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合集下载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优质课件
4.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
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__示___例__一__:__“___两__弹__”__元___勋__邓__稼__先___数__十__年__如___一__日__,__进___行___ __了___无__数__次__的___实__验__。__为___证__实__实__验___效__果__,__经___常__率__领__研___究___ __人___员__在__试__验___后__迅__速__进___入__爆__炸__现___场__采__样__,___先__后__成__功___研___ __制___出__我__国__第___一__颗__原__子___弹__和__氢__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去掉“多少个”) D.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不知流了
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去掉“他们”)
第22课 《礼记》二则
基础检测
4.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 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 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_______ ____用__文___字__传__递__温___暖_____,_____能__让___人__回__味__无___穷_____。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的生字词注音,读读写写。
瞭望( .
liào )
Hale Waihona Puke 探察. ( chá )宣告( xuān ) .
缅怀( miǎn ) . 埋没. ( mò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袖. 手旁观( xiù ) 不知所措. ( cuò )
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__示___例__一__:__“___两__弹__”__元___勋__邓__稼__先___数__十__年__如___一__日__,__进___行___ __了___无__数__次__的___实__验__。__为___证__实__实__验___效__果__,__经___常__率__领__研___究___ __人___员__在__试__验___后__迅__速__进___入__爆__炸__现___场__采__样__,___先__后__成__功___研___ __制___出__我__国__第___一__颗__原__子___弹__和__氢__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去掉“多少个”) D.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不知流了
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去掉“他们”)
第22课 《礼记》二则
基础检测
4.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 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 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_______ ____用__文___字__传__递__温___暖_____,_____能__让___人__回__味__无___穷_____。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第22课 《礼记》二则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的生字词注音,读读写写。
瞭望( .
liào )
Hale Waihona Puke 探察. ( chá )宣告( xuān ) .
缅怀( miǎn ) . 埋没. ( mò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袖. 手旁观( xiù ) 不知所措. ( cuò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共18张PPT)
6.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 里?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 的探测。
8.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 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 标。
9.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学 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丁 肇中和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 粒子。他们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术论著有《寻找空间基本粒子》《我的家庭
教育观》《我所经历的五个物理实验》《为什 么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生字读音
论语( lún)
中庸( yōn)ɡ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来列提纲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中国学
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解决问题。强调
当今社会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 代提出希望。
精读品析
精读课文,讨论问题组
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学术论著有《寻找空间基本粒子》《我的家庭教育观》《我所经历的五个物理实验》《为什么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 的探测。
8.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 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 标。
9.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学 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丁 肇中和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 粒子。他们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术论著有《寻找空间基本粒子》《我的家庭
教育观》《我所经历的五个物理实验》《为什 么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生字读音
论语( lún)
中庸( yōn)ɡ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来列提纲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中国学
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解决问题。强调
当今社会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 代提出希望。
精读品析
精读课文,讨论问题组
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学术论著有《寻找空间基本粒子》《我的家庭教育观》《我所经历的五个物理实验》《为什么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不断创新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 社会发展。
CHAPTER 04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途径
重视实践与实验
01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现
象、新规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02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知识。
03
重视实践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03
它要求人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盲目接受,善
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01
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它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实验
,追求更准确、更深入的知识。
提高教育质量
02
在教育过程中,格物致知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修正和完 善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 果。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不断探索与进取的精神
勇于探索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人类知识的 边界。
持续学习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 能力。
索新的知识领域。
03
勇于尝试和创新
在工作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和思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2
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具备独 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多角度
思考和解决问题。
0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 社会发展。
CHAPTER 04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途径
重视实践与实验
01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现
象、新规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02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知识。
03
重视实践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03
它要求人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盲目接受,善
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01
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它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实验
,追求更准确、更深入的知识。
提高教育质量
02
在教育过程中,格物致知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修正和完 善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 果。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不断探索与进取的精神
勇于探索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人类知识的 边界。
持续学习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 能力。
索新的知识领域。
03
勇于尝试和创新
在工作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和思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2
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具备独 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多角度
思考和解决问题。
0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0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 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1.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
2.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 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深切怀念——语调舒缓
语重心长——语调低沉
主旨归纳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 作者自己为例,针对当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 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精神的期望。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 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 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 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 应现代社会。
模拟演讲,感受演讲风采
丁肇中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怀抱对中国学生的殷
殷期盼,他是怎么完成这次演讲的?结合已掌握的朗读技巧
(重音、语速、语调、停连),揣摩神情姿态,以第一段为例
进行模拟演讲。
感激——高昂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
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
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1.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
2.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 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深切怀念——语调舒缓
语重心长——语调低沉
主旨归纳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 作者自己为例,针对当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 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精神的期望。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 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 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 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 应现代社会。
模拟演讲,感受演讲风采
丁肇中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怀抱对中国学生的殷
殷期盼,他是怎么完成这次演讲的?结合已掌握的朗读技巧
(重音、语速、语调、停连),揣摩神情姿态,以第一段为例
进行模拟演讲。
感激——高昂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
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
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三、总结、发出号召
层次清晰叙议结合
思维导图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拓展延伸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篇短文。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标题就是这篇演讲词要论述的问题。
文题研读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2015年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晚间播出纪录片《中国式教学》,讲述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纪录片播出之前,媒体披露的内容已经点燃舆论,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英国展开。中外教育各有千秋,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获得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层次清晰叙议结合
思维导图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拓展延伸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篇短文。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标题就是这篇演讲词要论述的问题。
文题研读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2015年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晚间播出纪录片《中国式教学》,讲述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纪录片播出之前,媒体披露的内容已经点燃舆论,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英国展开。中外教育各有千秋,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获得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 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金。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问题共探讨?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第
二 部 分
正面解释
反面论证传统 的中国教育并
“格物致知” 不重视真正的
的含义。
“格物”和
“致知”。
正反两方面分 析实验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 性。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 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 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 现事物的真相。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一课一法
一例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 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 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 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
一课一法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观点、主旨: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
重点
2 行文结构: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难点
3 论据: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写作目标
运用论据:学会运用事例、道理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立德树人
感受大家风范,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自身的科学品质, 乐于动手,主动实验,做一个敬业的人。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二 课 时
课文细读品味
1.第①开始,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其特别
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 并由此转入演讲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简单地说,作者是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的。
料 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
刊登,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
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 年10 月18 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
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预习资料速查
文
演讲词的类型
体
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
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 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 的求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格物致知精神强调实践和实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知识的真伪 ,培养实证意识和科学态度。
格物致知精神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鼓励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提出 新观点、新思想,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操作
总结词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VS
详细描述
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 践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 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这种教育改革的实践也体现了格物致 知的精神。
06
CATALOGUE
结论
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总结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可 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提高整体水平。
05
CATALOGUE
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案例
科学实验的例子
总结词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 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些科学实验 的实践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创 新精神。
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01
02
03
学会独立思考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接受信 息,要学会独立思考,分 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格物致知精神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鼓励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提出 新观点、新思想,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操作
总结词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VS
详细描述
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 践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 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这种教育改革的实践也体现了格物致 知的精神。
06
CATALOGUE
结论
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总结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可 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提高整体水平。
05
CATALOGUE
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案例
科学实验的例子
总结词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 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些科学实验 的实践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创 新精神。
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01
02
03
学会独立思考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接受信 息,要学会独立思考,分 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学习任务二
明确主旨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并针对传统 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 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试验精神,对世 界有所贡献。
学习任务二 拓展延伸
回忆《最后一次讲演》内容,说一说两篇演讲词在语 言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 动手。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 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个人经验为证,误以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 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 处事、为学、治国均有深刻的启迪性。
学习任务一 快速默读 提炼观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学习任务二
6.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 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 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 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 “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 更加充分,说理更加深刻。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格物致知精 神。在学习中不断去实践、实验,从而扎实自己知识储备、 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 解析: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 要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4、请结合课文第2-9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 解析: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6、第13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3段作者 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 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解析: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 要性。
➢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 ➢ 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
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5、文章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 解析: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
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 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 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
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新课导入——实践出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4、请结合课文第2-9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 解析: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6、第13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3段作者 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 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解析: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 要性。
➢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 ➢ 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
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5、文章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 解析: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
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 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 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
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新课导入——实践出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0页)
“格物致知”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纲领。
(格:推究,探察;物:事物;致:获得;知:知识。) “格物致知”: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例句: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主动上前 帮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6.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例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公开了许多先进装备,展现了中国 强大的力量,美日有些不知所措。
3、以竹子为例证明新知识不是通过自我检讨或清谈得到的,而要积极 而有计划的探察;又以自己为例证明只是重视理论埋头读书而轻视实践,
在做实际研究时就会不知所措。从而证明实验精神对于科学的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 (13)
(6-12)
研究学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都离不开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委婉的照 应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2.第12段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 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 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 信、无可辩驳。
3. 传统的“格物致知”与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 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 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 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 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 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 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 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纲领。
(格:推究,探察;物:事物;致:获得;知:知识。) “格物致知”: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例句: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主动上前 帮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6.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例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公开了许多先进装备,展现了中国 强大的力量,美日有些不知所措。
3、以竹子为例证明新知识不是通过自我检讨或清谈得到的,而要积极 而有计划的探察;又以自己为例证明只是重视理论埋头读书而轻视实践,
在做实际研究时就会不知所措。从而证明实验精神对于科学的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 (13)
(6-12)
研究学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都离不开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委婉的照 应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2.第12段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 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 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 信、无可辩驳。
3. 传统的“格物致知”与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 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 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 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 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 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 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 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在实际工作中,格物致知的精神也有 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为企 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03
CATALOGUE
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应用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例
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 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 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避免科技滥用和负面影响。
个人成长
在未来,个人成长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能力。
跨学科融合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将格物致知与其他学科有 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 题。
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格物致知实践中,涉及到伦 理、隐私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
格物致知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推动格物致知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研 究效率和精度。
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个人发展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不断 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和反思自 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社会进步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重要的启示。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科技 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03
CATALOGUE
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应用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例
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 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 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避免科技滥用和负面影响。
个人成长
在未来,个人成长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能力。
跨学科融合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将格物致知与其他学科有 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 题。
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格物致知实践中,涉及到伦 理、隐私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
格物致知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推动格物致知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研 究效率和精度。
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个人发展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不断 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和反思自 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社会进步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重要的启示。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科技 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第二课时
课题导入
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 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 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 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 样的人。
目标引领
1、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独立自学
作者在全文中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盲目: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考虑不慎重;目 标不明确。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激变:急剧变化。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 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 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 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
证明论点?
提示: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你有5分钟的思考时间
1 道理论证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 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 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 举例论证
(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 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 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 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 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 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6张PPT)语文八年下册
将第二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3—12)
3—5 6—10 11—12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 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二部分第一层次(3—5)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探讨自己。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 “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 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 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
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
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 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 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第二部分第一层次(3—5)
第④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
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
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说明了中国古代的
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二部分第二层次(6—10)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第三部分(13)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 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堂小结
1-2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5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6-10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 分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 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 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 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 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状元成才路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 手旁观。
社精
状元成才路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
会神
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 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
• 统举的了中自作国己者教由举育于了并受哪不传些重统视教事真育例正不来的知阐格吃明物了应和多该致少知苦有”头格; 的物事致例知,精证神明受? 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
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
用中国学生存在 的问题和自己状元成才路的亲身 经验,从正反两方面
状元成才路
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 验精神的意义, 并对中国年青一 代提出希望。
课文解读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 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 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 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
论证方法。(重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 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 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 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 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 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 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 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 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
A.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 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 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不愿动手”的弱点。
•••物解分论致释 析 述作知格 传 实者精物 统 验讲致 的 精神知 中 神了? 的 国 在哪含教科些义育学道;的上理弊的来病重阐;要性明;应该有格
•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主旨概括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 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彷徨( pánɡ huán)ɡ
测量(liánɡ)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 “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
参考答案 1.C。C句语气更加肯定,观点更加明确。 2.A。 3.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 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4.“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 文的“学说”相对应,如“发现”与“创立”调换位置,搭配 就不恰当。 5.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6.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3个事 例
状元成才路
格:探察、探究。 物:物状体元成才路 、事物。 致:达到、得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 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 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 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 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 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 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 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
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 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 求真理的勇气。
状元成才路
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字词学习
丁肇中( zhào) 瞭望(liào ) 缅怀(miǎn)
朱熹( xī ) 格物致知( zhì ) 诺贝尔( nu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儒家( rú ) 袖手旁观( xiù ) 状元成才路
埋没( mò ) 不知所措( cu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 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 真正理解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 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 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 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 心神慌乱。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 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 二 部 从正面解释 分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 中国教育状元并成才路 不重视 真正的“格物”和
状元成才路
“致知”。
从正反两方面 分析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 要性。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 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状元成两才路 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 发展是再恰当也没状元成才路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 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状元成才路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 手旁观。
社精
状元成才路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
会神
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 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
• 统举的了中自作国己者教由举育于了并受哪不传些重统视教事真育例正不来的知阐格吃明物了应和多该致少知苦有”头格; 的物事致例知,精证神明受? 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
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
用中国学生存在 的问题和自己状元成才路的亲身 经验,从正反两方面
状元成才路
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 验精神的意义, 并对中国年青一 代提出希望。
课文解读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 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 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 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
论证方法。(重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 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 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 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 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 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 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 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 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
A.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 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 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不愿动手”的弱点。
•••物解分论致释 析 述作知格 传 实者精物 统 验讲致 的 精神知 中 神了? 的 国 在哪含教科些义育学道;的上理弊的来病重阐;要性明;应该有格
•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主旨概括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 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彷徨( pánɡ huán)ɡ
测量(liánɡ)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 “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
参考答案 1.C。C句语气更加肯定,观点更加明确。 2.A。 3.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 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4.“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 文的“学说”相对应,如“发现”与“创立”调换位置,搭配 就不恰当。 5.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6.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3个事 例
状元成才路
格:探察、探究。 物:物状体元成才路 、事物。 致:达到、得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 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 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 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 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 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 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 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
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 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 求真理的勇气。
状元成才路
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字词学习
丁肇中( zhào) 瞭望(liào ) 缅怀(miǎn)
朱熹( xī ) 格物致知( zhì ) 诺贝尔( nu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儒家( rú ) 袖手旁观( xiù ) 状元成才路
埋没( mò ) 不知所措( cu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 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 真正理解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 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 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 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 心神慌乱。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 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 二 部 从正面解释 分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 中国教育状元并成才路 不重视 真正的“格物”和
状元成才路
“致知”。
从正反两方面 分析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 要性。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 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状元成两才路 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 发展是再恰当也没状元成才路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 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