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银行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升级更新,不但实现了跨行传送电子支付信息,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若干ATM和POSE机,加快了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实现了现代化的支付结算系统。票据交换所的工作不再是以实物票据为依据,而是对电子票据进行清算,经济发达地区的业务量较大,该地区的票据交换所采用了票据清分机处理系统,减轻了人工成本,实现了票据的自动清分。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积极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不仅使人民群众用卡更加方便快捷,还通过跨行交易系统实现了互通互联,将银行卡的异地和跨国使用进行了推广。2007 年,在支付结算系统中加入了影像采集体统,同时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影像交换,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同城票据支付处理金额同比上涨了80%。
二、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现状分析
经过各个阶段的发展,我国银行支付结算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包括通存通兑系统、全国小额、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时汇兑系统、ATM和POSE机系统、支付结算影像系统在内的现代化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同城支付结算还包括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同城票据影像系统、卡基支付系统。跨境支付结算还包括深圳及香港票据交换系统、外币实时支付系统、SWIFT系统等。除此之外,为了使用户体验更加方便,还设立了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持卡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相关服务。
经过不断的升级换代,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目前仍在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
1、支付结算系统存在的问题。第一,国内现有结算系统没有国际结算功能;第二,个人结算系统还不够完善,给银行带来风险;第三,大额支付受系统运行时间限制;第四,结算系统存在数量过多以致功能趋同的问题;第五,各系统间没有统一的运行规则,使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难度增加;第六,支付结算速度和便利性还应该得到进一步提高;
2、支付结算机构及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第一,银行结算系统的账务组织不够科学;第二,系统缺少科学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第三,个别银行的业务操作系统还不能与时代相接轨,管理不到位。
3、结算工具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局限性。虽然《票据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票据市场欠发达,们对票据没有正确认识,使得其结算工具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算工具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人们对资金清算的需求,但是一些结算工具的适用范围过小,日常业务很少涉及;一些票据手续繁琐,加之人们对现金的主观偏好,也得不到广泛的运用。
三、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资金是社会体系得以运转的载体,而支付结算体系是实现资金快速有效流动的重要工具。所以,建立并完善资金支付结算体系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一个体现。
(一)改善银行结算的环境
1、持续改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使票据权利的实现有了坚实的保障,有利于票据的流通和使用,人们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才愿意将票据作为资金流通的工具,因此,要想减少现金结算量,就要改善信用环境。首先,要逐步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对违规行为要进行档案登记;其次,要加强对违规问题的惩罚力度,例如空头支票、信用卡超期、商业承兑到期不兑付等问题,起到使之自觉遵守结算激纪律的目的;最后,要积极推动个人支票的使用,同时维护良好信用。
2、完善结算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到现代化的联机联网操作,除了系统的不断升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与之相匹配。现阶段,法律法规需要对电子支付票据的有效性、合法性、签名及影响等系统做出具体规定;同时,也要对各银行机构的行为做出法律规范,例如,金融电子结算中心、银联公司等;对支付人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大额支付方面,尤其是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界定。总之,要明确交易各方及交易载体的法律责任。
3、加大银行系统功能的宣传和推广。央行应该根据各行往来账务的业务量和频繁程度,分析各地区各银行对该系统的需求度,以及是否有必要实施该系统,除了被动的接受申请,也要加大系统功能的宣传推广力度,主动出击、提出邀请,扩大系统的覆盖面。对业务量较大,能够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地区,要重点提出邀请;对于业务量较小的地区和银行,要放宽限制条件、降低收费,推广小额系统的通存通兑功能。
4、建立行业间统一的差错处理系统。再完善的系统也会出现差错和披露,因此,要在银行同业间建立统一的差错处理机制,以统一的规则来快速处理问题,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损失。除了政府的努力,银行同业公会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公认的机构组织。例如,当出现结算错误时,要将承担责任的函证传真到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通过核对函证内容和系统中的差错,传递给收报行,这样,管理部门就起到了中坚见证的作用。统一的差错处理系统不仅减少了差错处理的时间,而且提高了便利性。
(二)整合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1、整合支付结算系统资源。第一,要将支付结算体系中的各个功能进行整合,发挥“1+1>2”的效果,使各子系统的功能趋同,例如,将全国大、小额支付系统取代同城支付系统,将区域的不同系统进行合并。第二,将大、小额支付系统作为主要的结算方式后,要适当的减少收费金额,把重点放到提高结算速度上,实现全国支付方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