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优质课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篇一」《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第一课时教案铜陵县一中茆诗磊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
2、提高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选词和炼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
2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教学设想]1.立足课本注重基础。
2.请学生从选词炼句角度对自己的文章做一番修改,力求做到文字简洁而内容丰富。
[教法选择]1.讨论与质疑2.避熟就新,激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3.拓展4.写读,使学生不仅会分析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还能应用于个人文章的修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道古论今,激发兴趣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佳话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杜甫更是道出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执着,就连旷世巨著《红楼梦》也是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成古代文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选词与炼句呢?展示课件一: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展示课件二: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向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解读文本-立足文本,夯实基础<一>. 修饰语与中心语。
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
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资料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资料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
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
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活动指导2.1 课本课堂活动●语言的“生命”这个课堂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讨论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启发学生认识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一、课堂活动步骤(1)阅读文段,交流体会。
先让学生交流一下阅读两个文段的体会,分析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
前一个文段中简洁朴素的文字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既不在于华丽的铺陈表达,也不在于密集的感情宣泄,而是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流露出真挚深沉的感情。
后一个文段中要着力体会动词在整个句子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2)修饰语和动词的分析。
挑出前一个文段中所有的修饰语,区分它们是状语还是定语,说出它们的意义,并参照课文中给出的指导,体会这些修饰语在表达中的作用。
试着把后一个文段各个句子中的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比较分析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差异,领会“生命在于‘动’”的含义。
(3)创作短文,实际体验。
请学生自己随意写几段话或一篇短文,斟酌其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的修饰语,对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看看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不同的动词会使意义和情感表达。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资料】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选词炼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一课时(一)导语:引曾国藩在向皇上汇报“年终总结”时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的例子,从而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说明选词炼句的重要性及其妙处。
(二)回眸经典。
(引导学生鉴赏)(1)选词炼句的内涵引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的一段话:“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2)经典文段鉴赏“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找或挑)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鉴赏过程,师生互动。
突出修饰语的作用.(三)活动1.“修饰不只是‘装饰’”(1)划出选文中的修饰语,然后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选文;(2)分析讨论:何为“修饰语”?(此内容在前节课已明确)根据示例分析,概括修饰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3)扩展演练:之一:根据下面主干成分,添加适当的修饰语,扩展、补全句子。
我……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要求学生写在纸上,然后抽学生读出来。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方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锤炼词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2.初步掌握锤炼词语的一些基本方法3.能运用锤炼词语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保送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所以我备课的时候特别考虑选材难度不可太大,尽可能贴近他们的知识,尽可能选择初中比较经典的作品,适当跟高考联系。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因为他们没有教材,所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如何进行选词语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1、听到学生的对话,请两生来模拟对话。
*生:这星期真够悲剧的,雨竟然下了这么久。
乙生:是呀,太悲剧了,体活课全泡汤了。
我差不多要悲剧死了,昨天稍微打了会球,就感冒了,刚打针回来。
*生:我从小就怕打针,这真是悲剧呀。
我还有比你更悲剧的呢?想给哥们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看世界杯,刚买的201卡密码都还没刮掉,就说没钱了,这也太悲剧了。
没办法,我只好去补了张卡,可却一直打不通电话,你说悲剧不悲剧。
乙生:哎,真是超悲剧啊!2、如果你是语文老师,听到这样的一番对话有何感想?短短的几句话中一连用了九个“悲剧”,感叹学生语言的贫乏之余,想到的是当代中学生他们贫乏的不是生活,而是思想,叶圣陶说:“一字一语的错误就表示你的思想没有整好,或者说虽然整好了,可是偷懒,没有找到那相当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我们要锤炼语言,进而丰富我们的思想。
3、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家多是十分注重锤炼语言的,请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郭沫若曾说“文章写好后,要翻来覆去的推敲一下。
”二、探究1、为什么要锤炼词语呢?明确:锤炼词语,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或描摹事物,创造出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
古人还有“立言”扬名的目的,因为“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练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1、阅读交流,诵读体验,理解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2、通过修改替换修饰语,体会修饰语和动词与作者表达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3、实践创作,自我体验,加深学生对选词、炼句的理解,初步建立选词、炼词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选词、炼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侧重分析课文选段中的修饰语和动词,采用替换修饰语和动词的方式,参照指导语段,体会两个选段在选词,炼句方面的精妙。
2、理解选词、炼句的实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炼过程。
教学设想:本课内容应用性强,我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其选词炼句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进来有自己的感悟,产生疑惑,才能体会选词、炼句的精妙,才能真正理解选词、炼句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而一切体会与感悟,都得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只体会名家的经典作品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由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完成。
学生自我创作、自我修改的过程既是对选词、炼词的理解,也是对选词、炼句的运用。
整个设计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依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先认识再理解,最后应用,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1、请同学在课前描写校篮球比赛的某个场面,并将自己的内容载入班级博客,不少于100字。
以便在课堂上,请同学斟酌自己文段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修饰语)和动词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2、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阅读选段,交流体会。
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语句描写出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效果均有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生命•生命》选段和《绿》中的语句,同桌间相互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环节可引导学生从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上入手,使其体会选段一中简洁朴素的文字所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流露趋势而深沉的感情,体会选段二中动词的表现力。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博苑06-22 0936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重点】1 理解炼字、炼句的目的、作用。
2 实现语言简明、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语言的细致的品味【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语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字句的准确、生动的要求,即本课所要了解的炼字、炼句。
二体会炼字的妙处1 学生给出古人炼字的佳话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 依据课本,开展品读活动( 1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 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
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
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
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
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3 教师补充课堂练习(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地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言者无罪”的歧义与责任。
2. 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
3. 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
4.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言者无罪”是什么意思,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将结论与论据进行适当的关联。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评价并分析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
三、教学过程1. 介绍“言者无罪”的概念在课堂上,先要引领学生了解“言者无罪”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含义。
本次教学的主题是“言者无罪”这个词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言者无罪”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这里,需要将“言者无罪”看作是一句谚语,其表面意义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意义是不相容的。
2. 讲解论证的基本方法在讨论论证的基本方法时,需要分别介绍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定义和应用场景,并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3. 分析文章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文章结构方面,文章有标准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在开始时,需要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简要的概括,并引领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在文章主体部分,应该引领学生掌握文中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强调论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该关注类比推理、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逻辑手段在文章中的运用。
4. 培养写作能力在利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目标,让学生尝试写一个针对特定观点的论述,并在文章中应用论证方法。
四、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应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宏观到微观等多种不同角度进行测评。
最后,通过询问多项选择题、解释学生观点、致辞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言者无罪”这一谚语的表面和深层含义,同时学会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文章中观点、论据和结论的分析方法。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悟选词炼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分析鉴赏名篇佳作,体会炼字的基本要求。
3.联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词,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中选词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分析鉴赏作品,体会炼字的妙处,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的文坛,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群星璀璨,异彩纷呈。
在几千年的文学嬗变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异代不同时的诗人们的共同追求。
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殚思竭虑,亦有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妙手偶得的感动,亦有曹雪芹“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呕心沥血。
总之词句的锤炼是文人墨客提升文学作品品位的重要手段。
前面我们在必修课中《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对文学作品中选词炼句的必要性有一定的理解,今天我们在选修课中再对选词炼句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选词炼句的,其中又有怎样的规律。
今天学习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学习选词炼句。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如何选词。
二、回顾整理必修课中的《咬文嚼字》、《说“木叶”》讲的是语言的锤炼,如何表述的呢?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而林庚的《说“木叶”》,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选词的必要性,古人写诗和今人创作到底是如何选词的呢?你都知道哪些典故?《屈原》的故事,这个典故在我们的必修《咬文嚼字》中也出现过,请问你知道哪些古人今人在选词方面的典故呢?1.贾岛的推敲的典故。
推虽显鲁莽但能显出孤寂的氛围,敲字以动衬静,衬托环境的幽静。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用过许多字,最初是“到”,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一共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使全句生辉。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与炼句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安徽省颍上县第一中学高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择动词的基本方法,理解选择动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选用动词的方法去搜集和整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形容词等词语。
3.能运用选词的基本方法去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动词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文学作品中经典词语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时数:2课时(本课主要学习《生命在于动》部分)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预习教材,搜集散文、诗歌和小说中使用经典的动词。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当中有许多精妙的动词,大家能否举出几例。
(生举例并分析)预设: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同学们现代诗歌当中,有没有精妙的动词呢?比如说,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现代诗歌,你能否举出几例。
(生举例并分析)预设: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边评边总结。
动词的作用:(板书:生命在于动)我们知道诗歌只是四大文学体裁的一种,既然在诗歌当中有如此精妙的动词,那么大家喜闻乐见散文和小说当中有没有精妙的动词呢?请同学们看多媒体。
二、课内探究:语言的心脏——动词(一) 赏析小说中的动词(出示课件)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
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轻轻把石头(1)开,(2)着花枪,左手(3)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4)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 C ) A、踢 B、挪 C、掇 D、避2、( D ) A、搂 B、抱 C、扛 D、挺3、( D ) A、拉 B、拽 C、打 D、推4、( D ) A 、砍 B、打 C、刺 D、搠学生讨论:“掇”是用两手挪开,可以体现石头之重,也能体现林冲搬石头小心翼翼,害怕惊动了差拨等人,从中可以看到施耐庵用词之准确。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教案第一课时选词[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选词的重要性。
2、 学会恰当选用词语。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词语[重难点突破]通过例句的揣摩,体会用词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汉语的词汇浩如烟海,我们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细察之,巧思之,则神韵成于心中而淌于笔尖。
福楼拜:“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 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 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
他性好佳句。
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
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诗人 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课堂活动1. 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 树柳弯腰。
解说:剩一树柳弯腰。
“剩”字有残存、 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给人今非昔比、 凄凉之感。
2. 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前 僧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 因叹曰:“台州有人。
”一一李东阳《麓堂诗话》“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 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残余的意思。
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 感时伤怀的无限月照 _________ 江水, 翠微开竹房。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 则见所改字,5.请选择你喜欢的画面进行描述!(要求学生尽量用有个性的词语)3. 填入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体会经典名篇在选词炼句上的精妙。
3.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
4.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5、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1. 既注重课本材料的理解落实(不能丢弃了课本),又作必要的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2. 以“选词”为重点;“炼句”因为高考迎考阶段有专题学习复习,故只讲清原则。
3. 适当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的准备: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语言材料。
印刷或制作好幻灯片。
(二)学生的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流程(一)引入1. 幻灯投影以下两段文字,以营造教学氛围,引入讨论。
(1)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2)北宋萧楚才任江苏溧阳知县时,张咏任知州。
一日,张请萧等人吃饭。
张入内时,萧见张公几案上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
”便大胆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讨论萧楚才改诗的故事:萧改动的该是哪个字?怎么改?为什么要改?参考答案:改“恨”为“幸”。
为了避过可能招致的文字之祸。
2.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了解“一字师”的出典吗?你还了解哪些“炼字”的佳话?(右栏:点到即可,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赏析留待相应课堂环节进行)参考资料: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一枝’佳。
人教版选修《语不惊人死不休》word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说课稿一、说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是高中阶段的一门语文选修课,共6课。
涉及汉字的注音方法、同音字和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熟语、修辞手法等23个知识点。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第6课――语言的艺术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就是通过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中正确使用。
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选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
二、学习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课标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选词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初步掌握选词炼字的一些基本方法。
3. 能运用选词炼字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学习内容:了解选词炼字的作用,学习选词炼字方法并以此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三、内容安排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其根本原因是眼高手低,感性认知过于强烈。
基于此,本节课内容设置为实例分析、总结概括、训练提升三部分有机结合。
四、说教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三五五”教学更要求突出思维训练、方法指导。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课本每节除了“引子”都安排了三个板块:“课堂活动”、“工具箱”和“小试身手”。
据此,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合作)、分析法(迁移拓展)。
五、说教学过程(一)前人选词之功。
(各抒己见,5分钟。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前人“炼字”的佳话?预设:“一字之师”的出典、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目的:既是引出“炼字”学习前人,更是使学生明白所炼之字既是与表现意境、主旨有关,又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动一个字,就动了意境,动了思想感情。
(二)学习选词之法。
文中主要涉及修饰语和动词的炼字1.“修饰不只是‘装饰’”(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展示,8分钟)(1)了解修饰语体会其作用:请根据下面主干成分,添加适当的修饰语,扩展、补全句子。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3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一、教学概述1.1教学目的(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1.2课时安排本课共2课时。
二、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2.1导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
“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2.2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味。
同学们可回味一下那些幼时可诵的佳句名篇,试着咀嚼一番,看现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很多同学喜欢“诗仙”李白,总觉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
其实,这位所谓天才诗人也“常横经藉书,制作不倦”,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只是他对文字的“修炼”功夫炉火纯青,故诗风自然而不见斧凿之痕。
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男女老少张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处呢?这里单说“疑”字,这字乍看极平淡普通,细品又回味无穷。
诗人既说“疑”,就说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错觉,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还要生疑,可见是诗人自己心里“下了霜”,起了思乡的寒意而觉得孤寂了。
“诗圣”杜甫追求选词炼句的执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诗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读者目前,几乎使人忘记了这是首“戒律森严”的律诗。
高二语文教案:语不惊人死不休
【摘要】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二语
文教案:语不惊人死不休”,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语不惊人死不休
教案:选词•炼词
昨天在学校里开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骨干教师示范课”,上的是《语
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的内容。现将教案呈
乎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可见,选词也就是对词进行锤炼,即“炼
词”。
1.炼词的标准
法国着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时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幺,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
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
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课文97页为我们讲述了郭沫
若“一字之师”的故事,其实早在唐朝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
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
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宋]陶岳《五代史补》
有有关“炼词”内容的题目)
三、板书
炼词标准:准确、生动
炼词对象:实词和虚词
修饰语和中心语
炼词角度:思想内涵
表现手法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
例3: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
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
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2.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教学流程:一、导入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请品味一下这段话:“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写的是孩子,但是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孩子,而是“故乡”变得“萧索”、荒凉,没有“活气”,闰土的生计更艰难了。
“躲在背后”,活画出了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怯怯生生的神态。
“拖”,传神之笔,既写了“孩子”怕见生人不愿出来,又写了闰土惟恐失礼的心理。
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更讲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它要求反映生活、描写人物,能做到细腻生动,真实可感。
那就要求我们子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
二、课堂活动举一两个古代或现代人们选词炼句的故事,说明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1.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语出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它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们在语言运用上对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它也启示我们,选词炼句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写作态度的问题,只有怀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反复推敲锤炼,才能达到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的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请说说这几个动词的好处。
2. 短句和长句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2.课堂训练,加强对选词炼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百炼为字,千炼成句。
——皮日休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一字之师”故事之一《屈原》中婵娟怒斥宋玉:“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同演员张瑞芳商量,改为:“你是没有骨气无耻的文人!” 演员张逸生,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事后郭沫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这件事,尊称张逸生为“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故事之二《诗人玉屑》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曰:‘数枝,未早也。
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所以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而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
富有生命力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二、选词选择词语的基本要求1、准确朴实。
“辞达而已矣”(孔子)朱自清《背影》:“他给我(找、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叫、要、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人文掌故话说"大人'"大人'这个词,既指成年人,又是封建社会对上级长官的称呼。
清朝嘉庆年间,闽浙总督汪志伊去军工厂验收战船。
这位汪大人非常严峻,下属见了都很可怕,甚至连话都不敢说。
于是地方上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达泰陪着总督大人。
验了船,总督很满足,达泰总插嘴说话,敲敲边鼓。
又去查看帮助设施,到了一口淡水井旁边。
这里靠海,要提取淡水,那井要打得很深。
总督也知道这一点,笑着说:"这么深的井,小孩子掉下去准得淹死。
'这位达泰立即接上话茬说:"不光小孩子,就是大人掉下去也活不成啊!'原来,他是想用成年人和小孩子对比着说,忘了这"大人'也是对总督的尊称,他的话刚说完,别人就在一边偷偷地笑,而总督大人却一脸的不快乐了。
名句有约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杜甫《石壕吏》)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8.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素材积累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专心的贝克汉姆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究竟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很多的尖叫声立即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
小贝从3岁就开头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踢'球,但父亲始终苦心栽培他,顽皮的他慢慢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
2.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 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
1. 既注重课本材料的理解落实(不能丢弃了课本),又作必要的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2. 以“选词”为重点;“炼句”因为高考复习阶段有专题学习复习,故只讲清原则。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
“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
2.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了解“一字师”的出典吗?你还了解哪些“炼字”的佳话?
(点到即可,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赏析留待相应课堂环节进行)
参考资料: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二)活动
1.“修饰不只是‘装饰’”
(1)划出选文中的修饰语,然后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选文;
(2)分析讨论:何为“修饰语”?根据示例分析,概括修饰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
(3)扩展演练(选择用):
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走”就是“跑”。
这是李清照早年写的一首描写一位少女的可爱姿态的诗歌。
找出词中的修饰语,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畅所欲言。
注意抓住“罢、慵、纤纤、薄、和羞、把青梅”等修饰语作分析。
)参考答案:少女的心理活动应是: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少女的形象特点应是: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
之二:根据下面主干成分,添加适当的修饰语,扩展、补全句子。
我[ ]看着老师的眼睛,[ ]说:“”
(右栏:演练环节。
要求学生写在纸上,然后抽学生读出来。
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框定答案,教师随机点评。
)
参考示例:
我自信地看着老师的眼睛,清晰地说:“这道题,我能做。
”
我害怕地看着老师的眼睛,轻轻地说:“我……不……不……不知道……”
我勇敢地看着老师的眼睛,倔强地歪着头说:“我的解法,没错!”
(4)探讨小结:
修饰语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反映事物的特征、性质,或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状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环节在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
2.“生命在于‘动’”
(1)大家能不看课文下面的参考分析,自己说说这几个动词的好处吗?
(留出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感悟能力。
课文的参考分析确也有不到位或欠清晰之处。
如“踞”的拟物手法,“浮”与“展”的配合关系,“扯”的侧面烘托作用,“流”与周围润湿环境的呼应,等等。
)(2)探讨与小结:
a.动词用得好,常常能取得怎样的效果?
效果:让对象形神兼备(不但绘形,而且传神);
有助于创造意境,传达感情。
b.我们在写作实际中,该以什么原则来选择、锤炼动词?
原则:准确,生动
3.探讨总结
(1)落实“工具箱”的“选词”版块和“炼句”版块,联系课堂活动,简要讨论两个例子,通过探讨明确炼字和炼句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2)小结:“语不惊人死不休”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们在语言运用上对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它也启示我们,选词炼句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写作态度的问题,只有怀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反复推敲锤炼,才能达到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的效果。
(“工具箱”部分是开展课堂活动后的必要的知识和说明,也是学生学习语言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必要阶段,“用什么”——“怎么用”,该环节的落实不能走过场。
)
(四)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