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到南北朝
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作者:王一凡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六国的混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世造就了大批才华卓绝而又风格迥异的文人名士,让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时代熠熠生辉!关键词:建安风骨竹林风度魏晋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7一、数魏晋风流提到魏晋文学,自然不能不提“魏晋风流”。
简单的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建安风骨”开启,而建安风骨自曹操滥觞。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围棋、音乐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
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操诗所蕴含的那种古直悲凉的大气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他登高而呼:“今天下大事舍我其谁?”“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总之,作为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凭借他那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彪炳史册。
从魏初到晋初,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自建安风骨跨入了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的代表则是阮籍和嵇康。
他们任情率性,越名教而任自然,“礼岂为我辈设哉”,这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广大士阶层的敬仰,一方面也注定了他们在那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嵇康便是为政治殉难的文人之一。
嵇康“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的不随和是显而易见的,一封义愤填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文学思想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一、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1、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指的是诗歌呈现出的俊爽刚健的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类诗歌普遍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等。
2、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正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3、南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气质刚健、爽朗,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较广阔,《木兰诗》为其代表作;南朝民歌则倾向于抒写男女恋情,风格缠绵清丽,《两洲曲》》是其代表作。
4、阮籍代表作是以忧生念乱之情写下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诗大量运川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实感,思隐而辞丽,呈现出瑰然特异的风貌。
唐代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师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人生实感辑录。
5、.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散义家。
田同生活是陶渊叫诗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
其诗歌兼有半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白然。
6、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自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中围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7、鲍照以其特殊的身世感,发为歌唱,恃调激昂,气势雄健,对李白、杜甫的.影响较大。
在曹丕的《燕歌行》音响久沉之后,鲍照以其十八首《拟行路难》及大量匕言歌行的杰山艺术成就,奠定并开创了七言诗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把诗歌的描绘对象从山水展到一般自然景物,并以大量的新变体诗把五言创作推进到律化,为五言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理想。
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
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二、建安风骨“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
“建安风力”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1、崇尚自然通脱2、追求华丽文风3、浓厚的生命意识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五、曹操的诗歌1、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2、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
3、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PS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六、曹操的散文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
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
曹丕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文帝。
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二、曹丕的诗与赋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详细讲义
曹丕
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 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
曹植 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 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 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
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 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 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 二、曹植的诗歌 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 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 《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 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 篇》等。
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 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 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 为痛苦。 三、阮籍的诗歌 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 《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 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 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 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 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 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 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时间:196年到589年(共约400年)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文体: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朝代:汉末——三国·魏——西晋——东晋——南北朝。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什么是建安文学:1、建安汉宪帝年号,(190——220)共25年的时间。
2、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3、指建安的东西,在此期间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史学上习惯把建安时期以及若干年以后的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的评价及作品分析:曹操:诗风与文风:诗风高爽,苍凉而又沉雄;文风通脱而机智。
诗歌的突出成就:①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
②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短歌行》等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锺嵘说:曹公骨直,甚有悲凉之句。
③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作品:《蒿里行》找出诗中名句并说明?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大幅度地勾画出了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乱破坏的严重,控诉了军阀的罪行。
你认为锺惺〈古诗归〉评此诗说“汉末之实录,真诗史也”的评论如何?答:诗歌首写群雄起兵,次叙军阀混战,末言人民遭殃,真实而概括地记录了东汉末年诸侯拥兵自重,为争夺权利而互相残杀,至使百姓遭殃的受沉重灾难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大幅度地勾画出了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乱破坏的严重,控诉了军阀的罪行。
《短歌行》举例说明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此诗的语言特点?答:以“朝露”比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比喻才德高盛。
以山、海比喻胸怀宽阔,招纳人才越多越好;语言质朴自然,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正文(篇1)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指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诗歌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作家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以及追求国家统一的愿望。
2.表现手法: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比兴等手法,表现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3.语言风格: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语言简洁、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
三、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建安风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一直被后世文人所借鉴和模仿。
目录(篇2)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正文(篇2)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风格,因多出现于建安年间而得名。
这种诗歌风格以其刚健质朴、慷慨悲凉、清新明快、语言平易近口语等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陈琳、刘桢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短暂、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七步诗》、王粲的《七哀诗》等都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此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也具有浓郁的建安风骨特色。
三、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建安风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等宫廷文学向“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多样化主题方向发展。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 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 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 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第一节 建安时期社会及文学概况
一、建安时期的社会概况
建安(196—220)是汉献 帝的年号。东汉后期,外戚宦 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与政治 的严重腐败,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中,割据势力渐起。
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
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 歌行》语言浅显、清丽。是我国 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第三节
曹植
一、生 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丕弟,聪颖异常,几被立为太 子。诗人气质重,“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失 宠。曹丕称帝后,倍受猜忌,名 为王侯,实则囚徒。年41死。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三编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90--589)
第一章 建安正始文学
汉末政权掌握在曹操 手中,汉朝名存实亡,以 曹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Fra bibliotek具有魏晋文学色彩。
邺下 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即现在的河南安 阳地区),汉献帝建安时,曹操据守邺城,招揽文士。 建安七子及其他诗人环绕在他的周围,创作上形成一种 “梗概多气”的诗风。故建安七子又称“邺下七子”。 汉末建安年间,天下的权柄已操在曹操手中。曹氏父 子喜好文学,奖励风雅。凭借着优胜的政治地位和非 凡的文学素养,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强烈的凝聚力。那 些因社会动乱而被迫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学士,先后游 息于曹氏的根据地邺城,环绕于曹氏周围,连舆游宴, 吟咏诗文,抒写悯时伤乱、救世济民的悠悠心曲和烈 烈壮怀,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形成一个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团。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识记:1. 建安风骨:是指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的特点构成的一个时代风格。
即“汉魏风骨”,三曹,七子,蔡賧等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其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物,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2.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理解:1. “三曹”的文学成就P22曹操食汉末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和为其都相当精通曹操的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歌笔力雄健,生动饱满描绘沧海形象。
曹操是学习汉乐府接触的硕果,他采用乐府古题写诗。
就形式和艺术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成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与统一天下的壮志。
曹操食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丕的文学贡献之一:《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体现出文人化的特点.曹丕的文学贡献之二:《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初步探讨各种文体的特点]曹丕现存的四十首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食宴游诗,二类食抒情言志之作,三类食写征人思妇的相似离别及思乡之情。
曹植的诗歌创作: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作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使诗风。
曹植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诗作抒发政治抱负,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后期创作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闷愤恨。
2. “七子之冠冕”王粲的文学成就P29王桀,字仲宣。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骨气风力,又广泛吸取了汉魏以来笔记小说、语录辞赋的文学营养,更加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这样描写过建安文学:“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为袁绍檄豫州文》)其中“纷吾既有此内美”指的就是建安作家具有真挚、纯朴的感情;而“重之以修能”则强调了建安文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和创作精神。
这两句话反映出当时建安作家对待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他们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
建安时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建安风骨”,即具有雄浑刚健的审美风格。
它的代表性作家是曹氏父子和“三曹”。
曹操的诗今存一首,但基本上是慷慨悲壮的;其乐府诗虽不乏真情实感,但往往杂有玄言诗的成分,艺术上不及曹操的诗成熟。
曹丕、曹植是“三曹”中成就最高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也是刚健有力的,具有阳刚之美。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在统一局面下由于分裂割据造成的南北文化交流,尤其是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渗透,带来了某些影响。
东晋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后,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士族地主势力的兴起,给予北方文学新的活力。
东晋文坛名家辈出,文学创作丰富多彩,号称“太康之治”。
在辞赋方面,出现了以陆机、张载为代表的玄学家,以“二张”、“二陆”为代表的清谈家,以郭璞、桓温为代表的道教家,还有陶渊明等田园诗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郭璞的《游仙诗》等一批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总体而言,东晋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骈文的兴盛。
刘宋政权衰落以后,文学形式趋于衰微,出现了大量的骈俪文,其中以江淹为代表的宫体文,情韵相胜,文笔优美,浮艳淫靡。
西晋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东晋。
而到了南北朝后期,各地文学开始复兴,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南北文学的融合也逐渐完成,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学繁荣昌盛的坚实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人。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 官至太尉,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这种家庭原本没有 什么高贵的血统作为凭依,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所 以曹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在政 治上,他蔑视繁琐的礼仪与虚饰的道德,重视实效, 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裴松之注)。在日常生活 中,他生性机警,性格通脱,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 泥、固执,个性和感情能够直率地表现出来。他的文 学创作,也同样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性格。
沈德潜在《古诗源》卷五中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 以下纯乎魏响。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诗风的质朴与华丽, 汉乐府大部分是采自民间的歌谣,诗歌语言还带有民歌的 浑朴,曹操的诗歌语言古直,所以说其诗“犹是汉音”, 而曹丕则主张“诗赋欲丽”(《典论· 论文》),所以他 的诗歌语言也就由质朴而趋于典丽。但曹丕毕竟去汉未远, 诗歌犹带民歌风味,诗语清丽但不纤巧,音调和谐而又明 快。他的诗歌的确没有其父那般沉雄悲壮,但娟秀婉约, 风华掩映,则是他身上“文士气”的独造之境。
第一章
从 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 (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建安三曹父 子都“雅爱诗章”,建安七子又都齐聚邺下,建安诗 坛可谓“彬彬大盛”(锺嵘《诗品· 序》)。其时 “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志· 王粲传》), 国家的动乱分裂激起了一代士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 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 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的大量死 亡,又引发了诗人们死生无常的喟叹和对个体生命的 依恋,这样就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其情感基调的“建
魏晋概论和建安风骨
魏晋概论和建安风骨魏晋南北朝前后长达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的时期,充满了分裂和动荡。
两汉儒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越发走向陈腐,而东汉到三国魏晋这段时间里,其禁锢崩毁,思想界文化界出现自由和开放和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派新的思潮,那就是魏晋玄学。
到了东晋,佛学传入,玄学家多研究佛理,有玄佛合流的迹象。
一般认为魏晋是文学活动已经正式进入自觉的阶段,有独特的创作追求美学追求,还产生了比较专门的诗学论著。
魏晋南北朝文学以诗歌为主,一般分为魏和西晋,以及东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
魏和西晋又可以分为建安、正始、太康三个阶段,而东晋南北朝的文学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不过出现了不少奇峰突出的诗人,比如陶渊明。
建安年间的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这是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代表人有三曹七子,其中重要的有曹操、曹植、王粲、刘桢等人。
正始年间魏晋易代,政治局面恐怖,有阮籍嵇康抗议司马家统治的作品,揭露礼法的虚伪。
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这一时期文坛比较繁荣,整体风格比较纤弱,其中左思的风格卓尔不群,同建安诗歌相类似。
西晋末年在清谈玄理风气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统治东晋文坛百年之久,其味道寡淡语言枯燥,主要为了表述抽象的玄理。
东晋末年有诗人陶渊明,其作品表达遗世独立,归隐田园的思想,诗风朴素自然,一般被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南朝宋初山水诗出现,谢灵运为其首,还有后来齐代的谢眺。
宋代还有诗人鲍照,表达对世家大族把持官场的激愤,还有寒门士族怀才不遇的苦闷。
梁陈两代贵族生活腐朽萎靡,产生了宫体诗,专事表现宫廷生活,也有一些类似于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梁末有前往北地的诗人庾信等,算是北朝文坛不多见的能手,其余诸公多事模仿,不足论。
南北朝还有乐府民歌值得一说,南朝民歌清丽婉转,多为爱情题材,北朝民歌粗犷刚健,广泛地反映北方动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不过《木兰诗》当然是最突出的。
诗体的变革也发生在南朝的齐梁时期,这时声韵学得到长足发展,“永明体”串,为律诗奠定基础,开创了近体诗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到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期间出现了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全体性的风格。
文学的自觉标志: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三对文学的审美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收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玄学的崇尚自然与言意之变对文学与艺术有直接的影响。
而佛学的传入,在文学想象、音韵词汇方面给中国的文学带来了影响。
唐文学的繁荣是为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黏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体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
他采用乐府古题,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语言古朴率真,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体注入了活力。
其诗一是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二是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等。
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按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为宴游诗,模范山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抒情言志之作。
与他《典论》中的某些篇章用意相同。
三是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一变在个人情感的抒发,由历史和天下转向个人;二变在文人化艺术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他的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死亡的哀伤,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邺下文人集团)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白马篇》。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后期按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用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述志诗;游仙诗。
锺嵘《诗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现存诗歌九十馀首,其中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他,既继承前代又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其诗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文采富艳;二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三成为失意文人的典型。
2七子:王粲、刘桢、孔融、应玚、阮瑀、徐干、陈琳“三曹”、“七子”在建安时代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他的感情特征,写诗的出发点。
刘桢,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其诗一如其人,纯以气势取胜,目无千古,踔厉奋发。
他的诗一类为赠答诗,一类为游乐诗。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诗《赠从弟》三首。
(蔡琰,字文姬,有五言体《悲愤诗》)3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建安时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由于“世积离乱,风衰俗怨”(《文心雕龙·时序》),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复古与革新的一面旗帜。
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4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一般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阮籍、嵇康俱为当时的玄学大家,其思想也影响到了诗歌创作),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都为篇幅较为短小的五言。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地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了重大的影响。
《咏怀诗》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
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
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嵇康的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
他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其中《幽愤诗》作于其蒙冤系狱时,可视为其绝命诗。
诗中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蒙冤的愤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嵇康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
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5太康诗风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
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
缛,指色彩华丽。
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
“繁缛”表现为: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有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这一点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潘岳的代表作《悼亡诗》三首,写到了细致的节候变化,开启的悼亡诗的先河。
6左思风力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8首。
《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和抗争。
相比同时代的作家,左思的诗中有作家自身的独特情感经历在其中,显得更为充实。
《咏史》中借不同人物身上的某种相似性,针对某种社会现实,借古讽今,被称为“左思风力”(钟嵘),认为再现了建安风骨。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班固。
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锺嵘评为“质木无文”。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
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的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他将个人的遭际、对社会的认识融入咏史题材,不再仅限于“隐括本传”,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刘琨,闻鸡起舞,《扶风歌》。
其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
7游仙诗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郭璞立身行事始终接近儒家。
他身处西晋末年的战乱,虽屈沉下僚,却始终留意仕进。
所以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他的游仙诗是坎lan咏怀,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
另一方面,郭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之玄言诗风大异其趣。
郭璞以游仙写失意之悲,与左思借咏史抒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8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淡乎寡味,缺乏形象。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历史上两位最重要的宰辅王导和谢安,皆善玄谈,处理朝政也务在清净。
玄释合流成为东晋孙、许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
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
9陶渊明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成熟的境地。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