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理解:①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②王令诗歌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
先秦文学史大纲第一讲绪论第一节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启建立夏朝,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公元前十六世纪,汤建立商朝。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自商朝。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
中国社会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春秋时期,诸侯壮大,周天子权威衰落,由分封制度奠定的政治关系也遭到破坏。
史官以及史籍的载录成了此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周王室沦落为普通的小诸侯国,又被吞灭。
礼乐文化分崩瓦解。
士阶层迅速发展,百家争鸣。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百家争鸣也告一段落。
自周朝建立以来,楚国地处偏远,信巫重祀,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特点,形成多重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二节先秦作者的流变和文体的衍生巫师与巫文化:周代以前,巫师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
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有记事,也有韵语,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
商周之交出现的《易》卦爻辞,也产生于巫官的占卜活动中。
巫术祭祀活动还产生了歌谣和神话。
史官与史官文化:大约从西周时开始,史官由颁朔告时、记录重大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开始记录社会事件。
到春秋时期,史官创造出基本的载录规范。
现存的《春秋》一书就是在鲁国史官载录的基础上删削编定的。
《左传》、《国语》等书的原始材料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贵族文化:贵族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建立了学宫制度,贵族子弟开始学习“ 六艺” 。
贵族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了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创造者。
史官的载录也越来越理性化。
士文化:春秋时代,官学之外,私学开始发展兴盛,士阶层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 礼贤下士” 之风大盛,比如齐国设稷下学宫。
策士们发展了游说技巧。
第三节先秦审美精神和文艺观念殷商:早期音乐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乐器也是礼器的一部分。
人们在春秋时期通过音乐所认识到的“ 和” ,对中国美学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全文定稿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说明一、《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进修者应已初岁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读懂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二、自先秦至近代,是《中国文学史》的时间跨度。
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自学者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获得基本的了解。
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三、《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用书,目前可在以下三种中任选一种: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不包括近代文学部分,若选择此书为教学用书,则在教学近代文学部分时,必须再以另一部书作为教学用书。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社会概况遍布全国的原始人遗址的发掘和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周口店中国猿人的骸骨化石。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禹传子,标志着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殷商时代:奴隶社会完成。
武王伐纣,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成、康时期,生产发展,社会繁荣。
厉、幽残暴,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进入了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地主阶级兴起,奴隶制解体,伴随着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
一、文学概况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是口头文学,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大部分年久失传,见于文献的只有少数歌谣和零星神话。
《吕氏春秋•淫辞篇》和《淮南子•道应训》所载的“举重劝力之歌”,表明了原始歌谣与集体劳动的关系。
《吕氏春秋•古乐篇》昕记“万天氏之乐”,证明远古时期歌谣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弹歌》等原始歌谣。
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入《楚辞•天问》及其他一些古籍中。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1. 文学的定义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3. 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4. 秦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魏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风格分析。
3. 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风格分析。
4. 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风格分析。
第三部分:唐代文学1. 唐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唐代诗歌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诗人与作品。
3. 唐代散文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
4. 唐代唐诗的典型体裁与演变。
第四部分:宋代文学1. 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宋代词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词人与作品。
3. 宋代元曲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剧作家与作品。
4. 宋代散文的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
第五部分:元明清时期文学1.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明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 清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第六部分: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1. 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2. 古代文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七部分:邹韬奋与中国古代文学1. 邹韬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贡献。
2. 邹韬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
第八部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思想1. 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第九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1. 选取古代文学名篇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如《庄子》、《诗经》、《离骚》、《红楼梦》等。
第十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1.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2.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对比。
考试要求:1. 考生要熟悉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并能准确理解代表作品的意义和特点。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1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中国文学史大纲
中国文学史大纲
中国文学史大纲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 上古文学(先秦时期):介绍上古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作品和作者,如《诗经》、《楚辞》等。
2. 古代文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介绍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作品和作者,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3. 宋元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介绍《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这四部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4. 诗散文:介绍唐宋时期的诗和散文发展,包括杜甫、李白、苏轼等重要诗人和文人的代表作品。
5. 明清小说:介绍明清时期的小说形式和发展,如《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重要作品。
6. 现代文学:介绍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包
括鲁迅、茅盾、老舍等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7. 文学流派与思潮:介绍不同时期中国文学的流派和思潮,如自由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等。
8. 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如新文学运动、现代文学理论等。
9. 文学与社会变革:介绍中国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如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等。
10. 当代中国文学:介绍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包括新生代作家、网络文学等新兴形式和作品。
以上是一般中国文学史大纲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大纲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总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五章东汉辞赋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四章苏轼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第二章关汉卿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九章元代诗文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七章汤显祖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第十一章晚明诗文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核大纲
《中国古代⽂学史》考核⼤纲《中国古代⽂学史》考核⼤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学史⼆、使⽤教材:袁⾏霈主编《中国⽂学史》,⾼等教育出版社三、重点章节:《中国⽂学史》(1-3卷)(即先秦—宋代⽂学部分)先秦⽂学第⼀章诗经历史散⽂第⼀节《诗经》的分类标准及主要内容第⼆节《诗经》主要艺术成就第三节《左传》主要⽂学成就第⼆章诸⼦散⽂第⼀节诸⼦散⽂发展趋势第⼆节《论语》、《庄⼦》主要艺术特⾊第三章楚辞第⼀节“楚辞”释义、楚辞的特征第⼆节《离骚》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秦汉⽂学第⼀章两汉历史散⽂第⼀节司马迁及其《史记》第⼆节《史记》的内容及⽂学价值第⼆章两汉辞赋乐府第⼀节汉代散体⼤赋的⽂体特征第⼆节“乐府”释义第三节汉乐府民歌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第三章两汉⽂⼈诗第⼀节汉代⽂⼈诗的发展历程第⼆节《古诗⼗九⾸》主要内容及艺术特⾊魏晋南北朝⽂学第⼀章从建安风⾻到正始之⾳第⼆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隋唐五代⽂学第⼆章盛唐的诗⼈群体第三章李⽩第四章杜甫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第七章⽩居易与元⽩诗派第⼋章散⽂的⽂体与⽂风改⾰第⼗⼆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宋代⽂学第⼆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创作第四章苏轼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九章⾟弃疾和⾟派词⼈四、考试试卷题型及其分值分布1、综合试卷共150分,由《中国古代⽂学史》(分值90分)和《⽂学理论》(分值60分)两门课组成。
2、《中国古代⽂学史》试卷构成:基础知识填空题(15个,共15分)名词解释(4个,共20分)简答题(3个,共15分)综合分析题(2个,共20分)诗歌赏析题(1个,20分)《⽂学概论》考核⼤纲⼀、课程名称:⽂学概论⼆、使⽤教材:童庆炳《⽂学理论教程》,⾼等教育出版社三、重点章节: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节⽂学理论的性质第⼆节⽂学理论的形态第四章⽂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节⽂学的含义第⼆节⽂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节艺术真实第⼆节情感评价第九章⽂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节⽂学作品的类型第⼆节⽂学作品的基本体裁第⼗三章⽂学风格第⼀节风格的定义与内涵第⼆节⽂学风格与⽂化四、考试试卷题型及其分值分布:1、综合试卷共150分,由《中国古代⽂学史》(分值90分)和《⽂学理论》(分值60分)两门课组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得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得、传统得学科,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她课程得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得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得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得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得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得、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得、文字流畅得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得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与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得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得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得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与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得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得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得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得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得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得其她工作岗位得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得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得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得社会特征及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与神话,主体就是诗歌与散文.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第一节原始歌谣要点:艺术起源劳动,产生以二拍节奏为主得原始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中国文学史》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
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第三节《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
(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第四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史传文学的源头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许洵
5.元嘉诗坛
谢灵运
鲍照
延颜之
谢惠连
谢庄
6.永明体诗
谢脁
沈约
7.梁陈诗歌
分类一
裴子野
分类二
吴均
何逊
阴铿
宫体诗
8.北朝诗歌
温子升
刑劭
魏收
庾信
王褒
9.南北朝民歌
《乐府诗集》
10.辞赋
建安时期
王粲
曹植
正始时期
向秀
阮籍
两晋时期
张华
左思
潘岳
陆机
陆云
傅玄
挚虞
成公绥
南朝
鲍照
江淹
北朝
庾信
11.散文
建安时期
曹操
7.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人性也应该是自然的;“贵真”说。
8.“大音稀声”和“大象无形”
含义
具体的声音、形象不是完美、全面的形象,只有道的表征——“大音”、“大象”才是完美的。
有无相生
道与实有事物之间相互依赖。
9.“养气”说
含义
培养浩然之气。
10.“虚静”说
含义
体“道”的一种方式,即“涤除玄览”,也即洗涤内心,使之无杂念后,诉诸内心超感觉的体验方式。
《霍小玉传》
《潇湘录》
《玄怪录》
《河东记》
《续玄怪录》
《博物志》
《纂异记》
《甘泽谣》
《传奇》
《虬髯客传》
9.变文和俗讲
10.唐五代词
《云谣集杂曲子》
《花间集》
温庭筠
韦庄
冯延巳
李煜
五、宋代文学
1.散文
北宋初期
刘开
田锡
穆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史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家世渊源;博览群书与漫游;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框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论衡》的选材、写作宗旨和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
[考核目标]理清东汉散文的发展脉络,掌握《汉书》的内容与艺术创新。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教学要求]了解东汉诗的概况,掌握五、七言诗的发展成熟过程。
[教学重难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书》
西汉盛世人物的生动记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逸闻轶事。
第二节 《吴越春秋》
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与《越绝书》的异同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乐府诗成就;曹操的文坛领域地位;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变化;诗歌成就;历史影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七子冠冕的王粲;仗气爱奇的刘桢;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漩涡中诗人的沉浮;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折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刘琨的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和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等名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东汉抒情小赋的体制特点及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嫉邪赋》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新旧时代交替;审美情趣的转变;新文学热点的形成;《两都赋》的创新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的风气与繁琐的解经习尚相映成趣;经学的神秘化影响了文学的浪漫性;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汉代文学与经学都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及辞赋的分工与合流;散文的发展;五、七言诗的孕育和发展;汉代文学的分期。
[考核目标]通过了解汉代作家群体生成及汉代文学各种体裁发展概况,掌握汉代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汉代作家群体形成、汉代文学基本态势及经学对文学的影响,理解汉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教学要求]了解秦及西汉散文发展的基本轨迹,掌握《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贾谊的政论文及《淮南子》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解读《诗经》和诵读辞赋成为风尚;献纳辞赋形成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坚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田园诗;咏怀;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咏史》;张衡《愁诗》;秦嘉《赠妇诗》。
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见志诗》;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体验和独特感受;抒情的委曲宛转;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经传译;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考核目标]熟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线索,重点理解文学自觉与人的觉醒在文学发展中的表现。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课时)
绪 论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文学发展概况,掌握创作主体及文学演进等规律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士人人格境遇与文学发展的关系;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作家的群体生成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
[考核目标]在宏观掌握有关汉乐府知识点的基础上精读、背诵《东门行》、《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代表性篇目,体会其内在意蕴与艺术特征。
第五章 东汉辞赋
[教学要求]了解东汉赋的发展变化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贾谊的骚体赋作;梁园文学群体;枚乘《七发》的继承创新。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武帝文坛盛世;司马相如的生平创作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盛世景象的艺术再现;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讽谕的宗旨;恢宏巨丽之美;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记述人物的广泛性;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多维透视的笔法;互见法的首创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阔的画面与深邃的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后代散文、小说、戏剧发展提供了营养和动力。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以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
[考核目标]在掌握秦及西汉散文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背诵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等名篇,深入理解其艺术特征和其中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要求]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宣、成之世文坛;王褒《洞箫赋》;杨雄的赋作
[考核目标]从贾谊、枚乘、司马相如赋作特点理解骚体赋与散体大赋的体制特征。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史记》的成书,掌握《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精读《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了解《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传
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与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考核目标]了解文人五言诗的形成过程;能背诵和独立评价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4课时)
绪 论
[教学要求]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考核目标]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教学要求]掌握乐府诗的来源、形式、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正确评价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乐府与乐府诗的概念;汉乐府的内容及叙事艺术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教学要求]掌握汉赋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体制特征及重要赋家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难点]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及在汉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讨论
[教学时间]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及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地文学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