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简答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简答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简答【成语名称】建安风骨【拼音】 jianan feng gu【建安风骨指的是建安文学的风格特点。

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上群星灿烂的时期。

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开启了文学史上风骨这一新的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慷慨悲凉为主要风格特征。

因此建安风骨也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

“骨”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指人体组织中的骨骼,而是借用了曹植《白马篇》中的话:“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强调文学应反映现实,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文学是有作家个性特点的,它受到时代的制约,还应包含个人的志趣、气质、情感、才思和技巧等因素。

“建安风骨”,正是在“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文学主张下产生的,后来的钟嵘《诗品》标举“骨气”、“风力”、“气象”、“滋味”、“音节”等文学品评标准,其实与之殊途同归。

建安文学是汉代文学最辉煌的一页,与西晋的“太康诗风”、东晋的“永明体”并称。

但当时的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存在着消极情绪,使文坛缺乏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

于是有识之士倡导建安文学新风,积极促进文学创作向真实方面发展。

与此相适应,建安文学提倡复古主义,提倡文章要有风骨,有气势,主张散文的清峻。

建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贡献很大,代表诗人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蔡琰;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孔融;阮籍;嵇康;王戎;刘桢;繁钦;路粹;徐淑;应场;刘祯;曹丕、曹植;嵇康;左思等。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对后来的各种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的代表文学风貌。

建安风骨,也叫建安风力,是指建安作家作品所呈现的刚健爽朗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创作得力于汉末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破坏的特定历史条件。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建安文学家普遍将情置于理之前,以抒发个人胸臆为基本主题,因而形成了抒情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文风。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篇1正文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它源于汉朝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人和官僚之间交往频繁,文化交流活跃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个性: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强烈的个性,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2.语言优美:建安风骨的文人们善于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文学意境。

3.丰富的情感: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4.深邃的思想: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深邃的思想,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思考。

三、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篇2 目录1.建安风骨简述的概念2.建安风骨的特点3.建安风骨的影响4.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篇2正文一、概念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了三国时期建安年间一批文人的诗歌风格。

建安风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建安风骨的特点在于其诗歌的雄浑、豪放,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诗歌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建安风骨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三、影响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家。

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了建安风骨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四、地位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在建安时期,即三国时代的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学活动,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三国文学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安风骨的概念和内涵1. 建安风骨的起源建安风骨一词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史实和文学想象,描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其中,通过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塑造了一个建安风骨的意境,表现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2. 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了时代的精神特征和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斗争和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这样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建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深刻、凝重的风格,注重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刻画,这些都是建安风骨的内涵所在。

二、建安风骨的文学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建安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学风格。

2. 《诸葛亮传》《诸葛亮传》是建安文学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作者陈寿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和评价,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和表现,体现了建安文学的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建安风骨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关系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的一种文化风格和审美追求。

由于东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族们开始追求一种安定、坚毅、自守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这种追求体现在他们的行为、言谈和作品中,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建安风骨的核心价值是忠于道义、不求功名、坚守原则、独立自主。

建安风骨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以世俗诱惑为动摇,主张维护正义和公平,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追求治百姓之道而不是奉行权力之道。

建安风骨也注重个人修养,鼓励人们勤奋努力,追求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完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建安风骨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东晋时期的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倡导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追求吟咏自然、超脱尘世的意境,强调审美理想和内心境界的协调一致。

他们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色、山川河流为背景,以婉约、淡远、雅致的艺术风格展现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他们也注重自我表达,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东晋之后的历代,尤其是南朝宋、南北朝时期,这种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南郡派、吴地派等文学流派相继出现,充分展示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和艺术风格。

而宋代文化的兴盛,更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代表了东晋时期文人士族们在乱世中的追求和价值理念,体现了他们对道义准则的坚守和对自由人文精神的追求。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后世文人士的影响深远。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摘要: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特点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三、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与特点
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公元196 年至220 年)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以及慷慨悲壮的气质。

建安风骨是汉魏六朝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杰:曹操、曹植、曹丕。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如王粲、陈群、徐干、阮瑀、应玚等。

1.曹操:是建安风骨的奠基人,他的诗歌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如《对海而唱》、《观沧海》等作品。

2.曹植:被誉为“八俊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洛神赋》、《白马篇》等作品为代表。

3.曹丕:是建安风骨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诗歌以《文祖文皇帝序》、《白马篇》等为代表。

三、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先河,对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个性表现和悲壮气质,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风骨简介

【建安风骨简介】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建安风骨” ,也叫“ 魏晋风骨” 。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一、建安时期背景建安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时期,从公元184年到220年,这个时期是东汉朝廷衰败、地方割据、战乱频繁的时期。

由于政治腐败和内外战乱的影响,东汉政权逐渐瓦解,各地豪强割据,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

二、建安风骨的概念建安风骨是指在建安时期,士人对于时局变迁、社会动荡的思考和回应。

在这个时期,士人们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局面,他们以自身的风度和品质来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表现出了独特的风骨。

三、建安风骨的特点1. 忠诚正直建安时期,士人们对于官方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主张忠诚正直,追求公义和真理。

他们在言行中展现出坚定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不随波逐流,不为权势所动。

2. 仁爱和乐善好施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人们对于社会的困苦和人民的疾苦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和同情。

他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穷困的人民,以仁爱和乐善好施的精神影响和帮助周围的人。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建安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士人们借助文学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艺术精湛为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4. 诗歌和音乐的盛行建安时期,士人们广泛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

诗歌和音乐的盛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建安风骨的重要手段。

四、建安风骨的影响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传承建安风骨的思想和精神被后世所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建安风骨的精神一直被崇尚和推崇,成为了中国士人的楷模和榜样。

2. 文学艺术的发展建安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建安时期的诗歌和音乐作品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及人物风采。

建安为东汉末年刘备发动抗曹战争的年号,也是刘备和他的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达到鼎盛的时期。

建安风骨因此也常被用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独特风貌、道义风范和人物气质。

首先,建安风骨在文化上体现为崇尚乐教、礼义道德的风气。

在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许多知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纷纷涌现出来,如左慈、陈寿、蔡邕等人。

他们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古代经典,侧重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炼,注重以文化思想引导社会,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文化风尚。

其次,建安风骨在政治上表现为追求仁义的政治理念。

当时的政治治理以仁政为准则,注重保障百姓的利益,争取民众的支持。

这种理念得以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决策和措施上,例如刘备在治理蜀地时推行“开府论军,食穀千石”的政策,以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

同时,建安风骨也关注政治和军事上的道义准则,尊重文臣和武将的责任和义务,注重礼法制度的规范。

再次,建安风骨在军事上展现为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的战斗风格。

建安时期,刘备领导的蜀军以其谦虚、勇猛的精神和韧劲闻名于世。

他们对抗曹魏势力的斗争坚持了长达多年,面临种种艰难险阻仍然坚韧不拔。

蜀军的军纪严明,士兵勇敢且具备良好的战斗素质,这确保了他们在曹魏军队中扬名立万。

总之,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种风貌和气质,体现了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

建安风骨强调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致力于仁义和民生,同时也在政治和军事上展现出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的特点。

建安风骨无疑是一种积极向上、正直坚韧的精神风貌,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又叫做建安文辞、建安文风,是先秦时期漢特文化的代表性特征。

起源于先秦西楚霸王项羽的起义,出现在淳熙·刘邦建立的汉朝。

他们的思想格言、习语、风俗、性
情和对故事等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写就了著名的《史记》以及其他汉朝建安文辞。

建安文辞一般是以贞观之治为核心,语言洋溢芬芳,状似醉翁之失落,充满激情,令人听觉与视觉沉醉在文学园地当中。

作者平衡激昂及恬淡,即使是最无聊的叙述也带有几分优美,完人之笔。

作品以林林总总的成语,俗语和比喻来填补句子,使新颖的语言紧密的包裹着文学内容。

建安文辞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建安初期,书文以史论为主,即《史记》一书,在当时的汉文学文化当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其次建安日渐成熟,除史论文学外,还有戏剧、兴起了三百里满谷舞文学,极尽艺术表现;最后是建安思想已经充斥于各种文学作品,此时出现了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比如《汉书》、《兰亭集序》等经典文章,也可以体现出建安文辞的妙处。

建安风骨给予先秦文学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建安文辞成为中国汉文学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为后世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弥足珍贵,对后世文艺影响巨大。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以其艺术特色、时代底蕴和政治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安风骨的“建安”二字,源自东汉末年豪杰陈琳所著的《三国志平话》,以描绘其时时局为背景,因此有“建安四年”之称。

而“风骨”指的则是时代的气概和精神风貌。

建安风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安时期是兵戈纷争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路英雄豪杰怀揣夺取天下的梦想,于是形成了以刚烈英武为标志的建安精神风貌。

2. 建安时期文化的特点是切中时弊,勇于开拓,丰富而多样,他们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争衡短论,互相切磋,以求得政治权力的最大化,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的时代特点。

3. 建安风骨倡导的是崇尚正义和忠义的价值观,对于不法不义之事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这种价值观的提出,也为后世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在文化艺术上,建安风骨推崇白话文,标志着文学创作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 建安风骨秉持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志士仁人的胸怀和才干为根本,追求天下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以达到民生安定的目的。

6. 建安风骨的思想内涵是以个人英雄主义、忠诚信义和理想主义等为特点,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历史和政治条件下人们的追求和价值。

这种价值观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7. 建安风骨还在审美观念方面有着独特的影响,追求的是坚贞不移、忠义守信的美德,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和时代风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风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释义】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诗经》中“国风”与“楚辞”的文学成就,发展了五言诗体和七言诗体。

【例句】 1、他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年轻人,为人处世很有建安风骨,而且很谦虚。

2、这种建安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3、自己也将很快提升到后天三花境界。

这些无上玄功却不显于人前,只待飞升之时再说,至于从此便无法修炼,这等秘密却又绝对保守,天下间岂能找出第二人?”李英琼微笑道:“正因为是天机,所以才要等你飞升之后才能告诉你,先生难道真想飞升么?”2。

既然我已经让老师失望了,就请允许我让你失望吧!呵呵……呵呵……3、本尊先将金花留在,无须多礼,直接回家就是。

4、姐姐,小弟还记得当年红杏枝头的海誓山盟。

5、青年突然眉头紧锁,说道:“我知道是谁了,谢天谢地,我终于知道是谁干的了!可惜那个卑鄙的贼子修为高深莫测,竟能蒙蔽两位天尊,看来此人身份定然非同一般。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人多半便是有着‘玉虚散人’之称的萧笑天了。

”张婷秀眉微皱,不解道:“他不是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飞升了吗?怎会……”只听老者冷声道:“三百年前他只是元婴期,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强横的神识,又怎会察觉得了你这种修为的低阶修士呢?”6。

其言曰:「彼,一其心,其政闷闷;虽有拱璧之朝,以示民路。

夫,如是其甚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六)。

8。

虽与之论道经邦,策功定霸,下以治身,其亦不与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9。

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

”本人近日来颇为感慨,这九字之经典放诸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10。

譬如大家平日都穿同样的衣服,但是只要有钱,可以穿得非常豪华。

11。

夫以匹夫之细,而犹欲养其父母妻子,供其上下而不可足,而况欲为天下国家乎! 12。

正是这件事情使陈寅恪开始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对满清王朝萌生厌恶并急切的希冀恢复故国的思想。

13。

虽然只是残奥会,我依旧保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随手关闭电源,即刻离场。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从国计民生的角度看,那是个不值得庆幸的乱世。

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学界则诞生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后世一般称之为“建安风骨”。

李白高吟“蓬莱文章建安骨”,陈子昂亦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建安风骨的魅力经久不衰,直到今天还荡着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回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那个时代,听一听建安风骨幽远的呼唤。

一、建安风骨概况“风骨”最早见于汉魏时期的人物品评,“风”偏重于评价人的精神面貌,“骨”侧重于描述人的仪态形体。

“建安风骨”也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名士集中或直接,或间接通过作品表现出的时代风貌。

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是三曹七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他们不仅是当时的政治领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们周围簇拥着邺下文人集团。

七子即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他们是王粲、陈琳、阮瑀、徐乾、应玚、刘桢、孔融。

他们的作品大致代表了建安时期三曹之外的文学成就。

二、建安风骨的意蕴1.对政治理想的慷慨悲歌东汉末期,政治长期处在混乱黑暗当中。

东汉皇帝早夭,没有实权,深宫妇人及其家族的手伸向朝堂,导致了外戚干政。

比如东汉顺帝十一岁就继位,其皇后梁氏一族声势大显。

皇后兄长梁冀专权,势焰滔天,被称为“跋扈将军”。

后来汉桓帝策动五位宦官将梁氏赶尽杀绝,不仅没能肃清朝政,反而使宦官权倾朝野,进入了宦官专政的时代。

汉灵帝时十常侍乱政,何进掌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得不说东汉高层政治就是一场无意义的黑暗循环。

他们卖官鬻爵,横行霸道。

在这样“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多次爆发起义。

壮志满襟的读书人与士大夫,陷入了无尽的虚妄。

一方面他们从小深受儒家精神熏染,希望能匡扶汉室,维护正统;另一方面他们的抗争触动了宦官阶层的利益,引发“党锢之祸”,饱尝辛酸。

孔融曾与宦官的对立者李膺、张俭交往,事情败露后被朝廷抓捕,孔融抵死不从;王粲的曾祖王龚,终其一生与宦官搏斗。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学风貌。

所谓“风骨”,风侧重于情,是作家主体情志意气的外在体现,是一种行之于文的情感力量;骨则侧重于理,是作品坚实的思想内容、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精炼畅达的表现形式。

风骨合在一起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强烈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就建安风骨而言,就是指建安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与健美有力的文笔等内容。

具体说来,建安风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由于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注重作品的抒情特征,加之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更容易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思想情感。

其二,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格调。

建安诗歌多是在乐府民歌或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多地保留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不去一味追求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故显得古朴厚重,有梗概之气,如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等均是如此。

其三,建安文学具有健美有力的文笔。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就是说特定的思想内容、情感以及格调最适合用一种刚健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非绵软无力的文笔所能表达得出的。

当然,建安风骨并不是以彻底牺牲诗文的辞采作为代价的,如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就是风骨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诗文的形式美而强调其中的内在热情与感染力时,往往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唐时陈子昂就提出以“汉魏风骨”扭转六朝诗歌的绮靡之风,从而形成了唐诗自己的“风骨”,李白也以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表明了对“建安风骨”的赞赏。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建安风骨”的理解。

“建安风骨”是指魏晋时期(220-420年)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特定的风格,体现了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特点。

结合一些作家和作品,我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如下:
1.个体表达和自我意识: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个体的情
感表达和自我意识。

这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变革以
及个人命运不稳定有关。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中表达
了个人的感叹和思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这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文人在混乱的时代背景
下,对个人行动和价值观的积极追求和意识。

2.忧患意识与真诚思考: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士人对
时代动荡和社会变迁的忧患意识和真诚思考。

例如,《七
步诗》中许询详细叙述了自己冤枉被流放的遭遇和对社会
不公的思考:“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山川
辽兮阴风浅,民失望兮如铺空。

”这支诗表达了作者对时
代的忧虑和对社会公义的呼吁。

3.清新明丽的艺术表达: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明丽的
艺术表达为特点,注重形象的描绘和音韵的调和。

例如陶
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自己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宁静,
通过鲜明的图景和优美的韵律让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建
安时期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学追求。

总体而言,“建安风骨”强调了个体表达和自我意识、忧患意识与真诚思考,以及清新明丽的艺术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时代氛围。

这些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自古以来历经沧桑后,人们在困境中仍然
坚守初心,情怀依旧洋溢,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一种品质。

这种风骨多与士人、文人、武将等有关,意味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不移地坚守个人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建安风骨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中,该书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故事。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社会动荡,生活困苦,但是仍有一些志士仁人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韧性。

建安风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忠诚坚贞、谦虚低调和
正直刚毅。

首先,忠诚坚贞是建安风骨的核心特征,指的是人们对于国家、家族和朋友的忠诚和坚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忠诚的对象可能不同,但是忠诚的精神和情怀却是不变的。

其次,谦虚低调是建安风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功绩和成就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不自大自满。

再次,正直刚毅是建安风骨的基本要求,指的是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能够坚守正道,不失去自己的原则和思想。

建安风骨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具
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安风骨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旨在教育人们坚守信仰、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并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建安风骨不仅可以激励个人不断自律、奋发有为,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品
质要求,强调忠诚坚贞、谦虚低调和正直刚毅。

这种风骨不仅
在历史人物中得到了体现,也是每个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骨气风力,又广泛吸取了汉魏以来笔记小说、语录辞赋的文学营养,更加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这样描写过建安文学:“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为袁绍檄豫州文》)其中“纷吾既有此内美”指的就是建安作家具有真挚、纯朴的感情;而“重之以修能”则强调了建安文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和创作精神。

这两句话反映出当时建安作家对待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他们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

建安时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建安风骨”,即具有雄浑刚健的审美风格。

它的代表性作家是曹氏父子和“三曹”。

曹操的诗今存一首,但基本上是慷慨悲壮的;其乐府诗虽不乏真情实感,但往往杂有玄言诗的成分,艺术上不及曹操的诗成熟。

曹丕、曹植是“三曹”中成就最高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也是刚健有力的,具有阳刚之美。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在统一局面下由于分裂割据造成的南北文化交流,尤其是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渗透,带来了某些影响。

东晋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后,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士族地主势力的兴起,给予北方文学新的活力。

东晋文坛名家辈出,文学创作丰富多彩,号称“太康之治”。

在辞赋方面,出现了以陆机、张载为代表的玄学家,以“二张”、“二陆”为代表的清谈家,以郭璞、桓温为代表的道教家,还有陶渊明等田园诗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郭璞的《游仙诗》等一批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总体而言,东晋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骈文的兴盛。

刘宋政权衰落以后,文学形式趋于衰微,出现了大量的骈俪文,其中以江淹为代表的宫体文,情韵相胜,文笔优美,浮艳淫靡。

西晋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东晋。

而到了南北朝后期,各地文学开始复兴,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南北文学的融合也逐渐完成,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学繁荣昌盛的坚实基础。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等特点。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时代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的时代精神。

建安风骨的形成背景是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感到苦闷和无奈。

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学却因此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建安作家们以他们的才华和激情,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于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感受。

建安风骨的特点包括: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时代精神。

他们的作品多以五言诗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安风骨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格是指汉魏时期雄壮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进取精神。

同时,它也揭示了生命短暂、雄心勃勃的悲伤和怨恨。

它具有宏大的意境和流畅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它雄伟、深沉、慷慨、悲伤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格或魏晋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大师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宇、英宇、刘震)和女诗人蔡燕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般以五言五语的形式,以其生机勃勃的风格而闻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神赋》简介
《洛神赋》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 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 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 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 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 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 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 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
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 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 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 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 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 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 富, 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曹丕
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 一部有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
——评析——
《燕歌行》属古辞系列,始创于曹丕。 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 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 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历代评价:
明代锺惺 :“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 清代陈祚明: “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 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 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 古今无两。”
文学家,曹操次子,魏开国皇帝,文武双全, 八岁能文,博古通今,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善骑射,好击剑。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 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 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 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 长于五言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完整的七言诗。著有《典论》。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背 景——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东(函谷关 以东)各州郡将领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推 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打算, 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互相 残杀,以此扩充自己的实力。本诗即以这 一历史事实为题材。作者曹操对联军的自 相残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 百姓遭受战祸的悲惨景象,作了 真实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 疾苦表示了同情。
建安时代
得名于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 建安纪元。建安共二十五年,从公元 196年到220年,然而文学和史学上所称 的建安时代,往往超越这二十五年,而 大体包括自汉灵帝末到魏明 帝初的四五十年。
建安风骨
悲凉慷慨、刚健有力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作品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 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 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 学史上俊爽刚健的独特风格,被 后人尊为“建安风骨”
——影 响—— 《洛神赋》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
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 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 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宋元明时 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如汪道昆 的《陈思王悲生洛水》。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 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 计。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 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 回雪。” 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蒿里”之曲,原是齐国东部的 民
谣,为出殡时唱的挽歌。 《蒿里行》运用
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现实,不 仅
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 示
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 首
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 之
实录,称为中国第一诗史。 全诗风格质朴, 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 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
——赏 析——
作者一开篇便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
何的慨叹。作者的感慨不是因为自己年事渐高, 时日见浅,而是因为统一天下的大业未成,匡扶 济世的人才难求,从而坦露出自己求贤若渴的心 迹。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 家的英雄本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了作者渴 求贤才的殷切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显示了 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点评——
这首诗借歌颂边塞游侠少年剽悍顽强,奋不 顾身,勇于为国捐躯出的英雄行为,来抒发自己壮怀激烈 的情怀。诗一开始,就描绘出幽、并一带游侠之子的少年 英俊:有绚丽的色彩,有奔驰的英姿,有旁观者深情的关 注。之后,对少年勤学苦练杀敌本领作了多方面的烘托, 武艺如此出众超群,自然使人预感到他的志向也将不同凡 响。于是,紧接着诗人就写他在听到边城紧急时的实际行 动和崇高理想;用“厉马”写他感激奋发的英姿;用“长 驱”、“左顾”写他蔑视敌人的神采;“父母且 不顾”以下,写他“捐躯赴国难”的坚定章志和 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最后以悲壮的气氛和大 义凛然的气节完成了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建安三曹
——建安文坛领袖
乱世终结者——曹操
文学理论家——曹丕
文坛才子——曹植
孔陈琳 王粲
阮瑀 应玚
刘桢
短歌行
(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才高八斗——曹植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
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称“建安之杰”。魏 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 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 思王。南朝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 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 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 三人耳。
——评 价——
沈约《 南齐书》:以《洛神》比陈思他
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 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
钟嵘《诗品》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 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 譬人伦之有周、孔。
何焯: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 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