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

合集下载

经历探究过程,发展推理能力——以“圆柱的体积”教学为例

经历探究过程,发展推理能力——以“圆柱的体积”教学为例

经历探究过程,发展推理能力——以“圆柱的体积”教学为例江苏张家港市南沙小学占文分校(215600) 刘心怡[摘 要]文章以苏教版教材“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设计了四个环节:借助生活情境,引起矛盾冲突;借助探究活动,推理圆柱体积;借助转化过程,渗透推理能力;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发展推理能力。

[关键词]圆柱的体积;探究;推理能力[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8-0065-0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推理意识定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在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中,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理解图形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度量和推理意识。

以苏教版教材中的“圆柱的体积”为例,笔者从图形的测量角度出发,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确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路径,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思考与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教材中圆柱的体积计算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比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让学生初步建立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第二层次,引导学生迁移圆面积公式的探索方法,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

教材在“练一练”环节编排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题是看图计算圆柱体积,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第二题是利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数学应用的广度。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圆柱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他们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圆柱表面积等知识,在探究圆柱体积时便有了基础。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例谈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例谈
1科 学 探 究 :在 探 究 活 动 中 , 提 出 问 题 , 学 生 通 过 .
生成 新 的 物质 :另一 个是 有些 物 质混 合 后生 成 了新 的物 质 。所 以本课 安排 两 课 时完 成 。第一 课 时通 过 豆 子 和沙
子 混 合 , 油 与 水 的 混 合 ,引 导 学 生 观 察 、 猜 测 、 寻 找 证
猜 想 、观察 、实 验 、研 讨 等 活 动 发现 事 实 ,作 出 判 断 , 使 思维得 到发 展 。 有许多 混合 物 .人 们根 据需要 制造多 种混 合物 。 3情感 态 度 与价 值 观 :使 学 生懂 得 实 验 前 的猜 想 是 . 非常 重要 的 ,科 学探 究 是无 止境 的 ,从 而 培养 学 生在 探 究活 动 中不 断提 出问题 和解 决问题 的兴趣 和能 力 。 . 2科学 知 识 :知 道 混 合有 两 种 情况 ,认 识 我们 周 围 .
明亮 的 白底 也是 一 种很 好 的呈 现 手段 ,在 九年 级 演 示磁 感 线 的实 验 中 ,磁感 线演 示 板不 仅 小 ,而 且小 磁 针
当然 ,色彩 在 实验 中 的应 用远 远 不 止 以上几 例 ,只
要 在 实 际应 用 中注 意 色 彩鲜 艳 而 不过 于花 哨 , “ 靓点 ” 突 出而不 混 淆 ,适 时应用 而 不过 于频 繁 肯 定 会让 物 理 实验 “ 流光 溢彩 ” ,紧 紧抓 住 学 生 的 心 ,引 领 学 生 的思 维 ,最 终 圆满 完成 教学 。 一
的混合 和 分离 的 操作 过 程 ,建立 起 关于 “ 合 ”和 “ 混 混
样 的 物质 是混 合 物” 时 ,学生 还 是感 到很 困惑 。所 以在 教 学 中 ,教师 可 以完 全放 手 ,让 学生 对 “ 合 物 ”进行 混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初探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初探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初探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内容摘要:不容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同的教学行为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所导致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深入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展开的,是以某种本真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的。

那么,学生究竟在以怎样的方式学习?有没有建构起有效的学习方式?基于对学生学习活动和生存方式的关切,本文主要探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探索、尝试、抽象、体验。

内容正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探究教学的新理念已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

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参与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主动发现,学生动的多了、说的多了。

这提醒我以新的视角审视每天都经历的教学生活。

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探究教学中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找准探究的起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在探究教学之前,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积累,选择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已有的认识加以再认识,对新的知识加以思维的加工。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新知识与旧认识之间的同化与联系,达到对新知识的相应的理解和探究的欲望。

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实际,准确地找到探究的起点,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百分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百分数一无所知,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认识了百分数。

所以在执教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一张刚结束的九运会各城市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百分数?学生说了很多,如:在牛奶瓶上见过,在零食包装上见过,在羊毛衫上见过等等。

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过程

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过程

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过程摘要:如何渗透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问题,探究,亲历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

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如何渗透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

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我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来自于实践活动的。

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多种,总之是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

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

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谈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谈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 方法分 析
新 的课 程标准 指 出 , 中物 理课 程应 促 进学 高 生 自主学 习 , 学生积 极参 与 、 于探究 、 于 实 让 乐 勇
验、 勤于思 考 。 过 多样 化 的教学 方式 , 通 帮助 学 生
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 使
其逐 步形成科 学态 度与科 学精 神 。
经 历 探 究 过 程 , 验 科 学 方 法 体
— —
谈 楞 次定 律 的教 学 设 计
邢洪 明
青岛 第二 中学校 , 山东省 青岛市 2 6 0 6 11
1 教 学 内容分 析
探究 既是 学 生获 取 物理 知识 的重 要方 法 , 也 是学 生学 习和掌握 新 知识 的重要 途径 , 同时还 是
方法 在探究过 程 中体 验运 用实 验 、 比 、 类 比较及 标 科学假说 研究问题的方法 。 情感 、在探 究楞 次定律的过程 中 , 发展学生科学探 态度 究 的必趣 ; 培养 学生 勇于创 新 、 事求是 的 实 与价 科学 态度 ; 培养 学生 坚持 真理 、 于修正错 勇 值观 误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楞次定律的过程 及楞 次定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楞次定律 中阻碍 的含 义及楞次定律的应用 。 学生通过一年多 高中物理的学习 . 已具有了 学 情分 析 比较 高 的 实 验 能 力 和 分 析 、 合 、 理 、 综 推 判 断 、 纳 、 括 能 力 . 具 有 了 一定 的 自主 学 归 概 也 习能力 和科 学探究能力 。 方法运用 通过实验 方法 , 探究 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 的 规律 。
维普资讯
第2 4卷总第 2 9 6 期
2 0 年 第 6 ( 半 月) 06 期 上

实验探究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作文

实验探究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作文

实验探究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作文哎呀,说起来这次实验探究的过程,真是让我感受到了五味杂陈啊!我要感叹一下这个实验的严谨性。

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时候,就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都知道,科学实验是科学家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次实验我们可不敢马虎,一定要认真对待。

我要说说这个实验的趣味性。

虽然实验过程中有很多步骤需要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但是老师也特意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环节,让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比如,我们在做化学反应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观察各种颜色的气体产生,还会让我们猜猜这些气体是什么。

这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找到了乐趣。

实验探究的过程也让我感受到了挑战。

有时候,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某个步骤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或者某些数据计算错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仔细分析问题所在,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每当成功解决问题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我还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合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整个实验。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但是通过沟通和讨论,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要说的是这次实验让我更加热爱科学。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我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体验到了科学的奥妙。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次实验探究的过程让我收获颇丰: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的思维水平;既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又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我相信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简单的周期》教学与思考

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简单的周期》教学与思考

【课前思考】“周期”相关内容被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数量关系”部分,旨在让学生从自然现象或者现实情境中探究数学规律,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因此,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应让学生在找规律和用规律的过程中丰富对规律本质的认识,把握规律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明确周期现象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学生符号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一些简单的周期排列现象,明确周期排列的分组和组内次序,能根据发现的周期用合理、简洁的方法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

2.经历规律的发现、描述、理解和应用的完整过程,能用写一写、画一画、圈一圈、除法计算等数学的表达方式探索规律、描述规律,解决有关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

3.在交流合作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抽象、推理和几何直观的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整体呈现,感知规律师:国庆节要到了,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出示图1)看公园里布置的盆花、彩灯和彩旗,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红红紫绿绿绿紫紫紫紫紫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黄黄黄黄蓝蓝蓝黄黄红黄黄黄图1生:它们都是有规律的。

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简单的周期》教学与思考王守文找规律的教学重在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归纳,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应让学生在找规律和用规律的过程中丰富对规律本质的认识,把握规律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明确周期现象中的数量关系。

《简单的周期》;找规律;模型意识;应用意识51The Horizon of Education智行打擂台生:都是一组一组按照顺序进行排列的。

生:都是每几个一组进行排列的,有的3个一组,有的4个一组。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能够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到规律。

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数形 式吗 ?
生 1 “ : 我也觉得确实有这么条规
通 过 这 两 个 步 骤 复 习 商 不 变 的性 律 。” 质 和 分 数 与 除法 的 关 系 , 目的在 于 把 这
生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我发现在等式 中,分子和
两 个 知识 点 融 合 在 一起 ,让 学 生 观 察 等 分母 同时乘 以 了2 ,但 分母 仍 然是 分子 的


堡窒
生 4 “ : 我发现反方 向看 ,等式 的 最 大 限度 地 引导学 生积极 参 与教学 活动 , 让学生 自己在创造与发现中构建新知 ,这 分子和分母同时除 以2 ,但分母仍然是分 子 的2 。” 倍 是 学 生经 历 数 学 有 效探 究 过 程 的 主 要 内 容。
时 ,教师要尽量挖掘每块 内容的价值 , 动不设计 。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 ,
更具 意义和价值 。 如 《 分数 的基本 性 质 》一课 。教 者
母 同 时 除 以一 个 相 同 的数 ,分 数 的 大小 铺 垫 ,又有 学 生 补充 了这 个 相 同 的数 不
能为 … 0’。 这 时 有个 学 生举 手 说 : “ 师 ,我 老
相除而没有余数,写 出等式。 ( 让学生将除式分成商是 “ ” 2) 3 与商不是 “”两类 ,并让商是 “”的算 3 3
生 6: “ 条 规 律 本 质 是 一 样 两
的。”
3 =3 : 生 7 “ : 无论分 数的分子和分母 同 式按 次 序 排列 起 来 , “ ÷1 、6÷2 时 乘 还 是 除 以 一个 相 同 的数 (除 外 ) 0 ,分 3 ÷ =3 2 4 ”… …讨论 :这些 、9 3 、1 ÷ =3 子 和 分 母 的 倍 数 关 系 都 不 会 改 变 ,分 数 算式 中被除数 、除数都变 了,但商不变 ,

经历有效探究过程 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经历有效探究过程 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师 : 请 同 学 们 回忆 一 下 . 导 圆 面 途 径 的 唯 一性 和探 索 结 果 的 唯 一性 再 推
3如何 引 导学 生经 历 有 效的探 .
究过程 7
课 例 二 的 做 法 就 给 了 我 们 很 好 的 启
刀 。
2学生的思 维是 定向 的 .
真 正 有 效 的 探 究 应 该 是 : 定 的 问题 特
等 分 成 1 的 圆 柱 体 .这 样 的 学 具 学 生 6份
唯 一 的合 理 操 作 就 是 将 它 拼 成 一 个 类 似
正逐 渐 深 入 课 堂 . 深入 教 师 的 教 学 行 为 之 热 烈 、 后 学 生 也 能 把 如 何 转 化 、 何 得 的 与 圆 柱 体 等 底等 高 的 长方 体 . 况 学 生 最 如 何 教 中 。但 是 仍 有 一 些 看 似 学 生 学 得 主动 、 积 出 结 论 讲得 头头 是道 . 学 效 果 似 乎 达 到 已经 有 了将 圆 转 化 成 长 方 形 的经 验 。 ( ) 3 极探 究 的课 例 . 果我 们作 进 一 步 深 层 次 如 了 。但 是 . 真 正 意 义 上 的有 效 探 究 活 动 与
就 以 两 个 不 同 的 《 柱 体 体 积 》 教 学 片 圆 的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 问题
断为 例 . 谈 自己 一些 肤 浅 的想 法 谈
1 . 学生探 究活动的任务是封 闭的 际 上 很 清楚 地 告 诉 学 生 如何 操 作 学具 因
教 学 中 . 生 整 个探 究 过 程 看 上 去 比 学
维普资讯
学科探 究 ; 实


经历有效探究过程
《 学 新课 程 标 准》 确 指 出 : 效 的 数 明 有

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

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

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乌鲁木齐市第116小学:唐晓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呢?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

如教学“电磁铁”时,上课铃响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到电铃声就知道上课了,对于电铃,你想知道它什么?”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纷纷提出:“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响?”“我想知道电铃的构造。

”“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准时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电铃为什么会响”,为学习电磁铁的构造与性质埋下伏笔。

这样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课的知识。

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的要求。

2 玩中体验,乐于探究。

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探究欲强,但探究能力相对较弱。

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玩,目的是让他们异想天开,从玩中求知、求真,玩出科学的真谛。

如教学“电磁铁”时,有的组的学生仿照电铃上电磁铁的构造,用导线把铁钉缠绕起来,接通电源,用钉尖(帽)接近大头针,发现它通电时吸起大头针,断电时大头针掉下来;又进一步观察电铃构造,发现连接在铃槌上的弹簧片能使导线中的电流时通时断,这个装置就时而有磁性,时而无磁性,从而一下一下地吸引连着铃槌的铁片,使它带动铃槌不断敲打铃,由此揭开电铃响的秘密。

此时,学生的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让孩子经历探究过程

让孩子经历探究过程

“ 为 学 患 无 疑 , 疑 则 有 进 。 ” 教 学 过 程 中 ,若 能 抓 住 时
机 引导学生善于存疑 、质疑 ,敢于辩疑 、释疑 ,那 么,就能更 好地调动 学生学习 的积 极性 和主动性 ,从而有 效地 培养学生的 学 习能力 。例如 :在教 学 “ 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 ”时,当教学完
励学 生对刚学 的新 知识 提出质疑 。学 生讨 论后提 出:能不能先
把被 除数变成整数 ,再移动除数小数 点的位 置呢 ?通过计算讨 论,学生很快会发现 : 自己所提 出的解法 存在着商的小数位数 比除数多 的情况 ,而课 本上 的解法具有普 遍意义 。学生通过讨
论 、 实 践 ,否 定 了 自己 提 出 的 问题 , 发挥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 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
黑板 上 : ( 5 +4 ) ×3 5 ×3 +4 ×3 ( 6 +8 ) ×4
二 方法—— 学生 自己确定
“见 人 之 未 见 , 思 人 之 未 思 , 言 人 之 未 言 , 行 人 之 未
6 ×4 +8 ×4 继而让学生观 察上面的算式
:从上面的算式 中你
行 。”这就是 孕育一切创新 的源 头:求异思维 。在教 学中,我 极力推崇求异 的价值 ,鼓励 学生标新立异 ,呵护学生 的求 异火
教学 《 年 、 月 、 日》 这课 之 前 ,我 让 学 生 收集 以前 的年 历 ,把 从 收集 到 的 年历 中得 到 的知 识 在 课上 同同 学们 交 流 。
花。
有没有 发现 什么 规律 ? 同学们 的双双 眼 睛注 视着 黑板上 的算 式,在寻找着其 中的规律 。在这个探究发现 乘法分配律 的过程 中,我没有采用简单 的一 问一答的方式 ,而 是适时地给 出一组 问题:从上面 的算式 中,你有没有发现什 么规律 ?这些算式 中 真的隐含着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好吗 ?

经历探究过程,把握面积本质

经历探究过程,把握面积本质

经历探究过程,把握面积本质作者:兰赠连来源:《江西教育B》2020年第10期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于公式中的“长”“宽”分别表示什么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都只能写出其表面看得见的长度数量,而想不到背后所隐含的与面积有关的实质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

因此,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局限,选择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画图、观察、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进而真正理解面积计算公式。

面积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面积的单位名称要加“平方”两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仅仅让学生记住其计算公式就可以吗?要回答诸如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现状。

一、忽视面积本质教学现状一瞥最近,笔者借助“停课不停学”期间建立班级学习群,对某校四年级某班学生进行关于长方形面积本质学习成效的网上调研。

笔者要求学生计算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并写出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该班参与答题的有42名学生,其中1名学生计算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因而其对各数意义的表述也是错的。

41名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及写出算式中“60”的意义都是正确的,但是对算式中“10”“6”的意义却只有4名学生写对,另外37名学生都是将它们分别写成表面上看得见的具体长度——“10厘米”“6厘米”(如图1),没有写出背后所隐含的与面积有关的实质意义。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有关;另一方面更有可能与三年级下学期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重结果轻过程有关。

在一次“送培下乡”活动中,笔者执教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局限,选择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画图、观察、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把握面积本质,进而真正理解面积计算公式。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二、对教材内容的解析与思考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例4时,教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内容:1.用画格子或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2.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多个长方形,并用表格记录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据此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3.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面积。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者:孟凡海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7期孟凡海(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穆庄小学,山东肥城271608)摘要:优化科学教学,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靠外部灌输得到,它需要学生亲自动脑,亲自实践,亲自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一是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二是猜想让学生自己去提出,三是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四是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五是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素养;问题;实验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70-01科学实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也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让学生“真刀实枪地搞科学”。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这些东西不是靠外部灌输得到,它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

那么,怎样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科学实验可分为探究型和验证型两类。

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集体研讨———概括总结四个环节;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在这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过程,参与教学活动。

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探究的动机往往来自对事物产生的好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

”问题有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游戏、竞赛、魔术等手段,让学生或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或从事物矛盾处发现问题,或从旧知识的类比演绎中发现问题。

如学“磁铁”有关内容时,开始我让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前一课学到的磁铁的制作方法进行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比赛,看哪一小组制作的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

数学案例—经历探究过程,演绎数学规律

数学案例—经历探究过程,演绎数学规律

经历探究过程,演绎数学规律——二年级《找规律2》教学思考省教科院附属小学:徐海琴一、背景介绍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

而二年级的《找规律2》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已经探究过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后,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数列的形成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寻找数列规律之前手脑并用,积累充分的活动经验,也让数列规律有实物和图形的支撑。

二、案例描述教学片断一:游戏导入、复习旧知游戏导入师:小朋友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猜一猜”。

游戏规则是:老师拍手,小朋友们听听老师拍手的次数,你来猜猜其中的规律。

游戏一:先快速拍一下手,再快速拍两下,依次循环。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老师拍手是有规律的。

是拍一下手,再拍两下手,依次循环。

师:说得真好!一下,两下;又一下,两下……,依次循环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复习找规律师:下面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括号里应该怎么填?3、6、9、12、15、()、21、()20、()、16、14、12、10指名说说每个数列的规律,并且填写括号里的数。

师:这些数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都是相等的,第一条差都是3,第二条差都是2,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今天我们就要继续研究隐藏在数列中的规律。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数学乐趣——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数学乐趣——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束 后 , 让 学 生对 这 次 的 活 动 提 出 数 学 问题 , 解 释 产 生 这 种 我 并 问题 的 原 因 。 然 后 , 再 根 据 学 生 的讨 论 进 行 总 结 , 出“ 么 我 引 什
是速度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路程 ?” 再利用情景演变的过程, 引
导 学 生 讨 论 这 三 者 的关 系 。学 生 们 有 了亲 身经 历 与 体 验 , 快 很
就 理解 了今 天 比赛 中 , 点到 终点这 2 0米距离 是路程 , 个 起 0 每 人 跑完这 2 0米所 用 的是时 间, 0 而路程 x时间 , 即每个人 每秒 钟可 以跑多少米就是速度 。结合 这一情景和学 生的亲身体验 ,
再来 做 其 他 的练 习题 。 三 、 置 悬 念 , 使 学 生 去 探 索 设 促

古 希 腊哲 学 家亚 里 士 多德 提 出: 思 维 自惊 奇 和 疑 问开 “ 始 ” 学生 的思维活 跃于疑 问的交叉 点, , 为此 , 教师 应依据 教材 内 容 , 住 儿 童 好 奇 心 强 的心 理特 点 , 心 设 疑 , 造 悬 念 , 抓 精 制 着 意 把 一 些 教 学 知 识 蒙 上 一层 神 秘 的 色 彩 , 学 生 处 于 一 种“ 使 心
的诱惑 中一步步地跟着 , 到完成这节课 的任务 。这 些看似完 直
美 的 课 堂 , 忽 视 了让 学 生 亲 身 去 经 历 探 索 与 学 习 的过 程 。 却 既 然 是 要 让 学 生亲 身 经 历 探 索 的 过 程 ,则 重 在 亲 身 经 历 、 亲 身 体 验 。 下 面 , 就 结合 自 己平 时 的 教 学 课 堂 实 践 , 于 “ 我 对 在 数 学 教 学 中如 何 让学 生 亲 身 经 历 探 索 的 过 程 ” 谈我 个 人 的一 谈 点想法 。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摘要:“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拓展,成为知识建构的“筑路者”,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就必须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问题情境;经历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呢?在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

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

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与不可能”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各小组模拟公司的策划部、经营部制订收费方案,并用一次函数图像来表示;我还时常将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设计成开放式,如教矩形的时候,我先给出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o,然后让学生添加条件,使之成为矩形;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或是将之放到一个故事背景中……。

二、为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小时候,曾在一个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母亲在厨房里忙着烧菜,她让三四岁的儿子帮她从冰箱里取一个鸡蛋过来,鸡蛋从小男孩手里滑落掉到地上破了。

闻声过来的奶奶赶紧拿抹布打算清理地面,这位母亲却阻止了奶奶,而是让小男孩自己清理地面,并且让他重新从冰箱里拿一个鸡蛋过来。

经历探究过程 建构科学概念

经历探究过程 建构科学概念

师: 你拉 拉 力 器的 时候 , 簧 有 什 么 变化 ? 弹
生 : 形 了。 变
科 学探究活动 , 识物 体具有的 共同性质——弹性 , 认 并
在 探 究 活 动 中 , 亲 自感 受 弹 力 , 而 对 弹 性 和 弹 力 之 能 从
师: 变形 后 , 产 生 了什 么? 它
生: 里的力。 向
( 生 活 动 后 汇 报 :使 劲 捏 , 水 柱 的 液 面上 升 ; 学 松 手 , 面又下来 了) 液
师: 为什 么会有 这样 的现 象呢 ? ( 引导学 生分析 : 烧瓶 受到 外力作 用后 , 凹进 去 , 把 水 面挤 上 升 了 ; 掉 力后 , 瓶 又 恢 复 了原 来 的 样 子 , 去 烧
【 解读 】
科 学 课 的 教 学 ,应 该 引导 学 生 在 认 识 事 物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原 有 对 事 物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 过 科 学 思 维 和 在 通 多 种科 学探 究 活 动 , 构 准 确 的 、 学 的 概 念 。 建 科
( 学生活动后汇报 : 觉得有点 累)
看 海 绵 又 有 什 么 变化 。 生 :海 绵 的 形 状 发 生 了不 同 的 变 化 ,但 去 掉 力 之
后 , 绵 又恢 复 了原 来 的样 子 。 海
生: 性。 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师 :弹性是物体 本身所 固有 的一种特点 、一种本
领 , 论 物 体 是 否 受 到 外 力 的作 用 , 的 这 种 特 点 和 本 无 它
教 学经 纬 ・ 科学
在 科 学 课 教 学 中 ,教 师 如 伺 引 导 学 生 展 开 自主 、 作 、 究 学 习 , 众 多 客 观 事 物 中 舍 弃 合 探 从 个别 的 、 本质的属 性 , 象 出共 同的 、 质的 非 抽 本 属性 , 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 , 括形成 把 概 科 学 概 念 ,是 中高 年 级 科 学 启 蒙 教 育 必 须 深 入 研 究 的 课 题 。科 学 概 念 的 建 构 ,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自 己原 必 有 的 生 活 经验 的 基 础 上 。 新 概 念 必 然 是 对 生 活 中 原 有 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 、 升 的一个过程。 提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摩擦力的秘密》说课设计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摩擦力的秘密》说课设计
们 有 了一 定 的 生 活 经 验 ,所 以 堂 气
生 通过 “ 在 哪里 ” “ 力 、 物
体的 形状 政变 以后 ” “ 、
为 什
节 进 行 本课 教 学 ( 投影 :设 计 思
路 ) 。
么 会 落 地 ” 这 三 课 的 学 习 , 已 经 纠 步 建 立 l 有 关 力 的 概 念 , 4 课 r 继 续 引 领 学 生 认 识 摩 擦 现 象 、摩
氛 得 有 点 沉 闷 ,笔 者 灵 活 应 变 , 及
时 调 整 r原 先 的 教 学 流 程 ,直 接 运 用
第 一 环 节 :互 动 引人 .激 发 兴

“ 钱 游 戏 ” 的方 式 进 行 “ 算 方 法 ” 换 换
的 学 习 .如 此 稍 做 调 整 . 就 收 刮 r意
擦 力 ,并 以此 展 : 究 活 动 。 阡探
看 得 见摩 擦 力 的 存 在 呢 ? 为 了 突破 这 一 教 学 难 点 , 笔 者 设 计 制 作 了 “ 得 见 的 摩 擦 力 ”这 一 实 验 装 置 。 看
四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知 道 什 么 是 摩 擦 力 , 摩 擦 力 的 大 小 与 哪 因 素 有 关 ; 在 实 验 过 程 中 , 学 会 对 各 种 变 量 进 行 控 制。 1教 法 与 学 法 。 为 顺 利 完 成 本 . 课 教 学 目 标 ,抓 重 点 , 破 难 点 , 在 新 课 改 理 念 的 指 导 下 . 注 重 预 没 与 生 成 .笔 者 采 _ 以 探 究 主 f { j
入 扣 . 环 环 相 连 ” 防 止 学 生 “ 心 。 小 翼 翼 ” 式 的 思 维 发 展 。 最 终 为 学 牛 积

经历探究过程触摸知识本质——以《认识倍》一课教学为例

经历探究过程触摸知识本质——以《认识倍》一课教学为例

经历探究过程触摸知识本质——以《认识倍》一课教学为例作者:徐黎明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第4期笔者近日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执教的《认识倍》一课,深受启发。

王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

学生在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中不断地触摸到倍的知识的本质特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上课伊始,王老师创设小象和小猴拔河的情境,来了2 只小象和5 只小猴。

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小象和小猴的只数,并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王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小象和小猴在拔河比赛中,谁会占有优势。

学生能很快说出小象会获胜,因为小象的力气大。

这时小猴看不能获胜,又来了一只小猴,此时小猴共有 6 只。

学生从比多和比少的角度说出这时小象和小猴的关系。

随后,王老师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新的说法?老师板书出:倍。

当用倍来表示小象和小猴的关系时,可以把2 只小象看作一份,小猴6 只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师动手演示,学生发现小猴6 只里面有3 个这样的2 只。

小猴的只数就是小象的3倍。

二、变换条件,深入探究王老师在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倍的知识时,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得知6 只小猴和2 只小象在比赛时会输,这时小猴又来了两只。

8 只小猴就是2 只小象的4 倍。

王老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8 只小猴是2 只小象的4 倍。

学生会结合图进行分析,4 个2 只是2 只的4 倍。

王老师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小猴的只数是小象的4 倍?是把谁说成1 份?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把2 只小象看作一份,8 只小猴里面有这样的4 份。

接着又来了一些小猴。

小猴只数达到了12 只。

学生能说出12 里面有6 个2,12是2的6倍。

接下来的探究,王老师把小象的只数变了一下,又来了一只小象。

3 只小象和12 只小猴,12 只小猴是3 只小象的4 倍。

王老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刚才是6 倍,现在却变成了4 倍。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自主探究,实践检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提高生命科学素养,根据教学新理念,我在课堂中,经常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

老师,我帮你拿,刚下课,几位学生赶到讲台前,争着要拿上课演示用的一些教具、教材,从他们的表情来看,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帮我拿,而是要看那些教具和演示材料,看着他们问这问那,我也被感染了,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样的事情常发生。

有一次讲着讲着上课铃声响了,我就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感兴趣,下一次老师做准备实验时一起和老师做,愿不愿意?他们很爽快地答应了,以后当我准备演示实验时,我就叫上一些学生和我一起做。

当上课时,让他们给全班同学讲准备过程时,看到被我叫到的学生一张张得意的笑脸时,我想,何不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呢,所以在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进行了这种尝试。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事先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可事先对小组长和科代表进行培训,每人准备的种子要保证一定的数量。

提前十天左右,让每位学生都在家做种子萌发,并把注意事项等交待清楚。

上课了,刚走进教室,有些学生已经叽叽喳喳地说开了,老师我的种子怎么没有萌发?……好不容易让他们安静下来。

2、体验探究的过程: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师:今天非常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请同学们把带来的种子放到桌上,分小组先进行讨论萌发与不萌发的原因……(学生们在热烈讨论,有些小组争起来了)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作分析小结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师:有了水、空气、适宜温度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同学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其中一个同学冲口而出一定能萌发,接着有同学在反对,也有同学在点头。

师:(我朝那个同学)你来说说为什么能萌发?生:因为外界条件具备了,种子就会萌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海上学校汪虎忠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本课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本课能够很好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活动。

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出问题。

②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③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④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因此,在进行第一、二个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

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展开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

三、具体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
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1号袋子(空瓶子、响板、碰铃、串铃、木鱼、三角铁、锣……)、
2号袋子(1把钢尺、橡皮筋、木板)。

教师演示用:各种发声乐器(鼓、锣、木鱼、钹)、音叉、辅助材料(黄豆、泡沫、小石头)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教师在讲台后面敲打各种乐器,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
(2)学生猜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时,老师在讲台后面利用各种乐器制造各种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操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玩一玩1号袋子里的东西,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师提出要求:(课件展示)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制造的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
(3)学生分组制造声音,并简单记录方法。

(要求学生至少写2-3种使物体发声的方法)
(4)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使物体发声的方法。

(5)提出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展示)
师问:你认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猜想(受力的作用、敲击、撞击、运动产生的、振动、摩擦……)
(老师再适时提出:“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

这些物体都事先准备好,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活动要求,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后再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

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1)教师引导下的观察活动:
①使尺子发出声音,观察记录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交流发声的橡皮筋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实验,并简单记录。

(3)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现象称为振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
学会思考,自主参与到活动中。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

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四)、深化探究,验证假设加深理解。

(1)教师演示音叉实验:敲击音叉放入烧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2)师问:1号袋子中的物体发出声音时也都振动了吗?你们能不能仿照老师演示的实验设计一些实验呢?这里有一些其他辅助材料,想个办法利用他们,让我们清楚的观察到1号袋子中的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

②请1组学生说说打算怎么实验?
例子:在鼓面上放上一些黄豆,打鼓的时候,黄豆会弹起来。

说明鼓面在振动。

(3)学生自主活动,选择1-2个材料研究:观察它们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简单记录。

(4)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借助一些材料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又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


(五)、拓展引申,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
(2)拓展:想一想我们人在说话发出声音时,哪里在振动?(学生自己感受一下)
(3)课后继续研究: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引导学生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继续拓展引申进行课后探究,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六)、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不振动没有声音
(七)、附观察记录表
我们的实验记录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班级:第组
一、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
物体名称
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