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拨法筋膜松解
针刀筋膜松解术
筋膜鞘
筋膜的功能:1.能减少肌肉间摩擦。2.约 束肌腱,改变肌肉的牵拉方向,以调节 肌肉的作用。3.供肌肉附着,以扩大肌 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4.对外 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如脂肪 垫。
5.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行,筋 膜组织有助于神经血管的解剖固定 定。6.其分隔、包裹、覆盖的特点, 在病变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如限制 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7.防 御保护功能。
再见!
腰筋膜鞘: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 之一,分浅、深二层,它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着 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突, 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该腱鞘是全身 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的腱鞘,它负担着上身重量及肩负外 界重量,该部是腰L4/5至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部又 是全身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于活 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致动静态平衡失调,其内压增高,形 成筋膜鞘狭窄症。症状有放射性或连续性疼痛、酸痛、麻木、 肢冷等症。
筋膜效应:通过对筋膜劳损的有效的 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 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过 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很多软 伤病。筋膜和中医经络关系密切。
讨论
1.针刀和拨针以及松经针 的比较:针刀灵巧,发 挥锐性松解作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筋膜和中医的“肝”的关系:
《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 膜。”
斜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 右,倾斜刺入深筋膜,在条索或结 节处刺拨。针刀斜刺法拨法适用于 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的深筋膜病变 的治疗。如肩胛提肌筋膜炎。
平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横向刺入浅筋膜与皮下 之间或浅筋膜与深筋膜之间,在 粘连处推拨。平刺法适用于浅筋 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膜 炎。
针刀加拨针松解腰臀部肌筋膜治疗腰腿痛316例
近年来 , 腰腿痛 的发病率呈现 出上升且 越来 越年轻化 的
P <0 . 0 5
趋势 , 给人们 的工作 和生活造成 了很大 的影 响 , 已经成 为 严 重的社会问题 和医学界棘 手的问题。笔者 2 0 1 0—0 5~ 2 0 1 1
—
4 体会
糖尿病性 眼底 出血属 于糖尿病 视 网膜 病变 , 为视
3 . 1 疗 效标 准
复正常 , 或提高 5行 以上 ; 显效: 眼底 出血大 部分 吸收 , 视力 提高 2— 4行 ; 有效 : 眼底 出血部分吸收 , 视 力提高不 明显 ; 无 效: 治疗前后眼底出血和视 力无 改善。
3 . 2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 3 O例 3 1只 眼 , 痊 愈 9例 ( 9只
0 . 0 5 ) 。
针 刀 加 拨 针 松 解 腰 臀部 肌 筋 膜 治疗 腰 腿 痛 3 1 6例
姒 学东 唐 茶娣 沈剑 增
3 . 3 两组 患者 视 力恢 复 情 况
表1
结果见表 1 。
两组 患者 视 力 变 化 情 况 的 比较 ( n ) (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 绍兴 3 1 2 0 0 0 )
网膜血管出血 , 表现为 以微血管瘤 、 出血 、 棉絮斑 、 硬 性渗 出、
0 7以肌筋膜病变理论采用针刀结合拨针 松解 腰臀 部筋 膜
黄斑水肿 、 毛细血管 闭塞 , 最 终新 生血 管形 成 为 临床 特征 。
如反复大量 出血 最终 可导 致失 明 , 是眼 科常 见致 盲 原 因之
・
21 0・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3月第 2 0卷第 2期 Ma L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2 痊愈 : 眼底 出血吸收或者基本 吸收 , 视 力恢 病性 眼底 出血 临床疗效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其有效率 明显优 于 对照组 , 痊 愈率 极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 明应用祛瘀止 血法分
针刀常见地松解部位定位方法
针刀罕睹的紧解部位定位要领之阳早格格创做硬构造益伤的临床表示:1、痛痛2、功能障碍3、动物神经功能混治症状硬构造益伤的三大临床特性:1、压痛:是诊疗战推断疗效的法宝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中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面处结节.e、不准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益伤.(1):结节的佳收部位:1. 骨性超过面:如股骨大转.2. 肌肉的起止面部位.3. 下应力腱性构造面:如项韧戴.4. 肌肉与肌肉之间的接会部位.5. 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6. 神经出心面:如臀上皮神经出心面7. 闭节对接处:如膝闭节内侧副韧戴益伤时正在膝闭节内侧的结节面.8. 肌肉力教的受力面或者散力面:(2):仄常结节与非常十分结节的辨别:要领:对于比法:1.比压痛(安排对于比),压痛大的为非常十分结节,压痛沉的为仄常结节.2.比硬硬程度(安排、上下对于比),比仄常结节硬的或者硬的均为非常十分结节,反之则为仄常结节.3.比结节大小,正在解剖不特同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大小,非常十分的是病变的结硬构造益伤的临床各论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产死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面旁启2.5厘米.并收的动物神经功能混治症状有:眼光疲倦、前额疲倦、眼球收胀,以至超过.2、三叉神经痛:痛痛不过中线,痛痛持绝时间不超出2分钟,呈间断性收火,有一个触收面(也喊扳机面).其治疗面正在C1横突尖上.3、神经痛:其治疗面正在内侧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结,将其紧解.血管性头痛: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实肿、头皮删薄,多有头皮中伤史.其治疗面正在下项线觅找筋结面,用刀或者针均可.也不妨用火针集正在面刺(注意针眼出血,果为头皮血管歉富)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缺乏,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启、足临泣、疗效定.3、椎动脉供血缺乏:罕睹的本果为上位颈椎(C1、2、3)产死卡压,下位颈椎卡压相对于较少,主假如:(1)由于上下二椎体错位,使对接的椎A爆收扭直,引导供血障碍(2)变形变小的椎间孔果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引导椎A痉挛,爆收供血障碍.(3)脱止于椎A上圆的肌肉硬构造果劳益而出现痉挛,压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碍,如头后大小直肌益伤.罕睹的治疗面:1、C2棘突旁结节面;2、下项线的筋结面;3、相映椎间孔变小的棘突旁面;4、C1横突尖面.颈椎病:复习解剖:1、C1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少的2、C2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大的3、C7棘突是颈椎棘突中最下的通常是最为超过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应力集结面,是最易劳益的部位.C1横突概括征:1、头昏,头痛2、耳鸣,耳聋3、下颌闭节混治4、眼搞,眼涩,眼球超过5、三叉神经痛6、太阳穴痛7、里痛里麻8、里肌痉挛,里瘫9、牙痛治疗用针或者刀正在横突尖紧解颈死理直度改变:1、死理直度变直,其治疗面正在C1 、C7横突尖治疗2、死理直度变大,其治疗面正在中部颈椎棘突旁3、C6-7棘突旁是颈椎病必搞的二个治疗面.其本果:C7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接面的枢纽部位,活动范畴最大,最易劳益.4、正在后背酸痛,单肩胛戴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C7横突是其治疗面,其本果C7横突筋膜一朝劳益会牵连很多肌肉筋膜,果其上圆有肩胛提肌、斜圆肌、横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脱过,益时会出现上述肌肉劳益的相映症状.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内支,当肩胛提肌劳益时,会做用所有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的功能,爆收相映症状,其治疗面多采与其止面(肩胛骨的内上角)颈椎神经定位诊疗:1、环枢椎椎间隙变小:头昏、头痛2、C2-3椎间孔变小:头晕、吐部不适、后背酸胀3、C3-4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戴酸胀,肩闭节活动障碍4、C4-5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戴酸胀、上臂正在肘闭节下圆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5、C5-6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陪拇指、食指、中指收麻6、C6-7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陪尺侧三个指头收麻治疗只正在相映棘突旁用针刀治疗即可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1、中间三个指头收麻2、或者四个指头收麻3、或者5个指头收麻(C5-6,C6-7.共时卡压也可引起5指收麻临床少睹)其本果:(1)、旋前圆肌概括征:起于肱骨头、尺骨头、止于桡骨中上1/3与中下2/3接面处.(2)、腕管概括症.二病的辨别:1、旋前圆肌概括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闭节不克不迭赶快天疏通,而腕管概括征则无此局里.2、用脚触摸肌背,有无压痛结节等硬构造益伤的临床表特性.3、瞅肌肉的动做,旋前圆肌益伤,前臂旋前时痛痛.治疗:针法:搞肌肉的起止面、中面.刀法:旋前圆肌只搞止面,腕管概括征只搞起面或者止面,不搞中面.肩周炎1、佳收于50岁安排,又喊“漏肩风”2、中伤本果不妨爆收正在所有年龄阶段3、正在其余年龄段,普遍为颈肩概括征4、少量为肺尖部肿瘤引起5、少暂卧床肩闭节兴用而收火,多睹老年人肩闭节的三个疏通轴:1、前伸、后伸;2、内支、中展;3、旋前、旋后(内旋、中旋)患者需要办理的三个疏通障碍:(1)上活动做:治疗部位为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内上角.(2)拆肩动做:主要治疗面为喙突、肱骨大结节面(3)后伸摸背动做:治疗面为盂下结节、肱骨大结节面、肱骨小结节面、喙突面肩周炎公有5个治疗面:1、肩胛骨内上角面:肩胛提肌2、大结节面: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3、小结节面:大圆肌4、喙突面: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5、盂下结节面:肱三头肌少头肱骨中上髁处痛痛(皆有提沉物痛痛的共性)分解动做:1:端沉物痛痛,按肱二头肌益伤治疗2:扫天痛痛,按肱三头肌益伤治疗3:倒启火,拧毛巾痛痛,按桡侧腕伸肌益伤治疗分解痛痛部位:1:肱二头肌益伤痛痛部位位于肱骨中上髁的前下圆2:肱三头肌益伤痛痛部位位于肱骨中上髁的后下圆3:桡侧腕伸肌益伤痛痛的部位位于肱骨中上髁尖上心净病风干性心净病不治,先天性心净病无效,其余心净病均可用此要领针刀治疗面:1、T5-6 棘突旁左侧2、C 7横突尖上圆筋结面,左侧3、锁骨下窝,前斜角肌的附着面,左侧4、剑突结节面乳腺删死针刀治疗面;1、T3,4共侧棘突旁; 2、膻中穴附近筋结面腰部徐病腰部的疏通轴:1:前伸:益伤的部位,腰骶三角区.前伸等共于坐位,可引起类似于L5,S1节段椎间盘症状2:后伸:益伤的部位:腰肋三角区3:安排转动:益伤的部位:腰大肌,背中斜肌.安排转动等共于翻身动做4:安排侧直:腰三横突益伤归纳:1、腰骶三角区刀法针法相共,正在天区内找结节面治疗.2、腰肋三角区刀法只正在L1-2棘突旁紧解,将针尖背下仄刺,针体刺结节面即可.3、腰大肌刀法只正在L1-2、L5-S1棘突旁紧解,针法正在L4横突尖下圆进针,达到阻力搞感后,再背下进针2cm即可,脚段是躲启肾下极.4、腰三横突概括症普遍用刀法正在L3棘突旁共侧紧解即可.腰大肌益伤:是引起腰椎间盘超过的主要肌肉临床症状:1:翻身痛痛.2:咳嗽等减少背压的动做会引起腰腿痛.3:正在慢性益伤时腰部不简直的压痛面.4:有深正在的叩打痛.5:臀部正背一侧.6:小腿的中侧麻痛.7:膝闭节内侧痛.8:早朝不克不迭暂睡.9:死理直度变直,人为垫下腰部产死死理直度痛痛可姑且缓解. 10:可引起结肠炎表示,阳痿、早鼓表示.11:背股沟痛痛.腰椎神经解剖:(腰椎间盘超过症)5:腰骶三角区劳益会引起L4~5 L5-S1节段脊神经后支卡压,爆收类似L4~5 L5-S1节段椎间盘超过症状.类似L4-5,L5-S1椎间盘卡压症状的病症:1:腰大肌益伤.2:腰骶三角区劳益.3:骶结节韧戴益. 4:梨状肌益伤.1:L2-3超过:背股沟痛痛,膝腱反射(+).2:L3-4超过:大腿前侧痛痛、腰痛、膝腱反射(+).3:L4-5超过:腰痛、大腿后侧痛、小腿前侧痛、小腿中侧痛痛、拇趾背伸考查(+).4:L5-S1超过:腰痛、大腿、小腿后侧痛痛、跟腱反射(+).膝前节痛痛膝前痛:1、骨性闭节炎.2、髌骨硬化症.3、髌骨中上圆滑囊炎或者内上圆滑囊炎.4、髌下脂肪垫劳益.5、股四头肌益伤.膝后痛:1、腘绳肌益伤(止面益伤).2、腓肠肌起面益伤.3、髌骨中上圆滑囊炎.4、髌下脂肪垫劳益.5、腘窝囊肿.膝内侧痛:1、髂胫束益伤.2、内侧副韧戴益伤.3、股内支肌益伤.4、腰大肌劳益.5、L3横突概括症.6、缝匠肌益伤膝中侧痛:1、髂胫束益伤.2、中侧副韧戴益伤.3、股内支肌益伤.动做分解:上楼痛痛:股四头肌益伤.下楼痛痛:1、下楼膝前痛为髌下脂肪垫劳益;2、下楼膝后痛为腘绳肌益伤、髌下脂肪垫劳益.治疗:跟据解剖,咱们认识到髌骨为膝闭节的一齐活动籽骨,功能是协做膝闭节疏通的,如果髌骨的活动范畴被节造,则膝闭节的活动也受节造,膝闭节痛痛的病中绝大普遍是髌骨的活动范畴受限.治疗上只需将髌骨四里的卡压筋膜紧解,则膝闭节活动便仄常.1、上楼痛紧解:10面、11面、1面、2面位的筋膜.2、下楼痛紧解:4面、5面、7面、8面位的筋膜.3、内侧痛紧解:2面、3面、4面位的筋膜.4、中侧痛紧解:8面、9面、10面位的筋膜.5、对于宽沉删死的膝闭节,正在髌骨的中央也可找到2——3条横止的筋膜举止切断紧解,而后根据以上所道的硬构造益伤表里治疗相闭的肌肉构造.对于髌骨中上圆滑囊炎的治疗:火直穴(即足临泣穴,共侧)膝痛穴(相称于脚五里穴,对于侧)五虎纵羊穴(包罗内中膝眼、血海、梁丘、鹤顶穴).毫针要领:先扎火直穴、膝痛穴后喊患者缓缓天伸伸膝闭节,18次安排,后扎五虎纵羊穴,留针30分钟.足跟痛1、跟骨骨刺:起步痛,止走后缓解,劳乏后痛痛加沉;2、跟骨脂肪垫劳益:起步不痛,越走越痛;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沉;4、跟腱炎:跟腱处压痛;5、膑下脂肪垫劳益:将脚按压内中膝眼后跟骨压痛消得,搁启后跟骨压痛出现;6、骨盆移位:患者俯卧,比单下肢少短,而后伸膝90度,再次比单下肢少短,本去少的足变短了,短的足变少了为骨盆移位;7、髋闭节中旋:走路时患侧浮现中八字;8、足弓畸形:有扁仄足或者足弓删大;9、骶棘肌劳益;10、C6-7棘突旁硬构造劳益;治疗:机理:足跟痛属疏通性益伤所致,人体疏通最易益伤的C6-7、腰骶区,膝闭节区.根据运动益伤本理,正在此三区觅找筋节面举止治疗即可,普遍患者正在骶棘肌附着面、C5-6棘突旁有劳益面,以及髌骨4面、5面、7面、8面位可扪及条索,用针刀举止切割,骨盆移位的患者正在腰骶三角区上的筋节面紧解,疗效坐竿睹影.1、内侧痛痛:刀法是沿着内踝边沿找结节举止切割;2、中侧痛痛:刀法是沿着中踝边沿找结节举止切割;。
中医针灸课件 筋膜学说指导下的针刀拨法筋膜松解
2.6腰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膜
胸腰筋膜的应力可直接作用于枕骨软组织 附着区域。腰背筋膜特别发达,腰背筋膜前叶位 于骶棘肌深面,上附于第12肋下缘,下附在髂嵴 上,内侧连于腰椎横突尖。在L1-L4椎体与横突之 间陷沟附着腰大肌的大部分,小部分腰大肌上部 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隔肌的后方,以 肌齿形式分别起于相邻椎骨的椎体和椎间盘边缘, 并附着于L1-L4椎体以及其横突前面和下缘。
2.4项筋膜
是分隔斜方肌、头夹肌和半棘肌的一 层具有较强韧性及弹性的结缔组织,浅层 覆盖在斜方肌表面,深层在该肌深面即为 项筋膜,它位于项背部斜方肌、菱形肌和 上后锯肌的深面,遮盖在头夹肌、颈夹肌 和头半棘肌的表面,内侧附着于项韧带、 第7颈椎和上6位颈椎棘突,上方附着于上 项线,向下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2.筋膜的解剖
筋膜是纤维性组织,按筋膜所在的部位, 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膜。针 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即肌肉相关的 筋膜,有人称此为肌筋膜。筋膜组织是机 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 柔韧性的结缔组织。
2.1浅层筋膜
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 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如图)肢体伸面 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 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 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 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 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 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 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 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 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 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 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
针刀常见的松解部位定位方法
C7 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点的枢纽部位,活动范围最
大,最易劳损。
4、在后背酸痛,双肩胛带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
C7 横突是其治疗点,其原因 C7 横突筋膜一旦劳损会牵连
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竖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穿过
, 损时会出
现上述肌肉劳损的相应症状。
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内收,当肩胛提肌劳损时,会影响整个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ຫໍສະໝຸດ 旋前时疼痛。治疗:
针法:做肌
肉的起止点、中点。 刀法:旋前圆肌只做止点,腕管综合征只做起点或止点,不做中点。
肩周炎
肩周炎:
1、好发于 50 岁左右,又叫 “漏肩风 ” 2、外伤原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3、在其他年龄段,多数为颈肩综合征 4、少数为肺尖部肿瘤引起 doc 版
5、长期卧床肩关节废用而发作,多见老年人
doc 版
doc 版
doc 版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
头痛、头昏 神经性头痛
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 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5 厘米。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 点)。其治疗点在 C1 横突尖上。
C1 横突综合征:
1、头昏,头痛
2、耳鸣,耳聋
3、下颌关节紊乱
4、眼干,眼涩,眼球突出
5、三叉神经痛
6、太阳穴痛
7、面痛面麻
8、面肌痉挛,面瘫
9、牙痛
治疗用针或刀在横突尖松解
颈生理曲度改变:
1、生理曲度变直,其治疗点在 C1 、 C7 横突尖治疗
2、生理曲度变大,其治疗点在中部颈椎棘突旁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5 4 4 .
己 结果 治疗组 3 4例 , 愈 2 痊 l例 ( 1 7 % , 6 . 6 ) 显效 8例 (3 5% , 效 3例 (. 2 ) 无 效 2例 (.9 ) 2 .3 ) 有 88% , 5 8% , 总 有 效 率 为 9. 1 。其 中 1 疗 程 治愈 1 例 , 4 1% 个 1 2 个疗 程 治 愈 l 0例 。 治 疗 过 程 中 未 发 生 不 良反
粘 连 后 挛缩 的肌 肉或 韧 带进 行松 解 、 割 , 松 紧 切 放 张痉 挛 的寰 枕筋 膜 , 消除 局部 无 菌 性炎 症 , 除或 消
断询 问患者 , 否 出现 不 适感 [] 是 5。 1 3 2 手 法 术 后 患者 体 位不 变 , 者 首 先在 其 .. 术
寰枕 处 及项 部 进 行按 揉 、 拿 手法 , 捏 使其 局 部肌 肉 放松 , 让助 手双 手 挽 住 患者 肩 部 , 者左 手 托扶 患 术
s mp o f a e  ̄ wi t no o cp tl a c ac n r c u e c r ia o d l ss fe t ey y tmso p t n i t al t — c i i s i o ta t r e vc l p n y o i ci l . h a a f s e v
棘 突 间两 侧旁 开 1 5c . m处行 十 字形 切 割 ,进针 深 度 05 10c 。 毕创 口无 菌 敷料 覆 盖 。 中应不 。~ . m 术 术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针刀疗法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主要简介针刀疗法又称小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针刀疗法所采用的针刀是一种融合中医针灸用针与手术刀功能的新型医疗器械,外观具有针和刀的双重特性。
基本形状与针灸类似而略粗,前端针尖部位为一扁平刀刃,宽0.8毫米。
针刀既可以像针灸用针一样刺进体内达到针灸的效果,又能在体内起到切割,剥离,松解等手术刀功能。
针刀疗法有适应症针刀疗法在临床上主要针对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椎病、颈肩痛、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症等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腱鞘炎、跟骨痛/网球肘、各种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因扭挫伤、骨伤、挤压伤、肌肉注射、手术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长久性疼痛;此外,对风湿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痉挛性脑瘫、青少年O型腿(罗圈腿)、X型腿、臀肌挛缩、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刀疗法特点前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部长的对针刀的评语,将针刀疗法的特点归纳为四个字:简(单)、便(利)、廉(价)、(灵)验,生动地体现了针刀疗法的特色及优点。
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与针灸相似,不流血、恢复快、无疤痕、无后遗症,立竿见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
利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1、颈椎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首先我们需要对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疾病的总称。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针刀筋膜松解术
以针刀医学关于闭合性手术的理论为指
导 ,吸收超然拨针的理论和操作,融合 朱国庆老师松经针理论 ,提出和运用针 刀拨法治疗筋膜病损,这是对针刀医学 闭合性手术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是对针 刀医学的个有意义的探索。针刀拨法:
直刺拨法
斜刺拨法 平刺拨法
直刺拨法:针刀直刺拨法即针
筋膜效应:通过对筋膜劳损的有效
的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中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 过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很多 软伤病。筋膜和中医经络关系密切。
讨论
1.针刀和拨针以及松经
针的比较:针刀灵巧, 发挥锐性松解作用。
筋膜和中医的“肝”的关 系: 《素问· 痿论》:“肝主身之 筋膜。”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云: “肝主筋。”
15^角左右,横向刺入浅筋膜与 皮下之间或浅筋膜与深筋膜之间, 在粘连处推拨。平刺法适用于浅 筋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 膜炎 。
筋膜的解剖:筋膜是纤维性组织,
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 膜。针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 即肌肉相关的筋膜,有人称此为肌 筋膜。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 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 性的结缔组织。
再见!
腰筋膜鞘: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 织之一,分浅、深二层,它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 着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 突,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该腱鞘是 全身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的腱鞘,它负担着上身重量及肩 负外界重量,该部是腰L4/5至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 部又是全身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 于活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致动静态平衡失调,其内压增高, 形成筋膜鞘狭窄症。症状有放射性或连续性疼痛、酸痛、麻 木、肢冷等症。
水针刀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水针刀技术
水针刀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水针刀技术水针刀技术是在松解剥离的同时在局部注射相应药物的技术,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病、骨伤病、疼痛病及脊柱相关病的治疗,颈痛症、凝肩症、肘痛症、外上髁炎、腕痛症、弹响指、腰痛症、膝痛症、骨蚀、痹症、跟痛症及软组织损伤疾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1.筋膜扇形分离法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疾病。
可选用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在病变结节处进扇行分离法,分离软组织结节,对于病变点有压痛无结节者,可在疼痛点远端,快速斜行进针达浅筋膜层、进行扇形分离。
2.筋膜弹割分离法选取鹰嘴型水针刀筋骨针,又称为锋勾水针刀筋骨针,治疗四肢末端病变及胸腹部软组织损伤,如屈指肌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应用筋膜割拉松解、摇摆注药的针法。
3. 一点三针分离法选取樱枪型水针刀,采用一点进针入路、进入囊腔后回抽滑液,注射磁化松解液,然后向三维方向通透分离,主要治疗滑囊炎、滑膜炎及滑膜积液。
4.双手针法双手动静刀法是指水针刀筋骨针在治疗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病时,要求双手同时快速进针、同时松解分离脊柱两侧的病变组织。
5.经筋飞挑法选用小号樱枪型水针刀筋骨针,沿四指及躯干部筋膜分布区,或神经线路反射点,轻快飞挑。
要点为:有响声、皮不破、不出血。
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所引起的上肢及手部的疼痛、麻木,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引起的下肢及足部的疼痛、麻木症等。
二、常见疾病的水针刀技术(一)项痹病(颈椎病)项痹病为现代医学中的颈椎病,是骨伤科中的常见病、高发病,其发病率高。
多见于常期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
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松解病变结节,解除疼痛,改善颈部循环,恢复颈椎功能。
采用筋膜扇形分离法。
【操作步骤】1.选取中药针剂川芎嗪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1500ug、利多卡因注射液2ml。
2.选取针具:圆刃水针刀筋骨针。
3.进针点选择:根据水针刀筋骨针的“平衡三针法”原理选择:a针点:后枕部寰枕筋膜处阳性压痛点,b针点:棘突阳性压痛点,c针点:横突阳性压痛点。
针刀和拨针的完美结合--平刺针刀
堵塞缺血是软组织损伤在粘连挛缩后的继发的病理改变形式,正常的局部代谢受到影响,酸性物质,致痛物质堆积。局部的神经末梢出现过敏反应,新的无菌性炎症也会形成。可以说血液循环的状态与无菌性炎证的吸收非常关键,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就是粘连挛缩堵塞缺血病理和针刀松解的必然关系。
筋膜分布的广泛性和平面走性的解剖特点以及浅筋膜的防御作用,所以平面的修复必然是平面的粘连。很多的粘连都是又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立体的损害过程。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甚至深筋膜和肌肉之间都存在广泛的平面损伤。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的平面粘连是最适合针刀平刺松解的解剖层面。
代偿或者叫足以引起软组织的正常动静态平衡失调,或者过度的修复,比如瘢痕体制,也有很多是过度的保护或者治疗干预导致过度的修复,我们在临床就发现很多浅筋膜的增厚甚至板状改变。无菌性炎症存在于急慢性软组织过程中,但其始终是病理结果而非是软组织损伤的因。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的患者不存在无菌性的炎症表现但是疼痛和功能活动受限等很多症状却很重。可以说粘连由修复的结果变成了动静态平衡失调之因,力平衡失调之因。
5.1.2深层筋膜: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并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包盖在肌浅面者为深筋膜浅层;包被深层肌者为深筋膜深层。四肢的深筋膜还深入肌群之间,深部连于骨骼,特称肌间隔,肌间隔是包绕着一块或一群肌肉的结缔组织。如"刀入鞘",故称之"肌鞘"。身体各部的深筋膜,其厚薄强弱有所不同,躯干部者较弱,四肢者较强,上肢者较弱,下肢者较强,腕踝部深筋膜浅层特别增
2.针刀平刺的思考过程。
笔者于2007年底提出针刀平刺并进行研究论证。查阅针刀的主要的著作没有针刀平刺的提法和论述。2008元月平刺针刀申报专利。2009年8月获得新型发明专利证书。2008年5月参加大连针法会议,介绍平刺针刀以及操作。《针刀平刺技术》参加2008年10月的世界针刀学术交流会。《平刺针刀治疗筋膜炎》2009年4月成都针刀中国行论坛演讲。2009年9月武汉微创针刀分会成立大会交流演讲。2009年12月郑州,2010年3月沭阳,2010年六月杭州针刀中国行论坛专题演讲讲以及演示。2009年八月,周中焕教授论文《三维针刀的治疗模式》讲述针刀平刺松解是三维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2009.10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第二届国际针刀学术交流会《针刀医学之平刺松解探讨》专题演讲并现场演示。
中医筋膜松解疗法最实用的临床案例治疗颈肩腰腿痛
中医筋膜松解疗法最实用的临床案例治疗颈肩腰腿痛颈性眩晕临床主要特征为眩晕及颈椎疼痛,常伴有呕吐、恶心、耳鸣等症。
该症的发病比较急,变化迅速,容易导致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临床传统疗法为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眩晕和改善微循环治疗,但是疗程较长,并且容易复发等。
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改善,逐渐应用于该症的治疗。
毫针治治疗疗: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
头针选取快速捻转法,体针选取平步平泻的方法。
刃针疗法:在双风池穴及哑门穴,大椎穴的两侧,将经气节处用左手的拇指按压,并使用右手持刃针,并进针0.2cm,行散刺。
直达到结节松软的目的为止。
均每隔3天进行针刺1次,5次1个疗程。
在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
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且颈部的功能恢复至正常,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为治愈;眩晕和伴随的头痛等症状及临床体征绝大部分消失,颈部的功能基本恢复至椎正常,若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但经过休息能够缓解.动脉型颈椎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
(二) 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
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
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
侧位X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6mm。
(三)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浅筋膜松解术临床效验举隅
浅筋膜松解术临床效验举隅发表时间:2014-03-19T11:40:07.387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王记超[导读]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高效,而且对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拓展了思路,不失为一种新兴技术,值得推广。
王记超(河北兴隆县孤山子镇医院河北兴隆067300)【摘要】浅筋膜松解术是继小针刀疗法、刃针疗法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其特点是针具刀口只有0 4~0 5mm,切割、松解时一般只需达施术部位0 8~1cm深度,安全、高效、微创,而且适用范围较传统针刀疗法不断扩大,笔者运用该技术在临床中用以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例举如下:【关键词】浅筋膜松解术;顽固性偏头痛;乳腺增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图分类号】R274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38-011顽固性偏头痛病例1:纪春明,男,40岁,个体诊所医生,发作性右侧偏头痛伴右侧鼻塞、眼干、流清涕2年,经多种中西药物常规治疗无效,辗转多家医院,曾于唐山工人医院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所致头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头痛依旧,而且越发频繁,致使患者精神萎靡、失眠、多梦,不思饮食,一度产生自杀倾向,后慕名找余诊治。
查体:表情呆滞,双目无神,慢性痛苦面容,血压130⁄80毫米汞柱,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角膜反射均灵敏,右侧枕大神经出口处及枕小神经移行处可触及明显压痛结节,第一颈椎横突尖明显压痛,头颅CT扫描无异常,遂行浅筋膜松解术,切割、松解上述三处的浅筋膜,术毕,干棉球压迫止血,患者当时诉头脑清醒,两年来从未有的欢快感,嘱3d一次松解术,并配合山西仁源堂生产的天蚕片,5片3次/d,连用5次后痊愈至今未发。
病例2:李耀华,男,81岁,左侧偏头痛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两月,头部核磁共振未见异常,疼痛发作剧烈时以头撞墙,给予肌注杜冷丁、吗啡类镇痛剂无明显效果且呕吐加剧,曾于遵化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给予输液、打封闭、针刺、中药及白蛋白等支持疗法病情不能缓解。
从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论治颈性眩晕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җ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933):韩为,E -m a i l :139********@139.c o m第一作者:邓其玲,E -m a i l :1036202760@q q.c o m 从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论治颈性眩晕җ邓其玲1韩为2(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ʌ摘要ɔ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常伴有头部昏蒙感㊁偏头痛,疼痛可放射至前额及眉棱骨处,后枕部沉重感明显或有麻木㊁恶心㊁呕吐等交感神经症状㊂本病的病因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多样,根据弓弦理论可知寰枕筋膜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针刀松解这一部位有利于恢复颈椎的稳定与平衡㊂ʌ关键词ɔ 颈性眩晕;针刀;寰枕筋膜;弓弦理论中图分类号:R 255.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4 颈部软组织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与感受寒湿之邪,以及筋膜㊁肌肉慢性劳损等有关㊂寰枕筋膜是指联结寰椎前后弓与枕骨大孔前后缘之间的结缔组织膜,属于颈椎项筋膜的一部分㊂寰枕筋膜挛缩,会导致椎间隙变窄㊁椎动脉受挤压㊁脑供血不足,发生颈性眩晕,且于左右旋转颈部时症状更明显㊂1 从寰枕筋膜的位置及解剖论颈性眩晕寰枕筋膜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周围组织的附属性决定了其在颈性眩晕发作中的重要性㊂寰枕筋膜能稳定寰枕关节,辅助颈椎做大幅度活动,使颈椎处于力的平衡状态,还参与调节神经功能㊂1.1 寰枕筋膜的弓弦作用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系统是以骨为弓,以关节囊㊁韧带㊁肌肉㊁筋膜为弦,完成人体特定运动功能的力学系统[1]㊂颈段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以枕骨㊁颈椎骨为弓,以项韧带㊁黄韧带㊁棘间韧带㊁横突间韧带㊁关节囊韧带㊁前纵韧带㊁后纵韧带为静态弓弦,以头夹肌㊁颈夹肌㊁竖脊肌㊁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㊁颈部多裂肌㊁颈部回旋肌㊁棘间肌㊁横突间肌㊁椎枕肌㊁头后大直肌㊁头后小直肌㊁头下斜肌㊁头上斜肌等为动态弓弦[2]㊂根据弓弦理论,寰枕筋膜相当于承担弦的作用,辅助颈椎做大幅度活动㊂长期的劳损使寰枕筋膜处于牵张状态,从而改变寰枕关节间隙,导致椎动脉受挤压,使机体的平衡和定向产生障碍,引发颈性眩晕㊂1.2 寰枕筋膜周围神经血管组织与颈性眩晕关系 寰枕关节主导头部的俯仰和侧屈活动,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容易诱发眩晕㊁头痛,临床上易被忽略,且发病率较高,其附着的寰枕筋膜劳损是病理基础㊂寰枕筋膜是连接头与颈的一个重要组织,不当的生活方式如低头看手机㊁高枕卧位等,易造成寰枕筋膜积累性劳损㊂寰枕关节大幅度屈伸活动,以及过度的牵拉对抗,致使寰枕筋膜增生㊁挛缩,从而导致寰枕之间角度缩小,寰枕间隙变窄,进而压迫椎动脉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颈源性眩晕发生[3]㊂寰枕筋膜的长期牵张,纤维增生变性,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变慢,大脑供血量下降,氧含量降低,从而出现颈性眩晕㊂2 从寰枕筋膜的作用论颈性眩晕颈性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如颈本体感受器学说㊁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㊁颈部交感神经刺激学说㊁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学说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等[4-5]㊂颈本体感受器学说认为,上颈椎区域的持续疼痛可引起颈部本体觉感受器产生异常刺激信号,这种异常刺激信号传入脑干,引发脑干前庭核群功能异常,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进而产生眩晕症状[4]㊂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认为,颈椎关节退变或创伤等导致颈椎骨质增生㊁失稳及椎间孔狭窄等,进而压迫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㊁前庭器官缺血,发生眩晕[4]㊂根据临床总结,寰枕筋膜的高压状态及持续的疼痛应激状态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改善这种状态,使颈部力学达到平衡,内在性结构得到调整,颈部气血循环有序,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则眩晕得除㊂3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角度论治颈性眩晕‘黄帝内经“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指出眩晕责之于肝,其发病与外邪㊁血虚㊁髓海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㊂张仲景指出痰饮为眩晕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张景岳认为 无虚不作眩 ,虞抟提出 血瘀致眩 ,为后世医家治疗眩晕提供了理论支撑㊂颈部气血凝滞,痹阻不通,筋脉不舒可导致颈项疼痛,或颈筋损伤,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阻不行,气机受阻,不通则痛,也会发生眩晕㊂总之,气血不能上通脑窍,久之不能濡养脑髓,可致头晕目眩㊂全国名中医赵文海在治疗颈性眩晕时注重 命门 学说,认为本病多因肾阳不振㊁外邪侵袭㊁劳损等导致经络不通㊁痰瘀之邪痹阻经络而发,强调补虚为主㊁兼祛痰逐瘀的治疗法则[6]㊂中医讲求阴阳平衡,松解寰枕筋膜可调整气血阴阳平衡[7]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㊂ ‘证治准绳“记载: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百会,下在风府㊂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㊂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㊂ 百会㊁风府皆属督脉之穴,风府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相当于寰枕筋膜所覆盖的位置㊂督脉统率全身之阳气,由髓海空虚致病者,当调督脉,通督填髓,促进阴阳平衡㊂4针刀的具体操作方法嘱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两臂屈曲搭在靠背椅上,双手叠加,前额贴于手背上,选择枕下肌群㊁两侧乳突稍下方的压痛点,以及C1㊁C2的小关节突关节㊂枕下肌群主要选择头后小直肌止点㊁头上斜肌的止点;C1㊁C2的小关节突关节,即第一颈椎㊁第二颈椎棘突点旁开2.5寸,即小关节囊在体表的投影点㊂具体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皮肤,于各进针点行局部麻醉,当注射针头刺入枕下有阻滞感时,方可沿枕骨粗隆方向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 g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1g㊂选用中号针刀,以针刀沿骨面垂直刺入,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平行,纵向切割,避免横切㊂随后将针刀抬起,沿患者颅底骨面朝向寰枕关节方向推进,松解软组织,推进深度不超过1c m㊂接着松解第1㊁2颈椎小关节囊区,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垂直进针,抵达骨面,逐步松解肌筋膜㊁关节囊㊂针刀拔出后需按压后枕部止血至少3m i n,乳突部及C1㊁C2小关节突关节处局部拔罐出血3m i n,然后贴敷创可贴,嘱患者治疗后3d内避免伤口接触生水以防止感染㊂施术者应掌握颈部的解剖结构,操作过程中避免伤及枕大动脉,在纵向切割时,刀口线向外,防止误入枕骨大孔㊂5病案举例患者,女,50岁,2022年12月15日因 后枕部疼痛伴头晕1周 就诊㊂患者有颈椎病病史,后枕部经常疼痛㊁沉重感明显,颈部不耐劳,低头稍久,即感头痛㊁头晕,1周前因工作繁忙,低头过久,出现头晕㊁乏力,伴有后枕部沉重麻木感,低头活动时头晕明显,偶有一侧放射性头痛,伴轻微恶心欲吐㊁心慌不适,自服颈舒颗粒后症状轻微缓解,但仍有头晕及后枕部沉重疼痛感,痛处固定,否认肢体麻木㊁颠顶疼痛㊁耳鸣及听力下降,平素少气懒言,纳寐一般,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涩㊂查体示:枕骨粗隆下方压痛广泛,乳突下压痛明显,颈枕部肌肉触之紧张㊂颈椎正侧位片及张口位片示:颈椎退行性变㊂西医诊断:颈椎病㊂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夹瘀证㊂治法:舒筋通络㊁补益气血㊂拟行针刀治疗1次,主要治疗选点:乳突后压痛点㊁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交点,C2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C1㊁C2关节突关节,按针刀四步法进行针刀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逐渐好转,辅以健脾益气中药治疗,后随访,无明显不适㊂按语: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精气逐渐衰弱,纳食一般,脾胃气血化生不足,无以充养筋骨经脉,加之过劳后耗伤气血,经脉痹阻,气血不能上荣脑窍,导致眩晕㊂气血化源不足是本,颈枕部瘀阻不通是标,急则治其标,先通过针刀松解颈枕部肌肉,调节颈段软组织的力学平衡,改善寰枕筋膜的张力及督脉的气血循环,使气血得以上注脑窍,再配合中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㊂6小结颈性眩晕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颈部组织的长期牵拉劳损,导致其局部经脉气血痹阻不通,气血不能上荣脑窍,发为眩晕㊂寰枕筋膜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运用针刀松解寰枕筋膜可通督调神,缓解局部肌肉㊁筋膜的紧张状态,改善神经血管供血,达到舒筋活络㊁调血活血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万碧江,张天民,吴绪平.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对2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内经“筋经理论的重新认识[C ]//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全国第3届针刀治疗膝关节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十堰: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2013:11-14.[2]张天民,杜艳军.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简论[J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164-168.[3]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4]张阳,李放,孙天胜.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8,7(5):373-376.[5]杨雨薇,陈小波,祝郑飞,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0):26-29.[6]赵长伟,尹志达,王国臣,等.全国名中医赵文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经验[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3,31(5):81-82,88.[7]张军,罗娅娜.阴阳平衡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56-2558.[8]王志勇,曹保纲.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42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3):78-81.[9]尹保国,沈宏友,郭家松,等.椎枕肌劳损的应用解剖及针刀治疗的商榷[J ].颈腰痛杂志,2002,23(1):12-14.(收稿日期:2023-04-26)[编辑:白晓晖张思思]җ基金项目:湘南学院2023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 2023088):石峻林,E -m a i l :340240726@q q.c o m 第一作者:徐龙宇,E -m a i l :3050393710@q q.c o m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探讨җ徐龙宇1徐健根2,石峻林1(1.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2湖南省平江县健根诊所,湖南岳阳414500)ʌ摘要ɔ 该文对2022年12月18日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地区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该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风寒湿疫,临床中可应用解肌清热㊁祛风胜湿㊁散寒止痛的治疗方案㊂ʌ关键词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病;风寒湿疫;五运六气;柴葛解肌汤;羌活胜湿汤;川芎茶调散中图分类号:R 25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5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 新冠病毒 )感染属于中医 瘟(温)疫 范畴,如‘温疫论“所言: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㊂ 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其传染性㊁致病力㊁感染症状均发生了变化[1]㊂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湖南地域㊁气候特点及临床实践经验,对2022年12月18日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地区发生的新冠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进行探索,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㊂1 病因病机及症状浅析1.1 病因病机 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 瘟(温)疫 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属于寒疫[2-6]㊂仝小林等[7]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季节㊁气候因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将本病命名为 寒湿疫 ㊂阮永队等[8]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寒湿疫毒邪气内盛㊂疫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密切相关[9-10]㊂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运气学规律,2022年(壬寅年)的五运六气基本格局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岁运木运太过㊂蔡立伟[11]认为,司天在泉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及少阳相火(厥阴风木)时,对四象人(四象人是朝鲜医学家李济马在其所创建的朝医四象医学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根据人体的形态㊁心理状态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分为太阳人㊁少阳人㊁太阴人㊁少阴人4种基本类型,主要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发病影响最大㊂‘素问㊃六元正纪大论“言: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 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㊁岁星 故风热参布 寒乃时至,凉雨并起㊂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往复之作,民病寒热3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中医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的规范应用 根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病症诊 断疗效标准和卫生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结合 微创技术自身的特点制定微创技术规范(讨论稿) ,主要内容选自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高 校教材、科研成果和技术专著。
根据微创技术的治疗特点,技术的难易程度, 人员的素质和实施条件的要求,将其划分为刺激 术、触及术、矫形术、剥离术、分离术、松解术、 减压术和减张术8类。实行分级准入管理。
一、微创松解术 适用于颈肩腰臀四肢关节的痹证和痛证, 慢性劳损性疾病造成的局部组织增生肥厚或非 特异性炎症产生的局部粘连性病变;常用的针 具有针刀、水针刀、长圆针、拨针、钩针及松 解针等。相对于肢体轴线而言,有垂直和平行 两种松解术式: (一)平行松解术 (二)垂直松解术
二、微创减张术 适用于外伤、劳倦或风寒湿邪导致的软组织 局部高张力性疾病,长期高应力刺激造成的局部 筋膜高张力状态形成的痛点、条索、结节或包块 。常用的针具有铍针、刃针、钩针等。通常不用 麻醉。在筋膜层点刺1~3个点即可实现减张减压 治疗。根据针具的不同结构特点,有自外向内刺 入和自内向外挑钩两种术式: (一)自外向内刺入减张法 (二)自内向外挑钩减张法
2关节劳损性疾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膝骨关节病、 跟痛证等。 3经筋皮部痛证(皮神经卡压性疾病):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枕小神经卡压综合征、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 征、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锁骨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胸神经前支 内侧皮支卡压综合征、胸外侧皮神经前支卡压综合征、锁骨上皮神 经前支卡压综合征、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胸皮神经后支 内侧支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征 、中皮神经卡压征、臀下 皮神经卡压征、下位胸神经后支卡压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征、隐 神经卡压征、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征、腓浅神经皮支卡压征、腋神 经浅支卡压征、前臂内侧皮神经卡压征、前臂外侧皮神经卡压征等。
小针刀闭合松解治疗狭窄性指腱鞘炎的疗效
小针刀闭合松解治疗狭窄性指腱鞘炎的疗效狭窄性指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手指的弯曲受限、手指闪电痛等症状。
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采用小针刀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损伤,缩小切口,提高疗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一、小针刀闭合松解术的原理小针刀闭合松解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狭窄性指腱鞘炎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微小的切口,将小针刀置于狭窄的手指腱鞘内,利用针刀的震动将狭窄的手指腱鞘切开,使被压迫的手指肌肉得以顺畅地运动。
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小针刀闭合松解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1.患手清洁消毒采用透明敷料往往会为手术者提供更好的操作视野,应用透明敷料,清洗、消毒患处。
2.局麻下行手术常见的局部麻醉法有表面麻醉法和神经阻滞麻醉法。
在局部麻醉基础上更熟练的手术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
3.小针刀植入术者取针刀,埋头缩目,在手术部位入皮后从皮下组织中搜寻腱鞘,当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对准腱鞘并感到明显的震感时轻轻进入。
一般在腕掌部隐藏的手指腱鞘切口处进入,再通过直接触碰患者掌指侧的指腱鞘来确定手指运动处需增加开放的长度(以逐一度量最大张力时的长度为最佳,常常满足20~30 毫米)。
针刀末端不允许露出皮肤表面,否则容易误伤皮下组织,需注意。
4.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掌握手术过程中要控制切开的长度、切开的角度、切纤与撕裂式切开。
5.操作结束后皮肤缝合术后需要缝合皮肤,术中可使用可吸收缝线,或在切口处固定缝合带。
小针刀闭合松解术在治疗狭窄性指腱鞘炎方面疗效显著。
研究发现,闭合松解术治疗狭窄性指腱鞘炎的总有效率高达96.7%,手术后患者手指的运动度明显增加,疼痛感也得到了缓解。
同时,小针刀闭合松解术还具有许多其他优点。
首先,由于手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切口恢复快,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了。
其次,手术时间短,在局麻下完成手术,不需要住院,患者可以在手术后不久就出院回家,可谓是安全、方便、快捷。
拨针(松解针)技术
拨针(松解针)技术拨针技术是以一种端部钝圆的针具,对于不同层次的组织进行松解和刺激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慢性内科疾病,疑难杂症等。
一、针具和基本操作方法(一)针具规格分23cm、22cm、17cm三种长度。
针柄呈葫芦型,针体、针尖呈圆型。
直径0.8mm¢、1.0mm¢、1.2mm¢(二)基本操作方法1.术前准备:(包括针具、药物、小手术包)(1)局麻药物:0.5%利多卡因,每人总量不超过15ml,(按说明书用量为准)备用肾上腺素(应急用)。
(2)器械准备:拨针、16#打眼针头(破皮用)、70mm麻醉长针头,30ml注射器(一次性的),小手术包、消毒帽(给女性病人戴用,防长头发撒向手术区)。
2.皮肤常规消毒,再在定位(点)区作局麻术,麻酸范围视拨针区范围而定,麻醉深度以病变层而定,一般以浅筋膜层为主,深层者,即深达骨缘、骨面层。
局麻后,再在定位(点)区,用16#针头打眼破皮,深度约0.5cm。
再用拨针插入针眼,深度约0.5cm,即向四周作360°透拨。
范围:根据病变范围而定,透拨密度,两针间距约1cm。
3.术中针下手感(1)拨针又有探针作用,当针透入病变区时,症状重者针感酸胀较强;症状轻者针感酸胀较轻;无病症区则针感无或微痛,因此前者多拨,后者少拨,无病区则不拨。
(2)病久、症状重者,拨针进入膜性组织,手感呈厚塑料样感,透过此层筋膜时声响高,阻力大;拨针进入疏松筋膜组织,手感如插入老丝瓜络样声响高,阻力也大。
(3)如病轻、病程短者,针感酸、胀则轻,其筋膜如塑料样厚度也薄,声响就低、阻力也小;对疏松筋膜组织老丝瓜络样声低、阻力同样小。
(4)术毕在针眼区加拔火(气)罐,8分钟(左右),吸出少量瘀血约2cc(左右)为宜,有消炎止痛作用,术后减少胀痛等现象。
然后加贴膏药或无菌敷料。
二、常见疾病的拨针技术(一)项痹病(颈型颈椎病)本病以分皮下脂肪增生、颈阔肌、斜方肌、头最长肌几胸锁乳突型等增生肥厚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人民医院针刀科 陈文精 广东开平市张立群医院疼痛科 张远景(整理)
1.针刀拔法介绍
针刀拨法是对针刀闭合性手术的一个补充, 是在江苏超然拨针疗法关于筋膜的理论和 拨针的操作技术治疗经筋痹痛症基础上,以 针刀医学的治疗学为指导,运用汉章I型3号 和4号针刀以及加工的“Z”字形针刀和加工 圆头无刃针刀(见图),对筋膜的病损进行 拨松治疗,起到松解、延长和解压的作用,达 到以松治痛的目的.针刀拨法分为直刺拨法、 斜刺拨法和平刺拨法。
1.斜方肌2.脊神经后支3.背阔肌5.胸 腰筋膜
2.7臀筋膜
皮神经位于浅筋膜内走行,臀部深筋 膜即臀筋膜:其向上附于髂嵴,向内侧附 于骶、尾骨背面,向外侧参与髂胫束,向 下与阔筋膜连续。臀筋膜仅在臀上外侧部 臀中肌表面较致密,它在臀大肌的上外缘 分层包裹并深入臀大肌内,将该肌分成许 多肌束。
2.8 阔筋膜
股部的深筋膜称为阔筋膜,是人体最 厚的筋膜,呈筒状,包裹在股部肌肉的表 面,下端与小腿的深筋膜相续。此外,深 筋膜还伸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面,形成肌 间隔。阔筋膜的外侧部明显增厚,在髂嵴 前部与胫骨外侧髁之间形成髂胫束。
2.9踝管屈肌支持带
踝管的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附着 于内踝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由深筋膜增厚 形成。支持带向深部发出三个纤维隔,将 踝管分成四个骨纤维管。足底浅筋膜富有 脂肪及纤维束,较坚韧,含丰富的神经未 梢。
腰背筋膜前叶外侧与腰背筋膜后叶的外缘融 合,包被腰部所有伸展肌群,为一坚韧的纤维膜, 可保持肌肉的正常位置,便于肌群的收缩。腰背 筋膜可分浅深两层,即浅层:位于斜方肌、背阔 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覆盖骶棘肌和背部深层短 肌。此层筋膜在腰部,由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 腱膜增强而特别发达。它向上续以项筋膜,向下 附着于髂嵴等处,内侧与胸腰椎棘突、棘上韧带 和骶中嵴相连,外侧附着于肋间筋膜,和腹横肌 腱膜,此层筋膜深层。此外还有附着于局部肌肉 的筋膜如:髂腰肌筋膜、腰方肌筋膜等。
3.3陈超然教授原创的两个解剖新认 识和原创两个效应的认识
脂肪垫:浅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 较厚的“皮下脂肪垫”。皮下脂肪垫本身不能引起症状, 但在生理病理、外因等刺激下,皮下脂肪不断堆积到一定 程度时,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失去应有的宽松度而产生压 迫、紧滞现象。在外因寒冷、潮湿的刺激下,肢体动、静 力劳作牵拉过度时,均可激发临床症状,如疼痛、酸麻、 肢冷、功能障碍等。其好发部位:上背部:为颈肩综合症 (颈椎病),下背部:为腰臀腿痛,前面:腹部疼痛合并 内脏症。皮下脂肪垫的形态大小、厚薄差异很大,大者以 背部为最大,厚者以腹部为最厚,经常受压迫的脂肪垫最 坚实,前臂、小腿等处较薄弱。
1.1针刀直刺拨法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深筋膜,适用于深筋膜在骨 面的附着点损伤的治疗。如下图:
针刀在腰四横突直刺拨法
针刀直刺拨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
1.2针刀斜刺拨法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角左右,倾斜刺入深筋膜,在条索或结节 处刺拨。针刀斜刺法拨法适用于不宜直刺 深刺的部位的深筋膜病变或肌束病损或腱 膜的损伤等的治疗。如斜方肌肌筋膜炎、 肩胛提肌筋膜炎。如下图:
斜方肌筋膜炎的针刀斜刺拨法
肩胛提肌筋膜炎的斜刺拨法
1.3针刀平刺拨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 左右,横向刺入浅筋膜与皮下之间或浅筋 膜与深筋膜之间,在粘连处推拨。平刺法 适用于浅筋膜的损伤的治疗。如斜方肌筋 膜炎、肩胛提肌筋膜炎、冈下肌筋膜炎等。 如图 :
针刀平刺拨法治疗肩胛提肌筋膜炎
针刀平刺拨法在臀大肌浅筋膜下推拨
2.5背阔肌筋膜
背阔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 部腰椎棘突、骶中嵴、髂嵴外侧唇后1/3。 以3~4个肌齿起自下3~4个肋骨外面,有时 有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肌 纤维斜向外上方,逐渐集中,经腋窝的后 壁。所以当腰背筋膜存在着软组织损害时, 出现胸、肋、背、肩、臂征象则属于沿着 背阔肌筋膜传导所致。
2.10
足底深筋膜
足底深筋膜内侧部较薄,外侧部较 厚,中间部即足底腱膜最厚,它起自跟骨 结节前方,向前分为五束至各趾,腱膜两 侧缘向深部发出两个肌间隔,将足底分成 内、外侧和中间三个骨筋膜鞘。观察后, 在前端横向切断足底腱膜并翻向后方,趾 根部及腱膜两侧有血管神经通过。
3.
筋膜学说
3.1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筋膜广泛的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其功能是对各组织、 器官起到支持、限制和保护作用,是各组织器官完成功能活动时所必 须的辅助装置肌筋膜覆盖或包裹肌肉,于肌肉紧密集合。有很多的肌 肉还直接附着于筋膜,使该筋膜成为肌肉的延续部分,因此,肌肉和 筋膜在功能上可视为一个整体。 当肌肉收缩时,可以同时牵拉筋膜,使筋膜受力,并将力传递到 骨和其他组织,从而完成各种运动。筋膜常常是同时受到几个不同方 向的力的牵拉,所以筋膜损伤的机会较其他组织更多一些。如臀部筋 膜受到臀大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三个方向的剪力的牵拉。 筋膜直接或间接受到高应力的作用,可使其富有弹性的纤维撕裂 或者弹性减退,相关肌肉反射挛缩,致局部缺血,并有筋膜和皮肤或 (和)肌肉发生粘连。甚至有的筋膜变性增厚或钙化。
骨膜解剖
3.4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与筋膜内压
有研究证明:静息时当骨骼肌筋膜内压高达8mmHg时,即可发 生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同时骨筋膜间隔内压增高导致的骨骼肌慢 性缺血性损害其原因为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后遗无菌性炎症刺激后所 致骨骼肌肥大,毛细血管和组织间液的液体交换发生紊乱。由于筋膜 内压增高后,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纤维内血流量下降,血循环障 碍进一步加重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痛。有研究发现:筋膜在休 息松弛后其内压超过30mmHg,且在6min内不能降至试验前水平。 软组织损害中,首先损害的是包被肌肉的筋膜骨骼附着处,损害的无 菌性炎症刺激后继发肌痉挛时伴随的筋膜内压增高,消除骨筋膜骨骼 附着处无菌性炎症刺激后,可解除肌痉挛,同时也就解除了筋膜内压 增高现象。所以筋膜损害是其骨骼附着处而非筋膜的膜腹部。同时软 组织损害时首当其冲的是浅筋膜,检此区域损害时除引起主诉疼痛症 状与功能障碍外,其压痛区域在表浅部的浅压痛。无浅压痛而只有深 压痛者,并非浅筋膜的损害。
通过对筋膜的解剖分析和力学特点以 及筋膜功能的认识,明白筋膜劳损在软组 织病损中是一个主要的病位,通过对筋膜 劳损的有效的治疗,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 治疗中是非常的关键。可以这样说,通过 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治愈了大部分软伤病。
骨膜效应
骨膜属最深层、最致密的结缔组织之一,它覆盖 于骨组织之表面。(如图12)功能具有营养、保 护、传递、运输、支持等功能,各肌肉、腱、韧 带等组织的起、止点、支持点均附着骨缘、骨面、 骨突等解剖结构上,因此所有软组织急、慢性劳 损均能在骨膜上产生病变点和区,即病人感到疼 痛、酸胀、麻木、肢冷等临床症状。因此所有病 症(酸痛胀麻、功能丧失)均可在该“骨膜”上 起到调节作用,即在骨膜上的透拨可以消除酸痛 和恢复软组织的功能。
筋 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效 应
筋膜支持点: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 (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 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 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 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支持点的特定部位: (1)各种长肌的中段均有支持点,如腓肠肌外侧头 中段有支持点; (2)各种圆肌、扁肌,中央均有支持点,如臀大肌 中央; (3)特别是腰L1~5段腰髂肋肌之中段也有支持点, 即临床常见的第三横突综合征病因在此。支持点是肌组织 收缩时最大应力点,也是易损点。
2.4项筋膜
是分隔斜方肌、头夹肌和半棘肌的一 层具有较强韧性及弹性的结缔组织,浅层 覆盖在斜方肌表面,深层在该肌深面即为 项筋膜,它位于项背部斜方肌、菱形肌和 上后锯肌的深面,遮盖在头夹肌、颈夹肌 和头半棘肌的表面,内侧附着于项韧带、 第7颈椎和上6位颈椎棘突,上方附着于上 项线,向下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2.6腰背筋膜
胸腰筋膜的应力可直接作用于枕骨软组织 附着区域。腰背筋膜特别发达,腰背筋膜前叶位 于骶棘肌深面,上附于第12肋下缘,下附在髂嵴 上,内侧连于腰椎横突尖。在L1-L4椎体与横突之 间陷沟附着腰大肌的大部分,小部分腰大肌上部 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隔肌的后方,以 肌齿形式分别起于相邻椎骨的椎体和椎间盘边缘, 并附着于L1-L4椎体以及其横突前面和下缘。
2.3斜方肌筋膜
斜方肌以腱膜形式起于项部背上部皮下, 为三角形的阔肌,底向脊柱,尖在肩峰,两侧斜 方肌合在一起,形如斜方形。自上而下肌纤维以 腱膜起自上项线内1/3部、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 第7颈椎棘突及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 肌纤维斜向下外方,止于锁骨外1/3部后缘及其附 近的骨面。中部肌纤维平向外方,止于肩峰内缘 和肩胛冈上缘外侧部。下部肌纤维斜向上外方, 止于肩胛冈下缘内侧部。斜方肌筋膜在枕肩三角 区域功能活动中,其骨面附着处是最易产生软组 织损害部位。
浅筋膜内有浅动、静脉、淋巴管及皮神经 分布。浅动脉一般细小不明显,浅静脉则较显著, 有的相当粗大,浅静脉一般不与动脉伴行,行程 中相互吻合,并常与深静脉相交通,浅静脉最后 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浅淋巴管丰富,但很细小, 管壁薄而透明,难以辨认。浅淋巴管行程中的某 些部位(如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见到 淋巴结。皮神经先在筋膜深侧,然后穿出深筋膜, 在浅筋膜内经行,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2.筋膜的解剖
筋膜是纤维性组织,按筋膜所在的部位, 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膜。针 刀医学主要研究于运动系统即肌肉相关的 筋膜,有人称此为肌筋膜。筋膜组织是机 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 柔韧性的结缔组织。
2.1浅层筋膜
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 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如图)肢体伸面 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 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 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 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 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 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 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 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 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 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 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