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课时)

绪 论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文学发展概况,掌握创作主体及文学演进等规律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士人人格境遇与文学发展的关系;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作家的群体生成

解读《诗经》和诵读辞赋成为风尚;献纳辞赋形成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坚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的风气与繁琐的解经习尚相映成趣;经学的神秘化影响了文学的浪漫性;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汉代文学与经学都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及辞赋的分工与合流;散文的发展;五、七言诗的孕育和发展;汉代文学的分期。

[考核目标]通过了解汉代作家群体生成及汉代文学各种体裁发展概况,掌握汉代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汉代作家群体形成、汉代文学基本态势及经学对文学的影响,理解汉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秦及西汉散文发展的基本轨迹,掌握《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贾谊的政论文及《淮南子》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和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等名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以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

[考核目标]在掌握秦及西汉散文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背诵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等名篇,深入理解其艺术特征和其中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教学要求]掌握汉赋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体制特征及重要赋家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难

点]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及在汉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贾谊的骚体赋作;梁园文学群体;枚乘《七发》的继承创新。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武帝文坛盛世;司马相如的生平创作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盛世景象的艺术再现;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讽谕的宗旨;恢宏巨丽之美;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宣、成之世文坛;王褒《洞箫赋》;杨雄的赋作

[考核目标]从贾谊、枚乘、司马相如赋作特点理解骚体赋与散体大赋的体制特征。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史记》的成书,掌握《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精读《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了解《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史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家世渊源;博览群书与漫游;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框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记述人物的广泛性;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多维透视的笔法;互见法的首创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阔的画面与深邃的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后代散文、小说、戏剧发展提供了营养和动力。

[考核目标]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教学要求]掌握乐府诗的来源、形式、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正确评价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乐府与乐府诗的概念;汉乐府的内容及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传

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与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

[考核目标]在宏观掌握有关汉乐府知识点的基础上精读、背诵《东门行》、《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代表性篇目,体会其内在意蕴与艺术特征。



第五章 东汉辞赋

[教学要求]了解东汉赋的发展变化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东汉抒情小赋的体制特点及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嫉邪赋》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新旧时代交替;审美情趣的转变;新文学热点的形成;《两都赋》的创新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以赋抒情的传统;纪行赋和述志赋;对人生的理性态度。

[考核目标]理解和掌握东汉赋题材与风格的变化;精读并正确评价张衡、赵壹赋的成就。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东汉散文的发展轨迹及艺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汉书》的体例及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书》

西汉盛世人物的生动记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逸闻轶事。

第二节 《吴越春秋》

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与《越绝书》的异同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选材、写作宗旨和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

[考核目标]理清东汉散文的发展脉络,掌握《汉书》的内容与艺术创新。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教学要求]了解东汉诗的概况,掌握五、七言诗的发展成熟过程。

[教学重难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咏史》;张衡《愁诗》;秦嘉《赠妇诗》。

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见志诗》;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体验和独特感受;抒情的委曲宛转;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

[考核目标]了解文人五言诗的形成过程;能背诵和独立评价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4课时)

绪 论

[教学要求]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

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及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地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以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经传译;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考核目标]熟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线索,重点理解文学自觉与人的觉醒在文学发展中的表现。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要求]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乐府诗成就;曹操的文坛领域地位;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变化;诗歌成就;历史影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七子冠冕的王粲;仗气爱奇的刘桢;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咏怀》:苦闷孤独的情绪,隐约曲折的风格;嵇康诗的清峻。

[考核目标]牢固掌握建安正始的时代特点与文学特征,熟读并背诵三曹和阮籍的重要代表作品,深入理解其风格特征及诗史意义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要求]了解两晋诗坛概貌,熟悉并掌握太康名家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漩涡中诗人的沉浮;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折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的渊源;乘远玄宗与坎士禀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兰亭诗的主题与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阐发

[考核目标]理解两晋文学风气演变的内在机制;掌握陆机、左思等名家作品;能正确认识和评价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要求]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熟悉并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的思想与田园诗的思想内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田园诗;咏怀;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是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

[考核目标]能深入理解陶渊明人格的文化意义、陶诗的诗学价值,并将其置于现代背景下从中汲取精华,为当今人文精神建构服务。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要求]了解现存南北朝民歌的情况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难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艺术差异及其代表作品《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风习

北方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

[考核目标]掌握从地域文化差异理解文学风格

差异的方法及南北朝民歌特点。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要求]学习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了解其对诗歌的创新,掌握其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鲍照乐府诗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

[考核目标]熟读、背诵谢、鲍的诗歌代表作,理解谢灵运、鲍照诗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要求]学习本章,熟悉并把握永明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掌握沈约、谢月兆诗歌的艺术成就;了解宫体诗的特点和成就。

[教学重难点]永明体、谢月兆山水诗、宫体诗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约、谢脁和永明体

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脁的诗歌;阴铿、何逊等。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以家族文学到宫庭文学;齐梁三大文学集团;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庭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庭;宫体诗的产生及其特点;宫体诗的评价

[考核目标]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永明声律论和宫体诗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掌握谢脁在山水诗发展史上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要求]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掌握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及庾信诗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庾信诗歌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自学讲授

[教学时间]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仿古与趋新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前期诗艺的养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承前启后的地位。

[考核目标]掌握北朝文学概貌,熟读庾信诗歌代表作,并掌握其对唐人的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新格局;熟悉其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名家名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魏晋散文名家名作;骈文的形成;《水经注》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

容]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建安散文的总体风貌;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书札;《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魏晋之际论辩文的勃兴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世重文翰;元嘉三大家的辞赋骈文;《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齐梁新变之风;诗体赋与写景文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清朗疏朴的文风;《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考核目标]能理清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的发展线索;了解名家名作。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中国小说的起源;《搜神记》;《世说新语》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关于“小说”;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与志人的概念;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

第三节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撰;《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考核目标]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及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掌握《世说新语》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48课时)

绪 论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环境、社会生活、哲学思潮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掌握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唐代士人风尚与唐文学佛道思想对唐文学的影响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述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和读书山林的风气幕府生活与文学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佛教、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考核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对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有一个总括了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把握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南北文学的合流上官体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唐诗风骨唐诗兴象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代诗坛概况南北文学的合流

第二节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 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个性风采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对唐诗变革的意义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他们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重要作品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盛唐诗歌概况,理解禅宗对诗歌内容及感情格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王维、孟浩然诗歌的静逸明秀之美佛禅“无生”观念的影响王昌龄、崔颢诗歌的清刚劲健之美高适、岑参诗歌的慷慨奇伟之美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内容及特点禅宗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的狂放个性王昌龄七绝的特点崔颢、李颀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参诗歌的题材取向、艺术特质及风格特色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析并背诵重要作品。



第三章 李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掌握其不同诗体的创作特点,飘逸不群的艺术个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重难点]李白的思想与人格古体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李白绝句的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人生经历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李白的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

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崇高地位李白的巨大影响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析并背诵李白的重要作品。



第四章 杜甫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时代社会对杜甫的影响和杜甫自身磨炼、成长的过程,掌握杜甫诗歌的成就及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认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杜甫的创作道路杜诗的诗史性质杜甫律诗的成就杜诗的艺术风格杜甫集大成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杜诗的诗史性质杜诗的叙事手法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杜甫律诗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及风格的另一面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对后代诗人的重大影响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析、熟读并背诵杜甫的重要作品。



第五章 大历诗风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掌握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把握顾况与李益诗歌的艺术个性。

[教学重难点]士人心态的转变 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顾况与李益诗歌的艺术个性

[教学方法]提示、讨论、自学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大历时期的士人心态韦应物诗歌的盛唐余韵和其清雅闲淡诗风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大历诗歌的两种意象类型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李益边塞诗的独特风貌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从总体上把握大历诗歌的创作风貌。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掌握韩孟诗派在诗歌意象与技巧上的创新,把握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

[教学重难点]中唐后期诗歌的新变韩孟诗派的文学主张、创作倾向及在诗歌意象与技巧上的创

新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唐尚实尚俗的诗歌思潮,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作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元白诗派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白居易的诗歌主张讽谕诗的特点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白居易的感伤诗和闲适诗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承继传统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讽谕诗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

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和背诵白居易的主要作品。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代散文发展的一般情况及文体文风改的背景,掌握中唐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及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唐代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 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创作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唐代骈文的新变韩、柳的古文主张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中的开拓韩愈散文的内容及特点柳宗元散文的内容及特点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

复兴

古文的衰落晚唐小品的特点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熟读并能分析韩、柳的主要作品。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传奇和俗讲变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掌握唐传奇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唐传奇的发展历程唐传奇的思想及艺术特征变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传奇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俗讲的产生及特点敦煌变文的题材取向与艺术特征

[作业思考题]

1谈谈对鲁迅关于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的理解。

2试述唐传奇的主要内容。

3唐传奇在艺术上有哪些创新

4俗讲与变文有何特点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对唐传奇的主要作品,要能复述其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



第十章 晚唐诗歌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晚唐诗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倾向以及社会衰败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苦吟诗人乱世士人的避世心态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爱情诗与艳丽诗风乱离之与时世讽谕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与士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杜牧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征许浑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屋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隐逸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郑谷、韦庄、罗隐的诗歌创作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分析并背诵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思想,掌握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及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把握其凄艳浑融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李商隐的气质与思想李商隐诗歌的内容李诗的朦胧多义及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李商隐与其他诗人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生平思想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诗歌的内容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诗歌

情调的幽美朦胧与亲切可感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的风格特点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李商隐与阮籍、李贺、杜甫的比较李商隐诗歌的贡献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析并背诵李商隐的代表性作品。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领会花间词风与南唐词风,掌握温庭筠与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起源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温庭筠、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温庭筠词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征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词的特点李煜词的内容与艺术特征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

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



第五编 宋代文学(45课时)

绪 论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文化的繁荣、作家的忧患意识、个性特征、审美情趣以及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重大影响,掌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教学重难点]经济文化的繁荣对宋代文学的影响作家的忧患意识宋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作品中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传播业和教育的发达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经济发展与城市

的繁荣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社会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宋诗对唐诗的因革宋词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考核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对宋代文学的基本状貌有一个总体把握。



第一章 宋初文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初文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思潮,明确宋初诗文的沿革新变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宋初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西昆体的内容与艺术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等人的散文创作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王禹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林逋等隐逸诗人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体的内容与艺术特征西昆体的盛行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熟读并分析重要作家的重点作品。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导倾向,掌握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范仲淹诸家词的特点及其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重点把握柳永对词的新变及柳词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范仲淹诸家词的特点柳永对词的新变柳词的贡献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市民情调与俚俗语言铺叙与白描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欧、晏、王、范诸家的代表作和柳永的主要作品。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北宋前期诗文创作的概貌,掌握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难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

代文学的突出贡献有关诗文作品的解读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的特点梅尧臣诗歌的贡献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王令诗歌的特点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分析、熟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四章 苏轼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概貌,掌握苏轼的人生观、革新的文学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认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古文和辞赋的成就苏轼诗词的特点与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古文、辞赋和四六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对词境的开拓词的手法与风格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苏轼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分析、熟读并背诵苏轼诗、词、文中的重要作品。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两宋相交之际诗坛的概况,掌握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与创作风貌、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陈师道等人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难点]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与艺术风貌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陈师道、陈与义、曾几诗歌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诗歌创作的特点山谷体的内涵晚年诗的返朴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诗歌内容与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江西诗派的形成


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吕本中的诗歌及“活法”说南宋初期的江西派诗人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陈与义学杜曾几的活泼诗风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要倾向,掌握苏门词人群和大晟词人群这两大创作群体的艺术风貌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苏门词人群秦观词的艺术风貌大晟词人群周邦彦词的艺术风貌晏几道、贺铸词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情韵兼胜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

奇特的个性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

词的主题与格调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南渡前后宋代词风的演变,掌握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创作个性和艺术风貌,从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化上把握这个时期的词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李清照的词学理论、创作个性和艺术风貌易安体朱敦儒、张元干等人的词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易安体朱淑真词的特点

第二节 朱敦儒

朱敦儒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特点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英雄的苦闷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岳飞的英雄战歌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南宋诗坛的创作概况,掌握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的创作道路、诗歌

特点与艺术风貌,进一步认识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是宋代文学的主潮与鲜明特色。

[教学重难点]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杨万里的诚斋体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入蜀前后的变化对前代及当代诗人的推尊与继承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内容与艺术特征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诸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与人生经历,掌握其对词境的开拓和在词的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把握辛派词人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辛弃疾词作的解读辛派词人的共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个性气质与人生经历创作主张与审美理想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辛派词人

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教学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辛弃疾的重要作品。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南宋词坛的创作概貌,掌握姜词的特点与贡献,把握江湖词人群与遗民词人群这两大创作群体的主要倾向及艺术风貌。

[教学重难点]江湖词人群遗民词人群姜夔词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词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自度曲与小序史达祖和高观国的词作特点

第二节 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人生亦梦亦幻的境界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词风清丽的周密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备写

身世之感的张炎别开生面的蒋捷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南宋散文和四六文的创作概貌、主要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正确认识和评价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教学重难点]南宋散文和四六文的主要特点及所取得的成就如何认识和评价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理学家的文论南宋散文选集的编刊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南宋后期的四六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熟悉,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到位,掌握牢固,对有关的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南宋后期和辽金诗歌创作的概貌,掌握永嘉四灵和江湖派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艺术风貌,把握宋末英雄与遗民两个创作群体以及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难点]永嘉四灵的创作倾向江湖派诗人的艺术风貌英雄与遗民两个创作群体的特点元好问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的诗风、渊源和影响江湖诗派的形成及创作刘克庄与戴复古

第二节 宋末诗歌

宋末英雄与遗民两个创作群体文天祥诗歌的特点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第三节 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和代表诗人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元好问的纪乱诗元好问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成就。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解析、熟读并背诵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第六编 元代文学(18课时)

绪 论

[教学目标]学习绪论,使学生了解元代文学发展繁荣的诸多社会因素,对元代文学的概貌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难点]元代文学的繁荣因素。

[教学方法]自读、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民族压迫与融

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的遭遇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戏剧的繁荣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散曲之“散”元诗的风貌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酣畅之美散曲之“尖新”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重难点的真正理解,对元代文学概貌有初步的认识。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教学目标]学习本章,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发生的重大转变,即俗文学正式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大众文学形式,明确这一转变对后代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话本的含义董西厢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小说话本小说话本的体制爱情故事公案故事

第三节 讲史话本

平话讲史《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

第四节 说经话本

说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五节 诸宫调

诸宫调今存三本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对《会真记》的超越叙事与抒情结合对王西厢的影响

[考核目标]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真正理解,牢固掌握。



第二章 关汉卿

[教学目标]认识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他的戏剧创作的战斗精神,了解他对杂剧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关汉卿的个性气质关汉卿杂剧的特点窦娥的悲剧的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兴趣

关汉卿的生平及个性俗不悦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呼唤英豪谁救天下苍生审视历史

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机趣横生的喜剧性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窦娥冤》悲剧的典型意义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场上之曲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考核目标]学生能正确把握关汉卿重要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征。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学史上原型与再创的关系,认识《西厢记》的创新意义。

[教学重难点] 崔、张形象理解主题的进步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体制的创新题旨的改造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紧张冲突下的三次高潮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志诚种张生机智泼辣的红娘语言文采禁毁与模仿

[考核目标]学生能正确解读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及积极意义。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元代前期主要杂剧作家有概括了解,认识白、马和关、王共同组成了元杂剧作家的核心队伍。

[教学重难点]认识《梧桐雨》和《汉宫秋》的诗性美,及其作为姐妹篇的文学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白朴的生平梧桐夜雨的意蕴

第二节 《墙头马上》

一曲婚姻自由的赞歌维护人格的尊严情节的紧奏、生动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曲状元”对历史与现实的体悟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全真教的盛行苦难中的独特思考避祸意识

[考核目标]学生能正确把握《梧桐雨》和《汉宫秋》的诗性之美。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元杂剧创作的地域特征,认识北方作为杂剧中心的突出地位。

[教学重难点]元杂剧创作的地域特征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形成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杨显之与《潇湘雨》石子章与《竹坞听琴》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河北作家群的构成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戴善甫与《风光女子》郑廷玉与《看钱奴》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山西作家群的构成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考核目标]学生真正理解元代杂剧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杂剧衰微的原因,识记南方的主要杂剧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难点]杂剧哀微的原因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杂剧的南移杂剧的衰落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

《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两世姻缘》才子佳人题材《范张鸡黍》隐逸情调

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秦简夫

《追韩信》《敬德下伏老》《东堂老》

[考核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杂剧衰微的原因,识记南方的主要杂剧作家和作品。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戏剧发展的全貌、理解戏剧文学的地域特征,识记南戏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难点]南戏的形成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张协状元》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主题的变换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形象双线结构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考核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南戏及其代表《琵琶记》的相关知识。



第八章 元代散曲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散曲的渊源脉胳以及发展流变,理解散曲是一种新体诗,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散曲与诗词的体制区别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

书会才人作家平民及胥吏作家达官显宦作家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

散曲创作中心的南移代表作家

[考核目标]学生对重难点的真正理解,能背诵散曲中的代表作



第九章 元代诗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认识元代诗歌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元代诗文是唐宋诗文的沿革。

[教学重难点]元代主要诗文作家的识记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雅正”的文学思潮“元诗四大家”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杨维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