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104-2020)

合集下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1•【字号】湘政办发〔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1〕55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安全至上、防控结合,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加快新技术应用,提高作业水平,强化监管措施,为防灾减灾救灾,实施乡村振兴和“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强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基本建成组织完善、技术先进、灵活机动、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1万平方公里以上,飞机增雨作业实现重点干旱区域全覆盖。

到2035年,推动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二、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三)服务农业生产。

针对全省水稻生产功能区、油菜籽和棉花生产保护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干旱、冰雹等灾害评估和区划工作,科学调整抗旱、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工影响天气(Artificial Weather Modification,AWM)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变大气环境,以达到增加或减少降雨、改善气象条件等目的的技术,包括云种植、降雨增强、防雹、抗旱等。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缓解缺水、防涝、防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等。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主要包括云物理、云化学、辐射技术、激光技术、声波和微波技术等。

云物理技术是通过人工烟花、火箭等手段将云层中的云半径小于5微米的亚冰晶(冰核)抛入云中,诱导大气自然的云凝结作用(水蒸气凝结),进而形成雨滴、雪花等降水过程。

云物理技术适用于中低层云开展干扰降水。

云化学技术是通过投放化学物质,改变云中水的气态为液态,促进云层降水的形成。

辐射技术使用的外源性能量主要包括电离辐射、电磁波、声波等。

此外在现代工具中激光、微波也可以用于干扰云层和降水。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应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及水利系统中,为破坏性自然灾害带来了切实的缓解。

人工干预,可以使干旱区域降雨减少,同时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在水文预测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能够提高降水量,通过增加蓄水量缓解旱灾,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不能完全排除,但调节水文周期是降低洪涝灾害影响和灾害强度的一个可选策略。

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会朝着更加复杂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将不断尝试研发更加可持续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以保证其应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小化。

另一方面,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还将继续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提高精细化和智能化程度。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水资源保障等重要领域的得力助手。

2020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docx

2020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docx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县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工作,更好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XX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防灾减灾为核心任务,增加公共气象服务供给,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水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精心制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关工作,强化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安全监管能力,提高服务综合效益。

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开展抗旱增蓄水人工增雨作业服务。

根据农、林、水、电力等重点行业需求,严密监测天气气候变化,主动在重要农事季节、生物需水关键期、季节性缺水期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水库区域开展增蓄水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社会经济效益。

(二)开展防雹减灾作业服务。

针对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3月~5月),加强上下游区域联防联动,强化作业技术指导、作业物资保障、空域协调,重点保证苎麻生产区,蜜桔、黄花梨种植区等特色农业人工防雹作业有序开展。

(三)开展常态化生态型人工增雨作业服务。

针对森林火险气象服务、改善水体环境、净化县城空气等工作,制定人工影响天气方案,开展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四)加快重点工程实施。

继续推进我县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基地项目建设。

三、强化安全监管和协调机制(一)强化部门联动与协作,完善弹药储运保障,加强弹药信息化监管,完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实时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信息向有关部门通报。

(三)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督检查。

(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员。

落实“属地管理、失责必纠”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部门协作,做好“作业操作安全、对空射击安全、转场交通安全、弹药储运安全、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五)加强人影装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教育培训。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人工影响天气的定义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类的科技手段,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环境中的气象现象,以达到控制和调节天气的目的的行为。

这包括利用云种子、云雾增强、人工降雨、减少冰雹、改变气候和减少气象灾害等方法。

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目标。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复杂的科学技术,涉及气象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实现。

人工影响天气的定义旨在通过人为手段干预自然环境,实现对天气现象的控制和调节。

这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气象灾害的关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人工影响天气的意义人工影响天气的意义在于可以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保障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手段,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降低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工影响天气还可以调节气候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提高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工影响天气成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发展和应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2. 正文2.1 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手段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手段包括云种植、云催化、空间气象干扰等多种方法。

云种植是通过向云层喷撒化学物质或冰晶,促使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或延长降水时间。

云催化则是利用催化剂,例如碘化银或冰晶,来催化云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而促使降水发生。

空间气象干扰则是通过改变大气环境,例如调节臭氧层厚度或改变大气层温度,来影响气候变化。

2020-2026年人工影响天气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预测咨询报告

2020-2026年人工影响天气行业深度调研及前景预测咨询报告

国内外人工影响天气行业需求情况及前景分析(附报告目录)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分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播撒催化剂的设备,因所采用的催化剂和播撒方法的不同,人工影响天气所使用的作业工具也不一样。

目前较为成熟的作业工具基本上可分为地面和空中两种作业工具。

地面作业工具有:火箭作业系统、高炮作业系统和地面播撒系统;空中作业工具为飞机播撒系统。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0-2026年人工影响天气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2、全球人工影响天气发展历程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活动始于1946年谢弗尔和冯内古特的发现。

谢弗尔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兰格缪尔的指导下,发现作为致冷剂的干冰可促使过冷水滴降至-39℃而自发冻结,随即成功地进行了飞机在冷云中播撒干冰的试验。

与此同时,冯内古特关注冰品的核化作用,选取类冰结构的碘化银晶体作为冰核的试验获得成功,使碘化银能很快成功地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至今,碘化银依然是播云催化剂的主要成分。

各国持续进行着大规模的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的卷云计划、天火计划标志着大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人工增雨作业,而后进行了多项严格设计的人工增雨科学试验计划。

前苏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后因二战爆发而受阻;二战后恢复研究工作,主要开展人工防雹方法研究和作业,并提出一种凝结的随机理论。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西班牙西部的杜瓦河谷实施了著名的PEP计划(增加降水计划)。

以色列实施随机化人工增雨试验,持续了36年。

除人工增雨外美国盐湖城为增加日照以消雾的山谷日计划、印度人工影响暖云试验、泰国应用大气资源计划等都是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初期的有代表性的计划。

近年来,美国和俄罗斯频繁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工增雨合作计划,如南非、墨西哥的吸湿性焰弹积云催化试验;泰国的暖积云吸湿性催化试验和积云动力催化试验;以及阿根廷、巴西等国运用俄罗斯防雹技术加速冰雹云降水链计划等。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概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是一项涉及大气物理、气候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通过调控大气中的气溶胶、气体和云层等因素,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调控天气和气候的模式和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旨在实现更有效的气象灾害预防和气候调节,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虽然较短,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和进展。

现代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主要包括云雾增强、降水增加、防雹作业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天气局势,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和影响,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和福祉。

2. 正文2.1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是利用人类科技手段干预大气环境,以达到改变天气状况的目的。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主要包括云种植、云消散、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等方式。

云种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通过在云中投放催化剂或冷却剂,促使云中水汽凝结成雨滴,从而实现人为干预降雨过程。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气象灾害防治、农业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减轻干旱地区的旱情,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人工防雹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农作物免受冰雹侵害。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一方面,部分人认为人类干预天气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影响生态平衡;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成本较高,且效果不稳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研究。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但仍需继续探索和改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望在气象灾害防治、农业生产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工影响天气,即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对天气现象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行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当前的科学技术现状出发,探讨人工影响天气的现实意义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降雨、人工放空调节、云种植和人工干预气溶胶等多个方面。

人工降雨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向云层中喷洒冷凝剂,使云中水滴凝结成雨滴。

人工放空调节通过向大气层中释放气体,调节大气温度和气压,从而影响天气的变化;而云种植则是通过向云层中喷洒硝酸盐、碘化银等物质,刺激云层结成雨滴的过程。

人工干预气溶胶是通过向大气中释放气溶胶颗粒,来改变云的液滴形成和降水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天气现象,例如降雨增多,干旱减轻等。

在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精细化和精准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将更加精准和有效,可以对不同的气候现象进行更为精细的干预。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成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天气变化,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新型环保材料和技术的出现也将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进步提供新的可能。

可生物降解的冷凝剂、环保的气溶胶释放技术等,将为人类更可持续地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提供新的途径。

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将成为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气候现象是跨国界的,不同国家间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相互关联的。

各国间在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上的合作与交流将成为未来推动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能力、服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和机制,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作业效益,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XX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X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有关规定及全省XX年度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安排,制定XX年度XX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现代化建设。

合理优化标准作业点布局,提高作业点标准化和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坚持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水资源安全、综合防灾减灾抗灾、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振兴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一)做好人影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作业季前的人员培训、装备年检、安全检查是人影安全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

目前因受到疫情的影响,结合当前工作需求,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组织修订相关工作计划,认真做好人影作业公告、人身安全保险办理,协调厂家妥善开展作业人员学习及岗前培训、作业装备的年检和维护保养、落实弹药装备采购及人影工作安全检查等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二)优化和完善作业站点规划建设。

根据中国气象局下发“耕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各县(市)结合业务需求,科学优化人影作业站点标准化布局,完善防雹增雨作业站防雷建设及各项维修维护,提高作业点标准化和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完成物联网及空域申报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增强人影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

(三)加强云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主动开展增雨(雪)、防雹作业服务。

根据本地气候变化特点,坚持服务“三农”与防灾减灾两不误,针对全市范围内的局部干旱和冰雹灾害及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组织全市各级人影机构,联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空地结合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缓解水资源短缺,为我市抗旱、防雹减灾提供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闫军来源:《农家科技》2018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应用在抗御干旱、保护农业生产、增加水库蓄水、保护生态环境和重大活动保护等方面。

经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着重阐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现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同时应结合不断发展气象探测技术和催化技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提高影响效率和影响范围,以便服务社会。

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现状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提升,加之人工影响天气云雾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有了显著的发展,物理探测技术、数值模式的应用和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同时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在大气物理学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人工影响天气[1-2]。

现阶段,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形成即依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掌握天气变化的过程,结合卫星、雷达等观测技术,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内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

我国自主研发的碘化银复合焰剂、增雨防雹火箭和机载播撒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时多维云数值模式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应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

此外,还建立了作业指挥业务系统和不同云催化剂的技术指标,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经过实验和业务运用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根据实际需求,利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人工影响天气取得显著的发展,其逐步成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现阶段,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主要采取飞机、高炮、火箭和地面发生器等手段措施来实现人工增雨雪、人工消雹、人工消雨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影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应用在抗御干旱、保护农业生产、增加水库蓄水、保护生态环境和重大活动保护等方面。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手段改变天气现象的一门科学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云雾消散、降水增加和人工雪等领域。

人们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解决干旱、旱涝灾害以及改善城市气候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主要依赖于云凇的核心原理。

云凇是一种将气溶胶散布到云中,通过云颗粒增大并形成降水的过程。

云雾消散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向云雾中喷洒化学物质,能够使云雾中的水颗粒结合并增大,最终形成降水。

人们还研究了如何通过人工干预气象系统来改变降水分布和增加降水量的技术,如人工增雨技术和降雪技术等。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在干旱地区采用了人工增雨技术,成功解决了一些地区的供水问题。

在某些极端天气条件下,人工干预天气也能够起到缓解气候灾害的作用。

由于这项技术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挑战,如操作成本高、气象条件不可控等问题,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依然有限。

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将继续发展,并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结合,以解决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操作成本将逐渐降低,从而使得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深度分析和预测,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准确性和效果。

传统的人工增雨技术还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如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将需要研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在解决气候问题和自然灾害方面具有潜力。

虽然目前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人类对天气的人工干预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14.12.17
•【文号】发改农经[2014]2864号
•【施行日期】2014.12.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发改农经[2014]28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气象局: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气象局在开展广泛调查研究、科学深入分析、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确定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实施安排,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组织管理体制和业务运行机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行动纲领。

现将《规划》印发你们,请按此做好相关工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附件: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气象局2014年12月17日。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20修订)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20修订)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20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8号公布根据2020年3月27日国务院令第72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第四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按照作业规模和影响范围,在作业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

第五条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由有关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商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按照有关人民政府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该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六条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具备适宜的天气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和作业效果。

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专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提供决策依据的有关单位给予奖励。

第八条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地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地理条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的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确定。

第九条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应当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

第十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标准对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应当掌握相关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后,方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

附件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4年12月前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发展战略,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等要求。

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要求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能力建设。

201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听取中国气象局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除做好人工影响天气队伍能力建设外,要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举办重大公共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要搞好人工增雨,为农业抗旱夺丰收提供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更加凸显,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等行业对干旱、冰雹、雾霾、高温热浪等灾害的敏感性不断增强。

为贯彻落i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实现44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适应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在认真总结《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行动纲领。

人工影响天气十四五规划文件分析

人工影响天气十四五规划文件分析

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投入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科学宣传
主要任务
提升服务保障成效 提高业务现代化水平 提升科学创新能力 强化安全防控能力 构建高质量机制体制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服务能力 增强生态修复能力
强化重大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精密监测能力 提升精准作业能力 强化精细指挥能力 发展效果评估能力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云降水和人影机理研究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研发自主装备和新型作业技术 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提高装备安全水平 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
优化科技创新的研究型业务体制 完善“一盘棋”区域联动作业机制
发展多元化纵向业务服务体制
构建标准依托的业务体系
建设能力
建设能力
国家人影能力建设 区域人影能力建设 地方人影能力建设
云降水人影实验平台建设
云降水人影试验场建设
国家人影指挥与保障能力提升
西南区域:①高性能飞机②更新地面装备③生态修复特色农业水电 开发水库蓄水④试验基地(复杂地形增雨、高原防雹、人工消雾) 华北区域:①高性能飞机②更新作业装备,组建机动作业力量③建 设试验基地(室内),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
思想原则目标
基本原则 发展目标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民生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坚持安全至上,效益为先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
面积:增雨雪面积550万平方公里,防雹面积58万平方公里 技术:云降水机理认识人影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进展 监测准确率:基于雷达卫星准确率75%,精度达到分钟级和百米级
数值模拟:云降水和人影催化数值模拟能力提升,达到1公里重点地区百米级
东南区域:①高性能飞机②多种方式飞机能力③更新地面装备满足 稻谷生产、湖泊生态修复④建设积状云增雨基地、暖云试验基地 其他区域:①强化生态修复(三区四带)②建设高精度监测系统、 智慧型指挥系统和无人机作业系统

气象局2020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气象局2020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

为切实做好2020年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工作,按照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13〕4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的人影工作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的需求为牵引,进一步加快人影现代化建设,提升作业能力,严抓人影安全,安全有序做好2020年人工增雨抗旱、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森林火险等服务。

二、重点任务1.适时作业保障服务需求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根据需求,在易受旱区、用水紧缺地区及其上游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适时开展湖泊河库蓄水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防灾减灾。

保障打赢蓝天保卫战。

根据《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在大气重污染期间,根据天气条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服务。

保障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开展盱眙森林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在森林火险高等级时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规范管理加强作业点管理。

完善作业点标准化建设规范,严格开展作业点安全等级评定和作业点审批。

强化作业人员管理。

市县联动、基层日常学习、定期集中演练的培训管理机制,严格执行作业人员政审备案制度,政审备案率达到100%。

规范人影装备管理,完善涟水仓库运行管理制度,实现火箭弹专业化运输和存储。

3.加强人影作业能力建设强化“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应用,增加人影决策指挥的科学性,提高决策指挥的响应速度。

在省人影中心指导下健全全市人影物联网体系,升级空域申报系统气象端,提升空域批复便利度。

修订全市人影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市、县级人影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基本清单。

三、保障措施1.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人影协调会议作用,落实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

国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国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国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决策探索》2021年第03期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質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作业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意见》提出,要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区域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

要完善联动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

要切实加大投入,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要依法依规管理,严格执行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配套规章制度。

要加强科普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解读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解读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解读
马伟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国家发改委与中国气象局日前联合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全面分析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全国人影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等,明确了我国将基本形成六大人影区域发展格局。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马伟
【作者单位】《科技中国》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8
【相关文献】
1.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解读[J], 张瑾
2."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成功举办 [J], 石爱丽
3.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3-2010) [J], ;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发
展规划(2003-2010)的通知 [J], ;
5.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稳步发展──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董昭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气象局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0159号建议的答复

中国气象局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0159号建议的答复

中国气象局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0159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06.27•【文号】中气议字〔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6.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中国气象局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0159号建议的答复中气议字〔2021〕8号罗小云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的建议》由我局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协办。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现答复如下:东南区域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重点区域和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和需求较大,加强该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冰雹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可以有效增加地区水资源补给,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家高度重视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我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东南7省(市)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列入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保障区域;《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完善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实施东北、西北、华北、中部、西南、东南6个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我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编制《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相关内容已纳入其中。

下一步,我局将依照规划设计,加快推进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立项进程,并充分考虑东南7省(市)人工影响天气建设需求,统筹安排中央投资,带动地方匹配建设和维持资金,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质量,有效提高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效益。

(联系电话:************)附件:代表建议办理和答复征求意见表中国气象局2021年6月27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4年12月前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发展战略,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等要求。

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要求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能力建设。

201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听取中国气象局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除做好人工影响天气队伍能力建设外,要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举办重大公共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要搞好人工增雨,为农业抗旱夺丰收提供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更加凸显,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等行业对干旱、冰雹、雾霾、高温热浪等灾害的敏感性不断增强。

为贯彻落i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实现44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适应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在认真总结《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规划》在内容上体现了新时期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特点:一是确定了发展布局,包括区域布局、重点保障区布局、飞机和地面作业布局、试验示范基地布局;二是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体制和指挥调度机制;三是明确了能力建设任务,重点加强飞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效衔接,是指导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建设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ii目录一、规划背景 (1)(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现状 (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三)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二、目标和原则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发展目标 (10)(三)基本原则 (11)三、总体布局 (12)(一)区域布局 (12)(二)重点保障区布局 (23)(三)作业布局 (26)(四)试验示范基地布局 (39)四、提升业务能力主要任务 (42)(一)加强飞机作业能力建设 (42)(二)加强作业飞机驻地专业保障设施和保障基地建设 (45)(三)提高地面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46)(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47)(五)提高决策指挥能力 (50)五、完善体制机制 (51)(一)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51)(二)建立完善业务运行机制 (53)(三)建立完善业务技术流程 (56)六、环境影响评价 (58)(一)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58)(二)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59)(三)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60)七、实施安排 (62)(一)项目分类 (62)(二)项目实施 (63)(三)效益分析 (66)八、保障措施 (68)(一)加强组织领导 (68)(二)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68)(三)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68)(四)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69)(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9)(六)完善投入机制 (70)附图 (71)图1.我国主要降水天气系统 (72)图2.全国降水量分布图(1981-2010年) (73)图3.全国干旱分布图 (74)图4.全国年均冰雹日数分布图(1961-2010年) (75)图5.全国粮食生产区分布图 (76)图6.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77)图7.全国年均雾日分布图 (78)图8.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区域布局示意图 (79)图9.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0)图10.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1)图11.华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2)图12.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3)图13.西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4)图14.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5)图15.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工作体系框图 (86)一、规划背景(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现状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共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公益事业,其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技术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作业规模居世界首位。

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已成为各级政府加强防灾减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气象局于2008年发布了第一个全国性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年)》,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发展。

2009年,人工增雨防雹工程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2011年,云水资源利用工作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国家级规划的指导下,22个省(区、市)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12年,我国第一个区域级示范工程——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

通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前期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

完善了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增加至20个,建立了中国气象局、国务院办公厅、总参谋部共同召集和多部门联动机制。

2012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全国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工作,成立了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气象局联合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人民政府出台了《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试行办法》,初步建立国家-区域-省之间上下互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国家级专项规划和投入的大力引导下,逐步形成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区域及豫鲁皖苏鄂和赣粤闽等跨省(区、市)联合作业的区域格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式从过去的应急性、分割化向常态化、集约化转变,作业服务从单一的抗旱减灾向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拓展。

30个省(区、市)、318个市(地、盟)、1904个县(旗)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28个省(区、市)、284个市(含市级行政单位)、1702个县(含县级行政单位)政府设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各地共落实人员编制3614名。

20个省(区、市)人大或政府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规章,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30个省(区、市)政府全部出台了44号文件实施意见。

二是资金投入逐步加大。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加强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荣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继续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人工增雨工程获得批复立项。

2008年以来,国家共安排资金17.23亿元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其中作业和业务维持资金9.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亿元、科研资金5300万元。

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各地逐年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力度,全国各地累计投入资金65.12亿元。

三是业务科技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等行业的357个市(含地级单位)、2359个县(含县级单位)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业人员4.77万人。

现有人工增雨防雹高炮6761门、火箭发射架7632台、地面燃烧炉414台,使用飞机44架,建成标准化作业站点5471个。

2008年以来,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2.8万次,其中飞机作业5481架次,累计发射火箭71.18万枚、炮弹535.49万发、各类焰弹烟条20余万发(根)。

新的探测设备和作业装备投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成投入运行的17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34部局地天气监测和作业指挥雷达,基本覆盖各地作业站点,作业指挥系统基本建立。

加强云和降水的短时数值模拟试验,建立了适合当地云和降水特征的中小尺度数值模式,作业监测和科学指挥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揭示了环北京地区典型云系结构、云降水形成发展过程和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制了混合云和暖云增雨、人工消雾作业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了无人驾驶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技术及装备。

四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首先,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各地围绕粮食稳定增产需要,在关键农时、干旱农区加大人工增雨(雪)作业力度,有效增补农业亟需水源,减轻农业旱灾损失;根据农作物及瓜果、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情况,适时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有效扩大防护面积,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及时组织防雹作业,作业区内防雹减损效益明显,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抗御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干旱、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春夏连旱中,河北、河南、四川、重庆、江西、广西、湖北、安徽等地及时开展应急抗旱跨区域联合增雨作业,效果明显。

其次,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水资源方面效益显著。

在生态重点保护区以及天山、三江源、祁连山等主要河流、湖泊源头,各地连年组织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增加了生态用水和湖泊蓄水。

青海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2006年实施以来增加降水432亿立方米,草山草滩得到较好恢复,黄河源头“千湖景观”再度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