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07655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9.png)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重庆是“山城”、“雾都”、“火炉”,好吃好玩好看令人流连忘返,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武隆的雪B.人刚从北温泉里出来觉得冷C.沸腾的火锅D.仙女山的雾答案:DA.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强冷空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B.刚从温泉里出来觉得冷,是因为皮肤表面的水汽化吸收了身上的热量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C.火锅中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以下温度估测中,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市冬季寒冷的室外温度可达到-65℃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36.5℃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约38℃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答案:BA.北京市冬季最低气温在-20℃左右,故A错误;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正确;C.人体正常体温在36.5℃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左右,故C错误;D.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才是0℃,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①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②盛夏,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③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初冬,清晨草地上出现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①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是冰雪熔化过程,需要吸热;②盛夏,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是水蒸气在鸡蛋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液化需要放热;③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雾发生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④初冬,清晨草地上出现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需要吸热的是①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
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c8301ac281e53a5802ffa4.png)
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一、运动与静止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是否是机械运动的关键在于:(1)物体间距离的改变,如果说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那么这俩个物体间相互发生了机械运动。
(2)物体间的距离没有变,但俩物体间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1)遵循俩原则: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选为参照物。
2、方便性:不能以被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己为参照物永远是静止的。
(2)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不管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如何,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3)公式:(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5)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蜗牛的爬行 约1.5mm/s ;自行车 约5m/s ; 人步行 约1.1m/s ; 高速公路上的小车约28m/s ;真空中光速 3×108m/s【注】 1m/s=3.6km/h 36 km/h=10m/s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1882b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e.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形成清晰的倒影。
- 漫反射:粗糙表面反射光线,光线分散,形成柔和的光照效果。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 光的色散: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介质时折射角不同,导致光的分离。
二、透镜1. 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两侧向外凸起,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两侧向内凹陷,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 透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凹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在透镜两侧都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 透镜的应用-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 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三、光的三原色1.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 这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2. 色光的混合- 加色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光的强度增加,可以产生新的颜色。
- 减色混合:从白光中减去某些颜色的光,可以得到新的颜色。
四、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1. 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 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 眼镜- 近视眼镜:使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帮助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 远视眼镜:使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帮助远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五、光的色散和应用1. 彩虹的形成- 原理:阳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折射和反射,导致光的色散。
- 特点:彩虹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4d98fdadd36a32d72758167.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知识点(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泡内装有适量的测温物质,如水银、染成红色的煤油、酒精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所用单位的符号。
长刻度线旁标着数字,两个长刻度线之间还有短刻度线,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温度叫它的分度值。
(3)常用温度计的分类①液体温度计:根据测温物质的不同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②固体温度计如根据不同金属连接时的温差现象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根据不同温度下电路导电性不同制成的电子体温计,利用红外线原理制成的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利用不同金属膨胀率不同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等。
③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知识点(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注:0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与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冷热程度相同,而不是说物体没有温度。
3、摄氏温度的表示方法:在书写摄氏温度时,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的前面加“﹣”号,如﹣10 ℃,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省略数字前面的“+”号,如10 ℃,读作“10摄氏度”或“零上10摄氏度”。
注: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又称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
理论上宇宙中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点温度-273.15℃,热力学温标将-273.15℃定义为0K,分度方法与摄氏温标相同,表达式为T=t+273.15℃,使用热力学温标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273.15K。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四章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四章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847f27f242336c1fb95e05.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仰小府大)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6种)物态:物质的状态:固、液、气变化条件:温度变化二.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3.熔化图象:4. 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5.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6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7.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
(2)不断吸热。
8.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9非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升高三.凝固1.定义:物质从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吸热1.常见的汽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定义:蒸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叫蒸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5dc512b0717fd5370cdc52.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Ⅲ.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图 210 ℃ 20 40 ℃ 30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111e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0.png)
第三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色彩颜色一、光源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区别物体是否是光源,关键要抓住物体本身能不能发光来进行鉴别,不能以为亮的物体就是光源。
二、色散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
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珠反射、折射而产生的色散现象。
1.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
2.白光是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3.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不同,从而偏折程度不同。
红色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偏折程度最大。
例如:彩虹——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三、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等比例混合为白光。
2.红光、绿光、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得到其它色光,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由物体对不同色光的作用决定的。
(1)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红色玻璃片呈红色,是因为它只能透过红色光,其它色光被吸收。
无色透明体能够透过各种色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①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反射的色光决定。
例如,红花呈红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红色光,而其它色光被吸收。
②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
③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吸收任何色光。
④灰色物体无差别地吸收并反射各种色光。
如果反射的较多,则呈浅灰色;如果吸收的较多,则呈深灰色。
思考:大海和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本身无色透明,但太阳光进入海水中时,因为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会被水中粒子阻挡、反射而均匀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其它色光则被吸收,所以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被散射出来的蓝光、紫光,因而大海看上去呈碧蓝色,同理,天空呈蔚蓝色也是大气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造成的。
第2节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谱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的可见光谱。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73f26145901020206409c37.png)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C”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C;然后把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0C。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0C”读作“5摄氏度”;“-20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测量范围:350C~420C;分度值为0.10C;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0C),开始熔化;(3)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480C,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480C),开始凝固;(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480C;(10)FH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意: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5、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bf17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b.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与液化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①蒸发A、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B、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C、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②沸腾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C、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D、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①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②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③作用:液化放热。
二、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对液化的理解。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蒸发、沸腾异同比较表项目蒸发沸腾不同点1、任何温度下;2、缓慢的;3、只在液体表面;4、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温度上升。
1、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2、剧烈的;3、在液体表面和内部;4、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不变。
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要吸热。
水的沸腾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后气泡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四、知识拓展电冰箱的制冷过程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
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之后,生成的蒸汽又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
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相当于热的“搬运工”,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向当地的温度。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12•肇庆)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酒精灯,下列说法: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继续沸腾;②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停止沸腾;③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继续沸腾;④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停止沸腾,上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1)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液体继续吸热,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的沸点与气体的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液体沸点越低,减小压强液体沸点降低。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3d88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1.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1. 熔化与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熔化成水。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凝固成冰。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2. 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必须达到沸点才能进行。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 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的形成。
三、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度量,是一个过程量,用 “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四、温度计与体温计1. 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测量温度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
其测量范围为35℃~42℃,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是有一个缩口,使得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需要甩一甩才能再次使用。
五、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1.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如冰的熔化用于降温、金属的凝固制造零件等。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f0171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5.png)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光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约为3×10^8m/s。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线在真空和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等的。
3.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sin(i)/sin(r)=n2/n1,其中i是入射角,r是折射角,n1和n2分别是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4. 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时,部分光会被反射,部分光会被折射。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5. 镜子的成像:平面镜和曲面镜都可以进行反射成像。
平面镜的成像是虚像,位置与物体相对称;曲面镜的成像有凸镜和凹镜两种情况,成像可以是实像或虚像,位置与物体的位置和凹凸程度有关。
6. 透镜的成像: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类型。
凸透镜可以形成实像和虚像,凹透镜只能形成虚像。
成像的位置和大小与物体的位置和大小有关。
7. 光的色散:光在通过光学器件时,不同颜色的光会因为折射率的
不同而发生偏折,产生彩色光的分离现象。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六种物态变化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 六种物态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77615171fe910ef12df8f6.png)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一、明确概念: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二、正确判断物质开始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然后考虑是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属于什么变化。
如:例1、冰变成水,是什么物态变化?详解:开始冰是固态,后来水是液态,固态到液态,熔化。
三、更多的题目,物质的某一状态或几个状态不是很清楚的。
如例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什么物态变化?详解:开始衣服上的冰是固态,“干了”冰变成了水蒸气跑了,水蒸气是气态,固态到气态,是升华。
例3:雾和露是怎么形成的?详解:开始是水蒸气,是气态,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水,气态到液态,是液化。
象例2、例3,这种题目,物质某一状态,这里是水蒸气(气态)不易明白,我们特别要注意:但通常我们也易掌握:水蒸气是气态,我们看不到,看得到的肯定不是水蒸气,如所谓的“热气”“白气”等。
如下一题就是:例4:冬天人嘴里会呼出“白气”,是什么一回事?详解:开始人嘴里呼出的是水蒸气,是气态,冬天的早晨,外界温度低,它会变成了“白气”,是液态,气态到液态,是液化。
四、其它物质也有类似“三”的情况。
如例5:樟脑丸变小最后消失了,是什么物态变化?解:固态(萘)变成气态(萘蒸气),升华。
五、还有的题目,有几种物态变化在一起。
如,例6:日光灯管两头发黑,这是什么一回事。
答:先升华,后凝华。
例7:干冰人工降雨中的物态变化先后有哪些?干冰升华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小水滴变成大水滴,小冰晶熔化成水,落到地面就是雨。
五、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生活现象。
1、熔化现象:⑴、冰激凌变软。
⑵、蜡烛点燃,蜡块变成蜡水。
⑶、修电器时用锡焊(锡块变成锡水)。
⑷、用冰棍或雪糕等解暑。
⑸、用冰袋降温或为高热病人降温。
⑹、冰或雪慢慢化成水。
⑺、夏天屋子里放一些冰块用来降温。
⑻、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因发热过多温度达到其熔点而熔断。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要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d42662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7.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要点整理
本文档是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的要点整理。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内容:
1. 物体的重心
- 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所有部分集中的地方,是整个物体的平衡中心。
- 在均匀物体中,重心位于几何中心。
- 通过实验可以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2. 物体的稳定、不稳定和平衡
-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重心下降,物体就处于稳定状态;反之,就处于不稳定状态。
-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重心仍然位于支点上。
3. 杠杆原理和力矩
- 杠杆原理是指在杠杆上对物体施加的力和力矩相等。
- 力矩是指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它与力的大小和作用距离有关。
4. 长度大小与力的大小关系
- 当杠杆两边长度改变时,相同大小的力所产生的力矩不同。
- 当作用距离增加时,力矩也会增大。
5. 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 杠杆平衡对物体的力矩和杠杆长度相关,力矩相等时,杠杆平衡。
- 力矩与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支点的垂直距离。
6. 质量对平衡的影响
- 对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增加质量会使重心降低。
-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重心降低的幅度越大。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的要点整理。
有了这些重要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平衡和力矩的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ae237c0f242336c1fb95e78.png)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人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 测量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3、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C 。
4、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C,沸水的温度为 100 C, 0 100份,每一份代表1 C 。
1 •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 •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 .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4.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 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 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6.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6、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 为35〜42 C 。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使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离开人体后 ,体温计仍能准确地显示人体的温度。
1、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4、 凝固:物质从液太变成固态:5、 6、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7、熔点和凝固点(1)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特点(1)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2)在熔化过程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3. 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和100 C 之间等分成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程風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咀O 工分度值一亍小梢代表的温度值。
第二 化和节熔 凝固(熔化固态:”液态: ・壮态 I 凝周丿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7、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温度计的区别I 晶体非晶体& 熔化需要持续加热,所以吸热,凝固需要降温,是放热。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概念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概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1727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4.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概念总结
概念1: 物理量
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体的特性和变化的属性,如质量、速度、力等。
概念2: 量纲和单位
量纲是指物理量的种类,单位是表示物理量大小的标准。
量纲和单位是相互对应的。
概念3: 洛伦兹力
当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运动时,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
洛伦兹力的方向垂直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和磁场或电场的方向。
概念4: 电流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传递的现象。
电流的大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概念5: 电路
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等组成的闭合路径。
在电路中,电流会沿着闭合路径进行流动。
概念6: 电阻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
材料和几何形状。
概念7: 电压
电压是电源提供给电路的能量大小。
电压使电荷在电路中产生
电流。
概念8: 电阻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规律。
根据欧姆
定律,电压与电流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概念9: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是指电器元件依次连接起来,电流只能顺序通过各个
元件。
并联电路是指电器元件平行连接,电流在各个元件之间分流。
概念10: 简单电路的特点
简单电路中只包含一个电源和少量的电器元件。
通过简单电路的实验可以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的概念总结。
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或课堂讲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467ad2e2bd960591c677ac.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温度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a)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b)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c)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一)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用手拿温度表的一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
如果温度表的玻璃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定的便不是水的温度;如果不等温度表内液柱停止升降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3ed51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2.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二、光的颜色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
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它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验钞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19f8c883c4bb4cf6ecd1b7.png)
3物态变化3.1温度知识点一、温度和温度计1、实验研究:人们对冷热的感觉研究过程:拿三只喝水的杯子,一只浩大部分杯冷水,另一只浩大部分杯温水,还有一只浩大部分杯热水(不要太热),按冷、温、热的次序摆列好。
把一只手的食指放到热水里,另一只手的食指放到冷水里,十几秒钟后,同时取出两手指并立刻放到温水里。
这时你会感觉到从冷水中移到温水中的手指感觉水是热的,而从热水中移到温水中的手指感觉水是冷的。
你究竟依据哪只手指的感觉来确立这杯水是热的仍是冷的呢?研究概括:①此实验告诉我们,人们有时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
②即便在感觉正确的状况下,也只好是大体地进行差别,没法知道冷热的正确程度。
在冷热相差不大的状况下,凭人的感觉就划分不开了。
点拨:①实验中水不可以太多,不然简单溢出;热水不可以太热,免得烫伤手指。
②实验中两手指要同时分别浸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后再同时快速浸入温水中。
2、温度物理学中往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物体较热,我们说它的温度高;物体较冷,我们说它的温度低。
平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类判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常常是不行靠的,要正确判断和丈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丈量工具——温度计。
注意: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温度相同的物体,冷热程度相同。
比如: 0℃的水与 0℃的冰对比,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
3、温度计( 1)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 2)常用温度计的基本结构:以下图。
常用的温度计都是液体温度计,里面的液体有的是酒精,有的是水银,有的是煤油。
液体的温度变化越大,其体积的变化也越大。
为了使必定的体积变化显示得更显然,液体温度计在设计时,下端有一个容积较大的玻璃泡,上部是平均的毛细管,正是这根细管把必定体积的变化显示的很清楚,因此将温度的变化也能显然的表现出来。
温度计玻璃泡的玻璃璧很薄,这是为了使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液体能很快与被测物体的温度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人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测量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
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3、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4、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0和
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代表1℃。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
容器壁。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
6.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
柱的液面相平。
6、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使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离开人体后,体温计仍能准确地显示人体的温度。
7、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温度计的区别
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气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 1 ℃1℃0.1℃
测温物质水银、煤油酒精水银
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的细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4、凝固:物质从液太变成固态:
5、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6、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7、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特点(1)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2)在熔化过程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非晶体相同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不同点熔点(或凝固点) 有没有
温度变化
熔化或凝固过程中
温度不变
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
凝固过程中温度下降图象
熔化
图象
晶体熔化图象非晶体熔化图象
凝固
图象
晶体凝固图象非晶体凝固图象
8、
8、熔化需要持续加热,所以吸热,凝固需要降温,是放热。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沸腾:①概念: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现象: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
空气中。
③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④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
(2)蒸发:①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②发生部位: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③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快慢。
④特点:液体在蒸发中吸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
④加快蒸发:加热、增加表面积、有风吹。
3、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方法:(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3)液化放出热量。
4、
(1)都是汽化现象;(2)
都要吸热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吸收热量热量。
应用:生产中常用升华获得低温来冷藏食物或实施人工降雨。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放出热量。
常见的现象: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雪、霜、雾凇的形成等。
总结
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
物态变化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六种物态变化贯穿着全章,从它们的定义和吸放热情况对物态变化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系统地梳理本章知识。
(1.)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
(2.)有三对可逆过程: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3.)有三个特殊的点(温度):熔点、凝固点、沸点。
(4.)有三个温度不变的过程:晶体的熔化过程、晶体的凝固过程、液体的沸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