬度、半球的划分等抽象的内容学懂、彻底弄明白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能轻松理解和掌握, 特此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三、活动目标:1.通过地球仪的制作,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形状,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和地球五带的划分;2.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3.能利用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4、通过动手小制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给予适当的建议, 并适时进行指导, 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也是学习活动的评价者。
让学生自主与合作活动相结合, 再通过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点评的方式, 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在活动中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活动要求:1、要画出赤道,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并标明所画纬线和经线的度数;2.注意小孔(极点)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要相等;3.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与垂线成23.5°角;4.制作的小地球仪要较为准确且美观, 底座要比较稳固;/六、活动过程:1.材料和用具: 乒乓球、细铁丝、胶布、橡皮泥(橡皮)、大头针、量角器、圆规等;2.制作过程:(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 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南北极点), 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画出一条经线作为0°经线;然后再画出对应的半个圆作为180 °经线;从0°经线开始将赤道平分成6等分(画出均分点),(3)从0°经线东侧开始, 以此类推, 画出其它经线。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一、引言地球仪是地理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之一,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自转、公转等基本特征。
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解答与地理相关的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准备了一架地球仪、投影仪、投影屏幕、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确保地球仪的转动灵便,投影仪的画面清晰,教学课件的内容丰富。
2. 教学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引导他们思量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让他们对地球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教学展示我将地球仪放在投影仪下方,通过投影仪将地球仪的图象放大到投影屏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
我先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他们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然后,我通过地球仪上的刻度和指针,教给学生如何测量地球上的距离和角度。
最后,我利用地球仪上的标记,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位置的特征和地貌。
4. 学生互动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预到教学中来。
例如,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地球仪,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并解释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我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地球仪解答一些与地理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5. 教学总结在教学结束前,我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简要的总结,强调了地球仪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预地理学科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地理素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优点(1)教学资源充足:通过准备地球仪、投影仪、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生动: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象和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教学反思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教学反思•相关推荐《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简易地球仪模型的制作”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课程导入开始,就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
一节课下来,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1、课程导入直观明了。
(1)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共同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通过猜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入效果好。
2、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1)简易地球仪模型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此,我按照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复习一遍,加深理解和记忆。
(2)在简易地球仪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将制作的步骤展示给学生并做简单的讲解,以便在制作过程中顺利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活动中采用小组内合作,教师巡视的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4、学以致用地球仪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因此,让学生很好地完成地球仪的制作,,然后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地球仪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运用分解的方式设计板书,便于帮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地球仪的制作。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1、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到位,经线和纬线混在一起,所以应该在教学时督促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将经线和纬线画的弯弯曲曲,没有要求的那么光滑,所以让学生应多加练习。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导致收尾比较仓促。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时间里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和提高。
初中地理_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制作简易地球仪》这节课,将地理学科知识建构在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本文以“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为例,探析通过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运用知识,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学了两个周的地理,地理知识不是很丰富,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除了具备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如何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的地理知识落实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
【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
3.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太大,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并出示活动目标。
学生观看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的构造。
【设计意图】出示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的动手实践中,体现综合实践与地理学科整合。
通过观察地球仪,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问题探究,设计步骤。
1.同桌讨论: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及工具。
(课堂预设:材料主要包括作为主体部分的球,作为支撑部分的铁丝,用作底座的材料等,并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工具主要有钳子、用于打孔的锥子及用于画线的笔,并提示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安全。
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方案
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地球仪是地理分析的主要工具,也是初中地理课程传统的、经典的教学内容,与其章节相比,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是地理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对地理工具的运用和对地理实践的要求是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体现地理学习是从“做中学”的要求。
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能够深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知道赤道的位置及其与极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活动的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准备,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制作过程中。
二是材料准备,准备好乒乓球(或泡沫球)、铁丝、胶布、橡皮泥、毛线、胶水、剪刀等。
三、活动过程:1、制作步骤:①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极,赤道和0°经线,以0°经线、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出一条经线和纬线。
②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球的范围。
③在南、北极各钻一个小孔,并将铁丝弯成如课本P15图1.10所示形状(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铁丝的倾斜角度,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与桌面的夹角大致为66.5°,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点。
),然后从乒乓球的两个小孔出中穿过。
④在贴近南、北极的倾斜铁丝处,用胶布裹上几圈,这样既可以将乒乓球固定在铁丝的中间,又可以让乒乓球自由转动。
2、成果展示:①自评②他评③师评:可以利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点评下学生的作品。
姓名评价标准自评他评师评1、能够准确画出南北极、赤道和0°经线(20分)2、能够每隔30°画出其他经线和纬线(20分)3、能够用不同颜色区分低、中、高纬度的范围(20分)4、能够用倾斜的铁丝(注意角度)固定住乒乓球,并能让乒乓球旋转。
(25分)5、美观、科学、底座稳固。
(15分)总分四、活动要求画出赤道并标明度数,注意小孔(极点)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要相等,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与垂线呈23.5°角,制作的小地球仪要较为准确且美观,底座要比较稳固。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之一,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本次教学反思旨在对地球仪教学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地球仪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仪上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基础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地球仪的三个主要部份:地球仪球体、底座和支架。
3. 地球仪演示:通过操作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基本运动,以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地理特征。
4. 学生互动:组织学生参预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5. 深化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提问,进一步解释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匡助学生深入理解。
6. 拓展应用: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运用地球仪上的地理信息,解答一些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在本次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地球仪、图片、教案等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但在准备方面,我应该进一步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助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讲授、演示、互动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参预和理解。
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可以更加灵便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游戏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 学生参预:通过本次教学,学生的参预度较高,他们积极观察、提问和讨论,对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地理_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球仪或地图,说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2)认识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如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划分。
(3)认识经纬网的作用,学会利用简单的经纬网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通过认识座位号建立与经纬网知识的联系,以及充分利用课件动态展示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认识经纬网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认识纬线的特点以及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2、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认识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及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经(或纬)度位置;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划分方法及判定。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学案等学生:地球仪、课前预习〖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教材特点及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相关地图,或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2、模拟、演示: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不够,可以引导学生用两只拳头模拟、演示和体验东、西半球的划分,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建立东、西半球划分的空间感。
另外,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难点。
3、联系生活:用认识座位号的方式建立与经纬网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突破难点。
4、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构想〗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每当进行经纬网内容学习时,总是百般地精心设计,千方百计地耐心演示、讲解、练习,学生仍是雾里看花,一片茫然或是一知半解。
作为初中地理的入门知识,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时期,空间想象力不够,习惯于简单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抽象的经纬网无疑成了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障碍。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1. 引言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之一,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信息,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旨在提出改进地球仪教学的建议。
2. 教学目标的设定地球仪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并能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地球仪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地理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重点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大洲、大洋的分布等基础知识;对于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理经纬度等内容。
4. 教学方法的运用地球仪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例如,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特征,并与实际地理环境进行对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仪上的地理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5. 教学效果的评估为了评估地球仪教学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学生测验:设计一份与地球仪教学内容相关的测验,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球仪教学的理解和反馈意见。
- 教师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地球仪教学中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表现情况,从而评估教学效果。
6. 改进地球仪教学的建议根据对地球仪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要明确,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避免过于简单或复杂。
- 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水平进行合理选择。
-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结合实地考察、多媒体技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评估要科学有效,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7. 结论地球仪教学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可以提高地球仪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学文档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精确识别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防止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法进行的改良,通过设计教学反应,实际的改良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
地球仪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⑴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⑵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2.表格法3.游戏法4.问题解决式教学5.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二)教学新课1.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2.经线与纬线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纬线经线形状特征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标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零度线的确定数量特征3.半球的划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
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
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地球仪教学反思简版
地球仪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地球仪教学是地理学科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通过模拟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地球仪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地球仪教学的反思,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参与和评估方式。
正文内容:1. 教学目标:1.1 知识传授:地球仪教学应该注重传授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等。
1.2 概念理解:地球仪教学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如赤道、经纬度、地球倾斜等。
1.3 空间认知:地球仪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地球空间的认知能力,包括地理位置、地理分区等。
2. 教学方法:2.1 示范演示:教师应该通过地球仪的示范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2 互动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和任务,让学生通过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和规律。
2.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球仪的演示内容与图像、动画等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资源:3.1 地球仪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球仪,包括悬浮式地球仪、机械式地球仪等。
3.2 地理资料的获取:教师应该准备相关的地理资料和地球仪的配套教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3.3 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丰富地球仪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4. 学生参与:4.1 观察和操作: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运动和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地理特征的理解。
4.2 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和合作,分享观察和发现,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考。
4.3 实地探索: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地球仪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评估方式:5.1 笔试和口试:通过书面测试和口头表达,考察学生对地球仪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5.2 项目作业:设计一些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应用地球仪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一、引言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之一,通过地球仪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位置、地理现象等。
然而,在地球仪教学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地球仪教学存在的问题1. 缺乏互动性:传统的地球仪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点过于抽象:地球仪上的地理知识点往往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这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无法形成系统的地理思维。
3. 教学内容单一:地球仪教学往往只注重地理位置的教学,忽视了地球的其他方面,如气候、地貌、人口等。
这使得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不够全面。
三、解决方案1. 引入互动教学方法:在地球仪教学中,可以引入互动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结合实际案例:在地球仪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地理知识点具体化。
例如,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谱,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3. 多角度教学:在地球仪教学中,应该注重地球的多个方面,如地貌、气候、人口等。
通过多角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形成系统的地理思维。
四、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气候变化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讨论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气候图谱,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案例二:地理位置与交通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展示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对交通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位置,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发展情况,并探讨地理位置对交通网络的重要性。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然而,在地球仪教学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
一、地球仪选用的合理性
1.1 地球仪的类型选择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1.2 地球仪的质量和精度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1.3 地球仪的尺寸和展示效果是否适合教学环境
二、地球仪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2.1 如何利用地球仪进行直观的演示和讲解
2.2 如何引导学生参预地球仪的使用,提高学习兴趣
2.3 如何结合地球仪与其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地球仪教学的目标和评估
3.1 地球仪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3.2 如何评估地球仪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3.3 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四、地球仪教学的应用和拓展
4.1 如何将地球仪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如何利用地球仪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3 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地球仪软件,增强地球仪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地球仪教学的未来发展
5.1 地球仪在未来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地球仪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
5.3 地球仪教学的创新和探索
通过对地球仪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教学工具,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希翼未来地球仪教学能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初中地理_地球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仪”教学设计【课标内容】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认识和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在地球仪上,能较熟练地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教会学生运用观察和归纳等方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促进学生空间概念形成,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2、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与空间分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等【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丝带【教学过程】一、微课预习初步感知课前在预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观看微课视频-地球的经线和纬线(swf)。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乃至整个地理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知识,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充足的预习准备工作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提前感知,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太空看地球2、谷歌寻校园(视频)3、地球仪现经纬设计意图:让学生聆听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细细品味我们的美丽家园—地球,进而应用“谷歌地球”探寻学校的位置,以位置的确立为切入点,引入新课的学习。
既完成情境的创设,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一起步入课堂,展开探究。
三、合作探究交流共享模块一:感知地球仪【观察发现】观察地球仪,看到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读图查寻】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趣味分析】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处四面都朝南(或四面都朝北)的地方吗?如果能,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做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趣味探究,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整体感知地球仪。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一、引言地球仪是地理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之一,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内容。
本文将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地球仪教学的优点1. 视觉效果好地球仪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通过旋转和倾斜地球仪,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具有积极的影响。
2. 互动性强地球仪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旋转、倾斜等动作,学生可以自主地探索地球的各个方面。
这种互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多媒体辅助现代地球仪多配备了多媒体功能,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屏幕展示更多的地理信息,如地球的气候分布、地理特征等。
这种多媒体辅助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三、地球仪教学的不足1. 缺乏个性化教学地球仪教学通常是整体性的,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展示方式不太适应,或者需要更深入的解释和讲解,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2. 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地球仪教学的学习效果难以量化和评估。
虽然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操作地球仪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但教师很难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这对于教学的反馈和调整带来一定的困难。
3. 依赖教师的讲解地球仪教学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解释和演示,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限。
四、改进意见1. 引入个性化教学在地球仪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引入个性化教学的方法。
例如,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特定的地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 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地球仪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如图书、地图、多媒体等。
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一、引言地球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它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理特征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本文将对地球仪教学进行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地球仪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地球仪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特征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2. 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技巧;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地球仪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大陆、洋流、山脉等地理特征,让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现象有直观的认识;2.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通过地球仪展示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纬度、经度等地理概念,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意识;3. 地球仪的使用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包括旋转、倾斜、定位等操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演示法: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和摹仿,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技巧;2. 互动讨论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量和探索地球仪教学中的问题;3.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些地球仪相关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4. 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结合地球仪的使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效果地球仪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理特征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使用地球仪时的操作技巧,评估他们的技能运用能力;3. 学生的兴趣和参预度:通过观察学生在地球仪教学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参预度;4. 教学反馈和评估: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评估,了解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制作简易地球仪》这节课,将地理学科知识建构在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本文以“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为例,探析通过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运用知识,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学了两个周的地理,地理知识不是很丰富,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除了具备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如何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的地理知识落实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
【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
3.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太大,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并出示活动目标。
学生观看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的构造。
【设计意图】出示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的动手实践中,体现综合实践与地理学科整合。
通过观察地球仪,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问题探究,设计步骤。
1.同桌讨论: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及工具。
(课堂预设:材料主要包括作为主体部分的球,作为支撑部分的铁丝,用作底座的材料等,并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工具主要有钳子、用于打孔的锥子及用于画线的笔,并提示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安全。
)2.小组合作,探究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
(课堂预设:学生设计的步骤无非包括打孔—画线—做支架—组装,只是学生的设计顺序可能不同,提示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都能完成,只是完成效果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也可以参考其他小组的设计进行制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符合动手实践的思路,首先是观察地球仪的构造,再到思考制作地球仪需要哪些材料,最后是自制简易地球仪的步骤,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
在分析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和工具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这些材料和工具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在此学生脑中就初步具备自制地球仪的雏形。
在本环节中,还通过同桌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尝试制作,发现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制定的制作方案进行尝试制作。
学生找出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先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班级中提出。
(课堂预设:学生一动手制作,就会发现制作简易地球仪不是那么简单的,及时引导发现自己制作中的困难,并试着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制作,学生能够迅速发现自己制作地球仪存在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解决,在组内解决,直至班级解决,养成自觉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第四环节:难点突破。
1.学生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制作难题。
(课堂预设:难点一--极点确定不准确。
先让图1学生来描述,在此老师也预设解决方案:微视频—先画出沿球体的中缝画出赤道,把赤道放置在与视图2线平行,找到最高、最低点既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难点二--画纬线画不直、画的位置不准确。
先出示在尝试制作中画线比较好的同学作品,让学生描述如何可以画好。
在让学生考虑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画的又直又准确?在此老师也预设解决方案:方案1.徒手绘制:要求美术功底比较深厚,不借助任何工具、不使用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就可以绘制的很好。
方案2.借助其他工具,如铁丝或者透明胶带(如右图1),沿透明胶带一测画出相应的纬线。
方案3.利用数学方法,两点连线的方法(如下图2),以绘制低中高纬分界线为例,具体步骤为在已有赤道和极点的基础上,从极点到赤道画几条垂线,在线上找出三等分的点,然后两点连线,减少画线的难度。
【设计意图】将学生在自主尝试制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班级内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多动脑就会有很多方法。
第五环节:自主制作,提出新要求。
教师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争使作品美观、科学、准确,包括地球仪要稳、地球仪能转动,地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是66·5°。
学生自主制作。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在自主尝试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并在自主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审美能力。
第六环节:展示评价。
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展示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事物,同时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
第七环节:拓展延伸。
今天制作的地球仪只是包括底座、支架、球体,还有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后面我们还会学到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如图3),我们也可以把海洋和陆地绘制在自制的地球仪上!【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学习意识。
图3【活动评价及反思】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非常简单,但是学生想实现活动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有一定难度。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
3.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看第一个目标还似简单,其实在教师看来,这些目标确实都比较简单。
但在多次的试课中,我发现想制作一个准确的、美观的地球仪貌似不是那么简单。
准确代表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美观代表了学生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本节课中主要的德育目标。
想达到这一目标,难度确实较大。
因为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而我们初一的孩子们只学习了两周的地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大家应该对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都有所了解,确实不太强。
除了具备知识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如何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的地理知识落实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
但是在本节课中,没有预先告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要求:底座要稳,地球仪要能转,地轴要保持66.5°,如果提前告知的话,学生可能会完成的更好。
纵观整节课,将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建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脑解决问题,再进行制作,在制作中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用心做了一次研究,对他自身的求知欲望的影响更加深远。
《制作简易地球仪》学情分析通过对我校初一学生进行的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接触地球仪,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地球仪上蕴含的地理知识,如经线、赤道等。
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对地球仪相关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球仪的兴趣表示一般。
由此反映出学生在地球仪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十分欠缺,而地球仪作为学习工具,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以及相关概念抽象都成为学生兴趣的障碍,所以,探究性活动成为本课学习的重要形式。
而初一学生在经过小学的科学课程和初中一个月的地理学习后,知识不是很丰富,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除了具备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严谨的态度。
《制作简易地球仪》效果分析《制作简易地球仪》主题实践活动是初一学生在认识、了解地球和地球仪、之后设计的动手实践活动。
本实践活动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活动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与经历出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制作简易地球仪》这节课,将地理学科知识建构在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制作简易地球仪》教材分析“制作简易地球仪”这一活动为鲁教版教材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的内容。
教材安排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对极点、地轴和倾角等的认知,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培养学生对地球更深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探究、设计步骤--尝试制作、发现难点--难点突破--自主制作、提出新要求--展示评价--拓展延伸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制作简易地球仪》评测练习1.关于经纬线叙述准确的是()A.所有经线等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C.经线和纬线都是圆D.赤道与所有经线等长2.本初子午线指的是()A.最长的纬线B.东西半球分界线C.最长的经线D.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3.下列纬线圈中最长的一条是()A.80°N B.40°N C.60°S D.10°S4.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20°E、160°W B.20°W、160°EC.0°、180 D.90°E、90°W5.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 _____ B:_____C:___ D:(2)A点位于C点的 ____ 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
位于低纬度的是,位于中纬度的是,位于高纬度的是(填代号)《制作简易地球仪》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非常简单,但是学生想实现活动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有一定难度。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