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

合集下载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学时期,大致是指公元184年至280年间,也就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文学产出。

这个时期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如下:1. 士人文学:建安文学以士人文学为主导,主要是以士人身份写作的文学作品。

士人文学在建安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士人们通过创作文学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2. 皇帝文学:在建安时期,许多皇帝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自己也亲自写作。

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皇帝文学,通常体现着皇帝对国家政治和民生的关注。

3. 骈文:建安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用四言或六言致辞,语言华丽,形式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建安时期非常盛行,很多士人和皇帝都擅长创作骈文,成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手段。

4. 辞章:辞章是一种较简单朴素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赞美和祝福,或者对个人的抒发情感。

辞章比较流行于建安时期的士人文学,它们通常用四言或六言的辞章形式表达,内容通常包括对神灵、君主、友谊等的赞美和祝福。

5. 诗歌:建安文学时期的诗歌也非常重要,流行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和五言律诗。

建安时期的诗歌多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有着深厚的个人感情和历史意义。

6. 陶渊明:建安文学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

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影响。

7. 司马迁:建安文学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作家,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

他的作品以史书为主,以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

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它体现了士人文化的特点和社会思潮的变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4.汉音魏响
——木斋《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四、曹植
1.生平、思想 字子建,一生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邺城贵游,斗鸡走马,宴饮多暇。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鲐虾,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第二章
建安诗歌
一、概述 二、曹操 三、曹丕 四、曹植 五、建安七子 六、蔡琰
一、概述
1.断限 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196-220) 实指:汉末魏初五十余年(184-239) 2.主要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 女诗人:蔡琰
3.思想内容
汉末建安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变革、转型期: 风衰俗怨、世积乱离 思想解放、俊才大备 建安文学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
二、曹操
1.其人 生平: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二十岁
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收编30万青州地区黄巾军, 实力大增,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改元“建安”,受封为丞相,挟 天子以令诸候。与袁绍官渡大战,奠定统一北方基础。建安13年,挥师南下, 赤壁一战大败,三国鼎立,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 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2.诗歌创作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三、反映民生、高扬理想
• 他们的作品大都充分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一 种高傲悲壮的调子。这种风格被称为“慷慨 任气”。 • 《文心雕龙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 概而多气也。”
• 曹操:“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王粲《从军诗》: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 • 陈琳: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
• 后期创作:抒发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 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 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 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以《赠白马王彪》为代表。
《赠白马王彪》
•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 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 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 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 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二、曹丕
• 《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 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 个人经历:随父出征、开明政治 • 个人性情:敏感多思、情感丰富
曹丕《感离赋》
• 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 从,不胜思慕,乃作赋日:秋风动兮天气凉, 居常不快兮中心伤。出北园兮彷徨,望众慕 兮成行。柯条惨兮无色,绿草变兮萎黄。脱 微霜兮零落,随风雨兮飞扬。日薄暮兮无惊, 思不衰兮愈多。招延伫兮良久,忽踟蹰兮忘 家。
四、创新形式
• 文体随便、造语自然、用字简易、勇于学习 和采取民间新兴的文学形式。 • 曹植:“街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 风雅”。
• 黄侃《诗品讲疏》:“详建安五言,毗于乐 府......文帝弟兄所撰乐府最多,虽体有所因, 而词贵独创,声不变古,而采自己舒,其余 杂诗,皆崇藻丽,故沈休文曰:至于建安, 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 纬文,以文被质。言自此以上质胜于文也。”

第二讲 建安文学

第二讲   建安文学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诗歌特点: 曹操诗歌特点:
沉郁悲怆、 其一 沉郁悲怆、慷慨雄健
刘勰:“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 《文心雕龙·乐府》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 品·下》 惟其有情而感人,惟其悲怆而沉郁顿挫、格高调响。) (惟其有情而感人,惟其悲怆而沉郁顿挫、格高调响。)
质朴自然、 其二 质朴自然、遒劲有力
《蒿里行》艺术特点:
诗歌的构思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结构 诗篇。 诗歌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 反映出当时历史。“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以旧形式来反映新 内容。
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马篇》的艺术特色: 白马篇》的艺术特色:
其一是重点写人,通过游侠儿形象的描写刻画, 其一是重点写人,通过游侠儿形象的描写刻画, 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塑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其二是表现手法,既有细致的铺排渲染, 其二是表现手法,既有细致的铺排渲染,也有 概括的勾勒描写。 概括的勾勒描写。 其三是作为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作, 其三是作为曹植前期诗歌的代表作,洋溢着少 年意气,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情调, 年意气,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情调,也是他前 期人格精神的写照。 期人格精神的写照。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二章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此年号一直 持续到公元220年。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史上习惯称为建安文学。 材料讲疏:教材第5页。 多气——具体表现即为“慷慨尚气”。 • 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曹植《前录自序》:“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 慨。” • 这种慷慨多气的风格,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历 史背景,又带上了悲情的倾向。
三曹的创作
(三)曹植 生平情况(P14) 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 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卷中引。) 曹植诗歌的成就 钟嵘《诗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 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 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 有黼黻。„„”(P18)
三曹的创作
三曹的创作
(一)曹操 生平情况(P11) 创作情况:曹操多才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颇为精通。 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写出了不少优秀诗篇。他的四言 诗最为出色,是中国诗歌史上四言诗最后的回光返照。 观沧海 龟虽寿 短歌行 作品选读:让县自明本志令(P80) (二)曹丕 生平和创作(P13) 作品选读:典论· 论文(P82) 燕歌行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尚气、慷慨、悲情,这是建安文学在情感方面的特征,它与 内容方面真实、高尚、正直、刚健的特征结合起来,就为后 世树立了建安风骨的美学范式,在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产生 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种具有悲情倾向的美学风格,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 因而,文人创作的中心就从辞赋转移到了诗歌,形成了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而诗歌的发展也完成了由乐府 民歌为主向以文人徒诗为主转变。

文学史7建安文学

文学史7建安文学

7、应瑒
瑒弟璩,璩子贞,咸以文章显。 应璩官至侍中。 应贞咸熙中参相国军事。 应璩休琏 应贞吉甫

蔡琰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 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 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归,重嫁董祀。 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参考资料
《曹操集》 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 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 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 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 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 风格。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 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次子,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 谥文皇帝。 8岁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为五官 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为世子。延康元年(220) ,曹操死,继位为丞相。十月,汉献帝禅位,改国 号魏,改元黄初,迁都洛阳。 建立九品中正制。

2、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 传见《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 生当乱世,初避乱荆州,后归曹操。羁留他乡,作 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 在魏多“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作。 七子中地位最高,唯一封侯者。 诗、文、辞赋均善 《文心雕龙·才略》称其“七子之冠冕”。
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名存实亡。 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 氏父子为中心,在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 学家。 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 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 以建安作为新的时期文学的开始。 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建安文学指的是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作品,也称“汉魏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奠基时期,其标志性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建安文学所体现的“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和以气势为美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五言诗从民歌中脱胎独立的滥觞,并影响到两晋南北朝诗坛,甚至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的近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东汉末年,在动乱的局面中,一些名士避难江淮、荆州等地。

他们以诗酒自娱,用慷慨悲凉的笔调,写下了不少气魄雄伟、慷慨激昂的诗篇,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

后人将这些作品结集,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之后又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建安诗歌》。

建安诗歌包括《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陶渊明《归园田居》、曹操《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应贞《饮马长城窟行》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

他们大都在建安年间( 196-220)活跃于中原文坛。

后因他们七人大都年纪轻轻而死,故称“七子”。

他们虽都未留下正式诗文,但由于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因此被称为“建安七子”。

“七子”之说,始于何时已不可考。

最早提及“七子”的,见于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五引《七修类稿续稿》:“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埸、刘桢也。

”现代学者一般以《三国志》作者陈寿和鲁迅的说法“七子”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刘桢。

1、曹操是诗歌理论家、创作者。

他倡导的乐府运动,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对我国诗歌的音节、声律、风格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曹丕是诗歌理论家、创作者。

他以“文章可以载道”为名作《典论·论文》,提出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用虚浮的贵族化妆粉来掩饰内容上的贫乏。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流派,时代背景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具体时间跨度约为196年(公元189年至公元220年)。

建安文学的名称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建安七子”之治,指的是著名的七位文人吴汉、陈琳、蔡邕、朱彦、阮瑀、嵇康和徐干。

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深入人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安时期正值东汉政权瓦解、战乱频繁的时机,这也间接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建安文学一方面保留了汉文化的传统因素,另一方面又融合了时代的特点和自身的创新,呈现出独具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建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创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样化。

一方面,建安文学流派注重描写现实社会生活,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当时的政治风貌、社会生活、军事斗争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建安文学也大量涉及各类比喻、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意象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感悟。

建安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不胜枚举。

其中,《三国演义》是建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丰富的情节、各类英雄人物塑造和深入的政治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徐干的《龙门石窟壁刻》、阮瑀的《嵇康碑》等作品也在建安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建安文学中,嵇康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华和独立的思想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嵇康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深受后来文人的推崇和效仿。

建安文学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开创了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先河,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风格和题材选择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建安文学中出现的一些代表性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等,经过历代文人的书写和诠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和精神支柱。

尽管建安文学在时间上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时期,但其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名词解释建安文学

名词解释建安文学

名词解释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一个时期,时间跨越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建安年间(196年-220年)。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政治动荡和战争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时局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建安文学的兴起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密切相关。

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文风豪放、奔放,具有浓厚的个性特色和极强的艺术独立性。

代表作家有曹操、刘备、孙权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三国文学”。

这些作家的作品大多具有政治性质,既表达了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建安文学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史诗性的战争史诗,如曹操的《七步诗》、刘备的《白马篇》等,也有抒情诗、赋、骈文等其他形式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开创了以个人感受和体验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为后世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为后世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

最后,建安文学的兴起也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范本和榜样,激励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

总的来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的文风豪放、个性鲜明以及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使得建安文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古代文学常识--建安文学

古代文学常识--建安文学

古代⽂学常识--建安⽂学◆建安时期以“三曹”“七⼦”为代表的⼀批诗⼈,⼀⽅⾯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疾苦;⼀⽅⾯歌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种悲凉慷慨、刚健有⼒的风格,后⼈称之为“建安风⾻”或“建安风⼒”。

⼀、建安⽂学◆建安⽂学新局⾯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民苦难的《薤露⾏》《蒿⾥⾏》《苦寒⾏》;“⽩⾻露于野,千⾥⽆鸡鸣”是《蒿⾥⾏》中的名句。

表现统⼀天下雄⼼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中的“⼭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表现了他博⼤的胸怀;《观沧海》中的“⽇⽉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描写了⼤海孕⼤含深的⽓派。

《短歌⾏》中的“青青⼦矜,悠悠我⼼”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是建⽂学新局⾯的开创者,开⽤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外,四⾔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有⾃⼰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诗是曹丕的《燕歌⾏》;他的《典论•论⽂》是现存最早了⽂学专论,他提倡⽂学,对建安⽂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

◆曹植的⽣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年曹丕称帝为界线,◆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马篇》,其中“名编壮⼠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励朋友建功⽴业的《赠徐⼲》;在思妇⾝上寄托⾃⼰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个少年斩断罗⽹,拯救⼀只黄雀的故事的《野⽥黄雀⾏》;描写海边⼈民贫困⽣活的《泰⼭梁甫吟》;以美⼥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篇》等。

钟嵘称他的诗“⾻⽓奇⾼,词采华茂”。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和⼥诗⼈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成就最⾼的是王粲。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2、曹丕的文学贡献
(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专门性的论著。
(2)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 文人七言古诗。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 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燕歌行》
三、曹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植生平介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 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建 安作家中他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 也最大。 2、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就其创 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 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白马 篇》是前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 后期代表作。
第一节
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 文学指“三祖陈王”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史 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 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下则推及 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40年),前后达50余 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 这种“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 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风貌。
短 歌 行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星 汉 西 流 夜 未 央 。 牵 牛 织 女 遥 相 望 ,
短 歌 微 吟 不 能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 援 琴 鸣 弦 发 清 商 ,
贱 妾 茕 茕 守 空 房 , 忧 来 思 君 不 敢 忘 ,
慊 慊 思 归 恋 故 乡 , 君 何 淹 留 寄 他 方 ?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三国吴晋时期为代表,呈现出激烈的变革与发展的态势。

建安文学的起源,乃是由于历史的进程,政治的变故,以及魏晋文人前后高度关联,从而形成以诗歌和文章为主的文艺体系。

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以及崇尚“以道之士、清道之士”的文化思想,得到了广大诗人、文学家和文人的激越,历史上发表了不少建安文学作品。

沙门文学是一种特殊现象,它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文化的变化,指的是三国社会文化实践中出现的流行文化思想。

特别是以《沙门颂》为代表的“沙门文学”,反映了三国时期对“仁义、礼仪、和智慧”的热望。

彩绘文学是一种以彩绘故事为主的文学活动,发展至今源远流长,活动场所广泛。

它反映出三国时期社会兴衰、家庭纠纷、君臣矛盾等问题,也表现出三国时期人们崇尚的“大和、礼、仁、智”的品德理念。

谋略文学是一种以谋略中心主题为主的文学活动,源远流长,活动场所多样。

它反映出三国时期英雄豪壮而又谋略老道的精神的结合,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奸谋夺权、辨义释疑的场景,也表现出三国人民对政治和军事的认知。

传奇文学是一种以传奇故事为主题的文学活动,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它反映出三国时期社会各种矛盾与政治争斗,以及神话故事中神人之间超自然力量的推动作用,以及神话故事中种种神奇类似丑剧的故事,表现出三国时期在文学中的神话色彩。

抒情文学是以抒情为主题的文学活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安文学的一大特色。

它反映三国时期文人对爱情、友情、抒发情感的深刻体会,也表现出三国时期文人思想中大量的抒情元素。

新乐府文学是一种以古代新乐府为主的文学活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安文学的一大特色。

它反映三国时期人们对神话、民间神话、古代神话、宗教神话、古龙文学等传统文化形式的接受,以及对古代新乐府的艺术重视,表达出对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发展。

国术文学是一种以国术为主题的文学活动,也是建安文学的一大特色。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第二章 建安文学

第二章 建安文学

二、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王粲、陈琳、 七子:孔融、王粲、陈琳、阮瑀[yǔ] 、应瑒[yáng] 、 刘桢、徐干(得名于《典论·论文》 刘桢、徐干(得名于《典论·论文》) 女诗人: 女诗人:蔡琰[yǎn] 。
三、建安文学取得的成就
4、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改造。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改造。 继承:五言体式;语言风格;诗题。 继承:五言体式;语言风格;诗题。 改造:多抒情之作; 改造:多抒情之作;率先引用了辞赋的某些特 如语言华丽、对仗等,强调“诗赋欲丽” 点,如语言华丽、对仗等,强调“诗赋欲丽” 曹丕语)。 (曹丕语)。 5、执政的曹氏集团的推动和引导。 执政的曹氏集团的推动和引导。 “邺下创作集团” 邺下创作集团”
2、对社会苦难的感慨和个人内心失意的相互激荡, 对社会苦难的感慨和个人内心失意的相互激荡, 使建安文人 一方面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 一方面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及抒 发其建功立业、拯救生民理想的积极的作品, 发其建功立业、拯救生民理想的积极的作品, 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总是覆盖着一层难以排遣 的悲凉梗概哀楚之气, 的悲凉梗概哀楚之气,反映了文人一种志不获骋的 政治理想挫折感。 政治理想挫折感。 儒家思想的动摇,文学思潮改变, 3、 儒家思想的动摇,文学思潮改变,文学得到自 由发展。 由发展。
曹操的创作
蔑视繁琐礼仪与虚饰的道德, 蔑视繁琐礼仪与虚饰的道德,其个性和感情能够真率地 表现在诗歌上。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偏爱乐府歌辞。 表现在诗歌上。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偏爱乐府歌辞。
其诗: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最佳。 其诗: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最佳。诗中流贯 着一股雄霸之气, 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着一股雄霸之气,“慷慨悲凉、气韵沉雄”为诗歌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 风格特点“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的名词解释建安文学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活动,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殊时期。

以下是对建安文学这一术语的详细解释。

建安文学这一术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裴松之传》中裴松之所写的《河间东赵故寿春孙评事碑铭》,其中有“当建安之始”一词,正式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文学活动命名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时间范围自184年刘备在公孙瓒麾下任职开始,到280年司马昭篡魏建立晋朝为止。

这一时期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而文学作为社会精英的表达和记录工具,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风貌。

建安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背景的特殊性。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作家们除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外,还会以典故、譬喻、隐喻等方式对时政进行讽刺、揭露或投射,使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是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建安文学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作为创作的题材,这些人物有些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有些是虚构的形象。

文学家通过表现这些人物的性格、形象和命运来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个体的命运,塑造了一批气象万千、形象鲜明的文学人物。

三是题材内容的广泛性。

建安文学的题材内容涉及到政治、战争、爱情、友情、忠诚等多个方面,既有大气磅礴的史诗和战争文学,也有细腻深沉的感情抒发和人文关怀。

作家们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创作方式,展现了广阔且多样性的文学风貌。

四是语言风格的变化。

建安文学的语言风格与前期的汉赋有较大的差异。

建安文学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简明直接的表达,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口语表达,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亲和力。

总的来说,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它通过政治背景的特殊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题材内容的广泛性和语言风格的变化等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风貌,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 • • • • • • •
•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 表现了女主人公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 寞无聊以及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 二、抒发理想,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短歌 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 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建安文学
•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 许昌,改元“建安” 。建安年代并包 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为 “建安文学”。
• 曹操三父子、建安七子和蔡文姬
• 建安风骨 :
• 建安诗文多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 暂、表现对不朽功业的渴望,呈现出慷 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具有强烈的情感感 染力,语言风格简练刚健。
• 《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 三、游仙诗
• 内容多感叹人生无常,幻想长生。
•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 艺术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四言。 • 语言运用上,质朴自然,又遒劲有力, • 情感格调上,悲凉慷慨,沉郁雄健。
• 曹丕:博通经史,雅好文学
• 诗歌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

建安文学的概念21

建安文学的概念21

曹丕《典论·论文》称“王粲长于辞赋”,今存其赋二 十余篇,多为零星佚文或残篇。其中,《登楼赋》作于 荆州,为完整之作,收录于《文选》。赋中写到“虽信 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是说看到麦城一带虽 很富庶,却因不是自己的故乡而不安心留于此地,表达 出思乡怀土之情。赋作还表现出作者身处乱世才华不得 施展的苦闷。该赋借景抒情,回荡着一股悲凉之气。
二、曹丕及其文学创作
1、曹丕生平及诗歌创作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后来得以继 承曹操的爵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 太子,二十五年(220年)代汉自立, 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 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一 些开明的政策。但他博学多识,勤于著 述,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视,是曹操之后 建安文坛的又一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今 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另有《典论》 一书,今存二篇。
与陈琳同以章表闻名的阮瑀有诗《驾出北郭门行》,写 后母虐待孤儿的事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 风格与汉乐府民歌《孤儿行》近似。(p240)阮瑀之文以 《文选》所收《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较有名。此文善用古事 为喻以说明现实问题,铺张扬厉,纵横驰骋,具有战国纵横 家之文风。文中多用排比、对偶句法,表现出散文逐渐向骈 体发展的趋势。
应瑒在邺中诸文士中成就较低,其诗较有名 者为《文选》所收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 诗》。此诗前半部分以雁自比,抒发怀才不遇、 知音难逢的感伤,后半部分则
直抒胸臆,表达对曹丕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应瑒之文存者不多,只有《文质论》稍为人注意。 文中认为“文”、“质”各有其用,不偏不倚, 立论较公允。
徐幹之诗今存较少,以《室思》最为有名。此诗叙写思 妇内心的忧愁苦闷,表达出对所思之人的深刻怀念之情。其 中有“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 时”,写情之缠绵,为后人所推重。徐幹之赋被曹丕《典 论·论文》称为可与王粲相匹敌,惜存者多为零星佚文,无 法窥其本色。另有《中论》一书,为学术著作,文气雍容典 雅。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集体备课稿纸
2015 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研讨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研讨人员:
主备人:曾朝霞审核人:参与修改完善人员:
课题:建安文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建安文学的基本文学常识。

2.以“三曹”代表性诗歌为例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3.以其中一或两首诗为例进行诵读并鉴赏。

4.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毫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
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
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临漳县
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他们在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并掀起了我国诗
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个时代颇具特点的文学。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建安文学的定义及代表作家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
植)和“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而
以“三曹”为核心。

2、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
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
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三、以“三曹”诗歌为例,感受建安文学的特点
(一)曹操及其《蒿里行》
个性化设计:
1、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二十岁举孝廉,镇压黄巾军,起兵讨董卓。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其诗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诗歌内容
A、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写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B、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实录”。

3、小结
锺嵘《诗品》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指出了曹操的诗歌
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

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二)曹丕及其《燕歌行》
1、曹丕简介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其抒情诗婉约曲折、缠绵悱恻。

比《古诗十九首》里的抒情诗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之可见可感。

2、《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

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

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不能忘怀。

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

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远远地互相观望,他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要被天河阻挡?
评析:《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它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全诗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三)曹植及其《白马篇》
1、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美女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

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谢灵运曾这样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2、《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评析:《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它在写法上显然受到汉乐府的影响。

曹植诗的“赡丽”“尚工”“致饰”,还有曹植的“雅好慷慨”(《前录自序》)和他诗歌的“骨气奇高”(钟嵘《诗品》上),即曹植常常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热情,因此其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迈不凡。

从《白马篇》来看,确实如此。

四、总结
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

建安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后记(含设计亮点及修改建议):
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