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集体备课稿纸

2015 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研讨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研讨人员:

主备人:曾朝霞审核人:参与修改完善人员:

课题:建安文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建安文学的基本文学常识。

2.以“三曹”代表性诗歌为例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3.以其中一或两首诗为例进行诵读并鉴赏。

4.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毫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

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

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临漳县

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他们在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并掀起了我国诗

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个时代颇具特点的文学。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建安文学的定义及代表作家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

植)和“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而

以“三曹”为核心。

2、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

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

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三、以“三曹”诗歌为例,感受建安文学的特点

(一)曹操及其《蒿里行》

个性化设计:

1、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二十岁举孝廉,镇压黄巾军,起兵讨董卓。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其诗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诗歌内容

A、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写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B、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实录”。

3、小结

锺嵘《诗品》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指出了曹操的诗歌

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二)曹丕及其《燕歌行》

1、曹丕简介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其抒情诗婉约曲折、缠绵悱恻。比《古诗十九首》里的抒情诗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之可见可感。

2、《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远远地互相观望,他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要被天河阻挡?

评析:《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全诗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三)曹植及其《白马篇》

1、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美女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谢灵运曾这样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2、《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