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学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难点:理解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初二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孟子文章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対举、排比句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特点。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就是孟子。现

在,我们就通过《孟子》三章,来认识一下孟子,学习他的思想和主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二)背景资料

孟子是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三)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本课所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运用事实论证,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目标导学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放弃;去:离开。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划定的疆界。固:巩固。

山溪:地势;山河。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 ...的人。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至:极点。

顺:归顺,服从。故:所以。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把握作者论述的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1、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人和?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人和最重要。

要得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文章最后,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理国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即民心,百姓的拥护)

4、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吗?(提示: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形式进行阐述。)

明确:首先,作者在开篇提出初步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进攻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然后举防守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通过比较,得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作者由战争引入治理国家的论述,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商纣王施行暴政,残害臣民,众叛亲离,商朝灭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五、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域.民威.天下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用原文语句回答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正如本文所说,。

附:板书设计

开篇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