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_读陈兵先生_佛教心理学_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佛学与心理治疗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但它们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联系。
佛学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灵平静与觉知的培养。
心理治疗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实践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处理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正文:1.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佛学关注内在的平静与觉知,这与心理治疗追求的心理健康目标有所契合。
- 佛学强调慈悲、舍弃和内心的自我觉察,这些观念对心理治疗中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有积极影响。
2.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Mindfulness)作为佛学的核心思想,已被心理治疗广泛运用。
正念练习有助于增加情绪意识和自我接纳,促进心理健康。
- 佛学的冥想练习可训练注意力和专注力,对压力管理和焦虑症状缓解具有积极作用。
3.佛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 文化心理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佛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
- 佛学的哲学思想可以为跨文化心理治疗提供借鉴,帮助心理治疗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4.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争议- 个别学者认为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宗教信仰的倾向和科学性的争议等。
- 争议的出现也使学者们对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5.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研究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具体效果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探索佛学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结合,以寻求更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总结: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呈现出重要的意义。
佛学的思想和实践方法对增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跨文化心理治疗都有积极影响,但其应用仍存在争议。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佛学的影响机制和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和文化适应性。
心理咨询基础整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内容:认知、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和人格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觉和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和意志心理特性(个性或人格):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人格、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需要和动机、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代表人物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行为主义华生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发挥人的潜能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系统生理心理学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是把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运动、内脏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构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唤醒调动副交感神经恢复维持中枢神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经系统脑干:延脑、桥脑、中脑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兴奋和抑制反射、反射弧和反馈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概述种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对光适应对暗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红花还得绿叶配联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1按内容:形象、情景、语义(语词概括)、动作记忆2按是否意识到:外显、内隐记忆3按是否加以陈述:陈述性、程序性记忆4按信息保存时间及编码储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概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最重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1按思维形态:动作、形象、抽象思维2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辐合思维、发散思维3按是否有创造性:再造思维、创造性思维言语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1内部言语2外部言语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想象通过记忆,人可以把经历过的事物形象保存在脑中,需要时可以将其提取出来,这是人的表象。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引言概述:本文将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
佛学作为东方古老的哲学传统,融合了智慧和修身的理念,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目标有许多共通之处。
通过研究佛学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并结合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佛学与心理治疗的关联。
一、明智的觉醒与心理认知1. 佛教中的觉醒道路和心理认知的类比2. 佛学的觉醒教导如何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3. 心理治疗如何运用佛学的觉醒原则来改善个体的心理认知4. 心理治疗中的正念和觉知练习对个体的积极影响5. 如何结合佛教的智慧和心理治疗的认知技术来辅助个体的成长二、情绪调节与心理平衡1. 佛学对情绪调节的教导和实践方法2. 情绪调节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 通过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个体如何培养情绪平衡能力4. 心理治疗如何借鉴佛学的修行方法来缓解焦虑和抑郁5. 佛学与心理治疗如何协同作用,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三、关系建立与亲密沟通1. 佛学中的关系观与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理论对比2. 佛学修行如何改善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和亲密关系3. 心理治疗中的情感表达和关系建立对个体的积极影响4. 如何通过佛学的教导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培养个体的倾听和共情能力5. 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四、自我探索与成长1. 佛学的内观和自我发现对个体的意义2. 心理治疗中的反思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3. 结合佛学的修行方法和心理治疗的技术,个体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4. 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帮助个体发现内在的潜力和成长机会5. 通过佛学和心理治疗的协同作用,个体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的可能性五、痛苦的转化与幸福感的培养1. 佛学对痛苦的理解与心理治疗的痛苦管理模式对比2. 佛学修行如何帮助个体转化痛苦,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感3. 心理治疗中的痛苦认知与应对方法的介绍4. 结合佛学的智慧和心理治疗的策略,个体如何培养积极的幸福感5. 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实践,如何降低痛苦水平,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总结:综上所述,佛学与心理治疗在文化心理学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补充。
心理咨询师各章节基础知识
3、端脑 额叶:躯体运动(额叶最大,约占半球 的1/3) 顶叶:躯体感觉 颞叶:听觉 枕叶:视觉
另: ①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 ②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 ③中脑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④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⑤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⑥上丘脑;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⑦下丘脑:内脏系统的调节 ⑧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正常进行 ⑨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 动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恶感
爱的品质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38
三、发展心理学简史 1、儿童心理学 早期专题研究: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2、科学儿童心理学 德,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者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 学诞生的标志 3、科学发展心理学 1957,美,《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 取代“儿童心理学”,是科学发展心理学的标 志
十、语言的中枢机制 布洛卡,布洛卡中枢(左半球额下回),表 达性失语症 威尔尼克,威尔尼克中枢(颞上回),接受 性失语症 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失读症 书写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失写 症
十一、注意的特征 注意广度 7+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动摇(正常) 注意的分散/ 分心 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的条件: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 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 化。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 系。
9、P164 霍尔,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 社交距离 个人距离 亲密距离 10、P170 安德森,人格品质 最喜欢:真诚 最讨厌:虚伪 11、P185 古普塔,婚后五年,有爱情结合的夫 妻彼此爱的感情下降 12、P185 婚姻动机:经济、繁衍、爱情(包括性)
心理咨询知识点
心理咨询知识点一、绪论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设法建立、维持、发展咨访关系的过程。
2.心理咨询的本质:心理咨询是一种原则性的相互关系,是问题咨询+发展咨询。
主要特征在于(1)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学理论以及一系列交流技能的运用(2)这种关系依靠经验,直觉以及其他的人际关系因素而得以改进(3)这种关系会触及咨询者隐秘的内心世界,以了解他们关心什么,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渴望的是什么。
3.心理咨询的性质与特点:(必考)(1)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
技术或创设一定的条件。
(2)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心理咨询是设法建立、维持、发展咨访关系的过程。
(3)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问题是心理、行为问题、内容属于心理学范畴、目标是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有积极改变、依据理论是心理学的理论。
4.心理咨询对象的条件:(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2)内容适合(3)人格基本健全(4)动机合理(5)有交流能力(5)对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5.心理咨询的任务:(1)提供新的人生经验和体验(2)建立新的人际关系(3)认识内部冲突(4)改变错误观念(5)深化来访者的自我认识(6)学会面对现实问题(7)增加心理自由度(8)帮助、支持来访者开始新的有效行为6.心理咨询的分类:(1)按咨询对象的多少: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2)按咨询内容:发展咨询与健康咨询(3)按咨询方式: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宣传咨询7.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正的过程。
8.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同: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异:①工作对象:心理咨询主要是正常人;心理治疗则是有心理障碍的人②工作形式:心理咨询是以“协助”为主;心理治疗则是以“矫正”为主③采用的方法:心理咨询是以“会谈加测量等”为主;心理治疗则是以“医治”为主二、心理学流派(一)精神分析理论1.基本理论①无意识理论(分区观点)p158无意识(潜意识)有两种含义:一、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二、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佛教心理学研究最初的尝试——读井上圆了《佛教心理学讲义》
[ 关 键 词 ] 佛 教 心 理 学 ;井 上 圆 了;佛 教 ;心理 学 [ 中图 分 类 号 ] : B 9 2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7 6 2 3 ( 2 0 1 5 ) 0 2 — 0 0 9 4 — 0 3
浅 测 一 从 学 理 上 解 释 五 蕴 皆 空 ”的 演 讲 。 演 讲 中 他
为 什 么 会 倡 导 佛 教 心 理 学 研 究 呢 ? 目的 是 什 么 ? 其 中 所 讲 的 内 容 又 是 什 么 ? 本 文 通 过 介 绍 该 书 的 内
容 , 逐 一 回答 以上 的问题 , 同 时 对 从 事 佛 教 心 理 学 的
说 : “ 我确 信研 究心 理 学 , 应 该 以 佛 教 教 理 为 重 要 研
究 品 , 佛 家所说 ‘ 法 ’ 就是 心理学 ” 。 熊 十 力 先 生 也 曾
把佛 家哲 学称 为“ 心 理主 义” 。 四 川 大 学 陈 兵 教 授 的 《 佛 教心 理学 》 _ 2 ] , 把 深 奥 复 杂 的 佛 教 理 论 用 现 代 心 理学 的理 论框 架 与范 式进 行 了勾 勒 , 还 多 处 引 用 心
的情境下, 人 们 试 图 从 佛 教 的 角 度 找 出新 的 解 决 途 径 。 笔 者 通过 介 绍 日本 著名 佛 教 哲 学 家 、 教 育 家 井 上 圆 了先 生
1 8 9 8 年 著作 的《 佛教心理学讲义》 , 论 述 其特 独特 的视 角 、 研 究方 法 和 内容 , 希 望 为 从 事 佛 教 心理 学 研 究 工作 者提
域都关 注佛心
理” 问题 研 究 的方 法 、 角 度 或 所 发 现 的生 存 之 道 为 现 代 精 神 文 明 发 展 提 供 一 种 新 的 思 路 。 关 于 这 方 面 的 研究成 果也 层 出不 穷 , 而 这 些 著 作 或 论 文 的 很 多 观 点早 在 1 1 5余 年 前 井 上 圆 了 先 生 就 已 提 出 。 遗 憾 的 是从 未有人 关注 过《 佛 教 心理 学 讲 义 》 , 众 多 专 著 或
研究心理的古书
研究心理的古书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书中有一些对心理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的著作,尽管古书的心理学观点可能与现代心理学有所不同,但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研究心理的古书以及它们的主要内容:1.《易经》:易经是古代中国哲学经典,也是一部预测未来和解释人类心理行为的书籍。
易经中的卦象和变化理论被认为可以反映人类的思考模式和行为特征。
2.《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对话的记录。
这本书讨论了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等主题,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3.《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主要关注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主题。
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思想,并通过寓言和故事来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
4.《希腊悲剧》:古希腊的悲剧作品透露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其中的角色描写和剧情表达了人类的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触及。
5.《佛经》:佛教经典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法华经》探索了人类心理的本质和修行的道路。
佛教强调内心觉知和禅定的培养,通过观照内心来了解和超越人类的痛苦和欲望。
6.《尤利乌斯·凯撒》:《尤利乌斯·凯撒》是古罗马军事家尤利乌斯·凯撒的自传体作品。
该书以凯撒的行动和决策为主线,展示了统治者之间的政治心理战和权力欲望的影响。
古书中对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在当今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了更科学、更系统的方法,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书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心理。
300本心理学书籍_免费下载
精神分析类: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主义文集》(1-5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释梦》商务出版社《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少女杜拉的故事》《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与文明》《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戎容译文化艺术出版社《爱欲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弗洛伊德》奥·曼诺妮著王世英译河北教育出版社《弗洛伊德传》叶孟理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何仲生等编著辽海出版社《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拒斥死亡》(好)恩斯特·贝克尔著华夏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好)杰克·斯佩克特著高建平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彼德·福勒著段炼译四川美术出版社《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巴赫金等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赖希著张峰译重庆出版社《后现代精神分析》(好)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精神分析文论》陆扬医山东教育出版社《潜意识的诠释》王小章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微精神分析学》方迪著尚衡译三联书店《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著三联书店《人及其象征》荣格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东洋冥想的心理学》荣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等译商务印书馆《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神秘的原型》(好)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神秘的荣格》杨韶刚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灵性:分析与体验》申荷永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千面英雄》(好)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破译心灵》(好)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荣格崇拜》理查德·诺尔著曾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人与神话》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新华出版社《建造灵魂的庙宇》刘耀中等著东方出版社《人格阴影》韦雷娜·卡斯特著陈国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告别牺牲者的角色》韦雷娜·卡斯特著李妍译北京出版社曼荼罗丛书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阿瑟·科尔曼等著刘文成等译《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好)埃·诺伊曼著《大母神》埃·诺伊曼著《荣格的生活与工作》芭芭拉·汉著《可理解的荣格》哈里·A·威尔默著《曰性良知与月性良知》默里·斯坦因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极好)阿瑟·科尔曼等著《猫、狗、马》芭芭拉·汉娜著点金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荣格之道》戴维·罗森著申荷永等译《性别与欲望》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二百万岁的自性》安东尼·史蒂文斯著杨韶刚译《变形:自性的显现》默里·斯坦因著喻阳译心理自助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成功解读童话》(好)维蕾娜·卡斯特著晏松译《无聊与兴趣》(好)维蕾娜·卡斯特著晏松译《女人自恋:渴望承认》贝贝尔·瓦德茨基著陈国鹏译《个性:命运交响曲》卡尔·柯尼希著黄雪媛译《内心枷锁》(极好)海因茨·彼得·勒尔著王蔚译《乐趣与负罪感》伊尔玛·迪尔巴·布尔瑙茨基著杨毅君译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极好)《爱的艺术》(好)《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好)《人心》《被遗忘的语言》《说爱》《弗洛伊德的使命》《精神分析与宗教》《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孤立无援的现代人》郭永玉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弗洛姆思想研究》张伟著重庆出版社霍妮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好)贵州人民出版社《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介绍霍妮的著作:《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好)《与命运的交易》(好)伯纳德·派里斯著叶兴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人的潜能与价值》(极好)马斯洛等著华夏出版社《爱与意志》(极好)罗洛梅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科学心理学》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著三联书店《人类价值新论》马斯洛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柯林·威尔森著华文出版社《做人的权利》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活出意义来》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三联书店《弗兰克:意义与人生》常晓玲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寻找生命的意义》刘翔平著湖北教育出版社《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好)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心理学》杨韶刚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分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贵州人民出版社《挑战自卑》阿德勒著华龄出版社《三种心理学》(好)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释梦类:《夜间风景梦》(好)王溢嘉著远方出版社《梦:内心的声音》(好)朱建军著京华出版社《梦的心理解析》上下朱建军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精神我析》(好)方刚著中国华侨出版社《你是做梦大师》盖尔·戴兰妮著黄汉耀译经济曰报出版社《梦与人生》夜未眠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好)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登天的感觉》(好)《我是谁》(好)朱建军著中国城市出版社《精神自诊手册》艾伦·弗朗西斯等著胡东霞译海南出版社《女性潜意识》阎勤民著花城出版社《**的困惑》陈仲舜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好)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障碍自疗》巴巴拉·谢尔等著刘庆双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家庭会伤人》约翰·布雷萧著杨立宪译蓝天出版社《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罗伯特·斯彼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心理医生病案录》张家恕等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心理诊所》栗国平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心灵重塑》徐俊冕著北京出版社《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陈仲庚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理智胜过情感》张家忆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认知心理治疗》徐俊冕等著贵州教育出版社《心理治疗基础》许又新著贵州教育出版社《认识领悟疗法》钟友彬著贵州教育出版社《心理咨询概论》汤宜朗等编著贵州教育出版社《行为疗法》张亚林著贵州教育出版社《种子与大树》 N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恐惧与抑郁》 N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冲突与自助》 N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压抑的女性》朱怀江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不要恐惧抑郁症》乌尔苏拉·努贝尔著王泰智等译三联书店《克服焦虑》维雷娜·卡斯特著陈瑛译三联书店《怒气与攻击》韦雷娜·卡斯特著章国锋译三联书店《病态》保罗·马丁著白卫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现代心理学手册》岳文浩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婚姻的困惑》诺曼·L·保罗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陈微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学教材或心理学史等方面的:《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好) 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好) 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与生活》(好)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通史》(3、4、5卷)杨鑫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普通心理学》(好)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学史》杜·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西方心理学史》李汉松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叶浩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理解心理学》申荷永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行为主义》华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卡尔文·S·霍尔等著商务出版社《简明心理学辞典》杨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马文驹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方面的:《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黄希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人格科学》(好) LA珀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好)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陈仲庚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陈仲庚主编时代文化出版公司《九型人格》团结出版社《性格心理论》陈仙梅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发展心理学:《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发展心理学与你》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自我的发展》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发展的自我》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林文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意识的把握》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马春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心理治疗技术》高桦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杨忠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约翰·罗斯蒙特著邓磊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学习的烦恼》林薇编著北京出版社《EQ之门》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经济曰报出版社《人生的阶段》勃纳德·利维古德新华出版社《自我论》科恩著文化生活译丛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其他:《宗教心理学》(极好)玛丽·乔·梅多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心我论》(好)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等著陈鲁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高峰强著人民出版社《抛却沉重》简·纳尔逊著周笑非等译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卢大振等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陈微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当断则断》(好)上海人民出版社《是爱还是沉溺》布伦达·谢菲尔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好)里奇拉克著许泽民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妇女心理学》谢尔曼等编著高佳等译中国妇女出版社《道德智商》科尔斯著姜鸿舒等译北京出版社《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央编译出版社《我行-你也行》(好)托马斯·A·哈里斯著杨菁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保持自信》托马斯·A·哈里斯等著程元善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论强者》詹姆斯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人的写照》杜塞著同济大学出版社《认知心理学》汪安圣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大曝光》保罗·凯林著郑伟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情心的丧失》阿尔诺·格鲁恩著李健鸣译经济曰报出版社《常规下的癫狂》阿尔诺·格鲁恩著李健鸣译经济曰报出版社《暗示学》东方史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著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心灵私房书》理查德等著梅峰等译光明曰报出版社《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杨鑫辉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好人·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好)罗伯特·西蒙著韩斌等译《心理学与民俗学》 R·马雷特著张颖凡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是真爱还是迷恋》安吉丽思著刘馥译海南出版社《金钱蜜语》苏珊·佛渥等著颜斯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心灵学》 I·G·吉尼斯著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心灵的宁静》(好)乔舒亚·列勃曼著郭斌等译团结出版社《性格分析学》弗洛伦斯·妮蒂雅著黄思泓译中山大学出版社《挫折心理学》冯江平著山西教育出版社《爱是一种选择》(好)汉菲特等著团结出版社《为爱而生》利奥·巴斯卡力著简宛译西藏人民出版社《自尊的6大支柱》(好)纳撒尼尔·布兰登吴齐译红旗出版社《变态心理学》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意识的限度》恩斯特·波佩尔著李百涵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挑战自我》刘津主编海潮出版社《变态杀手》道格拉斯等著海南出版社《重塑你的生活》莫蒂·莱弗科著赵真等译团结出版社《意识与大脑》汪云九等著人民出版社《非常态心理学》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著刘毅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罗曼蒂克心理学》纳撒尼尔·布兰登著孙尚奇译文汇出版社《一目了然》高间直道秀雄译农村读物出版社《创造性社会心理学》艾曼贝尔等著方展画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个性与价值》(好)罗兰·帕克著尚京子等译华夏出版社《人的本能》艾格妮丝·赫勒著邵晓光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一颗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看见约色感觉蓝色》苏珊·阿尔德里奇著沈志红译三联书店《自己改造自己》麦克思维·梅茨等著梁春等编译中国商业出版社《情感智商》丹尼尔·戈尔曼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回归内在》(好)约翰·布雷萧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你真得懂得爱吗·》约翰·布雷萧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少年我心》(好)岳晓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具后的女人》黛娜·克劳雷·杰克著刘盛林译北方文艺出版社《实现者》陈而泰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爱情方程式》布伦达·希弗著邵文实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人性的畸变》毛佩贤等编著北京出版社《动机剖析》道格拉斯著张向珍等译海南出版社《历史与心灵》罗凤礼著中央编译出版社《不再痴迷》梅洛蒂·贝蒂著李静滢译北方文艺出版社《论失落》史坦丝著文逊等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论成长》(好)柯尔本著亚南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精神心理学》 HB丹尼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偏离与倒错》杨华渝编著北京出版社《跳出敌意的陷阱》(好)米尔登·雷登书目文献出版社《你的潜能》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著工人出版社《神秘的潜力-论抑郁》弗利德里希·弗拉赫著方永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愤怒之舞》哈里特·拉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张锦萌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感觉心理》张耀翔著工人出版社《学习心理学》戈登·克罗斯著李维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催眠术》莱斯利·库恩萨尔瓦托雷·拉萨编浙江人民出版社《自我催眠术》平井富雄著张克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自我暗示术》千叶康则朱福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生活与情绪》夏夫尔·马丁著戴芳等译工人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入门》 E·阿伦森著郑曰昌等译群众出版社《社会心理学新编》孔令智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好) J·L·弗里德曼等著高地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克特·W·巴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情绪心理学》K·T·斯托曼著,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理辅导百科全书
心理辅导百科全书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解决。
随着压力和焦虑的增加,心理辅导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辅导的定义、方法和技巧,并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个人克服困扰。
一、什么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旨在通过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个体回归到自己内在资源与潜力之中。
它通过有意识地建立积极倾听、支持性表达和直接讨论等方式,在非评判且亲密的环境中促进个体自我探索和发展。
不同于治疗过程,心理辅导更侧重于解决当前困惑或挫折,并帮助个体建立新的成功策略。
二、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疗法,它关注个体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该方法通过帮助个人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
此外,CBT还强调个体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认识,并提供技巧和工具来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
2.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发展和增长的方法,它强调每个人都能追求真实、有意义的生活。
这种方法倡导尊重和接纳个体,与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共同目标。
通过鼓励及时表达情感、实现潜力等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帮助个人建立更加积极的自我形象。
3.解构主义心理疗法解构主义心理疗法意味着挑战默认观点和信念系统,以获得新的认知或现实解释。
该方法通过提问常见信念、进行争论和寻找新的视角来帮助个体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扭转困境,摆脱思维定式,并创造出积极且可持续的结果。
三、应用心理辅导方法的技巧1.积极倾听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师,积极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通过专注和尊重,你可以展示对个体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避免打断、判断或提供解决方案,而是让个人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思考问题。
2.激励性语言使用激励性语言是另一种有力的工具,在心理辅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鼓励、赞美和肯定个别的努力和成就,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进一步改变和增长的动力。
_心王_与_禅定_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009年1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 ov 2009 第46卷第6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46No 6[收稿日期]2009 06 2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L B030507)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简介]彭彦琴(1973 ),女,江西九江人,心理学博士,苏州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审美心理与教育研究心王 与 禅定 :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彭彦琴,张志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江苏苏州 215123)[摘 要]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
佛教以 心 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思辨与实证方法的双重超越。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心王;阿赖耶识;禅定;体证[中图分类号]B 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9162(2009)06 0127 051 引论:佛教是心理学佛教历史悠远,博大精深。
近代科学心理学产生以后,一些研究佛教的学者认识到,佛教典籍中蕴含着可供现代心理学研究和汲取的内容。
如梁启超曾经说 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 、 佛家说的叫做 法 。
倘若有人问我: 法 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道:就是心理学 。
[1](P12)熊十力也曾把佛家哲学称之为心理主义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对于其宗教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探讨和总结,其分析之精微,体系之复杂,甚至达到了使许多心理学家都叹为观止的地步。
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是否有独立的和系统的心理学可以按照三个标准去衡量:一是有没有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行为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二是有没有揭示和探索人的心理行为的实际的方法和工具;三是有没有影响干预人的心理行为的实用的技术和手段[2](P41)。
心理学题库 (2)
公共心理学复习材料一·单选题1。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A、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B、第一本心理学著作的问世C、第一个心理学流派的形成D、心理学名词的产生[答案]A2。
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是( )A、詹姆斯B、冯特C、铁钦纳D、华生[答案]B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詹姆斯B、冯特C、铁钦纳D、华生[答案]B4.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拟理学派别是()A、格式塔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答案]A5。
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A、行为主义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答案]A6.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答案]B7。
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答案]D8。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答案]D9.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研究法[答案]B10。
在觉醒状态下,人们所感觉到、意识到、体验到的心理现象称为( ).A、个性倾向性B、心理状态C、心理过程D、心理特征[答案]C11.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做()。
A、意志行动B、意识活动C、认识过程的心理活动D、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答案]A12.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方法。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佛教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与佛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却又有着奇妙的联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而佛教则是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它深刻地探索了人类内心和灵魂的本质。
虽然心理学和佛教是由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产生的,但它们之间的交汇点是在对人类心理的研究上。
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传统和哲学上的。
但是,它确实也包含了很多的东方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比如佛教。
在佛教的传统中,心理学及其研究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中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人类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更是包含了灵性、生命、思想、意识和智慧等重要的层面。
佛教和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是共通的,比如自我觉醒、内省、觉察和同理心等。
这些概念都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含义,在人类的心理学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和心理学中更是强调了内在的平衡和和谐,它们都认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与内在的平衡和和谐是分不开的。
佛教与心理学之间也有一些不同。
佛教研究的重点是人类的内心,它更注重灵性和超自然层面的探索,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则在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上,它更注重科学理性的探索。
虽然有些不同,但佛教和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了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两类理论都认为内心和灵魂的健康非常重要,并提供了各自的探索方法。
总的来说,心理学和佛教为探索和理解人类的心理状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心理学是以理性的角度来探索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而佛教则从信仰和信念的角度来探索人类内心和灵魂的本质。
两个学科的交汇点在于它们所分享的关注人类内心和灵魂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世俗人士研究佛教,试图探索将佛教的精神层面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可能性。
这些尝试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心理和内心的价值,追寻人类幸福和内在的和谐之路。
心理学基础知识手册
心理学基础知识手册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本手册旨在为读者提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探索不同的心理学领域和概念,我们将了解心理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探索个体思考、情感和行为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领域广泛,涵盖了认知、社会、发展、临床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2. 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然而,正式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家开始采用实验方法和科学探索来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
3. 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研究者通常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3.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其对被试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研究者可以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现实世界,因为实验室条件与现实条件可能存在差异。
3.2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被试的行为来获取数据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自然观察或结构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被试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而结构观察是在实验室或控制环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研究的优点是它提供了对真实行为的洞察,但它可能受到观察者偏见的影响。
3.3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收集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广泛问题。
调查研究的优点是它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大量数据,但它可能受到回答者主观性和记忆偏见的影响。
3.4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对个体或群体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背景和经历来获得关于他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深入洞察。
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1955年——64年心理工作者李心天、王景和、李丛培等人开展了针对神 精衰弱实行“快速总和疗法”
1979年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85年开办了心理学函授大学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测量与服务中心 1984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 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益友咨询服务中心 1993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建立了“天磁——天职心理关怀热线”和心理
三、 国外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20世纪发源于美国 1、职业指导运动。
第二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心理卫生运动。
代表人物:比尔斯 1908年著《自觉之心》:住院遭遇 1909年2月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
第二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心理测3验、运动心。理测验运动。
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一些城市甚至在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也配备专
职心理咨询人员,出现了专门的心理治疗中心及私人开业的心理门诊。
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期刊相继问世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87年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于 1993年创办了《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这三个 专业杂志问世,推动了我国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3、举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讲习班、培训班,大多 属于启蒙性质,传授内容多为某些治疗(如行为治疗)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 巧,且时间较短,但它为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培养了初级的人才, 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与实践打下了基础。
4、从80年代初开始,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 作,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个别有识之士 如钟友彬、鲁龙光等已开始进行所谓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努力,他们不断探索 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分析、疏导的治疗方法。
人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人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人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原理,是一门涉及广泛且深入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人类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知识点,帮助您对人类心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并加以意义化的过程。
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方式。
而知觉是我们对感知信息的组织、识别和解释过程。
感知和知觉共同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二、注意力与意识注意力是指我们将感知与知觉集中在特定信息上的能力。
它在人类心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过滤无关信息,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信息。
意识则是我们对自我和环境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注意力和意识密切相关,可以相互影响。
三、记忆与学习记忆是指我们对过去经历和知识的保持和再现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等不同类型。
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知识和经验,改变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记忆和学习密切相连,互相促进。
四、情绪与情感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由某种特定刺激引发,具有主观感受和生理反应。
情感则是情绪的持久性表达,是人类对于特定对象或事件的态度和评价。
情绪和情感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也反过来受到认知和环境的影响。
五、个体差异与发展个体差异是指人们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产生。
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人类会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发展和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发展轨迹。
六、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它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
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社会环境、他人态度和社会规范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总结起来,人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感知与知觉、注意力与意识、记忆与学习、情绪与情感、个体差异与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学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世界的基础。
知己知彼,探索心理学的奥秘!
知己知彼,探索心理学的奥秘!1. 引言人类心理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研究领域,既有个人心理也有群体心理。
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入研究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进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带领读者一起揭开心理学的奥秘。
2.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解释人类是如何感知、学习、记忆、决策和交流的,并研究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心理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通过了解这些领域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3. 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决策和解决问题时,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和思维方式。
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建立亲密关系,并解决冲突。
4.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情绪是一种强烈的主观体验,涉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反应。
情感则是情绪的心理反应,包括愉快、悲伤、愤怒等。
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感。
4.1 情绪的起源情绪是一种进化的产物,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和应对威胁。
情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祖先,他们需要快速反应和适应环境中的潜在威胁。
例如,恐惧情绪可以使人们迅速逃离危险,愤怒情绪可以使人们应对侵略。
4.2 情绪的影响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中时,我们更可能对周围的事物持积极态度,更具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当我们处于悲伤或愤怒中时,我们可能更倾向于消极思考和冲动行为。
因此,了解情绪的起源和影响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
陈兵:人无我论
人无我论------摘自《佛法真实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被称为“印中之印”的“诸法无我”,乃佛教三法印的核心,是贯彻佛家诸乘诸宗教理的命脉,为鉴别是否佛法的准衡。
大乘佛学分诸法无我为人无我、法无我两层义蕴。
人无我之“人”,梵文原为“补特伽罗”(pudgala),意译“数取趣”,指多番出生入死、往来于诸道的轮回主体——自我。
执着实有这种东西,是生起诸多烦恼、导致生死苦果的总根子,也是滋生一切丑恶社会现象和人性阴暗面的渊薮。
诸乘佛典,皆共同力说补特伽罗无我,破斥补特伽罗我见,旨在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自宰其心,自净其心,令生命升华,社会祥和。
补特伽罗无我的含义,《瑜伽师地论》卷四六解释说: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
意谓三界众生的存在(欲有、色有、无色有)并非即是真实自我,也不是离此存在别有个真实自我,质言之,即既无“即蕴我”,又无“离蕴我”。
该论卷六五又把凡夫、外道的一切补特伽罗我见归纳为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皆不相应。
该论和其它经论中,对这四种我见有透辟的辨析驳斥。
五蕴非我《瑜伽论》所举第一种我见:“计我即是诸蕴”,意谓认为个人的五蕴——色(物质、身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识(心识根本)——便是真实自我。
这是常人与生俱来、无谁不有的见地,印度六师外道中的顺世派即张扬此见。
佛经尤《阿含经》中所批判的我见,主要是指这一种。
世人无不确认有个自我,执我、爱我、维护我,一切思想、言行,无不以这个所认的自我为中心而运转,讲起话来口口声声“我(或老子、老娘等)如何如何”,做起事来始终以我为出发点:我怎么办?此事对我有利还是有害?脑子里思此念彼的念头,终归以“我”的肯定为基座。
知识就是力量_兼谈人的核心素养教育_吴陈兵
核心素养的哲理 2 爱智 :
核心素养是人智慧的 化 身 , 是“ 爱智” 的 哲 学。 核心素养是人追求人生 意 义 和 展 现 人 生 价 值 的 智 慧结晶 , 是 人 追 求 理 想 和 展 现 理 想 的 目 的 追 求。 它不仅是人本身发展的 内 在 规 律 性 与 目 的 性 的 统 一, 而且也是 社 会 和 国 家 的 发 展 的 实 然 与 应 然 的 “ 要求 。 从国际教育改革 的 趋 势 来 看 , 一个人发展 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 心 素 养 模 型 逐 渐 代 替 传 统 改革的视点也从单一重视科学 的课程标准 体 系 , 教学规律走向人的成长 规 律 与 教 学 规 律 的 叠 加 和
量不属于同一范畴 , 知 识 属于 后天习 得的, 力量既 也 可 以 是 后 天 发 展 的。 知 识 是 人 可以是先 天 的 ,
收稿日期] 0 1 5 1 1 1 1 [ 2 - - [ , 男, 贵州铜仁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 、 教育基本理论 。 1 9 8 6 作者简介] 吴陈兵 ( -)
知识 = 力量 ? 1 爱问 :
“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格言来自英国著名唯物主 ) 《 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新工具》 一 F r a n c i s B a c o n 书。弗兰西斯·培根出生于1 当时社 6 世纪 6 0 年代, 会迷信权威和宗教, 压制人性, 阻碍了科学发展, 他作 注重发展生产, 渴 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之一, 望探索 自 然 和 发 展 科 学, 于是提出了“ 知识就是力 , 量” 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知识的重视 。 4 0 0 多年过去 人们一直把 “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奉为圭臬, 大 了, 加赞赏。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句 话的局限性。下面笔者从本质、 逻辑和合理性三个方 面对“ 知识就是力量” 进行追问, 以便能对知识做出正 确的认识。 — — 知识是力量吗 ? 1. 1 本质的追问 — “ 知识是 力 量 吗 ?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看 , 是” 是一 个判断词 , 表肯定 、 赞 成、 正 确 的 意 思; 从认识论角 “ 是” 就是描述事物 状 态 与 特 征 的 参 量 ( 或变 度看 , 量) 的众多数值中取其 任 意 一 个 , 所描述的状态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第4期2010年7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7,No.4
Jul.2010
①张海滨:《佛教心学的智慧———评陈兵〈佛教心理学〉》,《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
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
———读陈兵先生《佛教心理学》
刘东超
佛教在两千余年的演进过程中对于人类心理进行了细密的考察和深邃的研究,
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独特心理学体系。
在当代人类心理领域出现诸多困惑和难题的情况下,介绍、阐发并运用佛教心理学中的知识技能显然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同时整合佛教心理学和西方近现代心理学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学术价值。
而这正是陈兵先生在长达80万字的《
佛教心理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展开的两项工作。
应该说,在这两项工作上陈先生达到的学术水准之高和取得的学术贡献之大是非常可观的。
对于前一项工作已经有一些作者进行了评论和肯定①,在此我想对陈先生整合佛教心理学和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工作进行一下解读和探讨,因为这一工作具有对当代学术的某种典范意义。
首先,陈先生具有明确的整合意识和清晰的整合方法。
在谈到这部著作的撰写原则时,他有一个综合性的阐明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散见于大量佛典中的各时期、各地区、各宗派有关心识的思想作了一番现代整合,按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和其间的逻辑联系分章,力图忠实地概括全体佛教心理学思想的原旨,并作出使现代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诠释。
不囿于佛教某一宗派之学,而力图整合从古到今的全体佛法。
引现代心理学证佛学、补佛学,引佛学补充、升华现代心理学……对古代佛教著述中较为薄弱而从现代心理学看来显得重要的问题,
则尽量依据佛教义理进行必要的补充发挥。
”②从这段话可以明确地看出陈先生整合意识和整合方法的四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佛教心理学思想原旨的揭示,
即尽力将佛教心理学的本真面貌展示给绝大多数缺乏佛教知识和佛教语言能力的今人。
而此追求真实、阐发真实原则的贯彻和近现代科学的客观性要求有关,也就是说,陈先生对古学的研究遵循今学的基准规范。
二是着眼于佛教心理学整体状况的阐明。
作为源
远流长的世界性宗教,
佛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和支流。
各支别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既有深层的共同性,也有多方面的区别处。
对此,陈先生力求展示佛教心理学的整体,即使各家各派的心理知识都在一个全面的框架中得到阐明。
这里面自然就包含材料的筛选、
提炼、重阐的工作,也需要按照自己的一贯逻辑进行编排和解释,
同时还需要对于佛教心理学的整体特质和本质功能进行把握。
在这部书中陈先生较好地进行了这三项工作。
三是建构了近现代心理学和佛法双向对流的互诠机制,其基本方法是二者的互相证明、
互相补充,共同提升和优化。
实际上,具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知识资源的“双向对流”可以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动力,
拓展出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相当多的先例。
在此我们能够看到辩证法和现代阐释学对陈先生的影响。
四是对于现代心理学彰显出的佛教弱项,陈先生基于自己的佛教理解进行适当的阐发补足。
这是因为传统佛教对于人类心理的研究虽然已经较为深入,
但今人有而古人无的一些心理体验当然不可能被包括进去,这就需要基于佛教基本原理给予现代解释。
实际上,这是各家各派发展自家思想的通则。
虽然从全书来看,这个部分所占比重不是特别大,但我们认为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是全书中极为重要和深刻的部分。
这四个特点虽然都是宏观的、原则性的,但都在书中得到真实、深入、细密的落实。
其次,在各种具体的领域、问题、局部上,陈先生进行了大量整合工作,既鲜明展现了自己融会贯通的思想原则,
又具体展示了知识整合的一些操作方式。
在此我们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展示一下这一工作的特色。
十法界本是汉语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指的是宇宙之中从低到高的一切有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个种类,如按世俗学界不太准确的理解,大约可以称为存在类型。
其中前六
第4期刘东超:人类心理知识整合的尝试157
种称为六凡,后四种称为四圣。
可在这部书中,陈先生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将他们理解为社会人群中的十种人格和心灵境界,并且认为:“从人格和心理模式的角度看,六凡四圣,都在现实人间,每个人都可对号入座。
人间,是一个十界并存的所在,人们从外形看来虽然同属一类,在精神上却层次分明,具有从地狱到佛陀的一切有情种类。
同为人形,有人内心如地狱般黑暗,有人胸襟如饿鬼一样阴险,有人是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有人是人形吸血虫,有人狠毒过于蛇蝎,有人愚蠢有如畜生,有人高洁超逸堪称‘人中天’,有人慈肠热心为活菩萨,有人放射着佛陀的智慧光明。
”①这是现代心理学和传统佛教在一个具体思想点上的有机融汇,而这种融汇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感知,或说人们在生活中的确能看到这些不同的道德实践者和人格体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从人格的角度来理解法界概念是许多佛教学者的共同做法。
比如,惟海法师就曾说:“法界理论,用于人生学研究,就形成一种心理人格境界理论。
”并且,他也对这种理论予以简要构造②。
进一步,陈先生又对十法界般巨大差异的人格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从主动的方面来看,现代心理学和佛教的认识基本一致,都强调自我导向、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动的方面二者也在趋向一致,如所周知,佛教强调轮回的前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种子生现行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有趣的是,当代心理治疗大师、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协会主席塞佩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说:“人一生下来就不是一张未经书写的白纸,而是尚无法阅读或未被阅读的一页。
”③也就是说,他也承认人的心理状态具有悠远的前因,只不过他对此前因是什么把握不太清楚。
从陈先生对人格这一心理问题的处理来看,他的整合佛教和现代心理学的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努力寻找和探索二者的相通、相同、相近处,为二者的整合寻找入口处和衔接点;二是将二者的概念和思想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些基于双方的崭新心理学观念。
从整部著作来看,陈先生对于各种具体问题的整合相当丰富,有些整合也相当深入和有效。
再次,陈先生赞同整合各种心理学流派的“大心理学”的建构努力,并考察了佛教对于这一整合工作的可能贡献。
所谓大心理学,指的是当代整合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和传统人类智慧的巨大工程,它努力将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人类心理奥秘的全部揭开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
具有某种征兆意义的是,其中的超个人心理学已经不再将心理学视作一门一般性的学科,而是视作对整个人性的研究,试图对世界各大文明传统的宗教、哲学中的人类心智知识予以整合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之中。
在大心理学的构建中,陈先生认为佛教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他指出佛教的缘起观、心身不二观、心色不二观、心境不二观、依正不二论等观念都可以为大心理学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和知识资源,并有助于克服目前心理学中生物主义、还原主义、客观主义、个体主义等偏弊。
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佛法对大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它的出世性,这大约和他的佛教居士身份有关。
不过,即使我们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上观察,出世性仍然是一个甚难思议的复杂问题,其中很可能蕴藏着极大的人类心理的深层秘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秘密也许是大心理学需要攻克的极为艰深的课题,甚至可能是具有终极意义的课题。
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将佛教和现代心理学的整合暗示着人类心理知识的巨大创新和进步,但陈先生的努力目前还是初步的探索,其主要的工作是将佛教和心理学可以相融、相通的文献展示出来,并进行探索式的整合。
从一些情况看,由于一些原因陈先生尚有某些内容没能写进书中,对此读者是非常期望的,希望不久的将来陈先生能将这部分内容推出,以飧读者。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曙光)
①②③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346页。
惟海:《五蕴心理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329页。
斯诺拉特·塞佩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白锡堃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