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强化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专题2 含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8.(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拓展练+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古代中国,“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代表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的普遍流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发达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农作物1.B 【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土地和谷物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材料反映出土地和谷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A项明显与题意无关,D项包含于B项中,C项与材料不符合。
B项正确反映了国家与土地、谷物的关系,符合题意。
2.“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或句子主要反映了(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练之美B.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C.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2.B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手工业者技艺的精湛,对质量的高要求,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由此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故B项正确;A项没有反映材料主题;材料所述与农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观察和学习,主张循序渐进,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烟台、菏泽高三测试]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出处记述《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编》“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3.D 【解题思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故A项错误;B项“取代”一词有误,排除;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唐时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综合测试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
【解析】 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
9.(20xx·衡水中学十六模)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B )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
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简评:背景、目的:面对清末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法学领域的自救运动;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又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和政治动荡,未真正实施.。(5分)
【解析】 (1)特点:根据“唐高宗永徽二年,命长孙无忌、李绩等撰《永徽律》”“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得出重视法律传承与发展(创新);根据“收集了唐开元到宋建隆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其律文大多是唐律的翻版,但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得出内容详实,条目清楚,系统化、规范化;根据“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得出慎用刑罚,重视以情理治国;根据“规定死者没有子嗣的,其遗产由女儿、近亲依次继承”得出重视私有财产保护;根据“不得出卖部曲(家仆)、奴婢等”得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文精神;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汉代以后法律进一步强化以儒入法.。
【配套K12】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一编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归纳与综合测评课时通关 新
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归纳与综合测评第一编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5·南京市盐城市模拟)《礼记》载:“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 ) A.尊祖敬宗是人的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人的天性都是亲近自己的亲人,亲近亲人就尊敬自己的祖辈,尊敬祖辈就敬重自己的祖宗,尊敬自己的祖宗就会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严格的宗庙制度,有严格的宗庙制度就会重国家,重国家就会爱护百姓。
这强调了家国亲情的一体性,B项正确。
答案: B2.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王位于丞相子之。
子之秉政三年,燕国大乱,齐国趁机攻入燕国,杀燕王哙和子之。
这表明( )A.齐国仍执行“尊王攘夷”政策B.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C.立嗣以贤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D.宗法因素的政治影响日益削弱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丞相子之并不是少数民族,不属于“攘夷”的范畴,排除A 项;公元前316年属于战国时期,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王位的转让而不是立太子的问题,C项错误。
答案为D。
答案: D3.(2015·辽宁省五校联考)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反映了科举制( )A.缺乏有效监督机制B.考试内容脱离实际C.未能提高行政效率D.忽视对品行的考察解析:唐太宗认为:今天专以才学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官员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
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选择D项。
材料没有反映监督机制,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因为材料只是提到科举制度忽视对官员品行的考察,而并没有认为其考试内容脱离实际;C项中的“提高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依据。
答案: D4.宋仁宗说:“屡有人言朕少断。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一)理解实词,初通文意
读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子为寡人谋( 谋划 ) ②重为之约车百乘( 郑重地 ) ③以其西为赵蔽也( 屏障 ) ④吾岁不熟二年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 ) ⑤臣效便计于王( 献上好的计策 ) ⑥魏王折节割地( 屈服于别人 ) ⑦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运输,运送 ) ⑧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敏疾,快 )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①断句②课内外实词意义比较③内容 概述④翻译
选材特点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 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 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 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 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 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
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
作兵力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 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 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 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 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 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 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 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 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第一部分专题三一、选择题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
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
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C)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专题2(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二一、选择题1.(2018·高考押题卷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
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
这说明当时(D) 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定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
2.(2018·惠州4月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B)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武汉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解析】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集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C 项正确;D项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有反映出“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含解析)
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本专题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内容探究:本专题的考点有“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等,其中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经济制度、古代商业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是高考的重点,试题难度中等,并且还会与近现代东西方经济发展及同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结合命题形式探究:本专题的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分值多在4分左右,多采用新材料、新情境进行设计。
非选择题也有一定涉及,分值多在8分左右,多以农业为突破口设计,与当前的“三农”问题联系紧密,还需注意以本区域经济发展史为背景材料的命题。
从命题思路上看,本专题的命题一是切入点小,视角多变;二是立足区域史,关注社会,突出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时代感强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网络构建※※主线解读※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推荐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综合测试含答案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青岛5月模拟)《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
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
可见(B)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世本》等书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和《世本》上所述的“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正好互相印证,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必然有争议”;C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来源”。
2.(2018·广州二模)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解析】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
3.(2018·南平二模)《周礼·冠义》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据此可知,“冠义”(C) A.强调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B.强化修身养性的教育功能C.引导青少年重礼仪立德行D.重视家族关系的和谐有序【解析】由材料“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可以得出其强调成人之后应该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大意,A项不正确;“修身养性”与材料所述不符,B项不正确;材料不仅涉及家族关系,还涉及君臣关系等,D项不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9·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西周初年的某某半岛,原来都是东夷、淮夷的势力所统治,尽管“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但对这个地区的控制还是个严重问题。
为此,周王朝在这里分封了一个姬姓诸侯大国以加强控制。
这个诸侯国是( )A.燕国B.鲁国C.齐国D.宋国解析:选B 西周时期的燕国主要在今天的某某一代,不在某某,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某某、淮河、苏北、某某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在周武王时期,把周公的长子伯禽分封到鲁,进行统治,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的齐国主要在今天的某某东北部,并且其是以姜姓为主的一个诸侯国,故C项错误;宋国立都在今天的某某,主要统治今某某东部、某某西北部、某某北部和某某西南部,故D项错误。
2.谭其骧在《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写道:“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
”此处记载反映的时代是( )A.秦代B.汉代C.唐代D.元代解析:选B “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是指州成了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州由西汉以来的监察区变为了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凿灵渠,平定岭南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A 西汉武帝时期,派遣X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不是秦始皇的措施,故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4.(2019·某某某某8月选考适应性测试)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
乾封以后,X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
高考历史大强化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专题1 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一一、选择题1.(2018·福州三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A) A.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解析】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2018·潍坊二模)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C)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解析】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制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为各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统一国家的民族文化创造必需的历史前提,因此,周代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3.(2018·汕头二模)表A.西申、犬戎联合攻击西周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解析】由材料“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盘,周亡”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均涉及西申和犬戎联合进攻西周,A项符合题意;B项只是对材料二的反映;材料一反映的是申侯与犬戎主动进攻,C项不正确;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D项不正确。
高中历史复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复习题答案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 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答案:约公元前2070年。
2. 商朝的都城在哪里?答案:最早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后来迁至安阳。
3. 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什么?答案:礼是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包括封建君主制、贵族制、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等。
4.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主要有什么影响?答案:春秋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5.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涉及哪些学派?答案: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
秦汉时期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答案:公元前221年。
2. 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主要包括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等。
3.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有什么影响?答案:这一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汉朝的丝绸之路主要是通往哪里?答案:主要是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5. 汉朝的“黄巾起义”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答案:主要是由于东汉晚期的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加大,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民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答案:大约在公元220年至280年之间。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什么?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根据出身、品德、才能等方面对官员进行评定。
3. 南北朝时期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哪个朝代?答案:发生在南朝的陈朝。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朝廷的控制力,同时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5.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宗教等方面。
隋唐时期1. 隋朝建立的时间是?答案:公元581年。
2. 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统一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含答案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分封制——(b)(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b)(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史实:祭祀活动和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分封制的特点及发展历程(1)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可以再层层分封。
②分布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君臣联系:君臣权利与义务较为明确,进一步彰显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诸侯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时空历程①创制:确立于西周时期。
②瓦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
③废除: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④延续: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诸侯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部分王朝也曾实行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是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的。
(3)唯物史观认识瓦解原因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②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③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
2.从文化自信、文明传承角度看夏商周的贡献(1)文字: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专题4
第一部分专题四一、选择题1.(2018·高考押题卷一)由于城邦邦小民少,军事力量难以与大国相比,于是当马其顿南下及罗马向东挺进时,雅典民主制度就随雅典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这段材料揭示了雅典城邦民主制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是(D)A.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B.小国寡民政治基础C.公民的集体主义意识D.没有强大的邻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灭亡主要是别国军事力量侵略造成的,即“马其顿南下及罗马向东挺进”,而雅典的灭亡意味着雅典民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故可推断雅典城邦民主制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是雅典周边没有强大的邻邦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由于城邦邦小民少,军事力量难以与大国相比”相背离;B、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2.(2018·4月预测押题卷Ⅱ)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A) A.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C.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实质上反映了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与财产、贫富无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废除财产等级制,故B项错误;材料明确排除了特权,故C项错误;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过于绝对,没有突出民主政体,故D项错误。
3.(2018·重庆二模)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
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二轮古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归纳与综合测评新人教版
隋唐时期 封建经济 繁荣,三 省六部 制、科举
中 国
(1)中央实行三省六 部制:三省互相牵
(1)农业:曲辕犁发 (1)科技:雕版印刷
制,分工明确,既提 明、筒车出现
术、火药应用
制的推行 完善了中 央集权。
隋 唐
高了办事效率,又加 强了皇权,中央集权 制度逐步完善
(2)手工业:丝织 业、制瓷业发展 (3)商业:商业繁 荣,城市兴起并有
时期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文化
三者关系
(1)希腊城邦 出现;民主政
古希腊、罗马 奴隶制经济繁
(1)古希腊人文 精神起源,智
(1)发达的工商业是 民主制形成的经济
世
古希 腊、
治确立并发展
荣,海外贸易 发达,优越的
者学派、苏格
基础,民主制的繁 荣又推动了人文精
界 罗马 (2)罗马共和 航海条件为海 拉底
重要影响
二、东西方文明呈不同发展趋势:中国农耕文明的崛起、
罗马帝国的繁荣与衰落(公元前3世纪至14世纪)
时期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文化
三者关系
(1)秦朝:完成统
一;中央:皇帝
制与三公九卿;
地方:废分封,
置郡县;秦法:
细密而严苛
中 国
秦 汉
(2)汉代:汉初采 用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强化皇
权,加强中央集
三、西方步入近代社会,明清时期中国处于近代社会的前 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神的觉醒
国建立;《十 二铜表法》
外殖民提供了
(2)古罗马法学 成就突出
(2)古希腊、罗马成
便利
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二一、选择题1.(2018·高考押题卷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
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
这说明当时(D)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定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
2.(2018·惠州4月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B) 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武汉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解析】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集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C项正确;D项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有反映出“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D项错误。
4.(2018·汕头二模)下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着短衣者,一个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C)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D.一定程度抵制了土地兼并【解析】由材料“纳粮画像砖”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的场景,体现的是封建剥削,有利于增强地主阶级的实力,进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正确;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不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项不正确。
5.(2018·高考押题卷一)《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
”据此可知当时(B)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解析】像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家一户所能进行的,故非小农经济,排除A、D两项;“东汉大户”说明非政府行为,排除C项;兴修水利,有效地对农田实行“陂渠灌注”是汉代田庄农业生产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庄都建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故B项符合题意。
6.(2018·吉林二模)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B)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人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人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7.(2018·肇庆三模)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这反映了唐宋时期(D)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解析】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是瓷器。
材料中“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成捆叠堆的唐宋进期瓷器”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D项正确;文化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B项中传遍世界各地说法错误;C项中交流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
8.(2018·烟台二模)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
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
这一变化(C)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解析】从“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到“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的变化导致纸币大量发行,通货膨胀,从而破坏了北宋经济发展的环境,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革”;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9.(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
这深层次反映了(C)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C.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据材料“富家巨室”、“赁金日增”可知北宋贫富差距的存在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故A项错误;据材料“赁金日增”说明南宋租赁经济盛行但这是表象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南宋租赁经济发展,其深层次说明富家巨室将财富投资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产,表明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指的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总量对比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
10.(2018·昆明)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B)A.战争对农业经济的破坏B.人口增长制约农业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逐步转型D.高产作物的种植与推广【解析】材料“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所述现象的出现在于明清时期人口的迅猛增加,导致劳动过剩,因此一些地区放弃铁犁牛耕等,改用人力,由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破坏作用,A项不正确;明清时期依然是自然经济是主导,经济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和转型,C项不正确;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不会导致人们放弃生产工具而用人耕,D项不正确。
11.(2018·广东二模)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
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C)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撙节用度,自有余饶。
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反映了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缓和社会矛盾的问题,故A错误;限制百姓的赋税并不能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故B错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8·太原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C)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我国的,但题干只是提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展,非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玉米种植扩展了,但并未提及超过了水稻、小麦等种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新乡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
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
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
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
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