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6个阶段
毛主席提出了三大政策
中国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
1950年5月,印度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 年 月 中国建交的国家。 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年 月 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此外,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给美国以 沉重的打击,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捍 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作 用 和 影 响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了中国与 国 的 和 了中国在国际上的
,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出现了破裂,并一步一步恶 化,影响到了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中国重点发展了与亚、非、拉“第三世界”的 关系, 加强了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于是,出现 了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高潮。 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 及其走狗”的口号。 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 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1963年底到1964 1963年底到1964 年底到 年初, 年初,中国领导 人先后访问亚非 国家, 国家,掀起中国 第二次建交高潮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中国团结第三 世界国家,加强与第二世界的联系,坚决反 对霸权主义,世界上出现了美、苏、中“大 三角”的政治格局。 1971年7月,基辛格(Kissinger )秘密访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 (Nixon)访华。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8年1月,,中英达成协 年 9月 1984年月 外交部副部长周 年 月 南和葡萄牙驻华大使瓦莱里 议并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 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 日 问题的联合声明 月19日, 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互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 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 署了联合声明。 署了联合声明。 明的批准书。 明的批准书。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浙江冯伟庆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起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词汇在当前几乎成了热门话题,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1949年。
那个时候,中国新政府必须在面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条件下,制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
由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概念就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中逐渐形成。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期阶段以全面地世界革命运动为主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政府的外交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强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与苏联和朝鲜的友谊,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雏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转变了外交策略。
毛泽东阐述的“三个世界”理论,即第一世界由西方超级大国组成,第二世界是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是由尚未现代化或与大国相对弱的国家组成。
新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交流和对其的援助,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
中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亚洲的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多次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和沟通,中国同亚洲国家达成共识,建立了“新亚洲安全观”的理念。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众多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的协议,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利用。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并逐渐成为了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使得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秩序做出贡献。
第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公正的贡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外交政策集中于恢复与前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关系,于是乎在1951年,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新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并重新建立了与东欧国家的友谊关系,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另外,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同苏联建交,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这一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变化。
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从恢复与世界先进国家正常关系走向了“一边倒”,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了“统一战线”,从全面友好走向了“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着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置于中心,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总之,中国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到现在的“互
利合作”,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
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与亚非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因: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有很多亚 非拉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20世纪6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原因: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等。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巨大影响,对付苏联需要实现统一需要。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 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不结盟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原因:国际: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中国的经 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一大片”团结广大第 三世界国家。
原因:(1)美苏争霸。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越 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 苏关系恶,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 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 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 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 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 人民生活。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实行了“独立自主”、“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着手改变外交政策。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1982年,中国宣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此后,中国开始加强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通过经济开放吸引外国投资。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合作计划,旨在促进全球贸易和互联互通。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与其他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贫困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从“独立自主”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历程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秩序的重要参与者的事实。
- 1 -。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作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 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熟 作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 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末 ➢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阶段
➢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内容(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特点:“一边倒”以及后期的“两只拳头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出
现。
➢ 背景 ➢ 过程 ➢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 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 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 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 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历程外交政策是国家依据其对外战略、国家利益和特定环境,确定、规范为促进其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对外目标而从事对外活动的原则和方针。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特殊环境下的矛盾、封闭、主张造反和革命的焦虑意识,到日渐成熟、自信、谋求合作与共赢的开放心态,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发生了悄然但却重大的变化。
这种观念和政策演变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从非苏即美的联盟战略,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意识形态视角下的非敌即友,到全面参与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从封闭和自我封闭中的“愤怒的孤独者”形象,到开放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负责任的大国”意识;从强调“战争与革命”的体系外反对者,到呼吁合作共赢的体系内的“利益攸关方”。
观念变革是政策调整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外交观念的变革还是外交政策的调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内需求逐步调整的结果。
纵观30年来的中国外交观念与政策演变的历程,以历史重大事件及中国外交观念的相应调整为线索,这一历程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外交出现了以“对外开放”为重心的观念转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变化,邓小平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有变化”。
特别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是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外交走出了封闭和自我封闭的怪圈,外交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1)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明确指出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2)提出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不划线”的重大外交方针。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高准则”,发展对外关系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背景:新中国成立: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威胁。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外交目的:①结束百年旧中国屈辱外交②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外交基础: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①核心: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核心: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①核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1国建交:(2)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3)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外交(1)背景: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2)成就:①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
(2)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①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①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
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生产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外交事务相对薄弱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政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转向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国际
事务的参与也逐步增多。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1.亲近周边
亲近周边国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开始积极地与亚洲和世界各
国开展合作,深化与邻国的经济关系,加强与周边稳定有序的关系。
相对于欧美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更加务实。
2.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是一个拥有
一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此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
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治理地区的稳定为首要的目标。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12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治理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重。
为了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治理机构,并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虽然较为曲折,但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①50年代初,“一边倒”。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②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
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3)“一边倒”: 含义: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它不仅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 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1950.01.18 越南
1950.04.01 印度
1950.04.13 印度尼西亚 1950.05.09 瑞典
1950.05.11 丹麦
1950.06.08 缅甸
1950.09.14 列支敦士登 1950.09.14 瑞士
最早于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关 系问题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来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 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 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 定的坚定力量。
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 外交关系。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 原因: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20大起,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中国外交战略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外交战略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与非洲、亚洲、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欧洲等发达
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推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南北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
平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周边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一、50 年代历程1 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 、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 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二、60 年代历程1 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 、背景:60 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 年代历程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2 、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 年代至今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实行不结盟政策 , 全面对外开放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演变
鸦片战争以前
• 中国是一个完整的封建帝国 • 其他国家→卫星国(不对等)
• 受理藩院管理
鸦片战争以后
• 被殖民→开始西方外交 • 政策:以夷制夷
• 实质:弱国无外交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政权混乱,无外交可言
抗日战争爆发时
• 倒向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联盟 • 依靠美国的军事,经济支持
• 史迪威将军,飞虎队,驼峰航线等等
新中国成立
• 秘史:刚开始希望能得到美国的承认,后来美国政府选择支持了 蒋介石,毛泽东便转而投向了苏联 • 核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曾威胁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为 此还用了空城计),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交好第三世 界
改革开放后
• 弱化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 • 核心:闷声发大财
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邓小平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把中国带进 了,国际秩序中,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
同菲律宾等 国的海洋权 益争端
日本在钓鱼 岛问题上继 续僵持
中国与印度的领 土争端问题长期 僵持
核心:把握中美关系,继续沿用搁置外交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美苏冷战互有攻守,美苏冷战结束(2)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
(1)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如不结盟政策(3)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
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20世纪70年代)
(1)美苏冷战,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2)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1)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阶段
背景
外交政策及成就
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反美霸权主义,抗美援朝(4)参加日内瓦及万隆会议
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
(1)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2)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1)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反美反苏(2)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3)与法国等国家建交(4)睦邻友好政策,解决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外交战略是一个国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安全而采取的对外行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外交战略一直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第一阶段:光盘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外交战略主要采用了“光盘外交”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各国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时期,外交战略主要是依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过,新中国的饥荒和煤油等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外交战略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抗美援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被攻入境内,中国在国家安全利益和保护朝鲜联合体等方面考虑,援朝参战。
外交战略上,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显示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并获取国际社会对中共的承认。
在这个阶段,中国外交政策宣扬和发表了一系列反美主义、亲苏联、亲共的言论,并积极向美国等国家提出外交抗议。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开始向全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并开拓与更多国家的交流,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具体措施包括:与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正常化关系,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市场,加入世贸组织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
第四阶段:新国际情势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政府的高压政策,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中国也正在应对这些挑战,不断推出新的外交战略。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强同欧盟等地区的关系等。
今后,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中,中国也正在逐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外交战略的演变也在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