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合集下载

举例论述建安风骨以及差三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举例论述建安风骨以及差三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举例论述建安风骨以及差三朝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建安年间(196~220),以曹氏父子三人为代表的诗人承继了汉代乐府诗歌现实主义中的写实精神,在文学上开创了被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一代文风。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情辞慷慨,格调刚健为共同的风格特征。

“建安风骨”的名称最早出于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篇中道:这说明在历史上的建安时期诗歌是以它立足的浓厚的社会内容(“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和厚重有力的风格(“雅好慷慨”、“故梗概而多气”)而形成了自己刚劲的“风骨”。

建安文学其实详细来说并不仅仅是只限于在建安年间,它应该还包括了曹魏黄初、太和(220~232)这一段时间;总体上来说大概有37年(196~232)。

建安文学是中国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间节点,它是在曹氏父子的倡导与带领下壮大起来的。

他们的诗歌体现了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再是把文学当作“阐发经义”的一种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的生活以及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这就使文学产生了新的面貌。

它以五言诗为首,突破了从两汉以来空洞华丽的辞赋章句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它以浓厚的社会内容和刚健的写作手法铸就了自己的“风骨”。

刘勰在《文心雕龙。

明诗》中描写了当时五言诗的盛景:“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

文帝。

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这说明了建安诗歌在五言诗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建安文学中的代表人物,有曹操父子、王粲、蔡琰等人。

曹操不仅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非常高的才能,在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军人而十分辛苦,但他却毫不费力地成为了文化巨人。

他酷爱汉乐府民歌,并且努力学习汉乐府的优良传统。

曹操的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二十二首,而这些诗歌几乎全是以乐府诗歌的形式为主。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 直陈其事,直陈其情,古朴中见哀思,愤慨中寓豪气。
• 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副君之重)
• 回避政治,细腻哀婉的格调,缺乏乃父沉雄气度。
• 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钟嵘《诗品》)。(公子之豪)
•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 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 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关于曹植的创作 风格,曾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我认为最突出的还是 这样两点:一、雅好慷慨;二、词采华茂。”
•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魏武以相王 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 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 王粲、刘桢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 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 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 标志。
•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 龙·时序》),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 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 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 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王粲诗‚发愀怆之词‛ (钟嵘《诗品》),刘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 詹言》卷二)。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 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渴望及早建功立业, 匡国救民,赢得不朽的名声。 • 较之《古诗十九首》,悲怀更浓烈,不只悲己,而且悲世。 • 建安文学具有‚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和生命感受。
• 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 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 成了建安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 多气‛(《文心雕龙· 时序》)的特点。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原因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原因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摘要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逸响千年,令无数文人墨客为只树碑立传。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峥嵘的岁月铸造着辈出的个体,更铸造着文学的立体空间。

建安文学的兴盛便是这样一个历史必然。

关键词建安文学风骨原因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末建安以其“风骨”自觉成就一代之奇谲,唱响时代之豪情。

它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七子”、蔡琰为拱月之势,形成了建安的独特风貌,定下了历史上的永恒坐标。

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文风时,感慨“建安风骨,晋宋莫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高扬“蓬莱文章建安骨”,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喟叹“纵使庐王操翰墨,劣于汉魏通风骚”。

由是观之,建安文学已成了文学自觉滥觞的定格符号。

但是,建安文学的繁体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的沉淀必然,具体可如下综之。

一、时代的动乱东汉末年是一个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其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穷奢极欲,为满足声色而不惜对黎民的搜刮。

如东汉王朝竟然“公开在西园卖官鬻爵”“二千石(郡太守)二千万,八百石(一万户以下的县长食禄四百石)四百万”(《山阳公载记》),“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价。

富贵者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信输”(《资治通鉴》)。

特别是动乱酿造出的董卓之乱,更是令人发指。

据史书记载,汉末经董卓之乱后,繁华的东都洛阳变得“数百里无烟火”,西京长安也是“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饱受离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思治之心更显强烈了,在战争中获得北方政权的曹操便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其时的曹操有着十分进步的思想,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这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和大量的诗歌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他为解决军粮下令屯田,为恢复生产改税制,为军事经济开凿整修河渠陂堰等,便使得长期以来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和精神特征。

在建安时期,即三国时代的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学活动,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三国文学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安风骨的概念和内涵1. 建安风骨的起源建安风骨一词最早出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史实和文学想象,描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其中,通过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塑造了一个建安风骨的意境,表现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2. 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了时代的精神特征和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斗争和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这样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建安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深刻、凝重的风格,注重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刻画,这些都是建安风骨的内涵所在。

二、建安风骨的文学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建安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学风格。

2. 《诸葛亮传》《诸葛亮传》是建安文学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作者陈寿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和评价,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和表现,体现了建安文学的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三、建安风骨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关系建安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概念,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唱自己的悲歌——谈建安风骨钟嵘在《诗品》中提出“建安风力”四个字,他说的“风力”是指什么呢?如曹植,钟嵘说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卓尔不群”,可见他说的风力是以骨气或气为主,这与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风骨”正同,只不过他将“风”与“骨”分开而论,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在历史上是汉献帝最后的年号,而在文学史上,这却是那群卓尔不凡的诗人们的天下。

以前的诗歌,如先秦的《诗经》,很多是民间的歌谣,如有较好的作品,文人们大都不会署名。

再比如汉代兴儒,人们迷信儒学思想,创作受到束缚,汉赋辞藻华丽,场面宏大,却过分雕润文字,显得有点儿内容贫乏,无病呻吟。

建安文人们正是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运用五言诗和小型赋的形式,描写社会现状、政治的腐败,大胆表现自我,抒发个人的思想与情怀,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是建安风力的由来,它来自建安诗文的现实主义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就没有建安文学,没有古典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的振兴。

那个时代,也确实能给诗人太多的感情激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既使建安诗人饱受乱离之苦,也刺激了是人们的情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曹植《送应氏》)“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七哀诗》)……这些诗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惨象,流露了诗人们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凄楚。

面对不知何日才能休止的连绵战乱,即便是气概一世的曹操,在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时,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

但另一方面,建安诗人们没有就此消沉,他们重建太平之治救民水火的理想坚定,“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祯《赠从弟》)。

诗人更将短促的苦闷转化为强烈进取的慷慨高歌,“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曹操《秋胡行》)“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曹操用之以写时事。曹操《薤露》: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帶, 知小而谋强。猶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 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 微子為哀傷。
• 《文心雕龙· 乐府》曰:子建、士衡,咸有佳篇, 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 也。”乐府从音乐中独立出来成为诗之一体。 范文澜注曰:“子建诗用入乐府者,惟 《置酒》(《大曲》、《野田黄雀行》)、 《明月》(《楚调》、《怨诗》)及《鼙舞歌》 五首而已,其馀皆无诏伶人。士衡乐府数十篇, 悉不被管弦之作也。(”《文心雕龙注》页 11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
更有甚者,他们的作品中还往往使用民 间俗语或歌谣,如曹操《短歌行》中的 “越陌度阡”出自俚语 [1] ,陈琳《饮马 长城窟行》中“生男慎莫举”四句,亦 出 于 秦 朝 民 歌 。 [1] 李善《文选注》引应劭《风俗通》 曰:“里语云:越陌度阡,更为客主。”
• 至于曹丕之作,“率皆鄙质如偶语”(《诗品》 卷中)[2],而应璩之诗,则亦“善为古语” (同上)。黄侃评建安诗“文采缤纷,而不能 离闾里歌谣之质。”[3]即指其与汉乐府和古诗 的密切联系。 [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亦评曹丕诗“虽酷 是本色,时有俚语。” [3] 《诗品讲疏》语,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
• 曹丕《典论· 论文》:今之文人孔融、陈 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斯七人者,……咸自以骋騄驥于千里, 仰齐足而並驰。
• 曹植《与杨德祖书》: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 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 琏法迹于北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 今悉集兹国矣。
• 《步出夏门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 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 至哉,歌以詠志。

建安风骨(刘勰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刘勰建安风骨)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谈建安文学与建安风格大家好,今天来说说建安风格。

建安体是指建安文学的文风,即“志深文笔长”、“提纲挈领”。

所谓“风骨”,重在情感,是作家主体情感和精神的外在体现,是一种可以在文学中实践的情感力量;以理为主的骨,是作品扎实的思想内容,严密的内在逻辑,精炼流畅的表现形式。

风格与性格的结合是思想性、强烈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就建安风格而言,它是指建安文学中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风格和坚强健康的写作风格。

具体来说,建安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安文学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因为这个时代的作家逐渐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非常注重作品的抒情特色,动荡的时代背景更容易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

建安诗歌大多是在乐府民歌或古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保留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不是一味追求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以他们朴实厚重,有一种大将的气息,比如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王灿《七哀诗》,蔡琰《悲愤诗》。

再次,建安文学有很强的文风。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说“有思想的发言不在骨前”,“文字被当作是身体的骨头”,“文字直截了当地结束,那么骨头就会长出来”,也就是说,具体的思想内容、情感和风格最适合用一种雄浑有力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而不是用文笔软弱无力来表达。

当然,建安的性格并不是以完全牺牲诗文为代价的。

比如曹植的作品《人品极高,言采华茂》就是人品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诗歌形式美,强调内心热情和感染力的时候,往往会打着“建安体”的旗号。

比如在唐代,陈子昂提出“汉魏体”,扭转了六朝诗歌的美体,从而形成了唐诗自己的“体”。

李白还对“建安体”表示赞赏,说“大作家的骨头是你的画笔,在天庭”。

【素材积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前言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称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1建安文学的背景建安时期政局动荡,儒学崩溃,各种思想应运而生。

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对问题的思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人们的个体意识,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建安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说,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定都冀州之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学学者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了许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建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2什么是“建安风骨”“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建安风骨论建安风骨的文学精神

建安风骨论建安风骨的文学精神

建安风骨论建安风骨的文学精神论建安风骨的文学精神姓名:孙阳博专业:对外汉语班级:104110102班1孙阳博对外汉语专业 104110102班【摘要】:建安风骨作为文学史上特异的景观,历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但研究者往往关注于建安诗人与时代风气之关系,而忽略了文学系统内部之间的一种延续性。

其实,建安风骨的形成在极大程度上是文学内部的一种演变,是文学精神的一种展现与更迭,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

”(1)透过“文风”它更深入的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真正文学气质与精神。

【关键字】:建安风骨、形式、精神“建安风骨”是研究中国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上承强汉,下启盛唐。

对于“建安风骨”,李白有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陈子昂也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这样评价“建安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类似的对评价与赞誉数不胜数,真可谓古诗风气至此为之一变。

2要论述“建安风骨”,首先必须明了其内涵。

所谓“建安”,顾名思义,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准确来说,建安时期是指公元189年至264年这75年时间。

是时,中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北方曹氏集团完成统一,因而建安文学也主要是指在曹氏政权下的文学形态,南方的文学则无法与之媲美。

“建安”代表一个时期,这点毫无疑义,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风骨”的内涵。

一般认为,“风骨”是刚健有力之意,即建安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形成一种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风格。

我以前也是这样泛泛地认知,但是既然要研究,就需要严谨,就要追根溯源。

“风骨”一词,最早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风骨篇》全面阐释:“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这应当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不难看出,在刘勰看来,“风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述情”,即“风”;二是“铺辞”,即“骨”。

这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文学史上一段崭新的历史时期。

金庸先生在其长篇武侠小说中,《书剑恩仇录》命名为“建安文学”作为此时期的代表,展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氛围。

本文将从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建安文学的特点,以及建安风骨等方面探讨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建安时期是三国时期的后期,大约是公元196至220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三国鼎立,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和冲突愈演愈烈。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调动军队攻打南方,开启了为期十余年的南征战役。

而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遭到了孙权和刘备联军的打败,导致曹魏势力受到严重损失。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建安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是建立在汉朝文学传统基础之上的文学,但相对于汉朝,建安文学有其独特的特点。

抒发人生感悟在建安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斗争的频繁,人们的生活非常困苦,民不聊生。

因此,许多文学作品中抒发人生感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比如《临江仙》中写“山水悠悠,雨花翻翻,竹径通幽。

”表达出了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怀念,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状况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追求浪漫主义建安文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比如《阿房宫赋》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城中桥下水长流。

”表现了宏大的场景和恢弘的气氛,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崇尚豪放派的文学风格建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不但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语言大胆豪放,视野开阔、表现方式多样。

《赤壁赋》和《干禄》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传统文学的束缚,而是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风格。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有其独特的文学气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建安风骨”。

指向现实建安文学和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相互关联,文学是历史的镜子,也是社会的缩影。

建安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而且试图通过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发展。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

什么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文学风貌。

所谓“风骨”,风侧重于情,是作家主体情志意气的外在体现,是一种行之于文的情感力量;骨则侧重于理,是作品坚实的思想内容、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精炼畅达的表现形式。

风骨合在一起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强烈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就建安风骨而言,就是指建安文学作品中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与健美有力的文笔等内容。

具体说来,建安风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由于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注重作品的抒情特征,加之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更容易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思想情感。

其二,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格调。

建安诗歌多是在乐府民歌或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多地保留了乐府民歌叙事性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不去一味追求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故显得古朴厚重,有梗概之气,如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等均是如此。

其三,建安文学具有健美有力的文笔。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就是说特定的思想内容、情感以及格调最适合用一种刚健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非绵软无力的文笔所能表达得出的。

当然,建安风骨并不是以彻底牺牲诗文的辞采作为代价的,如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就是风骨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诗文的形式美而强调其中的内在热情与感染力时,往往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唐时陈子昂就提出以“汉魏风骨”扭转六朝诗歌的绮靡之风,从而形成了唐诗自己的“风骨”,李白也以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表明了对“建安风骨”的赞赏。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汉文学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建安时期是汉末乱世的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战乱连绵不断,文化氛围也变得更加严峻。

文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那种壮丽、奔放、激烈,有着强烈的人格意识和主观表达的风格,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特殊的“建安情怀”。

建安时期是汉末乱世的时期,政治形势非常动荡。

王允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开启了三国时期的序幕。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沉重,社会秩序不稳定,但在这骇人听闻的时期里,文化和文学却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气质。

建安文学独具风骨,凝聚出破时代而崭新的人格意识和主观表达。

它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是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道家的玄学思想和儒家的传统文化等,而且汉文学的形态和风格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建安文学颇具代表性,有《三国演义》、《诸葛亮集》、《辞赋》、《竹林七贤集》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赤壁赋》和《临江仙》。

《赤壁赋》描写了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一次军事会议和他们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建安时期人们唯命是从的处境,以及各种资源的豪奢使用。

《临江仙》则是一首情真意切、豪放洒脱的辞赋,诗人以勇气和刚毅闻名于世。

这些文学作品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文骈,无不表现出建安时期独有的风骨。

建安风骨非常醒目,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倡导有激情、有创造力、有个性、有表现力的文学形态,使得文学成了反映建安时期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建安风骨重视个性和自由,讲求豪放和激情,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文情怀,因此建安文学很有特点,风格与众不同。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学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并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建安风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这个时期人们豪放奔放的精神风貌,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当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代表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第一,表现渴望建功立业、关注社会现实。

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也能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王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

王集、陈琳、徐干、阮璃、刘祯等人都有不凡气质。

表现强烈的英雄意识是建安文人的理想。

在《观沧海》这首诗中,曹操通过对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一个宏伟的境界。

‘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在其里”,这几个句子写了大海之大,大海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不多见的,他不仅写了沧海的性格,也写了诗人自己胸怀。

第二,表现看透生命的悲壮理想。

人生苦短,成为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莱、徐干、应踢、刘祯、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的疾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安风骨研究综述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修改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安风骨研究综述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修改版]

摘要:“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概念提出已久、影响深远,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学术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展开过几次大规模的讨论,对问题的认识渐趋明确和集中,80年代以来对建安风骨的研究依旧有增无减。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建安风骨的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一、“建安风骨”的内涵;二、“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与美学风格;三、“建安风骨”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建安风骨内涵美学风格成因“建安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别是诗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关于建安文化的研究必定要谈到“建安风骨”这一文学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建安风骨”有一个明晰的整体性认识。

这就需要我们对建安风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建安风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安风骨”的内涵何谓“建安风骨”?它的内涵是研究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风骨一词最初广泛地用于人物品鉴,指人的风神、骨相。

《论衡》、《人物志》常用“骨法”、“骨相”等概念品评人物;《世说新语》评价人物时常用“风姿特秀”、“风期高亮”等词语。

后来风骨的概念被引入文艺评论,较著名的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在这里,风骨成为对绘画的美学要求,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的综合运用。

直至刘勰,风骨才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风骨》指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峰清焉”[1](p513)。

风骨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对文学作品内容情志和文辞两方面的美学要求。

而以“建安风骨”评价建安文学则始于宋代的严羽,他从高古着眼,以建安风骨评价汉魏文学混沌的气象。

此后,“建安风骨”的概念,聚讼纷纭。

总体看来,八九十年代有关“建安风骨”的讨论,较多地侧重在其概念中内容和形式的辨析这一层面。

进入21世纪,学者们则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建安风骨”的概念范畴上,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见解。

关于“建安风骨”的内涵,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内容形式统一说。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骨气风力,又广泛吸取了汉魏以来笔记小说、语录辞赋的文学营养,更加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这样描写过建安文学:“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为袁绍檄豫州文》)其中“纷吾既有此内美”指的就是建安作家具有真挚、纯朴的感情;而“重之以修能”则强调了建安文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和创作精神。

这两句话反映出当时建安作家对待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他们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

建安时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建安风骨”,即具有雄浑刚健的审美风格。

它的代表性作家是曹氏父子和“三曹”。

曹操的诗今存一首,但基本上是慷慨悲壮的;其乐府诗虽不乏真情实感,但往往杂有玄言诗的成分,艺术上不及曹操的诗成熟。

曹丕、曹植是“三曹”中成就最高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也是刚健有力的,具有阳刚之美。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在统一局面下由于分裂割据造成的南北文化交流,尤其是南方文化对北方文化的渗透,带来了某些影响。

东晋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后,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士族地主势力的兴起,给予北方文学新的活力。

东晋文坛名家辈出,文学创作丰富多彩,号称“太康之治”。

在辞赋方面,出现了以陆机、张载为代表的玄学家,以“二张”、“二陆”为代表的清谈家,以郭璞、桓温为代表的道教家,还有陶渊明等田园诗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郭璞的《游仙诗》等一批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总体而言,东晋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骈文的兴盛。

刘宋政权衰落以后,文学形式趋于衰微,出现了大量的骈俪文,其中以江淹为代表的宫体文,情韵相胜,文笔优美,浮艳淫靡。

西晋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东晋。

而到了南北朝后期,各地文学开始复兴,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南北文学的融合也逐渐完成,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学繁荣昌盛的坚实基础。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 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 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 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收罗文士,造 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 创文学上的风气。
文学成就
• 他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 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 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了新的 现象,表现出新的面貌。 • 他的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他 的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 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 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七哀诗
王粲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 国去,委身適荆蛮。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 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 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 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 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 伤心肝。
七哀诗
• 通过“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写和 饥妇弃子的特写场面,深刻地揭示 出当时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 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悲愤诗
• 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是一 篇长达五百四十字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 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它实际 上是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 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 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 混战的罪恶。
如意娱乐 如意娱乐
• 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 困生活的画面。
曹植及文学成就
•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 • 曹植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追求 建功立业为题材,较多充满豪壮乐观的精 神,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后期由于自己生 活的不幸,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 愤激不平之情,同时也写出了个别反映人 民疾苦的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一个时代的倾诉与精神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指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其中重要的文坛领袖包括当时的的建安七子:即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元瑜)。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政权建立后的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也应该算是建安的文人。

虽然他们的时代在建安之后,但从写作风格和精神面貌却是极其符合建安风骨的内涵的。

这一时期内,符合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统称为建安文学。

而所谓的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当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代表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中心的文人们,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自己对社会的忧虑之情,从而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这种风格后来升华成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正是由于这种风貌使得建安的诗人们都有一种特殊精神风貌,这种精神表现出文人们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精神,以及洒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守儒学,表现自身鲜明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
乱的时代,是政治理想的产物,是人生短暂的哀叹,充满着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风骨”被后世诗人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建安文学的特质是才性的自由发挥和情感的浓烈表现,这在当时由于冲破了两汉以来逐渐建立并巩固的儒家人格框架而表现出一种“刚健”的革命性。

因此诗人们在诗中表现出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点:
第一,表现渴望建功立业、关注社会现实。

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离乱之苦,也能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王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

王集、陈琳、徐干、阮璃、刘祯等人都有不凡气质。

表现强烈的英雄意识是建安文人的理想。

在《观沧海》这首诗中,曹操通过对沧海的描绘和歌咏,表现出壮阔的胸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一个宏伟的境界。

‘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在其里”,这几个句子写了大海之大,大海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不多见的,他不仅写了沧海的性格,也写了诗人自己胸怀。

第二,表现看透生命的悲壮理想。

人生苦短,成为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莱、徐干、应踢、刘祯、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的疾疫。

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对文人的刺激很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祯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璃《七哀诗》)。

第二种是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

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这在曹操的《龟虽寿》中得到充分体现。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文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志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建安时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这一时代产生的忧患意识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安风骨标举了一种文学的审美理想,是建安这一个时代文人的倾诉与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以至于后世的裕康、阮籍,左思、陈子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中都昂扬着建安风骨的刚健之美,让一代代的读者在他们的诗歌中蓄积起一腔雄心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