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境地。
李杜诗五首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 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 望而不可及,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之处, 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本诗( 事事幽 )三字统领全篇。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 。时值初夏,浣 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子,时来时去, 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安定 详和,让人陶醉。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请分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草堂外的景色描写: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开,鸥鸟飞来, 或翔于地面,或集于溪边。 “皆”字表现出 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 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春景
情景兼备
情深意浓
喜
迎客
“但见群鸥”起
“呼邻翁对饮”结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 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 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 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诗人因之借 《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李白和杜甫的简介李白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诗人被尊为诗史,李白诗人杜甫诗人合称为李杜。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李白和杜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篇1李白诗人(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有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诗人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诗人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诗人一人。
李白诗人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人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人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诗人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人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诗人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诗人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人.的巨大影响。
杜甫诗人(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唐代诗人李白又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又被称为诗圣。
李白和杜甫也被合称为“大李杜”,与“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相区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五首》中的其二。
原文是《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代〕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流传至今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李白(唐朝诗仙)简介

李白(唐朝诗仙)简介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生平经历编辑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3] 。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的一生简介

李白的一生简介李白的一生简介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一生简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物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汉族,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是谁

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是谁在我国唐朝历史上,有两个“李杜”,分别是“大李杜”和“小李杜”,他们分别是指谁呢?“大李杜”指的是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不仅因为他们同为盛唐时期的诗人,而且一个达到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个达到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与“诗仙”李白齐名的也只有“诗圣”杜甫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在批判继承前人诗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轻快,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同时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也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他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同时又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在他的身后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至今为人所传唱的千古名句:如自信满满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琐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洋溢着及时行乐思想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民众的关切与对现实的不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充满了“沉郁”的色彩,这也是与李白浪漫主义诗作不同的地方。
“小李杜”的叫法是为了与李白、杜甫相区别,指的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
李白杜甫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世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称。
到了晚唐时期,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已经没落的诗风中添上了瑰丽的一页,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小李杜”。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公元813—约公元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
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也工四六文。
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20]。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作品《夜雨寄北》你问归期,归期很难说,巴山夜雨,漫秋池。
什么时候回去,共看西窗鼻烟,面对面,夕雨味。
《无题》我遇见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从我们分开后,时间变得更长了,东风起了,百花齐放。
李杜 的名词解释

李杜的名词解释李杜,指的是唐代著名文人杜牧和李商隐。
他们两人都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牧,字牧之,号牧童,晚号牧守,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
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工于细腻唯美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杜牧的诗作多以抒发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篇章之间常有承接之意。
在杜牧的诗中,常常出现对江南水乡的描绘。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色,无论是描述园林的曲径通幽、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还是表达对柳岸、雨巷的深情追忆,都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遐想。
杜牧的诗歌语言简练,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人性和世界的深思。
李商隐,字义山,号季山,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词曲方面。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为主旨。
李商隐的诗作较为写实,将社会生活的琐碎和人生百态以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
他常常通过对日常场景和细微之事的观察,对人性和社会价值进行思考和反思。
李商隐的诗作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和独立性。
他的诗风华丽而富有情韵,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给人以美感和震撼。
他的诗作往往带有浓厚的忧郁和哀婉之情,流露出他对于世事变幻的不安和对生活的迷茫。
他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他的诗作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李杜的名词解释,即是指这两位唐代文人的名字的合称。
杜牧和李商隐都是文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名字经常会同时出现在后世的诗文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
"李杜"一词在后世成为了对于唐代文学的象征,也展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总之,李杜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杜牧和李商隐这两位唐代文人各自的特点和作品。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卓越的才华,成为唐代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存在,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杜最有名的十首诗

李杜最有名的十首诗引言李杜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杜的诗歌以其雄浑豪迈、深情厚意而著称,被赞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李杜最有名的十首诗,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艺术手法以及对后世影响。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杜甫兄弟的悼念之作。
通过描绘兄弟相依为命的情感,诗人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痛苦和对兄弟之间深厚感情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恢宏的气势,成为李杜兄弟感情的真实写照。
二、《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月光、酒香等细腻描绘,诗人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对自然的倾慕与向往。
三、《望岳》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李白的赞颂之作。
诗人通过赞美李白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和对诗人自身的自省。
这首诗以其铿锵有力的词句和雄浑的气势,彰显了诗人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四、《赠花卿》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卿的赞美之作。
通过描绘花卿的风采和才华,诗人表达了对其的赞美和羡慕之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精确的描绘,展示了杜甫的艺术才华和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
五、《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
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思。
这首诗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
六、《哀江头》这首诗是李白的作品之一,描绘了诗人哀江头时的心情。
诗人通过对江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悲凉和对乱世的反思。
这首诗以其凄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七、《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诗人奔放豪迈的情感表达和对酒的热爱见长。
诗人通过描述宴会盛况和对饮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现实的抗争精神。
这首诗以其气势磅礴的笔触和感人肺腑的情感,至今仍为人称道。
八、《月下独酌四首·其三》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绘了诗人在月下独自饮酒时的心情。
抗日名将李杜将军

抗日名将李杜将军抗日名将李杜将军李杜原是奉军中张作霖的爱将,“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寇兵进吉林省,东北面临危亡之时,他出自爱国之心,率部下奋起守土,浴血抗战,重创敌伪军,后因孤军无援而失利。
他取道苏联,进关面见蒋介石,敦请出兵东北,收复失地,连遭冷遇,遂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
欲重返东北杀场,由于受阻,三次努力未遂,壮志难酬。
在救国无门之时找到共产党,毅然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他舍弃亲生骨肉,营救毛泽东之子出险境,送往苏联。
他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说服张学良与中共联合抗日,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促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发誓“凡有生之日,皆报国之年。
”他不思个人荣辱,忠守其志,在抗日时期,在国统时期,不畏艰险,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杜将军是爱国者的典范,值此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追述其业绩,以为纪念。
一立志拯救苍生投笔从戎李杜,原名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
1880年8月4日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
父亲李万钟,母亲王氏。
李杜兄弟四人,他居长,六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学习刻苦,聪慧过人,每次考试皆列前茅。
十九岁时,家道中衰,去义县清河门一家烧锅当学徒。
1900年庚子之变,俄军出兵中国东北,溃败的大辫子清兵路过李杜的家乡,肆行劫掠。
李杜回家,见清兵殴打其父母,他上前阻止,被清兵开枪击伤,幸亏未击中要害。
溃兵去后,他得知家乡的百姓多受其害。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对遭受战乱之苦的乡亲们深感不平。
他气愤之下,决心投笔从戎,取得军权,解救受难的苍生。
他发誓果有带兵之日,定剿除害民之兵匪,保护百姓,“绝不扰民”。
他伤愈后,察访到驻义县的清军二十镇的耿营官比较正派,便投其麾下充任司书,负责管理兵饷。
杜甫人物简介

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2、主要成就
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
2、主要成就
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五言古诗
4、人物评价
与李白合称“李杜”
—— 清《全唐诗》
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目 录
CONTENTS
MORE
01
人物生平
02
主要成就
04
人物评价
03
个人作品
1、人物生平
与李白合称“李杜”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人物生平
李杜相会的故事

李杜相会的故事
(最新版)
目录
1.李杜相会的背景
2.李杜相会的过程
3.李杜相会的影响
4.李杜相会的历史意义
正文
李杜相会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佳话,它讲述了唐代两位文学巨匠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和他们在文学上的交流。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杜甫的诗歌深沉严谨,他们的风格迥异,但却在文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杜相会的故事发生在公元 744 年,当时李白和杜甫都在洛阳,他
们在这里相会,开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据传,当时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李白对杜甫的才华非常敬佩,杜甫也对李白的人格和才华深感钦佩。
他们在洛阳的时光中,常常一起游览名胜古迹,饮酒谈诗,互相批评和鼓励,共同提高文学造诣。
李杜相会的影响深远。
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榜样。
他们的交流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李杜相会的历史意义也非常重要。
它不仅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展示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多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唐代文学的重要视角。
李杜是指哪两个人

李杜是指哪两个人
李杜是指李膺、杜密两个人
李杜,李膺、杜密的合称,字号元李,汉孝灵帝时,征天下名贤,杜密(杜乔之子)与李膺等皆列于朝廷,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初虽被废,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共相标榜,有“俊厨顾及“之号。
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固、杜乔,李固、杜乔则称为大李杜。
李膺
字元礼。
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
初举孝廉,屡迁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
后任乌桓校尉,出击鲜卑,身先士卒,所到之处,敌方无不望风惧服,声振边庭。
后任司隶校尉。
灵帝继位后,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谋诛除宦官,引用天下名士,起用李膺参与政事。
失败后,窦武、陈蕃皆死,李膺被免官禁锢,后终于被曹节奏捕考杀。
杜密
字周甫。
郑州登封人。
父乔,桓帝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
密亦为东汉名臣。
曾任代郡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
桓帝时任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因“党锢之祸”被免官。
与李膺齐名,为东汉“八俊”之一。
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汉灵帝时,陈蕃辅政,他复为太仆。
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因“党锢之祸”再起,自杀于狱中。
当时,有个叫范滂的人亦在治(党锢之祸)中,他的母亲在与儿子决别时说:汝今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李杜诗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
4、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客中行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7、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李杜诗学》

《李杜诗学》李杜诗学是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杜甫的研究者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对李白和杜甫诗歌创作特色与艺术表现手法所作的评价。
在该诗中,他从“人才”、“境界”、“思想”、“笔法”、“音节”、“兴象”、“才力”等七个方面对李杜诗歌进行了论述,认为李杜诗歌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一、李诗的飘逸俊爽的风格与个人气质性格李白不仅善于体察人物内心世界,还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再如《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就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将蜀道山水的险绝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李白性格的豪放不羁。
二、李诗的对比。
李杜诗歌的共同点,是善于将抒情主人公的眼睛、耳朵乃至皮肤细微末节进行逼真的刻画,且同中见异,异中见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李诗的夸张。
李杜诗歌无不都带有夸张的成分。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第一句和第三句便有超常的夸张,而在最后一句却戛然而止,并未说出如此壮观之景竟是从几千米的高处飞流直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这也正是李白所追求的。
李杜诗歌的风格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豪迈雄浑之美。
李白豪迈奔放,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

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李白是唐朝乃至整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那么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和杜甫关系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
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
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
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
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
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
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李白简介李白古代的浪漫诗人,出生于公元701年,家世和出身不详,据说是在西域碎叶城出生的,后来跟着父亲到了绵州昌明。
关于他的高祖有说法是兴圣皇帝,也有人推测是唐太宗的兄弟。
李白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读书,这其中还发生了铁杵磨针的故事。
李白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赋了,并接触到了道教,在游历过相邻周郡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因而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远游。
在路上,李白认识了孟浩然、李邕,并在安陆成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杜交游
李杜优劣论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 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严羽《沧浪诗话》
谢谢大家!
风格迥异
李是飘逸豪放, 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
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 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 集中则颇多。 集中则颇多。 《季羡林谈读书治 学》
《美的历程》中,李泽厚是这样 比较他们二人的,“李白和杜甫,都 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这 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 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随随便便 地就说孰优孰劣,但我们可以明确的 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诗人,截然不 同的两种才气,天才和地才,差别也 是宛若天地。
诗人并称之
——————
李杜
诗
痛饮狂歌空度日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 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绣口一吐, 绣口一吐, 接你回传说里去 就半个盛唐
仙 李 白
飞扬跋扈为谁雄 酒入豪肠,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 气
《寻李白》 寻李白》 樽中月影, 樽中月影, 余光中 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李杜风格迥异原因 1经历相似,但是性格不同 经历相似, 2二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所 差异
李杜交游
《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 丘城。 丘城。 城边有古树,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 秋声。 秋声。 鲁酒不可醉,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 复情。 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 思君若汶水, 南征。 南征。 《冬日有怀李白》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 思。 更寻嘉树传,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 诗。 短褐风霜入,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 迟。 未因乘兴去,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 期。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
诗 圣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杜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甫
古 诗 , 年 , , , 感 怀杜 ; , 长 。 , , ,
李杜并称缘起之辩
很多人都认为李杜并称源于韩愈,因为 著名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但事实上,最早并称李杜的是大历年间 的杨凭,“至韩公始大定耳”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