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
杰作《红星照耀中国》。
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地采访中所做的事情。
它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和将军。
多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的精神,破除各种歪曲、诽谤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领导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写,将枯燥乏味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化为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亲切、生动。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多位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
斯诺描述了他们的言行举止,追溯了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期,试图从他们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中找出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此外,斯诺深入根据地红军战士和普通群众,对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和军事战略、红军战士的生活、社会制度、货币政策等进行了广泛调查。
斯诺回到北平的时候,正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前夜。
他首先为英美报纸撰写了许多篇的通讯报道,其真实报道立即引起轰动。
后来斯诺把这些文章编成了一本书,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当时为方便国民党统治地区出版,改名为《西行漫记》,1937年首次在伦敦出版。
埃德加斯诺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22年11月16日,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革命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5年6月,斯诺又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不久即搬回东城盔甲厂13号居住。
当时正是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 他们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海(黄华)、陈翰伯,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 北 京 大 学 的 俞 启 威 ( 黄 敬 ) 等 等 都 是 他 家 的 常 客 。 地 下 党 员 们 在 斯 诺 家 里 商 量 了 “ 一 二 ·九 ” 运 动 的 具 体 步 骤 , 并 把(1935年)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10校 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驻北平外国记者,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并联系驻平津 的许多外国记者届时前往采访。
交往萧乾
结识 采访
重逢 敬重
结识
青年萧乾 课余时间,萧乾协助美国青年安澜编辑《中国简报》,这是一份介绍现代中国文艺界动态及社会 大众之趋向和背景的英文周刊。斯诺看到了萧乾为《中国简报》所写的有关中国新文艺的介绍。此时的斯诺,通 过与鲁迅和宋庆龄等人的接触,对中国新文艺运动有了初步认识。想把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介绍给西方读 者。在姚莘农(姚克)的协助下,他把鲁迅自选的7篇小说译成英文,作为英文版《活的中国》的第一部分,又邀 萧乾等人将茅盾、丁玲、柔石、巴金、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张天翼、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译后作为第二部分 收入书中,其中还有斯诺点名要的萧乾自己的作品《皈依》。译文发表后,斯诺曾将满满一信封的钞票塞给萧乾, 说是他应得的稿费。萧乾说,通过斯诺的加工润色,他所学到的远远超出他付出的劳动,坚决不肯收。
伟大记者的例子素材 -回复
伟大记者的例子素材-回复伟大记者是指那些在媒体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贡献卓越的记者。
他们以深入的研究、独立的观点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发掘事实真相,揭露丑恶现象,引领舆论导向,堪称新闻行业的荣耀。
以下是几位伟大记者的例子素材。
1. 艾德华·R·穆罕默德艾德华·R·穆罕默德是一位深受尊敬的美国记者,曾在华盛顿邮报工作超过30年。
他以揭露政治丑闻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和卡尔·伯恩斯坦共同调查的“华特·纳兰丑闻”,揭露了尼克松总统的非法竞选活动,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
穆罕默德在此次调查中展现出了记者的顽强与勇气,他们经过多年的调查和收集证据,挖掘出了政府的腐败行为,为公众揭示了政治权力背后的黑暗真相。
这个丑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对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记者们在舆论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艾琳·巴内特艾琳·巴内特是一位美国记者兼作家,长期致力于揭示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正问题。
她的调查报道系列《如此便宜,如此昂贵》以及相关著作《漂亮女孩,脏乱谋杀》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巴内特的报道深入揭示了工业污染对社区和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
她通过深入的研究和采访,勇敢地揭露了大公司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和掩盖行为,引起了广泛议论和舆论的转变。
她的报道使得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提高,促使政府和企业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们健康。
3. 卡尔·伯恩斯坦卡尔·伯恩斯坦是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以他对尼克松政府的调查报道而闻名,后来著有畅销书《一切在同一天》。
伯恩斯坦与艾德华·R·穆罕默德合作调查了“华特·纳兰丑闻”,他们揭露了尼克松政府的非法活动,包括竞选舞弊和滥用权力。
他们的报道引发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被誉为新闻调查报道的经典之作。
伯恩斯坦的报道以其深入、客观的调查方法以及揭示权力滥用的意义而闻名。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美国)埃德加·斯诺译者:董乐山二、内容概述《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
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斯诺还多次在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 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从而使他获得了许多关于毛泽东个人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
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
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全书共12篇,分别为: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内容涵盖了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埃德加斯诺——精选推荐
埃德加·斯诺一、人物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1926年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1928年来到中国。
曾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芝加哥论坛报》驻华南记者、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1929年应孙科邀请游历中国。
1933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
斯诺在燕京大学的住址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在苏区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并写下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
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事迹,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青年时代的斯诺1939年曾再次访问延安。
1941年因报道皖南事变真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被迫回国。
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60年移居瑞士。
曾三次访问中国,写下了许多报道介绍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病逝。
二、人物侧记1、斯诺眼中的毛泽东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1936年6月,斯诺以《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的身份从北平出发,经西安赴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记的西方记者。
到达陕北,受到红军的热情接待,并送给他一套制服和一顶缀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帽。
7月8日经周恩来安排,他于11日抵达保安会见毛泽东。
斯诺想给毛泽东拍一张“很神气的”、“官方的”照片,觉得毛泽东穿着随便,头发过长,于是摘下自己那顶新的八角帽,请毛泽东戴上,拍下一张被斯诺认为是最好的照片。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7.19 - 1972.2.15),著名美国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真正的新闻,是有灵魂的新闻,是有内涵的新闻,是能把握社会脉动的新闻,是能容纳时代风云的新闻,是可读又耐读、富有生命力的新闻。
唯有如此,新闻才能进入历史。
埃德加·斯诺一生所写的著作主要有(按时间顺序):《远东前线》、《活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一边》、《苏维埃力量的格局》、《斯大林需要和平》、《红色中国杂记》、《复始之旅》、《大河彼岸》和《漫长的革命》等。
在这些著作中,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最大的,当推《红星照耀中国》。
这部书是斯诺在1936年下半年到西北红区进行秘密访问后所写的报道,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这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情况的最早最详尽的报道,它向世人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情况,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长年封锁。
在这个意义上,埃德加·斯诺是功不可没的。
编辑词条埃德加·斯诺开放分类:上海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人物人物战地记者政策社会科学人物•图片•讨论•知识魔块o暂时没有知识魔块新知社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QQ空间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飞信空间MSN移动说客埃德加·斯诺出生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
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1928年,到中国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
后在北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
红星照耀中国手抄报素材
红星照耀中国手抄报素材【文字素材参考】1.简介《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3.彭德怀简介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年)。
军事家。
原名彭清宗,字怀归,号得华。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以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委员的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一九六五年,担任建设大三线的副总指挥。
他曾任党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
精品外国名记者
(二)外国部分普利策赫斯特约翰·里德林肯·斯蒂芬斯威廉·拉塞尔李普曼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爱迪·亚当斯爱德华·默罗莫利·塞弗迈克·华莱士林迈可阿兰·魏宁顿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威尔弗雷德·贝却敌亨利·卡迪尔·布列松伯夫·梅里汤姆·布罗考爱伦堡西蒙诺夫芭芭拉·沃尔特奥琳埃娜·法拉奇丰广秋山本间义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罗伯特·卡帕库尔特·肖尔克欧内斯特·海明威外国部分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847~1911)[美国]美国新闻家。
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
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1911年10月29日卒。
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
退伍后,自学法律,取得律师资格。
1867年入美国籍。
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
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对报道、编排和经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宣称该报是独立报纸,为市民服务,揭露贪污腐化,倡导社会改革运动。
他强调新闻的真实、准确。
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
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1890年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
晚年双目失明。
遗嘱赠款设立普利策奖,并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基金。
普利策两手空空来到美国,死的时候却留下大笔遗产。
他的传奇的一生,证明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报纸工作者、新闻学奠基者,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经营管理者。
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1951)[美国]美国报业主。
1863年4月29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卒于1951年8月14日。
《Mark-Twain简介》课件
3 被誉为“美国文学的
先驱”和“美国幽默 的教父”
马克·吐温因其对美国文
革命运动,坚定支持奴
马克·吐温以他独特的幽
学的贡献被誉为“美国文
隶制度的废除,为社会
默风格和生动的叙事能
学的先驱”,同时他的幽
的平等和正义做出了贡
力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默风格也使他
幽默的教父”。
《Mark-Twain简介》PPT 课件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克莱门斯·卡尔顿(Samuel Clemens),是美国著名 作家、记者和演说家。他以他的幽默风格和生动的叙事能力而闻名,被誉为 “美国文学的先驱”和“美国幽默的教父”。
背景介绍
姓名
M ark Twain
国籍
美国
生卒
1835年-1910年
他的启发。
学贡献而受到荣誉的肯
学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
定,并被授予荣誉文学
选入美国文学名人堂。
为纪念马克·吐温的成就
博士学位。
和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特朗普将他的诞辰日定
为“美国国家作家日”。
影响力
1 参与社会革命运动, 2 独具一格的幽默风
支持奴隶制度废除
格和生动的叙事能
力影响了当时的文
马克·吐温积极参与社会
学界和后来的作家
职业
作家、记者、演说家
代表作品
1 《汤姆·索耶历险记》
2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这部经典小说以其幽默和充满冒险精神的 故事而闻名,一直是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
这本小说以其对奴隶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敏 锐观察而闻名,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重要作 品。
3 《镀金时代》
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自传体小说,描绘 了他在西部冒险时的生活经历。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考点梳理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考点梳理【作者简介】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1905年,埃德加•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
父亲要他从印刷业开始,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是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作品影响】《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作品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
《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
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一部纪实性作品,书中真实记录了作者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概括:
1. 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近人,生活简朴。
2. 周恩来: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3. 朱德:朱德是“三军”统帅,是红军稳定的象征,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朱德的个人魅力。
4. 彭德怀: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聘,又能吃苦耐劳的人。
5. 贺龙: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外国名记者
外国名记者(2003-11-06 19:00:13)来源:北京晚报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至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
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10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1942年去中亚和前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又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主席亲切交谈,毛主席高度评价他:“我没有变,你也没有变。
”随后,斯诺发表了《我同毛泽东谈了话》、《周恩来的谈话》等文章。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患癌症病逝。
他留下的遗嘱是:“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0年至1950年)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幼年时家庭很困难,靠当矿工的父亲维持生活。
1916年她来到纽约,投身于火热的政治斗争,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号角》撰稿,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中国,进行长时间的采访,足迹遍及全国,她和鲁迅、茅盾及一些进步文化人士都是好朋友,她还曾几次去延安,并写了《朱德传》。
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到处奔走呼号,为中国伤员在外国募捐,并促成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
她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的歌》、《中国红军在前进》、《大地的女儿》、《伟大的道路》、《中国在反击》、《中国的命运》等近800万字。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
5.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二、简答题1、 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答: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2、代议制苏维埃政府结构是怎样的?答:从最小的单位村苏维埃开始建立的,上面是乡苏维埃、县苏维埃、省苏维埃, 最后是中央苏维埃。每村各选代表若干人参加上级苏维埃, 依此类推,一直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凡年满十六岁的, 普遍有选举权。3、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权利有哪些?答:它有决定选举或改选权,同共产党合作紧密。乡苏维埃下面设教育、合作社、军训、政训、土地、卫生、游击队训 练、革命防御、扩大红军、农业互助、红军耕田等等委员会, 由乡苏维埃指派。苏维埃的每一分支机构中都有这种委员会, 一直到负责统一各项政策和作出全国性决策的中央政府。4、苏维埃政府对春耕工作做怎样的批示?答: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农民自愿参加,不要有任何强迫命令。5、 苏维埃政府下的地主是怎样定义的?答: 根据共产党的(大大简化了的)定义,凡是大部分收入来自出租给别人种的土地而自己不劳动的人都是地主。
6、 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 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答: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 ,尼姆·威尔
你怎样理解著名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
你怎样理解著名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标题:白修德笔下的中国红星:照亮历史与现实引言:白修德,美国著名记者和中国问题专家,以其对中国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以深度和广度的视角,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中的红色元素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白修德的角度出发,探讨他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以及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红色元素:历史的回顾与评述1. 中国历史上的红色元素:白修德在书中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中的红色元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构成了中国红色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红色元素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价值:白修德强调红色元素的价值在于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诠释和评述。
红色元素代表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奋斗和牺牲,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在当代社会,红色元素的传承和弘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鼓舞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
二、红星照耀中国:社会的批判与反思1. 中国社会与红星照耀的关系:白修德在书中强调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双重意义。
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另红星也暗示着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红星照耀中国的也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和改进。
2. 当代中国社会的挑战与发展: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回顾了中国近年来面临的各种挑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我们也应该重视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红星照耀中国提醒我们要全面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要找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1. 红色元素的重要性与意义:个人认为,红色元素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团结。
这些红色元素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担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2. 红星照耀中国的深刻内涵:我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斯诺采访主要事件概括
斯诺采访主要事件概括(原创实用版)目录1.斯诺采访的背景和目的2.斯诺采访的主要事件3.斯诺采访的意义和影响正文1.斯诺采访的背景和目的斯诺采访是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 20 世纪30 年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的一系列采访。
这次采访的背景是当时国共两党内战激烈,国民政府对共产党采取封锁和打压政策,外界对共产党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斯诺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揭示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面目。
2.斯诺采访的主要事件(1)采访毛泽东在斯诺的采访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采访毛泽东。
斯诺在 1936 年 6 月抵达陕北,成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
在采访中,毛泽东向斯诺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政治主张、军事战略等方面的情况。
这次采访为斯诺撰写《红星照我去战斗》一书提供了重要素材。
(2)采访朱德、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除了毛泽东,斯诺还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他详细了解了他们的个人经历、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设想。
这些采访内容为斯诺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依据。
(3)实地考察红军生活斯诺还实地考察了红军的生活、训练和作战情况。
他深入红军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到了红军的严密纪律和艰苦奋斗精神。
3.斯诺采访的意义和影响斯诺采访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斯诺的采访和报道,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其次,斯诺采访为后世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埃德加斯诺汇总
爱德加· 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 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 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 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 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 世界人民的信任。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 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 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 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 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 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 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 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 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 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 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 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 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 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 料想到的。 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 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 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日 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 命青年。当时,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 (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 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 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情地 。 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 出北平。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 些传奇色彩
斯诺帮助邓颖超
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 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 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 “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 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 会被抓走。 “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斯诺 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 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 新西兰记者吉姆· 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 令人惊奇的是,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 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
10级新闻一班杨菲1090702070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著名记者,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是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的人物。
华莱士有着独特的采访风格,一般是以尖锐犀利的问题紧逼被采访人,探求出了许多真相,但也是受到许多人的骂声。
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他在人们的记忆中烙下深刻印象。
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兰市一个移民家庭,他的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
父亲经营杂货批发业,后成为保险经济人。
华莱士从小就很聪颖,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密歇根大学。
大学一年级末,华莱士被人推荐,首次进了大学电台,当时他就说了:“嗯,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业。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新兴的新闻媒介。
1939年华莱士从密歇根大学毕业。
最初为《芝加哥太阳报》所属的电台写新闻,之后在芝加哥主持“姿帕斯讲场”引起全国轰动。
1951年,华莱士移居纽约,进入CBS。
刚进入CBS,华莱士做过各种各样的事,还去百老汇演过话剧。
之后,华莱士离开CBS,在纽约第五频道创办了一个新闻节目叫“晚间节奏(Night Beat)”。
这是一档完全不同于过去形态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把焦点集中在种种尖锐的社会问题上。
这是第一次一个电视采访人用困难的问题挑战他的采访对象,也是第一次电视观众面对困难而严肃的话题。
此档节目以前所未有的采访风格征服无数观众。
之后他又把他这种尖锐的带挑战性的提问风格带到他创办的另外一个节目“迈克·华莱士访问(The Mike Wallace Interview)”,虽然很多人不接受他调查式的强硬的提问,但他的观众群还是不断增长。
1962年,华莱士的长子皮特在希腊滑雪时出事故身亡。
这次事故之后,华莱士回到CBS,与CBS签下合同,开始专注于硬新闻的报导,包括采访越战。
1968年,CBS新闻节目的制作人丹•休依特与华莱士共同主持和编辑一个新的电视节目“60分钟”,这个电视节目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黄金时段的新闻杂志”。
有媒体称华莱士将“60分钟”变成了“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
到70年代末,“60分钟”成为电视史上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
它赢得了大规模电视节目的观众,观看华莱士曝光各种腐败和欺骗。
而设备越来越小越轻便,让华莱士可以把摄影组带到从未到过的地方,再加上他对新闻的敏感,他们把消息以破纪录的速度带回给美国公众。
此外他们也遭受过各种批评,比如批评华莱士使用暗藏的摄像机,贬损华莱士不给人准备的突然尖锐提问为“袭击新闻”等等。
甚至少数被曝光的对象起诉CBS。
但还没有人胜诉。
“60分钟”这个节目因华莱士的主持,收视率跃上美国前十名。
华莱士就此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是“60分钟”成就了华莱士这个“新闻怪杰”,但同时华莱士的独特风格更成就了“60分钟”这个新闻节目。
华莱士主持“60分钟”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节目中抽烟,这与他尖锐的问题一样让来宾难以忍受。
华莱士还有另一个招牌,就是灿烂的笑容,他的幽默为他平添许多个人魅力。
不过这也常常让来宾哭笑不得。
他曾问来宾:“在外星人拜访你家之后,你真的还相信他们存在吗?”
已经退休的前CBS记者马文•卡尔博回忆,20世纪50年代,华莱士在杜蒙电视台担任节目“Night Beat”的主播时,主持风格已经相当辛辣,“他会坐在那里一直吸着烟,那时他就开始以吸烟形象出现在电视上。
”卡尔博还说:“华莱士惯于钻入被访者体内,30分钟后留下一具‘尸体’。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领。
”
华莱士被誉为美国传媒界常青树,曾与七任美国总统侃侃而谈,也曾与不少外国首脑谈笑风生,悠悠60余载记者生涯,华莱士始终保持一份不变的认真和执着,不断追问世情、诠释人生。
在“60分钟”里,华莱士已经工作了将近40年。
除了国家领导人,华莱士的访问对象
还包括许多新闻焦点人物。
华莱士的采访尤以思维敏捷、尖锐犀利著称。
不仅是风格,华莱士的采访内容也颇为吸引人。
从战争到丑闻,从商业黑幕到国际新闻;从杜鲁门到克林顿,他选择的人物和话题总是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展现真相所在。
诸上种种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是采访的风格,都成就了“60分钟”这个新闻节目。
可以说没有华莱士就没有“60分钟”,但没有“69分钟”也就没有“新闻怪杰”华莱士。
这两者缺一不可。
2006年宣布退休前,踏入88岁高龄的华莱士此前一直在勤奋工作,把所有的热忱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所获的世界级新闻大奖和各种荣誉不计其数。
他曾获得过19项“艾美奖”、3项哥伦比亚大学“阿弗莱德 I.杜邦奖”、3项“乔治•佛斯特•皮博迪奖”等重要奖项。
CBS 甚至在1990年为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小时特别节目,回顾他四十年来的记者生涯。
芝加哥广播通讯博物馆也为他对广播电视业的终生贡献而给予褒奖。
2003年9月还获得艾美的“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无数的荣誉正是他将一生奉献给新闻事业的回报。
他为公众揭露事实的真相,咄咄逼人的风格,成为了调查式电视新闻的标准。
他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
在他38年的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袭式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可以编成一本《20世纪名人录》,其中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美国总统,还有于1986年和2000年分别采访的中国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
这一切一切都是他为新闻事业所做的贡献。
华莱士还是一个怪人,“无惧、无耻,但极棒”,是熟悉他的人给他的评价。
他喜欢穷追猛打式的采访方式,他对新闻的执著到了“顽固”的境地。
在美国人人皆知,华莱士这个名字就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
美国舆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反对者则说他是少有的麻烦制造者。
CBS新闻部总裁肖恩•麦克曼纽斯在一份声明中称赞华莱士是“广播新闻业中不多的几个巨人之一。
是他们开了广播电视的先河,奠定了行业标准。
华莱士本身就是公正,是不妥协新闻的化身。
他比这个行业的任何人都报道过更多的重大的揭露性的新闻。
”
作为“新闻怪杰”,华莱士仍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
在美国人心目中,华莱士处理最具争议性、危险性题材的能力,已经成了新闻界的传奇。
华莱士有一句名言:“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
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
”
除了他“非突袭式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之外,他炉火纯青的采访技术给后来的新闻业立下了许多范本,是许多新闻工作者最想掌握的。
辛辣尖锐、咄咄逼人的提问方式也受到很多记者的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从不取媚于采访对象,也不摆居高临下的姿态。
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让采访对象无法回避。
还有他不惧危险的势要找出事实真相的精神,更是现在新闻界所缺乏的。
此外他独特的幽默风范也应受后生晚辈敬仰。
作为新闻工作者除了严肃的作风,还应具有此种独特的幽默。
华莱士的上司凯文认为:“对华莱士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早年的英语老师,教会了他坚持。
这个词看似普通,但却包含了很多东西,这一点华莱士和我都深有体会,我希望所有的人也能有所体会:坚持,再坚持。
”华莱士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活和做人的方式,他不懈地奋斗、坚持着,胸怀坦荡,待人诚恳,对朋友,哪怕是对陌生人,都友善相处。
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学习他坚持的信念,沿着事实的道路走到底。
虽然他已走出新闻界,但也要做得像他所说的“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
”
新闻界的后生晚辈要做到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履行“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
这是华莱士一生最有代表的几个词,如此简单,要做到却不容易。
唯有做到,才有公正的新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