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礼仪坐姿的解读_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的坐姿知多少

3、箕踞
箕踞姿势是臀部着 地,两腿张开,平 放而直伸,像簸箕 一样。这种坐相不 仅仅是失礼的问题, 更是轻视对方的傲 慢行为,是最不恭 敬的一种坐相。 如《战国策·燕策 三》:“轲自知事 不就,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
4、跏趺 jiā fū
跏趺是随 着佛教的 传入而兴 起并沿用 至今的一 种坐式, 其坐姿是
中国古人的各种“坐”相
古人的“席地而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席”一 般用蒲草编制,呈长方形,置于筵(竹席)上,是 为了防潮而垫在身下的,故可铺几重。人们入室要 先脱鞋,以免将污泥带入室内,踏脏“席”子。
1、坐 中国古代的坐严格来讲实际上是两膝相并,双足在 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现在日本、朝鲜 民族仍是这种坐法。在这种坐的基础上又可根据古 人腰部的不同状态分为:危坐、安坐与凭坐三类。
5、垂足坐
床早期是一种坐具 魏晋以后,“胡床”,简易 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 名。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 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 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 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 胡人,搞起“去胡运动”,凡沾 “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 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 瓜”改来的;胡床则易名“交 床”。 唐代,交床不断改革,慢慢 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 “倚”了,于是“椅子”出现, 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交椅, 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 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坐姿。
1、坐
危坐即直腰端坐,古成语“正襟危坐”就是指这种坐姿。 危坐是最正统的坐相,重大场合下或尊者、长者在场时行 此坐相。 安坐时人的腰部比较放松,不用达到伸直的效果,“人安 坐则形驰”,虽然坐姿比较舒服,但美观与严谨不及危坐。
一“席”之地上的礼仪之邦——关于中国早期室内坐具的探析

·219·美学技术摘 要:席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家具形式,也是出现最早的坐具。
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结草成席的技术方法,席为人们的生活起居提供了保障。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席逐渐演化成礼仪文化的代表。
本文通过简述席文化出现的主客观原因、种类和背景,进而分析席承载的文明与礼仪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席;坐具;礼仪;归属1 席出现的历史背景及种类1.1 席出现的历史原因1.1.1 客观原因第一,生产力的水平对坐具发展的影响。
在生产力落后、科技蒙昧的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会选取一些植物树皮、动物皮毛来做铺垫,继而利用编织技术将其制作成能铺垫的器物,这便是最初的席子。
新石器时代晚期,工艺技术落后,能用来制作器物的原材料都是一些原始的东西,如树叶、石头、沙土等,制作的技术也都是简单的处理,如编织、打结、晾晒等单一的处理手法。
受这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中国室内家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造型低矮、样式质朴、装饰简单的形象。
这个时期物品制作的目的也是以实用为主的。
第二,建筑的水平对室内坐具形成的影响。
《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1]可见,在新石器时期到夏朝建立之前,建筑还是不成规模的。
这段历史时期的建筑既没有高大的举高框架,也没有宽敞的空间布局。
粗劣的生活环境导致日常中需要防潮隔热,保温驱寒的器物来维系生活。
所以人们利用手工技术对树皮、兽皮等进行提取编织,就成了席。
可以说建筑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室内的家具设计,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席地跪坐就是在这一特定时期形成的。
1.1.2 主观原因第一,适应生存的需要。
在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残酷,人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制造出适合生存需求的物品来提高生活质量。
席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应对不同气候时的需要,也促进了中国早期的手工发展。
第二,席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能普及使用。
席的制作方式简洁,早期的席只为满足实用功能,基本没有装饰。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中国古代是一个以礼仪为核心价值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精神文化传承了数千年,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析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原因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形成1. 礼仪思想的根源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形成,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并通过礼仪来体现。
儒家提出了"仁爱"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礼仪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2. 统一中央政权的作用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形成,还与统一中央政权的存在密不可分。
古代的中国历经了诸多朝代更替,但在每个朝代,都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来统御全国。
中央政权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明确的层次和秩序,同时也为形成礼仪之邦打下了基础。
二、尊卑有序的表现1. 君臣之间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君臣之间的尊卑有序。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百官则需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向皇帝行礼,以示对皇帝的敬重和顺从。
这种尊卑有序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也彰显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 长幼之间在中国古代社会,长幼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原则。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者在家庭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全家人必须遵守尊长的意愿和规定,以维护家庭的和谐。
同时,长辈也要依照礼制来对待晚辈,互相尊重、关心和理解。
三、仪式庄重的体现1. 宗教仪式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广泛,各种宗教仪式也是礼仪之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皇帝每年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此外,寺庙建筑的宏伟和庙会的盛况,都是中国古代宗教仪式的重要体现。
2. 礼俗习惯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仪式和礼仪活动。
婚礼、葬礼、宴会等场合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庄重而庄重。
古代周公礼仪

古代周公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
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
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
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
因此,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
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
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
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
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
中国的餐桌礼仪

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11、入座,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
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先请客人,长辈动筷。
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
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中国的餐桌礼仪2饭桌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现代饭桌礼仪: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传统礼仪

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席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 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手肘不得靠边缘或将手放在座椅背上。
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
注意事项:①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
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进餐时的礼仪1、上菜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
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
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
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仪式与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仪式与规范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仪式与规范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礼仪文化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仪式之邦,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仪式与规范,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独特之处。
一、封建社会的层级结构与礼仪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严格按照层级结构组织。
朝廷、贵族地主、士人、农民和奴隶都有各自的地位和职责。
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相应的礼仪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1. 宗族礼仪中国古代,家族的血统和地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宗族礼仪规范着人们在家庭、宗族和社会之间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孝道、尊老、敬祖神以及祭祀祖先都是中国古代宗族礼仪的核心内容。
2. 宫廷礼仪作为朝廷的中心,宫廷礼仪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宫廷礼仪的目的是确保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以及朝廷的权威。
皇帝和宫廷成员必须遵守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礼仪规定,例如穿着、坐姿、行走等,以示尊严和权威。
3. 社交礼仪在封建社会中,社交礼仪是人们互相交流和相处的重要规范。
无论是在家族内部、士人之间还是贵族之间的交往,都有特定的礼仪要求。
例如,言辞谦虚、行为谨慎、尊重长辈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封建社会的仪式与庆典活动除了日常礼仪,封建社会还有许多重要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以及展示政府和贵族的权力和威望。
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仪式和庆典活动:1. 冠礼冠礼是中国古代男子成年后的一项重要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男子会进行一系列的净身、剃发、冠帽、易服等步骤,以示他们已经成年并具备了举办婚礼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资格。
2. 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非常繁琐庄重。
从聘礼、媒人联络、过门、交杯酒等环节,每一个都有特定的仪式和礼仪要求。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彰显双方家族的地位和对婚姻的重视。
3. 登基仪式当一个新皇帝继位时,会举行隆重庄重的登基仪式。
论“礼仪之邦”之中国

典故中的宴会礼仪

典故中的宴会礼仪
一、入座礼
在古代,宴会的入座礼是十分讲究的。
宾客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依次入座,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一般来说,长辈和地位高的人优先入座,其他宾客则按照年龄或地位依次入座。
在入座时,宾客们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拥挤、吵闹,以免失礼。
二、服饰仪容
在宴会上,宾客的服饰仪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参加宴会的宾客应该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同时,宾客的仪容也要保持整洁、端庄,不要过于随意或张扬。
在宴会中,有些场合还需要宾客佩戴特定的饰品或服装,以示隆重。
三、敬酒礼节
在宴会上,敬酒是一项重要的礼节。
在敬酒时,宾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等主人先敬酒;其次,要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敬酒;最后,要适度饮酒,不要过量。
在敬酒时,宾客应该保持庄重、礼貌的态度,不要强行劝酒或以不礼貌的方式饮酒。
四、饮食规矩
在宴会上,饮食规矩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要先等主人动筷子或勺子,宾客才能开始进食。
在进食时,要遵循“食不言”的原
则,不要边吃边说话,以免影响食欲和卫生。
同时,要注意餐桌上的规矩,不要将餐具发出声响或用手触碰餐具等不礼貌的行为。
五、离席礼仪
在宴会上,离席也是一项重要的礼仪。
在离席时,宾客应该先向主人告别,并感谢主人的款待。
同时,要注意不要在宴会进行中突然离席,以免影响其他宾客的用餐和交流。
如果需要提前离席,应该先向主人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在离席时,要保持安静、整洁,不要大声喧哗或带走不属于自己的物品。
坐立行走礼仪

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双脚并拢或交叠或成小"V"字 型。男士两膝间可分开一拳左右的距离,脚态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开以 显自然洒脱之美,但不可尽情打开腿脚,那样会显得粗俗和傲慢。如长 时间端坐,可双腿交叉重叠,但要注意将上面的腿向回收,脚尖向下。 6、坐在椅子上,应至少坐满椅子的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 落座后至少10分钟左右时间不要靠椅背。时间久了,可轻靠椅背。 7、谈话时应根据交谈者方位,将上体双膝侧转向交谈者,上身仍 保持挺直,不要出现自卑、恭维、讨好的姿态。讲究礼仪要尊重别人但 不能失去自尊。 8、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起。 9、女子入座时,若是裙装,应用手将裙子稍稍拢一下,不要坐下 后再拉拽衣裙,那样不优雅。正式场合一般从椅子的左边入座,离座时 也要从椅子左边离开,这是一种礼貌。女士入座尤要娴雅、文静、柔美, 两腿并拢,双脚同时向左或向右放,两手叠放于左右腿上。如长时间端 坐可将两腿交叉重叠,但要注意上面的腿向回收,脚尖向下,以给人高 贵、大方之感 。 10、男士、女士需要侧坐时,应当将上身与腿同时转向同一侧,但 头部保持向着前方。
• • •
• • •
3、蹲姿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掉在地上的东西,一般是习惯弯腰 戒蹲下将其捡起,而身为办公白领对掉在地上的东西,也像普 通人一样采用一般随意弯腰蹲下捡起的姿势是丌合适的。 蹲姿是人在处于静态时的一种特殊体位。蹲姿要领:下蹲 时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腿向下蹲,前脚全着地,小腿基本 垂直于地面,后脚脚跟提起,脚尖着地。女性应靠紧双腿,男 性则可适度的将其分开。臀部向下,基本上以后腿支撑身体。 (1) 适用情况:整理工作环境;给予客人帮劣;提供必 要服务;捡拾地面物品;自我整理装扮。 (2) 注意事项:丌要突然下蹲;丌要距人过近;丌要方 位失当;丌要毫无 遮掩;丌要蹲着休息;丌随意滥用等。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五、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文言文古代坐席文学常识

文言文古代坐席文学常识
在古代文言文中,关于坐席的文学常识涉及了礼仪文化、座位排列以及社会地位体现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基本要点:
1.室内座次:中国古代正房通常是面南背北而建,以八仙桌为例,其座次东为上首,西为次之,即“东向为尊”。
两侧座椅则通常遵循“左(东)上右(西)下”的原则,即左侧座位高于右侧。
2.堂室结构:古时建筑多采用堂室布局,堂是接待宾客和进行重要活动的地方,室则是居住区域。
堂内坐位一般以朝南为主,与门窗相对位置有关,如西牖(窗)对东户(门),入室必先过堂。
3.跽与坐姿:古人席地而坐,跽是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身体直立;坐则是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双膝弯曲贴地。
这些不同的姿势不仅反映了不同场合下的礼节要求,也体现了人物情绪或状态。
4.宴饮座次:宴会上的座次极其讲究,主人居中,客人按身份高低依次排坐,一般遵循“以左为尊”原则。
在大型宴会中,还会设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就有明确的座位安排来彰显尊卑。
5.礼仪规范:古人非常注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体现在坐席上的规矩十分严格,不得随意乱坐。
如《论语》中有记载孔子对于弟子侍坐的秩序要求。
6.特殊场合:在官场、科举等场合,也有相应的坐席规定,比如科举考试时考生的座位往往按照籍贯、年龄等因素编排。
总之,古代坐席文化不仅是生活习俗的反映,更是当时社会伦理道德、权力关系的重要体现。
通过分析文献记载中的坐席描述,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一斑。
传统文化之美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

传统文化之美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美丽。
本文将从礼仪的定义、古代礼仪体系的构建以及礼仪之美的体现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
礼仪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礼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的礼仪体系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并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逐渐形成。
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婚嫁、葬礼、宴会等。
在婚嫁方面,中国古代的婚礼非常庄重而隆重。
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嫁衣,戴上精美的首饰,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葬礼方面,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讲究尊崇和肃穆,祭拜、下葬等环节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
而各种宴会活动,则更是充满了仪式感,不仅需求宴席轻重慎分,更需要遵守一系列繁琐的礼仪。
古代中国礼仪的体系构建相当复杂,它包括了礼节、礼制、礼乐等多个方面。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是以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的。
礼制则是指国家对社会生活规范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它植根于封建礼教,具有明确的等级和权力关系。
而礼乐则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规范,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中国礼仪之美的体现无处不在。
礼仪之美首先体现在仪态端庄、言行举止的规范上。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守恭敬有礼的原则,以展示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其次,礼仪之美还体现在衣着和饰品的选择上。
古代中国人注重穿着整洁、体现身份的服饰,同时佩戴与身份相匹配的饰品,以彰显自己的高贵和品位。
此外,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也是一大特点,宴席上的摆设和美食搭配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富有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则是这一瑰宝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美通过其庄重、精致和充满仪式感的特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民尊崇礼仪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尽管礼仪的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礼仪精神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礼仪的历史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的历史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弄错自己应处的位置,很常见。
但是这种不经意的小差错,有时会让举座不欢。
所以我们要了解相关的礼仪知识。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礼仪的历史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礼仪的历史介绍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很多都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发展而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五大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沿用至今的拱手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拱手礼:用于一般性的打招呼。
即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作辑礼揖让: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
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等也常行作揖礼。
即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
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有一定之规,盲目坐错席位,视为失礼行为。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中国传统座次礼仪探究与应用》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中国传统座次礼仪探究与应用一、学情分析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是“坐没坐相,吃没吃相”,这就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堂关于“坐”和“吃”的教育。
有幸在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中设置了“礼仪制度”这一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于是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中国传统座次礼仪探究”这堂课。
希望通过这堂课能使学生了解古代的座次礼仪,学会一些基本的现代宴会座次礼仪,并能够运用到今后的实际生活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
同时,这堂课也算是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使他们真正成为“知书识礼”的现代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古今座次礼仪。
2、能力:能将现代座次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文明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为“知书识礼”的现代中学生。
三、教学重点:传统座次礼仪。
四、教学难点:传统宴饮座次礼仪细节。
五、教学方法措施: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提前展示课题ppt1)(一)、导入:。
Ppt2同学们,我们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
你们在家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时,你是否考虑过应该怎样坐座位的问题?怎样坐座位,这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一个座次礼仪的问题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座次礼仪。
(二)、新课学生活动一:成语抢答Ppt3请几个同学抢答说出一个带“礼”字的成语,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已说过的成语。
(抢答出五个左右即可。
)教师点评: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知书识礼”的好学生!同学们说的这些成语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个人交往,各个方面都要讲究礼仪。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什么是“礼仪”Ppt4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的分类Ppt5礼仪的种类很多。
[文化作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文800字(通用10篇)
![[文化作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文800字(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a7793ace2f0066f4332282.png)
[文化作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文800字(通用10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文800字(通用10篇)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
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文明人,心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我们身边的文明礼仪处处可见,但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所以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
做到着装整洁干净,勤剪指甲,勤洗手,按时理发,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不随地吐啖,乱扔果皮纸屑,经常洗澡、换衣服,不当众扣鼻孔,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公共场所的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影剧院等场所。
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
还有问路、购物、乘车、走路等方面,也应注意礼仪,做到谦恭礼让,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
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
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予自己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温馨。
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仪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开始行动。
对于传承传统礼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规范自身行为开始,做一个“有礼之人”。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坐立行走礼仪

则会给人“登山步”的感觉,有失美观。
注意事项
•
1 .低头看脚尖:“我心事重重,萎靡不振”;
•
2 .拖脚走:未老先衰,暮气沉沉;
•
3 .跳着走:心浮气躁;
•
4 .走出内八字或外八字;
•
5 .摇头晃脑,晃臂扭腰;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会被误解,特别是在公
共场合很易给自己招麻烦;
•
6 .走路时大半个身子前倾:动作不美,又损健康;
•
2.腿部应是大腿带动小腿,脚跟先着地,保持步态平
稳。
•
3.步伐均匀、节奏流畅会使人显得精神饱满、神采奕
奕。
•
4.步幅的大小应根据身高、着装与场合的不同而有所
调整。
•
5.女性在穿裙装、旗袍或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一些;
相反,穿休闲长裤时步伐就可以大些,凸显穿着者的靓丽
与活泼。女性在穿高跟鞋时尤其要注意膝关节的挺直,否
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外在形态,随时
注意自己的仪表,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
站如松,就是站姿看上去像松树一样有挺、直、高的
美感。
•
坐如钟,就是坐姿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觉,使人产
生信任感。
•
行如风,就是步态体现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
状态,行走如一阵疾风,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 中国传统礼仪与常识
• ——传统坐立行走礼仪
3/31/2020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 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 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 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 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 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 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坐立行走礼 仪择要介绍。
坐立行走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与常识

•
• 在古代,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 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 “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 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 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 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 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 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
(2) 注意事项:不要突然下蹲;不要距人过近;不要方
位失当;不要毫无 遮掩;不要蹲着休息;不随意滥用等。
基本蹲姿
• 1.下蹲拾物时,应自然、得体、大方,不 遮遮掩掩。
•
2.下蹲时,两腿合力支撑身体,避免滑
倒。
•
3.下蹲时,应使头、胸、膝关节在一个
角度上,使蹲姿优美。
•
4.女士无论采用哪种蹲姿,都要将腿靠
错误站姿:
▪ ①两脚分叉分得太开; ▪ ②交叉两腿而站; ▪ ③一个肩高一个肩低; ▪ ④松腹含胸; ▪ ⑤一支脚在地下不停地划弧线; ▪ ⑥交腿斜靠在马路旁的树干、招
牌、墙壁、栏杆上; ▪ ⑦不停地摇摆身子,扭捏作态; ▪ ⑧与他人勾肩搭背地站着; ▪ ⑨膝盖伸不直。
2、走姿
• 走姿是人体所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是站姿 的延续。走姿是展现人类动态美的重要形 式,正确的走姿,能走出风度,走出优雅, 走出美来,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活力与魅 力。
• 一、 行走之礼——
•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意指一个人无论
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要有一个好姿态。人的仪态、表情
和风度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够被
人信任的程度。一个人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就能给
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
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可知三拜在印度并非佛教的礼法。
然《只洹图经》中有受戒登坛须礼佛三拜的记载,而《法苑珠林》曾引用《西国寺图》所载‘行至佛所礼三拜竟’的记载,故一般相信三拜为佛教固有的`礼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礼仪坐姿的解读_传统
礼仪
礼仪是根据人际交往中必须要学习的一项文明技能,中国之所以被成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自古就在文化礼节有中有着较为严苛的标准。
在古代仅仅是坐姿都有很多标准的,那么,古代坐姿的礼仪有哪些?随小编一起去中国礼仪文化看看。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
“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
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
“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语“正襟危坐”里所说的“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
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
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坐容”,系“容经”的组成部分。
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其中“坐容”这样要求:“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
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卑坐”。
贾谊所说的“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安坐”,即“席地而坐”。
据分析,贾谊的《容经》可能是专为诸侯王而写的“礼仪教材”。
可见,当时“怎么坐”确实很重要。
除了固定场合的“坐法”外,类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样的乘车行为也有特别要求。
秦汉以前,人们乘车分为“坐乘”和“立乘”两种,即坐着和站着之分,分别有“坐车之容”和“立车之容”约束之。
“箕踞”——古人最随便的坐姿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行为。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乱坐而被孔子臭骂一通。
一次,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说。
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见到后当场就发火了,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骂道:“幼儿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其大概意思是,你从小就不懂礼数,长大也是废物一个,老了白浪费粮食,是个害人精。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骂原壤显然是过于“上纲上线”了。
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
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蹲着坐”。
“箕踞”是怎么个坐法?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
”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
原壤的“夷”,应该就是这种坐姿。
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俗,春秋时期原壤的坐法被称为“夷”,源头即在此。
“双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对于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征意义,有民俗学者认为是上古时人们生殖崇拜观的反映,具有惊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这种坐姿,故蹲踞又称“蛙坐”,代表雌性。
现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圆腹形器物上多绘有这类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这两种坐法都容易暴露下体,两腿伸直拉开的箕踞尤易“走光”。
孟子的老婆有一次这样叉开腿坐着被孟子看见,差点被“休”了。
据西汉人韩婴所撰的《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
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孟子反应如此强烈,是有缘由的。
那时女性穿的都是开裆裤,且无着内裤的习惯。
“箕踞”成何体统?十分讲究礼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赶回娘家,也许并非小题大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坐法到后来不只是“走光”和失礼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坐着见人,简直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
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话说,叫“不宜踞见长者。
”荆轲在知道刺秦王失败后,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
“女”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来看,就是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
“双手垂坐”不仅可防止“走光”,且与“女”字类似,“母”、“妾”也是这种坐姿,这是当时女性最优雅的坐姿。
“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
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
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
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
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
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
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
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胡床。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搞起“去胡运动”,凡沾“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瓜”改来的;胡床则易名“交床”。
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造出了专供其
出游巡幸时坐的“逍遥座”。
此后,交床不断改革,慢慢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倚”了,于是“椅子”出现,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
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绘的《麟堂秋宴图》中,人们坐的便是有后背的交椅。
交椅,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坐姿。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在五代之前,虽然已出现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见,但“席地而坐”仍被视为尊贵的坐法。
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盘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时期,传统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开始在社交场合并行。
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人物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上,便出现了这两种坐法。
五代以后,人们的坐法已基本上统一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国古人从此实现了“现代化”。
但是传统的坐法并没有因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彻底消失,相反,还被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手段受到青睐,宋代甚至将“坐”上升到一种境界。
有名的《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据传即是宋代着名的“睡功”大师、道教人物陈抟所创。
根据12个月中24个节气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因陈抟曾有赐号“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称之为“陈希夷坐功图”。
如在即将到来的寒露节气,有“寒露九月节坐功图”,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
”据说可以治疗风湿、头疼、痔疮等多种病症,但此说是否靠谱并无考证。
这种”坐功”,其实是古代丹家所倡导的“内丹学”,也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
明代养生专着《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溓就曾积极提倡“坐功”,并辑录出陈拓的坐功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坐与佛家的“打坐”,即“盘坐”、“静坐”,是有区别的。
小结:我们知道中国的礼仪尤其是古代的礼仪严谨,想不到的是就坐姿还有这么多的说法……。